组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之二 组织的结构
在历史上,开国功臣是皇权的小股东,皇族是皇权的大股东,然后皇权再与士大夫共天下,包括有品阶的官员,集中表现为相权;官员之下是吏,吏与绅士,是县与乡村的联系。皇帝、功臣世家、官员世家、寒门官员、吏、乡绅,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政权的统治阶级。秦的核心是郡县制,以士这个知识阶层替代春秋以及之前的贵族制度。郡县制到汉武帝时定型,到东汉逐渐形成新的贵族制度,魏晋回归到血统为依据的门阀制度。门阀贵族在南北朝乱局中被削弱,唐安史之乱后受重创,黄巢大起义和五代年间,世家大族凋零。隋唐制度的核心是开科举,江南士族以科举在宋朝成形,士大夫阶层成为明朝权力核心。在上述演进中,架构可表述为:从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即贵族垄断+举荐寒门,向皇室不长久而士大夫永存转变,即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财政不与豪民争利,皇权不下县。
门阀与官僚是整各系统组织的运转核心。门阀世家以坞堡经济为基础,掌握武力且组织性强,从属于皇权但有半独立性,国家以一个个坞堡组织起来。政治军事文化在世家内部传承,世家子弟在门阀内部接受训练,有处理政务的能力。门阀在组织结构中起着一个个坚固支撑点的作用,就算皇权崩溃,异族入侵,门阀世家能组织武力抵抗,保护文明传承不至断绝。异族要进行统治,要同门阀合作。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是典型例子,在北方门阀世家的支撑下,异族主动汉化,而南渡门阀,对长江流域进行开发。宋以后,门阀式微,只剩下完全依附于皇权的乡绅地主阶级。社会结构变成上面是皇权,下面是散沙的自耕农,中间靠科举一条通道维持。一旦皇权崩溃,异族入侵,乡绅地主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士大夫在科场中第前,读四书五经而脱离实际,政务被世袭的胥吏把持,文官离开师爷连政务都处理不了。门阀士族的架构,在上层社会上是不稳定的,其底层社会的组织度是相当高的。官僚社会的底层结构是一盘散沙状态的,但上层皇权加官僚的架构是异常稳定的。
建国前三十年:在农业方面:通过土改和人民公社制度以及深入到农村基层的党组织与合作社,重建了社会的底层架构,农村集体制取代宗族制是架构的核心基础。在工业方面:“官办经济”单个企业根本无法对抗国际巨头的百年老店,既然无法在竞争力上对抗,则至少在规模上要能够与之抗衡。以行政体系和计划经济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国企,虽然不利于经营盈利,却利于执行上层的意志,由于工业建设重心在军工国防重工业,类似苏联的军工联合体成为工业组织的主导。行政方面:承袭了苏式和封建的官僚体系,党委领衔一切,以农民﹑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为主要人员构成了整个行政体系的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专政是组织行为的纲领。全国的组织体系是非常刚性的,行动效率极高,动员能力极强。
改革三十年:在农业方面:以分田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开启小农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溃散,宗族化成为主导力量。在工业方面:改革开放从轻工业加工入手,乡镇集体企业很快打败县市级国企,之后让位于私营企业,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等,今天巨型央企与民营企业成为工业主体。在行政方面:党委领衔一切,退伍军人和技术官僚主导整个行政体系,由地方政府驱动经济发展取代部委驱动经济发展,经济由市场化逐步取代计划模式,整个工人与农民群体基本排除在组织体系之外。全国的组织体系在官僚与财政供养事业单位中具有很强的动员力,但在其他事业单位以及民营经济中,基本上无法进行政治动员。
还有后续吗?
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啊,总结的很好 秦的核心是郡县制,以士这个知识阶层替代春秋以及之前的贵族制度。
---------------------
这一句尚欠准确,秦是以“吏”而非“士”替代贵族。 {:soso_e100:}{:soso_e179:} 赞一个,从组织角度着眼极好 赞一个! 退伍军人和技术官僚主导整个行政体系。这个太犀利了点。 武当七瞎 发表于 2013-11-4 1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退伍军人和技术官僚主导整个行政体系。这个太犀利了点。
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财政供养单位里,高层管理人员中必有转业军人。
行政机关里这个比例更高。很多单位的一、二把手里就有一个是转业军人。 军队、武警部队里的转业人员,好像是连级以上的吧,绝大部分都会到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就职,称为“军转干部”。
这个安置是不受行政编制规模控制的,每年地方上都要安排一大批。
有的机关里军转干部的比例甚至高达一半。
所以葡萄所言极是。
不过“退伍军人”应该改为“转业军人”更合适。
进机关的都是军官。MS有规定中校以上转业的,地方上必须安排相应级别的实职。
于是前军人也成了官僚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见过一家事业单位规模不大才不到20人,却很夸张的有十来个转业军人,
炮兵部队下来的做党委干部,下面的办事人员中有曾经的文艺兵、财务兵、特种兵、司机兵,竟然还有部队医院转业下来的医务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