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0 12:26:33

关于陶艺——市场与大师

在顾客就是上帝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品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卖的好”俨然成为艺术家成功与否的标签。于是经常听到圈内人说什么订单做不过来,全年东西都被人家包了之类的话,总言之一个字——“忙”。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几年的确很普遍,以至于好像不忙都对不起艺术家这个头衔。        在市场泡沫消退的当下,对大多数尚未挤身金字塔尖的艺术家们而言,再说什么订单做不完似乎有点炫耀乃至炒作的嫌疑。从今年几次主流的艺术瓷展览和拍卖活动来看,市场趋于理性,疯狂不再,用作品说话渐成共识。这让部分“功未成名已就”的新晋大师们不免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一句抢人眼球的话是“当代无大师”,言下之意是艺术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围着名利转,缺失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性和社会责任感。作品传达的消费需求多,人文关怀少;传统沿袭多,创新思维少,甜俗媚盛行。这样的结论可能过于偏激,但也反映了社会风气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就那些“起了身份”的景德镇艺术中坚们而言,象朱耷、黄秋园那种淌过苦难这条河的成长模式不可复制。但坚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强调自我的感知和表达却是每一位艺术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多数沉醉于经验技巧而裹足不前的人而言,这条路似乎无迹可循,也没有必要,这正是景德镇当代艺术瓷的软肋,它造就了众多的“大师”,却鲜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家出现。
      
我想这种缺失源于我们总是惦记着迎合别人,却疏于观照自己。
      
画界常说境由心生,这个词核心的意思是以“我”为本,外施内达而由里及表。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曾想过自己要表达什么,创作过程只是停留在物象塑造的层面,所谓的意象表达也多是些前人诗意的再现,少有自己的思考,更别谈灵感与激情。这样的作品可以满足客户一时的观感,却很难感动自己的内心。从这些麻木的作品中,我想到了另一个词——画如其人。原来麻木的不是作品,而是我们自己。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感动观众,先感动自己。我们的社会除了锦上添花的顺祝,还需要雪中送炭的关怀。关注当下的中国、关注当下的民生、关注这个时代,你会发现刻画几个木讷的留守儿童比堆砌一百个活泼的戏婴更加生动;塑造一位干瘪的贫困母亲比重复千人一面的仕女美人更加鲜活;而汗流夹背脏兮兮的民工兄弟成为画面主角时,一定比那些素未谋面的仙风道骨更具张力,更让我们心生敬意。
      
陶瓷艺术家的份量不在长袖善舞,而在于敏于思、健于行、肯担当、有脊梁,带给社会正能量。
      
技巧吸引眼球,思想对话灵魂。不是每一位“大师”,都称之为艺术家。

sammoy 发表于 2013-10-10 15:35:58

井大近期在文章中提到中国未来这些年应该在高附加值文化产业比如艺术品等方面加强力度,与西方进行角力,按照这个思路来看,国内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但具体该如何开始,怎样的规划,以及阶段性的时间节点等等,值得行业人及投资人好好思考,中国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但是如何重新梳理成为高附加值艺术品的脉络,比如:工艺、产地、大师等等,怎么划分等级,怎么定价,还有艺术品的投资保值(投资退出机制)等等,真的还有很长路要走。
也许十年后,我们的某个陶艺品类,可以在占据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席之地。

伊贺双刀流 发表于 2013-10-10 16:56:23

这样的软实力要很多年的积淀才能搞定吧。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0 17:21:57



我觉得工匠从来不是艺术家,也当不了艺术家,也不需要当艺术家,工匠就是工匠,手艺人而已。工匠与艺术家最大区别就是创造能力不同,工匠是重复生产的。以前我在一个大理石工厂,大量工匠一辈子只雕琢一两个范式,更多的也不会。如果单凭雕刻手艺,中央工艺美院的教授都不如他们。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0 23:16:26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0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工匠从来不是艺术家,也当不了艺术家,也不需要当艺术家,工匠就是工匠,手艺人而已。工匠与艺术 ...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瓷器就已经走上了书、画、瓷三者融合一体的创作方向,已经脱离了你所理解的工匠的范围。从汉唐时期的单色釉,到宋元的青花,明至清中期的古、粉彩。景德镇瓷器走完了行业高度细化分工,产生了长达4个世纪的行业门会准入制度。从19世纪60年代的开始的艺术品方向,是行业分工高度发达,行业内部人才竞争分层的结果,也是瓷器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兴盛10个世纪的行业和城市,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理解。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0 23:31:01

sammoy 发表于 2013-10-10 15: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井大近期在文章中提到中国未来这些年应该在高附加值文化产业比如艺术品等方面加强力度,与西方进行角力,按 ...

sammoy说的很对,现在对于瓷器这个行业来说,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品,却没有一个规范、流转有序的市场。或者说我们只有艺术商品,没有艺术市场。尤其是瓷器这样的传统艺术品,目前通过学院派和瓷厂老艺人的努力,瓷器艺术品的内容日新月异,但没有一个有效评估价值的标准、流程。我们的市场曝光率不高,展出手段单一,没有建立起丰富的文艺评论体系。在瓷器文化领域、创作领域,缺乏高效规范的经纪人制度、巡展开发商和市场营销机构,使得瓷器的创作和文化市场、消费市场各行其是,没有衔接。

sammoy 发表于 2013-10-11 09:19:41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0 2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ammoy说的很对,现在对于瓷器这个行业来说,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品,却没有一个规范、流转有序的市场。或者 ...

楼主是行内人士,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未来十年内,随着中国国力逐渐持续走强,中国文化和艺术品的价值肯定水长船高,只是如何把定性权、定价权、定量权逐步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与欧美人达成妥协,参与进制定游戏规则,是绕不过去的坎儿。艺术品与“金钱”不可分割,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金融工具,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关键。
楼主是圈内人,不知您对工美集团这个央企的在未来这方面的推动力怎么看?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1 09:37:29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0 2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瓷器就已经走上了书、画、瓷三者融合一体的创作方向,已经脱离了你所理解的工匠的范 ...



现在中国陶瓷哪有什么艺术家,一个公鸡瓶就生产一万个,大部分还是弟子画的,一个国庆献礼天球瓶,生产6666个,要价还惊人,现在有的不过是捞钱专家。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去参观过,觉得不错,但是一到商场,发现大量一模一样的仿品,立即觉得不过尔尔,还不如书画市场像样子,好歹书画还没有批量生产几万件的情况。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1 13:10:25

本帖最后由 青花瓷韵老邱 于 2013-10-11 13:17 编辑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1 09:37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中国陶瓷哪有什么艺术家,一个公鸡瓶就生产一万个,大部分还是弟子画的,一个国庆献礼天球瓶,生 ...

你可以去苏州和广州的书画市场,高级喷墨印刷机,山水画画芯开机印刷量1万张起步。

青花瓷韵老邱 发表于 2013-10-11 13:15:37

本帖最后由 青花瓷韵老邱 于 2013-10-11 13:18 编辑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1 09:37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中国陶瓷哪有什么艺术家,一个公鸡瓶就生产一万个,大部分还是弟子画的,一个国庆献礼天球瓶,生 ...

随着技术进步,书画已经从丝网印刷走到了喷墨印刷的路上。油墨颜色精准度与控制晕散技术,德国高精密度印刷机已经使得印刷传统书画得到了飞速发展,产品生产的速度和产量远远超越了瓷器。

mach 发表于 2014-1-1 21:42:15

二毛 发表于 2013-10-10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工匠从来不是艺术家,也当不了艺术家,也不需要当艺术家,工匠就是工匠,手艺人而已。工匠与艺术 ...

让我想到了文人琴与艺人琴,道与术。古人说的君子不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二毛 发表于 2014-1-2 13:29:23

mach 发表于 2014-1-1 2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让我想到了文人琴与艺人琴,道与术。古人说的君子不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品不能批量,批量都成不了艺术品。物以稀为贵,这个贵不是指价钱,而是指艺术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陶艺——市场与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