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摘掉那幅眼镜
人之困惑,多半来源于执着自以为正确的东西。困惑,如影随形,总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需要?是的,确实需要。困惑正是促进你感悟生活的原动力之一。纵观历史,人类莫非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诞生——矛盾出现——困惑——反思——新面貌诞生······如此循环,周流不息。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困惑,是解决矛盾的前提。看来咱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困惑的来源。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13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道德经》第70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8章)
上面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四句话。请允许咱用雾里看花的方式,与大家一起揣摩一下这里面的意味。
第一句 这里明确指出,之所以有“患”,是因为“吾身”这个本体,没有了本体,自然也就没有了患。这看上去好像是一句废话,果真是废话吗?愚以为不然,因为咱们通常会忽视这个因果关系。这句话体现在生活中,那就是咱们在追求某事物的时候,对于自身认识事物的标准这个“本体”,是否值得商榷。如果这个本体已经经不起推敲,其结果自然会令人困惑。
第二句 这里明确指出“祸,咎”出现的根源,也即是“本体”出现了问题。后面又给出了解决方法,“知足之足,常足矣。”当然,你或许会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然,请看完后面的内容再下结论。如何知足?当有个适当的“标准”。但如果自身对于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然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三句 这里的“无知”,自然不会是当前所指的无知。因为,当你发现事物是动态发展的,是遵循“简易,变易,不易”这一规律时,你自然不会执着于“我知”,这里的“我知”类似于佛家的“我执”,“我见”。这里的“无知”,真要用一种状态来形容的话,或许就是“返璞归真”,“复归于朴”。“朴”的状态,如“一”,如“混沌”,如“不二”。
第四句 这里,对于如何使“本体”归位,给予了明确的方法,那就是“上善若水”。如何做到这样呢?后面有详细例举。这里的“善”,正是易的核心,“时与位”。所有事物,得用自身所处的时与位来衡量。简言之,正是大家经常说的,合适的时空,做合适的事。
这里的“善”,愚以为正是“止于至善”里的“善”,也正是“中庸”的核心思想。
说到这,似乎又跑题了。好吧,咱们回到“眼镜”的问题上来。前面提到了“标准”一说,那就先围绕这个“标准”的概念来聊聊。
自“五四”至今,东西方思想文化经历的碰撞,前所未有。但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这很正常,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矛盾。这种矛盾自然会被新的面貌取代,但在被取代之前,会有一个“困惑”和“反思”的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排除伦理道德与地球资源不说,西方科技,对于给人类带来的方便,确实应以正视。西方科学对于物理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曾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一次次推翻之前的理论,进而建立新的理论,代价是人类的使用及实证。然而当面对当今伦理道德出现的问题,以及面对地球之有限资源时,这种方法似乎遇到了瓶颈。
他们尝试以有限的已知理论,建立一套永恒法则。试图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认识世界。如果,真正能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值得推崇的态度。似乎真正的科学大家,对未知领域都持敬畏之心的。
但如果一切均以当前有限认识,作为鉴别未知事物的标准,容不得别人的怀疑,对于持异见者冠以“不科学”的帽子,这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正是“迷信”科学的体现。
科学应该提倡,但不能迷信之。传统文化有糟粕,但不能无视其精华。用迷信科学的态度鉴别科学未能解释的领域,和坐在井里的那位同学,没啥区别。
东西方文化,为一而非二。咱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古今中西,融会贯通,合二为一。
咱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需要的是怎样提炼之精华,怎样将之付诸于实践。
当你认识事物那个“本体”出现问题时,你怎能不困惑呢?而咱们常常所依据的科学标准或试图将标准固化,正如一幅有色眼镜。
因此,请摘下那幅眼镜。
能做到这一点非“人”乃仙也。 支持一下楼主! 说得好, 人常常犯这种错误,总是将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观点当着真理听进去(即便是别人为了尊重、或其他原因所说的客套话),对不同的观点,则是反复总结、搜罗不同的意见或寻找似是而非的证据。所以摘眼睛是很艰难的,关键是更准确地说,它本身是换了一幅眼镜。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是因为可以被证伪。 感谢楼上诸位支持。 戏说“天兔”与风火家人卦
首先必须声明一下,对于易学,咱只属于酱油党,尚在门外晃荡,各位看官对此需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千万别因咱的戏说而受影响。另外必须要说的就是,易学,很多学者公推为华夏文明之根,百家之源。对此,学术界也持争议,在此咱们姑且存而不论。
此节内容,咱姑且戏说,你姑妄听之。
22日,15级台风“天兔”登陆珠海,给当地带来很大损失,在此咱先为受灾人民祈福!
因为15级台风登陆也不是经常发生,咱当时便心有所感,天马行空的观象得卦。嘿嘿,说到这里,咱需要接释一下,据说易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易”,也就是心有所感,即可因当时所见,思,闻等而得卦。咱当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所以才“戏说”。
珠海,南方,为离;台风,为风,为巽。此现象中,地点方位为下卦,外部环境为上卦。因此,得卦为“风火家人”。取15为动爻,变为风雷益卦。好了,咱们来查一下此卦何解?
周易原解:九三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象曰 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传统解卦: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比喻家人同心协力,兴旺之象。
九三 由于治家过分严厉,家里人承受不了而有怨言。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会带来点小麻烦,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带来吉祥的。可是如果不能从严治家,任凭妇人和孩子们随心所欲,最终的发展却绝不会好。《象曰》:家人嚆嚆,未失也;妇人嘻嘻,失家节也。《象辞》说:由于过分严厉,使得家人怨言丛生,但最终会获得吉祥。因为这样做事符合治家的原则的,虽有小失,但不失根本。而任凭“妇人和孩子随心所欲,最终的发展结果却绝不会好”。因为这样违背了治家的原则和根本。六四,富家,大吉。
哦,对了,据说心易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解卦,必须依另一套规则。好吧,咱们再来看看此卦何解。
上卦巽为风,为木,为东南;下卦离为火,为丽,为明,为火;互卦为离坎,为火,为水;坎,陷也,险也。变卦为震,为雷,为东方,为木。
略解:此时,进入风火家人卦象。体木用火,耗体之象;初期遇坎陷,险也,但险中助体,生发之象,并克制耗体之力,此为助力;中期为离,又见耗体之力,但变卦为震,为雷,为木,与体比合,终吉。
就此卦而言,可留意东边和南边的动态来验证。
结合上面两种解卦方法,各位看官可有感触?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事。所有得失,得看你站在何种高度来解读,你觉得呢?咱之所以观象有感,只是觉得“家国天下”者,持家,与心系天下,是并存的。没有大家,何来小家?
温馨提示:古人云,“善易者不卜”,这里自然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境随心转,无需占卜。二是观象即可得,无需占卜;三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易学,咱需要的是探寻其认识宇宙以致自身的体系,占卜,只是其衍生品,不是真正目的。个人不建议看官们依赖占卜之类的东东,咱自己也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术数之类实在不愿深究。
脚印与弯曲的直线
不知各位看官有木有想过,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咱们如果尝试用尽量短的路径到达目的地,通常会走粗略的直线。然而,如果你欲将两只脚生硬的并与一条直线上行走,是走不好路的,即便勉强维持平衡而行走,也将会是非常缓慢的。但如果按正常方式行走,虽然脚印是侧八字形,或者说S行,但整体轮廓来看,却是更宽一点的直线。而且所用时间肯定会比前一种方短。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这现象谁不知道?
是的,这现象大家基本都知道,甚至不需要思索如何走的问题。但这种看似很浅显的现象,如果你和咱一样,仔细琢磨一下,还是有点意思的。
咱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吧。把后面这种用正常方式行走留下的脚印,用线连起来,你看到的是什么?不错,正是很多连在一起的S形。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了走这段最短的路径,咱们用了哪些方法呢?1·两排交错平行的脚印;2·一条S行的“直线”;3·左右脚印各自连起来的两条直线。
看到这里,如果你是个善于思考人,会不会有所感悟?是的,这个现象如果体现在生活中,那就是咱们常说的:最快的通常是最慢的,最慢的也是最快的。在咱们的人生旅途中,大轮廓的路径中,直线与S线并存,而且是螺旋态的。将这种平面上的S立体化,可以认为是螺旋态吗?而生活中的螺旋态,体现出的轨迹无外乎形态不一而已。
上面这个例子,咱们可以再挖掘一下,将之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联系起来。
看官可能又要说了,这是哪跟哪呢?好的,稍安勿躁,请与咱一起进入思考的状态吧。
前面那个例子中,如果坚持用第一种方法,正是生活中那些欲从书本中寻找“真理”的书生们经常使用的方法;而后面那种方法,正是“为道日损”的一种体现。
机械的以直线判断最短路径,其依赖的,正是后天所学“知识”的机械理解的结果。当然,后面那种方法,同样也是后天所学知识的积累,所不同的是,将这种知识变成了学问。在你用后面这种方法行事时,已经不需要考虑用前一种方法了,因为你已经得了“走路之道”。
你见谁在吃饭时,还在研究怎么使用筷子吗?是的,因为他已经得了“吃饭之道”,他已经“忘了”如何使用天天在用的东西。这就是“损之又损”的结果。
道,无处不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实事求是{:soso_e1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