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与经济危机说拜拜
我可能是比较早的提出经济危机论的人,但现在,我在全国经济学家都在担忧经济会出大问题,地方债务的情况下,于2013年8月31日提出中国经济危机已经解除的观点,可能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早提出来的。理由如下:中国的经济危机,表现为表外资产的不可控性,比如影子银行;地方债务,比如类似美国底特律的破产;房地产的高增长,高房价;出口的受阻,投资无法再大行驱动情况下,消费无法起来,出口也受限制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和欧洲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但,我的理由是,类似于1998年的成立华融、长城等四大信贷资产管理公司清算旧帐的方式已经成立并开始运作,也就是说,信贷资产化后,房市的这个池子功能已经被消解,出口型贸易,改为自贸区,将更加自由的流通出口和内销问题,另外,消费已经被提到战略层面,只要给人民增加工资,神武经济景气就一定可以再次在中国发生。
当然,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以稀释为手段的,民众的利益是受损的,但相对于欧洲经济危机的可怕影响,高层显然更在乎短瞬的悬崖式的恐怖进程,而选择漫长的有毒稀释,因为基数庞大,所以可承受能力空前强大。
未来的十年,中国经济将不同于过去十年的GDP高速增长,钢铁水泥有色大爆发,因为这是垂直模式管理控制下的最快速的虹吸状态,而是扁平化管理和控制,是小型企业,是科技型企业是大众消费的时代,大众需要消费出行、吃饭、养老、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而不再是房子,车子,应是旅游,人文,电影节目。
所以,在当前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十分危险,同时外媒叫嚣中国债务危机的时候,我提出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用下一个十年来印证我今天是否正确,是的,只有时间才能说明。2013年8月31日。http://blog.sina.com.cn/cam1981423
拜拜是再会的意思吗? 广告太差了
http://blog.sina.com.cn/cam1981423
是拉客站点吗?
转点——
温州人称处在新中国以来最难时刻 企业家生命以小时算2013年09月10日 08:11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黄秋丽
“心里最没有底的还是像精益电气董事长陈冬青这样被担保贷款链条困住的人。
精益集团曾是温州的十大电气企业之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1年以来,精益的3家互保企业相继跑路或倒闭,它先是为互保企业代偿了3200万贷款,然后又被两家银行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原本承诺的1990万元贷款。
精益电气还面临一种更可怕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贷款是1.7亿,明年就是2亿,后年就2.5亿。这里面一个是利息,还有就是互保的那些企业,如果慢慢都出问题,那就越来越大了。”每一家担保企业的背后都有层层的担保圈。他甚至呼吁政府要尽快拿出一个有力度的方案,把互保链上的资可抵债的企业和资不抵债的企业分开,让资可抵债的这些企业先走出来。“如果现在能分开,我背1.7亿的债就是1.7亿,债务是确定的,那就还有希望。”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互保式担保贷款在江浙一带大行其道,企业在放大杠杆的同时,也将好企业和坏企业捆在了一起。复杂的互保链呈环状结构,第一圈5个企业,第二圈10个,一圈一圈下来会有几十家企业绑在一起,而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出问题,最终会让所有的企业受到牵连。据说乐清的15个互保链浮不是独立的而是连在一起的。
”
“清一位阮姓企业家的公司负债2亿,为别人担保了3亿。“欠1000万肯定是要还的,3000万要看看左右互保的企业,要是上亿肯定就不还了。”这种说法在乐清很流行。他希望尽快破产,因为5亿怎么也还不起,”
“乐清的阮姓企业家对本刊说,2009年之前,他公司的利润已经还不上银行1亿贷款的利息。但是政府扶持实业的政策下来后,他不但又贷款1亿元,还把两年的利息都贷了出来。“其实我的企业2009年就该被淘汰,是4万亿又让它多活了几年。”他贷来的钱并没有用在企业上,而是投到了江苏小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实业不赚钱但可以成为做投机生意的融资平台,“2009年整个乐清的实业就是一个大的融资平台。””
银行的输血,只是拖延了温州危机爆发的时间。大量的钱进入房地产等投机性比较高的领域甚至是高利贷领域。“
温州金融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GDP和贷款余额的比为1:1.9,远远大于正常的1:1.3。
“银行的利息是7厘,我们拿到手的成本没有低于一分。”上述阮姓企业家说。他的这个说法,记者在其它企业也得到印证。2011年之前,每逢3、6、9、12月月底,银行的季度考核指标下来,企业要帮助银行拉存款。不帮忙拉存款,下次批贷款就会出问题。“我们其实都是去买高利贷给银行,”他说,每逢这时就有大量的山西煤老板到温州,借钱给温州人。“一般1000万3天的利息就是4.5万,2000万、3000万呢?”他说,企业小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企业越大、贷款越多,要拉的存款越多,贷款的成本就越累越高。此外,企业要在银行贷款2000万,常常需要1000万的存款放在银行,美其名曰存款抵押,实际上也是变相帮银行拉存款。
而银行与高利贷勾结,在温州也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企业借高利贷,是银行推荐的。”永强一位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说,银行知道谁需要钱。贷款到期、新贷款下来之前,企业需要短期周转资金,“有的时候只需要用3天,但是银行那边给你拖5天、10天。”
是谁让民间借贷变成崩盘的高利贷?房地产。是谁抽走了实业的血?房地产。
“一部分变成了库存,一部分变成了房产,还有一部分被挥霍掉了。”上述温州市经信委官员说。其中房产的比重最大。
2009年,温州置信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个项目,在6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100%的回报,这对利润不到10%的传统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2009年底,这家公司联合250个中小企业主,以37亿的价格拍得了黄金地段置信广场项目。250多个股东大多来自眼镜、服装、人造革等行业。而这250多个股东的背后还有上千人的集资。这个庞大的中小企业主联合体除置信广场外还同时拿了八九个项目,买地的费用高达80亿。这80亿大都是从实体经济转移来的钱。2010年,许多人都相信置信广场的价格要超过10万/平米。但是在2012年开盘时,置信广场的均价只有4万多,勉强高过楼面地价。
除了这些中小企业主,温州的大公司奥康、报喜鸟、人民电器等也都涉足地产。几乎每一个房地产项目背后都可以看到实体企业。
企业开工是为了强撑着给银行看。一旦企业停止生产,银行会起诉,并会对互保企业抽贷。这些做做样子的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温州的很多普通人都知道,债务危机、房地产泡沫只是温州表象,实业不振才是问题的根源
………………
太长,再节选部分吧——
制造业元气大伤。只要到温州乐清黄华港看看那些成片废弃的船厂,到永强看到那些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的皮革厂、制鞋厂、钢管厂,你就明白,欣欣向荣只是这里的往事。
商业凋零。最繁华的主干道温州车站大道,曾经抢手的商铺现在供过于求,租金下降了1/3;在永强最繁华的罗东大街上,每10家店铺大约有3家关门或者转让,附近的几条小街上,关门的酒行、餐馆也随处可见。由于工厂开工不足,连温州最大的公司正泰集团也裁员20%,大批外来人员返乡。夏日曾经熙熙人流、大排档满街的景象已不再。
2013年7月,1400对夫妇在温州民政局登记离婚,史上最高;温州法院的经济案件堆积如山,仅仅7月份就有2000多套登记拍卖的银行抵押房产。温州民间的信任度,也跌到了历史性的低谷。
2010年5月,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高达6分(年利率72%)时,方培林已高度戒备,“6分利是崩盘的前兆。”3年前温州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其它地方上演。2013年,他在贵阳、成都等地做讲座时,发现这些地方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到了6分。“我跟他们一再强调防范风险,也许就是一天,也许就是一个小时,(对高利贷者)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与高利贷相关的担保行业,几乎全军覆没。2013年7月,温州最大的担保公司——中投担保破产的消息在圈内流传,公司董事长郭炳超是在任的担保协会会长。在此之前,温州担保行业协会10个副会长中已有6个被捕,他们都涉嫌高利贷与非法集资。原本有几百家企业的担保协会,至2012年只剩下40家会员企业。“今年可能还要死掉六七家,现在有业务的公司很少。”协会的一位秘书长说。
在温州还有另外一个说法,“炒房团”也几乎全军覆没。房价如果没有涨,对炒房团而言就是亏,因为很多人是借钱在炒房,而利息是每月都要付的。“越是曾经炒房赚得多的人,就越敢放大杠杆,死得就越快。”一位温州的开发商说。
据一位接近温州市法院的人士透露,2013年7月,温州法院进入司法处置程序的房产已经有1.8万套,按每套平均100平米算就是180万平米,这已经是温州2到3年的新房供应量。这些注定要低价处置的房产,对温州的房价会产生可怕的影响。“什么时候是个底不知道,这个是最心慌的。”
而房价一旦下跌,就意味着银行抵押贷款的额度会下降。每次房价下跌对那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场劫难。
经济危机尚未开始
何来拜拜? 既然中国选择了全面走资本主义道路,就必然无法避免要遇见经济危机,这是硬道理,绝对比楼主的臆想要可靠 崩溃论和光明论并存,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最近发现对房价上涨的舆论几乎没有了。 三中全会后再看 中国哪来的什么危机,都是一帮媒体瞎扯。 还是要相信王副总理的三年苦日子的判断吧 冰晶石 发表于 2013-9-12 09: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要相信王副总理的三年苦日子的判断吧
07年底国资委主任要求央企过三年苦日子,3年之后又3年,而今相对却无言
冰晶石 发表于 2013-9-12 09: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要相信王副总理的三年苦日子的判断吧
那时王总负责经济的情况下,现在王八拳把自己变王八后就变成永恒的3年了:lol 社会主义制度怎么可能有经济危机,更何况我们在伟光正的英明领导下{:soso_e1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