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三中全会了,给像我这样的小白贴个读帖摘要
本帖最后由 fightp 于 2013-8-29 00:08 编辑RT
看葡萄的帖子,好像最近发生了什么影响很大的事情,很好奇接下来会怎么样。
这里贴一些之前的笔记
一、关于三中全会
来源:《围棋高手:攻防俱佳,进退自如》“丰言”中的回复
[网海] (2011-10-19 14:29:00)
感谢忙总还想着我呢。
只有拭目以待看成果啦。同时借机歪题问个问题。
6中全会没说要免除刘跨越的中央委员职务啊。这是怎么回事情?要到18大自然淘汰?
(2011-10-19 15:16:00)
这个是各次大会任务决定的,一般不会节外生枝。原则上是这样:
一中全会选举新一届书记处政治局中央领导班子;
二中全会决定新一届国家行政机构人事班子调整;
三中全会提出重要的经济战略或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必然提出新的党的建设理论或设想(例如三个表,八荣八耻等等);
五中全会必然是制定新的五年计划;
六中全会必然是教科文卫等民生问题;
七中全会必然是是新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预备会。
来源:《毛主席会怎么干:五、突破口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改革是先于经济改革和引发经济改革的,首先有了文革的重新评价、有了对冤假错案的逐步平反、有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有了对左倾势力的组织清理,才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与地方权力运作的规则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其后才有了经济改革的正式启动。但是这种政治改革在引导出经济改革后就从此止步不前了。
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从1984年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相信经历过8平方的人,对那段时间疯狂的通货膨胀记忆犹新(官方公布25%,实际超过35%),这也是价格闯关的背景:华山一条路,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结果导致一个民族悲剧,今后100年也无法释怀。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
来源:(河)《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之建国后的三次税制改革:四、分税制改革,妥协与涅槃》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800余字论述财税体制改革,主要是三条:1、包干改为分税,中央和地方分立各自的税收体系;2、改税制,推行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3、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
基本框架就此确定。
来源:《中国农村改革的几个瞬间:包产到户导致人民公社的瓦解》
基于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导致的农村社会矛盾的激化,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思路。非农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生产服务环节市场化,粮食购销体制彻底市场化。
二、发散阅读
来源:《(河)土共这次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中的回复
2011-03-23 07:47:57
2011-03-23 00:30:48
你不知道这次决策的背景:中国需要这个先例。不然我们无法继续扩张。游戏规则是人定的,就是给 人破坏的。只是能够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就是未来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破不立。没有这个先例,就没有未来我们的空间。
看看4、5年后我们的机会和动作吧。中国已...
哇,看来帝国主义真的开始了?
看着就热血沸腾啊,伏笔4,5年以后,中央这手大棋下得真牛,必须要赞一个。
很好奇:这个决策的背景,忙总是从哪里知道的?
看看4、5年后我们的机会和动作吧
2011-03-24 01:01:54
4、5年后是惯例。至于我知道的渠道不必讨论。
2011-03-24 04:39:07
看来忙总和外交还有交集?
印象里面,忙总只是商业人士吧,看来涉猎广泛啊。
这个惯例,是咱们外交口布局下大棋的一个惯例吗?
2011-03-24 06:35:09
惯例是前两年熟悉,3,4年准备,4、5年开始发力,9、10年收官。如果不熟悉,无妨看看最近两届的行为模式。
来源:《另类解读加息:从接管企业谈开去》
我在去年讨论通钢事件接管时,讲过一些我接管企业的经验。相信有接管企业或接班经验的弟兄们都有同样体会。接班或接管有三大任务是当务之急,一是人员重组;二是财务重组;三是资产清册。
人员重组,主要是剥离冗员,清理调皮捣蛋人员,减轻以后的运营负担和麻烦,一般采用赎买方式。而对干部,往往一般不好动,就只能从组织结构调整动手,所以接管前一定都有一个组织调整计划。对自己人,也就是那种与自己同心同德,互相信任,熟悉,听话,使用顺手的,一定要想法安排到关键岗位上去,一时调整不到位,一般就以什么顾问、某某改革办公室主任、某某中心主任先进去,而原来的不理想干部(主要是不一条心或者有抵触情绪的),或者找个新位置,位高权轻挂起来,或者指派到外围单位去,或者把相应部门撤销,拆庙赶和尚。不建立一支自己可以如臂使指的执行队伍,就算你有妙笔生花的想法,也是枉然。
财务重组,主要是财务核实和财务剥离。减轻财务,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以后的利息负担,更重要是为以后举债扩张腾出空间。就像想盖新房子,首先得清理出干净的地基一样。接管企业是否成功,或者所是否有政绩,关键看以后的投入水平,提升效率,提升产能,都要花大量的钱。没钱一事无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偿债能力是关键。剥离债务由两种办法,一是坏账核销,由股东买单(这往往是与股东接进行管谈判的核心内容);一个就是挂账(主要是银行负债),有钱再还,但是要重新注入资金,或者承认借债能力。
此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清理债权,回收资金,改善流动性。一般是打折卖掉债权或者打折催收。这个我在与Y老大的故事中讲过。
第三就是清产核资,财务清册,夯实资产,压缩泡沫。这一步千万小心,一旦失误,可能以后要承担资产流失,贪污嫌疑等等责任。企业往往会有大量的资产泡沫,例如账面价值比市价高得多原材物料,按出厂价登记的报废或损失的成品等等。压缩资产泡沫,主要就是翻库盘点,造帐清册,重新核算,不账实不符的损失移交股东大会,或者认账核销,或者移送公安局追查。
好了,现在假定这些接班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那么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不能忽视:未来中期运营计划制定。
接管企业的准备阶段,一定要制定接管后的运营计划,交股东(国企就是交国资委)审查。不然人家没法判断你行不行。
中期运营计划的基本要点是:目标;任务清单;实施细则(包括主要步骤,工作次序,工作要点,人员配置和分工,时间表和节点,预算,监督检查流程,考核标准等等)。目前的12.5显然还不是真正的运营计划,因为只是一个工作清单(所以我说还没有考虑可行性),分配到各部委,省市和大的央企。下面很重要的工作是督促他们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那么下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协同问题。我们都知道,盖一幢房子,有很多专业,例如结构,土建,水暖,电气,五金,木工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得力的项目管理部来协调他们之间的进度,工序的衔接,来控制质量,控制成本,这幢房子不是质量不合格,就超工期,或者超预算,甚至可能直接倒掉。按照惯例,协调各部委,各省市,各央企的进度、动作、质量、成本预算的项目管理部就国家发改委。那么目前的发改委需要为12.5的实施做什么呢?因为这个计划不是以前那种他们熟悉的产业为主的计划,而是政治改革为主的计划: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内需市场发育,实际上就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那么从谁的口袋里掏钱:中央财政多少,地方财政多少?那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增收,最终是谁买单:央企?民营企业?动人家的奶酪,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不动体制,不动位置,是不行的。至于产业升级,调整结构,本质是减少对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改变国家30年来发展的道路。产业升级需要巨额投入,投给谁?央企?他们效率太低,投给民营企业?凭什么把全国人民的钱给少部分人。所以不改变体制,也是行不通的。好整个一个政治问题,发改委玩得转吗?
二是这些部委、省市和央企是否真的理解、支持12.5,是否同心同德?是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由于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弊端,干部表演能力越来越强,而执行能力越来越弱。怎么办?
来源:《目前形势判断和任务猜想》
根据上述判断,猜想下一阶段改革本质上将是政治改革,改革中央集权方式(例如一些放权政策作废),对官员控制方式(例如考评体系改革),TG组织体系模式(例如纪检委直属中央)。
在这个政治体制保障基础上,才能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权利划分(例如有传闻国家税务局将改为征收局,地方税务局改为稽查局--要想打断卖地财政循环链,税收分成体制必须改革);改革中央政府与垄断集团的责权利划分(例如利率市场化,汇率独立,能源定价市场化--要想打断垄断利益,消灭垄断行政权力是必须的);改革垄断集团与老百姓之间分配格局(例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化,征收高额资本利得税,征收遗产税等等--要想解决贫富悬殊,杀富济贫是必然的)。
不错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看清政策脉络。学习了! 长姿势了,顶!!!呵呵 期待更多的观点分享。 好帖 看着比书还顺心。 很给力! 顶 好贴 这种笔记形式非常棒 脉络清晰,赞! 厉害! 脉络清晰,好贴,楼主辛苦。 好贴 学习忙选先进分子!! 有心人,学习了。 我也感到楼主用心了,谢谢! 我也感到楼主用心了,谢谢! 赞一个,这样读书才是把书读薄了的一种方法! 各种老牛 学习了! 很有启发性的阅读方式。
赞一个,好方法
楼主有心人啊. 谢谢 有人指点很不错,现在看新闻自己可以看出些道道来了 大大们.谁给个葡萄的地址.谢谢 学习了,谢谢! 来茶馆第一次评分,结果手贱把反对也点了!
楼主恕罪{:soso_e154:} 新人学习了,谢谢 昨天晚上新闻第一条:
周边外交座谈会
七常委全部出席,各省直辖市建设兵团外交口领导全部到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