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自然科学禀性探讨(二,三)
本帖最后由 风云际会 于 2013-8-12 13:31 编辑近代自然科学禀性探讨(一)
引子:这是我国内的导师所写的一篇文章,会在他所著的《量子力学:菜根谭(第二版)》里出现。这里经过他授权同意,让我代发在网上以引起讨论。在接下来两三个月中我会陆陆续续放完全文。此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二,蕴含的要素
张永德
整体概括而言, 近代自然科学蕴含如下五个要素:
1)因果性 :有因果关联的,有实验响应的。
2)普适性 :满足前提下,结论普适,与观察者无关。
3)自洽性 :体系内部所有结论是自洽的。
4)可重复性、可检验性:所有结论都能够接受实验检验。
5)可量度性:不可量度的事物不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范畴。
总之, 没有理性基础、无相互作用、不受影响、无因果关联、不可重复、无法检验、不可量度的的事物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属于文学、艺术和宗教…等范畴。比如问: 如来佛头上有多少根头发?孙悟空体重是多少?无法观测;“糊里又糊涂的”爱情、音乐灵感、作曲家的激情,不可度量; 以前的动物学植物学大体属于描述和归纳性质,并不能算作近代科学。宗教信仰,按Born转述的Einstein观点【1】,属于理性之外(也即科学之外——本文作者注)的正常事物。
三,发源于西方
一般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摇篮是Euclid的“几何学原本(The Elements)”。其思维模式正是上面说的:从实践中抽出公设,经过逻辑演绎加工,构成理论,再返回实践。
我个人感觉,中国有雄厚的技术史,著名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都是技术,但确实没有相应雄厚的自然科学史。当然,这不等于说中国5千年文明史中没有很多自然科学成果的亮点。总体而论,中国古代对自然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式的直觉“综合”远胜于逻辑理性的“分析”。“格物”不得法,“致知”不系统。中国古代学者缺乏大块逻辑思维训练。例证是中西医基本特征的比较━━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1】M. Born, 《Max and Albert Einstein》,The Born-Einstein Letters,London,Macmillan,2nd edn,2005。
楼主,后续啊!相关的能一起都发了不。别吊人胃口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