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云霓 发表于 2013-7-20 15:39:50

《淮海战役亲历记》读后心得兼淮海战役复盘

1. 黄伯韬“三不解”:一不理解为什么要等44军回合再撤退,二不理解为什么没有在运河上架浮桥导致被解放军追上,三不理解为什么早知道后来让李弥和邱清泉使劲去援助他,当初还要李弥放弃曹八集西撤。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为了多把一个军纳入自己指挥,好成为以后的政治资本;二是因为工兵部队没在;三是因为刘峙这个猪头无能,胆小怕事让李弥收缩回徐州,后来换了杜聿明才又决定东援的。
2. 第二阶段蒋军决定放弃徐州,粟裕接到上面来的情报:杜聿明集团会向东南方向撤退,而粟裕判断杜聿明会向西逃跑,果断冒着风险部署各纵队向徐州以西追击。实际情况是,杜聿明在军事会议上讨论后续作战方案时提出向东南方向撤退,当时郭汝瑰(你懂的!)在场,然后杜拉着蒋到小会议室里说了向西撤退的方案。(蒋干盗书?)而神机妙算的粟裕料到了这一情况,成功合围了杜集团。
3. 老蒋到底有没有在淮海战役中取胜,或者可能达成比较好的结果?杜聿明的方案一,集中三个兵团向西击破刘邓再向东救出黄伯韬,其前提是能找到刘邓主力。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方案二就是实际执行的方案,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实际上这么一个上下级之间互相糊弄的组织,最终岂有不败之理。

lewisl 发表于 2013-7-20 17:32:02

原创有自己的观点,很不错。

其实,淮海战役中,刘邓的中野只是唱配角的,主角是粟裕的东野。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大炮等重武器基本全无。而大别山(原来的红四方面军根据地)由于国民党的反复多年清剿,早已一片凋敝,对刘邓的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刘邓的给养极端困难。
淮海前,中野的1纵、2纵面对胡琏的整11师(五大美械王牌师),只有躲着走的份儿。

小咕咚 发表于 2013-7-21 19:12:48

按杜聿明的战法,安排谁守徐州?蒋介石不可能不先保徐州。杜聿明只是一厢情愿。

果酱 发表于 2013-7-21 21:38:42

lewisl 发表于 2013-7-20 17: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创有自己的观点,很不错。

其实,淮海战役中,刘邓的中野只是唱配角的,主角是粟裕的东野。刘邓千里跃 ...

粟裕是打架的狠角色,但是中野才是摇羽毛扇的老大

不能忽左忽右了 发表于 2013-7-22 09:37:42

lewisl 发表于 2013-7-20 17: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创有自己的观点,很不错。

其实,淮海战役中,刘邓的中野只是唱配角的,主角是粟裕的东野。刘邓千里跃 ...

双堆集也不能说是唱配角的吧。

帅云霓 发表于 2013-7-25 23:50:04

果酱 发表于 2013-7-21 2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粟裕是打架的狠角色,但是中野才是摇羽毛扇的老大

中野本来有13个纵队+38军(起义的38军),留在华北3个纵队,10纵改为桐柏军区,12纵改为江汉军区,转出大别山野战主力剩下7个纵队,还经受大别山的损失,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帅云霓 发表于 2013-7-26 10:33:46

小咕咚 发表于 2013-7-21 19: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杜聿明的战法,安排谁守徐州?蒋介石不可能不先保徐州。杜聿明只是一厢情愿。

107军和孙元良守徐州。当然这个的确是一厢情愿,因为孙元良素有飞将军的声明,这个飞将军不是三国吕布的“飞将军”的意思,而是指在擅长转进的国军战斗序列中,孙元良转进的功夫天下无双。果然,在徐州三个兵团南撤过程中,孙元良兵团脱离大队“突围”,实际上变成集体开小差,一个兵团瞬间全灭。
让这样的人守大本营无异于痴人说梦。

小咕咚 发表于 2013-7-27 21:23:40

所以刘峙收缩兵力到徐州市,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占领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的战略思路。

kahnleiting 发表于 2013-10-8 10:27: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淮海战役亲历记》读后心得兼淮海战役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