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清、民粉彩简说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驰名中外的瓷都。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而粉彩瓷集前代之长,以其淡雅飘逸的色彩、新颖奇特的风格以及精妙绝伦的工艺,独树一帜地成为景德镇瓷器釉上彩绘的一朵奇葩。粉彩在瓷器上配有色彩艳丽的传统绘画,它涵盖了中国书画和中国陶瓷艺术两大特点,因此粉彩在中国瓷器史上的显赫地位毋庸置疑。
在装饰工艺方面,粉彩打破传统的以花鸟、山水绘画为主的格局,开始增添以人物为绘画装饰的题材。由于其工艺的独特性而使这类作品更具有代表性,成为粉彩新品中的佼佼者。
康熙粉彩是前朝五彩的发展。这时的彩绘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颜色种类都已变得丰富,如胭脂紫(洋红)、矾红、墨绿、赭石、黄色、蓝色、黑色等,这使得人物装饰比先前更加鲜艳多姿。
雍正时期,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其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润如玉,绘画精致,笔线也纤细有力,极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类绘画的技巧,使所要描绘的人物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
乾隆时期,长期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安定平和,少受战乱的洗礼,于是粉彩瓷器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褥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再加上乾隆皇帝本身饱尝人间风情,不仅对宫内粉彩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待亲自审定后,方可送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此时的官窑粉彩器皿,一改康熙、雍正时期清新典雅的风范,达到精工细作、华丽繁褥的境地,但始终不能与雍正时精细、莹润、鲜艳的特点相比。
乾隆粉彩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表现技法。首先,除了传统的白地粉彩以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色地粉彩。它们分别有红、黄、蓝、金、粉青、窑变等10余种釉彩,超出前朝的品种范围。其次,此时的用色和施彩工艺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外,还加入其他彩料,如在画面上加绘青花或与五彩并施绘于一器之上。乾隆粉彩在注重人物装饰的同时加饰一些缠枝宝相花或一些洋花图案,形成乾隆粉彩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语的特点。
嘉庆时国力开始衰退,百姓躲避战乱,无暇日夜制作,故粉彩发展并不明显,官窑仍以吉祥图案为主流,民窑在装饰上则以风景、人物为主流。故宫收藏的嘉庆无双谱人物杯所绘人物有“江东孙郎”、“龙门司马迁”以及陶渊明、武则天等,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其姓名及小传。
道光时期,粉彩的款识别具风格,出现了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人物图案以婴戏图、清装仕女等为主。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具体表现在:(1)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 2)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咸丰时期,战乱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毁于战乱,之前所烧制完成并解运京城的官窑瓷器,又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浩劫,能够留存至今者颇为珍罕。其时代特征是彩色地釉不匀净,有深有浅。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咸丰即位后,首先将祭器的生产放到首位,而传统日用瓷几乎停烧;其次,烧制的总体数量与品种均较前朝大大减少。因战争影响,御窑厂仅生产了4年即被摧毁,生产中断客观上造成了咸丰官窑器数量的稀少。人物头部的绘画方法也很特殊,上窄下宽,大鼻头,很有特色,且场景生动活泼,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同治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明显下降,此朝粉彩色彩鲜艳明亮,富有层次,图案纹饰丰富,人物形象逼真、很有质感。
光绪朝的粉彩比同治朝时薄,颜色略浅淡,粉彩器色地也比较精细,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别精致的粉彩作品留存下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日益衰落。至光绪时期制瓷业虽曾一度有所好转,但犹如回光返照,衰落的趋势已无可挽回,到宣统朝,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力衰竭,制瓷业更一落千丈。
民国时期(1912 -1949年)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期,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制瓷业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景德镇专门烧制皇家用瓷的官窑名存实亡,旧传统中子承父业、师徒传承的行规开始改变,科学先进的瓷业理论被引进,出现了众多制瓷高手。此时有一批瓷绘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瓷坛,致力于粉彩人物的研究与探索,他们以瓷代纸,把中国绘画艺术运用到瓷绘艺术中,使瓷绘艺术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构图灵活,图案变化巧妙,有了国画的艺术韵味。
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绘人物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个是传统人物画派,另一个是时装人物画派。传统人物画派以“珠山八友”的王琦、王大凡为代表。王琦以小写意人物最具影响,绘画风格以“扬州八怪”中的黄慎为范本,图案题材多取神仙故事、文人士大夫及传统国画中的仕女形象,有时也画纤夫、渔民、乞丐等形象。他注重人体刻画,形体各部位结构比例力求准确,同时衣纹线条稠密、重叠,服饰的束窄、宽松都要细心处理,如同衣服穿在身上,得体而又舒适。王大凡属缜密人物画派,绘画技法承袭清代著名人物画家改琦、费丹旭,构图多为古代仕女、高士及贵族官僚,笔法工细严谨,人物造型神采飞扬,秀润委婉,衣褶飘拂随意自然,设色沉稳脱俗,风格秀朗雅致。他在1939年创造了“落地粉彩”釉上彩工艺,釉面上不用玻璃白打底色,直接将色料描绘在瓷胎上,不加渲染,入窑烧成,简化了工艺,画意更浓,对后来的景德镇粉彩影响很大。
民国时期虽仅有短短的38年,但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粉彩人物研究与探索的瓷绘艺术家,他们立足于传统粉彩工艺,借鉴并吸收中国画的风格与韵致,逐步形成了具有写意风骨的人物粉彩,使此时期的瓷绘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而产生的艺术光华对景德镇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物粉彩装饰的发展史与王朝的盛衰史紧密相连。粉彩瓷这一艺术形式从初创到发展、繁荣、鼎盛至衰落的过程,也是整个景瓷业兴衰的缩影。自康熙末年粉彩陶瓷艺术形态的出现,经历了绵延不绝的承袭和生生不息的创新。同一个朝代,在不同的帝王时期,粉彩陶瓷无论从其表现形式还是工艺特征,都鲜明地烙着其所处朝代的印迹,人们审美的意识与观念也随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毋庸置疑,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的审美情趣强有力地影响着民众的主观意愿乃至社会的共识。剖析其真正原因,对时代的艺术形态——包括形式和内容——起决定性因素的应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意识的进化程度(一直不知道用这个词合不合适,还请茶友指正)。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不难理解粉彩陶瓷的鼎盛时期出现在衣食丰足的乾隆年间的原因所在,而清王朝的崩坍也自然给陶瓷业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作为釉上彩的一个重要代表,粉彩陶瓷的命运起伏,也同时反映了一件作品的生命周期与其本身的工艺含量及艺术价值之间的必然联系,更折射出艺术在所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的重要作用。
学习,最好能有图片 坐板凳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