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炎 发表于 2013-3-28 11:05:53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涣卦



涣卦:人心聚散
一、原文简介(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http://img14.poco.cn/mypoco/myphoto/20130328/11/6477275920130328110103030.bmp (下坎水 上巽风 - 风水涣卦)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大意:涣,就是离散。涣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巽,是风,是风行水上,水波荡漾涣散之象,象征离散之意。同时涣又象征文理烂然之意,因为风行水上,见水纹泛彩。

涣与萃相对,从随波涣散象来看,是形态虽散,但是却围绕圆心相聚,聚散相依,散而不乱,所以亨通。同时当涣之时,君王应当真诚进行宗庙祭祀,以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藉以聚合民心,团结民力,用以涉险济难。而涣而求聚的这种大事,如果不以正道而行,则将亵渎神灵而济难不成,所以利于固守正道。(涣,涣散,离散,流散,解除,释放等义。假庙,指真诚进行宗庙祭祀。假,音格,感格,真诚以待之意)

传统解释:

涣卦象征涣散。从卦形上看,涣卦下卦坎上卦巽,坎为水,巽为风,风行水上,水波离散,所以有涣散之象。

风行水上,水波涣敢,但水波散而不乱,秩然有序,文理烂然,这是形散而神聚。尚秉和先生说:风行水上,文理烂然,故为文。

散而不乱,散而能聚;风行而不居,水流而不停;万物得风而宣其郁,得水而除其秽;以风入水,东风解冻之象;以风乘雨,风雨离披之象;阴阳交通,所以亨。

不过拯治涣散,由散至聚,就涣而求聚的大功并不容易成功。人心聚是因为有中心,人心离则是中心散。所以治涣散就是建立中心,有中心则能能收合人心,则散可聚。所以要“王假有庙”。这句话在在萃卦中出现过,指君王通过宗庙祭祀以聚合神灵之佑,同时激励士气,也以此唤起人们的宗族意识或国家意识,凝聚万众之心,拯救涣散,度过难关。这就是最佳的拯涣之道。

“利涉大川”是指君王既然获得先人神灵的佑助,又增强了人们的心理凝聚力,聚合人力便可以济大难了。而涣卦上卦是巽,是木,下卦是坎,是水,有乘木涉川之象,所以“利涉大川”。

古代认为国家出现问题,一是祖考的保佑精神涣散,君王应当到宗庙通过祭祀召唤聚鬼神以聚之,所以在于心诚,诚以感格,则幽冥无有不应;二是国家或氏族人气涣散,所以要到宗庙召唤凝聚人心人力,所以在正,正以言顺,大公无私。不以正行之,则有渎神、犯难之事,所以卦辞强调要“利贞”。也即聚天下之心而为一,以涣天下之私而成大公。

所以拯救涣散,聚而至亨,关键是得正。所以济涣至亨有三个要点:一是诚以感格,二是凝聚人心,三是行为以正。这三者缺少哪一条都不能获得成功。

有时是需要涣散才能解决问题的,例如身有痞结,则血气不通;心有锢蔽,则意见不通;因循守旧,则新旧不通;诸侯割据,则政令不通这是只有涣散才能至“亨”。也即涣散是改革的第一步,不涣散旧世界,旧格局,就没有未来。

萃卦说假庙,是凝聚人心士气于公;涣卦说假庙,是涣散私心势利。卦相反而义相通,所以其象同。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大意:《彖传》说:涣卦是由否卦(上卦乾,下卦坤,天地否)变化而来,穷则变,变则通,所以亨。九二阳刚,是由否卦的上卦乾九四来居下卦坤二位,变成涣卦九二,九二与初六、六三两阴爻交往而不穷;六四当位,是由否卦下卦坤的六二上居上卦乾的四位,变成涣卦六四,六四上承九五、上九两阳而志同道合。涣卦就是否卦阴阳爻各自涣散而复能聚,这就是涣卦能亨的原因。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君王尊位,有中正阳刚之德,所以能感格祖先神灵,保有宗庙祭祀,以聚散祖宗保佑精神,凝聚收合涣散人心。而涣卦上卦巽木,下卦坎水,有舟行水上之象,能够涉险济难,渡过大川,象征能团结人心,聚合人力以涉险济难,功成在望。

传统解释:

“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是从卦体上说明为什么涣散而能至亨的。要理解这两句彖辞,先要理解涣卦的卦变。涣卦坎下巽上,按卦变理论,涣卦是否卦变化而来的,也即下卦坎本是坤,上卦巽本是乾变来的,是乾卦的初爻来居坤卦的中位,坤则变成坎,而坤的中爻填补乾的初位,乾则变成巽,这样,原来下卦坤卦的阴与上卦乾卦的阳就被涣散分解了,整个卦体遂成为涣卦的卦形,这就从卦体上说明涣卦为何言“涣”。

也即变卦理论认为涣卦下卦的刚爻九二原是由上卦乾的初位而来,而上卦阴爻六四原是由下卦二位而来。这就是九二刚爻来居下卦,与初爻、三爻等阴爻和睦相处,交往不穷,这就叫“刚来而不穷”;而六四以阴爻居柔位是当位,且居于上卦,上承九五、上九等阳爻,与之同心同德,这就叫“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由涣卦的卦变可以看出,阴阳虽涣散,但散而不穷,散而得位,形散而神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涣而能至亨的问题,听以《彖传》说“涣,亨”。(卦变理论比较麻烦,只能简单介绍一下:

卦变是指一卦中阴阳两爻交易互换,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卦变说最早见于《彖传》。《彖传》所谓“上下”“往来”,皆就卦变而言。

卦变理论认为大部分卦都是由十二消息卦阴阳两爻互换而生出来的:二阳四阴之卦来自临、观,二阴四阳之卦来自遁、大壮、三阴三阳之卦来自泰、否等。而十二消息卦是乾坤两卦变易的。

例如否上阳爻和二阴爻互易而成困卦,上阳爻降二成坎为险,二阴爻升上成兑为说。说明了困卦卦义“险”与“说”本之否卦。

有时用变卦可以很好解释卦辞,例如虞翻注解卦“利西南”说:“临初之四,坤西南卦,初之四得坤众,故利西南往得众也。”解上震下坎,震坎无“西南”象,也无众象,而解本之临,临上坤下兑,坤为西南,为众。故利西南,往得众。

再例如虞翻注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说:“ 旁通师卦,巽为同,乾为野,师震为人,二得中应乾,故曰“同人于野亨”。……乾四上失位,变而体坎,故曰“利涉大川干行”也。” 也即同人卦与师卦卦画相反而旁通,同人二三四互体巽,师卦二三四互体震,巽为同,震为人,同人二爻与乾五应,故曰同人于野亨。同人上体乾四上两爻以阳居阴位失位,变正为坎,坎从干来,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再例如如坎卦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虞翻以卦变、爻变、互体等注之:“徽纆,黑索也。观巽为绳,艮为手,上变入坎,故系用徽纆。寘,置也。坎多心,故丛棘。狱外种九棘,故称丛棘。二变则五体剥,剥伤坤杀,故寘于丛棘也。”“观巽为绳”是言卦变,坎自观来,观外卦巽为绳。“二变则五体剥”是言爻变互体,即坎二爻变阴爻,初至五爻体剥卦。

又如坤“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虞翻以纳甲释之:“谓阳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西丁南,故西南行朋,谓二阳为朋,……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谓之以坤灭乾,坤为丧故也。”
 
虞翻注易推崇象数,象数与义理原本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就《周易》成书而言,象数是《周易》之本,先有象数符号体系,后有内涵义理的卦爻辞,卦爻辞是参照一定象数而作。所以象数是形式,义理是内容,象数发为义理,义理不能脱离象数而存在。以象数建立起来的《周易》又蕴含了义理,义理是对象数的抽象和升华。象数和义理在《周易》中互为表里,离开了象数,《周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象数易偏重于天道,义理易偏重于人事,各有所长。但是顾炎武说:“夫子作传,传中更无别象,荀爽虞翻之徒,穿凿附会,象外生象。以同声相应为震巽,同气相求为艮兑,水流湿、火就燥为坎离,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从虎则曰坤为虎。十翼之中,无语不求其象,而易之大指荒矣。”

有兴趣自己找黄寿祺先生文献看)

“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是指以美德感格神灵而保有庙祭的君王九五居中得正,是聚散之主,所以能够以至诚感格神灵。一般说来,人人为自己打算,必然一盘散沙,必不足以济难。大公无我,不私其心,则可以万众一心。“王假有庙”,就能把祖宗已散之气,聚于一堂,亿兆不齐之心,衷于一本,这时就不是涣散,而是凝聚了。而能够做到这点,君王自己先得大公无私,先得人格高尚,能力超群,中正不偏。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是说涣散之时虽有危难,但只要致力于拯救涣散,仍可涉险历难,建树功业。而涣卦坎下巽上,坎为水,巽的另一象义是木,其卦体本身就有木舟行于水上之象,可以无所不通,所以亨通。所以“乘木有功”比喻凝聚人心涉险济难必能成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大意:《象传》说:涣卦下卦坎水,上卦巽风,风行水上,象征离披涣散之意。但是涣含有散而不乱,或文理烂然之意。而且凡物之聚必来自于散,所以分中见合,形散而神聚,正是处涣之道。

古先圣王观察涣卦风行水上,离披涣散之象,感悟到事物分中见合,散中有聚之理,通过祭享天帝和建立宗庙,聚合祖先保佑精神,凝聚离散人心。

传统解释:

风吹在水面上,水波离散,风行水上有涣散之象。水波涣散,但散而不乱,秩然有序,形散而神聚,先王观风行水上之象而感悟散中有聚之理,所以祭享天帝,建立宗庙。祭享天帝可将涣散于无涯天际的祖先神气聚合于一坛,来保佑宗族国家;建立宗庙则可聚合人心于一室,集中万人之力,借此获得神灵的佑助。同时“享天帝,立庙”本身也是凝聚民众的有效举措。所以《周易程氏传)说:“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出于其心。故享帝、立庙,人心之所归也。系人心、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

黄寿祺先生说:风行水上有离披解散之象,又有自然成文之美学义蕴。观其卦象,风行水上,则水面沦漪泛起,正见自然之文,后代文论家遂发挥涣卦之意涵,有自然成文之意。涣卦含有散而不乱,文理烂然之意,推其寓理:凡物之聚必来自散,而自然有序之散,则能各显物用,即分中见合,形散而神聚,此正是处涣之道。故刘沅曰“涣者其势,不涣者其情也”。

初六,用拯马壮,吉。

大意:初六以阴居涣卦之初,位卑体弱,但上承九二刚中济涣之才,就像在涣散之初,有壮马相助以拯其柔弱体质,所以济其涣散而极易,所以可获吉。(拯,济助。马壮,比喻九二刚中济涣之才,如壮马)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大意:《象传》说:初六位卑体弱,而能获得吉祥是由于其能顺承九二刚中之才,以济其涣。

传统解释:

初六处涣之初,涣散刚刚开始,拯救起来还比较容易。伹是初六阴柔,无力拯涣,必须借助外力。虽然初六上并无正应,但是初六却近比九二,若能顺从九二以自拯必能有成。九二刚中有才,完全有能力帮助初六拯涣。九二才力之大有如壮马,爻辞以“用拯马壮”来比喻初六得到九二的帮助。由于初六借用九二外力的帮助,使刚刚开始的涣散得以及早拯救,所以爻辞“吉”。

从卦象来看,不入险中不能散其险,不居乱世不能制止其乱,初六居下卦坎下位,本身就是在险中,位卑力弱,而壮马可载人出险。

《象传》说:“初六之吉,顺也。”说明了初六获吉的原因是由于顺从九二刚中之才。而且初六位为民,九二为臣,这是民从贤臣效忠于君王之象。(《易经》系统认为承阳为顺,当位为则。例如明夷卦六二爻辞就是“顺以则”。涣初六承阳而不当位,所以只说“顺也”)

而且这个“顺”不仅是指初六顺从九二,也有顺乎时势的意思,也即初六时机把握得好。如果错过涣散之初而形成涣散定局,那么即使“用拯马壮”也无法挽回。九二爻就面临这一局面。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处坎险之下,当涣散初始而能及早拯之,故能免于离散。故胡炳文曰:“五爻皆言涣,初独不言者,救之尚早,可不致于涣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大意:九二阳刚居中,为济涣之才,当涣离之时,身处坎险深处,而且上无应与,没有助力,本当有悔。但与初六阴阳相比,就像有几案可凭依而安坐,所以无所悔憾。(奔,急行前往。机,同“几”,几案,指初六)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大意:《象传》说:九二阳刚居中,为济涣之才,但身处坎险,又上无应与,当涣离之时,与初六阴阳相比,犹如得几案可凭依而安,象征指九二初六相比而阴阳相合,散而能聚,得其济涣之愿。

传统解释:

初六不言“涣”字,是因为初六处涣散之初,还没有形成涣散的局面,其他各爻都以“涣”字开头,是因为他们已处在涣散形成的时候。

“涣奔其机”是指初六为涣散之初,可借用壮马来拯救,此是能救而救。九二则处于涣散已形成之时,即使凭着自己如壮马般的才力也无可奈何,与其救而无功,不如急速离开危境到安稳的地方去。而且九二也无正应,而与初六阴阳亲比,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初六把九二看作可以借用的壮马,而九二则把初六看作可供凭依的几案,即可以安居之地。

不过初六由于处在涣败之初,又有九二刚中帮助,故可得“吉”,而九二已处于涣散之中,且依靠初六阴柔相助,所以仅可得“悔亡”而已。

这里散与聚是相对而言的。九二处涣散之时无可挽救而急就于初六,反而得以实现阴阳相聚的愿望,体现了散而能聚的涣卦卦义。就是另辟蹊径以求聚亨,《象传》说:“涣奔其机,得愿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阳刚居中,得阴阳相合之愿,故能固其根本,而聚时之所散。李光地曰:“聚涣者,先固其本,九二以刚中居内,固本之象也。机者,所以凭而坐也,有所凭依而安居,然后可以动而不穷也。”

六三,涣其躬,无悔。

大意:六三阴柔居坎险之外,与上九相应,当涣之时,能散其自身所有,以附从于阳刚上九,具有无我精神,所以虽然阴柔而不中,亦可无悔憾。(涣其躬,指涣散己身之私,具有无我精神)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有应于外卦阳刚上九,志在舍己从人,所以能涣散己身之私,具有无我精神。

传统解释:

六三是阴柔之质,且不中不正,阴居阳位必然有谄媚阴暗之象,所以有私己之念,本该有悔,但他居于阳位,应于上九,刚柔相济,所以又有散其私心,忘身徇上之象。但是六三阴柔之质,不中正之才,相应的上六又居无位之地,是没有能力拯救大局涣散的,至多自己无悔而已。所以爻辞说:“涣其躬,无悔”。

涣卦只有六三有应,居坎卦但是位于险外,与上卦巽风相接,是涣然冰释,志在舍己从人之象。《象传》说六三“志在外也”是指六三位在内而志在外,也即六三应于上九。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人之大患为吾有其身,果不私其身,则无患矣。六三在涣散之时能够忘身以济涣,虽不能完全济天下之涣,但却与上九之志相合,并得到阴阳相聚,刚柔互济,也体现了涣卦聚散相互依存的意思。

一般说来,《易经》中六三爻应上九,少有吉义,但涣卦不同,是因为六三有应于上而忘身徇上之象。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大意:六四阴柔得正,上承九五,下无私应,当涣之时,是能散其朋党而承阳刚君王之象。涣而能聚,即能涣天下朋党私见,而聚天下公理正义,居功厥伟,成就至大,此非常人思之所及,所以至为吉祥。(群,指朋党,有丘,指其居功厥伟,成就至大)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大意:《象传》说:六四忠君爱国,品德崇高,行事光明,所以能散其朋党而承阳刚君王,所以至为吉祥。

传统解释:

六四居阴得正,上承九五,位居上卦巽初位,所以是以巽顺之正道,居大臣之位,辅佐九五阳刚中正之君,君臣合力,刚柔相济,而且六四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所以能济天下之涣,也即六四作为大公正无私的大臣,不但能够解散自己的朋党,使国家得到大吉,而且还能解除各种有碍统一的小群割据势力,涣散小群而重新聚合如山丘般的大群,涣中有聚,建立一个完整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六四自身素质要好,能大公无私,还要求六四具有政治家的抱负,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这些都不是平常人思虑所能达到的,所以爻辞说六四的行为是“匪夷所思”。所以六四大善之吉,公德光大。

古人赞叹:天地无私覆载,故无不覆载;日月无私照临,故无不照临;君子无私朋党,则贤才皆其朋党也。

其实凡树私党的人,都是心底暗昧,心胸狭小之人,光明正大的人才能无私。六四不树朋党之私,以聚合人心,匡济大下为己任,《象传》说:“涣其群元吉,光大也。”是对六四光明正大的思想行为的赞美。

黄寿祺先生说:六四元吉,足见“散中有聚”之理。故苏洵曰:“涣之六四,涣其群,元吉。夫群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朱子语录释之曰:“盖当人心涣散之时,各相朋党,不能混一,惟六四能涣小人之私群,成天下之公道,此所以元吉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大意:九五阳刚中正,尊居君位,处涣之时,其发布政令,令岀惟行,能通上下壅塞,犹如生病发汗,通经活络,清楚废物,能恢复周身元气。又能散发其所居积的财富、土地,予其公卿庶民,而能凝聚涣散人心,所以无咎害。(涣汗其大号,指发布重大的政令,以通上下之壅塞,如生病发汗。大号,重大的政令。王居,君王所居积的财富。居,积累)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大意:《象传》说:九五君王权统于一尊,德居其正位,所以能散其所居积的财富、土地,所以能凝聚民心,无所咎害。

传统解释:

“涣汗”就是发汗,本来意思是当身体郁结风寒时,疾而无汗,汗则郁解,巽风散于外,则汗岀而疾愈。国家、社会也是如此,积弊久广,会出现各种问题,产生疾病,这时也需要“涣汗”,将长期淤枳壅滞的各种弊端一扫而尽。所以也有解除人民痛苦之意。所以用“涣汗”来比喻君王发布拯涣号令,就像汗水从身上流出,不能收回,象征君王拯涣的决心。

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君位,又居上卦巽中位,而巽又有号令之象。而君王发布号令都是由中而外,由近而远,就像人发汗,从身体到四肢。

“涣王居”是指君王以四海为家,君王不私其所有,散其土地财富给大家以凝聚人心,散小储而成大储,所以“无咎”。

九五爻辞实际上是说在拯涣致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核心,君王居位端正非常重要,否则群龙无首,如何济涣。而九五正如《象传》所言是一位居于“正位”的有才华的领导者。

上九,涣其血,去逖岀,无咎。

大意:上九阳刚居涣之极,远离坎险,又得六三忘身相应,为济涣之才,能解己之忧,亦能脱人之困,有散极而聚之象。所以可去除困难,远离忧愁,跳岀离散之害,所以无咎害。(涣其血,指能解除忧愁困境。血,同“恤”,忧。去逖出,指去除困难,远离忧愁,跳岀离散之害。逖,音剔,远)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大意:《象传》说:上九居涣之极,远离坎险之害,散极而能聚,为济涣之材,所以能解己之忧,亦能脱人之困者。

传统解释:

涣卦诸爻都无应,只有上九有应于六三,六三居下卦坎险极位,险陷之极,有临险之患,所以以能出患远害为善。上九以阳刚处涣之外,有出涣之象,又居上卦巽之极,能够巽顺于事理,所以“能使其血去,使其惕出,则无咎也。”

上九居涣卦之极,但经过各爻的努力,大乱达到了大治,大散达到了大聚,所以上九能够离忧出惕,远离伤害而无咎。(与小畜卦六四爻辞相同)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之无咎,在于以阳而居一卦之终,散极反聚,故能“涣其血去逖出”,安然无恙。

小结:涣卦说明涣散与聚合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散与聚既对立又统一的角度,阐述了涣而能聚的意义与治涣济涣的实施方法。“涣其躬”是指无我;“涣其群”是指无人。无我则得我,无人则得人。这就是涣卦的辩证法。

因为涣散是能够拯救的,所以卦辞言“涣亨”而“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这就是济涣至亨的三个要点。刚正为济涣之本,顺理为济涣之才,得至中至正之道才能解决涣散,一味依靠权势是做不到的,因为凝聚的是人心,人心向背,首先看公正无私,其次看利益共享。

涣卦六爻爻义与卦义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涣散与聚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初六始涣,顺从九二,得到急救而获吉;九二因涣散,依靠初六,反而实现了阴阳相聚的愿望,所以悔亡;六三亦因舍身济涣而终能与上九相合,所以无悔;六四散小群而聚大群,得大功;九五则是拯涣的总指挥,为济涣之主,以天下为一身;上九则超然远害,终于达到了治涣的目的。

涣卦中一个特殊观点是拯治涣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使用涣散的手段,如六四爻所述,由于朋党割据涣散了国家,拯治的办法就是散尽朋党,解除割据,国家自然由散而聚,由涣而致亨。所以有时看问题必须反着来。涣散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涣而不散,涣而能聚,才是中国人看问题的方法,中国人不极端,从不认为世界只有黑白两个颜色。


二、牵强附会--人心需要凝聚

人心凝聚,就坚如磐石,无坚不摧;人心涣散,就一盘散沙,一触即溃。

中国历史上人心向背导致王朝兴衰的故事很多,统治者一旦丧失民心,民族大义或国家利益就只会成为口号,而不是凝聚人心的旗帜。

例如南宋大量北方老百姓投降蒙古人,提供舟船,带路,大量南宋政府军成建制成为元军帮凶;再例如明末大量北方汉族加入清军,甚至成为清军主力,例如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之类。就是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老百姓也不但袖手旁观打酱油,甚至当带路党。

当时的清军和义和团不下20万,和八国联军比例约10:1。装备上清军与洋人差距不大,都是后膛枪,而八国联军的山炮等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枪声一响,大多数清军不战自溃,留下打酱油的一部分老百姓来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登城。在广渠门一带,八国联军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当他们爬上岸时,一大群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

再例如到鸦片战争,事实上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据《剑桥中国史》记载,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只是在三元里,人们听说英军强奸当地女人之后,三元里的百姓才玩命,但这与保卫国家关系不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当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喝彩声。当时有英国人十分疑惑不解,问何以至此,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老百姓乘火打劫。现在大量颐和园陈列的物品都是从北京城内老百姓家中收集的,有的断碑残片甚至是从四九城老百姓的墙壁,地基中挖出来的。

1894年日军占领东北重镇九连城,九连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迎接日本军队,纷纷拿鸡和猪献给日军,有人请求为日本军队效力。当时日本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说:“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於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号召中国人“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於境外,起真豪杰於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驱除鞑虏原来是日本鬼子最先提倡的。怪事。也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失去凝聚力的后果。

最极端的例子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上百万的伪军,至今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更离奇的是1944年春夏之交,日本开始“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农民、民军、土匪、甚至TG游击队,到处截击这些败兵,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瓦解。(白修德,贾安娜《中国的惊雷》P199)

国军战败后,在此次战役的检讨中明确提到:“此次会战期间,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现象,即豫西山地民众到处截击军队,无论枪枝弹药,在所必取,虽高射炮、无线电台等,亦均于截留。甚至围击我部队,枪杀我官兵,亦时有所闻。尤以军队到处,保、甲、乡长逃避一空,同时,并将仓库存粮抢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数日不得一餐者。一方面固由于绝对少数不肖士兵不守纪律,扰及间阎,而行政缺乏基础,未能配合军事,实为主因。其结果各部队于转进时,所受民众截击之损失,殆较重于作战之损失,言之殊为痛心。”“又敌在行政下级干部阶层及各乡镇、各警所,多已隐伏汉奸分子,淆惑民众,阻扰国军,无不用其极。敌自龙门突破后,即窜大屯,开伪保甲长会议,当时民众竟尔持旗欢迎。当时宜阳县地方团队奉令破坏洛宜段、新、洛、潼公路,洛阳民众竟以不敢触怒倭军为辞,持械抵抗,入夜又潜将破坏处修复。以上不过举其一例,政治如此,更安所望于军民配合之原则耶?”(《1944年第一战区中原会战之检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253)

当时汤恩伯所部二十九军军长马励武说:“当日寇迅速地攻占了郑州、洛阳,继而攻占了叶县、临汝这些要地之后,便形成封锁嵩山麓山的态势。溃不成军的汤恩伯部,便在山区里乱窜,见日寇即逃,可是见了山区的人民则凶狠之极,烧杀抢掠,鸡犬不宁。当时,豫西土黄帝别庭芳遗留的武装力量,以“地方自治”、“守望联防”为名,纠合地方人民,袭击汤军。由于汤军自溃乱之后,纪律荡然,人民恨之入骨,这样就被地主豪绅武力头目所利用。(别庭芳当时已死,由刘杰卿及别庭芳的儿子等仍旧打着他的旗号继续称霸一方。)汤军各部已成惊弓之鸟,溃乱的部队也闹不清情况,只要一闻枪声,即以为日寇追到或挡住了去路,甚至在一声吆喝之下,就相率缴械逃命。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就是这样在豫西被乱枪打死的……汤恩伯的卫队也被如此缴了械,指挥全军的电台同时丢失,汤本人化装伙夫才逃了出来。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所率的总部直属部队,被地方团队包围在一个土寨中缴了械,损失很大。”(文强《“中原王”汤恩伯》)

“洛阳失守后,蒋鼎文、汤恩伯的溃军纷纷向豫西的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里逃窜,沿途抢掠,激起民愤,地方武装群起反抗,各处都有民团打国军的事情发生……后来我听说,河南的老百姓不仅不帮助汤恩伯的部队,而且坚壁清野,不让汤部停留,甚至缴械、打杀不少国军……汤退到西峡口时,当地自卫团竟不许他进城。汤的指挥所在逃往洛宁途中,连电台都被地方武装劫走了,汤恩伯自己还险些做了俘虏。”(张高峰《1943- 1944:中原纪事》)

“驻防登封的国民党十三军平时欺压百姓,战时一触即溃,军长石觉带领一部溃军,狼狈逃向临汝。原于河北抗过日的孙华永率领青年武装,在马峪川上口缴获溃兵步枪30多支。中共地下党员甄德宽和蔺大林组织的游击队,在颖阳九龙口缴获溃兵长枪五支、子弹五箱,骡子两匹、布五捆。” (《登封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P193)

当时第13军第89师第266团团长方耀回忆:“5月初在登封作战时,某连因有二十多名士兵受伤,一些士兵开小差,便抓了十几个民夫为连里搬运东西,吓得附近村庄的老百姓纷纷逃跑。向豫西溃退途中天降大雨,士兵就闯入民宅翻箱倒柜,把值钱的东西装进腰包,用老百姓的衣裳当雨具,淋湿了扔掉再闯人另一家抢来干的。我看到沿途都是被丢弃的老百姓的衣服。这些天部队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强取老百姓的猪、羊、鸡、蔬菜、燃料,分文不给。强征的粮食由部队主管人员出具借据,上书某部队某月某日在某村某家食用多少斤粮食,对老百姓说凭此条可少付征购粮,至于这种借据是否管用则不得而知。有些老百姓牵着牲口带着贵重物品上山躲避,部队搜山时一旦发现,就强行拉走牲口以作军用,并抢走贵重物品。我们行至嵩县以南、内乡以北的山区时,起初还有一些老百姓为部队送开水,以示慰问。我亲眼看到,官兵们喝完水后非但无感谢之意,反而将茶碗摔烂。”
“汤恩伯部的行为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怒。他们听说大部队来了便及早逃跑,遇到小部队或掉队官兵则随时随地予以缴械。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率总部直属部队突围途中,被武装民众包围缴械,通讯器材全部丢弃,与上、下级失去联系。汤恩伯带领的直属部队损失更惨,跟他走的只剩下特务团的一个连。我听该连的人说,汤恩伯在此期间每当涉水过河时就嚎陶大哭。在郏县、临汝之间,所有村庄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有些人还大喊‘缴械’。事后听说,这一段路上到处都是汤恩伯部丢弃的枪支、弹药、骡马、装具、车辆、通讯器材甚至火炮,次日老百姓纷纷前来‘清扫战场’。”(《我所知道的汤恩伯》,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原战役一起,汤恩伯率部向西撤退,大量动用舞阳、叶县群众的牛车作为军事运输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叶县城西的车辆,几乎全被动用。因前线战况吃紧,老总们怕死,就不顾人畜疲劳,催促赶车人不得休息,日夜挥鞭西行,致使不少牛车毁于途中。这些牛车有的横斜于路面,有的翻入路旁沟内。大部分牛车已把任务完成,出车的期限已经够了,可当兵的老总们仍不放行,威逼这些赶车的农民再送他们向西逃命。于是不少农民不愿再忍受无限期的饥寒和颠沛流离,只好忍痛含泪,抛弃了牛与车辆,从炮火中冒死逃归……农民们忍痛抛掉世代传下来的车辆和牛,等于卡断了自己生活的来源,加上连年的水,旱、蝗虫灾害,今后该怎么生活下去呢!”(刘汉《中原战役及南线撤退西行见闻》,《叶县文史资料》第三辑,P37)当时地方乡绅贺澍三说:“被激怒的豫西老百姓,为了保全性命,不得已起而攻打国民党军。”

“1944年河南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逃至豫西伏牛山区,杀人放火,抢劫民财。豫西民众在求生不得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围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军队,收缴其枪支弹药。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军队整团整营被缴械,也有不少国民党官兵乘机将收集的武器变卖给民众……豫西民众在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内,收缴国民党军队枪支达十万余支……在豫中叶县,数千农民为求生存,发起抢粮斗争,将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搜刮来的二百多万斤军粮一抢而空,分发给附近乡村的农民度荒。”“1944年夏,豫南久旱无雨,河流干枯,田园龟裂……可是国民党第五战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部,仍在桐柏山区增派苛捐杂税。溃退到桐柏山区的国民党军队更是抓丁拉夫、摊派钱粮,敲榨勒索……7月21日桐柏山南麓的四十里冲小学教师王川组织了7000余农民,攻入驻扎在豫鄂边天河口的国民党第五战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部。总部的特务连、工兵连、机枪连和第一大队全部被缴械。总指挥何章海被暴动的民众活捉,作恶多端的主任副官何望等十多名官兵被民众当场处决。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闻知豫南发生民变后,立即命令第69军第28师前往镇压,第28师在桐柏山区大肆屠杀民众。天河口一带,凡在十岁以上的男女,均不能幸免,被杀害的民众达五千余人。被烧、被抢的人家不计其数……7月底,豫南数万民众不约而同,群起反抗,将国民党第28师全部缴械,杀死该师师长,组织起了豫南农民救国军,他们以‘反对军队勒派壮丁,反对不抗日的军队’为号召……”(《河南抗战史略》,1985年9月版,P331)《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中也有这种说法(P242)

汤恩伯大骂河南人都是卖国贼。其实何止一个河南,其他地方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剑桥中国史》还记载:“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

可是汤恩伯怎么干的?当时河南恰逢天灾,已经饿死民众2、300万(“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500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110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1943年《大公报》)可是日军在汤恩伯部仓库中发现面粉便存有100万袋,问汤恩伯为何不赈济救灾,答:“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士兵死了,就是日本人的。”日本人在灾区拿出这些军粮赈灾,这也导致了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

刘震云在《温故1942》中说:“后来事实证明,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当时为什么没有死绝呢?是政府又采取什么措施了吗?不是。是蝗虫又自动飞走了吗?不是。那是什么?是日本人来了--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日本人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我们与他们不共戴天;但在1943年冬至1944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他们给我们发放了不少军粮。我们吃了皇军的军粮,生命得以维持和壮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的粮,是卖国,是汉奸,这个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卖的呢?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所以,当时我的乡亲们,我的亲戚朋友,为日军带路的,给日军支前的,抬担架的,甚至加入队伍、帮助日军去解除中国军队武装的,不计其数……据数据记载,在河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五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了械。”(当然文学家有夸张或偏激情绪,不一定三观正确)

所以原因其实不是老百姓是卖国贼,是汉奸,而是政府丧失凝聚力。因为同样在河南,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却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其总司令孙蔚如回忆说:“洛阳以东本军防区内军民融洽,在阵地十八日之激战中,输送军食、伤兵,皆人民自动为之。有数日战事激烈,伤兵众多。妇女协助运送(后运百里至白马寺医院)。故能保守阵地,完成任务者人民之助力甚大也。及西退时,出我防地,截然不同。军民平时交恶,战时更甚,人民望见军队即逃避一空,不惟设营、食粮种种困难,即觅一向导亦极不易。到新安西南赵峪等处,奉命令留第九十六军在彼率,第三十八军至宜阳之韩城镇。此时各友军多已溃乱,又奉命令集结本军在韩城镇,掩护各友军转进。所幸地方人民知系本军,皆各回来,军食有着。民众武力聂玉堂、聂振寰等人枪数百,协同作战,助力亦甚大。”(孙蔚如《豫西战役》,《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P338)原因很简单,大灾之中,这支军队曾在驻地汜水县节省军粮大力救灾。

所以江山就是一杆秤,秤砣就是民心,你视老百姓为子女,老百姓把你当父母,你视老百姓为草芥,老百姓就把你当仇寇。凝聚人心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心。历史上丢掉江山的都是失去凝聚民心能力。



南方有小乐 发表于 2013-3-28 11:21:47

本帖最后由 南方有小乐 于 2013-3-28 11:22 编辑

抢一个先……
好吧……
杀了个发……

趁着新鲜,赶紧学习~

3bie 发表于 2013-3-28 11:30:50

先顶后看!

南辕北辙 发表于 2013-3-28 11:47:15

水旱蝗汤啊

阿扁 发表于 2013-3-28 11:51:55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先顶一个~

伐木丁丁 发表于 2013-3-28 12:02:34

忙总还在继续写啊,赞一个

tropic 发表于 2013-3-28 12:05:43

哈哈哈,
我在第一环的几率好像一直蛮高的。
{:soso_e128:}

znxf 发表于 2013-3-28 12:23:18

前排就坐

大时代的看客 发表于 2013-3-28 12:23:49

多年来第一次抢在一环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3-3-28 12:38:23

抢一环

far8008 发表于 2013-3-28 12:40:37

感谢忙总。

3bie 发表于 2013-3-28 12:41:06

读忙总这么久,我觉得忙总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凝聚人心,而且他自己也解释过他作为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人为什么还能在社会上立足,就是因为他能“带领几万人(凝聚人心)去完成任务”。本篇牵强附会最后一段话也说明了凝聚人心的要义:你视老百姓为子女,老百姓把你当父母,你视老百姓为草芥,老百姓就把你当仇寇。其实这个原则可以推广到管理中去,如果你能把下属当子女,下属也会把你当父母。你做为父母,就要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就要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你的下属,去帮助下属解决困惑(这也是忙总说的真诚是最重要的),这样你的下属才会放心的跟着你走,才会在心里上把你当领导(或者说父母),才会自觉人尽其才。这个认识也是因为我日常工作中要带领一群人去完成任务才有的体会。所以,忙总的经验要成为自己的,就要靠我们自己去实践了。而且我觉得忙总的这些经验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经验,任何一本西方管理学教科书都不会告诉你:把你的下属当子女。而且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mycing 发表于 2013-3-28 13:04:46

前排留名

火星乐乐 发表于 2013-3-28 13:17:00

大概知道为什么老是进不了状态了

奕帆 发表于 2013-3-28 13:28:17

一环

fatsheep 发表于 2013-3-28 13:29:45

第一页有木?

田野上的风子 发表于 2013-3-28 13:31:57

学习

hhh1211 发表于 2013-3-28 13:32:46

{:soso_e100:}{:soso_e163:}{:soso_e163:}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3-3-28 13:38:51

这篇文章很应景!

芙蕖 发表于 2013-3-28 13:46:50

难道还在第一页?

兜兜飞 发表于 2013-3-28 13:49:15

水旱蝗汤

大西瓜 发表于 2013-3-28 13:50:04

学习,思炎姐姐辛苦了

自然的风吹来 发表于 2013-3-28 13:55:16

这是不是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回答呢?

比如奶粉事件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一样的耍,造成泱泱大国跑到香港买奶粉被拘留的笑话。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3-3-28 13:58:57

看到牵强附会里面提到了孙蔚如部,那是一支“准八路”,队伍中有党组织,以及与土鳖军委有着单线联系的赵寿山、孔从州介类长官。倭军也承认,就是他们抵抗得还算坚决而有序。看来KMT真是烂到根子上了。

登临快哉 发表于 2013-3-28 13:59:20

老百姓的眼是雪亮的。

williamhp 发表于 2013-3-28 14:20:59

amite 发表于 2013-3-28 14:23:07

讲的都是历史啊

shanhai 发表于 2013-3-28 14:28:22

所以江山就是一杆秤,秤砣就是民心,你视老百姓为子女,老百姓把你当父母,你视老百姓为草芥,老百姓就把你当仇寇。凝聚人心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心。历史上丢掉江山的都是失去凝聚民心能力。
深刻!!!

shanhai 发表于 2013-3-28 14:32:10

自然的风吹来 发表于 2013-3-28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不是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回答呢?

比如奶粉事件就是,把消费者当傻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的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http://baike.baidu.com/view/6919252.htm?subLemmaId=7056706&fromenter=%CC%EC%B5%D8%B2%BB%C8%CA%2C%D2%D4%CD%F2%CE%EF%CE%AA%DB%BB%B9%B7%3B%CA%A5%C8%CB%B2%BB%C8%CA%2C%D2%D4%B0%D9%D0%D5%CE%AA%DB%BB%B9%B7

hello0001 发表于 2013-3-28 14:41:39

这次怎么不在周末?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涣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