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一些小说和诗歌
罗阿宝建议我列一下我喜欢的小说和诗歌清单。我凭记忆写一点。我想我能随手记下来的,应该都是印象深刻和喜欢的。
我在初中到高中上大学这4年多时间里,是一个疯狂的文学青年。当时跟一个老师学画画,同学中有一个是遵义图书馆馆长的儿子,因此得以可以在书库看书。那时学校也不正规,经常可以逃学看书。
当时的遵义图书馆在天主堂,就是现在红军街的红军总政治部纪念馆处,只是当时天主堂比较破败,不象现在这么显要红火。
当时我是坐在书库的窗台上(实际是天主堂当年的宿舍),看了很多书。那时记忆力极好,几乎可以过目不忘。至今很多书甚至能够回忆起封面以及损坏的细节。
后来到了科大,就没什么时间看小说了。直到进了系统所,又有自由支配时间,又开始看,有钱还买。当时秦化淑老师还说:这小孩真的不用功,整天都在玩。(他们认为凡是不看专业文献或专业书,看小说,踢球,看电影电视都叫玩)。
现在还看,不过数量少得多了。
就文学作品的偏好,我觉得这是最难统一的口味,真的是罗布白菜各有所爱。例如我就不喜欢讲故事的,例如《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之类,也不喜欢传说,例如《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等等,也不喜欢意淫的,例如《唐吉可德》之类。而且一些大家推重的,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西线无战事》,或者《百年孤独》等等,并不感兴趣。
我喜欢苏俄的作家,可以说如数家珍。当然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父亲是屠格涅夫粉丝,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还随身携带几本,也一直在到处寻找苏俄作家的著作。所以我很小就读过《安娜卡列琳娜》,《猎人笔记》,《上尉的女儿》,《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死魂灵》,以及高尔基的三部曲等等。可以说这种潜移默化浸透到骨头里面去的。
当然我也很喜欢法国作家,因为我母亲很喜欢。
所以我的偏好,不一定是普世的,也许口味很奇怪。
下面排名按照我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作家派,同一个作家中,最喜欢的作品排前面。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克鲁采奏鸣曲》;《幼年》。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夏多布里昂:《墓后回忆录》。
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母与子》。
巴尔扎克:《交际花盛衰记》;《幻灭》;《幽谷百合》;《欧叶妮。格朗台》;《苏城舞会》;《被遗弃的女人》;《贝姨》;《邦斯舅舅》;《驴皮记》;《高老头》等等。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初恋》;《春潮》。
高尔基:《在人间》;《母亲》;《童年》。
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等。
加缪 :《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等。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董贝父子》;《远大前程》;《雾都孤儿》等等。
果戈理:《死魂灵》;《钦差大臣》。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夜》;《九封信的故事》;《农夫马列伊》;《别人家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圣诞晚会上基督身旁的小男孩》;《圣诞晚会与婚礼》;《小英雄》;《性格温和的女人》;《拙劣的笑话》;《普罗哈尔钦先生》;《波尔祖科夫》;《白痴》;《百岁老大娘》;《脆弱的心》;《荒唐人的梦》等等。
歌德:《诗与真》;《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等。
纪伯伦:《先知》;《沙与沫》;《先驱者》;《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等等。
泰戈尔:《园丁集》;《吉檀枷利》;《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等等。
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宗教滑稽剧》等等。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河边小镇的故事》;《千只鹤》;《再婚的女人》;《少女开眼》;《少女的港湾》;《彩虹几度》;《玉响》;《生为女人》;《美好的旅行》;《花的日记》;《青春》;《追忆》;《风中之路》等等。
德莱塞:《嘉莉妹妹》;《天才》;《美国悲剧》等等。
高尔斯华绥 :《苹果树》。
黑塞:《在轮下》;《玻璃球游戏》;《盖特露德》;《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荒原狼》等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一双蓝眼睛》等等。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等。
雨果 :《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等。
井上靖:《冰壁》;《敦煌》等等。
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等等。
毛姆 :《万事通先生》;《书与你》;《人性的枷锁 》;《兰贝斯的丽莎》;《刀锋》;《剧院风情》;《卡塔丽娜》;《寻欢作乐》;《教堂司事》;《月亮和六便士》;《英雄》;《魔术师》等等。
莫泊桑 :《漂亮朋友》;《两兄弟》;《我们的心》;《死恋》;《温泉》等等。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等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绥拉菲靡维奇:《铁流》。
乔治.桑 :《侯爵夫人》;《莫普拉》;《魔沼》。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
拜伦:《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雪莱:《西风颂》。
弥尔顿:《失乐园》。
卢梭:《忏悔录》。
司各特:《艾凡赫》;《清教徒》;《罗伯。罗伊》;《罗沁中区的心脏》;《拿破仑传》。
司汤达:《红与黑》;《岸边的圣。方济各教堂》等等。
萨克雷:《名利场》。
马克吐温:《竟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镀金时代》;《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等等》。
茨威格:《旧书商门德尔》;《女仆勒波雷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日内瓦湖畔的插曲》等等。
笛福:《鲁宾逊飘流记》。
都德:《磨坊书简》。
梭罗:《瓦尔登湖》。
我读过的一些小说和诗歌
[金门桥] (2011-12-9 11:06:00)忙总列了这么多的俄国小说,让我想起了一部俄国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时候看过,但没什么印象。去年又看了一遍,非常喜欢!让人对生命、对死亡、对民族等等的概念,都有新的认识。
(2011-12-9 11:41:00)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也很喜欢,如果要列苏联电影,又是一大堆,实在太多了。
[做客地球] (2011-12-9 11:11:00)
以后再也不说自己看过书了,看过的数量上全加在一起貌似都不倒忙总的三分之一,质量上就更……效果就更……
打击太大了,以后我就自称半文盲好了
(2011-12-9 11:43:00)
我年纪比你大,我估计你到我这把年纪,轻松超过没问题。
[豆子星] (2011-12-9 15:14:00)
忙总有点匪气,很招姑娘喜欢的那种
杰克伦敦的作品《毒日头》,主人公Burning Daylight身上那种激情和生命力真是太像忙总了,虽然他和忙总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是激情洋溢的那种生命力是一样的。
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海狼》《野性的呼唤》。老妈很喜欢杰克伦敦小说中人物的生命力,我也就爱屋及乌了。
我自己很喜欢毛姆的书,可惜这些外国小说工作后都没有时间看了。
ps:还是老版的翻译感觉好,现在很多新译著真是没法看,光名字翻译得就受不了。
(2011-12-10 15:20:00)
也许20多年前是这样,不过现在不是了,现在比较文雅。
[做客地球] (2011-12-9 17:24:00)
想请教忙总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实现状态瞬间转换的。就是您以前提到的那种从门外时沉浸个人世界进了门瞬间就能口若悬河转变的。
因为我有时感觉自己也会在两种状态中,大部分时间相当内向,偶尔也能主持个晚会做个汇报什么的。不过我在这两种状态转换总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入状态慢,出状态也慢。比如大学有的时候和同学睡前下个象棋经常躺床上两个小时还在厮杀状态。
自己想想这也就是惯性大吧,难道是体重的原因
(2011-12-10 12:24:00)
很简单,你不在意什么就行了,不要自我欣赏,不要自恋,不要太在意自己感受,就像穿衣服,角色完成了,脱掉即可。你不会参加婚礼穿的西服脱不下来吧?
[青石崖下] (2011-12-9 11:21:00)
看来真是什么都要童子功的积累。过目不忘是啥感觉?从来没有接近过。
这些外国名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必译的《名利场》和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特别是前者的翻译,出神入化啊!
(2011-12-9 11:44:00)
慢慢来,不着急,一点点积累,不怕慢,就怕站。
[秦筝] (2011-12-9 11:56:00)
这个单子可够长的啊,那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呢?或者说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是哪几部......
(2011-12-9 12:52:00)
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影响最大的。我想一直到《约翰克里斯多夫》都是影响很大的。
[秦筝] (2011-12-9 13:29:00)
佩服您的记性,我现在回想小时候读的外国名著,除了印象最深的那几部之外,其他的都是跑马观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了。当然也有可能不是记性问题,是阅读认真程度的问题。
(2011-12-10 15:46:00)
我想可能是性格问题,我小时候看书经常进入角色,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激动得很。有一段时间我的初中班主任建议我母亲带我看心理医生,怀疑是不是有精神分裂,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在路上喃喃自语,手舞足蹈,旁若无人。让我给全班讲故事,我也经常进入角色,旁若无人,自娱自乐。
[秋天蚂蚁] (2011-12-11 11:49:00)
好的小说是会让人感觉进入角色,完全看不到字,完全就是在自己经历那些事情。
我看得入迷的时候,会四肢冰凉,好像全部的血液都集中到大脑,最后,连上厕所都忘了,看到最后感觉浑身发抖,主要是憋得,。
(2011-12-11 13:31:00)
那关键看你看的什么书,如果看蜀山剑侠传出现这种情况,那就麻烦了。
[罗阿宝] (2011-12-9 13:05:00)
忙总,想起您身边的人对您的评价我就想笑:“其次是高度专注,缺乏生活情趣,只关心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问题和信息,对其他事情几乎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常识少。” -- 看这形象给毁的,像台机器
现在没人怀疑忙总是文学青年了吧,数了一下书单,总数180本,其中我看过56本,大部分也是高中前后看的,现在只能记住大概的内容和当时看书时恬静的心情了,现在心不静,很多书已经看不进去,这样繁忙的生活其实得不偿失的,后续要让节奏有张有弛,能从容地看点书,欣赏一下身边美好的东西.......
羡慕忙总现在的生活,做做菜,看看书,上上网 ,很好诶
.
................................................................................................
政治小白,无方向感,对左中右都没意见,对政治正确没兴趣,所有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
(2011-12-10 15:52:00)
那是,我现在觉得很轻松,不用紧张,不用担心什么。
人生追求到最后,其实很简单:自我满足而已。
[燕庐敕] (2011-12-9 13:08:00)
有时候,男人也有直觉。
这么长时间的交流,我总觉得,你一定会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果然!他的名下最多。
当年看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时候,好几天逃课~~~后来大四88年吧,电视上也在放,可是感觉差了很远~~~
《基督山伯爵》这类书高中很爱看,大三以后就不喜欢了。
全是外国书,不对吧?小时候的底子怎么没拿出来说一说?四大名著,明清小说和元曲。当然,爱不爱看那就不好说了。
(2011-12-10 15:51:00)
中国传统的当然看得多,当时对小说不是很喜欢,除了《红楼梦》,基本都是话本水平。唐诗宋词那是相当的喜欢,也有童子功。
我觉得中国传统小说只有故事和趣味性,没有反思性和意境(除《红楼梦》外)。
[燕庐敕] (2011-12-10 16:11:00)
当代小说估计就更看不上眼啦。
中国古书里面有内容又有故事的大概只有历史书了。《史记》就极其好看。
(2011-12-10 16:19:00)
当代小说,李?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不错,高阳的一些书不错,沈从文的一些不错(但是他的境界太小,而且没变化,看一篇《边城》就足以了解全貌)张恨水的《巴山夜雨》不错(主要是我家处境有点相似,容易共鸣)。
其他还有印象的就是小时候看过的梁斌的《红旗谱》和赵树理的《三里湾》了。
至于大家推崇的巴金和矛盾,我不喜欢,因为我觉得太假。尤其巴金,他的那种感觉不自然,因为那种家庭的人我想当熟悉,觉得巴金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歪曲他们。
(2011-12-10 16:42:00)
巴金是个很奇怪的人。他的语言和我看的四川人写作方式很不同,很生涩,尤其是缺乏连贯性和灵气。
他是怎么成为传说中的巴金呢?
(2011-12-11 13:28:00)
巴金自己说过他是通过看俄国翻译小说学会的写作,他的老师是翻译家。
[景繁] (2011-12-10 19:58:00)
忙总也喜欢高阳的书?我看他的第一部书是《乾隆韵事》,不算最好的,不过后面看的《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真是不错呢。
(2011-12-11 13:06:00)
高阳(许晏骈)长处是对清末政治掌故极端熟悉,由于家庭原因,对高层政治非常了解(而且不是书本上了解,祖辈许乃钊是江苏巡抚,叔祖许乃普是嘉庆庚辰榜眼,吏部尚书。光绪初年的军机大臣许庚身,再早些入值南书房的许寿彭,都是高阳的曾叔祖),所以看他的书,能够增加巨多政治常识。建议有兴趣了解中国政治运营秘密的,无妨找来看看。
《慈禧全传》,《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部曲,都值得一看,其他的清末历史小说也无妨看看。
[无己大康] (2011-12-12 14:58:00)
感觉高阳的历史小说,结构比较松散,经常从主题扯到其他历史掌故上去,说了半天才又回来,造成其故事性不强。二月河的小说演义色彩很浓厚,又有点有失严肃(特别是康熙大帝,和三侠五义差不多了。到乾隆皇帝时好多了)。喜欢看高阳的红楼系列和二月河的乾隆皇帝。可惜红楼系列没写到曹雪芹的晚年 ,乾隆皇帝结尾有点仓促。
(2011-12-12 15:37:00)
高阳准确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历史散文或者历史掌故。他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写情绪,不是写给年轻人看的,是给有阅历的人看的。
(2011-12-13 4:46:00)
历史散文这个说的真棒!
大学的时候看高阳,经常觉得就像一个老人闲唠嗑,娓娓道来。
原来西西河里有一个老兵帅克的ID,他写的文字跟高阳风格很像。
(2011-12-13 10:35:00)
高阳某种程度在写情绪,在写对故国的怀念,在写乡愁,在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概。
[浙津] (2011-12-23 23:17:00)
报告芒总:
经芒总推荐,从京东商城买进高阳胡雪岩系列,粗读了一下。
发现芒总从中引用以下短语:
“堆花”
“皇帝不差饿兵”
另,芒总能否评价一下左宗棠和胡雪岩?还有李合肥
(2011-12-24 11:36:00)
左宗棠不了解,胡雪岩应该吃亏在文化基础太差上,是个技术专家。
至于李鸿章,太复杂,说能干是没问题的,胸怀不够宏远也是可以下结论的,其他不好说,见仁见智。但是说卖国,没证据。
[浙津] (2011-12-24 17:32:00)
(2011-12-24 20:18:00)
第一,政治上不能一棵树上吊死,靠着左宗棠没错,但是不能只靠左宗棠;
第二,做生意必须有风险对冲机制,不能一味做多;
第三,盛极必衰,高处不胜寒,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第四,小手段上不了大台面。
胡雪岩犯了这些全部错误,必死无疑。
[明雪积] (2011-12-24 21:19:00)
(2011-12-25 12:28:00)
找一本金融风险对冲书看看即可。也可以上网搜索“风险对冲”。这是投资行业的常识了。
(2011-12-24 21:36:00)
忙总平安夜还在、、、、
圣诞快乐
From: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乌次河水
(2011-12-25 12:31:00)
谢谢,谢谢。
[困了喝绿茶] (2011-12-24 22:01:00)
在高阳的小说里,胡雪岩的起家和做大都是靠着一棵大树来乘凉,所以后来也是如此照方抓药
(2011-12-25 12:08:00)
起家只能靠一棵树,但是成功后,就必须左右逢源,上下疏通。我们老祖宗这几句话不是随便讲的。
[老陈70] (2011-12-25 10:49:00)
忙总一再强调风险对冲,能否介绍风险对冲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或者有哪些参考书?
(2011-12-25 11:42:00)
风险对冲就是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和商品风险的基本办法。与风险分散策略不同,风险对冲可以管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还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通过对冲比率的调节将风险降低到预期水平。利用风险对冲策略管理风险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冲比率的确定。
风险对冲有两类:时间对冲和行业对冲。
时间对冲主要是长短现金流配置,以免现金流枯竭(一般是债务期限与现金收益期限匹配);做多做空配置,以免市场反转踏空(一般是衍生品搭配)。等等。
而行业对冲主要是景气周期配置(不同景气周期产业配置);消费弹性配置(不同消费弹性的行业配置);垄断性和竞争性配置等等。
风险对冲的书建议看看《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查尔斯。W。史密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来入门吧。
如果数学好,这本书后面附录的很多文献和书可以看看。
另外这本书也可以参考:《金融机构管理: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第6版,安东尼?桑得斯,马西娅?科尼特,人民邮电出版社
[郭既克] (2011-12-25 11:55:00)
这里有个问题啊,如果要找其他的靠山,和左宗棠相关性太高的肯定不行,负相关的可能左宗棠又会觉着他反水了,对方也可以根本不睬他这一茬。这个怎么办?
(2011-12-25 12:33:00)
这就是技术问题,看看荣毅仁家怎么踩跷跷板的。
[苏双] (2011-12-25 12:38:00)
忙师天天快乐
嘻嘻,我不过洋节的
(2011-12-25 12:44:00)
我也不过洋节。不是别的原因,是不想凑热闹,太闹了。
(2011-12-25 3:46:00)
他卖国的主要证据好像是接受沙俄赠送的礼物。
(2011-12-25 11:59:00)
这就是瞎扯了,政治家卖国,一定是挟洋自重,谋取大位。
[荆棘天堂] (2011-12-9 14:00:00)
小时候部队图书室可以进去随意看,俄国小说看了不少,回忆录看不少,典型的有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沈醉的《我这三十年》,基辛格的《白宫岁月》,《秘密使命》--一个美国武官的回忆录,可以跟基辛格的对应起来看,呵呵。
后来就是到处看电影,以至于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各个版本看全了,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保尔、冬妮娅、丽达在各个版本里形象都有较大差异,但是那个水兵朱赫来的形象却很一致,包括我国后来翻拍的那个电视连续剧...
(2011-12-10 15:42:00)
部队的图书室我也去过(我一个同学的姨夫--当时还在搞对象,是驻军0278部队的文化干事,管图书室),大部分都是文革小说,所以文革小说我也看得不少,红色小说也基本都看过。
[乌金沙] (2011-12-9 14:33:00)
以前我一个朋友写过一张单子,列举了个人比较喜欢的西方长篇小说
1。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利特》
2。伍尔夫《到灯塔去》
3。伍尔夫《达罗位夫人》
4。萨德《朱斯蒂娜》
5。伯吉斯《发条橙》
6。伯吉斯《莫扎特与狼帮》
7。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8。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9。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10。康拉德《吉姆老爷》
11。司各特《艾凡赫》
12。萨拉玛戈《修道院纪事》
13。毛姆《刀锋》
14。凯鲁亚克《在路上》
15。詹姆斯《贵妇人的肖像》
16。乔伊斯《尤利西斯》
17。劳伦斯《羽蛇》
18。雷马克《凯旋门》
喜欢的诗人是叶芝、但丁、布莱克。
我个人喜欢的西方小说家是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哲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也许是有时代烙印在里面,毕竟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高度敏感的。
(2011-12-10 15:31:00)
这个清单里面最晕菜的是《尤利西斯》,缠七倒八,我不是不喜欢意识流,而是接受不了乔伊斯这种,我觉得他可能有点精神分裂症。
[乌金沙] (2011-12-12 1:32:00)
乔伊斯可能是这样。
我那位朋友已经好些年没见了。这本书当时被这朋友读过两遍,第一遍是冲名气去的,第二遍是一两年后在其他方面有了感悟返回来重读的。
我读不了,难以做到。我习惯于土法炼钢,比如把几何原本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放在一块读。我看小说被人讥笑为暴殄天物,呵呵。
(2011-12-12 10:50:00)
能看维特根斯坦的书,你应该读数学系。这种书能够坚持读下去的,对逻辑都有级强烈的爱好或者兴趣。其实数学系的学生,能够读完并有点收获的也不多。一般都是翻一遍,而且是冲着名头去的。这人据说太神奇了,
[乌金沙] (2011-12-12 11:47:00)
忙总说这话太鼓舞人了,现在我刚过而立之年,希望能在知天命之时重新去念念数学。
维特根斯坦是个航空工程师,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误入了哲学圈。结果成了划时代的哲学家。我怀疑现在绝大多数的文科生出身的讨论者难以把握其思想概貌(当然我不是学科鄙视,而是说维氏前后期的思想分野太跳跃,不对理工科的思维模式有所深入涉猎,恐怕难以理解,自说自话)。
我第一遍纯粹是冲着名气去读的,草草翻完了,印象很怪。第二遍是在研究机器搜索过程中对“概念上行”的最终技术处理找不到方案,回头去读的,有所收获。至今也未读完,也不敢说读懂。
(2011-12-12 16:12:00)
能够有耐心读哲学书,尤其是逻辑学,就很了不起,如果能够读数理逻辑就更厉害,因为不但表明心很静,而且表明会读书,因为这类书,你不会提问题,你是无法读进去的。
而读书会提问题,基本是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收益的分水岭,不会提问题的人,哪怕坚持不懈的勤奋读一辈子书,至多算个或移动的书橱,这些书不是他的,还是作者的。
会提问题的人,才会实现华罗庚先生说的:把书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后这个升华过程,这样这本书就是你的了。
所以华罗庚当年来科大作报告(当时他是科大数学系主任),与学生见面,就是问你有什么问题?我们去见陈希孺老师,他的第一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数理统计用的是他写的书)?第二句话就是推荐你们去跟谁谁做研究生,因为他有好多问题,可以做出好成果来。
实际上当时在系统所发生过老师跟学生抢问题做论文的丑闻。
所以会提问题最主要,你提的问题,老师基本就知道你的水平了。当年IIASA所长李天和(我的先生的大学同学)来系统所讲课,我不断提问题,后来我陪他到圆明园废墟参观,他就说:你应该去搞管理,而不是搞数学。
(李天和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4年获伦斯勒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7月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1959年起长期从事GE的工程管理和商业管理工作,1974~1978年任GE电力业务的总战略设计师、1978~1980年任GE的电力系统总工程师。(我对GE的兴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84年起任IIASA(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聘为瑞士工程科学院通讯院士。1987年 2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荣誉研究员。
在电工科学研究中,李天和发展了高压电弧中电极现象的理论,由这种理论所得到的高压电弧的能量密度可与最强的激光束相比;发展了高温气体中的电气断路理论,发明横向磁场熄弧原理的真空灭弧室,使真空开关进入电力系统作为断路器,其分断能力达15千伏、25千安(1955)。
最先开发了应用电力电子装置的高电压直流输电系统。先后获30项美国专利,900多项专利,在著名电工杂志上发表论文75篇。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IEEE的能源委员会主席、基础科学委员会主席、电力工程学会主席。
1975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81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高级会员。
因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成就,李天和获得多项科学奖,主要有:普拉特奖(1983)、电力生命奖(1983)、百周年纪念奖(1984)、戴维斯工程成就奖(1986)。)
[墨里荀] (2011-12-12 15:46:00)
一个维特根斯坦,一个休谟,称得上是最好的大众哲学家了。没有贬义,是从两个人提问的方式来说的。这种提问方式的特点是从人们已经习惯的概念和逻辑开始,并且严格遵从这一概念和逻辑,最后提出这一概念和逻辑自己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很给力,所以两个人是欧洲票选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神奇”我理解更多是社会影响发酵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传播到国内后的放大效应。事实上这种提问方式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好方式,却未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式,过程中一直依托着既有的概念和逻辑,最后会与提出的问题形成冲突,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一直就陷在这种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语言分析之后还剩下什么?维特根斯坦自己也不懂。
(2011-12-12 16:55:00)
老兄很内行,很有心得。我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一段话,每一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放远一点看,知道什么意思,再一深究,又不知道了。
我想这就是语言陷阱吧。里面应该不是逻辑问题,或者不是认知问题。我觉得是人大脑短路。
[木头脑袋] (2011-12-13 9:58:00)
也有这种体会, 总感觉看的文字/人家说的话 不一定是哪个意思?, 到底是哪个意思呢? 也可能是我情商低的原因? 也可能是我好多问的原因.
也许这就是语言模糊无力的例子吧, 也许这就是通过暗示来影响他人的途径吧
还是做出事情摆出来, 这样有力!!
多谢mang总, 回帖也整理下思考
(2011-12-13 10:27:00)
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并不能完全传递我们思想,否则就不需要开会了。在企业经营中,我觉得书面语言甚至经常不能起到沟通作用。因为书面背后的东西你不能从一堆逻辑编码中获取,而在作出判断过程中,非逻辑的东西(这个是语言完全无能为力的东西)有时是决定性的,例如自信,自尊,坚韧,勇敢。
[踏翅2] (2011-12-13 15:15:00)
中国人读西方哲学,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最典型的应该是康德,哪怕是蓝公武的版本,每一个中国字咱都认识,但现在敢声称自己懂康德的估计哲学系里都不是所有人。
这个问题不是大脑短路,而是我们没明白他们的目的,“being”作为“本源”――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我们能明白他们在干什么,但是我们不明白他们想干什么。
东方人,西方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很不同的。
(2011-12-13 16:08:00)
实际上我一看康德的所谓批判,必定坚持不了10分钟,就要头昏脑胀,立即逃跑,所以买来20多年的3大批判,一次都不能看超过20页,下一次再从头看。简直就是在读书皮。
[踏翅2] (2011-12-13 16:30:00)
嘿嘿,小显摆一下,已经啃完一本半了
(2011-12-13 16:38:00)
真的佩服,不是假的。我这辈子也不想这个了。
[墨里荀] (2012-1-14 19:12:00)
又想起了这个,借忙总的帖子再说几句。
为什么罗素弄不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为什么罗素还会被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所吸引?
维特根斯坦问题的对象是伽利略和笛卡儿建立的分析法,维特根斯坦提出问题的方法也同样是分析法。背景是认识论的困境,实际上就是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如同马克思所说,创新是资本主义的鸠毒。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释放了其自身所遮蔽的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恐惧,社会效应就是两次所谓的世界大战。
罗素与维特根斯坦同样关注分析法的状况,不过各自的取向不同。罗素要做的是拾遗补漏建万世之基业,而维特根斯坦尽管被分类为英美分析哲学一系,其实他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人与方法之间的张力之上的,隐含的问题是人与方法谁是主宰?(概念的确定性?--人是否可以完全依靠分析法?)维特根斯坦并不自觉这一点,但是他追问的深度让他走到了这里。
由于共同的关注对象,以及维特根斯坦所禀持的分析法工具,罗素被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所吸引,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维特根斯坦看起来都是同类。但是,不同的问题取向也让罗素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到底想说什么。其实维特根斯坦问题本质上是与海德格尔的“人类学”相呼应的,被划分到分析哲学一类多少有些冤枉,或者说万法归宗,罗素等只能说是枝蔓之一。
回到忙总的问题,语言陷阱。概念永远只能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而这种简化背后的驱动力量就是简化者的目的。人是否只能通过概念来理解真实世界?从真实开始,来理解简化者如何简化,也许就没有语言陷阱了。
(2012-1-15 12:05:00)
老兄专业,这种问题我没有能力想清楚,其实也不会想,看书,看不懂,就翻过去了,只找看得懂的看,当然所谓看得懂是不是作者想传达的,不知道,只能说自己自以为看得懂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借用作者的名词或框架,在构筑自己的理解和概念,以及逻辑。其实就算是比较熟悉的经济学也有这种情况。
唯一没有误解的,我觉得就是数学,那玩意,你懂了就真懂,不可能在人家的框架和术语里自己构造一个体系。所以数学看来最好学。
[一苇而立] (2012-1-15 22:48:00)
忙总所言极是。维特根斯坦和康德的东西看过一点,感觉从模型的视角看,字里行间也有着过多隐含的简化假设和猜想,而且模型是不是就比中国传统的强大都不好说,只是与当今科学距离更近而已。至于蕴含的美感,更不比东方传统的强。
个人感觉上最难以接受黑格尔那种“天才的思辨”,对思维的限制比指导更多。有些东西缺乏美感,又难以接受自然和实验的检验,其实没多少用处。
在哲学上花那些时间,个人感觉还不如对一个漂亮的科学理论多想想。个人的哲学构建怎能与大自然相比,有时不过是提供一个角度和思路,乃至一个可选的粗糙的模型而已。
(2012-1-16 11:43:00)
我现在比较实用主义,哲学之类的迷茫在大学就过去了。
[秦筝] (2012-1-16 12:39:00)
而我的感觉是,时下很多年轻人(包括我)正在体验这个哲学迷茫期,也许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吧,顺利走出来而不停顿于此阶段的人,以后不管是实用主义也罢、理念之上也罢,都会走得更坚定更彻底。在此要感谢忙总,点醒了我们很多次。
(2012-1-16 12:44:00)
迷茫期是必须的,因为正在构建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确定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自己目标?什么对自己有价值?自己的人生选择排序是什么?如何看待社会现实?。。。。。。
没这个阶段,永远在心理上处于婴儿期。
[大懒虫] (2012-1-17 16:57:00)
我在这个迷茫期最严重的时候(大四下学期与工作第一年,约1年多的时间),什么书也不想看,什么道理也不想听,什么决定也不下(那段时间干什么都是抛硬币决定,连出门向东还是向西也懒得决定,包括毕业的从找上门来的工作中确定第一份工作,那是唯一一次跟硬币显示的结果违背,也是唯一让我过段时间要假设一下:如果当初不是……),就是不停干活,不停地到处游荡,胃口还一直很好,所以那段时间胖了十多斤。其实后来也迷茫着很多年,但坚持一个原则:跟自己看着顺眼的群众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迷迷瞪瞪的,但每天开开心心的,挺好。回顾起来,我倒是感觉有点像赖在一个愉快的童年期不愿意长大的状态。
(2012-1-17 17:03:00)
人迟早都得选择的,不然生活就要选择你:淘汰或进步。
[墨里荀] (2012-1-17 16:06:00)
我是业余爱好,随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专业相比,我的说法距离规范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这里班门弄斧有些想借用忙总的敏锐和准确的意思,让忙总看笑话了,惭愧。
(2012-1-17 16:16:00)
不是,你的确在提出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我们理解的是不是人家想我们理解的,以及我们想别人理解的,是不是他们已经理解或愿意理解的。如何来验证这个问题。显然在里面有逻辑问题:因为验证一个结论,不是逻辑,就是实证。
而理解这个问题,大多数时间靠实证是靠不住的,因为语言系统不同,概念定义不同,无法判断。
那么逻辑行吗?我觉得我想不清楚。
[大懒虫] (2012-1-17 17:10:00)
我觉得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其实是在构建和塑造自己的概念的过程。否则就不会有“100个读者100个哈姆雷特”的存在了。个体的理解能力跟个体认识自己的能力大致一致。能理解别人对某个概念的程度,跟自己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类似。
其实我们每个个体也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塑造自己的,从而也使得自己区别于他人。理解很难脱离主观,无法真正客观。所以,那种高度一致的彼此心心相印的理解(知音?),其实极少存在,无论是通过逻辑还是实证,结果都差不多:最多是近似。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也是在大致理解、近似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能够求同存异,能够包容宽容不同观点的人,比较容易获得支持和友谊。
(2012-1-17 17:18:00)
其实做学问也是如此,孔夫子说过: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这个道理。
[木多] (2012-1-15 17:23:00)
这位前辈表述很精炼,内容很深奥。不过不是您的表述问题,而是问题本身很复杂。晚辈愚昧,对这些问题有不少困惑,可能有几个逻辑跳跃需要您的进一步阐发:
1、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转向问题,是否都没能跳出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分析法?
2、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说到底是在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过程中人的自我存在位置的重新审视问题,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西方哲学主题的近代映照。笛卡尔的“我思”与伽利略的数理理性,都无法为人类自我主体的确定性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培根、休谟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带来的冲击,进一步放大了主体有限性与世界无限性的鸿沟,后面才有了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尔后才有了黑格尔在概念体系中的集大成。这是不是您所说的“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所指?
3、这个“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与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恐惧,中间的逻辑过渡是什么?在社会效应上又何以表现为两次世界大战?换句话说,实现从认识论的困境向世界性大战跳跃的逻辑平台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么?
4、您提到,马克思关于创新是资本主义的鸩毒的观点,是不是就是第3问的逻辑跳板?如果是,问题就来了,在马克思那里,科技创新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迫近其内在界限的根本推动力,相反更多的时候像资本主义的长生不老药。如果认定技术的创新就是资本主义的鸩毒,这样的理解与前苏东教义体系中的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解读思路并无二致。看来,创新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审理。
5、“概念永远只能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而这种简化背后的驱动力量就是简化者的目的。人是否只能通过概念来理解真实世界?从真实开始,来理解简化?者如何简化,也许就没有语言陷阱了。”关于概念与真实世界的把握问题,确实不能回到(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概念主义的唯心思路中,概念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裂隙,可是弥合这种裂隙的总是人,而且是身处概念中且只能借由概念来认知经验世界、界定“真实”的社会个体。这样看来,“从真实开始”,还是没能跳出这个近似解释学循环的逻辑圆圈,语言的陷阱似乎依然在那。
上述几问,其实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阅历与经历都不够,所以还很难融会贯通。希望在这里能得到各位方家指点一二,呵呵。
[墨里荀] (2012-1-17 15:59:00)
不要太客气了,相互交流吧。
1、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转向问题,是否都没能跳出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分析法?
也许是因为个人爱好,我不把哲学家做阶级的划分。去掉“资产阶级”,我也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直都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分析法。我前面说过,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是建立在人与方法的张力之上的,但是他的工作一直都局限在方法的范围,也因此,维特根斯坦才会发出“语言分析之后”的慨叹。
2、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说到底是在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过程中人的自我存在位置的重新审视问题,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西方哲学主题的近代映照。笛卡尔的“我思”与伽?利略的数理理性,都无法为人类自我主体的确定性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培根、休谟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带来的冲击,进一步放大了主体有限性与世界无限性的鸿沟,后面才有了?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尔后才有了黑格尔在概念体系中的集大成。这是不是您所说的“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所指?
“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在我更强调社会层面的直接显现,一代代哲学家的理论实际是社会层面直接显现的曲折映射或预感。以分析法为中心,伽?利略和笛卡儿建成使用,培根、休谟产生怀疑,康德、黑格尔做了什么?这需要考察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尽管分析法的建立并不必然地直接地导致殖民体系,但是可以理解,这一阶段的分析法失效在社会层面是以殖民体系的发展变化为标志的。英国人完成了殖民体系的全球化,对于英国人来说,殖民体系的全球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殖民体系和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嵌入到了分析法的有效性之中,再没有一个“全球”来全球化导致了对分析法有效性的怀疑。德国人的问题与英国人不同,德国人的问题是如何重组英国人的殖民体系,所以英国人的问题并不被德国人所重视,康德和黑格尔实际上是重新确立了分析法的有效性--属于德国人的有效性,也正是德国人重新确立的分析法的有效性为分析法在这一阶段的正式失效奠定了基础。黑格尔所谓历史的鸩毒说准确地反映了德国人的心态和其对分析法这个现代方法论的态度。
3、这个“分析法的阶段性失效”与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恐惧,中间的逻辑过渡是什么?在社会效应上又何以表现为两次世界大战?换句话说,实现从认识论的困境向世界性大战跳跃的?逻辑平台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么?
用一种经济现象做比喻,一个切中社会需要的创新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白市场,无论是张三李四还是阿猫阿狗,谁进入都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发展壮大,直到市场饱和。从空白市场到饱和市场的时间段,进入的市场主体形成的是一种扩张的行为模式,以扩张的行为模式为基准,进入市场饱和的阶段后即是整体的分析法阶段性失效,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以其惯性表现出来的就是贪婪与恐惧。这个比喻说的是经济现象,上一段的殖民体系说的是政治制度,而分析法的失效说的是方法论对人的塑造,这是哲学与文化,三者在时间周期上依次增大,相当与日线、月线、年线的关系。如果说逻辑上如何过渡,可以用路径依赖导致囚徒困境来理解,三者是一个道理。
4、您提到,马克思关于创新是资本主义的鸩毒的观点,是不是就是第3问的逻辑跳板?如果是,问题就来了,在马克思那里,科技创新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迫近其内在界限的根本推?动力,相反更多的时候像资本主义的长生不老药。如果认定技术的创新就是资本主义的鸩毒,这样的理解与前苏东教义体系中的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解读思路并无二致。看来,创新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审理。
先说明一下,我并没有看到过马克思直接说鸩毒。我看到过黑格尔谈历史的鸩毒(朝向末日审判),然后又看到过别人转述的马克思关于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给我的印象就是黑格尔谈历史的鸩毒的那种架构关系,于是我就自己做了个拼接。以马克思的整体观点,我不认为他会将创新作为资本主义的长生不老药,更可能的是在说明“止渴”的功效,饮鸩止渴的那种。苏东教义我不了解,你的话也不能确定理解,按我的理解先说。你是否在说苏东与创新的关系与资本主义是一样的,所以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审理?这牵扯到分析法这个现代方法论对世界的割裂,从社会阶层到地域差别,还有就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些复杂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有所简化,在社会群体直接面对的时候才有条件细致地理解。
5、“概念永远只能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而这种简化背后的驱动力量就是简化者的目的。人是否只能通过概念来理解真实世界?从真实开始,来理解简化?者如何简化,也许就?没有语言陷阱了。”关于概念与真实世界的把握问题,确实不能回到(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概念主义的唯心思路中,概念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裂隙,可是弥合这种裂隙的总是人,而且是身处概念中且只能借由概念来认知经验世界、界定“真实”的社会个体。这样看?来,“从真实开始”,还是没能跳出这个近似解释学循环的逻辑圆圈,语言的陷阱似乎依然在那。
这个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就明显的区别谈吧。一,需要理解为什么概念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裂隙?二、概念确实对知识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具体概念形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流的需要而不是认知的需要。三、不是人身处概念中,是人创造了概念然后借由概念来认识世界,人先于概念,概念是人的造物。如果人因为概念而困惑,这不是创造概念的本意,需要检讨概念的创造和发展使用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木多] (2012-1-18 1:15:00)
感谢墨老的详细回复(猜想应该是前辈,所以暂且就这么叫着吧,呵呵)
很有启发,但个人资质和积累有限,需要慢慢消化,
虽然有些部分仍想追问,不过,再问下去只怕这里要成您的哲学课堂了呵呵。
因此就简单补充点自己的一些观点:
1、理性主义分析法的“资产阶级”属性,不是一种从阶级斗争的思维中来扣帽子的随意,只是从一种历史性、相对客观的角度上来定性,因为这种分析方式植根于现实的资本主义进程及其对人们生活经验的时空认知方式的塑造,因而冠之以“资产阶级”。因此,摈弃了其价值判断的色彩。所有的价值判断,本身都不应该从判断对象赖以产生的过程中剥离出来,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乱扣帽子了,呵呵。
2、关于分析方法的阶段性失效与殖民体系的问题,个人感觉对英国也许比较适合,对于德国,特别是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霍布斯鲍姆称的双元革命时代)却相对落后、且四分五裂的德国,殖民体系的重组并不见得多要紧。从英国,到德国或者说大陆理性主义,分析方法经历的应该是一个从数理理性(以自然科学为标尺)向辩证理性(强调总体与矛盾运动)的改造过程。这一点,在黑格尔那里更为明显。后来,黑格尔的徒弟们(包括马克思),都将(英国)政治经济学当中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思路与方法视为要批判的对象,更强调历史整体的矛盾运动。而这个视角,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显示出来的横向(空间、例如全球化)与纵向(历时性与变迁)、宏观与微观的一体化、总体性特质相符合的。这也应了您说的“一代代哲学家的理论实际是社会层面直接显现的曲折映射或预感”。
3、关于创新是否为资本主义的鸩毒问题,其实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看到了创新对资本主义有延续其寿命的“止渴”作用,但不能仅限于从客观的经济结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引入主体的视角,即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引发的对新人培育的要求,以及可能遭遇的文化、观念等历史界限,并在克服界限的过程中如何壮大自我的力量,形成社会性的、自由个体联盟来约束经济的盲目力量。因此,单纯从技术、工具创新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的界限,是经济主义的主张。
4、“不是人身处概念中,是人创造了概念然后借由概念来认识世界,人先于概念,概念是人的造物。”关于概念的产生原因与认知功能,以及人与概念的先后,我感觉,不能从习惯性的线性因果关系来思考,否则容易陷入鸡先还是蛋先的循环。黑格尔之所以整出那一个逻辑的大圆圈,其思考方式意在打破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模式,追求的不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必然性。在这一方面,唯心主义遭到了教义体系的严重曲解,它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委屈,毕竟总是容易被拉回到经验的、因果线性关系的分析思路来。
问题很复杂,以上只是个人的管窥之见,功力不够,说得未必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究,呵呵。
[困了喝绿茶] (2011-12-9 14:43:00)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这本书没看过,可是因为日本电影《情书》里面这是个重要的道具,给我印象很深刻,男主角给女主角的画像就在里面
巴尔扎克:《欧叶妮。格朗台》;《高老头》
巴黎社会的感觉让我这个没出过国的人感觉到那股子腐朽和死亡的气象
狄更斯:《董贝父子》《雾都孤儿》等等。
同样,伦敦的阴冷在狄更斯笔下刻画的非常鲜活,雾都孤儿给我印象很深,尤其是那些配角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买了之后看了半拉
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等。
少年维特之烦恼看的很投入,我总感觉维特是单相思,这种感觉对于少年们可能会刻骨铭心。
海明威 :《老人与海》等等。
看了半拉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白牙和野性的呼唤堪称姊妹篇,我有这么一本书。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在中学课本里面看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看过当时光顾着看主角的恋爱了
司汤达:《红与黑》
红与黑看过,也光顾着看恋爱故事了。
马克吐温:《竟选州长》;
中学课本里面看过。
笛福:《鲁宾逊飘流记》。
中学借同学的看过,后来因为这个喜欢上这类小说了,结果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神秘岛都看完了。
(2011-12-10 15:26:00)
凡尔纳全套我都看过,是大学毕业后看的,看完后觉得有点失望,太单薄了,没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
[困了喝绿茶] (2011-12-9 14:45:00)
俄罗斯的小说风格很独特,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一方面人的名字特别长,记得头昏脑胀,另一方面,语言感觉有些绕口繁琐。我看过的几本都是这种感觉。
(2011-12-10 15:22:00)
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书,如果是文革前出版的,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翻译相当流畅。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本身就在创作。
(2011-12-9 15:57:00)
忙总,你咋不看中国古典的小说,像红楼梦等等的。
(2011-12-10 15:17:00)
当然看过,这里是说外国文学。古典的不但所谓四大名著,就是三言二拍,说唐,三侠五义,甚至平山冷燕这种比较偏门的都看过。中国文学的精华不在小说,而在诗词歌赋,例如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唐诗宋词我有童子功。
(2011-12-9 16:37:00)
我也是最喜欢俄罗斯的小说。
最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当时看这个小说的时候那个累呀,不过看完以后就感觉到平静,很舒服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和俄国的小说能产生最大共鸣,难道是民族的特性吗?还是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的原因?或者不仅仅是以前的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吧?
同办公室就有一个俄罗斯人,没有感觉出什么特别的。
(2011-12-10 15:10:00)
俄罗斯民族有一种悲壮情结,所以很感人。
至于现实中的俄罗斯人没有这种气质,可能要不文化不高,要不可能故意掩饰。
[郭既克] (2011-12-11 8:29:00)
群体性性格和个体性格完全可以是错位的。而且所谓性格,也不过是完全一样的人性放在不同环境和经历下的适应性产物。我想如果把他们过去几百年的历史放到中国,恐怕中国人的群体性性格也不会相差太远。
作为个体,俄罗斯人属于比较大条又有些无法无天的。开朗的性格很讨人喜欢。很多在中国人看来挺让人郁闷的事情他们嘻嘻哈哈就过去了。我想可能和他们与大自然打交道比较多有关(举个例子,他们很多人爱好在一人高的草丛里散步,所以lube乐队有首曲子叫По Высокой Траве,中国人好像很少有这个喜好)。和土地接触比较紧密的人总是会胆大妄为一点,所谓穷乡僻野出刁民吧。
作为整体,俄罗斯更像一只历经磨难长大的北极熊。在它小的时候,连一只猪都可以拱得它东倒西歪。没有人怜悯,更没有人庇护,也没有人对它讲信用,只有自己的牙齿和铁拳可以保护自己。于是在它长大后,开始将遭遇的一切加倍奉还给别人。当它吼叫、呲牙的时候,人们总是感到一种威胁。但在我看来,那更像是恐惧的表现;变得强大无助于消除恐惧,反而加大了它的孤立感。
他从一个连波兰都可以欺负的公国发展到领土如此广阔的国家,他们的荣耀太多了,所以他们的头是低不下来的(想想他们阅兵时的姿势);而这些荣耀都是用血泪换来的,是他们无法割舍的负累。当遇到外敌入侵这样的群体性灾难时,个人性格中的无法无天和群体性记忆中的荣誉感就会产生共鸣,变成俄国军人的英雄主义行为。“我们即将死去,但我们的尊严永存”,“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如果可以不抱太多的感情色彩的话,是否可以说,既然在其眼中,生命已经贱如草芥,那为什么不干脆让其燃烧呢?
(2011-12-11 12:27:00)
俄罗斯这个民族非常骄傲倒是真的,而且不象我们这么掩饰(我们实际也非常骄傲,但是比较低调),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俄罗斯人很自卑,不然不会如此高调的展示自己的骄傲。
以前苏联瓦解没多久,经济最困难时候,俄罗斯的一些银行的票据西方不接受,他来跟我们合作,让我们替他转结算,那时我就觉得他们骄傲背后实际对中国人是有自卑情绪的。
我们这个民族是真的骄傲且不自卑。到乡村去,我们一个老农都有大国的意识或眼光: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
[郭既克] (2011-12-11 13:45:00)
毛子和日本人其实有点像,都是怕被人欺负练武术,结果一不小心练成村里一霸了,但是心态还是没扭过来,老是觉着别人想欺负他,很容易反应过激。中国人心态有点像兵油子,大风大浪经历多了,干什么都是不紧不慢的。
这几天我一个同学在给一批黑人上课,那些黑人对中国政府的能力是交口称赞,我同学回来说觉着自己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现在毛子看中国其实差不多和这些黑人心态也差不多
(2011-12-11 15:55:00)
不是。俄罗斯人还是从心底蔑视中国人的,非常蔑视。
[小石头] (2011-12-11 21:59:00)
那您觉得他们蔑视中国人的资本是什么?是他们曾经阔过?
(2011-12-12 11:14:00)
觉得中国文化懦弱,猥琐。
[小石头] (2011-12-12 17:18:00)
谢谢忙总的回复。
一个有着懦弱和猥亵文化的民族能生生不息五千年?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不过,前苏联解体后,一些中国商人在俄罗斯贩卖假货,以次充好,很可能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让人觉得猥琐。再远一点说,近代以来中国暂时落后了,很多中国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自卑,而且中国文化本来就比较含蓄,也许这使得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有些懦弱。
(2011-12-12 17:41:00)
看看张艺谋的电影就知道什么叫猥琐和懦弱了,所以我是坚决鄙视张艺谋的。
(2011-12-13 3:28:00)
对呀对!! 这些个导演不知道自己心里阴暗还是怎么滴,口头上都说拍个电影展现人性的光辉,可是就知道搞些猥琐的故事,什么金陵十三钗,干脆直接叫十三妓女救国记。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无数的故事要是让好莱坞按美国主旋律样式拍,那简直是无与伦比。我觉得文艺界基本是烂透了。
好像太子爷爷很鄙视他的,好事情。
维基解密:习近平表示特别喜爱好莱坞的二战电影
维基解密(WikiLeaks)披露关于中国政坛明日之星习近平,与1位美国大使的交谈内容,包括他对好莱坞电影的偏好。
维基解密所爆料的美国外交机密电文,是1段美国驻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之间的对话,时间在2007年3月11日,地点在北京。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
习近平在餐叙中先谈到浙江及其它省分的经济发展成果,最后话题转到好莱坞电影,透露他对美国电影的品味。
雷德问习近平最近看过什么电影,他回答曾看过「神鬼无间」(The Departed),而且觉得很好看。
习近平并且表示,他个人特别喜爱好莱坞制作的二次世界大战电影,也期待美国继续拍这一类电影。他表示,这类电影好莱坞拍得很好,场面都很浩大,而且感觉十分真实;在美国电影里,正义通常都能得到伸张,显示美国人有明确的价值观,且能清楚区分善与恶。
习近平指出,比较起来,最近十分卖座的中国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就让他感到困惑。由巩俐和周润发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张艺谋执导。
他认为,有些电影制作人拍电影时,忽略了他们应该推广的价值观。
(2011-12-13 10:46:00)
有人说张艺谋故意用小脚女人的裹脚布讨好西方人,然后挟洋自重,我觉得也许有点阴谋论,但是他的品味有问题,病态,却是肯定无疑的。如果现在还有小脚女人,他一定是一个喜欢捧着小脚闻臭味的。他的审美观太阴暗和压抑了,就像情欲饥渴症的变态(这个是卡夫卡发明的概念)。
维基解密:习近平表示特别喜爱好莱坞的二战电影
维......
[紫微星明] (2011-12-13 23:19:00)
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金熊奖,本身就是德国政府推动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部分,绝对的政治行为。
后来张艺谋的电影,在好莱坞放映,好莱坞直接把他划到欧洲扶持的电影人物当中,所以他的电影在米国基本上木有任何反应。
(2011-12-14 11:20:00)
这个消息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很可能就是这样。欧洲人的品味其实说穿了就是要继续塑造对中国人的心理优势,现实不行了,虚拟的也要。
欧洲人意淫程度太深,不如美国人务实,实事求是。
[然后203] (2011-12-13 14:26:00)
还有赵本山。
文艺界对于工业化这个主题的研究和准备严重不足。就像金融业一样,一味跟随欧美主流趣味,却不知道中国和欧美的历史阶段不一样。
(2011-12-13 15:56:00)
赵本山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他不过是讨国内老百姓一笑,不至于上升到让人家认为中国文化就是这些垃圾这个高度。
看看欧洲人对张艺谋的评价:把中国人最卑劣一面撕开给世界强奸。真的无语。
(2011-12-13 16:25:00)
忙总,我很喜欢张艺谋的《红高粱》,您不喜欢吗?
我觉得,如果一个民族骨子里真正自信,那么应该不在乎揭自己的短、渲染一下自己的猥琐之处,更不应该在乎欧洲人的评价。当然把这样的艺术当主流,或者当成功利化的卖点就不好了,还是浩然正气的东西更来劲。
(2011-12-13 16:37:00)
有人认为捧着小脚女人欣赏那种臭味是一种品位,我觉得很恶心。这就是品位不同。也许我是工人阶级的审美观,受不了财主老爷的捧臭脚的病态审美情趣。
[郭既克] (2011-12-14 7:37:00)
我也觉得张艺谋挺无耻的。包括他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西湖印象之类,不过是靠灯光、音响、人多势众把观众搞晕而已,不就是砸钱么,给我那么多钱我也能玩出这个效果来
那次去看西湖印象,周围好几个人说,张艺谋的风格就是让人看不懂他想表达什么,高深啊。我只说了一句,那是你们自虐,觉着只有看不懂的才是好的
(2011-12-14 11:13:00)
张艺谋实际就是一个印象导演而已,不可能表达什么思想(他可能也没什么思想),就跟街上拉二胡赚钱的一样,能够弄点声音出来娱乐大众而已。
[踏翅2] (2011-12-15 2:56:00)
这倒是。相比较而言,张艺谋在摄影圈里的评价,比他在电影圈里更高。换句话说,他拍的那些胶片,单张单张地看,还不错。
(2011-12-15 10:57:00)
说张艺谋是一个摄影技术家,我想会毫无争论,说他是电影艺术家,我想50%人不认可。
(2011-12-12 7:44:00)
我感觉中国人和西方人完全就是两个星球上的,长远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别说俄罗斯人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从心底里蔑视中国人,就是波兰这种欧洲垫脚布国家的人都有点儿。一波兰人还当面问我要不要去free tibet, 一般中国人碰到这种问题马上都开始很诚恳的说什么历史沿革啦,从各种层面扯合法性,其实人家根本都不当回事儿。我就直接了当的说我们就是占领西藏了,怎么着了,你丫的有本事你把我们打败,你去free呀,没本事就闭上你的臭嘴,然后这个2b就再也不提西藏了。
(2011-12-12 10:40:00)
再等20、30年,等白人彻底歇菜了,我们才会真的等到平等对待。现在西方知识界绝大多数人从心底里仍然以为我们是拖着大辫子的清朝。
[种植园土] (2011-12-12 10:07:00)
我二叔不识字,但好几年前就知道听收音机了解郑州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行情。
(2011-12-12 10:30:00)
我看CCTV2采访,江浙一带农民企业家关心欧债危机,关心美国打不打伊朗比比皆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意直接关联。而且在电视上谈起来居然头头是道,一点不比所谓专家们的判断力差,不得不叹服。
[种植园土] (2011-12-12 11:32:00)
我亲眼见过一个半文盲农村干部,仅凭记忆,就接近完整复述上级领导会议传达的中央文件(数千字),且复述口才非常好,层次清晰,观点明确。我自愧不如。
中国农民藏龙卧虎。
(2011-12-12 16:22:00)
我想我们99.9%的人,往上追溯3代,就基本都是农民,没有什么例外。就算是地主,实际也是农民。
所以我特反感那种瞧不起农民的垃圾。
[地海] (2011-12-12 23:23:00)
赞扬太祖,扫盲和简化字都有点点滴滴的功劳吧,俺们人均耕地少,大学升学率不够高,内部的生存竞争压力可能比外围大,所以就向外扩散了忙总说说俺们的农民为啥这么牛
(2011-12-13 11:01:00)
因为农民要赚钱,判断不好就要倾家荡产,而专家胡说八道一通照样领出场费。就像某前武工队前辈说的:你们现在学日语学不像,是因为你们学不好不用掉脑袋,我们学不好就要死。所以我们有动力。
[江河] (2011-12-13 15:11:00)
非常赞同,
我觉得看一个所谓专家针对某事/行业发表意见,
首先看他是做什么的,或至少曾经做过什么,
再看他做这个的水平如何,然后才能听他说话。
现在好像各种舆论、各种评论都娱乐化了,
大部分都是没杀过猪甚至没吃过猪肉的,在指导大家如何杀猪,我晕。
感觉现在是垃圾信息和垃圾评论满天飞,
导致寻找有用信息的难度加大,
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了。
这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扩散化了吗?
(2011-12-13 16:05:00)
所以现在网络普及导致的信息爆炸真的不一定是好事情,大大增加了筛选有效信息的难度,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江河] (2011-12-14 12:56:00)
感觉10多年前,网络单纯很多,就是一些免费专业知识的集合,
基本找到某一方面的网站或BBS,里面有大量知识,可以看一整夜。
似乎是从有资本大规模介入以后,
味道就有点变了,
各大门户开始整“眼球”了,
其核心就是吹牛不上税,什么玄乎说什么。
后来这风刮到博客,现在又刮到微博了,
吹牛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了。
忙总,我真觉得,以后有孩子了,还能不能让他看电视,上网络,
对小孩子,这些信息爆炸,产生弊大于利的效应了。
说不定,最好的方法是返璞归真,
弄个您这样的书单,
让孩子先只看这些经典内容,
至少能先有个健全的人格培养环境。
(2011-12-14 14:20:00)
这个你没办法,不能强迫,喜欢什么还得看小孩自己。强扭的瓜不甜。
[江河] (2011-12-15 14:01:00)
忙总,有个话一直想问,
我发现身边一些朋友,应该还过得不错,知识层次也相对不错,
却对要孩子有些犹豫,
认为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困难,担心养大容易,教好难。
看您前几个贴里,也提到对自己教育孩子也没什么信心,
感觉你们都属于对下一代责任感比较强的一类。
认识一些内地农村或在沿海地区打工的人,
一生好几个,一点不犹豫,
我也问过他们,他们似乎没有考虑什么教育的问题,
只是认为,多个嘴巴吃饭而已。
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
教育条件好的不生或少生,
教育条件差的多生,
不就对人口的教育水平产生了稀释作用吗?
(2011-12-15 16:01:00)
这个没办法,生育意愿随生活质量上升而下降,这是世界性的问题。
[江河] (2011-12-15 20:06:00)
我知道所谓越穷越生,也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途径,
后代多了,有出息的可能性更大,
最差也多了劳动力,
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人总是希望过得更好一些。
但生活质量已经提高的人群,
是否也有不愿意付出努力,承担教育自己孩子的私心?
因此,借口教育难,而不养育或少养育孩子,
当然,有这种私心的也包括我自己,
有时候我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是否在逃避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呵呵,有些想法比较怪,忙总见笑了。
(2011-12-16 11:42:00)
你这手典型的书生综合症,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管这么多。
自己找理由累不累?
(2011-12-16 3:13:00)
那问个问题,希望没有冒犯您,忙总您不要孩子是因为不想小孩子拖累自己的生活质量么?
(2011-12-16 11:17:00)
这倒不是,主要是以前一直动荡,没机会,也没时间。等稳定下来,晚了。
不过当然没信心做好父母也是一方面。
[啊凡] (2011-12-16 12:40:00)
忙总如果有个小孩一点是出类拔萃,社会栋梁。可惜了。
我觉得延续后代的意义很大。可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地步。
我甚至觉得中华文明可以延续千年是因为俺们某一祖先设计了一个引诱或者强制你一定要多生育的体制。
(2011-12-16 14:04:00)
不见得,鲁迅的儿子,郭沫若的儿子和女儿,华罗庚的儿子,吴文俊的儿子,关肇直的女儿等等我都是见过的,甚至一起玩游戏混日子的。老子英雄儿子基本肯定不是好汉。
[比翼鸟] (2011-12-16 15:54:00)
内因是父母基因传承,可是成长的路径依赖不太好复制,所以我一直认为毛主席的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在革命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先天如何牛。
现在贵州的山寨不知是保留着文化的传承,还是现代化了?
(2011-12-17 11:43:00)
这个我以前帖子说过,近20年,在国家有意识的主导下,迅速汉化,现在20岁以下的不会说土话,并以说土话为耻,不穿土著服装,以为耻,不学习土著风俗,以为耻。从文化角度来看,再过20年,贵州就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了。
[山有木兮] (2011-12-17 13:12:00)
这个跟全球化,一体化,是不是差不多啊?
中国人里面的读书的,也大多以国际接轨为荣,说话夹外文,以民族的和传统的为耻。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叫不紧张
(2011-12-17 17:49:00)
不一样,全球化没有人强迫你,这个是强迫的,例如政府组织去广东浙江打工,必须汉语考试合格才有资格。
[山有木兮] (2011-12-17 17:57:00)
一样。俺们申请全奖都得考托考鸡阿姨!
托和鸡阿姨复习的时候,顺带着得理解米国的伟大价值观和历史,文化,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习俗。。。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叫不紧张
(2011-12-17 18:21:00)
你去参加靠托佛或GRE是自愿的吧,没有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三天两头赖在家里动员你吧?出去打工人数是政府政绩,所以县政府和乡政府会派人挨家挨户动员,不去还不行,扣种粮补贴。
[郭既克] (2011-12-21 13:05:00)
这个恐怕是因为老子太强势了,老想让孩子重走自己的成功路,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指给孩子一个路容易,让他知道为什么走这条路,然后能走自己的路,很难。
(2011-12-21 14:58:00)
老子太成功,儿子就没有活路了。因为你不能超过老子,在社会看来都是失败。
[郭既克] (2011-12-21 15:48:00)
是啊,以前读史记里李陵的故事,一开始觉着很佩服,带着那么点人就敢横扫单于王庭。后来才觉着,是不是因为祖上都是名将,不搞出点名堂来脸上无光,所以玩这么冒险的事情,最后把自己搭进去了。有时候觉着,名声实在是一种拖累,很多人其实一辈子都在为了名声、为了别人一句赞美拼死拼活的,很不值得。所以充分认识到,我就是我,不可能有别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别人赞美也好,诋毁也好,对我都是耳旁风。
(2011-12-22 11:39:00)
大多数还是自暴自弃,不想努力了。
[燕庐敕] (2011-12-14 20:56:00)
老萨说过,那个就是《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说的。
(2011-12-14 22:31:00)
应该是,只是不确定,太久了。
[晨池] (2011-12-9 18:45:00)
忙总你看了这么多俄罗斯小说,我真佩服你!俄罗斯的小说我也看过一些,写的确实很好,但是人名太长了,记不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虽然篇幅很长,但是也就那么些中心人物,看下去,也就记住了。但是猎人笔记就不行了,一篇就出来几个新人物,下一篇又换一个,我的天!
难道俄罗斯人就能记住那么长的名字吗?
(2011-12-10 12:21:00)
我不记这么长的名字,我起外号。
[秋理] (2011-12-9 21:17:00)
我感触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当时刚毕业的时候看得最投入,现在就静不下心来看了。
(2011-12-10 11:38:00)
能够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奢侈的享受。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没环境,而是各种欲望折腾得大家心浮气躁。
[大懒虫] (2011-12-9 22:41:00)
厉害!我记得读过的,也就是还记得书名的,对照了一下,大概有50个。至于具体书里讲了些什么,一概记不住的。我读过的书,能够复述的几乎没有。而且这些小说都是在中学、主要是高三时读的(高三每周读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的)。初中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猎人日记》,跟同学借的,后一本基本没看懂,前一本看得懂,而且当时感觉很好,觉得终于读了一本正经书(初中主要看武打与言情,小学主要看小人书和笑话书、山海经)。
大学喜欢看各种学术类书籍,并看过大多数翻译过来后的西方哲学类书籍。小说只读了半部,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克里斯多夫廿岁之前的那部分,前面看得很激动,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觉得跟自己的内在成长非常一致,强烈共鸣。廿岁后看不下去了,那时候我也刚好廿岁。前年特地重新看,但找不到当年那种感觉了,依然未看完。《尤利西斯》借了好长一阵子,看来看去只看了前几页,就还掉了。
最近几年啥也没看,决定专注于传统作品,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今年开始跟您读《易经》,进步大大的。
(2011-12-10 11:30:00)
我想人的品味偏好会与时俱进,而且跟性格有关,我属于比较喜欢不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除非责任必要,绝不理性和逻辑,所以什么东西都能看进去,就像一个大口袋,绝不挑食。
能够专注的人很好,容易成功。我这种兴趣广泛的只能说过得潇洒,而很难成功。也许是宿命。
[大懒虫] (2011-12-10 21:05:00)
品味这个,我觉得主要还是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我生活在一个文化程度偏低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成长过程中,一直是迷迷瞪瞪的,一直到大学,在学识修养方面从未被任何有文化的人引导指导过。也就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包括没有一位学校的老师告诉过我要看些什么书。所以,小时候是有什么看什么,我那个生活的环境中,没有高雅的作品,都是大众读物,还好我看过就忘记,阅读速度倒是极快,我想课外阅读对我来说,其实是检查识字量及训练阅读速度的。高三我每周去读个名著,主要是自己认为既然是文科生了,总得读点有文化的文学作品,于是就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为此还被同学们视为异类,都高三了,还看小说!
阅读兴趣跟成功不成功没什么关系吧?也许跟大脑的容量和偏好有关系。我觉得我的大脑就偏向于屏蔽某些东西,吸收另一些东西。我的阅读是很杂很杂的。有时候枯燥的科研报告类的东西,还能津津有味地看个半天,不懂的地方还不厌其烦地去查阅背景知识。包括小时候,我捧本词典就能看半天,挺开心的还。总体上还是偏向纪实类、实用类的知识的,这些容易记住。但小说什么的,真的是记不住!通常是看过1次后隔断时间重新看的话,跟第一次看差不多。跟我考完试后出考场就忘记大多数试题是一样的。另外我几乎记不住任何书里写过的名句,记不住任何名人名言,但生活中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孩子说过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间隔多少年都能复述出来。这个倒是跟我自己喜欢造句是一致的,我某年某月某时说过的话,也总能被别人引用~
(2011-12-11 12:51:00)
能不能记住一个东西,跟是不是符合自己兴趣或品味有关。我记菜谱和财务报表都很厉害,过目不忘基本能够做到。但是记其他东西就很一般,尤其是我不感兴趣的,基本过目就忘。
所以喜欢是最强大的武器。有的人能够整本背诵三毛或席慕容,我觉得很了不起的记忆力,但是又觉得有点浪费天才。
[冷眼看天下] (2011-12-9 23:01:00)
只能说你太牛了。。。
巴尔扎克的书我还看得懂,但是《瓦尔登湖》,就找不到那种意境。。。
《追忆逝水年华》,这个看到那么厚一叠,就打退堂鼓了。。。
(2011-12-10 11:26:00)
《追忆似水年华》最适合我这种经常大脑会胡乱短路的人,没条理,没次序,并行信息乱转,正常人,尤其是逻辑能力强的数学家看这本书会发疯的。比什么《尤利西斯》厉害多了。
[霜迹板桥] (2011-12-10 17:29:00)
我觉得追忆似水年华是不能细读的书,就是一个个事情的翻过。我认为这书要跳出来看,不拘泥故事情节,看完后留下一种感觉一种心情,这就才作者想要的。要读细了就绕进去抓狂了,心情也读不出来。
普鲁斯特其实能把作品写简洁生动,读他的有些散文就很轻松,功底好。
觉得普鲁斯特对现代作家影响很大,很多日本的书电影都是这类风格。
跟忙总一样,我也是特别发散,不过就是无法收敛,苦也。
(2011-12-11 13:25:00)
怎么看书是很私人化的问题,跟自己习惯和口味有关,没有两个人看书是同一个方法。比如有的书我喜欢撕下来,装在口袋里,随时翻出一页来看,有的却是快马加鞭,一扫而过。看自己感觉,自己觉得爽就好。
其实写读书笔记便于思路收敛,一本100万字的书,如果你能用几千字把感受写出来,想不收敛都不行。
(2011-12-10 0:34:00)
我想看书的时候,没这么多书看,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学可看。
所以呢,看了市面上所有的演义小说、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打法时间,哈哈。加起来应该有上千本了。
不好的地方呢,是这些说基本没啥用处。
好处呢,是搞市场,知道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是啥,其实就是从武侠、言情中来。
(2011-12-10 11:21:00)
几乎古典名著(就算是比较偏的)和著名武侠我都看过,金庸,梁羽生,古龙,黄易等等我都可以当博士生,不过都是过往云烟,对自己影响不大。
[煜熠] (2011-12-10 2:02:00)
很得意的说我一本有没有看过,如果我看了这么多,我觉得我会神经分裂的。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别人写出来的都是他自己还没有成熟的东西。
(2011-12-10 11:19:00)
那我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真的很行,不是一般的行,居然不看小说。
[渔樵山人] (2011-12-10 3:19:00)
对于所有能把这本书看完的人表示敬意。
(2011-12-10 11:18:00)
其实小孩时代实际是看不懂的,只是囫囵吞枣。但是会留下很多场景和深刻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在来看,就很有点味道了。觉得能够进入角色了。他实际在思考人生的价值,而这时一个永远没有答案,而又必须且让不开的问题:活着为什么?为别人赞誉的虚名?为三餐丰盛?为内心宁静?为问心无愧?为对未知的好奇心满足?。。。。。。
[闻到阳光] (2011-12-28 10:16:00)
兄弟看的是四册本的,前两本和后两本是两个翻译家,翻译的人名都有差异,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很吃力啊
(2011-12-28 12:56:00)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译林出版社2003年张捷译的要好一些,更容易读。
[紫微星明] (2011-12-10 6:32:00)
这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句,我写了很多模仿这句话的开头,差不多还模仿着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还模仿了一个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摸一样的结尾,无奈那时候没什么生活体验,有热情,没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笔调,我是学不出来的,模仿也模仿不出来。无论是写字还是敲键盘,总有激情荡漾,平静宏大的叙述,庄严的描述,我做不到,只有钦佩。
开始以为托尔斯泰平静的文笔,是年龄成熟的缘故,后来看他的《少年》才发现,他年轻时写的文章,已经平静的没有一丝涟漪,倒是后来的《复活》还有种热血流动的脉络。
《战争与和平》我是先看的电影,邦达尔丘克导演的那部,央视放的,看的我目瞪口呆。苏联人拍古典名著,真是一丝不苟,托尔斯泰的意境也是宏大超然。后来看过米国人拍的《战争与和平》,实在太经济化了,博罗季诺战役全部发生在一个小山坡上,100名骑兵加上200名步兵,就把整个博罗季诺给演完了。
(2011-12-10 11:13:00)
我看托尔斯泰的书,有一种静穆或压抑,同时又有一种厚重和深不可测,能够感到自己的幼稚和渺小。
看《约翰克里斯多夫》,能够找到共鸣,觉得写得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盲目的激情和兴奋,一种莫名的力量就要喷涌而出。
[中象] (2011-12-10 12:54:00)
大二起到工作头几年,有那么四五年,每年都要读一次克利斯朵夫
就像是充电一样。际遇的波折,命运的变化,爱情,友谊,自私,偏见都能从里面找到一些回应。有时候随手翻几个章节,也还能看下去。
(2011-12-10 14:55:00)
其实这部书只需一句话就能描述:渴望下的挣扎。
[冷眼看天下] (2011-12-10 14:18:00)
一本絮絮叨叨的,反映那个时代的巨著。。意识流。。。不过看的很晕。。。
某话头在n页之前,然后再接着说。。忙总记忆力强,看着应该挺爽的。。。哈哈
(2011-12-10 14:52:00)
其实比较像我的思维方式,随时发散,随时收敛,收回来再发散,散出去再收敛。
[奕帆] (2011-12-10 17:13:00)
看了忙大哥的书单我得反省去了,
我老实交代:我......我......我居然看得最多的是三毛的、琼瑶的和席慕容的呀。
(2011-12-11 13:26:00)
那你真的是文学青年了。
(2011-12-10 21:58:00)
忙总您好!每次看到您发新帖,都很激动。书单里面我看过的没几本,不过《墓后回忆录》、《静静的顿河》我也都非常非常喜欢。
托尔斯泰很看不上莎士比亚,可能就是觉得莎的戏剧像“话本”,乱七八糟的没深度。说起来,托尔斯泰的《复活》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但小时候很不以为然,就觉得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他竟然讲了那么厚的一本书!《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琳娜》看过电影,书都没有仔细地读完过。非常佩服托尔斯泰,但现在能抽出时间安静地读书,简直太奢侈了。
有个问题,一个人的气质和他喜欢什么样的书是契合的吧?您喜欢托尔斯泰、与约翰克里斯多夫有共鸣,但现在又能获得自我满足和内心的平静,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还有,如您所说,感觉俄罗斯民族身上确有一种悲壮情结,不光从文艺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历史上也是。这个民族每一次受挫,都能翻身,并且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您觉得俄罗斯未来是不是会发展的很牛?
(2011-12-11 12:45:00)
一个人是否喜欢一本书,我想首先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不是熟悉,很别扭的语言,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其次就是意境是不是有共鸣;最后才是书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或者思想是不是契合。应该与气质无关。
至于平静,你到我这个年龄自然就平静了。
[然后203] (2011-12-11 22:10:00)
羡慕忙总,我从4岁到18岁上大学一直处于严重的读书饥渴症当中。
记忆中有6岁时候拿钱跟社会混混买小人书的(他偷的或抢的),
从地上捡废纸看的,
偷过书(一本,后来还回去,为不留把柄,拿烟头在书上烫几个洞),
在初中时候抄过书的,
在高中时候偷偷进教师图书馆被校长夫人赶出来的,
为书和人打过架的……
潜意识里面最想做的事情是:盗版书。---------不许笑啊。
现在想起来如果在中学时候有几本经典翻一下,很多事情会想明白许多。
现在看的是《资政通鉴》。
(2011-12-12 11:13:00)
所以老师的责任很大,我觉得老师有向学生提供指导读什么书籍的义务。我在高中时,被老师强迫读《四书五经》,都是他的藏书,经常还被抽查,写心得体会。
(2011-12-11 23:06:00)
最近正在给外甥女买书。忙总这个书单,是个不错的参考!
收藏先。
(2011-12-12 11:07:00)
建议:兴趣优先,不然就是浪费,喜欢什么买什么。另外还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佚名] (2011-12-12 16:43:00)
和忙总一样同是数学专业出来的,天然有种亲切感从小到大,读的书也是超级的杂,小学时候基本就是武侠类,什么金庸古龙,包括上面有同学提到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之类的,自己的近视眼就是这样炼成的
初中的时候,也曾学学做文艺青年,看了几本琼瑶大姐和席绢的书,看不下去了,有点吐血的感觉,结果这个世上从此少了一个文学青年不过那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科幻冒险类的小说,凡尔纳之类的,基本也全看了,当时中学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书,看得也是津津有味。到了高中,因为那时候兴趣全在物理里面,小说之类的书基本没怎么看过了,天天就在那看高等物理线性数学啥的,不过当时很出名的第一推动丛书这类的科普书,也看过不少。大学之后时间多起来,基本大学4年就是在看书中度过了,外国名著,西方哲学这些书,看了无数,特别是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尔,康德,一直到罗素、萨特。这些年看的小说里,给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看这本书带给自己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当然,也挺喜欢《飘》的
现在基本就是看看自己老祖宗的书了,有对比才有发现,原来人老外玩的很多东西,却早已是我们老祖宗玩剩的东西了。孔子50岁始读易,我现在这年纪阅历来看,也就是只能学点旁门左道,占卜看卦之类的去忽悠一下人(特别是mm)
(2011-12-12 17:12:00)
你这个ID很有特色,还以为是自动的。其实读书就像吃东西一样,完全看口味,没有最好的,只有自己最爽的。
[周游] (2011-12-12 22:31:00)
我小时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了很多遍,很爱看但不知道为啥,去年又看了一遍,明白了些,"鱼王"早七八年就想读,一直找不到,今年在爱问下到电子版,刚好去年沿额尔古纳河跑了一圈,书看过后就想去看看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当然"鹿鼎记"是我的手边书,让我凡事豁达不要纠结,还有"多拉 a梦"和"猫和老鼠"(当然这不是书,呵呵),天真的无厘头也是我和家里小姑娘共同的最爱。因为小时没什么书看,所以搞到什么读什么,结果年级大了还是各种货色混搭,呵呵
(2011-12-13 11:09:00)
我现在也看动画片,觉得比看正规的轻松愉快。看什么看自己爽不爽,我才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有时一个电影院,就我们两个大人,照样笑的前仰后合。
[看书毛] (2011-12-13 20:03:00)
忙总看过秒速五厘米吗,我觉得动画上超过日本比较难
(2011-12-14 11:50:00)
没看过,一般我不看日本动画片(只看过宫崎骏的),觉得不好接受,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太奇怪,我比较接受美国人的。
(2011-12-14 12:01:00)
日本动漫很多都不适合小孩子看,甚至成年人看了都会觉得极其纠结变态
不过好玩的也有很多了,在动漫里想象力是最不受约束了
(2011-12-14 12:32:00)
我觉得我恰巧就是小孩子的审美趣味,不喜欢复杂的东西。
[三千] (2011-12-14 12:30:00)
阿拉蕾这种的日本动画片还挺好的吧,不能接受?
(2011-12-14 12:38:00)
没看过,不知道能不能接受,也许可以试一下。
[适者] (2011-12-16 11:41:00)
忙总;您好!
1、我从未在公司发过贴,只看一下而已。
a.先前看了您写的一篇关于经济类的分析,我惊了。因为一个工科类学生(看到你的部门)居然比我这文科类的还是学经济的,并且也是作这方面工作的人还宏观、高屋建瓴,太佩服了。
b、这几天又看到你的历史类文章,很是钦佩。看重你对一件事情的分析,先从宏观与大背景入手。
c.本想加你类似QQ的工具,但想即然都有论坛,就让我在那里支持你吧。
2、加入论坛
a.我是从一些文章看过来,并且看了很多对你的评价,居然你这么火红,呵呵。
b.看过经济与历史,觉得说小儿科的东西,还不如不说,亦或没想好的就不要说,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已负责。(套用杜甫老人家的话“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不是说要高度,而是说要有对文字的负责性)
c.现在关于读过的书:我看了你的书单,呵呵,觉得你之所以能写出来很多东西是有渊源的。关于俄罗斯作品:可能由于在社会主义的原因吧,不喜欢看俄罗斯的作品,什么经济与政治就产生什么文化。其中看过一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他的没看。但看过你列举的书目里面没有契诃夫的小说,觉得有点遗憾,因为我懂俄语并且在那面工作过5年,前段时间是用的中俄文看的老人家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写的很好“第六病室”(笔锋与思想,可能中国的鲁迅可以相比)
3.关于中国作品
a.能否总结一下中国的作品那些写的比较好。
b.中国文人或是思想家、政治家更能建设现代祖国。
(2011-12-16 13:41:00)
我想你可能搞错了,我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人,我虽然在一些公司工作过,但是从未在任何部门工作过,因为我只做过总经济师、副总裁和总裁三个职务。
[山有木兮] (2011-12-17 13:14:00)
刚看到这么一说歌,
忙总兄能不能给评评?
如果再分析披露点儿歌词写作的背景情况,就更好了呀
《在路上》
歌词:?传志、张瑞敏、马云、、牛根生;
演唱:刘欢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I=/v.swf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叫不紧张
(2011-12-17 17:47:00)
这就是一个骗子项目。后来此人在上海搞什么天使投资,一年就油干灯尽,不了了之。可惜了那些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可怜投资人。
[山有木兮] (2011-12-17 18:00:00)
那,真是这几位给他写的歌词啊?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叫不紧张
(2011-12-17 18:23:00)
为什么不是,这几位都是著名的作秀专家,甚至说是跳大神企业家也无不可。他们今日江湖地位与善于跟媒体合作有关。
[谁注册了我的名字] (2011-12-17 21:23:00)
其他人不了解,柳确实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呈现老年痴呆状,遇到温松松腰部立即前倾15度,打球的时候这些症状都消失了。这些都是我在三个小时之内作为一个旁观者见到的。
(2011-12-18 11:45:00)
老柳还没有发家时候,我就接触过,相当的圆滑,说是科学家中的政治家一定不冤枉。没有这种本事,当年查他走私,他就该进去了。
[罗阿宝] (2011-12-17 23:06:00)
[转]支持者致马云的一封信 请坚持并保重
http://finance.jrj.com.cn/biz/2011/12/06...3809.shtml
.
................................................................................................
政治小白,无方向感,对左中右都没意见,对政治正确没兴趣,所有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
(2011-12-18 11:23:00)
马云现在说任何话,我都会从财务分析角度看,这哥们太精明了,一秒钟都不浪费他的财务价值。
(2011-12-20 14:42:00)
你的书单,和我的有85%的重合,排位则是95%左右的类似。我觉得这不是巧合(因为我给了几个同年的好友看,大致结果都差不多),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社会环境,家庭境遇,让许多原来会有不同前途的孩子们走上了殊途同归的道路,给他们的追求和一生的行为模式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记得,“约翰。。。。多夫”那套书就是一位好友用一部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换的(那个年代,光是一张购车卷,就够许多人抢破头了的),到我手里时,已经散架了,不知在私下里经过了多少双手了。
我的感觉是:586他们那几个应该也是这样过来的,恐怕也都沉浸在这些书单里过(我的那些下乡多年的朋友们,那时都是把书包当枕头,靠它来支持自己在恶境里战天斗地的)。这也是我对中国的前景抱有信心的原因之一。
(2011-12-21 10:30:00)
是的,这些书是哪个年代的烙印,没人抹得去。586我不认识,但是我认识一个从小跟他光屁股长大的家伙,也是陕北红军的后代,据他说的情况来看,应该也是这个环境出来的,有民族自豪感,有责任感,想做事情。
[天柏] (2011-12-29 0:34:00)
比起586,我更关心90后,00后们在读哪些小说。有朋友几年前从国内带了几本当时流行的书,藏獒,狼图腾,我爱比尔之类的对民族认同实施自我阉割的题材。把我恶心坏了。网上流行的意淫小说除了麻醉迷幻功能之外也乏善可陈。男版穿越还有一点最肤浅的民族认同,女版则是脑残无极限。我不知道清穿去顶着掉脑袋的风险争风吃醋有甚快感可言。
如果用这样的精神垃圾喂养包围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前途堪忧。
(2011-12-29 12:11:00)
没这么悲观,垃圾食品征服不了所有人,而且也不能长期征服人。我们都沉迷过金庸梁羽生等等,但是现在谁还理他?
(2012-1-2 3:42:00)
您果然是俄国人的扇子。我就喜欢那股“既能看见高山也能见到低谷”的气质。十分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受其影响;其次就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傅雷的翻译那真的没的说。我现在很少看翻译过来的书,就是因为大多数翻译的不怎么样。这缺乏古文学功底的,的确是不行。忙总要是知道几位翻译巨匠,可否告知?
(2012-1-2 17:26:00)
傅雷,查良铮可以算翻译大师。
(2012-1-3 22:13:00)
多谢。可惜这没死的人里头却是不容易挑出来几个大师了。
(2012-1-4 15:20:00)
现在的搞翻译的,能够把母语说好,中文写通顺就不容易了,已经是凤毛麟角。
[寻牛] (2012-1-3 12:40:00)
哈哈,发现跟忙总有很多相似的的经历,看看你的文章,有些时候就能想起一些从前的事,也是很愉快。小的时候一度相当一名散文家,现在都不敢提这词了。忙总书单里的书,一大半都读过,只是谈不上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什么家族启蒙,逮到书就看。更多的时候,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干脆就是为了某种虚荣而读。譬如你听到叔叔伯伯夸你:这孩子这么小,都看这么厚的书,将来肯定有出息,这时候看书的专注就要一段时间加强一下。当然,大量的阅读也能带来很多的预约,思考和想象的愉悦,有些时候是那种似有似无好像领悟到某些东西的淡淡的或者巨大的喜悦。
外国名著,传统文学,诗词曲赋,无所不看,对于赋尤其喜欢。有一段时间还狂迷武侠小说,农村里很多武侠小说经常是缺头少尾的,但是经常也看的津津有味,有些时候看印制粗糙的武侠,都不搞不清楚作者是叫“李凉”还是叫“李凉新”,因为有些时候封面写着“李凉 新著”,有些时候又变成了“李凉新 著”。因为狂迷武侠,家中母亲都吓坏了,感觉这孩子是不是傻了。
也是因为爱读书,我甚至还当过两回小偷。因为从小的教育,当小偷是了不得被谴责的事,可是我愣是因为书,当了两回小偷。占据我做贼经历的三分之二之多了。
那个时候家里穷得很,基本不会有什么零花钱给你,自己要零花钱,要么去捡点啤酒瓶,汽水瓶什么的卖卖,要么就去帮人家做事,比如割割稻子之类。有一回镇里的新华书店来了一批书,每一部我都想买,可是没有一部买的下,其中有一部,看得特别的喜悦,书名现在记不起来了,《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我每天都去蹭着看一点看一点,可是越看越搂火,就想着我要是能天长地久的拥有多好。终于有一天Hold不住了:我一定要拥有它,哪怕是去偷,偷的念头一出来,立刻就心跳加快,口干舌燥….可是经过几天仿佛的拉锯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去偷啦。很多年之后,我就知道,那些为了做坏事而罗列的所有不是理由的理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选择性忽视或者侥幸心理下的幻想而已。
新华书店,那天看店的是店长的妹妹,在同一个学校比我高一级,我怀疑她可能认识我。我战战兢兢地把书揣到怀里之后,大概表情紧张,形迹可疑的连傻子都看的书来,于是当场被揭穿,数落一番之后,就叫我走了,我臊的现在都似乎感觉深刻,万幸的事,当时店主不在,不然必定是一顿爆揍。所以,做贼也是一项技术活,首先就要心黑脸皮厚。很多年我都不敢再去那家店,知道新华书店变成了新华杂货店。
另一次偷书,则简单一些,某次玩捉迷藏,我躲到同村一户人家的主卧里,躲着躲着忽然发现墙角下有一堆武侠小说,残缺不全的连书名都看不出,那是什么样的诱惑啊。一番天人交战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偷书,因为借肯定是不行的,大人那烦你小孩啊---哪怕你是早熟的小孩。我掩耳盗铃的先把书从二楼搬到一楼的楼梯边,然后又回去继续躲了一会儿,发现没动静,又把书搬到侧门后面,然后又躲了一会儿----这可是活生生的掩耳盗铃啊。最后我顾不得心跳到嗓子眼里,从后门把书藏到了一条干河道上,三天以后才悄悄去把书拿回去。很快,阅读的喜悦就被自责和愧疚取代,无数次我都决定把书还给人家,然后很爷们的跟人家道歉:要打要杀随你便,可是最终还是没敢踏出去。潜意识里早已经种下了再苦再穷,也要有骨气,贼是往往不能做观念。即使是做了贼也要藏着掖着,我是贼,我拍谁这是万万不能出现的。
(2012-1-3 12:57:00)
你这个经历有意思。我想如果我和你一样,我一定也会偷,而且会毫不犹豫。
我到现在为止,真正喜欢的还是逛书店,逛旧书摊,其实知道没什么可以买的,但是去翻翻也爽,就像女人喜欢逛服装店一样。
我一进超市,菜场或百货商场都会晕菜,唯一清醒的商场就是书店。
现在网络方便了,想看书,上网就可以,只是还是没翻书的感觉爽。
[寻牛] (2012-1-3 13:08:00)
哈哈,就是呢,翻书的感觉,那可能就是完完全全,一心一意沉下去的感觉,现在我也看电子书,但是感觉不一样,主要是还没适应,自己现在也浮躁,另外可能也不能涂涂画画,就是吃快餐一样,谈不上品。忙总如果也用电子器材看书,建议去买部电子墨水的软件,我有一个文石M92,感觉还行,对眼睛伤害小的多。
(2012-1-3 19:39:00)
有一个汉王的,不过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可能是习惯问题。
[秦筝] (2012-1-4 10:51:00)
电纸书适合经常出差又喜欢阅读的人用,携带方便,以一当十。 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下载很多买不到或没必要买的书。不过忙总可能不爱看畅销读物,在家时间多的话,还是纸质书最能找到感觉。
(2012-1-4 13:04:00)
实际上一个人一生能够看的书很少,古代人不过一套四书五经,外加几本历史和子集而已。古人说学富五车,读书万卷大多是夸张。
我觉得现代人如果能够熟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外加《唐诗300首》,《宋词300首》,再对《古文观止》滚瓜烂熟,应该传统的文化基础就可以了。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
[香辣蟹] (2012-1-4 13:24:00)
熟读是记住其中关键章节故事吗?如果是倒背如流的话,一套资治通鉴就很吓人了
(2012-1-4 15:06:00)
不是背诵,是熟悉基本原理,这些书都不是故事书,是治乱兴衰的道理或原理书,是为人处事的原理。
(2012-1-4 15:11:00)
完了,忙总指定的这些书俺都没看过。。。。。
(2012-1-4 15:46:00)
还来得及,慢慢看。
[小石头] (2012-1-5 17:49:00)
忙总好,您觉得一个资质正常的成年人从零开始读这些书,达到您的标准需要多长时间?
(2012-1-5 17:54:00)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永远不嫌晚。我觉得成年人记忆力差点,但是理解力强点,所以如果业余时间读书,一年一本书是有可能的,按照这个速度,《四书五经》大概5年,几本历史书,大概10年,其他3年。
(2012-1-3 13:09:00)
(非广告)亚马逊的Kindle DX阅读器,就是大屏幕的那个看书效果还不错,看扫描版小开本的书挺爽的。一般的Kindle屏幕太小,适合鬼子看洋文,但是中文就不合适了。买了一个DX,被LD抢跑了,于是没两天又败了一个回来,现在两个人各看个的,哈哈。
(2012-1-3 19:38:00)
目前有一个汉王的,不过还是不如翻书快,也没有那种感觉。
[风的笑容] (2012-1-3 23:22:00)
喜欢吃喜欢做菜的忙总难道不喜欢菜市场?
我就喜欢菜市场,当然是好的才行。那种脏乱而且菜品不丰富不新鲜的我也不喜欢。在菜市场看到那些质量好的蔬菜,猪肉,就有把他们变成好菜的冲动。而且,长此以往,如果原料不和我的意思,我几乎都不想做菜。
我感觉现在不怎么喜欢逛书店了。一则兴趣不如十年前那么广泛;二则觉得书店里面的书应景的,商业的,炒作的,拼凑的书太多,书店追求一个销量,读者追求一个消费。
我对旧书店也是情有独钟,其中的感觉很复杂。这种感情建立在纸质书的基础上,有那么一本书在那里:有品相,有装帧,有纸质,有版本,甚至还有签名,书章和批注,更不要说那种被光,潮气和灰尘摧残,留下的时光印记。
可是我不得不接受纸质书渐渐稀少的可能。我现在的pad上有几十本书,我可以放在公文包里随身携带,对于纸质书就做不到。我觉得年轻人,尤其是四处奔波求学,工作的年轻人会偏向,习惯电子书。而缺少了儿童时期与纸质书的缘分,他们很难对纸质书再培养出深沉的感情。
(2012-1-4 15:42:00)
我进菜市场是直奔主题而去,买完就走,一秒钟都不留。甚至傍边买什么都不看。
在超市服务时,下卖场巡视不晕菜,反而火眼金睛,不过那是责任所及。离开后,现在再去,就晕菜。
书店从来不晕菜,很奇怪。
[秦筝] (2012-1-4 11:02:00)
这个我非常有同感。每当我去到一个地方,最晕菜的就是逛街市和商场,唯一能让我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地方就是书店了,经常被一干姐妹取笑天生不是当女子的材料。
(2012-1-4 12:16:00)
这个跟兴趣有关,我在连锁超市工作时候,每周都要下店,那时就不晕菜,火眼金睛,不揉沙子。一离开,又不行了,又开始晕菜。
[小纠结] (2012-1-25 18:44:00)
我特别喜欢川端康成的书 看过《雪国》(个人最喜欢的书),还有《伊豆的舞女》等等
(2012-1-26 12:43:00)
这两本书我也很喜欢,我读的时候,能够感到雪国的寒冷和伊豆半岛早晨的蓝色烟雾。
(2011-12-12 12:32:00)
忙总,有空说说大家族的家族轶事?
(2011-12-12 15:54:00)
这个我已经写过不少了,可以找老的帖子来看看。
[武当七瞎] (2011-12-11 9:13:00)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在小学四年级时读的?说岳全传?,当时家长不让看小说,认为是闲书会耽误学习,我是每天躲在厕所中一个小时坚持看完的。此后,又陆陆续续在厕所中看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评书,然后是四大名著,金古梁温,家春秋等等。我觉得自己所接受的一点儒家传统思想都是从这些传统小说和武侠小说中获得的,比如爱国、民族认同、礼义信廉耻、君子小人、清官贪官等等,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自然形成了。工作后,才发现生活要比这些这些小说残酷现实得多,自己从这些书中获取的东西完全不能适应。因此想去寻找一些具有理性和反思的书,但是却没有时间再去读小说了。直到遇见忙师,从忙师的经历和思想中真正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现实的思考方式,大有单方面相见恨晚之情,呵呵。从忙师从小读的书中,我才发现原来差距从小就有了,读的书都是不在一个路子一个层次上的。虽然我认同忙师所述的中国传统小说只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没有反思性和意境的观点,但我还是会让我的小孩去读一些这样的书,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子可能就从中扎下了,
(2011-12-11 12:21:00)
小孩子要培育中国文化的基础,我觉得效率比较高,还是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而且很纯,不会误入歧途。小孩分别能力不强,我就见过看七侠五义入迷,练飞刀把别人眼睛扎瞎的;也见过逃学去峨眉山拜师学艺的。
其实如果从小熟读论语之类,比什么都强,培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那是相当纯粹。
(2011-12-11 12:33:00)
绝对不是,几万人都能忽悠跟着我走的人,怎么会是社交障碍。如果我都有社交障碍,地球上无人没有了。
居然有川端康成,十分的意外。 不是背诵,是熟悉基本原理,这些书都不是故事书,是治乱兴衰的道理或原理书,是为人处事的原理。
这句话,这些天略有感触。 薄荷糖家族 发表于 2015-11-17 08: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背诵,是熟悉基本原理,这些书都不是故事书,是治乱兴衰的道理或原理书,是为人处事的原理。
这句话 ...
这个书单90%高中时候读过,但实事求是的讲看不懂,到现在依然看不懂。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现在回想其中情节还是无法理解。
人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以上这些书根本不适合我读,我读就是浪费时间。老大不小了才明白,可悲可叹。
同发感慨。 薄荷糖家族 发表于 2015-11-17 08: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背诵,是熟悉基本原理,这些书都不是故事书,是治乱兴衰的道理或原理书,是为人处事的原理。
这句话 ...
对价值观的事情有了些想法,对个人而言,三观特别是价值观是确定一个人人生格局的最核心的东西,这个道理,确实挺难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