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lewang 发表于 2013-3-1 23:06:20

回乡杂记(二):没有农民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

这一次回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家对农村的水利建设投入,“惠及”农村,官方名称是“低丘岗改造工程”。如果单看国家的红头文件和官方新闻,再看看国家财政预算的阿拉伯数字,无疑会是一项宏大而鼓舞人心的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千秋的政绩。可是,落实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抱怨者多,赞誉者少。
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改造工程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并且执行过程中腐败丛生,最终执行力不强。惠民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扰民工程、祸民工程。“面子”政绩,大行其道。沿公路主干线上,零星点缀了一些排水沟,农民美名其“面子工程”。而真正需要改造的地方,则敷衍了事,最严重的地方,更是将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修建起来的山坡毁坏殆尽。山区道路崎岖难行,改造工程直接修筑了笔直的阶梯,貌似是为民解忧,其实,做过农活的人都知道,这种崎岖的山区修路,要修“之”型路,而不是陡峭地百步梯。仅此一例,即可看出,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改造工程,与农村的实际严重脱节。改造工程将高山之上的水沟机械化破坏,却少有建设。到夏天暴雨季节,山坡山下的良田,被山洪冲的一片狼籍。农民一片抱怨。
二、改造工程中的腐败可能比较严重。上级拨款截留是惯例。但应于农村,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言路不通。村民向上反映问题,村干部一般都是高风亮节,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当然,事后在其他地方刁难这些刁民也是必须的;二是村干部的一亩三分地得实惠多。
三、基层政权的执行力下降严重。上世纪60年代的改造,不得不佩服执政者智慧和执政能力。能够深入基层,做详细地调查研究,真正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和难处出发,能够高效地将散漫地农民组织起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大规模的义务工形式,对农村进行了彻底地水利建设。说是彻底,因其后的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农民仍将受益于此。与上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相比,此次改造工程,引入了市场化的机制。大约的机制是这样的,财政拨款,然后发包给公司进行乡村治理。我看到的情况是,此次治理,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利建设破坏了20%有余。有些地方,基本是将机械开进梯田,游行一番,然后扬长而去,不明目的。其最大的感触就是: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萎缩地太厉害,难怪历代王朝都逃不掉周期律。这才短短的50年的时间,已是面目全非。
在我印象中,最后一次成功地大规模义务工模式的动员组织农民进行农村治理,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是改造我家背后山坡的茶田。因其红土地适宜种植茶叶,镇政府的一位领导坐镇指挥,组织动员农民全员参与,将整坡的红土地改造成茶田。只是,人亡政息。此位领导,上级一纸调令,这半拉子工程就此废弃。当时特崇拜这位领导的铁腕,一身正气。现在看来,此位领导此举,也是官场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此次“会战”让我这个80后见识了毛泽东时代的组织动员的威力。
忙总帖中讲的撤乡并镇,政权从农村撤退,我是亲身亲耳体会到了:农村的衰败将不可避免。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2 22:06:15

其实有个很重要的投入产出比的关系,也是目前土地流转的原因

derek 发表于 2013-11-6 18:48:30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3-11-6 18:59 编辑

读后感:

1.农民并不散乱。原文中顺口提到:“农民原本散乱,毛时代成功把他们组织了起来搞发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用最近正流行的话语讲就是“这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思想认识,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也是读史少社会知识少的表现”。

实际上,当时的各地农民并不散乱,其实乃是高度组织性的,甚至应该讲,中国农民本来就是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只是TG成功进行了“组织之上的组织,动员之上的动员”,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关键一笔”的作用。

由于常年的战乱,中国农民不高度组织起来,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各地的农民早已被迫高度组织起来了,某种程度而言,平民犹如悍匪。这种现象,迄今犹有表露;虽然建国后,由于承平日久,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性纪律性已经大大削弱了。现在的人是很难想象当年民间的那种组织性纪律性的。也许看看索马里打跑美国大兵,对理解当时的民间组织性纪律性会有帮助。

党的各项事业,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必须说服他们相信才行,在当时尤其是这样(刚刚脱离百年苦难的人民,警惕性是很高的)。而一旦他们相信了党的事业的善意,他们就会高度动员起来,其力量,其能量,是非常惊人的;这种惊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发展年代,都是非常突出的。群众路线,正是因为也证明了领袖们对所有这些的认识都很深刻,切中了要害。

2.改造工程不仅面子化,而且甚至借改造之名,破坏过去修建的设施,这种事情很典型,对此要高度警惕。

究其原理,腐败分子和承包企业,贪污奸(贪官污吏奸商)群体,他们对项目的效益和质量不关心,关心的是项目建设经费有多少和自己能捞多少。因此“养寇自重”是必然的,也就是希望项目对农田水利、防旱抗涝方面,最好不要有什么效果,甚至主动破坏过去建设的那些有效果的设施,人为“养寇”以自重。这样才能洪涝旱灾增加,这样才有借口向上级要求更多的经费去“修缮”这些设施,这样才能往自己兜里捞更多的钱。在这个国家,固然有无数高质量的工程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也有许多总也修不好的路、总也修不好的桥、总也砌不好的墙、管道、水渠……总也看不好的小病、总也教不好的学生、总也有问题的市场秩序……如此等等,没完没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是可以看到一些这类东西,到底有多少人一直在用这些【伪工作真破坏】生存乃至发达呢?从历史来看,真干活的和假干活的,可以达到一半对一半;一直继续下去,后者可以是前者的若干倍;然后就是亡国。

明朝初年,几十万两银子花销的军事行动可以干掉的对手,明朝末年,花销几千万两银子都干不掉,原理是类似的。当然,到了那个地步,也就该亡国了。所以,它也就亡了。

建国初期,TG出几个技术员,千万农民就能自己修起来的农田水利设施;现如今年复一年的千万亿万的拨款搞不定,原理也是一样的。

纠正这些问题,只能靠为政者勤劳勤奋,只能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能靠群众路线,别无他法。

群众会自己人为扩大旱涝灾害整自己吗?不会的,因为TG只出几个技术员,其余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群众自己出的;把自己辛辛苦苦修的大坝水渠破坏了,然后TG只是又派几个技术员过来……你当群众真的是傻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乡杂记(二):没有农民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