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知识
本帖最后由 明月笑笑 于 2013-3-14 10:36 编辑“历史”被称作“春秋”的原因:
名曰“春秋”者,以史官编年记事,年有四时之序,春先于夏,秋先于冬,故举“春秋”二字以包之。
——秦汉 谷梁赤《春秋谷梁传 卷一》注:“以史官编年记事”的“以”意思是“因为”。
___洛水汤汤 都城叫“京师”是为了表示城大、人多: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战国 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桓公八年》 先秦时(特别是周朝)华夏爵位、分封制度: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周▪战国 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隐公四年》注:天子三公,指周天子的三位辅政大臣;王者之后称公,意即“王下来是公”。 春秋为啥不是因为孔子书的原因呢? 学习中 (⊙o⊙)…,商周时不同的分封用的东西都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爵喝酒的
感觉当年就是谆谆教导大众,要记得阶层记得阶层,直到陈胜吴广 感受一下咱们的文化 记得“春秋”的说法是因为夏天农忙,冬天太冷,大事主要都是发生在春天和秋天,所以才叫"春秋“吧,也是孔子命名为《春秋》的原因。 温故而知新,很好,楼主请继续 明月笑笑 发表于 2013-2-3 23: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秦时(特别是周朝)华夏爵位、分封制度: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 ...
王者之后理解为王者的后代可以吗,王者指的是哪些人啊? jade 发表于 2013-2-3 2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o⊙)…,商周时不同的分封用的东西都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爵喝酒的
感觉当年就是谆谆教导大众,要记得 ...
不像,春秋前这能行得通是因为一个相对广阔的外部环境,即国人与野人的区别;
而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有限局域重新建立政治形态的改变,可以说,从那时起,人心已变,而不是陈胜吴广开始的。 明月,能大致说说这些不通的传是咋回事,怎么都叫春秋哩。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2-5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月,能大致说说这些不通的传是咋回事,怎么都叫春秋哩。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春秋》扬天下之善,抑天下之恶。故,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对于后人如无注释,则很难了解。三传是对《春秋》的具体注解和发挥。三传作者分别是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故而有三传之名。`(*∩_∩*)′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2-5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月,能大致说说这些不通的传是咋回事,怎么都叫春秋哩。
介个说法比较多,么有统一吧。我比较倾向于这个: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4_263:} 本帖最后由 思炎 于 2013-3-15 12:17 编辑
明月笑笑 发表于 2013-3-15 08:5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介个说法比较多,么有统一吧。我比较倾向于这个: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 ...
明月这个楼真不错 {:4_279:}
“春秋”是古代史书的统称
赞同,我也认为,由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因素,春耕秋收,民以食为天。。。在王室中少不了朝拜,祭拜之类的活动,所以在古代,春秋也代表了一年四季。史记是记载一年发生的大事,所以用春秋,有道理呀。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2-5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像,春秋前这能行得通是因为一个相对广阔的外部环境,即国人与野人的区别;
而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有限 ...
井田制的崩坏和租佃制度及家庭经营的崛起,使得世君世禄的上层奴隶主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孔子春秋中所言“初税亩”,寥寥三个字及其饱含了春秋笔法,所谓“初税亩”指的是按照田亩大小收取田赋,这已然不合周制。而孔子一辈子为周礼而奔走也从侧面上体现了由于经济基础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所导致的在上层建筑领域中,传统的周礼逐渐为争霸的各国所抛弃。 fride 发表于 2013-3-15 1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井田制的崩坏和租佃制度及家庭经营的崛起,使得世君世禄的上层奴隶主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孔子春秋中所言 ...
这是不是说明周礼的以血缘凝聚的等级意识已经被推翻了。
而且镐京残破到后来很多年都没有恢复元气,除了被西戎占去外,一直到秦壮大的战国时期,那里才开始加入诸侯争霸的序列。
到底是什么让当时凝聚着这么多物质、生产力的帝国迅速灭亡? 本帖最后由 fride 于 2013-3-19 13:05 编辑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16 15: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不是说明周礼的以血缘凝聚的等级意识已经被推翻了。
而且镐京残破到后来很多年都没有恢复元气,除了 ...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这种经济基础上的深刻危机之必然结果而已。其实所谓西周的井田制和后来在孟子那里成为典范的井田还不完全一样。在孟子那里实际上已经是对后来的家庭租佃方式出现后所作的一种妥协罢了。而初期的井田制不仅在田制上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是从氏族土地制度演变而来的;并且还在经营方式上,以大规模奴隶劳动为主体。这种劳动方式比起家庭租佃制,一来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奴隶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并且贵族甚至可以随意杀伐;二来也根本不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在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中所讲的“封建”固然主要是就西欧封建制而言,但是从土地经营方式上来说,和后来天朝的大一统王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整个封建土地经营方式很多时候就生产关系上的表现,实际上无非就是自耕农多些抑或是佃农多谢而已。随着西周末期,土地制度的逐渐崩坏,周王室却又对此缺乏必要的敏感度(要知道这种家庭经营模式对开垦荒地具有无比大的威力,这也是后来周王室在经济上逐渐与诸侯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孔子所念念不忘的世卿世禄的体制,其实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奴隶制土地经营的基础之上的。而孔子和三桓的斗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和西周末期发生的那种统治崩坏有着遥相呼应的意味。由于经济地位上优势的丧失,周天子与诸侯博弈在演变成刚性冲突之后必然会遭致自己的失败,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周的政治信用进一步打折扣,更加丧失与诸侯博弈的筹码,进而恶性循环下去。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16 15: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不是说明周礼的以血缘凝聚的等级意识已经被推翻了。
而且镐京残破到后来很多年都没有恢复元气,除了 ...
至于说到“礼教”。不是说后来人不依靠宗法制度进行统治了,而是这种宗法制度在社会秩序重组之后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被重新利用,但是其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已然和周时是两回事了。
周制和西欧封建制都是典型的政治体制与宗法关系高度结合的体制。但是随着法家思想的崛起,官僚体制却成为封建帝国的主体骨架,而宗法关系则是以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以及基层自治的意义上得以保留的。弗朗西斯福山讲,中国自秦起的官僚体制,是一种“现代性”的东西,其实无非是说,西方历史上,在所谓的“现代”以前,没有发展出这个东西。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要注意到华夏帝国在体制上的这种二重性;另外也要注意宗法制也不是华夏文明所独有的,说到底宗法制是一种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进行政治安排的一种方式,本来就包含在任何人类去组织政治生活的可能性中。 fride 发表于 2013-3-19 1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这种经济基础上的深刻危机之必然结果而已。其实所谓西周的井田制和后来在孟子那里成为 ...
东周的时候,还有野人的说法,这说明的是城邦制的结构?
看资料说,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形势,即保证着一种很强的控制力度。而西周以城郭为主,那么这时的控制,以及统治方式,会与秦汉时有着极大的不同。
当铁器普及时,人们的劳力有溢出,而溢出的劳力将会作为不可控制的政治力量所存在。
而西周城郭的骤然衰落,也是和中心的严密统治有关的,新的生产形式优先在边荒扎根。而城邦制国家的文化弹性应该会比东方诸侯国的新的生产形式下的要差。
也许,还有可能是气候的变化,西周在西部和北部的诸侯国一直没听到有什么史书记载。 fride 发表于 2013-3-19 13: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至于说到“礼教”。不是说后来人不依靠宗法制度进行统治了,而是这种宗法制度在社会秩序重组之后以一种别 ...
法家这个东西,应该是指超越了民族性的东西。
因为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建立的是民族国家,来进行统和。而中国似乎不需要这一步,也许这是西方社会试图分裂中国却不得的原因吧。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19 15: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法家这个东西,应该是指超越了民族性的东西。
因为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建立的是民族 ...
如果不仔细扯东国法家和秦晋法家的区别的话,那么法家在一点上倒是一致,实际就是富国强兵。然后就要收权、要削藩、要统治一元化,通过最大程度把国家的力量统合起来进行兼并战争。当然商鞅的农战搞到最后也反噬了秦国,而汉家则是充分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以后,以渐进式削藩最终让诸侯势力消亡。这当然是后话。
所以你讲超越民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成立的,只是在东西方结出了不一样的果实。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19 15: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东周的时候,还有野人的说法,这说明的是城邦制的结构?
看资料说,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形势,即保证着 ...
国野的区别既是阶级差别,同样也是社会分工的差别。野是指远郊的田畴,国就是城市。城市里边住着贵族和士,另外还有工和商。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工商食官”,工商大部分是统治阶层的依附势力,私人工商业较不发达。
至于谈到铁器。确实铁器的使用是一个很大的革命。不过周时的铁器实际上被称为恶金,恰恰是不适合做兵器,所以才在农耕上更为普及。
秦君确实是较为晚近才被提拔为诸侯的,而且秦人很多风俗与戎狄无异,商鞅变法的时候,民间仍然存在大量乱伦现象。不过恰恰是由于远离周的政治中心,秦才较少历史负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极端的农战论在秦国发生不是偶然的。东国的法家虽然也抑制商业,但实际上对商业仍然较为重视,并没有如秦晋法家一般,强调“利出一空”,即求利惟有农战一途;在富国与富民的关系上,也强调富国与富民并重,强调民间积财,而不是像秦晋法家那般搜尽民间剩余产品,以作为战争的物资储备。 fride 发表于 2013-3-19 16: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野的区别既是阶级差别,同样也是社会分工的差别。野是指远郊的田畴,国就是城市。城市里边住着贵族和士 ...
野人不让从军,但看一些资料又说需要在公田里劳作,他和奴隶的区别是什么?而且这种制度,似乎和斯巴达城邦的贵族制度相似,当时从事生产的是另一个民族。
而秦,不可否认的是他到了中期,才重新占有岐山,那么西周当时的政治文化为什么不在故土得到留存,使得即使秦也变成戎狄,被中原诸侯所看不起。
西周故国到底出现了什么事情,让文明随着王室的迁移迅速的退出那个地方。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19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野人不让从军,但看一些资料又说需要在公田里劳作,他和奴隶的区别是什么?而且这种制度,似乎和斯巴达城 ...
那种驱役大量奴隶的生产方式在西周末期就应该解体了。但是在过渡期的时候往往不会有后来所看的那种典型的形式。孟子所讲的井地方案,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家庭式的生产方式了。所谓“一夫百亩”,一井八家,其中井字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共耕,其收入作为租税。但是不可否认,春秋战国时代很多国家是鼓励大规模垦荒的,所以野人中必然有不少是自耕农身份,这部分自耕农比佃农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但是政治地位应该是相似的。而佃农很可能就是从原始的井田制分化出来的。至于“奴隶”问题,在周代的贵族中,如果意识到家庭制经营能够比起奴隶强制劳动来说提供更为广泛的租税来源,往往会把奴隶解放,变为具有一定依附身份的农奴来役使。
至于说到兵制,可以这么说,真正到了宋代,我国才做到兵农分离(不过仍然不排除边境上的军屯制度),才以雇佣兵为主。古代王朝的税收制度,除了租税(古时租税不分,按照现代观念租是地租,属于私家;税是国家凭借强力所取得的财政收入。但一致的地方都是指农业剩余当中的一部分),更有徭役。而徭役的一大部分就包括兵役,并且这种兵役还依靠乡里党这类基层组织来维系,平时是农业的基层生产社会组织,战时就转变为军事组织。此外乡里党这类基层组织还起到了向官僚集团提供户籍信息的功能,以便于政府确定编户齐民和掌握农业生产的统计资料等任务。秦的农战政策恰恰就是在这种非专业化的军事组织的条件下才得以成立:平时种粮;战时打仗。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候,时常农战二者不可得兼,特别是出于战斗季节有违农时的情况下。
秦朝的农战政策确实很大程度上与斯巴达多有类似。 fride 发表于 2013-3-19 1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种驱役大量奴隶的生产方式在西周末期就应该解体了。但是在过渡期的时候往往不会有后来所看的那种典型的 ...
在上古的时候这种井田制的方式据说还伴随着休耕制度,当时大的氏族占据这向阳和河套间的地。我怀疑正是灌溉和农肥技术的发展,使得休耕不再实施时,原先的井田制度才开始毁灭。
因为生产协调不再有用,井田这种制度没有其所应该有的作用,又和每个个体相冲突的制度,肯定会先消亡的。并且由于休耕有时两年一耕,有时三年一耕,复杂的操作方式使得它在新的财富浪潮中被冲的无影无踪,连记录也只能语焉不详。
我认为井田制的消亡主要不是个人生产效率提高所导致的,而是生产制度上的整个革新。这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岐山会被如此轻易的放弃,那里排除掉河水平缓泛滥,不用轮耕,与中原各地没有优势。在诸侯大发展的时候,新的生产方式所依附的土壤不再局限于岐山之壤。 fride 发表于 2013-3-19 1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种驱役大量奴隶的生产方式在西周末期就应该解体了。但是在过渡期的时候往往不会有后来所看的那种典型的 ...
兵农分离也是唐后期,五代十国的军阀们把一切都投入的战争,把一个个地方的战争潜力都化为一片废墟,直到剩下的只是中央那点精髓,唐是农兵合一的一次高峰。 一般的说法,在夏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季 coolhihi 发表于 2013-3-21 22:08
一般的说法,在夏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季
我一直没有想通周西边的诸侯是如何衰落的,或是那个方向根本没有诸侯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3-26 1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直没有想通周西边的诸侯是如何衰落的,或是那个方向根本没有诸侯
西边是西周的发祥地,没有诸侯,属于王畿,要说有,也就只有畿内封国,西边主要是召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