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知识如何成为我们现实的力量
挖个坑,我自己慢慢来填,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填。 知识多了,智商却少了。瞎想一下 如何去芜存菁,活学活用,能看进书又能跳脱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转一篇豆瓣上看到的东方隐和尚写的林副统帅治学法。林副统帅治学法,东方隐和尚注。
贫僧(即东方隐)按:凡开国元勋,绝无打酱油的,很多都有大学者的造诣,他们在治学和人生方面的心得,值得取法、学习。零零散散看到了不少林彪关于治学方面的心得体会,盖学术与兵法二事完全相通。故略加摘录,札记于此。
一、对于敌情、地形、部队情况和社会情况要经常做到心中有数,要天天摸,天天琢磨,不能间断。这样做不能看做是重复,实际上不是重复,而是不断深化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取得正确认识必不可少的手段。
贫僧注解:做学问不能一味追求新鲜感,刺激感;往往是同样的东西翻来翻去,成千上万遍以后,无用的部分自然会被磨去,精华的、核心的部分会留下来,还会像一块玉一样,淡淡地发出光泽。
二、凡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而又经过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就是科学的,就是真理。只要合乎这个标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都是科学。
贫僧注解:所谓科学,就是从实践出发,回到实践中去。关键词:实践、抽象、证明。
三、时间是一种力量。有时作战增加一个营、一个团都不能解决问题,而提早一个钟头就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进攻,就把敌人抓住了;如果你是退却,就能摆脱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一个钟头抵得上一个团、一个师的力量。好像追击的时候,耽搁半个钟头,少走五里路,耽搁一个钟头,敌人就跑出了十里,如果耽搁两个钟头,敌人跑了二十里,还打什么,根本打不到了。
贫僧注解: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应该在接到任务之后,第一时间开始着手做起来。有很多人,包括我,喜欢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做,这种思路是会带来惨重损失的,必须改正。
四、关于如何指导治学,林彪的观点是多用口头的,少用文字的,必须要用文字时,也不要长篇大论,而应简明扼要。
贫僧注解:写读书笔记,写研究报告,乃至写论文,都应该口语化,追求一看就懂,而不是所谓的“严谨”“条理”,有很多人没有科学家的智慧,却有科学家的罗嗦。
五、林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法等等)就是在战争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它简单实用,尤其对工农出身、文化较低的指挥员来说简直是法宝。
贫僧注解:治学不是民工砌墙,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弥母,然后才能生长,有生命的东西才能长久,否则即便在自己,过几年回头看看,也不知道这些年怎么过的,很多事情一回头就成了浪费时间。譬如曾国藩所编写的“陆军得胜歌”,也是琅琅上口,适合传唱,起到了军事启蒙和宣传纪律的巨大作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自“得胜歌”)。这样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才真正抓住了学术的关键。
六、1960年1月,作为新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要在会上就形势与任务发表讲话,林彪决定从列宁的著作中看一看列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观点。他向秘书交代:“从广州军区政治部借一套《列宁全集》来,现在就要!”秘书把书找来之后,他数了数共有38卷,林彪问:“就这些吗?”秘书回答现在已经出版这么多。于是林彪和秘书分了工,第一卷至十九卷由秘书看,第二十卷至三十八卷由他自己读。两天过去了,林彪的办公桌上放着200多张卡片。他一边翻检,一边分类。有的还用红笔在旁边加注,显然他已经胸有成竹。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为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权威性的回答,竟然把《列宁全集》全面复习了一遍,这种严谨的态度确是不同寻常。
……这时已进入2月,临近春节,林彪正是想利用假期,较少日常公务的干扰,多读些书。秘书从广东省图书馆古籍书刊部查出一部《五经七书直解》,是清代末年的木刻本,一共十册,看起来还未曾借出过,林彪看到这部书十分高兴,像得到什么宝物似的。
贫僧注解:有的人做学问,根本不读大部头的原著,只是翻翻摘要,也不做卡片,不记笔记,甚至于整天坐在电脑前面上豆瓣,但是怎么样快速阅读呢?
七、林彪读书很快,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秘书们有时也一起议论,首长看书速度怎么这么快?后来有一次林彪和秘书闲谈时谈到,如何读大部头书。他说: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有些章节要精读,有些章节可以粗读,有些章节索性不读。读书切忌平均使用力量。有时一目一页,有时一目十行,有时则十目一行,这样就可以大省精力。为了让秘书提高读书的效率,事半功倍,林彪曾多次重复过他的这些话。
贫僧注解:读书就像打仗,最关键的是,内心深处,神经回路最底层,要有一种攻击性,要在每一个理解发生的时候,有歼灭敌人的明确目的。绝对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八、在学习中间,不能那么死板,应该是用啥学啥,需要什么东西,学什么东西。我看不能把那个东西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象那样读书会读成书呆子。我们不要那样害怕书本,我们要站在书本上来读书,不要爬在书下来读书。要批判的读,要吸收的读。书应该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书服务。让书牵着鼻子走,我不干。有些书就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新东西,只是旧思想、旧材料、旧词句重新编了一下,换了个地方,就象玩积木一样从这块换那块,就是那么几块板子。
贫僧注解:读书是书为我服务,不是我为书服务。做人是社会为我服务,不是我为社会服务。大丈夫身处天地之间,无论任何处境,都绝对不能害怕,害怕就完了。
九、在读书上,林彪还有一个习惯,他的书桌平时只摆一部书,其他书刊统统不能放。这部书读完,再换另外一部。他曾引用一位古人说过的话:“心中书不可少,案头书不可多”,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做学问。
贫僧注解:要注意清理案头,一次做一件事,一次消灭一个敌人,番茄法的精髓啊!
十、毛主席对于林彪读书有过直率的评论。1962年1月,召开扩大中央工作会议,林彪在会上讲了两个多小时的话,毛泽东对这篇讲话很是赞赏,对罗瑞卿说,尽快把林彪的讲话稿整理出来,交给我,由我来进行文字润色,早一点作为正式文件发下去。毛泽东还意味深长地说:“若不是读过很多书,是作不出这样一篇好文章的。”
贫僧注解:读书要一定要融会于自己的“输出”中,有的人做论文,一大串引用材料,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看过多少篇论文。但其实你不用说,明眼人一看就能知道,是真读是假读,是真懂是假懂。
一一对照,我完全是反面教材啊,难住效率低、收效少,至今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啊 知识,应该是首先是经验,这经验积累的可能时间漫长,比如用火,人工取火,这贯穿了人类历史,经验来自于实践,对经验和技能的垄断在它出现的开始就一直伴随了,知识的创造应该是群体的,但总结规律和传播(事实上应该是垄断)是有范围和限制的,有父传子子传孙,到师傅教徒弟,到人人会用,人人皆能,其中的传播脉络,大概是能够理清的,技能的发展是越来越专业化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师或者神棍沟通天地,指导普通人,专职的战士和军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种地,大概是最早的雏形了 知识,应该是首先是经验,这经验积累的可能时间漫长,比如用火,人工取火,这贯穿了人类历史,经验来自于实践,对经验和技能的垄断在它出现的开始就一直伴随了,知识的创造应该是群体的,但总结规律和传播(事实上应该是垄断)是有范围和限制的,有父传子子传孙,到师傅教徒弟,到人人会用,人人皆能,其中的传播脉络,大概是能够理清的,技能的发展是越来越专业化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师或者神棍沟通天地,指导普通人,专职的战士和军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种地,大概是最早的雏形了 二、凡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而又经过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就是科学的,就是真理。只要合乎这个标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都是科学。
贫僧注解:所谓科学,就是从实践出发,回到实践中去。关键词:实践、抽象、证明。
这段逻辑就是错的。实践抽象实践的循环过程是对的,这是贝叶斯学习的基本过程。但是没有什么是“证明”,只有证伪。说“证明”,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性是指假说可被证伪,不可被证伪的是宗教信仰。 呼唤lz填坑。 知识只是为了看清趋势,趋势这东西顺昌逆亡。
每个时候,都有阶层在哭泣,被埋葬。 本帖最后由 卷云 于 2013-2-6 11:13 编辑
临近春节,诸事缠身,我先发一个我师弟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大家现就这个架构交流一下。他跟我交流过很多他关于这个知识架构思维导图的想法,对我也有很多启发。
http://www.zuotuyouhua.com/di/WE4N/知识架构.jpg 卷云 发表于 2013-2-6 1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临近春节,诸事缠身,我先发一个我师弟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大家现就这个架构交流一下。他跟我交流过很多他 ...
用思维导图读书 是个好方法,相当于 “把书读薄” 不错,不错,思维导图很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茶馆和帖子就火起来了。在tianya一个帖子中看到的,转载供参考。
中国的管理学教育是失败的,工商管理类的教科书太老,主讲理论知识,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从工商管理学专科、本科的学生,真正想走出学校就从事高级职位,企业一般是不会要的,如果招聘也只招来做为基层实习管理者,但是大多数同学吃不那苦,所以,中国很多企业没有管理类高才,很多企业都是用行业专才来进行管理,一般来说,为了了解社会,初入职场,我们需要看几本书,这几本书将会带你快速进入管理之路!
厚黑-------学会放下你那一点尊严都没有的脸皮,放下身段融入实实在在的人世之中!
反经-------学会评判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学会对人性的认知,它会让你提前步入心理成熟!
各类低层次管理之法,如“如何做好班组长”“如何管理质量的一些国际ISO类体系制度”“行政是那些实际工作内容”“人事的实际工作内容”“如何进行客户的沟通”等基础类-------这些将会让你懂得真的管理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不要有一步可做经理、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梦想,你的经验、经历、见识、阅历、年龄都不够,老实点先混“工龄”!
多学:静听话,多做事,不进“圈子,多看实际的基层管理类书-------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你在管人,就会管事,管事就有好坏之分,就有绩效!
seraphfly 发表于 2013-2-6 14: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错,不错,思维导图很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茶馆和帖子就火起来了。在tianya一个帖子中看到的,转载供参考 ...
我不太同意社会新鲜人一开始就读厚黑和反经之类的书 其实看厚黑和反经就像武功中的九阴真经,没有底气和底蕴,看简略后的谱,会剑走偏锋,所以确实不宜新手看。
不过,根据事情的发展情况,不断观察相关人的反应、在心里琢他们的心路历程,积累不同的范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积累够了,才能在将来带队伍时,框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做计划时不被下属一句“某领导你不了解情况啊”给噎回去。当然,这时辅助以部分古代谋略的书,效果更好。 卷云 发表于 2013-2-6 1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临近春节,诸事缠身,我先发一个我师弟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大家现就这个架构交流一下。他跟我交流过很多他 ...
小弟不才,勉强混了个最左边的“极点1贱”
另外,该图未体现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关系
我的认识是:
底层是物理、数学两大基础学科
中层是化学、化工、建筑等自然社会应用学科
上层是政治、法律、哲学等意识形态学科
卷云 发表于 2013-2-7 1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太同意社会新鲜人一开始就读厚黑和反经之类的书
同意,传统太正,厚黑太阴暗,正如一直温室里长的花突然来场暴风雨。
其实,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虽有价值观的不同,但物质基础没有根本差别,仓廪足而知礼节,人同此心。
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什么神秘主义和阴谋论,而是合力出结果。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2-5 16: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知识只是为了看清趋势,趋势这东西顺昌逆亡。
每个时候,都有阶层在哭泣,被埋葬。
走势不光是趋势,还有盘整震荡,另外趋势也会反转,
看清本质,指导操作,这才是知识的终极用途 ameng8000 发表于 2013-2-6 13: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用思维导图读书 是个好方法,相当于 “把书读薄”
阿蒙这句说的好,
学习方法的本质就是华罗庚所说的“把书先从薄读到厚,然后从厚读到薄”,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本帖最后由 我们的田野 于 2013-2-8 09:06 编辑
卷云 发表于 2013-2-6 11:10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临近春节,诸事缠身,我先发一个我师弟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大家现就这个架构交流一下。他跟我交流过很多他 ...
小结补充一下,
知识结构是张网,个体不可能全知全能,必须点深面广——知识面博,专业精深。
知识点间不是孤立无联系的,而是贯通的,正所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这个世界的要害,因此也是知识结构的要害,归根到底就是——能量、物质、信息
一直以来,追求的境界和座右铭:
看清本质,你才能 有真正的力量——缠师
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毛主席 本帖最后由 黎明の瞳 于 2013-2-8 09:29 编辑
三、时间是一种力量。有时作战增加一个营、一个团都不能解决问题,而提早一个钟头就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进攻,就把敌人抓住了;如果你是退却,就能摆脱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一个钟头抵得上一个团、一个师的力量。好像追击的时候,耽搁半个钟头,少走五里路,耽搁一个钟头,敌人就跑出了十里,如果耽搁两个钟头,敌人跑了二十里,还打什么,根本打不到了。
贫僧注解: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应该在接到任务之后,第一时间开始着手做起来。有很多人,包括我,喜欢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做,这种思路是会带来惨重损失的,必须改正。
作者理解有误,林彪的含义就是孙武所说的兵贵神速,抢时间节点,优先卡位。说白了,面对手头上的一堆事情,你得琢磨耗哪些事情优先做,拖久了难办,而且影响重大,哪些事情即使晚几天再做也不会增加多少难度,并且无碍大局,设定好优先级。 我们的田野 发表于 2013-2-8 08: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走势不光是趋势,还有盘整震荡,另外趋势也会反转,
看清本质,指导操作,这才是知识的终极用途
风云时代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
而厚黑,我觉得年轻人不读的是你没有资本和人厚黑 明道、取势、优术,读书人自由王国之路 理想照进现实!!!!!!!!! 道、术、势,那一个最重要呢 卷云 发表于 2013-2-24 1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道、术、势,那一个最重要呢
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的问题,看不好那个为重,动态平衡,应用层面和理论层面差别太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