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 发表于 2013-2-1 10:33:09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6)滚他的人口红利

现在中国刊物上经常看到的是“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舆论造势,不少“公知”在大声疾呼开放人口生育,要求取消城市一胎制的生育计划。大有中国人口不达到15-17亿中国的经济即将完蛋的架势。

在仔细观察英国的煤炭历史之后,同时对全球能源发展和产业产出的历史进行比较后,我觉得这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口红利”的东西。

这里将前面5个楼面试图要说的意思在这里总结一下:(1)能源的使用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能源使用量同产业产出量有着极其紧密的线性关系,(3)生物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同化石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根本无法比拟:

http://environmentalresearchweb.org/blog/EnergyGDP_Historical.jpg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之前,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开始到中世纪,使用生物质能源,其来源是年复一年的植物性能源,由于地球表面积恒定,这些能源产量基本也恒定,就此人类GDP(鸡地屁)产出也是恒定的---据认为周期律就是这种恒定中的波动(俗称荒年)导致的现象而已。

而在1840年后的世界能源结构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化石燃料取代了生物质燃料,能源消费量出现指数式增长,伴随而来的鸡地屁也出现了指数式增长。这个鸡地屁的增长不仅仅反映在总量上,也同步反映在人均鸡地屁的增长这个指标上:

http://cn.wsj.com/photo/DJL_120910a.jpg

从上面这2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GDP的增长同能源使用量有极其吻合的相关性,而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很强的关联。

下面这张图把1700年以来的世界能源和GDP的关系描述的更清楚一些,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增长要比GDP增长要超前一点:

http://3.bp.blogspot.com/_Px9VjHo4E-o/SWwaQ8y1FdI/AAAAAAAAAB4/5IL2PKuOqEI/s1600/NrgGDP_vs_IndustrialTime.jpg

而这个能源超前GDP增长的趋势在目前已经出现了停顿,大家看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了吗?

这里得出的结论是:自从工业革命后,全球GDP以指数式增长,化石燃料也以指数式增长,而世界人口增长则没有表现出这种趋势。能源产量越多,人们就可以使用更多的机器和化肥,可以居住在气候地理条件更为恶劣地区进行工农业生产,移民扩张成为可能。

经济增长根本同所谓的“人口红利”无关,只要使用机器,就要依赖能源,靠人海战术+钟点工是行不通的。现代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于能源,有了能源就可以推动机器,工业革命就是机器革命,就是新能源革命。

所谓的第X次工业革命等宣传我看根本就不存在---自1840年以来,人类从使用固体化石燃料到液体化石燃料一直到今天的气体化石燃料(号称页岩气革命)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玩意,都是旧能源。

我们期待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上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类的目光从看天上转向看地下,那么根据人类的认识是以螺旋式发展的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会不会将目光从看地下再次转为看天上呢?

明雪积 发表于 2013-2-2 20:59:03

附议,后来的什么信息革命什么的都是对工业革命的改良而已,对生产力没有达到工业革命的变化等级

江南一苇 发表于 2013-2-3 16:07:11

茶馆好久没出现这样棒的雄文了!还有789吗?等着看PBS的解决方案。

PBS 发表于 2013-2-4 05:55:35

本帖最后由 PBS 于 2013-2-4 06:26 编辑

明雪积 发表于 2013-2-2 2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附议,后来的什么信息革命什么的都是对工业革命的改良而已,对生产力没有达到工业革命的变化等级
工业革命是机器革命,而机器革命的本质是能源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出现是伴随着机器革命的。

奴隶时代的机器是奴隶,农耕时代的机器是畜力---这些生物能源驱动型机器的控制靠神经元信息反馈控制,靠语言口令鞭打,就是一种相应的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就是信息革命的一种形式。

可惜的是中国人采用了9.6比特信息熵编码的象形文字而西方人采用了4比特信息熵的拼音文字, 失之分毫,差之千里。

进入化石燃料驱动型机器和随之而来的衍生变型电动机驱动的机器依靠机械和电子式反馈控制,导致了所谓的现代信息革命,其实就是使用二进制语言对机器进行控制。这种信息革命也是文字革命,二进制文字革命。

这次东西方在信息革命中都采用了二进制文字,“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我们要普世要大同了。
   
可是不幸的是我们进入了能源危机时代或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何去何从?

历史的经验值得关注。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4 15:25:32

PBS 发表于 2013-2-4 0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工业革命是机器革命,而机器革命的本质是能源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出现是伴随着机器革命的。

奴隶时代的 ...

在信息革命时代,对机器进行控制的除了二进制之外,显然还有苏联的三进制,当然,最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那是另外一回事,

PBS 发表于 2013-2-5 03:20:36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4 15: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信息革命时代,对机器进行控制的除了二进制之外,显然还有苏联的三进制,当然,最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 ...
苏联的三进制语言就类似于人类文字演化中的象形文字,它不能代表现代控制通讯的趋势,所以被淘汰了,不也代表了苏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失败的象征?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3-2-5 07:20:09

PBS 发表于 2013-2-4 0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工业革命是机器革命,而机器革命的本质是能源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出现是伴随着机器革命的。

奴隶时代的 ...

二进制,那是文字吗?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5 18:02:54

PBS 发表于 2013-2-5 0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苏联的三进制语言就类似于人类文字演化中的象形文字,它不能代表现代控制通讯的趋势,所以被淘汰了,不也 ...

呵呵,我觉得对于你不了解的东西,发言的时候最好谨慎一点,

ssun1cn 发表于 2013-2-5 19:53:49

人口红利意思是被扶养人口占社会比例较小,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对应gdp增长就比较高,你这个图只能说明百年来社会增长是基于技术革命,用来反对人口红利增长观点论据也不充分。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6 09:28:34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3-2-5 07: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二进制,那是文字吗?

要睁着眼睛说瞎话,那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联合国同样的文件,中文版的几乎是最薄的,为啥,因为我们的文字包含的信息量大,大学的好多教材也是这样,中文翻译过来的也比原版的薄,要是严谨?英文就比中文严谨?
A:how can I get to the bus station,turn left?
B:right
谁能说说这段严谨的英文是啥意思啊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3-2-6 13:31:58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6 09: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睁着眼睛说瞎话,那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联合国同样的文件,中文版的几乎是最薄的,为啥,因为我们的文 ...

而且需要相当强大的勇气。

wuneng2001 发表于 2013-2-14 20:21:51

工业史是常人不知道,很少做研究的领域,工业技术史对政治经济史的影响巨大很多超过我们的想象。
所以,俺们要鼓励这方面的雄文!也要持一定的中性态度

zhanp 发表于 2013-5-13 22:07:59

转一篇马前卒的,工业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而苏联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125%左右,所以尽管底子薄,也能逐步地和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不管美国造出什么样的先进武器,苏联也会在几年后迅速赶上,而且数量上往往还要压倒美国。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同期的世界上,日本的工业人口1亿出头,尽管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完全不能和德国相比,但到了“二战”后却超过德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可见对于工业化而言,工业人口规模比技术、产业基础更重要。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在奋力补此前工业化的欠账,不过勒紧裤腰带攒起来2亿多工业人口,让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前的苏联。

  不过此时美国和苏联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人口都不足以应付下一次产业升级,那么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发展势必将进入停滞。但在冷战军事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人口多的一方多半能取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美国的工业雇用了3000 万人,是其历史最高点。而苏联则有7000 万产业工人,而这时候苏联的总人口只有2.8 亿,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 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重工部门服务。

  这样一来,还有谁去生产消费品,还有谁从事服务业呢? 20 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努力工作之后得不到回报,任谁也会失去耐心的吧。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PBS 发表于 2013-5-16 08:43:36

重复了。

PBS 发表于 2013-5-16 08:44:30

zhanp 发表于 2013-5-13 2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转一篇马前卒的,工业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苏联垮台同工业化/人口没有关系,而是农业崩溃和陷入战争泥潭。

苏联当时的粮食自给率是80%,同时进行阿富汗战争,GDP增长率只有1%。

derek 发表于 2013-5-16 09:21:10

是滴,俺认为苏联是被忽悠死的,老美可不是到了里根的星球大战才开始忽悠,从二战结束就一直在忽悠。以双三的军用飞机来说,老美表面上看大张旗鼓的搞,其实一共造了也没多少架,跟苏联制造的数量相比i,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老毛子可就太厚道了,不管啥都造了一大堆。也就难怪在经济上被拖垮了~

derek 发表于 2013-5-16 09:27:55

PBS 发表于 2013-2-4 0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工业革命是机器革命,而机器革命的本质是能源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出现是伴随着机器革命的。

奴隶时代的 ...

可惜的是中国人采用了9.6比特信息熵编码的象形文字而西方人采用了4比特信息熵的拼音文字, 失之分毫,差之千里。

关于这个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了,面对科技革命和信息爆炸,中文远比英文的应对能力强大;面对新事物层出不穷,英文词汇量跟着大爆炸;而中文则毋须如彼。长此以往,英文可就要哭都找不到坟头了。

所以嘛,不要只盯着AA,也要看看BB嘛。

zhanp 发表于 2013-5-16 10:13:29

PBS 发表于 2013-5-16 0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苏联垮台同工业化/人口没有关系,而是农业崩溃和陷入战争泥潭。

苏联当时的粮食自给率是80%,同时进行 ...

粮食自给率,说明不了为什么前期苏联科技发展很快,后期停滞落后.

lrs 发表于 2013-5-16 10:24:31

本帖最后由 lrs 于 2013-5-16 10:29 编辑

楼主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但是,世界人均平均有意义吗?各国工业水平不同、人均能源消耗各国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耗也有影响。除了移民,文化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倾向于少生。还有能源利用效率问题!

zhanp 发表于 2013-5-16 10:30:49

本帖最后由 zhanp 于 2013-5-16 10:52 编辑

楼主说的科技发展代替劳动力

马前卒说的是,科技发展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生产规模越来超大,对劳动力的要求反而增加.

总结起来,楼主说的是科技减少过去低素质的劳动力;马前卒说,科技发展要求更多的新型高素质劳动力.

这就是中国发展比印度快的原因.

PBS 发表于 2013-5-16 12:24:30

derek 发表于 2013-5-16 09: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这个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了,面对科技革命和信息爆炸,中文远比英文的应对能力强大;面对新事物层 ...


      很可惜的是,前5000年中国科技史已经证明这个文字没戏,而至今都可以看出中国人使用这个文字时的思路时清楚地显示了这种熵值的烙印。

     你说的“中文远比英文的应对能力强大”没有任何证明就来个结论,使用中国文字的想当然的思维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由于象形文字无法用声音符号对应,文字成为单模形式的“纯图画”;而拼音文字则转变成“声音图画”,这样既简化了文字图形同时携带了声音记录,成为双模正交系统,它抗干扰能力强,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源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基本思想是正交分析方法,就是因为出现“声音图画”的拼音文字形成的启示,就是一一对应的空间坐标思路,也就是每个物体有一个特殊的词来定义,(计算机术语就是有一个地址),也就造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太祖极为欣赏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

    一个物体有一个单词定义,有一个地址分配,是不是也造就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概念的出现?

    图形文字的臃肿性限制了笔画密度,也就造成字数的局限,反映在视觉生理上就是肉眼识别图形的局限使得中国人只能最多有12633个汉字。而人类的拼音字仅仅3音节就可以造字1000万个,利用声音编码图形就是一种正交方式,而汉字没有可能使用这种优势。

    上面的论述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说明,如果你可以理解这些这些东西的话。一句话,用拼音文字将图形问题运算和象形文字进行图形计算的工作量或计算复杂度,从运行函数的O(NlgN)下降到了O(N)。在同样的大脑硬件情况下(不同人种的智慧是相等的),中国人的思路就要比西方人死板,要慢得多,所以中国人中不能出现大师,科学不能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出现。

     人类每天对付的是图形,拿着图形到图形进行运算,也就是象形文字思维,就是模拟式思维。而将图形抽象变成声音文字,就是类似的数字式思维。

     模拟式运算的特点是抗干扰能力差,没有纠错能力,而数字式运算就是抽样,根据连续可导的正交思路,可以预测错误,也就是说可以抗干扰,也就可以减少通信通道的荷载,加快运算速度。

   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从简化下手,对图形进行抽样音频编码,简化通信模式,只采用26个符号,这样可以留下巨大空间引进空格和标点符号,引进极其复杂的语法结构。

   反观象形文字汉字,由于是在平面上画画,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焦点。12600个符号已经不可能留下标点符号和空格的空间,更谈不上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造成中国古文居然没有标点符号没有语法,使得后人读古文无法断句,以至于断句成为一种学问,也造成某些人可以掌握话语权。

      我们经常说的中国文化精大博深,其实就是那几个人经过断句决定的,他们决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文化。所以鲁迅吴玉章说汉字是奴役中国人的工具。在目前,汉字就是限制中国人创新的原因:比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在进行某种操作,不许在中文文字中出现诸如NBA,WTO,CPI,甚至GDP?那么连文字的创新借用都要得到批准,科技创新从何讲起?

    说了很多,其实中西方思想的差别不是什么整体或局部或创新守旧的观念之差,而是怎样对待整体世界的复杂性和如何下手。

     在这个复杂性面前,西方人采用了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离的办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正交分析法是用最少的测试用例来覆盖所有的组合。正交分析法的核心在于:用最少的测试用例来覆盖多个变量取值的两两组合。所以很明显正交分析法是属于多快好省的办法。

     看看拼音文字是不是自然地采用了正交分析构型?

    反观中国人,则采用差不多主义糊弄过去。在讲不出道理的情况下,以阴阳正反水土木金火这些图形来胡掰。最后必然走投无路黔驴技穷,就索性摸着石头过河了,才有不管黑猫白猫的“摸论”,弄上12000个汉字再说,以后怎么办就不管了。

    象形文字读写分离造成思维方式不能出现正交分析法,在历史长河上是偶然的因素造就。在接受西方拼音文字条件下,在引入日本文化的条件下,汉字经历了一系列改造,已经不是“纯汉字”了。但是汉字缺乏正交特性的先天不足还在影响我们,迫使我们进行低效率的思维。

derek 发表于 2013-5-16 15:01:43

PBS 发表于 2013-5-16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可惜的是,前5000年中国科技史已经证明这个文字没戏,而至今都可以看出中国人使用这个文字时的 ...

楼主居然已经看不懂汉语了,你长篇大论批驳的那句话,不是结论,是描述一种现象,我越来越崇拜楼主了……

zhanp 发表于 2013-5-18 10:20:33

PBS 发表于 2013-5-16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可惜的是,前5000年中国科技史已经证明这个文字没戏,而至今都可以看出中国人使用这个文字时的 ...

这么多字,可惜基础就是错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是表音文字,它们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都已经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你用象形文字的缺点来说汉字,是张冠李戴。

你用汉字与单词比信息量,这同样是错误的,由于汉字的表意基础,汉字可以随意组合,而单词只能一对一,汉字的信息量远比单词大。

你的结论与事实南辕北辙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汉字的信息量更大,思维速度更快,在联合国中各种语言运用对比,汉语的优势很明显。

PBS 发表于 2013-5-20 08:22:00

本帖最后由 PBS 于 2013-5-20 08:29 编辑

zhanp 发表于 2013-5-18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多字,可惜基础就是错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是表音文字,它们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都已经不 ...
除了用联合国汉字文件比人家短的这个特征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了。简单就说明有优势?

告诉你在联合国中文文件没有人当回事。没人去读联合国中文文件。因为中文文本不严谨,没有法律意义。

中国参加WTO的文件连个中文文本都没有,人家只承认英文文本和西班牙文本具有法律效用,中文文本没有法律依据。

zhanp 发表于 2013-5-21 12:46:13

本帖最后由 zhanp 于 2013-5-21 12:51 编辑

PBS 发表于 2013-5-20 08:22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除了用联合国汉字文件比人家短的这个特征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了。简单就说明有优势?

告诉你在 ...

你看样子也是一知半解,西方字母文字最严谨的据说是拉丁文,现在还在使用的是德文,WTO竟然不使用这2种文字,而用字母语言中最垃圾的英语,这本身就说明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是语言母国政治影响力的问题。

而思想与思维与书面字词的联系甚小,而与口头语言有关。你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去琢磨字怎么写吗?一个在英国科研部门的中国研究学者,同他的英国同事探讨后认为,汉语更利于思维,使得中国人的思维速度比英国人更快。

联合国文件,中文最短,书写的时候不一定比其它语言用时少,但当你读这些文件的时候,读中文的肯定最快,也就意味着你能比其它语言能够更快的掌握文件内容,这就是汉语思维的速度优势。

熊起 发表于 2013-5-21 16:43:56

本帖最后由 熊起 于 2013-5-21 17:20 编辑

楼主你要废汉字还是回西西河那个长贴争吧。
我学过的计算机语言,都是活得越长歧义越多越晦涩,能保持清晰优美的大多是象牙塔里的化石语言。
你要说语言的决定性效果,有个超长的链条,你得证明特定语言对某种思维的决定意义,证明某种思维对所有技术创作都是最适应的,再证明原创对技术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再证明技术思路先进对生产能力强的决定性意义。

熊起 发表于 2013-5-21 17:14:40

这样既简化了文字图形同时携带了声音记录,成为双模正交系统,它抗干扰能力强,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
现代英国人看古英文不比我们看古文轻松,字母语言发音演变也不少见,具体在多大传播范围内纠了哪儿的错?

    源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基本思想是正交分析方法,就是因为出现“声音图画”的拼音文字形成的启示,就是一一对应的空间坐标思路,也就是每个物体有一个特殊的词来定义,(计算机术语就是有一个地址),也就造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太祖极为欣赏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
--------------------------------------------------------------------------------------------------------------
马克思继承的黑格尔人家就是把宇宙搞成了一个触一发动全身的大果冻,具体分析辩证就是这么来的,当时德国科学一定差到家了吧。

    一个物体有一个单词定义,有一个地址分配,是不是也造就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概念的出现?
------------------------------------------------------------------------------------------------------
汉语怎么做不到一个名词对应一个概念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还空间坐标,告诉你人脑没有内存那样的线性寻址功能。一人一票……,能数数能不会数人头,这种联想方式,确实够“中国”。

    图形文字的臃肿性限制了笔画密度,也就造成字数的局限,反映在视觉生理上就是肉眼识别图形的局限使得中国人只能最多有12633个汉字。而人类的拼音字仅仅3音节就可以造字1000万个,利用声音编码图形就是一种正交方式,而汉字没有可能使用这种优势。
-----------------------------------------------------------------------------------
使用笔划轮廓来写,啥文字都一样,你用英语难道写在纸面上不需要你先认出来就能读出声?既然都是靠眼睛识别轮廓输入,英语有啥质的不同。另外谁考虑问题一定要听到才能想到?别说1000万字,一万字都足够了,你以为人脑能并行跟踪多少概念,以C++程序员为例,一般搞定一个域的问题也就是3-7个类。人类哪怕没有语言也会有概念,文字这种慢介质把数据输入大脑这个比纸面高速的存储器,剩下怎么想就是脑子的事儿了,空间想象之类都不靠文字。

    上面的论述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说明,如果你可以理解这些这些东西的话。一句话,用拼音文字将图形问题运算和象形文字进行图形计算的工作量或计算复杂度,从运行函数的O(NlgN)下降到了O(N)。在同样的大脑硬件情况下(不同人种的智慧是相等的),中国人的思路就要比西方人死板,要慢得多,所以中国人中不能出现大师,科学不能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出现。
------------------------------------------------------------
上边每个逻辑环节都有问题,请你把共识写出来吧,您就别用落后的汉语搞文宣了,科学的公式当然好得多嘛。
还NlgN。只要能听声就省了每循环一次的二分查找了变成常数消耗了?原来中国人枚举都是用概念名字算出hash塞二叉树里啊。先不提这个,您先把通用的“思考”算法写出来,让我看看怎么从NlogN变N。
我估计你的意思是,汉语每个概念需要从文字开始一个树里的查找过程,英语每个词都是在数组里立即寻址。但是人脑没有数组这个机制,神经节点不能像内存一样把地址0到地址0xffff都用同一个速度返回,就算英语也一样。字母文字为了助记也有词根,对于结构的需求语言都是一样的,其存储方式也都不是线性而是树状的。如果你觉得你能做到常数速度,把使用的词汇量乘以10试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6)滚他的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