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如何渗透财政部系统
本帖最后由 二毛 于 2012-11-1 22:17 编辑国民党政府中,只有宋子文、孔祥熙二人恃了他们的特殊关系,谁也不怕,谁也攻不倒他们,他们也自成一系,向不把其他政治派系放在眼中,自然他们对二陈及中统也是关紧着中国财政系统的大门,所以一开始二陈与中统的力量在他们二人掌握的财政部门中是极为微小,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中统首先选择向孔祥熙的进攻,一面在中统控制的上海出版的《社会新闻周刊》时常登载“孔祥熙怕老婆”,孔二小姐玩男人以及“孔公馆”中的豪华奢侈的开支等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材料,另一面则把调查财政系统中的贪污舞弊案件作为主要工作项目,中统收集了孔祥熙部下的大批贪污案件之后,有的把全案抄送给孔祥熙,有的直接向蒋介石报告,有的则直接逮捕后送法院办理,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登载案件内容,就这样使孔祥熙不得不向中统低头。
但孔也不会把吃太平饭发太平财的税务单位给予中统,而把沿海盐务督察单位给予中统。当时贩私盐的都属武装走私,一般财政部的盐务督察决不会为国家收益自己拼命,所以大多数是坐收贩私盐的贿赂。孔祥熙也明知其真谛,就把这种拼生命和最难弄的工作交给了中统,看你能否做好,做不好时,他就有话可说了,但在中统说来,只要有机可乘,什么都要,搞得好坏那又是一个别的问题了。
经过几度磋商,在1935年夏,由财政部与中统合作在南京中山陵开办了一所财政部盐务总局盐务缉私督察人员训练班,这样中统人员一次就打入了二百余人。中统因此打开财政部大门,以后不但盐务方面到处都是中统,税务,货运,中国茶叶公司等单位中也充满了中统,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连交通银行,中央信访局等也都落入中统手中。孔祥熙被中统征服了。
除了孔祥熙以外,宋子文也一样地不理睬中统。在蒋介石的统治时期十多年的长时间中,中统始终无从下手,一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才算正式交上了手。
中统上海办事处接收了南朝鲜侨民上百吨的烟叶,存放在青岛银行仓库中,当中统接收了以后,并没有很快的跟人到青岛去处理这项烟叶问题。而被宋子文的敌伪产业处理局先下了手,将烟叶没收,当1945年底中统派人前往青岛提货时,敌伪产业处理局拒不发还,于是中统与宋子文争夺此项烟叶展开了公开诉讼,一直打到行政法院,结果宋不得不将烟叶发给中统,从此中统在敌占区的各大都市中接收的敌伪产业都强行占用,拒不交给各地敌伪产业处理局,而敌伪产业处理局也不敢索取。到1946年底敌伪产业处理局在拍卖敌伪产业方面给予中统各种方便,如秘密拍卖,及秘密的将最高投标价通知中统等办法使中统独占承购权,所以这一个时期中统是占了很多便宜,自然也是宋子文给予中统一些小恩小惠。中统明知宋的意图,但中统的目的在于渗入宋子文所掌握的机构中去,进而发展特务力量,所以在经济上的小恩小惠是不能满足中统的愿望的,但宋子文是紧关这个门的,因此中统还是无从着手。
原文见《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八卷.特工活动》 感觉这些帖子发在历史回顾版会稍微好些吧! 楼主厉害!关于中统、军统、宋家、孔家、陈家及蒋四大家族的背后故事,现在大多都是表面,这里太多深层的内容可供了解,期待继续!给楼主加分!
八卦一下:中统和军统的全称是啥?好像是“**统计局”,如果是的话,这统计局怎么就变成了特务? 本帖最后由 二毛 于 2012-11-1 21:34 编辑
sammoy 发表于 2012-11-1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厉害!关于中统、军统、宋家、孔家、陈家及蒋四大家族的背后故事,现在大多都是表面,这里太多深层的内 ...
中统是Tg称呼,他的正式称呼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1927年,以CC派分子为骨干,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 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1932年,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被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在各省、市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羁押中共叛变人员的反省院。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处长徐恩曾。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独立于军统(老军统,前身为复兴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缓和国民政府情报组织内部矛盾,提出“合力对外”的反动口号,于1937年底,将特工总部与力行社特务处合并。1938年3月29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陈焯任正、副局长。特工总部编为该局第一处,处长徐恩曾。
8月,蒋介石对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进行改组,将第一处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中统局)。调查局第一处扩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新军统)。中统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但实际由副局长主持工作。
1947年,中统改名为党员通讯局(党通局),由叶秀峰任局长,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长。各大行政区办事处改称直属通讯处,各省、市党部调统室改称党员通讯组,为公开的情报机构。同时,在各省、市设立了秘密的情报组织,以区为单位,如沈阳区、旅大区等。区下设分区、工作站(交通、联络站)、工作组(通讯组)。
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划归内政部领导,简称内调局,但习惯上仍被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实际由国民党中央控制。在1949年败逃台湾前担任过局长的有陈立夫、朱家骅;担任过副局长的有徐恩曾、叶秀峰。
中统内设人事科、专员室、经济调查处、交通处、统计处,以及一、二、三组(分别负责训练、党派、情报工作)。中统的设立依附于各级党部机关,在各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市以下设专员负责的“调查统计股”,县党部内设调查干事。中统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之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中统的工作重心一是在党政机关内部,二是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中在各大行政区设有办事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在直辖市或重要城市设立区室,在各省党部及铁路、公路等特别党部内设立调查统计室(简称省室,路室)。在省室或路室下设若干分区、工作站、工作团等。在分区、工作站、工作团下面还设有许多据点及调查员。
1954年10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即为现台湾当局“法务部调查局”前身。
所以千万记住,调查统计经常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 sammoy 发表于 2012-11-1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厉害!关于中统、军统、宋家、孔家、陈家及蒋四大家族的背后故事,现在大多都是表面,这里太多深层的内 ...
军统是TG的称呼,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
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特务活动.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而军统的地位大为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军统头子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
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
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 调查统计经常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soso_e113:} 请问为什么在开了督察人员训练班之后,中统就能通过盐务渗透到各个方面呢? tanis 发表于 2012-11-2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为什么在开了督察人员训练班之后,中统就能通过盐务渗透到各个方面呢?
因为这些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数是中统特务,培训完成一上岗,就获得财政系统公务员资格,以后通过内部调济,调动,就逐渐渗透到其他机构中了。就像感染病毒,只要攻破一点免疫系统,就能不断转移,全身感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