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dmanda 发表于 2012-10-12 21:39:12

agzy 发表于 2012-10-12 1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光有主义,没有实际,有个屁用!!!

那些都是忽悠

阿水 发表于 2012-10-12 23:31:43

本帖最后由 阿水 于 2012-10-12 23:33 编辑

如果Chiang Kai-shek先在延安打土豪分田地,哈哈,推演推演,红军的战略大溃退最终会驻脚哪呢?呵呵,我这天马行空确实有点吃饱撑的{:soso_e113:}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2-10-13 07:31:22

tangcoms 发表于 2012-10-12 1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提出守江必守淮的白防长被蒋总统撸了,一气之下,跑到武汉抓子弟兵建设了,图谋一旦天下有变.........呵呵. ...

抗战时期TG的兵工厂就能生产步枪,掷弹筒,手榴弹,机步枪子弹和迫击炮炮弹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和大连的TG军工厂可没闲着。能运到淮海前线当然是靠百万独轮车了

5815 发表于 2012-10-13 12:16:01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2-10-13 07: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抗战时期TG的兵工厂就能生产步枪,掷弹筒,手榴弹,机步枪子弹和迫击炮炮弹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和 ...

人家看不见

桃花源 发表于 2012-10-13 12:20:31

感觉你是将共军想想成日军,为什么对日军行,对共军不行
我个人觉得是基础不一样,主要矛盾原来是民族矛盾,后来是内部矛盾,这就决定了原来能打持久战,后来不能

金源 发表于 2012-10-13 20:49:00

抗战时期,日本先占领了上海,然后才有徐州会战,李宗仁已经无法顺着津浦线南撤。
淮海战役,上海和津浦线南段还在国军手中,大别山却有刘邓的部队,你让刘峙让出连云港到徐州的防线,任由陈粟大军直扑上海和南京,自己放弃补给优越的城市,把八十万大军带到贫苦的大别山区喝西北风,想死一百回是怎么的?
淮海战役之时,东北国军基本没指望了,华北傅作义还在瞻前顾后,机动的战略力量只有徐州兵团前后八十万人了。
放弃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和财源滚滚的大上海,和国家伪首都南京,从大别山和武汉一线和共军和平共处?你怕是被骂多少“娘希匹”掉多少次脑袋了,记住那时候的主旋律是:共军不堪一击,正在垂死挣扎,国军节节胜利,正在乘胜追击。

toooddchen 发表于 2012-10-14 16:43:06

tangcoms 发表于 2012-10-12 0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把宣传当现实,别把对手当啥子!

你能想到的对方同样可以想到,你能做的人家也可能做到。


不是宣传, 却是gmt在当时不具备土改的条件.

陈诚在台湾土改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14 17:23:07

toooddchen 发表于 2012-10-14 16: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宣传, 却是gmt在当时不具备土改的条件.

陈诚在台湾土改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那是别人家的,不是自己家的。O(∩_∩)O哈哈~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0-14 20:03:54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2-10-14 20:05 编辑

我记得以前看过淮海战役的文章,国民党的战略非常模糊,战术行动非常犹豫,而担任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杜聿明我记得忙总评价个这人没有将胆,只是个军头。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10-14 22:34:25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0-14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记得以前看过淮海战役的文章,国民党的战略非常模糊,战术行动非常犹豫,而担任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杜聿明 ...

杜聿明也是没办法,我觉得廖耀湘杜聿明在战役后期都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毕竟在战略指挥上他们必须听蒋介石的。

人在局中无可奈何。当然后人站在局外似乎觉得他们还有其他选择。
战略低手遇到高手就是这种感觉。

单从兵力对比上来看,TG确实不占优势。但淮海的棋盘一摆开,中外战略家都看出来蒋军处处被动。
可怜蒋介石还记着20年前二次北伐的风光,拼死不肯止损,希望以80万对60万扳回一局。

赞一个 发表于 2012-10-15 09:47:59

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lbxyzd2 发表于 2012-10-15 10:55:23

大家不如讨论一下叙利亚内战双方的战略战术吧。霍姆斯—阿勒颇之战会不会打成一个辽沈或者平津战役?

yitongjh 发表于 2012-10-15 21:25:45

香辣蟹2 发表于 2012-10-12 2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蒋不让黄伯韬等海州来的44军
主动把所有部队撤到长江一线,也许还能多撑几年
讨论战争不讨论政治是不可 ...

贾汪不出现口子,黄伯韬没那么容易被咬住,而这黄伯韬太大意了,这几天功夫就呆等着,不知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天下没卖后悔药的。多算胜,粟大将真很神勇决绝。在三大战役中,只有全力以赴,将士同心同德才可取胜,谁能笑到最后这是必然的。

一九合十 发表于 2012-10-15 22:08:46

本帖最后由 一九合十 于 2012-10-15 22:18 编辑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12 00:16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蒋当时依靠的就是社会的中上层,武器没有代差的情况下,战争比的是智慧谋略和人数。
《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细看看。这个奠定了毛主席对于中国社会构成的基本认识。支持

一九合十 发表于 2012-10-15 22:15:13

事物的兴起、衰落、灭亡,是整体综合的力量决定的。
文化、思想,这是根,重中之重。
方法、谋略、物质基础、人才基础、整体时机,这是第二位。
最关键一条,见机行事。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这个东西要有人会用,能用。

空山小径 发表于 2012-10-16 10:14:21

一支将帅不和的军队与一支上下齐心的军队之间谁的胜算大呢?

tangud2001 发表于 2012-10-16 12:43:17

徐州剿总撤到山里吃什么?放着南京上海不撤往山沟里跑,政治上怎么解释?

香辣蟹2 发表于 2012-10-16 14:46:59

yitongjh 发表于 2012-10-15 2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贾汪不出现口子,黄伯韬没那么容易被咬住,而这黄伯韬太大意了,这几天功夫就呆等着,不知在运河上多架几 ...

我是不信偶然论的,因为战争大家总是在犯错误,无非就是能否抓住对方的错误和抓住的那个错误了
粟裕真牛,抓战机能力超强,创造机会超强。真的无愧于“ 善守者﹐ 藏于九渊之下﹒ 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

一九合十 发表于 2012-10-17 02:12:54

这个就像是下棋,下的时候考虑未来多的,占先机,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未来的全盘博弈都事先知道。
必须随机应变,
必须“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事后诸葛亮,人人都能做。
事物,永远都是鲜活的,永远都应该做的是正确的处理当前的问题。
没有假如。
假如,这是留给不知道驾驭现在的人,让他们痛苦的回忆的。

du_yi_long 发表于 2012-10-18 12:15:08

楼主显然忘记了抗战期间国军中条山溃败,损失10几万大军,对方损失少两个数量级。仔细研究一下中条山溃败的原因就知道这是条死路,没有补给,国军这种大肚汉立刻就饿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淮海战役引发的战局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