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的覆灭以及其中诸葛亮的关键作用
关于孟达的败亡,《晋书·宣帝纪》有详细的记载: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根据以上记载,在孟达叛魏直至败亡的过程中,诸葛亮起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他先是劝诱孟达归蜀,接着又遣郭模诈降泄漏孟达叛魏之谋,在孟达为司马懿所攻之时又不竭尽全力发兵救援,直接导致了孟达的败亡。郭模诈降之事,《三国志》并无记载,但西晋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中却有关于此事的详细记载:“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达又欲应亮,遗亮玉玦、织成鄣汁、苏合香。亮使郭模诈降过魏。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模语仪言:‘玉玦者,谋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另外根据《太平御览》(卷692)引孟达与诸葛亮书曰:“今送纶帽、玉玦各一,以征意焉”,可知孟达赠诸葛亮玉玦确有其事,郭模诈降一事应该属实。如此,结合《晋书·宣帝纪》所载来看,诸葛亮对待孟达不仅仅是陈寿所言“不救助”,而是促其败亡。卢弼《三国志集解· 费诗传》引诸葛亮与孟达书“依依东望,故遣有书”之下注曰“书词动人,诸葛亦谲矣,其默然不答,非费诗所能知也”,说明诸葛亮在对待孟达一事上,确实另有目的,诡谲异常。陈寿与司马彪属于同时代之人,二人所见史料应大致相当,为何却在记载此事上差别如此之大呢?这大概只能采取田余庆先生的说法,解释为蜀汉旧臣陈寿为本朝贤者讳了。
宁可不要东三郡(上庸、房陵、西城,连接汉中与襄阳的战略要地)也要让孟达死,而且正是在北伐的时候,为了私怨而废了国家的利益。
这就是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肯定不是不能容忍反复叛降之人,南中地区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多了,都能接受。可能还是跟孟达自己有关,孟达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可能这点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 本帖最后由 边寒剑 于 2012-10-10 11:03 编辑
二毛 发表于 2012-10-10 10:50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诸葛亮肯定不是不能容忍反复叛降之人,南中地区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多了,都能接受。可能还是跟孟达自己有关, ...
嗯,可能,也许,或者,……可能
刘邦能容雍齿,项羽能容章邯,就连曹操都能容张绣,可是孔明就不能,岂止是不能,简直就是促其败亡,丢失东三郡。
差距啊!
边寒剑 发表于 2012-10-10 10: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可能,也许,或者,……可能
从现在看来,诸葛亮手下没有人才辈出,以至于他一死就无人可用。而培养人才,是政治家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培养接班人更是。李鸿章总结先师曾国藩的为官原则说:“曾师曾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而史料证明事必亲躬说明什么呢?不信任人?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总之事实是不培养人。
现代社会,这种不培养人,不提拔人的老板,一定是孤家寡人。
二毛 发表于 2012-10-10 1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现在看来,诸葛亮手下没有人才辈出,以至于他一死就无人可用。而培养人才,是政治家的第一要务,尤其是 ...
这个嘛,其实有的时候不好明说。
因为事必躬亲,有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权力欲望极强,独裁的人都有些类似。
所以我说,孔明有点类似于鳌拜一样的权臣 边寒剑 发表于 2012-10-10 11:19
这个嘛,其实有的时候不好明说。
因为事必躬亲,有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权力欲望极强,独裁的人都有些类似 ...
不是有意不培养人,是根本无力培养人。内斗这么激烈,诸葛亮在蜀汉的政治地位其实很微妙,他是属于各方都能接受,但又无力驾驭各方势力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在政治格局中顶多能被视为一个平衡角色。平衡者的政治地位,是一般人难以感受的尴尬。“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一个身处于派系斗争旋涡中心的一个平衡者的最真实写照。能够勉强维持利益格局平衡已经不容易了,还想去培养人才队伍?如果我是某利益集团,我就会想,敢情你诸葛亮想借培养人才之名,大力栽培子弟兵吧?现在抢蛋糕的人够多了,你诸葛亮也想来碜和? 确实,没有自己的基干队伍,爬的再高也没有执行力。 本帖最后由 黎明の瞳 于 2013-2-7 23:11 编辑
额?去年的帖子?我觉得楼上几位哥哥想多了,这件事情和政治正确什么的关系不大,孔明卖孟达主要还是军事上的原因。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军事计划可以这样概括:一、利用曹魏西部战区的兵力空虚发动进攻。二、鼓动孟达造反,利用孟达来绊住中南战区的机动兵团。三、用赵云的部队出斜谷,把曹魏的战略总预备队吸引至斜谷一线牵制。最后,自己兵出祁山,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要道,稳稳地拿下陇右三郡。整场布局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新城太守孟达。至于孟达被卖,到底是孔明所为还是孟达自己做事毛手毛脚的走漏了风声,哪个是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孟达造反,通常按照规定,负责此战区的司令先要支会皇帝一声,上报计划书,等到皇帝同意才能搞起,古代通信交通落后,来回耽搁+平定叛乱+完工后驰援别的战区,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浪费了。这几个月的空档期就是供孔明瞎折腾的最好时间窗口。问题是咱们的这位受遗诏辅臣仲达老爷,中南战区的一把手,不按规矩出牌,不办手续就来强拆,只用了半个月就砍了孟达的脑袋,孔明奢望的几个月的窗口期就变成了半个月,孟达一嗝屁,司马懿的部队就自由了,他们可以迅速驰援,孔明牵制司马懿的计划破产导致他的整体作战计划逐步坍塌,最后完全崩盘。 lbxyzd2 发表于 2012-10-22 00: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有意不培养人,是根本无力培养人。内斗这么激烈,诸葛亮在蜀汉的政治地位其实很微妙,他是属于各方都 ...
这个好像有点夸张了吧,诸葛亮敢干掉李岩,就可以证明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衡的角色,而且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7 17: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好像有点夸张了吧,诸葛亮敢干掉李岩,就可以证明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衡的角色,而且
楼主光在意政治斗争了,忽略背景是三国,狼烟四起的时代,不考虑军事安排怎么行?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3-2-7 17: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光在意政治斗争了,忽略背景是三国,狼烟四起的时代,不考虑军事安排怎么行?
对三国不了解,不过只是觉得说诸葛亮被平衡有点不理解,其实感觉从刘备死后就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突破刘备留下的平衡的政治结构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7 1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三国不了解,不过只是觉得说诸葛亮被平衡有点不理解,其实感觉从刘备死后就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突破刘备留 ...
虽然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有夸大了诸葛亮的事实,但是楼主认为孔明卖孟达是为一己之私就有些诛心了。曹魏的国防漏洞是边境线过于漫长,若是两头夹击,首尾不能相顾。当年曹操已经交了西部战区总司令夏侯渊的脑袋做了学费了,后来曹丕迁都,算是弥补了当年曹阿瞒首都战略预备队离西部战区过远而导致驰援不及时的问题。估计楼主没有看懂老毛的那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的含义。敌人兵力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若想要形成优势兵力,就得想办法把敌人的一部分兵力给支走,形成暂时的以多打少的局面,打时间差,逐一吃掉,积累优势,最后优势转变为胜势。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3-2-7 1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虽然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有夸大了诸葛亮的事实,但是楼主认为孔明卖孟达是为一己之私就有些诛心了。曹魏的国 ...
你看地图了吗?
东三郡离长安也太远了吧? 本帖最后由 lbxyzd2 于 2013-2-19 09:19 编辑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2-7 1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三国不了解,不过只是觉得说诸葛亮被平衡有点不理解,其实感觉从刘备死后就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突破刘备留 ...
平衡只是诸葛亮的处事方式,他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但是在蜀汉的现实政治环境,以及他个人的个性和能力,决定了他只能通过平衡术来生存,以平衡术来逐步接近他的政治目标,即是所谓一统天下,“复兴汉室”。
李严被废掉,恰恰是李严的一系列做法首先突破了政治平衡架构,所以就被诸葛亮“再平衡” 掉了 本帖最后由 lbxyzd2 于 2013-2-19 09:25 编辑
其实最令人感叹的是,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就是在于他明知道在三国鼎立的政治大局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作为最弱的一方,蜀汉其实已经根本不可能完成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重任了,但他仍然想尽办法,利用时局的变化,想方设法出岐山,一方面尽力寻求北上中原的机会,如果无此可能则尽力通过北伐来最大限度改善蜀汉的地缘战略环境。真正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展现了儒家入世思想推崇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写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后世对诸葛亮的推崇,应该就是针对这一点。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3-2-7 17: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额?去年的帖子?我觉得楼上几位哥哥想多了,这件事情和政治正确什么的关系不大,孔明卖孟达主要还是军事上 ...
这就是真相 本帖最后由 黎明の瞳 于 2013-2-19 14:12 编辑
不好意思,我还真的把地图拿出来看了。明显楼主不懂孔明的想法,武关商洛道这是一条连接中南军区和西部军区间的通路,孟达在新城造反,不过是为了拖住司马懿,至少预期是这样的。可是司马懿太狠,没有按照预期的一个月来玩,直接杀到新城,导致孔明计划落空。那个时候,司马懿不是负责西面战区的,他在中南战区呆着,就是靠荆州方向的那个战区。新城之事本意拖延中南战区的支援,可是司马懿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打破了孔明的幻想。这件事情和长安无关。人家仲达那个时候不住在长安。孔明预期是孟达造反拖延司马懿,子龙的部队去忽悠曹真。然后自己去吃掉陇右。孔明的陇右计划看起来很完美,可是漏洞出在司马懿那里,导致满盘皆输。再确切的说,原先的上庸房陵等郡,地处汉水中游。当年蒋琬的策略,多作舟船,从汉中谷地顺流东下直冲襄樊,威胁中南战区的司令部南阳。要想完成这个战略计划,首先就得占领这块地方。换而言之,一旦孟达归汉,让诸葛亮占据了这块地区,他就能从另一条路对中南战区造成威胁,中南战区的曹魏机动兵团就必须得防范这条路,腾不出手去支援关中了。这就意味着司马懿必须先平定新城之乱,孔明兵力有限,当时的目标只是陇右之地,新城太远,没法支援。何况孔明支援新城的难度和曹魏攻打新城的难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蜀国兵力不足,支援难,虽然说吃掉新城可以威胁中南战区,可但是孔明的目标在于西部陇右,两者背道而驰,相距太远,再加上蜀军数量不是很多,难以分兵,孔明如何驰援?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3-2-19 13: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好意思,我还真的把地图拿出来看了。明显楼主不懂孔明的想法,武关商洛道这是一条连接中南军区和西部军区 ...
你不明白我这个帖子的意思
我还是那句话:
你以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那么简单的吗?他难道没有他自己的想法吗?他为什么要虚构一些历史?
就是因为他就是要让以后的读者从这里得出经验教训,因为他是有一个作战经验的人。
比如关于一出祁山这个事情。很明显罗贯中虚构了仲达奇袭上庸郡的事件,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既然你一直没有看出来,那我就只好说了
因为这个就是对于前面魏延提出奇袭长安的比较!!!!!
也就是对于诸葛亮稳步而战与奇袭战法的战果的比较!!!
当然,罗版《三国演义》之中很多这样的细节。远不止这一处。以后我再说一些。
为什么皇太极能用蒋干盗书的方法骗崇祯杀了袁崇焕?因为罗版《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兵书。
我这里说的罗版三国演义,不是那本120回的现在流行版本。这两本书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魏延的方法?出子午谷?得了吧,那个方案只是突发奇想,这套方案的不可行之处,在中国军事史 兵略部分已经介绍了。自己去看吧,我就不废话了。你杀到长安图啥?自己去掂量,没有后续计划,打下长安又如何。臭棋而已。 边寒剑 发表于 2013-2-19 17: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明白我这个帖子的意思
我还是那句话:
就魏延那法子,明末高迎祥用过,结果全军覆没 边寒剑 发表于 2013-2-19 17: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明白我这个帖子的意思
我还是那句话:
孙传庭表示英雄所见略同 边寒剑 发表于 2013-2-19 17: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明白我这个帖子的意思
我还是那句话:
孙传庭表示英雄所见略同 楼主,建议你看看天涯的鄙视抢沙发的神贴《地缘看世界》,对斜谷,汉中一带的地缘状况有详细解读 本帖最后由 边寒剑 于 2013-2-20 18:30 编辑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3-2-19 21:52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魏延的方法?出子午谷?得了吧,那个方案只是突发奇想,这套方案的不可行之处,在中国军事史 兵略部分已经介 ...
楚国的子常和你的想法一样:“吴国能干什么来啊!什么狗屁方案?根本不可行!还有那个叫什么孙武的,鼠辈而已” 子午谷在哪里?靠近八百里秦川。吴楚之争的地方也在子午谷?背景不同,实力不同,别瞎套。 lbxyzd2 发表于 2013-2-19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最令人感叹的是,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就是在于他明知道在三国鼎立的政治大局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作为最弱 ...
目前的研究里对六出祁山的解读有一种声音很大:诸葛以进为退,通过战争来团结国内力量,我觉得靠谱。 老土拨鼠 发表于 2013-2-22 17: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目前的研究里对六出祁山的解读有一种声音很大:诸葛以进为退,通过战争来团结国内力量,我觉得靠谱。
这个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对外战略需求 老土拨鼠 发表于 2013-2-22 17: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目前的研究里对六出祁山的解读有一种声音很大:诸葛以进为退,通过战争来团结国内力量,我觉得靠谱。
通过战争来对既有权力格局洗牌,是常有的事情。李严,魏延都是这个过程的牺牲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