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刚满20岁的宋文骢前往重庆参与飞行员考试。他们这批人住在沙坪坝,西南军区的一个招待所。在体检时,查出宋文骢身体有一些小毛病,故宋很遗憾的被淘汰了。
当时宋很是沮丧,有人动员他们参加18军进藏部队。宋老不太愿意,想回原部队。不料,此后峰回路转,经过医生和空军来接兵的同志决定——录取宋文骢。{:soso_e105:}
跟随部队到了长春之后,再一次进行体检。体检的是一位日本籍医生,他很遗憾的告诉宋:很可惜,你的心脏有杂音,不能当飞行员了。果然,领导根据体检的结果安排宋文骢到长春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地勤,将来准备当飞机机械师。
由于宋文化基础好,又善于学习所以在学校期间成绩优异。1951年5月,宋文骢他们这批优秀学员提前毕业。宋被分配到空9师27团担任机械师。
27团基地在吉林古殿子机场。主要任务是保护“小丰满”电站。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宋文骢迅速成长起来。在朝鲜战争期间宋文骢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全师通报嘉奖1次。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20925/20/65899770201209252039204100711223601_001.jpg
1954年8月20日,宋文骢考入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专业:飞机和发动机。这一年宋文骢24岁。宋文骢真正开始了其飞机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20925/20/65899770201209252039204100711223601_002.jpg
龙战 发表于 2012-9-25 2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950年8月,刚满20岁的宋文骢前往重庆参与飞行员考试。他们这批人住在沙坪坝,西南军区的一个招待所。在体 ...
珍贵的图片
意气奋发! 现在学生被洗脑的厉害 专程过来顶黄河老大!! 先表示一下支持!
这里就前面的馆主提到的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当年的云南和广西的青年接受共产党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李宗仁和龙云,以“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民主自由”的名义,默许甚至支持民盟和中共在自己地盘上的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当年能够进学校读书的年轻人,都是出身乡绅或者小康之家为主的。这些人,是地方实力派军阀的主要社会基础,都有抵制老蒋的削藩的需要。他们都把共产党和民主派知识分子看做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用来抵制“客军”,实际是黄埔系对其进行“中央化”的力量。加上国民党的腐朽,以及地方实力派军阀本身,以及这些学生的家庭的,比蒋介石集团更不堪的一些表现,朝气蓬勃的共产党,对这些青年学生,自然有了强大的吸引力。而地方实力派军阀的一些庇护,又使共产党有了相当的活动空间,这就促成了共产党在这些学校里的迅速发展。 思炎 发表于 2012-9-25 0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TG刚建国时,几乎都是TG解放军~“改行”,隔行如隔山,承担负责几乎所有接管城市和地方,包括建设任务 ...
这是馆主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了。
还是顺着前一个问题,当年的教育普及率极低,同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基本上也是一穷二白,这就带来两面性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就是进入任何专业领域,其实门槛也很低。当年一个高小毕业生,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毕业生;一个高中毕业生,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博士后了。
能在当年的情况下,参加共产党的队伍,不论是搞地下工作的,还是在部队打仗的,其智力、精力、意志力,绝对是超出常人的。否则,早就不知死几次了。各个种族之间,人才分布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的潜在的人才的数量,应该是超过所有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的总和的。但是,真正成为人才,发挥作用,在旧中国,是没有那样的条件的。而在新中国,按照现代化工业建设的要求,百业并举,又急需把一些文化基础不高,专业训练缺如,却绝对可靠,富有激情和成长性的人才,安排到各个领域去。而人民解放军,既有服从命令,攻坚克难的传统,在政治上又是可靠的,加上国家裁军的需要,几个因素放在一起,自然就使解放军成了现成的大熔炉、大学校了。而当经过三十年的现代化工业建设,各个领域的进入门槛都提高了,也就形成了现代社会都有的“受过训练的无能”,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经过学习、训练、筛选,成为优秀人才的人,换一个领域,可能完全不能胜任。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就是毛泽东为共产党总结出的哲学成果,即以“两论”为核心的思想方法,确实是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方法体系。掌握了这样的思想方法,或者无师自通,经过斗争实践的考验,实际是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个思想方法的人,进入陌生领域的速度和深度,是没有这种思想基础的人无法理解的。这里不说那些“大老粗”的情况了——实际上,那都是粗中有细,万里挑一的人尖子。就说两位大专家的情况吧。
一个是钱学森。看钱学森在美国时的照片,绝对是西方社会很主流精英的做派。而回国之后,又主动使自己的形象气质,与工农兵群众迅速接近了。一个人的气质,是不可能靠着一件华服或者粗布衣服就能扮出来的。这说明,钱学森迅速完成了由一个西方意义的主流精英向中国的工农兵群众融合的过程。这一转变,对钱学森后来的成就,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这里的哲学历史内涵是什么?其实是很值得分析的。遗憾的是,很多影视作品都表现了钱学森。但是,没有一部作品,一个演员,把这个转变表现得既到位又令人信服。这说明,这些作品的主创人员,距离钱老的思想境界,确实有一个实质性的差距。 第二个例子,就是邓稼先。邓稼先的经历不用说了,也是一位绝对的主流精英。但我在高中时,读一篇介绍邓稼先的报告文学,里面有邓稼先参加劳动的记述。邓稼先在劳动中,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皮肤晒黑,最后也没能成功。这使他很沮丧,也很忐忑。当时,我觉得,那个时代,有点太那个了。为什么一定要让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技术专家,一定要抹去自己和工农兵群众的差异呢?有没有这个差异,真的很重要么?当我理解了钱学森之后,我也真正理解了邓稼先。实际上,是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知识分子,只有真正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有自己的出路。
这里做个广告啊。我正在修改的书稿,其中有一节,就是介绍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那一代专业技术人员的。标题就是“土气的总设计师”。意思是钱学森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总设计师,也是科技领域的正确路线的代表。只有理解和遵循这个正确路线,才能成为发展战略的总设计师。而这个正确路线的题眼,就是“土气”。待到改得满意了,就先发到茶馆里,请馆主和各位多多指正啊。
最后,提醒一下馆主,当年在上海指挥“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是陈云。毛泽东为此专门为陈云题字“能”。 好文,学习了 听风看雨通三统 发表于 2013-4-24 13:1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二个例子,就是邓稼先。邓稼先的经历不用说了,也是一位绝对的主流精英。但我在高中时,读一篇介绍邓稼先 ...
三统兄的回复讨论很精彩,期待三统兄的新作,谢你对茶馆的信任与厚爱,将稿件先发到茶馆 {:4_266:}
那啥,在聊天时,大家是平等的(不包括故意捣乱,违规滴),其实不用特意称呼馆主。。。 :$
兄台的新书标题是“土气的总设计师”。。。令我想到我以前写过的“土帖”,当然内容不同,而你的更高屋。
这里提到的两论是实践论和矛盾论吧?
思炎 发表于 2013-4-25 1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统兄的回复讨论很精彩,期待三统兄的新作,谢你对茶馆的信任与厚爱,将稿件先发到茶馆
...
两论起家嘛。《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彻底奠定了正确的思想方法,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讲的必须坚持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核心就是两论加老三篇。其它的论述,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很难再讲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了。 听风看雨通三统 发表于 2013-4-27 08: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两论起家嘛。《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彻底奠定了正确的思想方法,也发展了 ...
其它的论述,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很难再讲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了。
不同意这最后一句话。
理论思想不是死板的知识。使用效果主要看使用的人。人弘道,非道弘人。
比如井冈山的斗争那几篇,阐明了一项事业从弱小到强大的一般路径,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作用给出了例证。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的探索时期,也是共产党的探索时期,有一些思想的闪光。最后成熟,还是在延安时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