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1:49:52

读《易经》心得:剥卦: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一、原文简介(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剥,不利有攸往。(下坤地 上艮山,山地剥卦)

大意:剥卦就是逐渐剥落,逐渐衰落之意。有阴气逐渐生长侵蚀,阳气被削剥殆尽之象。也有小人逐渐加害君子之象,所以告诫君子应暂时退避,韬光养晦,不宜有所作为。

传统解读:

    从卦象看,剥卦是五个阴爻繁茂长盛,逐渐消剥一个阳爻,阳气消退,形成“五阴剥一阳”局面,象征邪气上升,正气消亡,阴气极盛,阳消将尽,众小人侵凌君子,所以君子不利有​所作为,要韬光养晦,只能闭嘴暂避,所谓惹不起躲得起,等待物极必反的一天,以免受小人之害。

    按十二辟卦之说(以前在临卦介绍过十二辟卦),剥卦为九月之卦(为秋末寒露、霜降时节),这时五阴在下茁壮成长,一阳在上而油将干,灯将尽,阴长阳消,物尽冬藏。比之于人​事,是阴盛阳衰,小人壮而君子病之象。从卦象看,剥卦是下卦坤,是顺,上卦艮,是止,有顺时而止之象,所以不可有什么作为。这时君子只能退避静处,韬光养晦,等待春天到来​,不与小人争,当然也就不为小人害。这就是“所以存善类,养元气,以俟一阳之来复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大意:剥卦,就是逐渐剥落,逐渐衰落,象征阳为阴所侵蚀,逐渐被剥蚀殆尽。

    从卦象来看,五个阴爻逐渐向上侵蚀,只剩一阳爻,最后一点阳刚也摇摇欲坠,如果这种侵蚀剥落趋势继续下去,可能所有阳刚将全部改变为阴柔。而这种阴柔逐渐剥落阳刚就象征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之时,这时君子就应该暂时退避,“顺势顺时而止”,韬光养晦,不宜有所作为。这个顺而止的道理是可以从剥卦下卦坤顺,上卦艮止观察而得知的。  

    君子通过观察阴盛阳衰的现象,感悟到天道自然运行所蕴含的盛衰互转的哲理,因此明白剥卦中的阴剥阳之势,必然不能长久,君子应当顺势而为,避其锋芒,待机行事,这才是在衰​落低潮时的正确选择,而不是孤注一掷,逆水行舟。(阴代表小人,阳代表君子。消息,消亡与生息。天行,天道自然之运行,蕴含大自然盛衰互转的哲理)

传统解读:

    剥就是阳爻剥落,是阴柔逐渐生长而剥落掉阳刚。“柔变刚”是指由于阴柔的进逼,阳刚陆续变质,为阴柔所取代,只剩下微弱的一阳硕果独存。(这是因为十二辟卦是从乾卦六个阳​爻开始演化的,从夏至开始,阴生而渐长,一阴长则一阳消,每一月剥落一爻,由阳刚变阴柔,到九月而成剥,到剥卦,只剩下最后上九还是阳刚,其他都剥落成阴柔了,所以有柔变​刚此一说)。

    从卦象看,剥卦下卦为坤,为顺,上卦为艮,为止,所以观察卦象得出“顺而止”的启示。这就象征君子处“剥”之时,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韬光养晦,以利于保存自己。所以剥​卦之时只能顺势而为,避其锋芒,才能遏制这种逐渐的剥落之势,如果以刚猛手段对抗,针锋相对,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天时地利下,必然会受到伤害,得不偿失,所谓“强亢激​拂,触忤以陨身,身既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

    从人事来看,阴就是小人之道,剥卦象征小人道长逐渐侵蚀君子之道,这时君子不利有任何作为,只能退避三舍,保存力量,待机而行,这就是顺而止之象揭示的处剥之道: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因为根据天道循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的增长和消减的自然变化规律,一切力量对比都是动态的,增长到一定时候就要消减,正像月亮盈满了就要亏损一样,冬​天阴气极盛之时就预示着春天阳气的回归。所以君子既要顺时而止,又要冷静观察,把握机遇,适时而动。这就是顺天理而行。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大意:《象传》说:剥卦下卦是坤,是地,上卦是艮,是山,有高山附着于地面之象。山本高耸于地,而言“山附于地”则说明高山崩溃剥落,而委附于地面,所以剥卦象征颓圮剥落之意​。

    居上位者观察剥卦,有高山颓圮剥落而委附于地面之象,感悟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应当厚待其下民,以安保其高位。这就是固本防剥之道。

传统解读:

    剥卦的象是高山经风雨侵蚀颓倒于地。

    按照中国古代政治观念,山以地为基,厚其地则山保其高;君以民为本,厚其下则君安于上。所以司马光说:“基薄则墙颓,下薄则上危,故君子厚其下者,所以自安其居也”。

    所以君王观剥之象,感悟到要厚固基础,以安其统治。而统治基础就是老百姓,这是统治的根本,基本稳固,上层就不可能崩塌。上层崩塌必然是基础剥落。

    从卦象看,剥卦只有上九一个孤阳,就像是高居民上的君王,而下面群阴日进,其势甚危,摇摇欲坠。从人事来看,就像一个君王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六匹马,随时可能崩溃。所以这个​卦实际上是讲只有获取民心,才是久安之道,而获取民心,在于轻徭薄赋,少榨取老百姓,这就是厚其下,下厚则上自安。厚下就是“顺而止之”之法,只有顺民心才能挽回剥运。所​以《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大意:初六不得位,阴柔失正,上无应与,处剥卦之始,而阴柔剥阳是自下而上,就像剥落大床,先从床足开始,床足被侵蚀殆尽,则大床必定崩塌损坏。所以应当求中持正,不急不躁,​退避自守,以防剥落之凶(否则必将大凶)。(以,于,也。蔑,同灭,蚀灭、颓坏)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大意:《象传》说:初六的用意是想先蚀灭下方基础,就像剥落大床,先从床足开始。

传统解读:

    剥卦的卦形像一张床,所以爻辞取床为象。同时剥卦下为坤,坤地可以载万物,床具则可以供人安居休息。剥卦是阴逐渐自下而上消剥阳的象,阴剥阳首先从床脚开始,好比潮湿的阴​气对床的剥蚀,首先从床脚开始,这叫“剥床以足”。床象征人能够有安身之处,逐渐剥掉床的足,最终会剥到人身上,就像逐渐去掉人的安身之处一样,是凶兆。

    初六就是剥的开始,而一般小人侵害的手段,都是逐渐进逼,消灭组织或群体的正道,使群体变成偏激极端邪恶,才能达到其目的。而这种中道就是组织生存的基础。所以中正平和一​旦被消灭,就会有凶事。

    床靠足强健才能安稳,国家靠人民归心才能自立,足坏则床将倾,民离则国将亡。初爻是剥蚀刚刚开始,如果此时能够及时“厚下安宅”,保护、加固下面的基础,问题还不致于很严​重。如果此时仍然无视于正道,继续剥蚀下去,就难免会有凶险了,这就是爻辞所说的“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大意:六二阴柔中正,但是其上无应与,有剥及床柱之象,床柱蚀灭,则大床必因而颓坏。所以必须求中持正,不急不躁,退避自守,以防剥落之凶(否则必将大凶)。(辨,床足与床身​分辨之处,即床柱、床干)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大意:《象传》说:六二因为没有有相应的阳爻相助,是君子道消之势,所以被不断剥落,直至床柱。

传统解读:

    辨原意是分隔上下,在这里就是指床柱(古代床足和床身之间是床柱)。

    六二爻表明阳消阴长的形势继续发展,剥蚀渐及于上,已经剥到床柱,越来越接近于人,象征越来越不守正道,小人之道越来越猖獗,局势越来越危险。

    从卦象看,六二阴极盛而上凌,是开始剥落侵蚀床柱之象,床柱蚀灭,则大床无所凭藉。初六剥落床足还是悄悄进行,到六二则是大张旗鼓,直接攻击了,此时小人之道已经猖獗。而​阴侵剥于阳,而且日益猖獗,是因为六二没有阳爻应与,也即没有正道增援,就像小人侵剥君子,若君子有强援则可以胜,小人就不能为害,但是六二上无阳刚应与,所以正道被消灭​。这就是天道循环的阴阳力量对比的结果。

    阴阳相应为“有与”,六二与六五都是阴爻,互不相应,没有援助,这叫做“未有与”。其实六二阴柔中正得位,如果上有阳刚相应相助,六二就会含阳待复,不会一味侵蚀剥落阳爻​。

        从人事看,六二为臣位,臣亡则君无助。初六象征老百姓离心离德,六二则象征君王的股躬尽失,这时君王还能安睡与床上?“蔑贞凶”,是说如果此时不能保持正道,就很凶险了。​而这个正道就是善待百姓,收拾人心,不要让小人剥人以自利。

六三,剥之,无咎。

大意:六三阴居阳位,又上应上九阳刚,当剥之时,其表面虽已消剥成阴,而其内体仍存阳刚之质,有含阳待复之义,所以无咎害。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因为独应于上九阳刚,而不与上下众阴为伍。所以虽已消剥成阴,而可以无咎害。

传统解读:

    “失上下”是指六三处在剥卦的五个阴爻的中间,上下各有二阴,唯独它与上九阳刚相应而“无咎”脱离了上下同类,与众不同。

    尽管群阴剥阳,小人当道,而六三独居阳刚之位,且与上九为应,与上下的阴爻相异,所以尽管处于小人之中,仍能追求君子正道,独独协助上九以免被剥,所以可以“无咎”。但是​六三虽然从正,但是与其同类相失,上下都是阴柔小人,势单力薄,所应的上九又在无位之地,所以只能说无咎而不能说吉。

    六三就像宵小中人,还能保持天良不灭,还能维持善恶之分,正道不能灭亡,这种人有大力之助。所以君子一直是赞许的。

    从卦象看,六三居下卦坤顺的极位,而上应艮止之终位的上九,是外虽与小人为伍,而内实与君子为援的象,所以是失上下的阴柔同党,而得君子正道,所以虽剥而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坤六三曰:含章可贞,章犹阳质,可见三位若为阴爻所居,必蕴育阳质。剥卦六三又兼应上九,内含之阳益充,以此处剥待复,自可无咎。六五亦处阳位,比近上九,​获利之理,与六三同。故赵彦肃曰:“三应、五比,皆能存阳而免凶。”

六四,剥床以肤,凶。

大意:六四阴柔得正,居上卦艮止初位,下无应与,所以阴柔更甚,上剥更紧。有床已剥尽,而剥及床上的人而伤及皮肤之象,为害至深,所以有凶灾。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大意:《象传》说:六四有床已剥尽,剥及床上的人而伤及皮肤的象,说明灾祸已近了。

传统解读:

    从卦象看,六四剥落侵蚀已经到达核心,准备将灭人身,已经是大凶之兆。这时阴长已盛,阳剥已甚,正道已消,所以爻辞已经不说如果不保持正道,会有凶,而是直言大凶。

    从人事看,六四亲近君位,是辅佐大臣,腹心之任,贵族之家,与国同休戚,侵剥阳刚,就是自剥其身,此时天下大事难道还有可为之处?

    黄寿祺先生说:剥至六四,床体以剥落殆尽,面临委颓,岂可坐卧?故象传谓“切近灾也”。但剥落至极,复元的转机也将随之到来,六五的“无不利”,显示此端倪。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大意:六五柔顺得中,高居君位,有王后象,将引领其下众阴,上承上九阳刚,犹如王后引领夫人、嫔妾等宫人,如鱼贯成列,循然有序的受宠于君王。因为其能统领众宫人如贯鱼相次而​受宠,所以将无所不利。 (贯鱼,如串鱼,指五阴相次,循然有序)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大意:《象传》说:六五因为以“顺而止”之道处剥之时,能够从阳而不剥阳,所以能统领众宫人如贯鱼相次,循然有序的受宠于君王,使上下阴阳各爻,终究无所怨尤。

传统解读:

   在传统中,鱼为阴物,所以用一串首尾相接的鱼来比喻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等五个阴爻。群阴鱼贯而进,象征归顺于孤阳上九。

    群阴剥阳到了六五这一爻,群阴消剥于阳已至于极,已经逼近最后仅存的阳爻,上九已经摇摇欲坠,形势危险。

    但是六五阴柔得中,高居尊位,是剥卦之主。阴阳之际,近必相比,相比必受感化。当剥极将复之时,它以阴柔之性与上九阳刚邻近而相比,以阴承阳;它又以众阴之长的身份,影响​并带领众阴一起顺承上九,就像后妃带领一群宫女向天子邀宠一样,听命于上九。所以六五能上承上九,上附于阳,并且能够反制群阴,使停止进逼侵蚀剥落,保护孤阳硕果仅存。这​样六五就上得阳刚庇护,下无剥蚀之忧。

    从卦象看,剥卦有阴顺艮止之象,阴顺则能从阳,艮止则不剥阳。所以卦象已经蕴含了六五的上承上九阳刚,停止群阴剥阳的含义。同时六五位居艮止之中,顺从阳则不敢恃宠而骄,​在止就知其所止,知道如何辅佐,也知道如何适可而止,有贤后之德。

    六五为群阴之主,所以能使群阴顺序如贯鱼,获宠爱于上九,就像宫人一样,则无所不利。因为剥之所以能够为害,是因为小人得宠,邪道嚣张,且侵蚀君子正道。如果能够施宠小人​如宫人,宠而不争不用,这样就不害于正道。

    但是上九孤阳无位,一切乐观的未来,完全依靠六三应上,六五承上(就像TG依靠张学良咸鱼翻身,勾践依靠伯?咸鱼翻身一样)。这就是阴阳之间微妙关系。剥卦中的五个阴爻,​初六、六二、六四这三个阴爻,都与阳爻上九无应无比,所以步步进逼剥阳,从“剥床以足”,到“剥床以辨”,直至“剥床以肤”,局势也都是“凶”的。而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与阳爻上九存在着或应或比的关系,就表现出了依存的一面,甚至含有转化的契机,局势就大不相同了,六三“无咎”,六五“无不利”。这正是“阳剥为阴”的终极和转化的关键,​预示着“阴复为阳”的契机已经出现,这就是“无不利”的原因。看到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很重要的。六五虽然仍处在“阳剥为阴”的过程之中,但同时已经处在“阴复为阳”的转换之​中,所以“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大意:上九阳刚正直,居剥卦之终极,当诸爻俱剥落成阴时,只有其一阳独存,就像仅存的硕果,是再生的希望,是翻盘的可能所在。而天道循环,阳无穷尽之理,所以当然小人不可能剥​食。

    阳刚不绝则象征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向往,万民必然拥戴阳刚君子上位,用诚心做成车舆承载君子,同时君子也为万民覆荫,庇护万民。同时对阴柔小人,则剥落其庐舍,使其流离​失所,无以为家。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大意:《象传》说:万民用诚心拥戴阳刚君子在位,就像得万民车舆所载,同时为万民覆荫。而对祸国伤民的阴柔小人,必定剥落其庐舍,使他失所庇荫,使其无以为家,所以小人终究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传统解读:

    上九处剥卦之极位,剥卦至此,诸阳爻都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但是上九有刚直之德,群小人不能伤害,所以能够硕果仅存而不被剥食。因为上九如果也变成阴爻,则变纯阴​,而从天道循环的基本规律看,阴盛至极之时,阳就开始复苏,变于上则生于下,这种变化是连续不断的,所以阳无可尽之理(这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在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说​得极清楚),所以阳刚是不可能完全被侵蚀剥落的,所以阳与君子之道不可能完全消亡。

    阴道盛极之时,其乱可知。“民所载”,就是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乱极思治,物极必反,剥极将复,所以民心翼载君子,这就是“君子得舆”,这是希望其带来安宁,一阳居上,就是​众民共载之象。“终不可用”,就是小人剥人以自利,所以万民必然要剥其庐舍,使其居无定所,无所容其身,无所成就。

    从人事看,民是国之本,是上位的载车,上剥下,是自失其载,是自挖墙脚;国是民的覆荫,下剥上,是自失其覆,自掀房顶。

    从卦象看,上九是一阳居众阴之上,是硕果仅存之象。硕果不食,是因为天道循环,阳无穷尽之理,小人不可能吃。它同时又是希望所在,复兴所在,剥之终,复之始。复卦的初九,​就是剥卦的上九。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一阳,代表事物“剥而不尽,终将回复”之蕴意,其硕果独存,阳刚不灭之形象,一方面表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显示唯有象征君​子的阳刚,才能使硕果萌发生机,转剥为复。  

小结:剥卦给出了阳气逐渐消亡的被“剥”之过程和退守待变的处“剥”之策略,分析了在正气衰败的严峻形势下“剥”尽“复”来的契机。剥卦六爻中,初六、六二、六四这三个阴爻,​由于与阳爻上九无比无应,所以步步剥阳,形势凶险,而六三上应上九而“含阳”,六五比邻上九而承刚,“阴复为阳”的希望正在这里。而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则是上九这最后独​存的孤阳。星星之火,必可以燃成燎原之势。

二、牵强附会----咸鱼翻身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咸鱼翻身一个是勾践的卧薪尝胆,一个是刘备的赤壁之战。这是两个不同流派的咸鱼翻身技术。勾践用的是永不言败,一往无前和坚韧不拔的斗志实现的咸鱼翻身​;而刘备则是用的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精心策划,坚决执行的管理能力实现的咸鱼翻身。

   

1、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夫差继位。

        夫差继位三年后带兵报仇,勾践败到只剩下甲?5000,退居会稽,最后勾践投降被俘。

       

        以后勾践被夫差关押三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对夫差恭恭敬敬,其夫人也为夫差打扫宫室。夫妻住在潮湿的囚室,饱受屈辱,最终采取韬晦之策并用大量财宝美人腐蚀拉拢夫差的​手下,终被放回越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吴越春秋》记载:“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蓼是非常苦的菜,是说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所以“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误解​。)

       

        并在越国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要点是:

       

        首先是下令全国10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个,官府给请?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其次是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第三是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第四是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

       

        (1)、“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

       

        (2)、“贵籴粟坟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一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

       

        (3)、“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

       

        (4)、“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 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

       

        (5)、“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

       

        (6)、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雪国耻。(最近在浙江考古发掘出当年勾践的藏兵洞和武器作坊,规模相当可观)

       

        当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北上参与诸侯会盟时,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灭亡吴国。

        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勾践在做夫差阶三年下囚时,是典型的咸鱼,甚至是炸熟的咸鱼,恐怕除了他自己,没人想到他还能够翻身,还能从油锅里出来又游向大海。

       

        勾践当时是如何判断形势,如何定下的决心和计划的呢?目前缺乏史料记载,我们只能根据现象总结,实际上勾践不过是有信心,有决心和有耐心而已。

       

        勾践在做阶下囚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复仇,而且一点不会怀疑自己有能力复仇,这也就是打不死就不服输的永不言败精神。

       

        勾践被放回后,有条件开始实施复仇计划后,展现出一种疯狂的执着,一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惜一切代价,不计牺牲,只为复仇。

       

        同时在执行复仇计划过程中,又有出色的耐心,坚韧不拔,充分准备,待机而行,等待咸鱼翻身的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可以说是勾践的耐心打败了夫差。

2、赤壁之战



(1)、荆州的战略价值

    刘表刚死,鲁肃就对孙权说:“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也就是说孙权和刘备都把荆州当成自己逐鹿中原的战略基地。而曹操则把荆州当成自己安全的侧后方。

(2)、基本态势

    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随即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自江东统军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攻克夏口(今武汉),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再向北发展。

        而在荆州做刘表食客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以辅佐刘表为名,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三家对荆州都虎视眈眈。

(3)、山穷水尽的刘备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八月,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

       

        曹操亲率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策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关羽率领水军在汉津接应,才使刘备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才能逃到夏口。此时刘备的兵力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但是这是大话。按《三国志》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一千人左右)。实际刘备当时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4)、曹操战略轻敌给刘备咸鱼翻身机会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后,占领江汉平原作为战略进攻基地,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而这时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决定进一步​南下,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按《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亲率全部主力开赴赤壁,全线出击。曹操的大将几乎全部到齐,包括曹仁、曹纯、乐进、徐晃、满宠、赵俨、于禁、张辽、张嗔、朱灵、李典、路昭、冯​楷等等。

       

        但是当时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曹操的做法,例如《三国志》记载贾诩就曾建议曹操占领荆州后休养军民、稳定新占领地,但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结果曹操的骄傲轻敌,操之过急,硬是把孙刘两家逼成统一战线,联合对敌。

    其实郭嘉在讨袁谭、袁尚两兄弟时就说过这个基本道理:“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所以曹操兵败赤壁后,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的失败原因周瑜有五点分析,当然曹操自己也知道这些问题,并做了尽可能的修补: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操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所以曹操在邺城也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但是时间太短,不成气候)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当时江陵贮有大量粮草、兵器等,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弃辎重,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并在长坂追上刘备,夺得刘备军马、辎重,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而曹操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就是为了粮草)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曹操采用荀?的“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速战速决的策略,就是为了避免大军不服水土导致疫病)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等等)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刘备却获得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刘备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占领荆州,袭取西川,夹击洛阳,以问鼎中原。这个战略目标在刘备还仅仅是荆州一个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食客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提出,并得​到刘备认可,这是精心策划。

       

        本来曹操袭取荆州,刘备已经将要成为下油锅的咸鱼,走投无路之际,利用曹操急于求成,两线作战的战略失误,成功联合东吴,不但咸鱼翻身,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这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而刘备集团的强大凝聚力和执行能力,尤其是战略协同能力是这一切策划和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战略协同能力是指各个参与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空间,并完整预定的任务​,且形成预定的展开方向,以便与自己人或盟友形成合作态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规定的时空条件下完成预定任务不是单凭自己主观努力能够决定的,有时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对手的状态、能力、判断和配合。需要自己团体高度的凝聚力、自信、互相信任和高度配合)

       

        其实最精彩的咸鱼翻身例子是TG,从1934年冬天被迫长征,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到1949开国,不过15年,就从蒋介石煮熟上桌准备开吃的一只鸭子,利用西安事变这个​机会,自己从锅里爬出来,插上毛,吧唧吧唧,飞了。

       

        所以真正的失败是心理上的崩溃和认输。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不能认输,只要不认输,就有翻盘机会。这个世界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的,只要你有信心就行。

       

        所以信心是肃杀中的一抹春色,是昏迷中的一丝灵台清明,是黑暗中的一点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2:06:33

读《易经》心得:剥卦: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2011-7-16 20:28:00)
沙发??

继续给忙总上花,另外请问忙总可否发到西西河去阿?凤眼水清很多,我们更想听您牵强附会现在社会上的奇闻轶事阿,.




     (2011-7-17 17:54:00)

西西河我是不会去了。哪里是战场不是茶馆。




     (2011-7-17 17:34:00)
忙总,这是在新家关于易经解读的第几篇啊?




     (2011-7-17 17:49:00)

这是在风眼的第二篇,第一篇在这里:

读《易经》心得:贲卦:如何包装






[林夕sx]     (2011-7-18 0:15:00)
如果刘备输的仅剩如此兵力的话孙权也没必要和他联合吧?莫非他还有其他招兵的地方?

三国没怎么好好度过,还请先生指点,呵呵




     (2011-7-18 11:07:00)

刘琦接受诸葛亮建议,避祸当江夏太守,刘琦有1万多人,后来诸葛亮去借来了,另外在刘备从当阳撤退时,关羽领导水军已经南下,所以刘备到达江陵后,可用的兵在2万以上。

当然孙权与刘备合作不是因为则2万人,而是东吴自己的政治格局决定的,东吴是一个由世家大族和军阀组成的联盟(例如顾雍,步鸷就是世家,黄盖,吕蒙等就是军阀),他需要一​个政治口号来凝聚人心,就像TG在西安事变后用抗日救国来凝聚西北军和东北军,以避免自己被消灭;45年抗战胜利后,用民主建国来凝聚第三方势力,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上。​孙权也需要这种口号:联刘抗曹,这表明其执政的合法性,其政权来自中央政府。而刘备是当时中央政府的符号象征。

所以刘皇叔的称号可抵得上10万雄兵。尽管这个称号也是水货。

这就是政治。名正言顺的价值。




     (2011-7-21 17:03:00)
如果抱有这样的心理,很多时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偏执狂,至少心态会发生质的变化,忘记自己本来的属性。

其实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忙总一直说的,执行力。目标是什么,目标有多大,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实现,怎么实现,实现的方法是多少,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实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实现目标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时候自己还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能力。。。。。

不计成本不计报酬的付出很多时候在很多人的身上是一个悲剧,一个例子就是现在生活在大城市里面的蚁族,还有就是那些投机者吧,也许还是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吧,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的程度和控制程度决定了这个人能走多远。

所以真正的失败是心理上的崩溃和认输。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不能认输,只要不认输,就有翻盘机会。这个世界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的,只要你有信心就行.




     (2011-7-21 21:31:0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是非常难的。尤其知道自己的上限在什么地方,更难。一般说无知者无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去玩命,他的冒险也是自己可以承受后果的,不会变的一无​所有。




lewisl 发表于 2012-8-2 11:33:47

知人者智,自知者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谢谢忙总的教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易经》心得:剥卦: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