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帖)另类解读加息:从接管企业谈开去
我在去年讨论通钢事件接管时,讲过一些我接管企业的经验。相信有接管企业或接班经验的弟兄们都有同样体会。接班或接管有三大任务是当务之急,一是人员重组;二是财务重组;三是资产清册。人员重组,主要是剥离冗员,清理调皮捣蛋人员,减轻以后的运营负担和麻烦,一般采用赎买方式。而对干部,往往一般不好动,就只能从组织结构调整动手,所以接管前一定都有一个组织调整计划。对自己人,也就是那种与自己同心同德,互相信任,熟悉,听话,使用顺手的,一定要想法安排到关键岗位上去,一时调整不到位,一般就以什么顾问、某某改革办公室主任、某某中心主任先进去,而原来的不理想干部(主要是不一条心或者有抵触情绪的),或者找个新位置,位高权轻挂起来,或者指派到外围单位去,或者把相应部门撤销,拆庙赶和尚。不建立一支自己可以如臂使指的执行队伍,就算你有妙笔生花的想法,也是枉然。
财务重组,主要是财务核实和财务剥离。减轻财务,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以后的利息负担,更重要是为以后举债扩张腾出空间。就像想盖新房子,首先得清理出干净的地基一样。接管企业是否成功,或者所是否有政绩,关键看以后的投入水平,提升效率,提升产能,都要花大量的钱。没钱一事无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偿债能力是关键。剥离债务由两种办法,一是坏账核销,由股东买单(这往往是与股东接进行管谈判的核心内容);一个就是挂账(主要是银行负债),有钱再还,但是要重新注入资金,或者承认借债能力。
此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清理债权,回收资金,改善流动性。一般是打折卖掉债权或者打折催收。这个我在与Y老大的故事中讲过。
第三就是清产核资,财务清册,夯实资产,压缩泡沫。这一步千万小心,一旦失误,可能以后要承担资产流失,贪污嫌疑等等责任。企业往往会有大量的资产泡沫,例如账面价值比市价高得多原材物料,按出厂价登记的报废或损失的成品等等。压缩资产泡沫,主要就是翻库盘点,造帐清册,重新核算,不账实不符的损失移交股东大会,或者认账核销,或者移送公安局追查。
类比一下,那么国家交班会干什么?
显然,第一项是一样的,搭班子,带队伍。毛主席说过:路线定了,干部就是主要因素。而且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非常客观的。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例如有的霸道,敢作敢当,雷厉风行;有的温柔,多谋挂断,犹豫不决;有的亲民,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从善如流;有的孤傲,自己一意孤行等等。那么他的执行队伍显然就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搭建,就像工具必须顺手,左撇子不能用右撇子的。所以今后两年,可以想象北京一定是冠盖络绎不绝于道,北京的高档饭馆的包厢一定夜夜爆满,你不小心走错门,可能都会看到一位未来可能的大领导正在窃窃私语。这是接班中最有变数的,如果人员任命到位,我们老百姓就会少受点苦。
国家的财务重组重点是什么?是控制通货膨胀。通胀回导致未来施政的空间缩小,不敢投放货币,不敢增大流动性,不敢增加财政赤字,一句话:花钱的空间被压缩。没钱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不管产业升级或结构调整,还是改善分配结构,刺激内需市场发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字:钱。所以以后想出政绩,想完成12.5目标,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为了储备用钱能力,现在开始腾出库容,等待新的大洪水就是必然的了,没库容,或者崩溃,或者不敢做任何事情。所以压缩通胀是接班的必然且应当的动作。压通胀一般无非:加息;降低流动性(包括发行央票冻结,提高准备金冻结等等);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例如把结汇口子松一松,例如允许外汇结存在海外等等)等等。这些现在都在做,而且早就在做。
至于政策风险,肯定要考虑。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一利就有一弊。做决策的思维方式是先考虑在当下的可行性(也即天时地利人和等充分条件是否匹配,人财物等必要条件是否到位),然后再考虑利弊得失,权衡长短利益。如果弊大于利,就不敢,相反就下手。而不同时间利弊会转化。就像化疗治疗癌症,实际就是在赌癌细胞利害还是白血球利害,如果癌细胞杀死了,你的白血球还能恢复,你就赢了。同样政策决策经常也是看损失是否值得。例如央行为了控制通胀早就想加息,但因为因为就业压力和财政收入压力,上面一直犹豫不决。现在看来下决心了。
他们决策时肯定考虑了热钱套利的因素。由于我们特殊的外汇管理体制,热钱并不能大摇大摆进来,不管是地下还是地上,热钱流入管道都有自己的流量和流速局限,热钱并不能排山倒海涌入,更不能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应该经过他们计算,一定认为热钱占用人民币头寸峰值不会超过X亿,均值在Y亿,全年实际平均量可以承受。利大于弊。
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按照中美议定的节奏,满足对方政治需求,以便获得以后的合作空间,这就是利益交换而已。
我们是一个不可能跟人起舞的国家,这点是与日本最大的不同,所谓坚持改革开放,不过是获得世界市场份额和世界资源份额的另外一种说法。中国人一直在权衡利益得失,一旦得不偿失就会翻桌子,就不会合作了,什么国际经济秩序不过都是获得利益的借口。30年来,我们整体上一直是得大于失,是整体盈利的,所以在委曲求全,在忍耐。如果世界环境发生变化,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就会造反。
国家压缩资产泡沫怎么干?显然就是打压升值预期。这点可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帖子,《政策解读:控制房价就是一场金融阻击战》
好了,现在假定这些接班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那么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不能忽视:未来中期运营计划制定。
接管企业的准备阶段,一定要制定接管后的运营计划,交股东(国企就是交国资委)审查。不然人家没法判断你行不行。
中期运营计划的基本要点是:目标;任务清单;实施细则(包括主要步骤,工作次序,工作要点,人员配置和分工,时间表和节点,预算,监督检查流程,考核标准等等)。目前的12.5显然还不是真正的运营计划,因为只是一个工作清单(所以我说还没有考虑可行性),分配到各部委,省市和大的央企。下面很重要的工作是督促他们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那么下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协同问题。我们都知道,盖一幢房子,有很多专业,例如结构,土建,水暖,电气,五金,木工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得力的项目管理部来协调他们之间的进度,工序的衔接,来控制质量,控制成本,这幢房子不是质量不合格,就超工期,或者超预算,甚至可能直接倒掉。按照惯例,协调各部委,各省市,各央企的进度、动作、质量、成本预算的项目管理部就国家发改委。那么目前的发改委需要为12.5的实施做什么呢?因为这个计划不是以前那种他们熟悉的产业为主的计划,而是政治改革为主的计划: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内需市场发育,实际上就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那么从谁的口袋里掏钱:中央财政多少,地方财政多少?那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增收,最终是谁买单:央企?民营企业?动人家的奶酪,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不动体制,不动位置,是不行的。至于产业升级,调整结构,本质是减少对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改变国家30年来发展的道路。产业升级需要巨额投入,投给谁?央企?他们效率太低,投给民营企业?凭什么把全国人民的钱给少部分人。所以不改变体制,也是行不通的。好整个一个政治问题,发改委玩得转吗?
二是这些部委、省市和央企是否真的理解、支持12.5,是否同心同德?是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由于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弊端,干部表演能力越来越强,而执行能力越来越弱。怎么办?
(上面完全用的是类比法,这实际上也是我的基本思考方式之一,用一个自己熟悉的东西,例如企业,炒菜之类的来类比。林彪实际上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喜欢用一个简单模型来分析复杂事情,他开战略筹划会的口头禅就是:我们用什么模型讨论。实际上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复杂性不同)
(搬家帖)另类解读加息:从接管企业谈开去
(2011-7-30 20:22:00)重读一遍,收获更大。
问忙总一句过分的话,产业升级应该未来总经理的一张政绩牌,但从未来总经理的表现来看,其执行力能力令人生疑,从前些年的大部制、医改,到现在的保障房等等,其进展情况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某副总前些日子,也在美国放大嘴,说美国会在近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现在也不了了之。两广总督的换鸟及切蛋糕之说,更是被大家所抵制。
这样搭建的班子,能使产业升级么?能会使中国保住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么?这样的产业升级,会否只壮大某些红色家族,而不是大家所希望的国家企业--央企。央企会否也会如同苏联一样,慢慢变成党产,党产变成家产?
不好意思,忙总如果感觉回复这些比较敏感的话,或者我的想法比较偏颇和幼稚的话,我会尽快删除。
(2011-7-31 10:23:00)
实际你是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升级能否实现,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时间上可能不想想象那么快,那么顺利。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的聪明,勤奋,加上强大的投资能力(很快就是世界第一),和政府鼓励,四面开花加上引导,是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升级环境,我们都不能完成产业升级,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可能完成。
第二个问题是党产私有化的问题,我只能说30年内不会,以后不好说。因为50后,60后的这批人都进过战天斗地的洗礼,谁比谁也不傻,眼睛都跟乌眼鸡一样盯得溜圆,而且都还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结,绝对的自私,只管自己口袋,不管天下死活的人很少。再往后,我不敢说。
(2011-7-31 13:38:00)
这个产业升级搞好了就真是强国基石了,将来千斤打四两才是王道,这个技术升级也会给米国搞技术的中国人回去也提供了一点点机会吧。
(2011-7-31 16:06:00)
我以前说过,我们产业升级四个大方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产业标准,平台技术,基础材料和系统整合)是着眼于全球眼光的,不但是华人,什么人都要用,只要他有价值。
(2011-7-31 16:52:00)
每次看忙总帖子都能感受到信心。在下是生物行业一个小兵。有一些困惑请教。
一个是具体的。武汉搞了一个生物谷,我的一些客户在哪里,多有接触,从我接触的情况看,有实力做基础研发的不多,有一些是混日子的项目。比如某国外大药厂,可能是送地给政策,但是人家未必会把亚太研发中心搬过来。而搞生物只有联系制药才能做大,上海张江已经很好的,人、财、视野、配套样样不缺。而且各地各种生物园很多,比如苏州。都是三年免费给地。但是感觉,很多项目都是重复的。不知道的国家有没有具体的规划。还是让各地摸石头过河
一个是方向上比较迷惑。从我接触到的信息看,国外一些生物技术上的发展,往往是一些小公司先做出来,然后大公司买专利,或者并购。也就是说,小公司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在生物行业是比大公司强的。但是,目前从政策看,能拿到国家或者各省,创新基金的,往往都是有背景,有关系的。一句话,创新基金的评审可能并不专业。并不能实实在在的支持到小公司。当然,这个是客观现象,没有什么好多说。只是觉得是这个样子。
然后,忙总有木有国家在生物这个行业更具体的规划信息。。。。。。
(2011-7-31 17:17:00)
抱歉,对生物行业不了解。
产业升级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单项技术突破就可以的。国家目前应该是三条腿走路,第一条是在具体技术层面谋求大面积突破,一般采用广种薄收办法,既有合资模式,也有赞助模式,不追求单项成功率,追求大面积数量;第二条是在关键的技术瓶颈采取国家攻关,例如最近突破的ws10用的很多新材料。这些瓶颈是买不来也偷不来的,只能自己搞;第三条是系统集成技术素材,实现全面突破,例如高铁技术。
我参与过审查过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的申请项目,说实在的,99%的申请都是水货,第一轮就要淘汰。这种申请有点人情因素,不过还是看真本事居多,而且审评的人大多不是学者,而是一线管理者和工程师,大多从产业化的可行性来考虑,很少看论文水平如何。论文再好,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产业化路径,第一轮就淘汰。
[进化论] (2011-9-30 17:02:00)
忙总你好!我在米国一家生物工程公司做研发工作,现在想找机会回国发展。但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最近和一个在美国很成功的教授(中国人)聊了一下中国的目前生物技术产业,觉得国内这方面还很落后,国内大部分的生物产业都只做生产,几乎没有原创性的研发;而且做得相对前端的都是小公司,但这些小公司也只侧重于服务,没有那种综合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先进生物技术公司。
有国内的单位曾经邀请过这位教授回去创业,并出资500万,但被他回绝了。生物技术产业不象IT,不是几台电脑就可以起家开公司的;相反的,原创性的生物技术公司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500万几乎出不了有商业价值的成果。而且,即使民营小公司搞出了成果,专利方面也很难得到保护。这样看来,生物技术产业的升级很难靠小公司广种薄收的办法来搞,只能依靠于央企的集中攻关。
不知道忙总对我的分析同不同意?还有,忙总就你所知,能不能介绍一下哪些地区和企业将会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重点对象?
(2011-10-1 11:57:00)
据我知道,国内生物工程水平不高,没有央企干这个,几个大国企药厂业水平极差,搞点研发都在科研院所,投入很少。与涡扇发动机一投就是几百亿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建议暂时不要回来,英雄无用武之地。
[进化论] (2011-10-1 20:46:00)
谢谢忙总!今年初在西西河就开始读忙总的帖子,受益良多:不仅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有了更实际的了解,同时还学习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我会一直关注国内的发展,继续跟忙总学习。待机遇合适,一定回国闯荡一番
(2011-10-2 12:59:00)
我想肯定会有机会的,先在美国练好基本功。
等到目前的快钱被赚的差不多了,大家就要转过来投入基础产业了。
(2011-10-2 2:42:00)
下一阶段几个可能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包括新能源,信息工程,生物医药,对生物医药行业国家没有相应的规划吗?
这个行业没有央企的投入和国家的扶持确实很难出成果,太烧钱了。
(2011-10-2 12:22:00)
有规划,但是央企没兴趣,因为央企也要赚快钱,生物工程哪里有能源,矿产,航运或金融地产来钱快。
规划本身是指导性的,不是强迫性的,所以很难诱惑央企进入。能源等等行业不同,不需要忽悠自己就进去了。
[荆棘天堂] (2011-10-1 4:55:00)
重新读忙总的帖子,仍很有收获。毕业五年以来,创业如履薄冰,头两年求温饱,仍有亏损,焦头烂额;这三年,说是转战新行业,其实是把大学第一次创业的边角捡起来,重新发掘利润,战战兢兢,勉强站稳脚跟;看前途,漂浮不定,希望似有似无,看您的帖子,能总结经验,能归纳方法,亦能展望未来方向,平静下来思考,获益匪浅。虽然此回复又拍马屁嫌疑,但不得不说,本菜的运气还是很好的,,五点了,换装备跑步去了,难得有假,看看早市的水果有了没,,忙总国庆快乐。
(2011-10-1 11:00:00)
创业就像老母鸡孵小鸡,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就算大目标清楚,技术储备足够,但是在营销上或资金调度上稍微一个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最好三思而行,且不断检查执行工作列表:执行前检查清单是否完备;执行中随时检查是否遗漏;执行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流程和步骤,改进操作。细心是创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2011-7-31 15:48:00)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自己已经与小辈们说过多次了,他们目前并不太愿接受。我说,“二三十岁时打下的烙印会刻在骨头里,留在血液中,我们和你们都会是如此的(这就是我提醒他们现在一定要“擦亮眼睛,搞清是非”的目的)”。
那个年代过来的一代人的经历,让他们不会再被别人所‘忽悠’了(不过也许也学会了更能“不动声色”地保护自己和打击对手),他们的脑袋是牢牢地长在自己的肩膀上的,他们的手也更稳和更狠了,不再会盲目地为别人所支配。
那种“战天斗地的洗礼”的机会,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来亲历和学习的。那种“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结”,也只有在那个时代里,通过那么鲜明的正与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一代人,才能真正体验到。
你们看到的忙总,不过是他们一代中形象比较鲜明的敢说敢写的一员罢了。多数都仍在“韬晦藏锐”,还没有真正露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我想,今后的三十年,谜底会揭晓的。
这一代就要
(2011-7-31 16:31:00)
其实什么都不用说,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20年前与日本的差距是天地之别,那时我们一个学部委员(院士)代表团去日本,还得日本施舍,一大批杰出工程人才去日本培训,还得带大箱方便面榨菜,以便节省生活费,回国时带一个电视或冰箱。我们都是仰望日本的。
今天日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仰望的,就他那动员能力和凝聚力?笑话一箩筐。
(2011-9-2 12:47:00)
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在中国文化里官位、权力就是金钱,或者说比金钱更重要,这是阻碍私有化的一个因素。如果我们真正进步到清除干净封建主义余孽的地步,那阻止私有化可能只有靠理想主义了,连法律可能都没有用。
(2011-9-2 17:00:00)
文化是比法律和制度都更有生命力的东西。3000年官本位,100年是不可能消除的,500年也不行,这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
[心理羊] (2011-9-13 23:14:00)
文化这一点正是我想请教忙总的,
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发展进步固然是好事,但是我始终觉得国家对文化甚至是中华文明教育的深度太粗糙。许多西方唯利是图的术在今天的人心里反被奉为大道。
同样,您说30年内国家资产私化的问题不会发生,而30年后不敢保证的话题,或多或少于此相关吧
很想知道国家对中华文化重建或则文明的发展可有什么规划?
(2011-9-14 11:57:00)
抱歉,抱歉,文化属于另外一个领域,我没法接触到相关信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