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人 发表于 2012-7-31 14:01:21

【连载】血战太平洋:18.塔拉瓦的电流(上)

本帖最后由 黄河故人 于 2012-7-31 14:03 编辑

北起阿留申群岛西端和千岛群岛,经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形成一条横跨太平洋南北、挡住美军进击东南亚、中国沿海和日本本土的第一道锁链。在这道锁链之后是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屏护着关系到日本生死存亡的菲律宾、台湾岛和琉球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是日本抗击美国从中太平洋反攻的第一道防线,被日本称为“外层防御圈”;马里亚纳群岛事关日本的生死存亡,被称为“绝对防御圈”,因其防御坚固,又被日本人称为“太平洋防波堤”。这三条岛链的最内圈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一岛链,困住中国海军的第一重镣铐。
这些岛屿各不相同。瓜岛是个热带岛屿,而且地形复杂,双方大部分时候想进攻但是无力做到大规模进攻;新几内亚岛够得上一块小个大陆了,岛上山脉纵横,要打仗先爬山;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是珊瑚岛,岛上的珊瑚砂让美军的炮弹威力大大减弱;硫黄岛是个火山岛,岩石极为坚硬,地面光秃秃,易守难攻;冲绳难度和别的都不一样,打冲绳就要防备日军的海空支援。
拿下瓜岛和新不列颠之后,麦克阿瑟就要西进菲律宾。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必须拿下或者瘫痪日本人的珍珠港——特鲁克环礁,否则麦克阿瑟就会如同芒刺在背。而要搞定特鲁克,就必须先把特鲁克周围的钉子一一拔去,第一个成为目标的,就是吉尔伯特群岛。
最早制定的目标还有瑙鲁,从二战到今天的瑙鲁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已经经历了一个从人间到天堂然后到地狱的一个变化,实在令人感慨。不过这里我们没有篇幅讨论这个。瑙鲁当时日军已经经营很久,驻军多,适合登陆的海滩少,工事坚固,面积也大。对瑙鲁最适合的方案是跳过去。
吉尔伯特群岛由横跨赤道南北的16个岛礁组成,原为英国殖民地。而位于群岛北部的马金环礁,离日占马绍尔群岛的米利岛不足200海里,如美军将航空基地前移至吉尔伯特,则对马绍尔的防御构成威胁。这些环礁就像大洋上用虚线画出来的一个个句号,句号里面是较浅的海水,构成了良好的锚地;构成环礁的一个小岛礁容纳人数有限,之间互不连接,相对易于进攻;但是值得夺取可以修建机场的的岛礁很少,岛礁上可供登陆的地方就更少了。因此所有的进攻,只能是硬碰硬。
这次战役,看点是美国人交学费。这次登陆战美军损失惨重,要是日军指挥网络不给瘫痪了的话,损失还要更大;美军的登陆组织也出了问题,海滩上一片混乱;对日军工事的判断也出了问题,后来美军专门在夏威夷修了类似的工事来研究如何破坏。总而言之,美国人学费交的不少,学到的东西也是很多。
吉尔伯特群岛美国人既陌生也不陌生。一战之后日本人前面提到的这些岛屿基本上落入了当时的战胜国日本人手里,日本苦心经营多年,并对外严格保密这使得美军对这里很陌生,用的海图还是上个世界的过期地图;另一方面,美军悄悄占领了这个群岛的一个小岛,因而中型轰炸机可以进行航空照相,还有,美国人去年刚刚来过。
那是一次成功的偷袭,目标是马金环礁。美军主要的指挥官是卡尔森中校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小罗斯福。二战盟军这边,苏联斯大林的儿子在前线被俘;美国罗斯福的儿子差点被俘;中国毛泽东的儿子是牺牲率很高的苏军坦克兵;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只有两个女儿你不能强求人家,这些领导人在以身作则上都做得不错。相比较轴心国另一边就很有趣了,希特勒没有后代,有个侄子加入了美国海军;墨索里尼的一个女婿反对他,有一个儿子是钢琴师,有一个是试飞员还不错,明治天皇的儿子龟缩在日本,在以身作则上表现不咋地。
小罗斯福所在的部队是陆战队突击营。公平的说他们这个突击营并不受重视,美军并不看好他们的战法,这种战法的在美军受重视要到了越战时期,作战的对象是中共的学生越共,搞笑的是这种战法他们也是从中共学来的,不过美军这种战法的首创者已经死去几十年了。
尼米兹选择卡尔森中校指挥的编制及训练上更符合突击队作战模式的第二突击营A、B连担任这项任务。卡尔森是罗斯福的亲信之一,1927年第一次来中国,1931年在尼加拉瓜开始接触丛林战,1937年他的第三次中国之行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派驻中国,开始注意日军的战术特点了,并进入延安对中国的游击战术产生了兴趣,1941年重返陆战队,说服罗斯福建议组建陆战突击队,专事用于特种作战,自己担任陆战队第二突击营营长,总统长子詹姆士.罗斯福给他当副手。
卡尔森按照八路军游击作战的经验训练部队,倡导官兵平等,Gung Ho成了第二突击营的战斗口号,意为同心协力;效仿八路军给他的士兵们上时事政治课,告诉他们为何而战;改变陆战队班为10人大班,每班分三个战斗小组,每小组三个人,分别装备步枪、冲锋枪、机枪,这样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火力单位,非常适合视野不佳的丛林战。卡尔森指挥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战斗就是一次丛林战,第二突击营以16死18伤的代价消灭日军488人,遗憾的是因病减员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伤亡,第二突击营以其严格的训练,高昂的士气和坚韧的忍耐力获得了范德格里夫特的高度赞扬。
8月17日03:30,突击队两个连在黑夜中冒着大雨和大浪爬出潜艇坐橡皮艇登陆。美军有18人阵亡,16人负伤,12人失踪,日军43人战死,3人失踪,岛上还幸存27人,损失飞机一架。撤退过程中小罗斯福的组织工作进行的非常优秀,是此战亮点之一;日军抵抗之弱,也出乎陆战队的意料;三八大盖杀伤力差又一次得到了体现,霍金斯一等兵三处负伤,胸部中弹,还杀死了三名日军,击退一次进攻;卡尔森在当时认为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提议投降,是此战的不光彩点之一。
一年前这一战美军是一战即走,而这一次美国人来了就不打算走了。
日军在吉尔伯特群岛三个最大的环礁设防,自北向南依次是马金环礁、塔拉瓦环礁和阿帕马马环礁,其核心是塔拉瓦环礁。
塔拉瓦位于马金岛以南约100海里,赤道以北80海里处,是一个三角形的珊瑚环礁,东面的边和南面的边各长18和12海里,是由一连串狭长岛屿组成。西面的边除了两个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之外,全部都是岛礁。比托岛是塔拉瓦中重要的岛礁,位于塔拉瓦环礁的西南角,面积大约1.18平方公里,全长还不到2海里,宽450~540米,飞机场位于岛中部,有一个1220米长的三角形跑道,岛的其余部分则是一条4500米的长堤,一直通到内湖边上的岸上。在椰林掩护之下,岛上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守岛日军虽然只有4000余人,但都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精兵,指挥官是海军少将柴崎。
由于比托岛面积狭小,日军采用滩头前沿防御。在海滩外围设混凝土三角防艇障碍物、带刺铁丝网和木栅。在障碍物之后是7.7毫米~13毫米机枪阵地,许多阵地用椰子木和珊瑚砂覆盖,有的用混凝土和钢板覆盖,可承受203毫米以下爆破弹的直接命中。在岛上的各岬角有海岸炮阵地,火炮口径为140毫米~203毫米。在海滩有37~75毫米口径炮25门,炮阵地均用装甲和很厚的砂石覆盖,只有使用406毫米延时引信炮弹直接命中才能摧毁。日军的兵营、工事和指挥部都用装甲和砂石加固,射击孔有挡板,可防止爆炸气流伤害内部人员。不过日军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是美军在战后才研究出来的。
日军在马金环礁的防御比较薄弱。这个环礁中最大的岛礁是布塔里塔里。布塔里塔里的形状像一个长柄的铁锤。锤头部分长3.5英里,锤柄部分长约11英里。锤柄部分有两个防坦克暗壕,横穿岛屿的两岸,两个防坦克暗壕之间长约2742米,宽366米,是上一次陆战队登陆的地方,也是日军的防御重点,岛上的其他部分都是高大的椰子树。日军在该岛的总兵力不足800人。其中有海军特种登陆部队284人,航空人员 100人,轻工兵部队138人和一个由 76人(日本人76人,朝鲜人200人)组成的工程兵分遣队。他们之中最大的军官是轻工兵部队的一个大尉。这些人员受过战斗训练的很少。重武器有30 毫米榴弹炮 6 门,70毫米榴弹炮3门、37毫米野炮6门,13毫米双联装机枪两座。没有一艘用于保卫岛屿的巡逻艇,只有1架“零”式飞机,但有毛病不能起飞。
阿帕马马岛日军刚开始布防,在美军攻击时只有25人。
美军方面参战部队:海军方面是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投入作战的各种舰船约二百三十艘,其中航母十一艘、护航航母十八艘、战列舰十三艘、巡洋舰十四艘、驱逐舰五十八艘、大型登陆舰船五十余艘。作战飞机约一千三百架,其中舰载机九百二十架,岸基飞机中B-24解放者重轰炸机约一百架。开战之前斯普鲁恩斯率领他的舰队在太平洋上当了两个月的响马,到处开炮、轰炸,目的是是日军方面摸不清他下一步的行动目标。
登陆部队是两栖第五军:主力是陆战二师和陆军27师,另外还有一些守备部队。有意思的从军长到两个师长都姓史密斯,这次登陆都可以称之为史密斯行动了。陆战二师是打过瓜岛的老部队,不过在此之前他们接受的训练是丛林作战;陆军27师还没正儿八经打过仗,接受的还是过时的作战训练。陆军在和海军一起行动的时候则屡屡吃瘪还没法诉苦,就像个小媳妇,总指挥官撤陆军方面部队指挥官的职在整个战争中不止一次发生,还好麦克阿瑟那里陆军不受气。

中间代码 发表于 2012-7-31 14:39:02

果断沙发{:soso_e113:}

knife 发表于 2012-7-31 16:40:26

果断板凳!{:soso_e145:}

树之月季 发表于 2012-8-1 23:30:50

本帖最后由 树之月季 于 2012-8-1 23:32 编辑

有种说法是Gung Ho源于中文‘工合’,所谓‘工合’是指斯诺夫妇连同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等人的支持下于中国抗战爆发后发起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它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在于通过广泛的组织发动,在缺乏工业基础的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区组织以初级工业原料为产品的生产合作社组织。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弥补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区被破坏后在工业原材料匮乏问题。这一行动得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支持,形成了国内的组织机构“中国工合运动协会”,但它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支持来自国外,确切的说是美国,通过工合在香港的联络组织“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为渠道,在美国建立了一系列后援组织,吸引的参加者包括了罗斯福夫人,成为早中期中国抗战的重要国际援华通道。同时TG很支持这个运动,因为“工合”被认为是人民抗战在经济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那时的卡尔森(也译作卡尔逊),还是美国驻华使馆武官,他认识斯诺,通过斯诺的穿针引线还亲自去过中共控制的北方边区,就是在那里他了解了TG的军政方法,他也知道工合是怎么回事,所以在他组织的突击队里以“Gung Ho”为口令并不是不能理解。

卡尔森还写过一本他在中国北方游历考察的书,中文翻译“中国的双星”,书里面第一次向外界提到了TG里有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叫邓小平,说他“头脑像芥末一样灵敏”{:4_280:}

据说,他是这么把工合和团结协作联系起来的:

在上海观察战场是一项“既简单又令人痛苦”的工作。卡尔逊和其他观察员只消在能够俯瞰苏州河的屋顶上或公共租界边缘楼房中租一个窗口,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场战争的详情。
  在战场上,他问一个参加救助的民工:“你为什么要打仗?你的同胞为什么不怕死?”
  “救——国!”那人答道。
  “那你们怎样去救国?”
  “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败鬼子。”
  “通、力、合、作?”卡尔逊没有听懂那人口中乡音浓重的上海话。
  “工——合!”那人又把四个字简化成两个字。
  “工合!工合!”这两个字在卡尔逊心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几年后,在太平洋战场上,卡尔逊的突击营口中喊着“工合”二字冲上日本人防守严密的一座座小岛。“工合”二字响彻太平洋上空,从而使日本人闻风丧胆。

工合运动的构想是在上海形成的,它在上海的组织甚至要早于武汉总部的建立,也是最早将设想付诸行动的地方,民工能够这么喊不算夸张,姑且算是一说吧{:4_241:}

这是工合官方网站(它现在还存在这让我有些吃惊)给出的解释:

“工合”是“工业合作社” 的简称,口号是“努力干,一起干”。工合的团结奉献精神被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Evans F. Carlson)介绍回美国,并将“Gung Ho”(工合)一词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突击队鼓舞士气的口号,广泛传播,后被列入英文词典,意为团结、献身。

工合官网


随便说一句,前两年有一部中外合拍电影“黄石的孩子”,其原型其实和南京大屠杀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反映的其实是关于工合在西北收容孤儿开办学校的事情,那个故事主人公原型就是工合的工作人员,执行的是工合组织对他安排的工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血战太平洋:18.塔拉瓦的电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