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和政治
对西方文化的本质问题,作者已经说的比较透彻了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长(上)
写续2的时候,我就有思路写赫敏的血统,知道血统论是个马蜂窝,所以先贴出前一半来试试看,发表之后,跟帖平静了不少,帖子中说赫敏“体育不好”,看来大家意见不大,结果从体育话题牵扯到血统论,跟帖还是和爆炸一样。
下面引用一些网友的留言:
1、我深有感触,很多从大学或更高学历才去英国留学的学生是无法体会他们的阶级观念的。我的哥哥从中学起就被送到英国读书,就是所谓的贵族男校精英教育,他在学校的运动项目是击剑和马术。在英国呆了十几年,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入了国籍,也就了业。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对家里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英国人对阶层的看中。他以前在学校时没法融入到那些所谓贵族学生里的真正核心小圈子,男孩联盟之类的。即使他们知道有财力支撑你读贵族学校,但只要你的父母没法和他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宴会场合上碰杯,互相没法扩展关系网带来利益那他们也不会拉拢你。哥哥目前就职的工作讲出去也很响亮,但他说了,永远也不可能做到核心层,在每个领域核心层里的始终都是一代又一代男孩联盟里的成员。
2、同时用我认识的两个,虽然不知道算不算贵,但是肯定是upper class的人都说过的一句话支持老师的观点:last name does make sense。
引用不是因为留言对我的支持,是因为我自己也没出过国,缺乏这种第一手信息,我想大多数网友也和我一样。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反对的意见,大家别嫌麻烦,容我多引几段,因为这涉及到各位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难点:(懒的看的朋友,可以看红色字体,相当于摘要。)
1、作为一直受英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研究的学生,我想吐槽几点您文章中的问题:首先.英国种族主义固然有,但是英国自从90年代以来已经实行自由主义多元文化政策,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已经基本实现了英国的少数族裔自身权利的平等,比如穆斯林可以一夫多妻等等。英国人本身包括文化界政界一直都在试图提高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和代表性,包括今天的议会中已经出现了非裔议员,好些媒体明星是黑人等等。
2、关于您对法律学院的看法,我不是完全同意。我从小来加拿大多伦多,从这里的法学院毕业,现是律师。我觉得您的观点“法学是统治学”有点过于片面。我个人感受是,法学是以最基本的民主、人权为基础,致力于将社会各阶层/方面系统化、管理好的一种学问。Obama和Clinton都是律师出身,所以才更加懂得民主的精髓与重要性。……我的中文也不是很流利,希望达到了我的意思。
3、最后这个英国贵族理论我非常赞同,但是英美并不一样,其实这正是有着传统封建文化历史的国家被美国逐渐抛离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是没有贵族束缚的“白人文明”,对于平民而言已经不是传统的西方国家,所以这块土地上是爱因斯坦、莱特兄弟、福特、爱迪生、乔布斯、卡梅隆、扎克伯格等天才前赴后继发迹的地方,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超级地位和财富,更在于对人类历史文明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强力推动。美国人不迷恋贵族甚至藐视贵族,美国人喜欢《社交网络》中平民天才小子用甚至不太公平的手段干掉传统贵族高富帅兄弟的故事,在这个地方,平民创造力得到的超级释放是又封建贵族统治历史历史的国家给不了的。
4、看完这目前的四篇,刚开始觉得角度确实很新,但是如果纯粹是讲解英美阶级民族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偏选中了这样一部让很多人爱了十几年的经典来讲解,确实容易引起许多辩驳。……我觉得根深蒂固的阶级血统观念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之一,……但是哈利这本书并不是为宣扬这个而来的,哈利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所以您将这样一部书用如此生冷的解释彻底颠了个个,确实看起来挺不舒服,起码我会是这样。
5、老师,你的逻辑出问题了哦。原作根本没有强调出身论,基因也没有决定一切,魔法部官员的儿子有的经商,有的研究龙,有的是普通银行职员(韦斯莱一家),这是作品中明白告诉大家的,唯一一个进魔法部的还有和他爸爸不相符的野心……综上,这样的描写怎能说是“龙生龙凤生凤”神马的呢?欧美教育的确强调天赋,但并非强调遗传和继承,否则纳威就该也是傲罗而非草药学教授,而且也不会有那么多麻瓜家庭出巫师了。老师的理论再发展就成为伏地魔了哦~
6、我感觉罗林女士这本书里更强调的是自由选择,而非血统。在罗琳笔下,许多纯血统巫师都非常邪恶,加入了伏地魔而成为真正的法西斯。反抗他们的纯血统巫师都不是特别看重血统,愿意与非巫师家庭通婚。因此这可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英国主流思想的批判呢?PS.我觉得很多人喜欢赫敏并不是仅仅是因为她的学习好,成绩好,而是因为她其他的优秀品质。
7、翟老师,我有一件事不明白,既然英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贵族意识,而且,罗琳写这部书面向的也是大部分的英国人,那么作者应该站在拥有贵族血统的马尔福的立场才对,但是为什么却把马尔福写成了一个反面,把赫敏这个血统不纯的人写成了正面?
(引用结束)
持有上述观点的,在国内大有其人,甚至包括很多著名学者在内,对英美文明都是这个看法:英美文明崇尚民主、自由,鼓励自由选择、个人奋斗,(至少美国如此)。至于证据,也可以举出无数,比如这个《哈利波特》系列,正面人物是哈利,负面人物是马尔福,还不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吗?
法学特别强调洞察力,就是要求看问题要深入,不仅要看到冰山的表面,更要看到隐藏在深处的东西。比如有人说赫敏性格强势,因此不配哈利,呵呵,诸葛亮六出祁山,肯定是蜀国国力强过魏国。
具体到英美主流价值观念上,英美有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这并不难理解,这和他们的人种、传统其实倒也关系不大,关键是利益。领先者历来对“平等精神”兴趣不大,最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作为几百年来世界体系的领先者,英美推崇血统论就是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1840年前我们中国人也大体如此,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
那么怎么解释英美国家的自由主义呢?
前面说了,英美国家有血统论,但不唯血统论,如果把英美文化简化为“唯血统论”,并且在本国照搬模仿,那是纳粹。关键是血统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必须用“自由平等”加以弥补。
血统论像一道墙,给贵族以安全,但墙修的太高,未尝不是一座监狱。血统论最大的问题,是让出身较低的人(下文简称平民吧,并不严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马尔福不和赫敏说话,只是用阴冷的眼光看着她,同样,在麻瓜的世界里,哈利也少不了挨表兄弟的拳头。如果平民们也相信了血统论,从而隔绝了两个阶级的交流,那么早晚有一天维克多•陈和布拉德•吴就会揭竿而起,即使遗传学的血统论是正确的(呵呵,存疑),贵族们的质量优势也会被平民的数量抵消,毕竟,平民永远是大多数。
这个问题对统治者非常重要,必须想出办法。
贵族对平民的认识,有时候比平民对自己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对贵族,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只要把墙稍微打开一些缝隙,允许一些平民中的活跃分子进来,大多数平民都是乐而不疲的。这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举制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用欧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个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东控股的前提下,发些股票让别人分享部分红利,是壮大公司的资本的好事。英美一贯嘲笑纳粹,就是嫌他们太笨,一块钱本钱只做一块钱的买卖。英美国家向来是能把一块钱花成十块钱的。其奥妙,就在于怎样借平民的力。
血统论让平民绝望,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911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其他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几代了。可是真的如此,为什么《哈利波特》中还在反复讨论“纯血”/“麻瓜”呢?
还有朋友提到英美的差别,这里也说两句。我本人对于初学者来有个建议,刚刚学习英美文化,要从英美一体的角度,尽量用英美文化互相参照,这样能更快速的入门。这个阶段,尽量不要试图作太细的区分。
为什么呢?因为英美爱唱双簧,专门组团忽悠人。
英美是夫妻,夫妻就会经常吵架,互相找对方的小麻烦。比如哈利波特剧组就特别强调“完全的英国血统的演员”,剧中也少不了轻轻讽刺两下美国文化,比如这个活宝:
他的衣着大体上是二战前美国人的正装(凭感觉待考证,请各位核实),是片中最典型的美国元素。他在全剧终的表现,基本上是英国人在嘲笑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下骗子太多。
但这种吵架往往是一种障眼法,人家夫妻吵架跟吃饭差不多,床头吵架床尾和嘛。这两个国家价值观念99%是近似的,只是经常出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才能把舆论控制权从左手调到右手,就像华尔街党民主派和华尔街党共和派天天干的事一样。
进阶的同学如果要研究两个国家的差异,简单的说:英美文化都有51%的贵族,49%的平民,只是不同时代比重不同。大体上以两次世界大战划线,战前的英国是贵族精神占优势。有人说我写的英国不是现代英国,倒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确实如此。此时的美国大体上还没有摆脱祖先流浪汉、穷人、异端的影响,价值取向上偏向平等。外交上是门罗宣言、威尔逊主义、门户开放,内政上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市场经济”,史称“镀金时代”,在英国这些老贵族看来,当然就是“骗子多”的地方了。此时美国的贵族自豪感,主要还是从黑人身上获得的。
两次大战之后,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世界领导地位或者说世界霸权,两国的平民/贵族风格就颠倒了过来。英国是工党上台、自由党式微(等于是“平民”的主体从中产阶级下移到了劳动阶级,简单地说就是偏左了),伦敦政经成了名校,多元文化、种族平等、义务教育这些东东,都开始出现了。当然,还有不可避免的大政府、福利病。
美国呢?虽然有些历史的惯性,表面上仍然强调平等,但实际上美国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贵族化”,冷战后尤其如此,突出表现就是政治领导人的家族化,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和克林顿家族,每个家族周边都聚集着一群类似古代门客的智囊团,小布什上台用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竟然是里根老爷爷的当年的国防部长。全世界的保守主义大师(哈耶克、列奥•施特劳斯)都跑到了美国,外交上也开始讨论“美国的世界责任”,现在还在中东打仗。相反,黑人平权了,因为大量“非法移民”大体行接任了黑人当年的角色。“奥利奥”(黑皮白心)可以努力的去营造49%了。
至于英美文化的整体倾向,到底是平等为主,还是贵族为主,如果各位留学生方便的话不妨试试我下面的预测: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1997年世界上哪个重要的人物去世了?一般人都会说是邓小平;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白人同样的问题,回答是什么?
我猜100个人里面有99个人会回答是:戴安娜。
戴安娜就是个典型的王室包装抛给平民的幻想彩球——她本是侯爵之女,但英国王室硬把她宣传成一个“平民”——结果引来英美平民疯狂的追捧。英美“戴安娜文化”到现在仍然是非常热门的现象,这就是英美文化中骨子里的贵族相。现在的凯特王妃,大致也走的这个路子,只是随着时代的进展,加点平民喜欢的“婚前同居”之类话题。
另外,留神点那1个回答是邓小平的人,他反倒很可能是个贵族,能分得清谁真正在拨动这个地球。
(我没出过国,全凭猜测,猜错了请留言告我。教师只是我的职业,但我不是万事通,深知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也。)
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长(下)
(我不喜欢这样写帖子,太学术,像论文,不好玩,只是血统论引来的争议太多,不知这样的回答能否解答留言中的问题。)
还是好好分析霍格沃茨吧。
如前所述,英美文化中的“平等自由人权”倾向,集中体现在“自由选择”理论,也就是在《密室》的结尾校长说出来的一句话:“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先天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种论点在英美文化中比比皆是,因此血统论分析完了之后,现在可以比较详细的介绍一下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论了。这也是后面几篇的基础。
严格地说,英美国家的“自由选择论”并不是本土货——整个英国文化,都是广义上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源头来自基督教的教义。有人问我为什么片中的文化符号为什么没有梵蒂冈,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必要专门解析,教皇大家天天见:
能分清吗?
我在网上搜索,居然有人讨论两个人是否一个演员的。
这个讨论本身也能证明两个人的文化符号实在是太接近了。凡是在有关中世纪的奇幻文学中,出现白头发、长胡子、传长袍,一脸慈祥的长者形象,基本肯定是中世纪的基督教传教士/教皇的形象。
因为政治原因,当今英国和梵蒂冈的关系并不好,主要是现在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欧和拉美,经济上和西欧北美有矛盾,因此梵蒂冈必须经常发表谴责“为富不仁的资本主义”的圣谕,以争取信徒的支持。为富不仁的资本主义们当然也不客气,罗马和伦敦近在咫尺(用中国的标准),英国居然拖到1982年才和梵蒂冈建交。哈利波特全球大热之后,梵蒂冈教廷官方报章《罗马观察家报》发表专文谴责,并号召信徒们抵制,理由是哈利波特“传播巫术”,(大家别笑,教皇还真信这个,就像他同时也相信处女生子、死人复活升天一样)。作为回报,罗琳召开记者会,宣布“邓布利多是个同性恋”,(天主教教士不结婚,同性恋和恋童癖一直是个大麻烦),英美人也都知道她在骂谁。
但这只是政治。从文化层面来看,基督教文化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两位教皇在电影里干什么呢?在《魔戒》中,甘道夫负责加冕:
(《魔戒》结尾,甘道夫给亚拉冈带上王冠,“王者归来”。)
原型在这里: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给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领袖查理加冕,法兰克人称帝自此始。)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负责洗礼:
(《哈利波特》第六部结尾处,邓布利多带哈利去取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哈利浸入水中,遭遇危险,邓布利多燃起大火救他。哈利经此洗礼,开始成熟,下面就是大决战了。)
原型在这里:
(公元496年,法国兰斯大主教圣雷米吉乌斯为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一世施洗,法兰克人从此建立王国。)
这两件事都是欧洲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人家喻户晓。洗礼和加冕礼都是基督教的圣礼,用在王者身上,就是哈利和亚拉冈的登基仪式。邓布利多有甘道夫和教皇的影子,哈利有凯撒、亚瑟、亚拉冈、查理曼和克洛维诸位王者的影子,嘿嘿,伏地魔也有黑暗君主索伦的影子——没有脸。(关于伏地魔的文化原型,下文分析。)
如果说前面的民族学、人类学,差不多是西方人“关于身体的知识”,(因此这两个学科建国后和法学一样,被直接关门了),基督教和源于基督教的各种理论(中世纪常称为“某某教派”,近代常称之为“某某主义”),就是西方人“关于精神的知识”,“自由选择”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的教义很复杂,我很不成熟的将其简化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上帝面前人生而平等(旧约),每个人靠信仰得到拯救(新约)。一个中心就是“自由选择”。
众所周知《圣经》是由犹太教的《旧约》和基督教的《新约》两部分构成的。基督教之所以保留《旧约》,更多的是为了保留上帝的概念,这个超然于宇宙四方之外,存在于时间起点之前的概念,能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在造物主面前,什么血统论等等都不重要了,我们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西方思想史上,从卢梭到罗尔斯的形形色色的平等论,都有《旧约》故事的影子。最好的体现,就是美国独立宣言中那句名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男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中文翻译中省掉了原文的圣经色彩,顺带也省掉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为什么是man?因为在圣经中,woman是man的一条肋骨。
《旧约》本是犹太教经典,但是犹太教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变成了一种非常保守的宗教,特别强调血统和礼仪,只有结果富有的犹太人才能上天堂。随着罗马帝国征服广大地中海地区,罗马公民垄断了帝国的全部政治权利,大量受奴役受损害的人无所归依,急需一种宗教来抚慰心灵。结果,犹太教中一个小教派独立出来,这个教派宣称他们的领袖基督是上帝的独子,来人间替人赎罪,跟随基督的人就能上天堂,血统不问。这种教义获得了广泛的成功,发展成后来的基督教,其基本教义之一,就是自由选择说或者救赎说。
(宗教话题很复杂,而且很容易跑题,本文主要还是介绍英国历史文化,顺带解析哈利波特,对基督教的解析尽量从简。留言讨论的欢迎,传教的恕不回复。)
自由选择说内涵丰富、流派纷呈、情况差异很大,本文不能尽数,只分析基督教在英美文化中的影响。搞学术的朋友请注意,你可以用基督教解读英美文化,但一定要慎重,因为历史上,英美文化是在反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从天主教的文化中脱胎而来的,因此,英美文化中的基督教因素,很多是受限制的。很多流行的用基督教精神弘扬英美文化的论证,其实往往是牛唇不对马嘴。
在英美国家看来,基督教的教义中的自由选择理论一直是一个很危险的理论。在这方面,他们受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的影响很深。
奥古斯丁的理论体系庞大而丰富,他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一本叫做《论意志自由》的书里。这部书国内有译本,不过是部很枯燥的哲学专著。
选择论的关键,在于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而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在没有选择之前,人服从于礼俗或者权威,固然没有自由,但也不用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像包办婚姻,嫁错人怨命。而是一旦有了“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也同时有了犯错误的可能,就像自由恋爱,嫁错人只能自己哭了。选择论等于打开了一扇大门,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善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清二楚。
大家都知道,哈利的额头上有伏地魔的N标记,电影中也经常有这样的镜头:哈利和伏地魔之间有某种奇怪的“心灵关联”,他会说“蛇佬腔/爬说语”,也常常和在自己的噩梦中和伏地魔斗的筋疲力尽。
哈2
哈2
哈4
(更多镜头不截图了)
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关联,就是选择论的一个推论。因此奥古斯丁的《论意志自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志自由是恶的起源吗?
因此,英美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总体上是对“自由选择论”有所控制的,在英美国家,“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其实是一种比较保守的选择论,(比血统论激进,但和法德俄意等国的选择论相比,就保守多了。这个问题其实深挖很有意思,但这里就不展开了)。前面说了,英美文化的基础是血统和贵族,他们的选择论,是在贵族意识占优势的情况下,给平民一个希望的出口,其实是血统为本、自由为用。因此,英美的“自由选择”,总要把选择“贵族精神”、“英美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英美通俗文化(影视剧、口袋文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类似灰姑娘的故事类型,从平民出身开始,到嫁入豪门结束,戴安娜和凯蒂的故事都是如此。
(法学的同学们也可以注意一下,西方法学中有很多区分意志的善恶程度的概念,比如刑法中的故意、过失、意外事件,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恶意第三人,这是中国传 统法学所没有的,也常常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复习司法考试的同学们,你们还在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之间的区别发愁吗?嘿嘿,有些东西在法条之外。)
回到电影。
“自由选择”理论对电影影响很大,3456基本上都脱不开。还是先处理简单的。
从副线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系列赫敏的平民驯化课。赫敏的选择比较简单,无非是是否加入统治者行列的问题。从赫敏的角度看电影,哈2提出了血统问题,哈3456就是对赫敏的驯化,也就是校长为代表的校方,给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题目,让赫敏“自由选择”是否能够进入“天堂”——统治者的行列。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赫敏从来没有被邓布利多请到过校长室,(哈利是常客,罗恩也去过),她和老师最近距离的接触,就是哈6中的“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剧透一下,这就是赫敏训练课的终点。
宴会的布景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风格。作者对此稍有点讽刺,但整体把握还是比较符合艺术规律的。其中赫敏和斯拉格霍恩的对话挺传神,把一个平民女孩初次参加贵族宴会的心态表现的很到位。大家去自己体会吧。反正本宅看到这里,心中的感觉是:赫敏的故事结束了,(我本人挺伤感的)。
再说比较麻烦的,(这个问题详细说挺复杂的,今天的时间只够开个头)。
从主线上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场正邪之战,哈利和伏地魔都是霍格沃茨的学生,也都是混血,两个人的起点,基本都在正邪之间。(马尔福和卫斯理倒不需要选择,两家都几十代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按照故事情节,正方的哈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善的天赋”,最后经邓布利多点播,成为王者;反方的伏地魔则发现了自己“恶的天赋”,霍格沃茨故事就是他的堕落史。或者说,两个人因为自己的选择,分别走上了天堂和地狱的道路。
伏地魔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根据大家的留言,嫌疑大概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
是他:
还是他:
应该说,原书作者和导演为了避免麻烦,不可能在文中透露出特别明显的线索,但是文化潜意识还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不能分析出来。
先提示一下,上面两个都不是准确答案。
准确的说,伏地魔的原型是一个幽灵,在欧洲各地徘徊,也可以说,是个鬼魂。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鬼魂吗?
(未完待续)
翟按:本文后面会涉及文化意义上的伊斯兰教的某些话题,但请大家留言中不要对伊斯兰教乱泼脏水。我很反感网上非理性的反穆言论。另外,在线写做容易导致文章结构混乱,下次更新在一周之后,我想尽量一次写完。 去人人网把瘫了的账号激活重新看了所有的,看完了只能感叹这个人在某些问题上看的相当到位。
严重支持家养小精灵那段,还有下面这段:
血统论让平民绝望,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911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其他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几代了。 鸭子你又开帖了。。。先顶再看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28 18: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去人人网把瘫了的账号激活重新看了所有的,看完了只能感叹这个人在某些问题上看的相当到位。
严重支持家 ...
哈利波特这本书,因为是幻想文学,所以比较直接地展示了西方文化里的黑暗一面,我最早的一篇文章,探讨海外华人的前途问题的,也是以其为背景的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29 16: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利波特这本书,因为是幻想文学,所以比较直接地展示了西方文化里的黑暗一面,我最早的一篇文章,探讨海 ...
我当时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最震惊的是家养小精灵那段,明显地读出来一种作者的才力不逮或者话犹未尽的感觉,为什么呢?最最奇怪的是,家养小精灵那段,并没有写透,赫敏对他们的交流,其实流于非常肤浅的表面。我当时看的时候深感作者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但是并不理解作者为何不将其写的透彻一些,最后的感觉是莫名其妙地大量小精灵就站到反对伏地魔一边去了,不能信服。
现在这个人解释地比较清楚了。这个解释是相当可信的。
哈波7,哈利关于赫敏、罗恩无情抛弃他的幻想,那段很明晰感觉到他已经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不再是勇敢、智慧等单纯的词语可以鼓励的儿童,而是也有善恶两面的青年人。
另外就是在哈波5以后,赫敏的形象开始有所下降。而金妮就令人很不信服地迅速上升。
张秋那段我是看的很明显滴。从张秋这个演员的选择上也能看出来,相当的没有攻击性,没有突出气质的一个。其实随便找个中国演员很easy的,给出的理由说是怕英语不好?英语不好能不好到哪里去?我个人觉得那不是最明显的理由。选来选去选出这么一个懦弱的张秋,一点气质都没有,总觉得是故意找来衬托赫敏和过于平庸的金妮(好歹原著里面的金妮长相还不错,张秋的保护神更是一只优雅的天鹅)的。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29 2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当时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最震惊的是家养小精灵那段,明显地读出来一种作者的才力不逮或者话犹未尽的感觉, ...
你是哈利波特粉啊,我也把人人帐号翻出来了,这个解释相当系统完整。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29 2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当时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最震惊的是家养小精灵那段,明显地读出来一种作者的才力不逮或者话犹未尽的感觉, ...
注意罗恩一家的地位其实比看起来高,他们的血统很正,红色头发是比金色更少见的色彩,而且需要纯血,金妮的头发格外红,故事里多次提到这一点。此外,罗恩一家明显具有勇敢和忠诚这两种最被西方推崇的品质。有一个细节是分院帽在罗恩头上不到一秒钟就把他分到了勇敢和忠诚属性的格里芬多,而在赫敏和哈利头上都犹豫了一会。罗恩类似于美国的小布什,智商也许不高,但品格和血统都到位。
赫敏和哈利都非纯血,所以是融入者,没有什么比加入庞大的罗恩家族更有说服力了,否则他们的下一代还会在边缘游荡。此外罗恩家族对非纯血的友好态度也是一种西方的新秩序观“我们可以接受你,只要你成为我们”。 这也是邓不利多派的观点,而对立派别的观点是不能接受非纯血,最后邓布利多派胜利象征西方安排的新秩序观的胜利。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其实作者还没有分析到哈利的义父那一家,应该也是很有意思的。
张秋的描述也是非常奇怪的,全方面优秀的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性格,但作者却给她安排了摸不着边际的奇特行为,为前男友天天哭泣等,而且丝毫没解释哈利为什么看上她,似乎完全是表面的吸引。忍不住让人想起西方文学里中国女性最早的角色,给白人小男孩开荤的妓女。此外哈利在和张秋接吻后,立刻光速对她失去了兴趣,似乎也暗合张秋对哈利只具有性吸引力。
作者注意到了中国人的优秀,但无法认同和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所以无法写得深入,因为不了解中国人的信仰,西方文学传统上认为“中国人没有灵魂”,西方人一直弄不清楚中国人的灵魂在那里。
这就是二十一世纪一位左派的女作家对中国人的观点,和以前一脉相承。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2-7-30 18:44 编辑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30 07: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注意罗恩一家的地位其实比看起来高,他们的血统很正,红色头发是比金色更少见的色彩,而且需要纯血,金妮 ...
作者不能说是完全不理解张秋,她利用金妮和赫敏的解读部分地描写了张秋的心态,有了个很优秀的bf,但是却对哈利的感情有所向往。
当塞德里克死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于是她就更加纠结。
但是作者对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差,她确实是不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内心。描写张秋的有个细节:她总跟同一学院的一堆女生在一起。很多事情,都选择和她们分享。我想这个细节大概跟老外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海外华人或许很多也是跟自己同一血统的华裔交往更加密切,就不要说,传统海外的中国人和华人都选择住在唐人街或者聚集居住了。
张秋确实只不过是为了安排来给哈利从感情上长大,接吻被哈利看做是没有深刻 的意思,远比不上后来和金妮的拥吻。张秋也被描写为没有接受哈利一派的价值观,DA军的部分里面张秋不过是习学有关的抵御术却并不真正理解这些事情的意义。
赫敏释放出来的守护精灵是海狸,这个让我立即就想到了西蒙娜波伏娃和萨特的昵称。
如果赫敏不被分到格兰芬多的话,最有可能被分到拉文克劳。而事实上,哈利平素的表现根本不足以被分到斯莱特林,或许是因为魂器的干扰。
魂器这段也比较有意思。最后打倒魂器的方式,是发掘古代的神话传说。或者可看做作者自己暗示读者自己的创作思想是来自古老的旧有意识?如古灵阁里面的那些小精灵是犹太人的化身?古灵阁固定由一部分魔法人种来开设,这个设定本身就实在太容易跟种族联系起来了。
还有魔法部前面的那个雕塑,政治意味实在是太明显。
欧洲传统基于血缘和宗教的迷恋,确实是深厚。
邓布利多要求哈利等对小精灵们好一点,基于要减少小精灵们的反抗。但是多比要求薪水这种解放意味很浓郁的要求,邓布利多虽然满足了,但是可以看出,工作时间还是多于普通劳动者。此外邓布利多并没有主动去解放小精灵们的全体的意愿,和赫敏的较为激进不同。
如果太祖生活在童话里面,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解放小精灵运动,哈哈。
哈利的义父那家,确实非常有意思。估计作者后面可能会涉及到。
这样看来,中国人传统意识里面还是比较平等的。至少我看到的红楼梦和金瓶梅里面的传统意识都比老外平权多了。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30 18: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作者不能说是完全不理解张秋,她利用金妮和赫敏的解读部分地描写了张秋的心态,有了个很优秀的bf,但是却 ...
中国起初是和西方不同的秩序,是比较平等的部落联盟而非西方的掠食部落建立次序,中国也没有出现过西方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当然可能和东亚这块早先没有太多不同人种有关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30 07: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注意罗恩一家的地位其实比看起来高,他们的血统很正,红色头发是比金色更少见的色彩,而且需要纯血,金妮 ...
你说的不会是赛珍珠吧?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30 19: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起初是和西方不同的秩序,是比较平等的部落联盟而非西方的掠食部落建立次序,中国也没有出现过西方意 ...
这个用环境决定论来说就是中国这片大陆对协作要求比较高,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融合,而且我们这片土地适合农耕,容易行程固定的群落,而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游牧过程中一旦碰到原来的地方有人,征伐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2-7-30 21:33 编辑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30 19: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起初是和西方不同的秩序,是比较平等的部落联盟而非西方的掠食部落建立次序,中国也没有出现过西方意 ...
我一直在想,邓布利多不去解放小精灵全体,其根本思想在于,他认为,没有他们自己思想的觉醒,就是解放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幸福的。
而想想老毛吧,人做到了先去解放人的思想,再来将力量组织起来成为巨大的推动力。所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罗琳的笔下,没有经过意识的觉醒,莫名其妙地,小精灵就自己起来打倒食死徒了。这样看来还是老毛更懂人性。
这个“中国也没有出现过西方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太同意了,据说古罗马和希腊城邦的奴隶和自由人比例是几比一的比例,而这个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目前没有考古的证据证明中国存在过这样的社会结构。即使是商代的殉人,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人就一定代表了当时时代拥有广大的奴隶阶层。而到了周朝,立即就产生了强烈的类似于人本思想的意识,阻止了人殉制度。话说,诗经里面就有抨击殉人制度的。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没有认为这些人去陪伴穆公是好事情,而认为丢失了生命无论如何都是坏的,这其实变相地反馈了一种无神论,或者中国传统的不太相信死后的世界。而哈利波特里面,即使是一方面强调死后的虚空,另一方面,通过梦境、镜子、幻觉等方式,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小天狼星、他的父母等人多少存在一定的交流。尤其是跟邓布利多,还有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的历届校长的画像会说话这件事情,可见他们的死后虚空不是很彻底的一种。而无论是诗经还是后来的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都强烈的反映出中国这种无神论的倾向。一方面中国传统有向先人祈祷、向上天祈祷的风俗,甚至信念,另一方面又有这种强烈的无神论无灵魂论的苗头,而且是从这么早就开始了,这个好像的确挺奇怪的。我不太清楚古希腊和罗马的死后世界观,不知道比较起来怎么样。
诗经�6�1国风�6�1秦风�6�1黄鸟
题解:哀悼殉葬秦穆公的三位贤臣。
交交黄鸟①,
止于棘②。
谁从穆公③?
子车奄息④。
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⑤。
临其穴⑥,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⑦,
歼我良人⑧!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⑨!
交交黄鸟,
止于桑⑩。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④。
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⑾。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
止于楚⑿。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④。
维此针虎,
百夫之御。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殉人,仍然不是奴隶,而是自由人,他们是穆公的臣子。而且,秦被认为是文化的边疆,其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在近年周公庙的考古中,就未发现人殉。
最近陕西东部韩城刚刚发现的一座高等级的周墓(距今约2800年)中,还是发现没有“人殉”。据查,目前国内发掘的周墓共2000多座,有人殉的不足十分之一,即使有人殉,数量也极为有限。据专家分析,有人殉的周墓往往位于商文化圈内,受到商代人殉习俗的影响。
有没有人殉,是一件大事,因为它直接反映出古代统治者对人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周墓中少有人殉的事实基本上可以印证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对周初社会“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状况的描写。
联想到井田制度的记载也基本上是起源于那个时期,或许周朝是竭力培养自由民阶层的一个时期。而这种努力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继承。直到封建制度的末期,在大部分朝代,主人打死家奴都不是一件光明举动。典型的是唐代的鱼玄机,因为打死婢女被处死了。。。在红楼梦也有宝玉因为可能逼死母婢挨打差点毙命的情节,还是和西方死个奴隶不算什么事情有明显差别。
东亚这块人种其实也不少,没有产生真正的奴隶制度,或许还和其他的自然因素有关,比如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相对的),人口基数也较大,所以对奴隶不感冒,因为自由民就够用了,由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对可能较快,也不太看重一些出身。比如秦国最早不过是个放马的人受了封赏,这足以说明,古时候人以其才力可以达到社会阶层的抬高(并不一定完全依附于血缘婚姻等),相对西方可能好很多。
商周时期的部落相互攻击的记录也不少,典型的比如烽火戏诸侯,妇好出征(据说妇好本身就是其他部落的嫁过来给商王做妃子),但是很早好像就产生了礼教,形成了一种行为准则。当然,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我们不知道。
在网上找找,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段子:
有些人根据这些被杀掉的家伙,论定商朝是奴隶社会。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这些被杀掉的人,到底是不是奴隶呢?商朝到底有多少奴隶呢?是不是一有奴隶就叫奴隶社会呢?这里先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人殉,一个是人牲。
人殉是在葬礼上被杀掉,去陪伴死人的。人殉一般不以奴隶充当,往往是死者生前的熟人,比如死者的朋友、姬妾、亲戚、武士、臣僚、仆从,他们在地底下依旧各斯其职,有的还在墓里持着戈,作出巡逻保卫的样子。当然人殉中个别也有奴仆。这种人殉和后来历朝历代的殉葬一样(譬如寡妇之殉老公)没有太大区别,奴隶只占死者中的一小部分,也不是商朝独有的现象。老实巴交的秦穆公在死了的时候,还用了177个人殉,其中车家三良就是秦庭的高级官吏,绝不是什么奴隶。
人牲,跟人殉不一样,人牲是祭祀上帝以及商人祖先的,人牲则更不是奴隶。统计发现,商朝总计1.3万的人殉人牲,75%发生在商朝盛世“武丁时代”。这是因为武丁时代战功最煊赫的原因,所以,可以推论战俘是人牲的主体构成。武丁所捉来的战俘绝大多数都杀了作为人牲,极少量养起来转化为奴隶(用于从事养马、打猎之事,用于农业生产的则绝少)。这一点被卜辞的研究所证实,以典型的羌方战俘为例,转化为奴隶去养马的只有一例,其它全是杀了祭祀上帝,每次三人、五十人、三四百人不等,被杀掉的人身上还带着战场上的箭伤,从头骨分析都是什么"类高加索人种、海洋尼格罗人种、爱斯基摩人种",来自遥远的五湖四海,更说明是战俘。他们的脑壳上刻着武丁的战争伟绩,让上帝吃的时候先看看见。
商朝所谓"臭名昭著"的人殉人牲,按被杀者数量比重看,依次的是战俘、葬礼死者的亲友,最后是极少量的奴隶。退一万步,即便这些被杀者都是奴隶,但从被杀者数量上看也并不多。如今挖出来的是1178人,这个数目当然不全,因为还有一些倒霉蛋至今未见天日。幸好商朝杀人祭祀是件神圣的事,必须严格记录在甲骨上,专家们于是统计了所有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发现累积人牲总数为13052人。把它平均到250年中去,是每个月四人。对于一个诺大的商王朝来说,每个月杀掉四个人作为人牲,实在不是太多,根本都不血淋淋,还没现在一天出交通事故死的人多呢。其实,人牲、人殉是远古时代人类的共同习惯,出于对神灵祖先的敬仰,世界各地无不如此。仅仅因为每月平均杀掉四个人牲就判定当时是奴隶社会,岂不有点危险。
奴隶不是商朝的专利,后来的周朝也有一些。更后来的汉朝,奴隶的使用量有增无减,不论官府还是民间,都豢养役使奴隶,“臧获”和“奴婢”是对他们的流行称谓。他们与养马一样被当作一种投资,奴婢可以买卖。从很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目睹了他们劳动的身影,遍及了汉朝手工业、畜牧业、农业、运输、矿冶、煮盐和商业领域。皇帝甚至发召规范田地上的奴隶数量——可见当时用奴隶之盛。
但是事实上汉代仍然是以自由民为主体的,而且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奴婢,和西方的带着镣铐的奴隶仍然不是一回事,其自由度要比西方还是大不少。起码,中国传统的奴隶一般不会带着铐子干活,不会进斗兽场,可以结婚(虽然需要允许),甚至可以赎身或者被主人放出来。
商朝的奴隶数量与同时期的埃及、古巴比伦相比,也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古巴比伦王国与北方亚述人的频繁战争中,动辄有十数万人甚至二十万活口做了战俘,而三万、七万、九万战俘的记录更是史不绝书。埃及法老也是频频出征、大有斩获,捉到数万甚至十万俘虏。这些被俘的人口显然不可能全是士兵,当时的军队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而一定是良民居其很大比例。这些被俘的人丁,绝大多数转化为国王和政府直接掌管的奴隶,还有一些发往奴隶市场出售给民间。而我们商朝的武丁先生,一次出征在三千五千人左右(只有一次达到一万多人),战俘又多被杀掉祭祀使用,实在没有因此产生多少奴隶。其实,中国的战争,并不是以产生奴隶为目的,而是出于保家卫国。
商朝最主体的人口,也不是奴隶,而是守着几千年世代相传的土地,土地上的宗族农户。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就是说,国家向这些宗族农户发授土地,夏朝每人发五十亩地,商朝七十亩,周朝一百亩,然后国家收取其十分之一的收成。这哪是奴隶呢?分明就是正常的农夫,上交的是实物的地租。这些农夫,平时聚族而居,合族劳动,把一定比例的收成上交国家,其它在族内进行分配,战时则按族出征,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其实是多年延伸下来的原生态的宗族户,他们有自己的工具、农舍、自由、人格和自行支配的粮食财产,这不是带着锁链、一无所有、被买被卖的奴隶所能等同的。倘若一个社会最主体的人口——土地上的稼穑者不是奴隶,那这个社会还能被视为奴隶社会吗?当然不能。
,“殷周之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也就是说,国家按人头授给他们土地,类似现在的包产到户。这怎么会是奴隶呢?奴隶怎么会授田呢。
事实上,商周当时的奴隶,来源有限,只有区区战俘、罪犯、卖身偿债者三类,数量因此有限。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也非常有限,并不包括农业这一最主体的生产领域。
其实事实上,在我看来,某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是不可能由奴隶传递下去的。比如,乐器制作,和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制作它们的主体一定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人,而非真正的奴隶。奴隶顶多在这样的工作里面担任一些粗役。倒是传统的社会结构,给中国人以改变自己阶层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著名的伊尹,就是奴隶起家的。
伊尹后来担任商汤的谋臣。反馈到哈利波特里面去,像赫敏帮了哈利那么多,足为哈利的伊尹,但是还不行,血统还是阻碍她的阶层上升的重大问题。
其他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奴隶的研究:
从张家山汉律有关奴婢法的内容来看 ,奴婢是以人的身份登记在民户的户籍 ;生命得到基本保证 ,刑事责任相当于父权家庭中的子女 ;奴婢免良的渠道不限于国家诏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代户继承主人的财产。
两汉官、私奴婢和奴隶相比,情况不同,其阶级地位显然已有了变化。首先,汉代法令禁止虐杀奴婢。在秦代,奴主杀奴已受到限制,
中国传统所说的奴隶,整体来看,顶多是种带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而已。和西方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最严重的说不定就是清代了,但是即使是这样,也跟西方的天壤之别。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30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直在想,邓布利多不去解放小精灵全体,其根本思想在于,他认为,没有他们自己思想的觉醒,就是解放了 ...
本质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属于环太平洋文明圈,即印加,玛雅一类,信仰属于自然崇拜的萨满教一脉,人牲的习俗应该类似于印加和玛雅的血祭。即用人来祭天,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死,最早的信仰是死后有灵,但并不会下地狱或者到达异类世界,而是和后代一起生活中自然世界里,祖先崇拜最早是祖灵崇拜,即相信祖先灵魂寄托于自然天地间,后来进一步化为死者和生者有类似的生活,所谓事死如事生,萨满信仰是相信天地分层的,但并不强调天堂地狱轮转的概念。
玛雅,印加,和古中国都极重视人和人之间的长幼尊卑顺从秩序和物资分配上的平等,印加帝国就极端重视玉米的平均分配。而中国的井田制也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制度。政府进行公共管理虽然有等级之分,但是这种等级是建立在长幼尊卑体制下的比较紧密的依附关系。
西方的罗马希腊都是掠食部落,不事生产,只从事战争,用强大的武力控制其它民族的部落,最后建立了复杂的捕获消费奴隶的产业链,早期奴隶不能结婚繁殖,几乎全靠侵略得来。几大种族在亚非欧早有冲突和交流,而东亚和美洲由于地理阻隔,在商以前几乎是黄种人的天下(除了在文明更早的时期把棕种人驱逐到南亚)。所以东亚和南美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各部落共性较大,较为平等的联盟关系上的,导致后来的社会思想也和西方不同。
中国的信仰经历了几个阶段,萨满教从自然崇拜到商朝的英雄/等级崇拜,从知识封闭的贵族制到周朝开放教育以后的贵族制度沦灭,建立了新的更平面化的秩序。再到游牧民族入侵,佛教传入,程朱理学进入了极端唯心主义,最后间接导致崖山这样知识精英集体自杀,文脉断掉的悲剧。此后社会流民化,明朝之后传承自周朝的旧世家彻底被杀光或者被迫隐姓埋名,在思想上承前都不能,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文脉断绝。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7-31 0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质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属于环太平洋文明圈,即印加,玛雅一类,信仰属于自然崇拜的萨满教一脉,人牲 ...
但是,首先一个,事死如事生并不全是出于宗教原因,还有个礼制的原因在里面。而即使是诗经这样早的时代,也有一种死即是空的理念在里面。所以所谓的论衡相信无鬼神,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而并不是凭空产生。
自然崇拜的萨满教,后来在民间还多有遗存。像我bf家那边对桥的崇拜,我家那边可能对树等有一定的崇拜,南方某些山区对石头、树木等的崇拜,我姥爷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山,听说所谓“大山奶奶”的信仰,这个也是萨满教,这个遗存相当强大。但是即使信仰萨满,中国人的有神论也是不够巩固的。
理论上来说,西方的掠食部落应该是对生产力和人力破坏很大的一个体系。不知道是否和当地的土地承载力有关系。在商周时期,中原的土地承载力应该一直没有到达其顶点,尚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开垦。后来可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供给趋于紧张。发展起来施肥制度后,土地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目前中国趋于精细的传统农业作业方式应该就是当年土地紧张的一种结果。这个在南美和欧洲貌似是不明显的。到现在为止,中国传统的耕作制度和方式很多东西还是相当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比如中国人一般对葫芦科藤蔓作物立体种植,对一些作物甚至不作为大面积种植而善于利用边角地块,提倡套种间作,等等。西方当年的掠夺俘虏是否是地中海、西非等区域土地承载力不够的一个曲折的社会选择?因为在中国这个矛盾不是这么深,因此就不用选择完全排斥其他部落,或者以杀戮的方式将其消灭。
而东亚和南美相比,杀俘的强度也是不可以道里计其差异。东亚自上古以来,祭祀就主要用“三牲”,杀人祭祀不是没有,也并非不是非常广泛,但是其量和频率远远低于南美文化。这是否也跟土地的承载力有干系?
中国传统的几种信仰方式,萨满教,传统的占卜(比如周易),英雄崇拜,这些体系和风格都流传到了后世,甚至和佛教结合在了一起。或许是我们没有选择排他性的一神信仰的缘故吧。
哈利还好,魔戒里的血统论阶级论真正是让人想吐 先补充一完整链接,说明中国文明还是更高级一些
http://tieba.baidu.com/p/1743699807?pn=3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31 0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首先一个,事死如事生并不全是出于宗教原因,还有个礼制的原因在里面。而即使是诗经这样早的时代, ...
侍死如事生可以提炼出两个基本点,一是相信死后的某种存在,二是不相信死后有超越此世的另一个世界,即死人和生者生活在某种重叠空间里,这个信仰在世界范围内看只有环太平洋文明圈有。
这个观点和古埃及的灵魂上层次和佛教的转世轮回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后来的生死观是原来的信仰混合佛教后的产物,如祖先崇拜明显是和佛教的信仰矛盾的,后来也保留下来了。现在比较传统的农村还是有吃饭时祭祖给祖先留筷子留位子的习惯,这就是明显的萨满祖灵观念的保留。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30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直在想,邓布利多不去解放小精灵全体,其根本思想在于,他认为,没有他们自己思想的觉醒,就是解放了 ...
引用的文章有链接吗?很有趣,可以提供一下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30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直在想,邓布利多不去解放小精灵全体,其根本思想在于,他认为,没有他们自己思想的觉醒,就是解放了 ...
殉葬如果作为一种传统,可能未必是强迫的。 mach 发表于 2012-8-2 17: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殉葬如果作为一种传统,可能未必是强迫的。
从当时人在诗经里面对殉葬的记载来看,估计是半强迫的。首先,时人也觉得殉葬是不合理的,那么作为当事人估计也未必觉得非常合理;其次,目前还没有听说过证据证明这些人是自愿殉葬的。在很多朝代都有殉葬,但是后世通常认为这些人都是被迫。虽然目前殉葬的人很多是没有挣扎痕迹的,很多也没有骨骼损伤,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这些人就是自愿自觉的。
事实上好像从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对死后的世界充满了恐惧,而有别与一些宗教信仰较为强大的民族。传统封建君王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一直都很强烈,从秦始皇到雍正,更多的更早的范例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死如灯灭的观念肯定是更早就出现了。现在的非洲等区域,我不知道是不是恐惧到这种程度,但是,至少从《赛德克巴莱》来看,台湾原住民可能就没有这么恐惧。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8-2 2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当时人在诗经里面对殉葬的记载来看,估计是半强迫的。首先,时人也觉得殉葬是不合理的,那么作为当事人 ...
事情没那么简单。
程婴可以为了公孙杵臼去死,五百士可以为了田横去死,殉葬也未必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在古人眼里,或许道义真的是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在旁观者看来残忍的事情,或许他们反倒觉得是一种幸福。诗里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是旁观者对命运的感慨,对上天不公的哀诉,未必有指责君王的意思。
我们已经离那个时代太远了。 mach 发表于 2012-8-3 08: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事情没那么简单。
程婴可以为了公孙杵臼去死,五百士可以为了田横去死,殉葬也未必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春秋时期的死生观念虽然比较轻生取义,但是我觉得,因为就当时所有国家来说,所有的周朝姬姓国家,按照祖训是很少大批陪葬的。因此,殉葬未必就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而秦穆公殉葬者众,虽然诗歌说是抱怨苍天,并没有埋怨君王,这并不能就代表当时的人一定愿意给国君殉葬。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轻生取义,也有重视生命一面,而且相较其他文化来说,更选择相信“唯物”的死后无知无识化为虚无的观念。虽然无神论并不盛行,事死如事生,但是另一方面,从实际实践来看,反倒是更重视活着的时候的世界,能尽量挽救生命就挽救生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0bd5f01000b66.html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魏武子(魏犨)有嬖妾,无子,魏武子病了,对儿子魏颗说,我死后把她嫁出去。待他病危临死了却说,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让这个年轻女子殉葬,而是嫁了出去。后来这个女子的父亲结草报恩,让魏颗在战场上俘获秦将杜回。成语“结草衔环”的“结草”就来之于此。不过这个魏国,查了下,是姬姓国,应该跟非姬姓国的一些传统有所不同。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8-3 1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春秋时期的死生观念虽然比较轻生取义,但是我觉得,因为就当时所有国家来说,所有的周朝姬姓国家,按照祖 ...
其实我觉得,舍生取义正是重视生命的表现。道义是什么?天下为公!为了让大多数能活下来,少数人有时候就只能选择去死。我想,如果儒家所说的大道之治真的存在过,那先秦有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奇怪。
我相信肯定有人不愿意殉葬,我也相信肯定有人是心甘情愿的。具体到个人是什么心态,就很难说了,而且这还和具体的国君有关系。荒淫无道的国君,和鞠躬尽瘁的国君,受到的待遇肯定是不同的。 mach 发表于 2012-8-3 11: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我觉得,舍生取义正是重视生命的表现。道义是什么?天下为公!为了让大多数能活下来,少数人有时候就 ...
但是殉葬可不是为了保全别人的生命啊。
事实上,就这三位贤臣殉葬的事情,说不定多少是有内幕的。这仨是一家的据说,殉葬一定要一家的三位贤人,有点邪奥~~~当然这或许是现代人瞎想。
什么是鞠躬尽瘁的国君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算是比较贤明了吧,怎么死的?齐桓公怎么死的?这两位可都是因为权力斗争被饿死的。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我觉得,殉葬这事情,虽然有当时的制度和习俗的支持,但是从现在的考古发掘和历史记载来看,好像还没有非常明显的显示这些人是自愿随国君于地下的证据。
不排除有若干个是自愿的,但是就整体而言,缺乏为人殉葬“舍身取义”的证据。相反,有更多的历史记录证实,当时人对殉葬一事,整体并不是非常赞同的。因此自秦代以后,人殉大幅度减少,改用土俑。
本帖最后由 mach 于 2012-8-4 06:34 编辑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8-3 23: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殉葬可不是为了保全别人的生命啊。
事实上,就这三位贤臣殉葬的事情,说不定多少是有内幕的。这仨 ...
道义,本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可以将殉葬和殉情,或者和革命年代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前赴后继慷慨就义的行为相类比,就能明白了。三个公族和秦部族有着世世代代的生死之交,感情之深不是我们可以揣测的。
我觉得吧,殉葬制度在建立的时候,肯定有其积极意义的,否则是无法实施的;到后来也是一定会变质的,引起反抗的。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具体到个人,就更难说清了。
我说那么多主要意思是,我们在考察古人行为的时候,要尽量把思维调到和古人相同的频率,否则认识是有偏差的。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所有话也都是猜测,只是提供一种思路罢了。 据说出续了。哪位有人人账号的好心人去转过来吧? 这是原创吗?如果是,那么恭喜楼主找到了能发挥个人学科背景优势的,且能让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不是原创,是转帖,我在别的论坛看见过。 我把源地址贴贴
http://blog.renren.com/blog/247533971/friends?from=friendEnd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8-7 09: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原创吗?如果是,那么恭喜楼主找到了能发挥个人学科背景优势的,且能让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不是,已经注明转贴了。其实,我没什么兴趣让大众喜闻乐见,这样写好则好矣,就是比较慢,远远慢于思考的速度,我写的东西更多是在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