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人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致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府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之!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玄幻,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语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矣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总算是抄完了。
算是想了下--个人看法。
前提--推到的过程--结果。这三者里面对于思考过程来说,其实最不重要的就是结果了,但是起作用的确是结果。最重要的是前提或者说环境的判断,就是推理方法技巧差些,只要前提判断对了,多少还是有些有益的结果的。如果前提错判断错了,那就是对着月亮说太阳。当然方法的恰当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就是分析事情而已嘛,不要有偏见的去看,这个不容易做到。那就各种角色都扮演下,然后在综合评估下,至于最后的结果就看个人喜好了。{:soso_e112:}
算了就说这么多吧。。
最后,感谢各位网友读了它。{:soso_e113:} 好贴,顶!
终于明白了,中文“国家”一词,不能被翻译,country,nation, state ,mother land都不行,因为中国自古“国”和“家”都用同一套伦理价值,英文没这个文化机理。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2-12-9 2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贴,顶!
终于明白了,中文“国家”一词,不能被翻译,country,nation, state ,mother land都不行,因 ...
英国的我不知道,中国的是这样。基本是从周公旦那里来的。 楼主有心了,好 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