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yorker 发表于 2012-6-9 22:23:48

养老之难

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赡养老人早已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一大话题。如何照顾患病的老人,选择何种治疗手段,怎样陪伴他们走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成为不少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

截至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据预测,到2035年,每两位老人,仅对应1个孩子。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及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以养老机构为主要成分的养老产业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而兴起,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朝阳产业。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提起赡养年迈的父母,不少人会把专业的养老机构当成一种选择。然而国内目前的养老机构却面临服务规范不严谨、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的局面,让入住养老机构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儿。此外,高昂的费用也常令人却步。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区养老服务和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有的地方床位预约已经排在多年之后,而民办养老机构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这样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对你的父母来说,某种照料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对其他人的父母而言却未必行得通。”达特茅斯-希契科克医疗中心医生、《最佳照料》的作者艾拉·比奥克说,“对每位老人,在哪一个阶段、选用哪一种治疗手段都需要作出区分。”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善待老人还有更多选择。

养老方式比较

居家养老

大部分老人都希望能在家中颐养天年。许多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十分享受在家养宠物、自己烹调美食的乐趣。对需要进行治疗的老人来说,有专业机构能提供上门医疗,备有专业器材、理疗师、护士、护工等所有老年人需要的设施及人员服务。

好处:可以享受天伦之乐,适合不愿意改变生活环境的老人。

问题:老人最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患病老人如需请保姆和看护,要具备一定经济条件。

机构养老

生活无法自理的患病老人或子女工作繁忙无法亲自照顾的老人,可以前往养老机构享受服务。目前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护理院等等。

好处:老人能在养老院结交新朋友,享受专业的服务,不用为家务等琐事操心。

问题:与家人分开居住可能会导致亲情的疏离。行业尚缺规范,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越专业的服务机构收费越高。

社区居家养老

目前“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日益兴起。部分社区建有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可提供白天看护,服务内容涵盖日常检查、上门送餐等。

好处:迎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保留了“住家”的形式,又能减轻家庭成员的压力。

问题:社区养老体系尚不成熟,城乡发展不均,并非所有老年人都可享受到社区服务。

越山 发表于 2012-6-9 23:42:17

很难。这个事情说得容易做的难。
拿魔都距离,市里面公立的养老院床位人满为患,一般排队要等三四年,郊区民办的倒是空位不少,但是动辄三四千的费用让人均约两千余的退休老人大呼吃不消。
要说他们暴利,还真不是。有个朋友曾经打听过投资筹建养老院的手续,民政局一堆规定文件吓得他之咋舌。
比如走道,扶梯,距离等等,规定之细堪称国际接轨。
嗯,这个大概就是现实吧。
也许,后面国家认识到形势严峻,拨款投资些吧,目前,大家只能还是居家养老比较靠谱。
想进养老院,就不要天天当愤青和键委,多多赚钱是王道!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07:03:12

中国的养老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同一个小区里买或者租两套房。小两口一套,父母一套。不同一屋檐下起矛盾,但是又可以每天都照料。

far8008 发表于 2012-6-10 08:27:22

两套房的价钱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二期户型面积多是两室以上户型。真正的两代居很少。

sunlaoda 发表于 2012-6-10 10:11:14

哈 穿越兄说的有道理啊
我就是这么搞的,趁着现在年轻有能力,搞两套房子,孩子有能力自己买房更好,那一套房子可以租出去作为养老补充。没有能力的话就一起住,千万不要和老人住一起,矛盾太多了

杜鲁门 发表于 2012-6-10 11:07:46

养老之难,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体会。一言难尽。{:soso_e150:}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6-10 14:20:38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0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的养老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同一个小区里买或者租两套房。小两口一套,父母一套。不同一屋檐下 ...

对的,广东那里有“一碗汤”的的说法,我觉得很不错。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17:58:23

sunlaoda 发表于 2012-6-9 16: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 穿越兄说的有道理啊
我就是这么搞的,趁着现在年轻有能力,搞两套房子,孩子有能力自己买房更好,那一套 ...

希望也就是这二十年是苦日子。等到二十年后,房价下来了,或者租房的政策像纽约的那么好(俺个人更喜欢这一条路),有需要的人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搞两套房了。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18:00:12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6-9 2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的,广东那里有“一碗汤”的的说法,我觉得很不错。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得赶紧放开一胎化政策了,要不以后养老真是要命。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6-10 19:49:10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18: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得赶紧放开一胎化政策了,要不以后养老真是要命。

我反正是2个打底,争取3个罚款也不管。

sunlaoda 发表于 2012-6-10 21:36:00

你也太猛了把!!生两个还不够
可惜我们都是公职人员,不敢生孩子啊 要被开除的

穿越 发表于 2012-6-11 06:32:36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6-10 1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反正是2个打底,争取3个罚款也不管。

俺也想生个小三来着,可惜LD不愿意了。

cococala 发表于 2012-6-11 06:46:21

穿越 发表于 2012-6-11 0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也想生个小三来着,可惜LD不愿意了。
我的梦想。。。4个

不能忽左忽右了 发表于 2012-6-11 16:21:04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0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的养老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同一个小区里买或者租两套房。小两口一套,父母一套。不同一屋檐下 ...

这是不错的。将来是需要三套房,因为是俩对父母。

越山 发表于 2012-6-11 16:22:18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0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的养老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同一个小区里买或者租两套房。小两口一套,父母一套。不同一屋檐下 ...

这个是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最好的办法了。就是门槛比较高。

越山 发表于 2012-6-11 16:23:57

看看这条新闻,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也很有效。

网友齐赞上海“最美邻居爷爷”

               
本报6月8日对“一根爱心绳”进行了详尽报道,引来网友热议

  晚报记者 张建群 报道

    “太感人”、“好温暖”、“微光啊”……本报上周五报道的79岁的包炳元老伯用一根“爱心绳”帮助楼下87岁的孙老太,而且这一善举坚持了5年,这一报道引起读者、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上海虹口、@上海铁警发布、@中国之声、@上海生活小灵通、@新闻晨报等官方微博和人气微博相继关注,一天内的转发和评论量迅速上升。昨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节目中摘播了本报这篇稿件,并邀请嘉宾做客发表观点。众多听众则通过其微博深夜互动,说不尽感动和感慨。

    从一条条滚烫的留言中可以读出,平凡的老人、柴米油盐的琐碎、整整持续五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却产生了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触动了社会最柔软脆弱处。网友们送上祝福,呼唤邻里互助,更热议如何面对“养老难题”,给独居老人更多关爱。

“最美邻居爷爷”:帮助别人就是快乐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虹口大连西路215弄,给包老伯送报纸。包老伯在认真翻看之后,从柜子里搬出一摞此前在单位当钳工时的各种获奖证书。他最得意自己是上海第一代技师,手艺很好,还带出了一批批的徒弟。而且,孙子孙女对待学习和工作都很认真,为人也很热诚。

    当记者夸赞他搓成的绳子真整齐,竹竿上的钩子很坚固的时候,他呵呵一乐:“这些都是小意思。 ”他还拿出锯子、刨子等工具告诉记者,这两天,孙老太家的柜子打不开抽屉、柜子门不活络、阳台铝合金窗户推拉不动,她在楼下用竹竿敲打挂在晾衣架上的铁桶后,他就下去一下子修理好了。

    当记者转达各方面对他的赞美之词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真的没什么,都是举手之劳。 ”

    毕竟包老伯也是79岁高龄了,记者问到他的生活有难处吗?他连连摇头:“没有,没有,我真的很好。 ”

    然而,记者注意到,当谈及老年人晚年是不是孤独,遇到事情都没有人商量时,包老伯的眼睛有点湿润起来。 “是啊,无论是同事还是邻里之间,能够互相帮助,是应该提倡的社会风尚。作为老人,还能被社会需求,也是幸福和价值。 ”

    当记者告辞要去赶地铁的时候,他坚持要送到地铁口。当记者谢绝后,老伯一直从高高的楼梯口目送记者到出口拐弯处。记者不由得想起他之前说的一句话:“老年人当然有孤独无助的时候,能帮助别人哪怕一点点,也是一种快乐。 ”

阿菠萝 发表于 2012-6-11 17:36:07

cococala 发表于 2012-6-11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梦想。。。4个

您计划中的四个小孩得有十六个孙子辈才能抚养吧?那您的十六个孙子辈呢?

cococala 发表于 2012-6-11 18:09:34

阿菠萝 发表于 2012-6-11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计划中的四个小孩得有十六个孙子辈才能抚养吧?那您的十六个孙子辈呢?

生孩子是我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然了了 发表于 2012-6-17 08:15:59

养老跟多少个子女有神马关系,想不明白;广东这边不是大多不靠或靠不了子女养老的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的实在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6-17 11:34:08

然了了 发表于 2012-6-17 08: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养老跟多少个子女有神马关系,想不明白;广东这边不是大多不靠或靠不了子女养老的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的 ...

有一定关系,到医院看看就知道了。

bobo0928 发表于 2012-6-20 15:47:36

社保就是个旁氏骗局,养老要靠自己,年轻时要多赚钱,多教育好子女。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2-6-24 10:32:00

cococala 发表于 2012-6-11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梦想。。。4个

我的梦想6~10个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2-6-24 10:33:54

阿菠萝 发表于 2012-6-11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计划中的四个小孩得有十六个孙子辈才能抚养吧?那您的十六个孙子辈呢?

那些只生一个的不是已经把生存空间让出来了吗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2-6-24 10:34:49

然了了 发表于 2012-6-17 08: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养老跟多少个子女有神马关系,想不明白;广东这边不是大多不靠或靠不了子女养老的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的 ...

您这话应该跟死在公寓里腐烂发臭的张爱玲讲

cococala 发表于 2012-6-24 18:49:00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2-6-24 10: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梦想6~10个

支持

林间风儿 发表于 2012-6-26 14:14:28

资本主义制度是制造诸多矛盾的源头,包括养老.按需分配,并不是不可想像的,首先,人们要确定哪些是你的"需",哪些是你的"欲".过度的欲望是资本主义产生利润的必要条件,生产垃圾,消费垃圾,也是必然.我认为养老问题的解决依赖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即生产关系的变革.

PbD 发表于 2012-7-8 22:02:48

越山 发表于 2012-6-9 2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难。这个事情说得容易做的难。
拿魔都距离,市里面公立的养老院床位人满为患,一般排队要等三四年,郊区 ...

再过几年,这个问题更突出。养老是个大问题。

yuri 发表于 2012-7-23 11:51:54

多生孩子多种树

珙桐花 发表于 2012-7-23 12:05:47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0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的养老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同一个小区里买或者租两套房。小两口一套,父母一套。不同一屋檐下 ...

:lol教授算错了,应该是三套房。

晨池 发表于 2012-7-23 15:23:03

穿越 发表于 2012-6-10 17: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希望也就是这二十年是苦日子。等到二十年后,房价下来了,或者租房的政策像纽约的那么好(俺个人更喜欢这 ...

我觉得吧,几套房还是小问题,8421的家庭模式,没有年轻人来养老人才是大问题,就算没房子,只要有人,养老问题都不大。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注意身体,等老了身体不好天天生病动不动去医院开一刀子,子孙再孝顺,那难受的也是自己呀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养老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