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娱乐行业一点粗浅的看法
“漏洞”一文只写了一小半,昨天对几个小话题思考了一会,有了三个粗浅的认识.今天先难后易,将最后一个先码出来.这个比较长,主要是关于文化娱乐行业的.以前看了几部国产电影,包括雷人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暗自感到吃惊,原因如下:1. 日渐成为国内主流的某著名导演,跟在好莱坞后面亦步亦趋,过于追求浩大场面所带来的短暂的视觉冲击,而忽略了情节和人性予人的持久震撼.2. 灾难、恐惧、叛逆以及性欲和暴力,都得到几近极致的渲染和夸耀,个性和自由这些导致动乱的因素受到崇拜并且大面积蔓延,扭曲了一些涉世未深的少儿的观念.当然我至少还可以再列举三五条,不过这些乱象不是本文的重点,也将不会是我今后任何一篇文字的重点.请允许我从足球、篮球说起.很少有人会觉得,球场上的那些人高马大的家伙,几乎都是更为适宜圈养的牲畜,它们一个个十足的恶徒脸孔,而那些痴迷这两项运动的观众更是不可理喻,他们为了一伙毫无关系的恶徒而歇斯底里,犹如蚊孼追逐粪便一般崇拜这些家伙.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是我现在的确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言语加以反驳.事实即是如此,如若一个人和你没有利益关系,那么它的成败荣辱,似乎都不值得你为之高兴或悲伤.只有你的亲身经历,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其他的无论别人怎么表演,如何精彩刺激,都与你无关.文化娱乐行业一直被看成是附着物,依赖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得以苟活生存.不过我们似乎应该对文娱从业者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本身即是一群心理疾病患者,却必须频繁使用一些未知疗效抑或具有严重副作用的药品,去治疗另外一群心理病人.现代教育的突出效果,就是标准化大批量地生产了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这一零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抹杀单个零件的个性.当然了,它的大背景是,资本运作下的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文娱行业得以繁荣的坚实基础.社会工业和城镇化,打破了人们心理层面基于自然和封建道德的平衡,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受到或深或浅的伤害,从而处于浮动状态.这种浮动本身所固有的不稳定特性及其持续地摇摆,不可避免地因环境变化而影响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带来持续的伤害.而文化和娱乐,就是治疗这一类伤害的药物,以其维持其短暂地浮动的平衡.不需要你是特别邪恶的人,只要稍微具有一点生意头脑就能想到,如果你是这一药物的生产商,那么对你最为有利的两个条件可能是:1. 病人对该药物的依赖,或者更为商业化地表述为,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2. 在1的基础之上,只有你能提供该药物.这个分析可以扩展到所有行业.我时常为自己的幼稚和愚蠢而感到惊讶.以前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或者听到过一句话,“书籍(或阅读)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现在我总算咀嚼出这句话的一丁点味儿了:绝妙的广告,富含深意的句子,高明的策略.前几段似乎可以总结为,“心理伤害为文娱行业提供市场”、“文娱药品化”,这两点很可能是文娱业内的共识.不过我仍然不得不为国人的聪明才智而倾倒,因为最近的诸多迹象表明这二者有了升级版本“冲击+媚俗”和“文娱食品化”.媚俗似乎容易理解,其实不然.照顾大众的情感需要,“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为富不仁、权钱联姻”、“英雄救美,男欢女爱”、“大团圆结局”、“弱势群体的艰辛、无辜和伟大”之类,都采取的是媚俗的线路.社会工业化制造了数量巨大的白痴,这使得媚俗成为文娱业近乎唯一的生存和发展之路.这些白痴人数众多,容易被愚弄,只要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就不愁没钱可赚.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如此.鉴于以上所述原因,我不但不会像往常一样尖锐地批评张艺谋,反而应该为其诸多的高明操作喝彩.他编造了一个又一个几乎白痴的故事,愚弄和嘲讽了这一帮白痴,并从它们兜里为数不多的钱里赚走了一部分.而这样的故事在我这里几乎没有市场,所以我没有任何理由生气,当然也没有任何理由为之高兴.一个人只被心理所认同的东西所吸引,也会愿意为了与所认同的东西保持一致而付费.盲从和情绪化的白痴过多,这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现在市场已经被有意制造出来,这就是脆弱、浮躁、愤怒和物质化的80后和90后,可能还有00后.“持久冲击”即是,用一种偏见取代另一种偏见,以新的大的伤害掩盖旧的小的伤害.这一策略可能借鉴了券商的伎俩,它们提供一些免费或者廉价的信息,怂恿客户据此频繁交易,从而收取更多的手续费.这一策略得以实施的现实基础是网络的普及.他并不十分在意你的反应是正面还是负面,而更多地是吸引你的注意,其唯一的恐惧是你的厌倦和无视,通常的做法是广为人知的“标题党”.当我听到或者看到“快餐文化”、“快餐读物”之类的词语之后,我就隐约想到了“文娱食品化”.纵使人们对药品有着严重的依赖,也不太可能像食品那样每顿摄取,这是两个不同数量级别的需求.催生这一需求的常用手段可能是,告诉你别人和你都有这个需要,同时诱使你养成这一习惯.假使你稍微留意,便能从一些身边的琐事中发现些许端倪,譬如书店内成功学励志读物的畅销,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则报道,某些人进山修炼,还真印证了那句古诗,“罗浮山上四时春”,呵呵.近日人民网上市,不过我还是觉得其定价过高.我的原则是新上市三年内的股票不碰.现在还有许多出版和报业企业都尚未上市,不过未来是值得期待的.就我所接触到的书来看,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图书质量都还不错,有个闻洁工作室也出了几本好书.仅仅了解这些还是十分粗略的.文娱业的一个子类是教育业.教育市场化是长期趋势,私人和高端教育的繁荣仍将继续,不过大众化的中低层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周期和青少年人口比率逐渐下降的严重影响.那个惯用三分钟洗脑演讲的俞洪敏,他的新东方是在境外上市的,国内似乎没有教育企业上市的先例吧?若有,敬请告知.我很想知道其上市流程,以及其IPO最大的障碍的是什么?学员预缴的费用在会计上如何确定,独特的经营模式如何包装,持续的盈利能力如何保证?恳请业内人士予以指点.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一如既往地做出一个猜测,各位千万不必当真:1.文娱业与建筑活动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2.文娱业股票在一次行情的中后期展开;3.文娱业股票涨幅较大,但是低迷期很长;4.文娱业企业细分差距很大,无论是其持续盈利能力抑或股票市场表现;5.教育全行业性地从高峰滑落,而除其之外的文化娱乐行业在未来很可能有一波更大的高潮.以上几点,纯属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需要时间去检验.(此贴原创,鉴于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请勿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