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 发表于 2012-5-17 00:16:34

世界正幸福的走向死亡——《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问题》

                                                      黄立之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从欧美的资本主义文化生成史,再环顾当下全球人类生存态势,罗宾斯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温水是怎样逐渐浸泡了世界这只青蛙。为什么称为资本主义温水?因为青蛙感到幸福。
一只游弋于温水中的青蛙,由于享受舒服而不觉温水的危险,最后无力逃脱而死,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理查德·罗宾斯(Richard Robbins)的《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问题》,深感当下世界正是那只游弋于温水中的青蛙,它正在快乐地走向死亡。


关于资本主义之实质,多年前读过法国米歇尔·博德(Michl Beaud)的《资本主义史》(涉及时间到1980年为止),行文简练,概括准确,不过视野局限于经济学,难以给人以更多的感性认识。但其关于资本主义实质的概括是非常独到的:“资本主义既非人、亦非机构,既非出于意愿、亦非由于选择。资本主义是一种通过生产方式在起作用的逻辑,一种盲目发展而又顽强积累的逻辑。”“这是一种取决于商品生产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中使用价值是必定返回到资本的剩余价值的支柱。而且,价值必须以现金体现,商品必须出售,否则,积累就会停滞,危机就会接踵而至


这一概括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一定依托于我们所知晓的某种制度(如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也不一定依托于某种人际关系(如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还不依托于某种观念(如Ferdinand Kürnberger所云美国人之哲学“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的思想),资本主义是逻辑,看不见,但却很强大。犹如一颗种子,里面存在生长的逻辑,即使你不把它种进土地,而是丢弃在窗台上,甚至压在一块石头下,它也会生长出来。阅读罗宾斯此著,最大的感受便是,罗宾斯把“资本主义是逻辑”这个命题充分展开----从其逻辑力量到逻辑结局,其思想收获甚至可以超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罗宾斯的著作与我们之间没有时代的隔膜。


罗宾斯认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依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体现为生活方式,那就是消费主义的行为;体现为生存动机,那就是金钱追求,“对于资本主义文化来说,其成员生活的核心要素则是金钱。在资本主义文化中,消费者尽其所能地花钱,劳动者尽其所能地挣钱,资本家则尽其所能地进行货币投资并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之所以称为文化,因为金钱拜物教是这个时代的身份标识,正如西非的多贡人通过木雕艺术来说明他们的生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人通过舞蹈表演和音乐来界定他们的生活,墨西哥古阿兹台克人则用人作为牺牲品进行祭祀,美国大平原的土著人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水牛。


必须注意的是,罗宾斯关于消费者、劳动者、资本家身份的界定,是一体化的,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文化结构中,我们每个人同时是这三个身份,这样,“资本主义文化不遗余力地鼓励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它鼓励资本家积累利润,鼓励劳动者积累工资,鼓励消费者积累商品。换言之,资本主义塑造了一群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资本主义规则的民众,他们的行事方式是在资本主义文化影响下习得的,他们必须这样行事”。想想随便一个人既消费,又在公司上班,还炒股,难道不是这样吗?


但是,罗宾斯承认,这样的行事方式绝非自然而然的事情。积累财富绝非人类本性使然,有些社会并不鼓励人们这样做,甚至有些社会可能抑制财富积累,因此,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世界如何整体地被资本主义拖下水?


作为生命体,人总是要消费的,这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作为文明的发展,货币、商业解决了生活资料的流通与交换问题,这远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因此,要让人们普遍进入资本主义文化逻辑,那就必须有一个社会机制,让人们不满足于生存意义上的需要,让能够带来更高利润的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使人们跳一跳(挣钱)而能够摘到果子(奢侈品),形成以金钱-消费品为中心的社会。


罗宾斯提供了十九世纪一个美国家庭的典型摆设,根据当时佛蒙特州一个农场主妇的记录,她一年要制作四百二十一个馅饼、一百五十二个蛋糕、两千一百四十个甜圈和一千零三十八个烤面包。当时的家庭摆设只不过是一张餐桌、几把木椅、几张床,或许铺了地毯。厨房用具主要有炉灶、打蛋器、削皮器、豌豆去壳机和磨咖啡机等,大多数家务活动都需要人力来完成。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以后,才出现了手摇曲柄洗衣机。尽管已经有了从市场上购买衣服的行为,但是其他大多数家庭用品都是家庭自己制作,并且强调实用性。


二战以后,美国人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消费时代,近年来美国国民经济总产值接近十一万亿美元,但其中三分之二都花在了生活消费品上。例如,用来买鞋子、珠宝和手表的钱(一千亿美元),比用来接受高等教育的钱更高(九百九十亿美元)。在汽车维护上花的钱,和花在宗教和公益事业上的钱相当。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美国人会为自己的宠物购买圣诞礼物,而只有百分之十一的人会为邻居购买圣诞礼物。


人们的购买习惯是如何改变的,奢侈品是如何转变为必需品的呢?罗宾斯分析了四种途径:市场营销与广告革命、重要社会组织的转型、精神与知识价值观念的革命,以及时空与阶层的重构。


例如,通过市场营销与广告革命,产品的意义以及产品的说明和陈列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零售商很少注意产品摆放这个问题。1852年巴黎出现了首家百货公司----玻马舍(le Bon Marché)百货公司,允许消费者即使不买东西也可以在商店中逛来逛去,从而“刺激和抬升人们那自由浮动的欲求”。“百货公司的商品陈列和摆放方式,有助于确立一种资产阶级文化,把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态度与期望转变成商品,并因此塑造和转变资产阶级本身。”


广告的繁荣“激起人们产生一种担心自己的东西不是最新潮的焦虑感,以及对不断更新的和新潮的东西的一种无休止的占有感。追求时尚的思想,要求人们购买那些他们并非必需的但很新潮的东西----因为他们存在对那些由其他人界定为‘时尚’的东西的欲求和渴望”。


在商业机制上,“信贷消费的扩张也促进了工人购买力的提高。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消费主义者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意味着个人、公司和政府都可以用通过信贷购买产品和服务,用将来的钱购买现在的产品”。


从欧美的资本主义文化生成史,再环顾当下全球人类生存态势,罗宾斯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温水是怎样逐渐浸泡了世界这只青蛙。


为什么称为资本主义温水?因为青蛙感到幸福。罗宾斯描述道:


对于资本主义而言,今天这个世界已经是其“有史以来最为美妙的时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投资机会的世界中,这是一个由公司、银行、基金、公债券、有价证券甚至国家组成的世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钱投入其中,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回报。我们有着现成的廉价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的供应,并且有先进技术帮助其制造世界各地的人们竞争购买的产品。


各国政府为了吸引公司的到来而相互竞争,通过法律和缔结条约开放市场,同时提供基础设施(如道路、飞机场、电力设施、货币系统、通信网络等),使它们能够制造出产品,或提供廉价的服务、收取较低的费用,以能够与其他国家竞争这些投资者。


但是,资本主义温水中的世界这只青蛙是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群体才是具体的、很多的青蛙,痛苦着的不在少数。罗宾斯说,“工商业活动与赚钱有着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后果。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人过着富有、舒适的生活,但还有超过十亿人----几乎是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处于饥饿状态。工商业活动还会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生产用光了地球的能源和资源,并损害了环境。世界还存在健康问题,这不仅源于环境的损害,也是因为那些太穷而不能支付医疗费的人,常常在没有卫生保健的条件下工作。”


在幸福与痛苦的比对中,罗宾斯公正地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兴盛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成功,这种文化无论是从其养活的个体相对数量,还是从其给个人提供的绝对舒服与奢侈程度来看,都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从来都没能成功地把所有的人平等地整合在一起,此种失败一直是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文化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成员的吃饭或生计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全部成员的生计问题。这种文化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同样没有造福于所有社会成员”。“当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是非成败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祸吉凶进行历史的清算时,我们会看到资本主义并非某些人所说的‘进步’的化身。”


为什么青蛙会死于舒服的温水中呢?那是因为它面临了温度的极限,世界也是如此。比如说,人人都买车,开着自己的车去兜风,何等快乐。因此,让所有国家的汽车消费率接近美国,正是汽车制造商的目标,也是帮助制造商制造和销售其产品的那些发达国家的目标。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第一次突破一百万辆大关,到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达一千八百零六万辆,居全球第一。但由于中国使用从美国进口的较陈旧的汽车技术,汽车能源利用率较低,中国汽车的污染总体上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技术较新的汽车。


因此,如果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或者大部分的边缘国家,都接近核心国家的汽车消费率,那么增加的环境污染将是惊人的。碳氢化合物的污染会大大增加,对原材料的需求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面临生产过剩问题的不仅仅有汽车行业,钢铁、航空、化工、计算机、消费电子、医药和轮胎行业等,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问题的逻辑就是这样:“美国在软实力竞争中取得的胜利,创造了世界民众‘成为美国人,同时希望拥有美国人的价值观、财富与安全保障’的需求。然而,对于美国来说,它不可能让那些国内国外做着美国梦的人都实现其美梦。资本主义文化创造出了这种需求----无论是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还是对某种文明的需求----却又不能满足之,这是很危险的,可能引起不可避免的不满和抗议风潮,而且这些抗议和不满将使人们产生回归自己以前的历史的愿望。”


罗宾斯的激进立场在于,他尽管承认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好处,但更在乎资本主义的危机性前景。问题在于,在这个世界上,“反对经济无休止的增长的那些人,恐怕不会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资本家需要它(经济必须保持不断增长)以获取利润,工资劳动者需要它以获取工资,消费者需要它以获得他们坚信是必要的‘东西’,民族-国家需要它以维持权力、收入和合法性。虽然人们组织起来抵制资本主义的扩张,主张其他的治理方案,或提出不同的资源分配方案,但很少有人对经济必须保持不断增长本身提出异议。对经济增长的需要,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文化之中”。应该说,罗宾斯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根,但这也是人类的软肋。


罗宾斯只能寄希望于宗教了,“必须提出一种哲学或宗教基础,来指引和促使我们恢复日益微弱的自然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他引用戴利(Daly)的话说:“我们要实现重大的革新,就必须洗心革面、更新心智,以及进行适度的忏悔。尽管这些术语都是宗教术语,但似乎并非出于偶然,因为我们据以生存的基本原则的革新,是如此深刻的变革,以至于不管我们是否称这些原则为宗教,这些原则在本质上都是宗教性的拯救。”


宗教的拯救实在太虚无而遥远,任何理论也说服不了消费主义。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一段话说得好: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可以理解为,当资本主义危机将要最终吞噬文明时,具有实践理性的人类也许才会以告别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拯救自己,那时,人们应该想起这个美国人:理查德·罗宾斯。他没有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入认识和批判,会令马克思对他刮目相看。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5-17 13:41:15

作者写的东西很多,但是点题上还有欠火候。

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扩张。套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法西斯的使命就是进攻,停止了进攻也就失去了生命。”。资本主义社会下GDP停滞不前就意味着退步,甚至是死亡。但是地球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点,人却越来越多。到头来资本主义实际等于自我灭绝主义。

所以正如许多西方学者所说中国老子一类哲学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而身处其中,少有人能够跳出来。正如失败的经验永远比成功的经验有意义一样,或许以后全世界幡然醒悟之时正是世界各国陷入GDP魔咒最深处的时候。而在此之前不论哪一国的得势者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用一句名言来说就是“只要生前繁华,哪怕死后洪水滔天。”。

龙牙侯 发表于 2012-5-17 13:45:01

消耗完了地球资源只能是自相残杀,剩下的人将就将就,毁灭还是向太空进军?后者只认为是个神话,有生之年永远看不到了,人类毁灭也无所谓,地球上物种毁灭过多次了,只有人类是自我毁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正幸福的走向死亡——《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