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个问题讨论:是谁在反对私有化?
我的看法是,现在继续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讨论私有化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从相关人群的切身利益出发,才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众所周知,目前国有资产的实际掌握者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根据我的理解,如果国有资产能够通过私有化的方式变成他们的私产,对他们来说,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可以终身享有目前所拥有的全部待遇,不必担心有朝一日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而失去这一切。而且,私有化后,很多原来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也会消失。一句话,对他们来说,私有化失去的只是锁链,而拥有的将是天文数字的财富。
第二,可以将这些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的巨额财富传给自己的后代,使之成为自己家族世代享用的盛宴。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须知,继承权是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无论是现有体制下的特权,还是作为国有企业高管的待遇,都是无法继承的。要实现继承只有一个办法,将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私产。
如果我的上述分析可以成立,那么国有资产管理层的选择会是什么,是一目了然的。实际上,早在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制”中,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就已经上演过了这一幕。但现在,当有人企图对国有巨型企业重演这一幕的时候,进展却似乎并不顺利。我很想知道的是,阻力到底在哪里?是这些国有企业高管自己不同意,还是有其他阻力?如果是前者,为什么?如果是后者,阻力来自哪里? 本帖最后由 种植园土 于 2012-4-30 12:54 编辑
派系斗争而已。
推动者是的是私有化的直接受益者;反对者是潜在的公有制控制和受益者。两边都在忽悠P民 外资其实可以看作对中国资本市场觊觎已久的new entry,只要有空手套白狼获取巨大利益的机会,大家都是“九死而不悔”的。 本帖最后由 树之月季 于 2012-4-30 15:09 编辑
大哥提出的几个问题老实说俺也思考很久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算是学习讨论,如有谬论,纯属个人见识有限,学识不精,与站队无关(被河里的革命志士整怕了^^)。
首先,经过几年的观察,俺发现“国有资产”这个名词在中国被滥用了。不同的政治集团出于维护扩大自身实力(比如财力,比如民望,等等)的考虑,各自操作着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权,并进行政治引申,结果把概念捣成了浆糊。其实大哥提到的国有资产,应该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企业资产,也就是国有企业。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别,经营性资产可以交易可以流通,非经营性资产不能交易不能流通。我认为这是区别两者的基本原则。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比如说政府机关及其相关资产算不算,军队及其武装设备算不算,国家财政资金及其结算系统算不算,又例如从无形资产角度而言,涉及国家概念的相关名称算不算国有资产,诸如此类,我觉得都算。所以说,国有资产这个名词不能乱说,要我说,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企业,这个名词不能替代国有资产这个名词。那些整天说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那些老师们及其群体,首倡者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的,跟在后面嚷嚷的,只能说都是些人云亦云的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俺想通了一个道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国家机器弱势了,急需要活钱了,就会拿出非经营性资产对外进行交易;反之,国家机器强势了,觉得要把某些资产控制得更加牢固些,就会让一些原本可以交易流通的资产停止交易流通,储备起来。比如说,国有土地。中国过去的某些时候土地的交易可以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捆绑式交易;但现在的国有土地交易就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割,国土的所有权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而国土的使用权就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交易可以流通可以变性。这是国家机器推动的,正因为如此,我不排除未来某些时候处于形势的考虑,国土的所有权可以变成经营性资产,也有可能国土的使用权会变成非经营性资产。
好吧,思考了这么一大堆东东,俺发现了一个谬论,仅仅站在经济学角度而言,不流通不交易的资产是什么?算私有资产吗?而那些可交易可流通的资产又是什么?公共资产?:)顺着这个思路来考虑,“国有资产私有化”算是什么问题,逻辑悖论么:lol
于是俺便悟道了(邪道乎?正道乎?:P)。这根本不是什么经济问题,它在经济学逻辑上说不通,这是政治问题,它符合政治逻辑。一群人嫌另一群人手中掌握的东西太多了,要求重新分配,而且要在政治层面解决,政治解决有政治解决的游戏规则,提出要求的一方要拿出大义昭示四方,大义微言嘛,“国有资产私有化”就是这样的微言。拿这些问题说事的经济学家不是经济学家,应该是政治家(也许是政治家的喉舌或者小弟吧):D。
写了这么多,回头看真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还不如种植园土大哥言简意赅:“派系斗争而已。{:4_279:}” 哪怕是286,也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党国根基。
我看,现在台上的有些人已经故意忘掉了。 若私有化,那在国民党的手中可有大量解放前的房契和地契,公司的股票。这些东西都要按法律保护,那很可能一块地有两个私权等复杂的情况,哪个来当政都解决不了。不是出现过国民党74师师长的妻子来大陆要房产的事吗,开放私有化就是中国大乱的时候 本帖最后由 树之月季 于 2012-4-30 17:09 编辑
刚才的回复废话太多,俺还是说点有针对性的文字吧。
如果俺没有认识错误的话,新加坡的商法中对于企业所有性质的定性是:资产上市流通的企业属于公共企业,企业经营状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而资产非上市的企业都属于私有企业,不管它的控制人是国家、个人或者机构,都是私有企业,执行不同于公共企业的监管结算制度。
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可以再考证,但俺觉得这种划分很有趣,把企业资产所有问题脱离出意识形态,从管理的角度来定义,倒也贴切。对于国内那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级的国有企业,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难倒它们就不是私有企业了吗?“国有独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我觉得是异曲同工。
所以俺说,“国有企业私有化”是个伪命题,原本就是私有,换一个东家还是私有,何来转变。要说“国有企业社会化”(当然,还有民营企业社会化)倒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但俺觉得那是另外的问题,不能扯远了。
俺倒是觉得伪命题的背后有一个很现实的真问题,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新问题,而是老问题。当企业还很小,规模不大时,企业归谁所有和企业由谁管理可以是两个问题,也完全可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简单来说,一个泰勒就可以将问题解决。可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协作越来越广,管理成本越来越高,组织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企业归谁所有和企业由谁来管理就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了,于是斯隆便产生了。斯隆的产生理论上可以让企业所有者虚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设置可以将“无限责任”概念划归虚化了的企业所有者,而具体的一个个管理者个人只需要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当然,这是理念构想,实践上这就是一个风险分散,同时利益均享的管理设置。现在某个管理层人员想改变这个规则,把企业的所有利益都收归己有,那么同时,这个企业的风险也就需要他一人(或者说一群人)承担,简单来说,就是把属于具体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有限责任转换成实际上的无限责任。这个选择干不干?那还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小企业好回答,船小好调头,动的也许只是皮上的某根毛发。但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的牵扯面就太多了,有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有与此相关的连带效应。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要有多强的资源积累,来交换这个“排他”,同时承担无限责任,这要有多大的受益来诱惑他们这么做。资本是追求最大利益的,这种排他会能够达到最大利益吗?这是一个很实际问题。
现实中的MBO收购(当然,也包括企业间并购),哪一次不是原有隐藏问题的大暴露,虽然俺这么说还是有些虚,但经历过的人应该不会认为俺在危言耸听吧。真是规模越大风波越大,最后收购方总要打个报告给政府,中心思想就是“希望政府能够(也可能是“落实”)对我们支持”。可如果问题太复杂,没有足够的利益回报,政府(或者说政府官员)肯定也不会当“冤大头”。
因此要永久垄断收益,又不要承担完全责任,这种所谓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利益再分配要求如果不是臆想,从最实际的角度来理解,也只能理解为漫天要价坐地谈钱的过程了。问题就是谁,哪个利益集团有足够的资源和能量,有资格有力量让其他的利益群体可以一起坐下来商谈这个实质上的利益再分配。
俺在想,中信、光大、民生算不算一方面的例子,而平安、海航算不算另外一方面的例子呢 私有化不私有化不是问题,毕竟都属于一面旗帜,高层还要在内斗中妥协,妥协中团结。真正的问题是各派借这个话题来斗争。 都不是好人 抵制私有化的是没坐上板凳的那批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头头们很多都是没有做上板凳的人,个人认为TG的真正动力在这里。现在最怕的是阶级固化,一旦变成官宦子女内循环,私有化进程就没有有力的捣乱者。 呵呵,如我这样的屁民就不希望私有化。原因,楼主已经霸道的封了意识形态讨论。我说其他的不合意,没准被。。。所以不说原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