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发表于 2012-4-29 12:04:38

关于读书的零散感触

本帖最后由 oops 于 2012-4-29 12:07 编辑

1. 许多年前,刚上研究生时,导师劝诫道:珍惜这段时间吧,可以好好系统地学习,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工作几年后,每天上班应付各种问题,回家带孩子,才知道导师的话真TMD的对啊。


2.自己最大的进步是怎么来的? 不是读书读来的。是工作,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博士 = 硕士 + 一个大的研究项目(即论文)。其实博士阶段已经不怎么学课了。  博士应该比硕士更加“hands on”。


3. 所以工作以后读书,和在学校里读书,完全不一样。前者目的(功利)性更强,目标更明确,时间则更少。一本书不会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读,挑有关系的几章几节就够了。
    挑着看,往往是读书比较有效率的时候。
    孔子说“不忿不启,不悱不发。”,他比较会捡便宜。
    从前有人推荐一套金融数学的读物、习题。给有志的学生指路是对的,对工作了的人则未必有意义。


4. 忿了悱了后,自己会思考。 思考后需要反馈。 这时老师、朋友的指点、建议就特别重要了。刚开始工作时,曾经和学长约好共同读一本书。 每周大家先看书,然后轮流讲。当然学长讲得多。一本曾经看上去无比复杂的书,就这么让我们慢慢读懂了。
    现在学长与我天各一方。我依然怀念那种读书方式。


5.刚工作时,什么也不懂,对嘴里能吐出名词的人羡慕得不得了。曾经试图自学一本多人认为的”经典“,受不了它的下笔千言,语无伦次。后来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七八十页,言简意赅,从此沉迷,并决定调整工作方向,虽然当时自己的方向最热,虽然后来发现自己沉迷的方向其实已基本到头了。我依然不后悔。
      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不容易啊!



6.名人的传记,如果不是名人自己写的,一般都没什么真实的东西,因为那大多是写的人的想象。如果是名人自己写的,但其本人还在台上,那也没有太多东西,因为难免要自吹自擂,因为不能得罪人。。。 格林斯潘的自传就是个好例子。
     所以名人传记,往往是misleading.
     “别看他怎么说的,要看他怎么做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读书的零散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