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2 18:06:36

讲讲我的在晋商票号当过掌柜的祖辈和当年的票号员工生活

我姥姥的家庭也算是山西旧时比较典型的读书经商人家, 我姥姥的伯父读书不错,十几岁就考中秀才,考中之后就到乔家的票号里当了学徒.

书要读,但不用读太多,早点去当学徒入行是正经,这是当时山西城里人家的共识

这学徒是全把式,不仅要在柜台后面被呼来喝去,还要照顾师傅的饮食起居,而且头三年没有一分钱的工资拿,连家都不能回

三年过后,通过一切考察,才正式成为票号的一员, 这时候由东家出钱买崭新的体面衣服,雇当时最好的出行工具,包里放上纹银,风风光光地回家探亲一趟.

以后就是每年春节回一趟家,其它时候都在外面跑.

这票号的日常工作是很辛苦的,和今天做金融的差不多,而那个时候更是终日不得闲,没有什么双休日,也没有今天的夜生活. 晋商不许在当地娶妻,不许娶妾,不许嫖娼赌博,否则就是"卷铺盖", 马上回家,通报所有票号永不得录用.

但有一点和今天的金融业一样,可以早点退休,于是民国十四年,也就是一九二五年, 他领了"身股",也就是把股票套现, 拿到了八千多的银洋,就回家了,那个时候他至多也就三,四十岁,到今天还算是年轻人.

这笔钱当时够买"宅院二三处,郊区田地二三十亩",看起来足够一家人过个小康生活了.

为什么这么早回家? 家里需要有男人顶门户了,父母已老,只还有一个弟弟,也得出去做生意,家里还得有人看着.

于是我曾祖就算是退休,开始了居家人士的生活. 每日的生活估计就是处理家事兼督促整个大家族里下一代的学习.十来年后我姥姥出生,

具体的情况,我姥姥的一位堂姐是出版业的,专门写过文章,在网上还能搜到片段.

当时晋商票号的员工食堂是这么个情况:
“每天中午有酒有肉。冬天午饭顿顿加黄酒,还加两个火锅,一个是猪肉火锅,一个是羊肉火锅,各取所好。主食多是面食,花样繁多,有剔尖、拨鱼、拨面、涮面、拉面、擀面、圪垛儿、撅圪塔、压河漏、肉包子、扁食、烫面饺子、羊肉饺子、肉火烧、脂油饼、油糕等等。十天半月不重样。早饭晚饭一般是稀饭。冬天时早饭另有油茶、面茶,配有各种饼子:太谷饼、孟封饼、炉食、薄脆、糖墩墩、肉墩墩、火烧、卷子、馍馍等。”

稀饭是小米熬粥,油糕是油面(一种杂合面加油调和而成)里面夹豆沙馅, 所有的主食都是面食,注意没有大米,没有鱼,没有提蔬菜水果

当时晋商票号的出差待遇是这么个情况:无论探亲还是公出,“走平川是轿车接送,走山路多是骡拖轿,有时也坐架窝子,民国以后也来过火车,一应花销全由柜上支付,几十年都如此"

收入提升是这么个轨迹:

“劳金”第一年银子二两,第二年四两,逐渐增加到第14年的100两。还可以享受顶身股,三年分一次红,从0.5厘起,过五年加一厘。"
看来也是这种逐年翻番的激励制度.

工作时的穿着也有标准:
"衣着穿戴十分讲究,属当时一流风貌。夏天穿丝绸长衫短衫,面料多用纺绸、串绸、春绸、宁绸、湖绉、线绉、石罗、夏布、玉水绸等;冬天常穿长袍、马褂、坎肩、呢子大氅,面料有贡丝缎、织锦缎、提花缎、坎缎、德国缎、铁机缎、礼服呢、直贡呢、双丝格、海胡绒、栽线、平绒等”。

这是当年晋商的dress code, 还是长衫和长袍马褂那一套,非常传统. 而退休后我曾祖依然穿着这样的衣服,几十年不变,直到解放以后还是如此, 在公共场所露面时穿着都非常讲究.

在我姥姥幼时的回忆里,大爷每天都在家里, 督促他们学习, 后来这一辈孩子里面出了两个大学数学教授,剩下的也都是知识分子,还有一位被树过典型.

不过解放后他们这些老人都很惨,属于被历史淘汰的一批人,我姥姥的父亲解放前因为夫妻子女感情淡薄等原因搞得妻离子散,没过几年就死了, 这位伯父因为有为精明强干的妻子帮忙,划成分时她去跑关系,愣是划了中农,后来熬到了三年自然灾害, 这时他已经是老人了,忍不了饥饿,很快就去世了.

据我姥姥说,在他去世以前,我姥姥带了点吃食去看他, 他饿得忍不住, 看到吃的就当着我姥姥的面用手去拿着吃,传统上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可见讲究了一辈子的人物,这时候也顾不上体面了, 他的妻子也就是我姥姥的大妈是一位能说会道的人, 这时候一边喝斥他一边对我姥姥说:"看看你大爷现在成了个甚!看看你大爷现在成了个甚!"  我姥姥回去后没过几天, 他就去世了.

在我看来, 晋商代表了当时金融业里完全的本土势力, 和当时以及现在的买办势力不同. 晋商的骄傲不是因为钱和势力,或者找好了靠山, 而是一种传承中华最古老文明中的优秀内核,并将其发扬光大的精神.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接轨,不需要向别人靠拢,责任感,自信心,创新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这只势力消失了,这种精神应该还在.

当然,从我祖辈的故事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即使成功地在三十五岁前退休并做到经济自由,也无法预计老年时会有什么样的遭遇{:soso_e104:}


ssun1cn 发表于 2012-4-12 20:06:15

当然,从我祖辈的故事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即使成功地在三十五岁前退休并做到经济自由,也无法预计老年时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你这句话说的挺对,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看来从古至今,混金融的人情况都差不多啊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22:29:45

知道晋商是从邓九刚的小说.然后在几所大学图书馆里面找资料,几乎没有。

知道的晋商规矩也和楼主说的差不多。

把时间的尺度拉长的话,建国前30年可能只是中国历史中的异类。
但凡想把事业做到基业常青,百年老店的,我想都必须挖掘一下晋商的精神内涵。
从打豆腐、脚夫、鸡毛换糖等小生意做到横跨欧亚大陆,没有一点精神,没有一点穿透时间的传承是做不下来的。

传闻鄂西的茶叶就是大盛魁在当地推广的。说是太平天国之初,大盛魁看到可能会阻隔茶路,用提供种苗,资金的方式吸引山民种茶。

武当七瞎 发表于 2012-4-12 22:48:50

其实中国人的养老主要还是靠养儿防老,虽然计划生育对这个观念有所打破,但可见的将来这个还是主要的方式,这也是中国的孝文化根深柢固的所在。
不过你姥姥的大伯应该很重视下一辈的教育了,按说不至于饿到从你姥姥手里抢食吃的地步,一定是家里还发生了些其他的事情吧?

penny1003 发表于 2012-4-12 23:20:36

很好的回忆文,晋商的衣食住行细节都描写到了。

砺剑 发表于 2012-4-13 02:44:05

旧时候多数这样的在过渡期只能坐等刀殂加身,少数的往外跑,时代大潮一来什么风光灿烂都是云烟

三年灾荒那段真是这样的,鸭子写的很深刻啊

砺剑 发表于 2012-4-13 17:29:56

武当七瞎 发表于 2012-4-12 2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中国人的养老主要还是靠养儿防老,虽然计划生育对这个观念有所打破,但可见的将来这个还是主要的方式,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确实特别艰苦

拿学校来说所有大学生粮食都有定额但是根本吃不饱,每个月还有什么瓜菜代几次(某几个大学的样本),同时还要参加劳动,如果饿昏了学校医生开的营养品有黄豆粉等,那个时候糖果有高价的可以买(不过一般人的工资也买不起几次糖果),这是城市的情况,农村就更艰苦了

不过那时候全国都艰苦但是上下一心,社会风气好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4-13 17:37:01

养老是个问题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4-14 12:58:47

好文啊,当年山西票号真是好啊,我外公苦过来的 ,做小生意,一年都没有几次肉吃,三年的时候,手指一压一个坑,没顶过去。
我妈说他一辈子都吃苦,都没享受过。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4 13:12:46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4-14 12: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啊,当年山西票号真是好啊,我外公苦过来的 ,做小生意,一年都没有几次肉吃,三年的时候,手指一压一个 ...

人生是个过程,一辈子苦过去和早年过好日子晚年吃苦,一般人会认为后者更有悲剧性,其实都一样,过去就过去了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4-14 14:49:58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4 13: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生是个过程,一辈子苦过去和早年过好日子晚年吃苦,一般人会认为后者更有悲剧性,其实都一样,过去就过 ...

每个人都是想后代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的,我父辈未必觉得很难过,他们只是说这就是生活。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4 15:00:30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4-14 14: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个人都是想后代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的,我父辈未必觉得很难过,他们只是说这就是生活。

实际上我们今天享受的生活基础,以前的人再富贵也是望尘莫及的,乱世有钱也没什么用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16:17:51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4 15: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上我们今天享受的生活基础,以前的人再富贵也是望尘莫及的,乱世有钱也没什么用

乱世里面有钱是个资源,但是这个资源的决定权不在所有者身上

就像一个孩子抱着金砖走在丛林里面

wxmang 发表于 2012-4-14 18:29:49

票号衰落跟经营方式有关,他的主要利润来源是汇兑差,而不是钱庄银行靠放款挣利差。

山西票号过于强调风险管理,结果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8:44:12

本帖最后由 大懒虫 于 2012-4-14 18:45 编辑

砺剑 发表于 2012-4-13 17: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确实特别艰苦

拿学校来说所有大学生粮食都有定额但是根本吃不饱,每个月还有什么瓜 ...
请教下,那三年究竟哪些地区最艰苦呢?
据说那三年出生率比较低,但我有叔叔是期间出生的,身体素质还挺好的(且身强体壮,打架很厉害)。而且我妈那三年也进入长身体的时期(7~10岁),我看她在同龄人中长得算高大了,她也说家里一直有白米饭吃,没挨过饿。(都属于浙江宁波地区普通的比较勤劳的农民人家。我的同学们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年龄,也都不乏那三年出生的叔叔姑姑们。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19:41:30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下,那三年究竟哪些地区最艰苦呢?
据说那三年出生率比较低,但我有叔叔是期间出生的,身体素质还挺 ...

您说的这地区是中国头脑最灵活最会变通的区域了,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改开前温州人就到处补鞋弹棉花了,我印象里最早收全国粮票换鸡蛋还是其他什么的都是浙江这边的勤劳头脑灵活的农民朋友,文革当然山高皇帝远没有多少事情

我接触的长辈聊起来都说三年困难时间特别艰苦,他们当时肉类是定额供应的食堂也是炒菜油水特别少,去商场买肉要排队抢猪肥膘,每年只有春节前有带鱼供应,有的时候有朝鲜的胖头鱼供应也是抢着要。您可以自己实验一下,一个月不吃肉然后做菜也是水熬少放油,您可以体验一下,人的嘴巴马上变得特别涩特别想见到油星然后整个人吃饭的饭量就特别大,吃多少面条多少米饭也不惧,整个人变得特别想吃东西特别怀念葱油烙饼和肉食

三年困难期间他们记得最深就是当时进口了一批伊拉克椰枣分给他们还有很多沙子但是也是抢着要,因为没有其他吃的。

医生那边只有饿昏了才能享受开一点黄豆粉应急用,树叶子熬粥也喝过。最难过时候学校辅导员要求大家尽量减少额外运动,互相监督别掉队。

gwcore 发表于 2012-4-14 19:45:08

wxmang 发表于 2012-4-14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票号衰落跟经营方式有关,他的主要利润来源是汇兑差,而不是钱庄银行靠放款挣利差。

山西票号过于强调风 ...

清朝时还可以,民国以后不存在中央政府了,也就没必要押解袁大头了
等到纸币化电子化以后,就自然没业务了
中间这段时期基本都转型了吧。
典型如孔祥熙,转型搞工业和新式银行了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19:49:48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下,那三年究竟哪些地区最艰苦呢?
据说那三年出生率比较低,但我有叔叔是期间出生的,身体素质还挺 ...

有直辖市的有农村的还有归国华侨(这个您可以查当时报道东南亚情况)

您还能查一些当时献礼工程和大工程有学校参加的义务劳动的资料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9:52:34

本帖最后由 大懒虫 于 2012-4-14 19:54 编辑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19: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说的这地区是中国头脑最灵活最会变通的区域了,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改开前温州人就到处补鞋弹棉花了,我印 ...
您这是哪儿的?
我们那儿听老一辈讲的,都没有出现“自然灾害”这个说法,而是大概是在公社化后期才出现粮食不够的。(之前大锅饭吃光了)。
我妈家比我爹家要好许多。我爹家还不能吃全部的米饭,需要混合番薯的,主要是人口多。
我爹50年出生的,他小时候每天跟我奶奶下田干活(差不多到10岁就干活了,他自己想办法成功逃学,不爱读书),我奶奶说是每天一条油炸大黄鱼(天然野生的哦,现在几乎已经灭绝了)给我爹当点心饭的,这点是得到老爹确认的。所以我一直怀疑那时候我们那里饿肚子不是因为天灾,而是人的因素导致的收成出问题。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20:03:55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下,那三年究竟哪些地区最艰苦呢?
据说那三年出生率比较低,但我有叔叔是期间出生的,身体素质还挺 ...

还有一个切入点:您可以找一些有关粮票的资料

当时最值钱的就是全国粮票,地区粮票只能在本地用上海粮票还有半两的,每家都有粮本油本貌似还有煤本,户口本粮本是全家最值钱的凭证,每人定量供应,不同地区有细粮粗粮的额定,一般来说细粮少珍贵很多家庭都省着吃留着过节用细粮改善伙食,粗粮有玉米面糙米高粱等等,当时最多供应就是玉米面窝窝头

我知道的全国粮票来源有两个:

学校发的和单位出差领取的全国粮票

出去外地行走要有单位革委会开的介绍信,没有介绍信的住宿就很困难(投亲靠友除外)

农民有时候悄悄去城里出售农产品,一般换全国粮票和钞票,当时农民还可以挑着担子去职工宿舍区卖本地小零食(自己做的,那个香啊)几分钱一份,也有爆米花的农民伯伯一次好像两分钱就行(具体多少钱忘了,爆米花的材料自己家里出)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20:12:00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9: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这是哪儿的?
我们那儿听老一辈讲的,都没有出现“自然灾害”这个说法,而是大概是在公社化后期才出现 ...

浙江问题比较少,鱼米之乡,靠海边打捞就能过的不错了

您没有看到我的资料:

定量供应

肉食不多

炒菜油水很少

高价糖果

还要参加义务劳动

这些材料够了吧,呵呵

还有一个例子,前阶段有个名人去凤凰台还是什么台访谈,说他自己上山下乡做知青去西北还是山西某地,每天干活,肉少油少,每顿饭能吃至少两斤面条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20:13:06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一个切入点:您可以找一些有关粮票的资料

当时最值钱的就是全国粮票,地区粮票只能在本地用上海粮 ...

谢谢,我不做研究,就是想大致了解一下。地区差异的确挺大的。
关于粮票,我印象中,我们农业户口的是没有这个东东的。“供应户”有那个票。我们农村户口的粮食是大队里直接称稻谷的。(我们当地,一直到90年代,村里队里还每年发盐、发橘子的,反正各种季节,只要是公家的山里地里出产的,都能按人头分,白白发的)。

我对自己小时候(80年代初上小学左右)还有点印象的是当时去替家里买过煤油(当时点煤油灯的)需要票,每家是定额的半斤还是一斤吧。还有在家里的抽屉里见到被淘汰掉的布票。其他糖票油票肉票的倒没太多印象,应该都用掉了。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20:27:38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我不做研究,就是想大致了解一下。地区差异的确挺大的。
关于粮票,我印象中,我们农业户口的是没 ...

还有,我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学校和归国华侨

您可以查当年东南亚归国华侨都被咱们政府收留,其中有部分青年考入国内一些学校学习,也一同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粮票为啥我提到上海,因为我的一个长辈就是从上海考学的,当时拿着上海粮票半两的全宿舍的都取笑他,说上海人小嘴小胃。

还有一个长辈,当时学习学校饿的不行(这个您可以找黄河故人提到的中国核武器研发的596秘史,当时核基地人因为白天大量脑力运算消耗极大粮食不够紧急向中央求援,自然灾害期间核基地有一部分人都饿得跑回家不干了),向家里求援,老家寄给他一大包红薯干,这是他母亲自己一点点省吃俭用攒出来烤出来给他寄过来的(说这段时候我看见他眼睛里面有泪花)

当时的献礼工程和几个大工程您可以找找有无学校参加义务劳动的纪录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21:41:44

你这个结论让人直接笑翻。:lol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23:09:17

大懒虫 发表于 2012-4-14 1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下,那三年究竟哪些地区最艰苦呢?
据说那三年出生率比较低,但我有叔叔是期间出生的,身体素质还挺 ...

刚刚找了那部书(就是黄河故人谈中国核武器艰难研究历史帖子里面提到的书籍)

596秘史

作者:梁东元

陈炳德,朱光亚,程开甲,杨振宁做前言

第二十一章

再困难也不能不管

P162页



levelworm 发表于 2012-4-15 02:19:46

砺剑 发表于 2012-4-14 19: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说的这地区是中国头脑最灵活最会变通的区域了,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改开前温州人就到处补鞋弹棉花了,我印 ...

您别说,我现在还真是这样,一个多月没吃肉,早上中午是煮土豆+胡萝卜,晚上是面包+豆子汤。不过我算例外,是因为生病造成的。现在没怎么吃肉倒也不觉得什么。但是我这个至少抵饱,和那三年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4-15 03:40:59

wxmang 发表于 2012-4-14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票号衰落跟经营方式有关,他的主要利润来源是汇兑差,而不是钱庄银行靠放款挣利差。

山西票号过于强调风 ...

说实话,我看了票号的介绍,觉得还是很土的,就是钱庄模式,不能和现代银行业比,思想还是中国封建官僚社会,白银本位的那一套,您对票号的高评价让我很吃惊。

砺剑 发表于 2012-4-15 07:44:30

levelworm 发表于 2012-4-15 0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别说,我现在还真是这样,一个多月没吃肉,早上中午是煮土豆+胡萝卜,晚上是面包+豆子汤。不过我算例外 ...

看过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节目,里面专家说过:

淀粉进入肠胃消化时间相对比较短,营养成分不是很全面
肉食进入肠胃消化时间比较长,有好几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另外微量元素也比较丰富

至于您的食谱里面土豆胡萝卜那也是比较好的富含营养的食物:
原先听广播,说英国二战期间因为被德国潜艇封锁,做过研究结论是只要保证土豆供应加上一点黄油就能基本满足人体一天的各种需要。但是研究也说了这是应急措施,时间长了也不行。

levelworm 发表于 2012-4-15 08:45:45

砺剑 发表于 2012-4-15 07: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过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节目,里面专家说过:

淀粉进入肠胃消化时间相对比较短,营养成分不是很全面


对,我现在觉得根茎植物真是好东西,土豆+胡萝卜基本上就满足大部分了,油脂用橄榄油,蛋白质用鸡蛋或者豆子,这些就差不多了。60年的时候真心艰苦,我见过一滴油的邮票,估计就是伸嘴给你倒一两滴尝尝味道。

现在日子的确比以前好得太多了。我的朋友有些家里头比较穷,80年代末还是顿顿吃白菜,后来搞了几次投机才吃上肉。再想想80年代前,大白面白米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就算很好的东西了,我父亲说在部队农场里头过年可以吃饺子,硕大的饺子他能吃五十多个,都是饿出来的。

砺剑 发表于 2012-4-15 08:56:20

levelworm 发表于 2012-4-15 0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我现在觉得根茎植物真是好东西,土豆+胡萝卜基本上就满足大部分了,油脂用橄榄油,蛋白质用鸡蛋或者豆 ...

您说的不错

原先有粮本供应的时候,我印象里面大概三七开

就是30%细粮,70%粗粮

细粮有精白米富强粉
粗粮就种类比较多了根据各地情况不同,有糙米有高粱有玉米面有普通全麦面等等

一般只有过节才能吃饺子,因为只有过节才有特别肉类供应(平时指标都买猪肥膘熬猪油了)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什么叫节日,现在我挺理解老年人喜欢春晚的原因,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是全年打牙祭可以品尝美食的时刻。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讲讲我的在晋商票号当过掌柜的祖辈和当年的票号员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