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8 15:50:45

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本帖最后由 王庄的流浪汉 于 2016-5-28 15:51 编辑

  5月11日起,江苏、湖北两省的部分高考学生家长分别在两省教育厅门口大规模聚集,表达对高考生的省内录取率,尤其是一本录取率的担忧。闹得最凶的周六,也就是5月14日,我出差在杭州,参加“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会场上,我临座的一位来自安徽宣城的校长,不小心点开手机视频,家长们在江苏省教育厅前的呐喊声立刻从手机中蔓延开来,他赶紧关掉。我问他:你也在关注江苏减招的事?他说:是的。我又问:你怎么看?他说:确实是不公平,可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
  是的,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我们的感情也同时告诉我们,明知不公却不表达抗议,不仅懦弱,更会引人嘲笑。大概很多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A4纸上打了标语,并举着它来到教育局门口的吧?今天我的手机上先后收到两条来自省教育厅的“安民告示”式的公共信息。反复强调“三个不减,三个确保”。似乎事件已渐渐平息下来。高考在即,作为此次聚集请愿主力军的高三家长们还要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平和宁静的复习氛围。喧嚣过后,日子还得正常过。
  在事情已近淡去,但余热还在时候,我想抛开自己“江苏人”的标签,去追问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算公平?实现公平的方式为什么只能是模式化的高考?随着技术手段指数级发展,十年后高考还会在吗?既然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那么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

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算公平?
  其实这事让我想到中国和英美发达国家关于碳排放量的争论。不断增长的碳排放量使大气环境不堪重负,雾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世人都知道要采取措施,但人类自私的本质决定了大家都希望别人立马减排,而自己最好不受影响。2010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40%,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依然不算太高。怎么分配碳排指标才公平呢?按总排放量来算是有道理的,但按人均排放量来算也是有道理的。于是两拨人开始打口水仗。
  这次江苏、湖北两地因减招引发的家长聚集事件也是如此。猛一看确实是不公平,但细细深究也很难实现你要的公平;对这一群人的公平也许就是对另一群人的不公平。一些省份重点大学十几二十所,而另外部分省份连一所“985”“211”都没有。他们的孩子高考指标全靠其它省份高校的“施舍”,凭什么?
  仅就教育而言,不公平无处不在。
  区域间不公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严重不平衡。当我们为孩子上哪一所幼儿园,报哪个兴趣班而犯难的时候。很多西部山区贫困县全县也找不到一所像样的幼儿园。
  城乡间不公平。就基础教育而言,城里孩子占着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学校无论从校舍、器材,还是从管理、师资,都要远差于城市学校。此时,四星级高中分配招生名额时适当对农村孩子降分录取,城里家长又会觉得不公平。
  校际间不公平。时间往前推五年,每个城市都设重点校。重点校集中了最多的资金、最高级的设备、最优秀的师资、最先进的管理、最开放的政策、最优秀的学生。其它学校与这些学校比起来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混日子。即使在眼下,即使在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的泰州,是否校际间不平衡就已经消除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算公平?我想,在教育资源供给还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无论谁坐在教育部长的位置上都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我不反对为自己的利益呐喊。但我们在呐喊之前应对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以免自己被裹挟进一种群体性冲动而使事情变得更糟。京津沪的录取数据看了让人严重不爽,但我并不反对江苏继续以各种方式支援西部。
  当看到有人高喊着“全国一张卷,不服来战!”时,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是一个江苏人。是江苏强大的基础教育使我们有底气向全国各省喊出这样气势如虹的口号。是的,江苏的孩子很努力,很拼命,但想到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连努力拼命的机会都没有时,我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底气。
  其实,现阶段的公平,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时候,所谓的追求公平只不过是为各自利益进行博弈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教育公平,也许只有等教育资源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时才能得以实现。其它任何时候都谈不上真正的公平,只有一定时间段内的博弈平衡。

高考真的是实现相对公平的唯一方式吗?
  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是选拔人才、进行社会分层的最公平教育制度。我也曾经认为,所有教育改革创新举措都必须以高考的存在为前提。因为,罔顾公平的改革不会获得支持。但我现在却很坚决地认为,高考才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大障碍,高考不废,一切改革创新都是瞎折腾!
  高考带着“原罪”。它裹着公平选拔人才、为下层人民提供上升通道的美丽外衣,却藏着将一大批底层人民和家庭禁锢在同一条狭窄发展道路上的邪恶本质。诞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兴盛于明、衰败于清,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所谓冲破血缘世袭和氏族垄断的意义,较之其对于皇权用以管理禁锢下层平民知识份子的工具性意义,简直无足轻重。正因为此,清末科举一取消,清朝很快就亡了。也正因为此,邓小平复出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高考。高考一恢复,动荡的社会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给你几个官职,全天下想当官的人都可以不冒砍头风险不造反就可以当官,实际实现理想的就那么几个,其他人通通“安乐死”,谁让你不够努力?这就是科举的真相。给你几个大学本科的名额,所有年轻人都别想其它心思,把你们的热血和汗水都挥洒在教室里、考场上,纵使大学毕业后不一定找到工作,但依然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这就是高考的本质。
  谁坐在执政者的位置上都会这么去做,也都应该这么去做。社会动荡对谁来说都不是好事,似乎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安定。
  但高考的弊端却日益突出。
  第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致使高考前的所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人的发展严重不适应。百度词条“科举制度”中对其弊端如此描述:“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这一描述即使一字不差的用于描述现代高考也毫不违和,完全恰当。
  第二,“公平”的高考因其“公平”的要求,而埋没了太多个性化人才。我特别喜欢无锡光华集团鲁育宗博士的一段比喻。他说,我们的孩子就像花朵。他们有些开红花,有些开蓝花。他们有些在春天开放,有些在秋天开放。可是,我们的高考要求他们统统在春天开放,统统要开红色的花。否则,你就不是一朵合格的花。
  第三,移动互联的社会现实下,高考的公平表象越来越难以维持。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传递越来越扁平和迅疾。高校招生名额暗箱式的划分操作越来越困难。高校资源不足情况下,使得政府无论如何切这块蛋糕都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发达的移动互联终端使得一个人的不满和愤怒迅速演变成一群人的不满和愤怒。这是政府最忌讳的状况。
  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有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愿望。现在呼声很高的全国一张卷,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窠臼里打转,依然无法解决以上三条弊端当中的任何一条。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解决这三条弊端,又能达到政府管理知识份子的目的,还能为底层民众提供一条通过个人努力向上发展的通道呢?
  我认为,由当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参考、高中毕业生自主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双向多选模式,是一种改革的可选路径,也是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路径。
  这篇文字在空间发出来之后,有朋友留言,担心高考取消,底层百姓的上升通道会被彻底堵死。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虑了。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历史潮流不是哪一个或哪一群野心家可以改变和阻挡的。可能我们很多人感觉不公的现象越来越多。我把这种假象解释为:原本闭塞的信息渠道使你看不到不公,以为你的苦难是天灾。但是你现在“手眼通天”,一秒之前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你也能详细掌握。别被自己看到的吓着了。时代是进步的,日子总归越来越好,别动不动就义愤填膺,别被真正的野心家给利用了。
  我的预测是: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会带动优质教育资源指数级增长。将来,高校资源获得将不再依赖名额分配。宽进严出的高校正常状态将出现。学霸们在读清华硕士的同时,也可以同时读北大的博士。天资和努力将决定你是花一年时间就拿到学士学位,还是需要八年,或者永远拿不到。
  举个例子作假设,当然可能会以其它形式出现:泰州学院会挂清华的牌子,作为清华的派出教学机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听清华教授的全息影像课,而泰州学院的教室将大多改为实验室和大小会议室供学生实验或交流讨论。泰州学院的老师只是清华教授的助教,在清华总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北京清华更像是一个大脑,他那儿没有一个学生。有的是制作教学视频的教授,审阅论文的专家。
  不管变革以何种形式出现,我都坚信,未来十年内,新技术会深刻地影响教育,产生质的变化,班级授课制消失是大概率事件。
  我所说的取消高考,实行高中毕业生自主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双向多选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高校教育资源异常丰富的前提之下。

信息技术指数级发展,十年后高考还在吗?
  2003年4月,我临近毕业,面临找工作。我狠下心来,用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部二手诺基亚手机。除了打电话,还能发72个字符以内的短信。后来,我看到同事拥有一部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音乐设置为铃声的手机,那种羡慕之情无法形容。我常常在心中暗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拥有这样一部手机,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可以轻松上网、看电影、打游戏、视频通话。无数的app应用联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购物、出行、健康、学习娱乐、财务管理等提供便利。
  这一切就发生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
  这十多年时间里,信息技术影响最小的领域恐怕就是教育。但这一现状也正在迎来深刻改变。慕课、微课的发展和推广必然会由量变积累至质变。人工智能、虚拟影像、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会加速推动质变。
  百度去年发布了“神灯搜索”产品宣传视频。虽是愚人节发布,但百度并不否认正在进行这一产品的研发。视频展示了神奇的用户体验经历。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受电池储电量限制之外,实现这一产品功能的其它技术均已达到或接近组合成这一“黑科技”产品的要求。
  想象一下吧,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家里“面对面”听国内外顶尖专家授课,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可以实现你与“导师”之间的实时互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人们还需要走上街头、举着A4纸、喊着口号去争取大学名额吗?不要说不可能,十年之前,我无法想象在一部手机上玩“红色警戒”的体验。
  我认为,未来十年内,组成教育的几个重要原素都将发生重要变化。
  教材。传统教材十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我现在所教初中语语文教材有一半以上还是我上初中时的文章。我并不认为这些文章篇篇经典。有很多内容思维陈旧、观念落后,但迟迟得不到纠正。基于大数据下的教材将是实时更新的。甚至实现“私人订制”。
  教室。传统教室前面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下面坐着一大群学生瞪着眼睛听老师讲课。未来,由于显性知识学生已根据自身特点通过自学方式掌握,真正需要老师或同学一起进行的是在实际操作和实验中体验并掌握隐性知识。所以,十年后的教室应该更趋于实验室化。
  教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再需要集体授课。即使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也很有可能通过学习社群很快找到帮助解决的人。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引导学生找准学习方向,并即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班级。传统意义的班级将不复存在。因为,以年龄分级的死板学制已经被淘汰。在一个教室里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研讨的很可能从8岁到18岁的都有。但18岁的少年在和8岁的小朋友讨论时并不会自卑,因为大家只是学习兴趣和学习顺序不同而已。诸如26届初三(9)同学聚会之类的活动将不可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某社团十周年聚会。
  评价。现在是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十年后的学生学业评价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更加多元化。信息互联将为社群、家长、同学等参与评价成为可能,而教师和专业测试的比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
  让我们为十年后的学生生活描绘一幅图景:
  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会带动优质教育资源指数级增长。高校资源获得将不再依赖名额分配。宽进严出的高校正常状态将出现。学霸们在读清华硕士的同时,也可以同时读北大的博士。天资和努力将决定你是花一年时间就拿到学士学位,还是需要八年,或者永远拿不到。
  泰州学院会挂清华的牌子,作为清华的派出教学机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听清华教授的全息影像课,而泰州学院的教室将大多改为实验室和大小会议室供学生实验或交流讨论。泰州学院的老师只是清华教授的助教,在清华总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北京清华更像是一个大脑,他那儿没有一个学生。有的是制作教学视频的教授,审阅论文的专家。
  这只是举个例子作假设,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也可能会以其它形式出现。
  不管变革以何种形式出现,我都坚信,未来十年内,新技术会深刻地影响教育,产生质的变化。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将不复存在。人们走上街头争取高招名额的场景也定不会再出现。资源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供给。能否走上上升通道完全取决于你的天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你在海量资源面前是否会冷静选择。

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江苏、湖北两地高考减招事件的舆论影响已渐趋平静。事后的分析各种各样。有人讨论政府舆情处理能力,有人关注公众群体性心理变化模式,有人甚至结合疫苗案、雷洋案进而得出幕后推手如何运作的清晰脉络。不管他们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但能从事件中总结出几点来指导今后的工作,那就是值得学习的。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我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慢慢敲出这么多字,一来是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二来也是想提醒我们身边人:我们在或理性或感性地争论时,都忘了这一事件中最具讽刺意味、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那些凭低分进了大学的孩子,能够和我们很多人眼里全国最优秀最努力的江苏孩子一起完成大学学业?为什么他们中有很多后来比我们江苏的孩子学业更优秀,甚至很多人进入社会后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作出了更大的贡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江苏的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在高校资源还相对紧缺、高考越来越受诟病、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面临质变的今天,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既然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丹克提出,想要决胜未来需具备“三感三力”。亦即: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为何是这“三感三力”?在他的《全新思维》一书中有具体阐述。据此,同时也凭着自己对未来的一些假想,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学生以下五种能力,来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以使他们从容面对未来社会。
  表达力。未来是一个大流通时代,更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再也不可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何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指出你的不足,从而促进你的提高,高效的表达将是你必备的能力。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演说家、作家。但“每一个辩才都是人才”,口语和书面表达力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让写作课从考场写作课回归真正的写作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指导学生开博客、发说说,这些都是我们立马能做的事情。
  选择力。未来,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饥饿感”,从而也很难体会到相应的满足感。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日趋丰富,很多时候反而让我们茫然无措。我们会为去哪个餐馆、点什么菜而苦恼;也会为无法决定看什么文章、读什么书而烦躁。在面对丰富的供给时冷静自制、合理选择将是未来必备能力。选择力可以培养和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追求,这些都指导着人的选择。当这些清晰之后,选择也就变得从容。
  学习力。未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远远超过了我们学习的速度。“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来就是传说。想靠着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混社会是痴人说梦。所以,基础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笑的是,我们江苏的基础教育为应付那万恶的高考,几乎完全是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在我看来,当前成功和终身发展并不应该是一组矛盾。但在高考的重要性未消减直至取消之前,学习力的培养将考验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眼光、胆略和胸怀。
  幸福力。幸福是什么?在物质和精神产品匮乏的时代,幸福可能真的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但当产品供给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个江苏考入清华的学霸,在一篇帖子里进行北京相对低分入清华的学生与自己的比较。他坦然承认,北京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会玩、更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更幸福。而高中阶段的学霸们,再也不能通过自己熟悉的考试排名找到满足感。可悲的是,他们除此之外竟找不到其它产生满足感的途径了,他们在该玩的时候,没有学会玩音乐、玩体育、玩社团,甚至谈恋爱。幸福是一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把天下都给你,你都不会幸福。
  独立思维力。独立思维的能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非常重要。只有拥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有尊严的人。一个人独立思维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人生境界的高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人云亦云的观点总会让人生厌。而能提出自己独到看法和见解的人总会让人刮目相看。可惜我们当下的教育正走在独立思维培养的极反面。我们力求整齐划一,力避旁逸斜出。如果让我说当下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我想略带情绪的说一句:我们现在奢谈行善,少作恶,便是在行善了。
  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往地里种上庄稼。反之,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便无法生存。我始终认为,往孩子脑子里反复地塞着对他们的未来完全没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教育最野蛮的作恶。然而,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还是太大、太庞杂。我发现自己真没办法把它说清。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思考、多行动,哪怕作出一点点改变,总归是有益的。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8 15:57:13

花了四个晚上码起来,回头看看基本上算是“臆想”,没有理论和实践作为逻辑基础。刚写完时,立刻想到要贴在这里请各位大茶友指导,茶馆理性的讨论氛围非常能促进进步。期待指点,谢谢!

laser 发表于 2016-5-28 16:48:53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8 15: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花了四个晚上码起来,回头看看基本上算是“臆想”,没有理论和实践作为逻辑基础。刚写完时,立刻想到要贴在 ...

德、智、体、美、劳,这是以前就提倡的

识字不多 发表于 2016-5-28 18:10:43

这个论坛终于有人谈论到教育的变革了。
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互联网技术肯定会彻底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就像100年前私塾被新式学堂取代一样。
但是楼主那样的想象的教育,我认为是永远不可能发生。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旧的不平等的同时,一定会带来新的不平等。

earthsound 发表于 2016-5-28 22:26:58

从国家的角度的来讲, 要想办法促进所有人的文化科学素养提高。 基数尽量大的人口,越能够出现天才级人物解决一些难题。 均一性的高素质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从家庭个体来讲, 才是楼主思考的那些内容。

现在问题是优质教育机会在各省之间极度不平衡。 清华北大作为最顶层的学校, 并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应该把招生指标按人口比例分配到省。 保证各省的优秀人才有等比例的机会受到优质教育。

loyf 发表于 2016-5-29 10:21:38

教育资源在排座座分果果,
我以前觉得教育部门比较弱势,容易改革,现在看是牵一发动全身,改不了。
国家教育牵扯到国策,
我们到底要强民还是弱民?
我们到底要智民还是愚民?
商君书很管用,奴隶社会最稳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whc358 发表于 2016-5-29 10:27:37

楼主的希望与焦虑可以理解。关于育人,玩钉耙的悟空大师兄的《封妻荫子成不了世家 》算是一个精彩的讨论,请参考。
这涉及到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追求。国家的目标是几年内成为创新型国家,2030年成为创新强国。 而且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加快。秋季,许多中小学将增加诗歌与文言文,增加孩子的厚重感与底蕴。地基浅的无法盖高楼。气定神闲,才可做出正确的抉择。
至于所谓公平,可能马云的“当别人在抱怨的时候,正是我们的机会”。真正的大机会,大家往往忽略。而更愿意随着媒体去刷存在感。
独立与幸福的实现,大概除了学习,认真的学习,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当然,以自然为师,以历史与人民为师,而不止于书本。

whc358 发表于 2016-5-29 11:07:20

这里提供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仅供参考。 唐如松:高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7099070102wi4z.html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07:55

laser 发表于 2016-5-28 16: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智、体、美、劳,这是以前就提倡的

提法不错,做法面目全非。关键还是高考在那儿。所以这五育,基本上就只剩下智育,而且还是畸形的。看不到改善的迹象,甚至是在不断恶化。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09:04

识字不多 发表于 2016-5-28 18: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论坛终于有人谈论到教育的变革了。
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互联网技术肯定会彻底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就像 ...

我这确实有点理想主义。似乎教育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提前按需分配了。:lol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09:09

识字不多 发表于 2016-5-28 18: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论坛终于有人谈论到教育的变革了。
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互联网技术肯定会彻底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就像 ...

我这确实有点理想主义。似乎教育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提前按需分配了。:lol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16:33

earthsound 发表于 2016-5-28 2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国家的角度的来讲, 要想办法促进所有人的文化科学素养提高。 基数尽量大的人口,越能够出现天才级人物解 ...

茶友所讲的“均一性的高素质教育“与我所臆想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区别?愿闻其祥。
我的想法是,国家应尽早规划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并且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这样不是正符合茶友所讲“尽量大的人品接受高品质教育,越能出优秀人才"吗?
现在正相反的是,国家为求地区间表面平衡,人为压抑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这肯定是不利于出天才级人物的。
不知道我这么说对不对。
另,顶级高校招生名额按人品比率进行分配真的就公平吗?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20:44

loyf 发表于 2016-5-29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教育资源在排座座分果果,
我以前觉得教育部门比较弱势,容易改革,现在看是牵一发动全身,改不了。
国家 ...

教育是希望,是民生大事,牵一发动全身。
想到前几年(具体哪一年不记得了,懒得去问度娘),西藏、新疆闹得凶,国家悄没声地先在这些地方实行了高中义务教育。真的是很高明的一着。既得了民心,又管住了最易受蛊惑的热血青年。有时候我真的想不清楚,在执政者眼里,高考的目的是什么。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22:08

whc358 发表于 2016-5-29 10: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的希望与焦虑可以理解。关于育人,玩钉耙的悟空大师兄的《封妻荫子成不了世家 》算是一个精彩的讨论,请 ...

大师兄的文字,我几乎每篇都读,只是很少参与讨论。这个坏毛病要改。:lol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22:10

whc358 发表于 2016-5-29 10: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的希望与焦虑可以理解。关于育人,玩钉耙的悟空大师兄的《封妻荫子成不了世家 》算是一个精彩的讨论,请 ...

大师兄的文字,我几乎每篇都读,只是很少参与讨论。这个坏毛病要改。:lol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22:41

whc358 发表于 2016-5-29 1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里提供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仅供参考。 唐如松:高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7099070102wi4z.h ...

有空学习下。谢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5-29 20:22:05

如果孩子的先天+后天素质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智商超过130(搜索知乎得到智商测验分布方差是10)就是稀有品种了。在所属领域做出一些贡献是需要先天条件的,《士兵突击》《阿甘正传》里的傻瓜逆袭型故事是骗人的,对老师也好,孩子也好,尽早明白这点是极其重要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学之前懒惰的学生很多,个人天资不够勤奋一点总是能够领先的,但大学后课程都很难,而且繁多,你勤奋其他人同样勤奋的情况下天资就是决定因素了。我认识的一老哥高中每天都努力到凌晨两点,进入大学后学习数理统计专业,现在大学毕业近二十年了对于一些基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机械地运用。而数理统计专业是最没有道理好讲的,用中科大缪柏其的话说就是管他合理不合理,先用了再说,数学严格证明是证明有用以后的事情,没有天资的人混这个专业就是混吃等死。

应试教育保证了每个学生有起码的机械运用能力,而素质教育就是替资质平庸的学生挖掘坟墓。大学的本质是探讨终极学问的地方,不论是中世纪的宗教学校还是牛津、剑桥一类古校,它不是为大众开放的。而现实是大学扩招把一些原本不应该读大学的人送入大学,如果不用严格的量化考核逼迫他们努力,他们读大学几乎就是白读。所以中国的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而不是培养科学家的地方。

少数能够升天的学生,不用你培养他自己都能努力作1%。天资+家庭环境平庸的学生,学校老师无论如何努力也仅是让他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初中的几何是做什么的,有几个老师能够回答。我认识的大部分初中数学老师连几何学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晓得,怎么能要求他们教育出一流的学生。

爹妈是半径,孩子是圆圈内的点。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上天入地,除非天资极高或是遇到高人,否则可能性1%都不到。教育的本质是家庭教育。我最早看老槐的帖子觉得太夸张了,教育孩子有这么多道道吗?后来以他提供的线索看了一些当代的心理学书籍发现他的论述不但有必要性,甚至有充分性。爹妈是傻子,孩子就是傻子,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儿会打洞。学校教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爹妈“笑贫不笑娼”,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道理伊索寓言已经讲过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做的无非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好的,至于结果如何就看孩子的造化了。100个学生能够影响1个未来的轨迹,这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原来人性本恶 发表于 2016-5-29 21:06:47

不乐观,大陆中小学公共教育的实际变革的方向,极有可能大概是走向弱智化低能化,可以看看港台的今天现状,加之国内外都有不小的动力与推力,包括内部的改教材与所谓的减负担阶级固化等,国外的演变等等。

社会教育不乐观,反衬出家教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seeker 发表于 2016-5-30 08:57:34

“文明,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专业化。独特功能愈来愈丰富。机械、商业、教育、科学、政治和艺术等各种职业繁衍丛生。落后社会以平等的相似性为特征;发达社会则以不平等或多样性的差异化为特征。人类衰落时,单调乏味;人类兴盛时,多姿多彩。人类衰落时,走向相似;人类兴盛时,走向不同。这必定看似在说……平等在向原始退步,多样性则向着更高级的文明进步……”
出自《罗斯巴德论个人的教育》

earthsound 发表于 2016-5-30 21:45:50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茶友所讲的“均一性的高素质教育“与我所臆想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区别?愿闻其祥。
我的想法是,国家应尽早 ...

均一性的高素质,前提就是各地区人口能够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大体均衡的。 现在国家投给北京的钱是河南的很多倍。 而河南的人口是北京的5倍。 在这样的前提下, 人口素质就不是均一的。 北京搞成贵族, 河南搞成乞丐。 对谁都没有好处。

按省份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差应该是最公平的。 每个省份的人口基数都足够大,每个省都会有一些天才出现, 考虑到省份之间的地域差距, 把招生名额按照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是合理的。 也能促进全国均衡发展。

北京上海的招生录取率高, 所以很多人为了孩子愿意往北京上海挤。 殊不知上海北京在全国优秀人才的合理竞争之下,生活压力已经很大。 并且生育率连续几十年低于1.

假如各个层次的录取率在全国各省市是均衡的, 也会帮助缩小地域差别。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6-5-31 13:29:10

一声叹息……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识字不多 发表于 2016-5-31 15:04:48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5-29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这确实有点理想主义。似乎教育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提前按需分配了。

你按照你的理念教育你的小孩就是了,不要想太多别的。第一:你没有资源,无法解决你所看到的问题;第二:你站的位置不一定很高,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6-5-31 20:35:21

90%以上的普通孩子培养三个内容:

1,积极乐观的心态,见见牛人,看看外面的广阔世界,有紧张感、紧迫感,不至于什么都无所谓,被动对付一辈子。

2,自食其力的技艺,应试教育就应试了,先有门吃饭的手艺,不成为拖累才能独立,能走多远,有没有成就,看造化,牛人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3,安身立命的兴趣,活着有乐趣,兴趣与工作一致最好,幸福。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6-2 18:42:02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5-29 2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孩子的先天+后天素质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智商超过130(搜索知乎得到智商测验分布方差是10)就是稀有品种 ...

感谢回复。理性而深入地交流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先说天资与学习。我在一篇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学习”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学习并不仅是在开发大脑,更是在再造大脑。当然这肯定是有一个程度范围的,我也不相信学习能够使一个弱智者变得完全和正常人一样。但文章中的“学习使大脑产生新的连结,新的连结又服务于新的学习内容(大意)”,这种说法我是基本认同的。我相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向,可以使一个人越来越聪明。同时错误的学习方法和方向会使一个人越来越笨。您提到的“一老哥”我觉得是属于后者。天资由爹妈决定,我们能做的唯有努力。《士兵突击》《阿甘正传》我都看过不止一遍。我并不觉得他们骗人。如果对一个正在热情投入某一领域的人说:你不属于这百分之一,放弃吧。我觉得这样傲慢而残忍且不负责任。不到最后,你永远都不知道结果如何。更何况他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呢。成功的大小多少是相对的,无法量化的,拥有一件愿意为之全心投入努力的事情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

再说应试与素质。对于应试教育我是一边反对一边承认它的合理性。反对的原因在于它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引导了所有人往同一个方向去学习。结果就是很多天才被逼上了他们并不擅长的方向,在机械重复的学习中,丧失了天赋。当是这一结果是无法证实的,因为他们已经被埋没了,你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但应试教育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都说它不好,但更好的可操作的方法在哪里呢?更合理的制度未提出之前,现行制度只能是只好的制度。摸着石头过河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不断试错。现在高考改革就在这样做。

接着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当然应该更注重启蒙,给受众自我探索的工具和方法。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下,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育目标实际上只剩下知识一项。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成为寻找并确定人生价值方向(小器一点说就是学习方向)的地方。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学习却去搞什么创业,创业也就罢了,创业的方向和自己的学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学生不懂事也就罢了,关键问题是这种做法竟普遍得到校方支持,媒体也跟着树为典型!大学生以及大学的价值观的迷失应对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负起大部分责任。有点跑题了。

最后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说得如此不屑,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我认为学校教育的效率不高,主要是教育者水平普遍不高,教育从业者水平不高的根本原还是在于国家的教育投入不高。家庭教育要重要于学校教育,但高效率和负责任的学校教育同样可以帮助或影响大多数受教育者。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因为表达得太委婉而导致了交流效率的低下。不委婉的说法是您回复中的80%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lol这也许是您反复强调的“语境”造成的。但在我目前的认识语境下,我确实不能说服自己认同您的观点。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6-2 18:46:09

识字不多 发表于 2016-5-31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按照你的理念教育你的小孩就是了,不要想太多别的。第一:你没有资源,无法解决你所看到的问题;第二: ...

是这个道理。像这次两省家长为高考名额分配就明显有背后推手。家长被人当枪使了。但只有再好好想,想多一点,想清楚一点,才能够真正不被人当枪使。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6-2 19:15:10

本帖最后由 王庄的流浪汉 于 2016-6-2 19:20 编辑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6-5-31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90%以上的普通孩子培养三个内容:

1,积极乐观的心态,见见牛人,看看外面的广阔世界,有紧张感、紧迫感 ...
大师兄超脱。字字珠玑。受教!

说一个我身边真实的事,请教大师兄的看法。

我有一同乡,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儿子因为初中时读的学校管理混乱,跟着一帮小年轻成天不学习,混社会,高中都没考得上。家里人都认为这孩子聪明,高中没考取的原因全在于父母不管、学校不管。纷纷要凑钱给他让儿子复读初三,或读民办高中。父母坚决不同意。这孩子后来打了两年工,感觉辛苦,回来自学会计。现在,他的那些闯过高考关的同学还在读大学,但他已经是助理会计师了。他父亲觉得好在没上高中考大学,否则不学坏就算好的了。

应试教育中,太多时间和精力被浪费了。但像他这样不自觉躲过应试教育而“成功”的例子还是太少。但太少的原因可不可以臆测为不是机率小,而在于“不自觉”?我每次出差去北京时,都要趁着会议的间隙到北大或清华去偷听几节课。我总想着,我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让我的儿子不去中考、高考,在他掌握了足够的中小学知识时,直接以这种“偷听”的方式读北大清华。这应该效率高得多。:lol   当然这种方法是无法推而广之的。

大师兄的第三点说法是我极为认同的。很多人在小孩高考面临填报志愿时来问我如何选择。我统统只有一句话:别只想着就业,须在就业与兴趣之间找平衡,如果能找到一个既好混饭吃又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太好了。

mhymark 发表于 2016-6-2 20:57:02

我认为,由当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参考、高中毕业生自主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双向多选模式,是一种改革的可选路径,也是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路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把招生自主权放给高校?是不是以为高校负责招生的决策人员个个是一尘不染的海瑞?或是解放前的梅贻琦、傅斯年?

far8008 发表于 2016-6-2 21:07:11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6-5-31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90%以上的普通孩子培养三个内容:

1,积极乐观的心态,见见牛人,看看外面的广阔世界,有紧张感、紧迫感 ...

说的好,这是最朴实普适的方法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6-2 22:15:41

本帖最后由 王庄的流浪汉 于 2016-6-2 22:18 编辑

mhymark 发表于 2016-6-2 20:57
我认为,由当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参考、高中毕业生自主申请、高校自主招生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宁可相信人性本善。但鲁迅先生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这种说法颇有市场。再退一步,即便以鲁迅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如实行高招自主招生导致大面积贪腐,我也坚持认为,那不是因为自主招生比高考低级,而是具体制度和操作策略设计出了问题。

为了防止贪腐,就野蛮地全国一张卷衡量所有人,看似公平易操作,实则懒政。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6-2 22:25:27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6-6-2 18: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回复。理性而深入地交流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先说天资与学习。我在一篇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学 ...

理性探讨,这样很好。你说的我很认同,条条大路通罗马。

最近几年认识观不断反复,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有时候我会想自己究竟懂什么。现在看没有任何一个方向敢说真正懂了。对教育的观点也仅仅是观点而已,我不敢说我懂了。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二十年后的认识肯定与现在不一样。

大学生创业这种事情是价值观的体现。对不少家长而言大学->工作->好老婆好老公->社会尊重。说难听点,99%所谓的理想就是钱。

公开课我经常听,不求能换钱,只求开心。最近在看台大欧丽娟的《红楼梦》,挺能扯的。

这个回复没有针对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