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湖 发表于 2012-4-12 11:20:50

介绍熟年的才情 (日本語「老人の才覚」)和台湾网友的评论

熟年的才情 (日本語「老人の才覚」)作者:曾野綾子

繪者:蘇憲法/封面繪者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2日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定價:260元 優惠價:9折234元

內容簡介
少年∕青年期是身體的發育期,而壯年與老年則是精神發育的完成期……
為了對應日益逼近的老境,人人都應要擁有《熟年的才情》
短短一年,日本銷售突破100萬冊!

  不懂得老年為何物的老人急遽增加
  面臨超高齡化時代的現在,任性的老人才是社會的大問題
  要了解老年,必須從熟年做起!
  日本長青女作家曾野綾子建議:老年後不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進入熟年,邁向老年,想要活的長久愉快,應該擁有「七力」:

  一、「自立」與「自律」力
  二、到死以前的勞動力
  三、與夫婦.孩子的交際力
  四、不缺錢力
  五、與孤獨共生.覺得人生有趣力
  六、與年老、疾病與死亡親近力
  七、擁有神的視點力

你怕老嗎?你抗拒老嗎?你不承認老嗎?

80歳的日本長青女作家曾野綾子指出,不懂得老年為何物的老人急遽增加,面臨超高齡化時代的現在,任性的老人才是社會最大問題。

面對現代老人逐漸成為「幫我族」、「伸手族」,曾野綾子認為,大家應該要反求諸己,擁有老年的「才覺」,成為自立的老人。以前的人,腦中自然地會設想各種情況,然後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再思索下一個方法。在腦部如此靈活地運轉下,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才覺:「我們這一代,自幼即被訓練『要有才覺』。任何事情不需一一詢問別人,而是反求諸己,靠自己的腦力想,這件事該怎麼做才能順利完成。」

能具備「才覺」的生活,才能真正快活地度過老年。在《熟年的才情》一書中,曾野綾子以自身年近八十的經驗,與讀者分享自身對於「老年」的看法,以及對日本社會「老人」現象的反省。任何人都有機會邁入老年,不只熟年長者、壯年中堅份子,甚至是青年,都能從本書中看到曾野綾子對「自立生活」的感動,不但可做為自身將來臨老的心理準備,更值得大家反思自身的生活態度,啟發生活新美學。

作者簡介:--曾野綾子--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四年,畢業於聖心女子大學英文系。一九七九年,接受羅馬教宗贈與梵蒂岡聖十字勳章。一九九三年,接受恩賜獎.日本藝術學院獎,一九九七年,身為海外日本人傳教士活動援助後援會代表,接受吉川英治文化獎及讀賣國際協力獎。一九九五到二○○五年期間擔任日本財團董事長、日本文藝家協會理事、海外日本人傳教士活動援助後援會代表、日本郵政股份公司公司外部董事。著作豐富,有《晚年的美學》、《中年以後》、《為誰而愛》、《綠手指》、《聖經中的友情》、《榻榻米上的晚禱》(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等。

譯者簡介:――姚巧梅--
目前從事翻譯。譯作有:《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後五十歲的選擇》、《為誰而愛》、《日本溫泉BEST 96》(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等三十餘本。

目錄
第一章   老人為何完全失去了才情與覺醒?
高齡並非擁有什麼資格,也不是值得誇耀的功績
測量老化的標準是:「幫我族指數」
昔日的老人具備因老年所積蓄的才情與覺醒等綜合智慧
不用煩惱基本生存問題的時代,削弱了老年力
戰後的教育思想,培養出貧乏窮困的精神
老人使用的語彙變得極端貧乏
外國人的會話,實在機智漂亮

第二章   年老的根本是「自立」與「自律」  
不依賴他人,靠自己的才情與覺醒而活
隨遇而安,就好了
當知道自己的能力衰弱以後,生活必須緊縮
要求別人替自己做事時,要付出對等的酬勞
最好放棄年長者的權利
無論年紀多大,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優雅」
自立源自於自律
保持健康的兩個關鍵是:不過食、不夜遊
相信人性本惡,與人交往便常會充滿感動

第三章   人應該工作到死
從前,人死前仍持續工作是理所當然的
老人應提拔年輕人出頭
老人活得健康的祕訣是:有目的、有目標
該思考的不是「別人應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做什麼」
做菜、清掃、洗滌,日常生活的瑣事都不假手他人
施比受更有福

第四章  到了晚年,夫婦與親子間的交流方式也會改變
成為容許「折衷」的夫婦
即使關係親密,彼此也要注意禮儀
親子之間也要有「回請」的想法
懂得感謝身邊的人
別期待孩子照顧你

第五章 即使身無分文,也不為錢發愁的生活方式
別想在金錢上佔便宜
過恰如其分的生活
沒有足夠的錢,就別奢望旅行、看戲
把人情世故放一邊,一概謝絕婚喪喜慶
端視自己的「能耐」,再參加婚喪喜慶
有備仍然有患。若真的身無分文,要有死無葬身地的覺悟

第六章  與孤獨交往,感受人生喜悅的祕訣
老年的工作是忍耐孤獨,並從中發現自己
養成一人遊樂的習慣
生涯是否過得豐富,以在世上「邂逅」多少人事物來衡量
在任何事情中找出意義,可以感受到人活著的喜悅
冒險,是老年的特權
無論年紀多大,都希望與談得來的人一起用餐
不妨與異性交遊
無論年紀多大,在死以前,都可以重新來過

第七章   親近年老、疾病與死亡
老年兩力:顧慮他人、培養忍耐力
大約七十五歲以後,會感到肉體的衰竭
視保持健康為己任
將疾病當做人生的一部份
即使身為病人,也要保持明朗,並從中尋找樂趣
習慣並親近死亡
預先練習一個人生活
「感謝讓我活到今天」--每天抱著感恩的心
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是一種美學

第八章 如果抱持神的視點,就能理解人生與世界
究竟有無另一個世界?不知道時,寧可信其有
兩度感受到神的存在
討厭的人就這樣討厭下去吧!這就是「理性之愛」
別選擇減法的不幸,選擇加法的幸福
有信仰,判斷就不會流於片面
擁有神的視點,才能理解人生整體的面向
神與我們同在


推薦序--劉黎兒--
活愈久愈需要美學
四十歲就可以讀此書!

本身活得很有美學的曾野綾子用很刺耳的語調、語言斥責了活得沒有樣子的同世代的老人。這是非常珍貴的一本書,因為沒人敢罵老人,導致日本世間出現許多成為社會問題的暴走老人,錯用他們的活力,或是多了許多依賴老人,完全不想動用他們的活力,這是超高齡化社會的問題,大部分已經超乎政府或社會負擔,曾野綾子也是出於這樣的焦慮,因此從個人單位來,來改良每一個老人,朝美好的方向來疏導老人力。

雖然從世間看來,或許覺得曾野綾子成名很早,本身一直是擁有廣大舞台的人,得天獨厚,當然當老人的模樣不會醜到哪裡去,不過看了本書,就知道她也經歷過眼疾、腳疾等對她採訪、寫作都是致命病的,但她努力克服,樂觀等待,也等到了奇蹟般的成功。

一九九九年她正好出任日本財團會長,九二一地震發生一週後,她速斷速決,宣佈該財團將捐款三億日圓救援台灣,並親自到台灣交付這筆捐款;我曾經採訪過她,當時她雖已六十八歲,筆挺地穿著褐色白花的套裝,依然是讓人想拱伴的美麗女人,是她自己在一九七二年所寫的戒老錄裡的理想初老的老人的典型,她當然沒有成為她引起為戒的老人,甚至沒沒法把「老人」的頭銜套在她身上,她今年正好八十歲,可以算是堂堂的銀髮族,更比當年有資格來斥責同世代的老人,她本人到現在也從不讓人覺得她有半點顯老的言行,依然寫作大量跟時代扣得分秒不差的時事專欄,從來沒拿老當特權行使過,讓人覺得她斥責地神氣、有理。

這本書不僅是年紀跟她一樣的老人家可以閱讀,反而是在年輕或中年就好好讀這樣的書,才不會真的老了,還抱怨說:「我都活了這麼久了,你們還要我怎樣?難道還要我改不成嗎?」當然或許到老了,只要下定決心,也來得及,但最好是在人生接近折回點的四十歲前後就可以開始讀了,這樣才會有活得很美,具備活得好的才華,而且從現在開始就從曾野綾子自身提供的典範,學習如何豐富自己的人生。

曾野綾子的銀髮哲學,除了要積極尋找自己的大小舞台,至死都追求自我表現外,最特別的是至死都要有求生戰鬥的精神,她雖然算是人生一帆風順的,但卻居然有當代日本人最為缺乏的危機意識與饑渴精神,為此她的努力從沒間斷過,依然在處於一種矍鑠的精神狀態在過她忙碌的人生,這一方面很像台灣傳說中的「日本精神」在日本也都是碩果僅存,而從她的描述,可以得知也並非所有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日本人都是有日本精神,要有相當的警覺才不會變成很墮落而失去銀髮流儀、品格的老人。

老人很容易回首,有的人老是嗟歎自己失去,有的則開心地品嚐自己所獲得,老了要從已經獲得部份創造新的幸福,患得患失的人最容易陷入孤獨與絕望,開朗是必須的,年輕時大家都很忙碌,兩個極端到老時格外凸顯,人即使錯過過去,也應該好好掌握,活出亮麗的最後一個階段,才不至於最後只剩「老醜」二字。

曾野綾子的銀髮美學無限,這本書提示了無數大小的點子,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態度,這不是什麼教戰手冊,而是從她的字裡行間可以體會而獲得薰陶的;尤其就是一個態度,要有骨氣與活力,也才不會被人家說:「這人以前很不錯,怎麼能變成這樣?」老人要自立才有自由,才能真正享受長壽的好處。

但是曾野綾子的美學不僅是活繼續擴充,或繼續卡位,也有收束縮小以及引退交替的美學,能收能放,不把萬事都包攏在自己身上,否則突然支撐不起等,會給社會添麻煩,老人最不能做的給社會或個人添麻煩,或自己成為麻煩,那樣是最自討沒趣的。

內容連載-01
養成一人遊樂的習慣
在我母親那個時代,女性不能單獨一人看電影、進咖啡館。現在大致上都可以了。我疲倦時會到咖啡館喝杯咖啡、看書。年紀愈大,能一起遊玩的朋友逐漸減少,所以,趁早養成一個人遊樂的習慣,是好的。

最近,一定要有導遊陪伴才能旅行的老年人增加了。參加團體旅行固然很好,但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旅行,如果無法一個人旅行,即使在象徵意義上也很不妙。自己查時刻表、買車票,換車時只需給那張車票就可以,這一類事情都不需要倚賴別人,由自己確認方為上策。

雖說是一個人的旅行,一路上當然會受到各種人關照。只不過,基本上是自己一人,凡事儘量自己來,真的做不到了,再出面請託別人協助也有必要。

我在快五十歲時,因為雙眼罹患中心性網膜炎與白內障,幾乎什麼都看不見。即使在那種時候,也是一個人外出演講。最困擾的是看不清導覽板上寫的登機門號碼,這時,我會詢問機場人員:「我的視力有障礙,看不清楚導覽板上的字。請問要去北九州,該去那個登機門?」走到那裡後,再側耳傾聽播音,然後跟隨大家的方向走。

接下來是找不到輸送帶上自己的行李。這時,出示行李牌給機場人員,拜託他說「我的視力有障礙,看不到」,負責人員一定會代為拿行李。日本人真
的很親切,只要願意坦誠告知弱點並有請求協助的勇氣,一個人的旅行是可能的。事後,我都很高興且鄭重地向協助者致謝。

在罹眼疾那段期間,我答應教會教授《聖經》。我必須獨自搭車前往位於世田谷區瀨田的一家修道院。在田園調步的車站前搭車,每次等車時,同一個
車站也會駛進其他路線的公車,而我完全看不到公車的車號。

於是,每有公車駛來,我就發出傻傻的的聲音問:「去瀨田嗎?我可以上車吧?」司機會告訴我:「這班車不是,請妳搭下一班。」透過這個方法,我
知道該搭那班車去。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行,上了年紀,遇到難應付的事情時,就靠才覺換成所需的狡滑吧。

尤其一個人的旅行,一定要發揮智慧,而且要維持緊張感,這對預防老年癡呆也很有幫助。每天做菜與有時去旅行,都是讓我的精神不至於生鏽的方法。

內容連載-02

成為容許「折衷」的夫婦
五十歲時,我感受到人到了這把年紀,在人生中都各自擁有很長的歷史。

如果試圖改變自己,那就過於傲慢了。當活在世上剩下的時間變短,很想承認就讓每個人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吧,這想法也適用於長年生活在一起的夫婦。

我喜歡在三浦半島的家前邊蒔花種草,邊眺望夕陽美景,悠閒度日。但外子不太喜歡,他完全是都市人,偏愛待在大都市裡逛美術館、赴劇場看戲。
所以,我們彼此稍微退讓一步,採取一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半互相妥協地生活。如果能多少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成人了。舉例來說,我雖然很想在鄉下待上一個禮拜,可是想到老公還在城裡,好吧,那就提前三天回到城裡的家,然後再對著對方抱怨「都是你害我沒辦法悠哉地待在鄉下」,這也是一種樂趣。

當然也有那種一起揹著背包走山路的夫妻,但我們不是那種配偶。我喜歡去非洲,但外子絕不去。雖然也會並肩前往超市一起買食物,但喜歡看書的外子,有時不知會一聲,一溜煙就逕自跑到書店裡。

我們並不常在一起活動,但我堅持至少吃飯時在一起,所以,早餐一定一起吃。在我罹患低血壓那段時期,一講起話來就一個小時,通常是邊吃邊講。
然後直到下一頓飯之前,彼此在確保少許的自由之下,迅速地前往各自想去的地方,之後碰了面,再告訴對方在各自前往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兩個人都超愛說話。每次用餐時,外子用他快速的說話速度告訴我,和誰見面,說了什麼話而對方怎麼回答,或者在回家的電車上,碰到個漂亮女子,而她做了什麼讓人瞠目結舌的事等等。至於我呢,也毫不示弱地針對在外面碰到的事情,或充滿興味、或感到不可解地嘮叨。這種對話,既消磨時間又不用花錢,快樂得很。接著,一直到下次餐聚前,再各自去做喜歡的事。

對於實現了一半的欲望,以及已實現了的願望,心懷感激之情。這麼一來,關係會很融洽,而彼此也感到輕鬆。因此,老年後成為允許折衷的夫妻是好事,或乾脆說,這麼做很方便。所謂折衷,說不定還需要了不起的聰明也說不定。

【台湾网友的評論1】不動聲色地消失於這個世界2012-04-08
曾野綾子是個非常優雅又有活力的老人家,雖然已經超過八十歲,依然創作不歇。

她在「熟年的才情」這本書裏,分享許多她對老年人的建議,劉黎兒在推薦序中特別提到,大概也只有曾野綾子有資格用很刺耳的語調斥責那些活得沒有樣子的同世代老人,因為其他「年輕人」沒人敢罵老人家,因此日本出現許多成為社會問題的「暴走老人」。

日本大概是目前全世界老人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一方面來自於他們數十年來一直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女性八十六歲,男性也將近八十歲。不過日本面對老年人口的問題,台灣也將會遇到,尤其台灣準備的時間更短,法國花了115年才進入高齡社會,美國73年,而台灣只花了24年,當然這也因為台灣生育率急劇降低,使得整體人口的比率迅速改變的緣故。

不過曾野綾子她測量老化的標準不是年齡,而是「幫我指數」,以你說出「幫我」的次數是否頻繁,來檢測一個人的老化程度,這是對日本長期以來的「老人接受幫助是應該的」「老人被親切對待是當然」這種社會風潮的反省。

另外曾野綾子認為「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是一種美學」,更是死者對這個社會最高的禮儀,因此她認為葬禮也可以免了,趁著肉體消失不見的機會,讓所有的存在都消失,因此她自己一有時間就開始整理東西,該扔的扔,可以送的就送走,甚至連相片都燒掉,打算只留下大約五十張。當然,財產也都趁早處理掉,認為什麼財產都不留給孩子,對他們反而是最好的,若真的還剩有一點財產及遺物,一定要在死前清清楚楚的分配好。

她的這些觀點對很多人來說是個當頭棒喝,值得我們好好地思索。

作者:李偉文

回應: 不動聲色地消失於這個世界
Ha,
i totally agree with her way of leaving this world quietly without being noticed...all those great funeral/ceramomies are for those are alive, no use to the deseased.

I told my family if i die, just mix my ashes into soil in the forest, maybe grow a tree if they want to pin point...or they can throw them into the ocean...
i think it's the most wonderful and romantic if it becomes part of nature
the sea

2012-04-08 15:30 | frances
回應: 不動聲色地消失於這個世界
財產分配好了,才能確保後代不為此而反臉啊,血的教訓

【台湾网友的評論2】
失眠--為了今日一口氣買的四本曾野綾子的書;想一口氣把它們通通看完.

熬夜讀完這本書...突然,像是回到了二十歲的瘋狂--看書看到欲罷不能!

但歲月不饒人,點了眼藥水後,繼續在深夜把它讀完...一旁的33說,妳明天會撐不住的;我還可以睡到十二點...

我說,當年的我,徹夜不眠讀(抄)了些自己有感覺的書之後.隔天,都像是吃了強力大補丸一樣,不但亢奮!也不會累!希望,神效侬然...

"人生總有好事與壞事,只要活著,一定會招人誤解,或是會抱怨為何生病的人是我?為何破產的是我家?然而,這些人並不知道在真正咀嚼了那種哀傷怨恨之後,人才開始懂得品嘗人生真正馥郁的滋味.

我認為所謂屬於自己的財產,其多寡端視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量有多少.年輕時,即使碰到困難仍能不逃避且正面迎擊,那麼所吃的苦、所流的淚、所體驗到的悲傷,一定會讓他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老人."P38--外國人的機智會話,實在漂亮

"就算老人也必須堅強地活下去.咬緊牙關也要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只要沒被虐待就不算悲慘.老,畢竟是每個人都被賦予的命運."P41--不依賴他人,靠自己的才情與覺醒而活

"一個人如果始終站在付出的立場,那麼顯然那個人直到去世前,都處在壯年的狀態.即使成了必須包尿布、鎮日躺在床上的老人,如果仍能對照護自己的看護道句「謝謝」,等於是對照護自己的人付出喜樂,而人最終所能給予他人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往生時的臨終風範.現在的孩子們不太有機會學習死亡這件事,但只要讓他們有機會目睹,也算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也有那種死後願意捐贈內臟及大體的人.我認為,老人的外觀無論有多老態龍鍾,懂得付出的人,即使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都可以說仍然站在人生最重要的第一線."P80--施比受更有福

"我想雙親對孩子所能做的大事之一,就是高明地做到徹底放手.為人父母盡心盡力教育子女,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在子女長大獨立後,不著痕跡地功成身退.對於經常希望別人心存感激、要求對方承認受到好處的一般人際關係而言,這樣做真是強人所難.不過所謂父母的愛,本來就應該是無私、不求回報的."P85--即使關係親密,彼此也要注意禮儀

"不要貪便宜.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人就能獲得九五%的自由.金錢的問題層次很低,但是,正因為在層次低的部分,若不制定單純明快的規則,那麼,心是會墮落的.P99--別想在金錢上佔便宜

"人在年輕時都喜歡炫耀.但年紀大了之後,終於察覺,無論怎麼掩藏,實際上過的是什麼生活,終究還是會暴露出來.所以,終會知道再怎麼炫耀也沒有用.愈接近晚年,依據實際的生活體驗愈明白,能事事順己意的,一個人也沒有.打從心底理解「恰如其分」的意涵,是年長者的人生智慧之一.P101

有錢沒錢對人都是一種束縳.邱永漢先生曾說過,有點小錢的小市民最幸福.我認為這真是句至理名言.生活過得還可以,今天想吃鰻魚飯啦,或是有點想來個溫泉旅行啦,大致都能如願,這就是至高的幸福."P102--過恰如其分的生活

"老年,是一個死心的時代.對做不到的事一件件地斷念,然後捨棄.與執著及世俗的想法對抗,安靜地接納人的命運.死心和禁欲,是一種悠關理性及勇氣的行為.對面臨晚年的人而言,這也是一個精神上極高度的課題."P106--沒有足夠的錢,就別奢望旅行、看戲

"我家喜歡「素葬禮」(即安靜樸素的喪禮),我母親與外子的雙親,真的是在十分隱密的情況下下葬了.因為,如果不小心說出口,那麼可能就有一些和他們完全沒見過面的人也必須出席了.
母親去世入葬當天,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天早上七點鐘,我與當時的首相中曾康弘要上電視的對談節目.所以,我一早就前往總理官邸.是外子與子把棺材送到火葬場,等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在總理官邸門口旁的房間,換上喪服,再飛奔至火葬場.在那裡,我悄悄地詢問外子:「棺材搬出來時,沒被人發現吧?」外子回答:「如果能夠做到這地步,就可以犯案嘍,而且是完全不露痕跡的案子.」聽了,我笑道:「說的也是.」p110

我拒絕出席者穿喪服.和表妹們的對話如下:

「不可以穿黑色衣服來喔,我們家辦的是秘密葬禮.」

「那麼該穿什麼服裝?」

「我媽活著的時候,你穿什麼來看她?」p111

奠儀和花也全婉拒.為了顧慮大家可能會過意不去,就像辦同學會似的,向每人收了兩千日圓買花作裝飾.彌撒儀式結束後,偕同大家在附近的中華菜館吃了豐盛的一餐.大家邊聊著母親的壞話,邊喝酒.因為氣氛太愉快了,臨別前,差點脫口說出:「好開心,明年也這麼做吧.」我相信,母親一定也很高興.

外子雙親的葬禮也一樣.沒有一個人是為了應付人情而來.對於活到八十、九十歲,在自己的家壽終正寢的母親與公婆們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社會上熱鬧的排場,沒有花大錢,而且圍繞身旁的都是往生者發自內心疼愛的人們,能舉辦這種絕無僅有的溫暖葬禮,主要歸功於不忌諱世間的眼光,堅持地貫徹「自己的做法」."p112--端視自己的「能耐」,再參加婚喪喜慶

"總之,不管遭遇什麼悲慘的意外,老年的好處在於已活夠了這一點."p115--有備仍然有患.若真的身無分文,要有死無葬身地的覺悟

"人獨自一人誕生、獨自一人死亡.就算曾擁有家庭,但出生與死亡都是一個人的旅程.嬰兒常啼哭,雖然我早已不記得了,但可以想像,嬰兒因為身心不舒爽才會哭鬧,例如,尿布髒了、肚子餓了,由於不會說話無法表達,所以難受得不得了.每個人都歷經過這個階段,然後成長.老人最好是與孤獨徹底地交往後,再步向死亡之途."p120--老年的工作是忍耐孤獨,並從中發現自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稱讚老二的表現:「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是他對人充滿愛心.」這是日本不會有的表現方法,我覺得那是一句很好的話,生了一個懂得愛別人的兒子,做母親的覺得好驕傲.這與我對孩子期待一樣.孩子是不是高材生無關緊要,只希望他個性開朗,以善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事,對世上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並活得有趣."P125--生涯是否過得豐富,以在世上「邂逅」多少人事物來衡量

"人無論身在何種處境都必須站穩腳步.孤獨的話,就把孤獨當做是一種立足點,放手去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人生無常,卻又充滿希望."P128

我重覆說過,如果對人有所期待,那麼,當期待落空時,難免感到不滿,以至於忍不住抱怨.老人的牢騷,只會帶給自己和別人更悲慘的結果,一點好處都沒有.沒有人願意接近滿腹牢騷的老人,因為牢騷讓人感受到陰鬱;相反地,常覺得任何事情都很有趣好玩的老人,在他的身上,會發出陽光的香味,吸引人靠近他.

有德性的老人都很沈穩,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慌張,而且總有辦法讓周圍十公尺以內的人感到心安.「有德性」究竟是什麼,很難定義.其中有一點可做為標準的是,這種老人,擅長從發生的任何事情中發現意涵,並尋找人生的樂趣."P129--在任何事情中找出意義,可以感受到人活著的喜悅

"老後的「老人性格」有兩種特質:利己和缺乏忍耐力,這可說是年紀增長的特徵,或者也可說是悲哀.雖有程度上的差別,兩種特質確實在任何老人身上都看得到.我的想法是,年紀大了以後,如果想維持年輕的精神,在某些時候,不妨稍微刻意地違反己意.所以,首先要壓抑利己之心、培養忍耐力."P144--老年兩力:顧慮他人、培養忍耐力

"神之愛最悲痛的形狀即紅十字.非但不攻擊負傷的仇敵,還要進一步拯救他.對仇敵當然憎恨,恨得想殺掉他,但就在湧起仇恨的剎那,停頓下來想一想.聖經提及,唯有這種理性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妳有個令人嫌憎的婆婆,不需要勉強喜歡她,討厭就討厭吧.不過,請想像如果那是自己的母親,妳會怎麼做?以這種意志力加以判斷就好.或者如果妳有個討厭的媳婦,討厭她也沒有關係,但是,請對待她如自己的女兒,就可以了."P179--討厭的人就這樣討厭下去吧!這就是「理性之愛」

"自幼我即從天主教的信仰中培養了一種習慣,就是不去計算失去的東西,把擁有的東西看得更為重要."P180--別選擇減法的不幸,選擇加法的幸福

"有時,我會認為,當置於孤獨與絕望的境地,人才最能充分地品味人生.至於不曾體驗這兩種終極感情的人,基本上不能說已完成身而為人的任務.孤獨與絕望,對有勇氣的老人而言,猶如神對著他說:「最後了,再更上一層樓,成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吧!」這是來自神的贈禮."P186--擁有神的視點,才能理解人生整體的面向

Subject: Fwd: 老年生活要有型:讀曾野綾子《熟年

【台湾網友的評論3】老年生活要有型:讀曾野綾子《熟年的才情》
岳父今年九十歲,縱使身體不像過去一般矍健,但仍然騎著腳踏車跑來跑去。他年輕時也曾熬夜打牌、抽煙喝酒,但中年後,以書畫、寫作、運動和栽種花草當作休閒。

三十年前,他從公家退休,本想和岳母共度晚年,不料岳母突然去世,岳父消沈了一陣子,又再到職場工作好多年。再次退休後,他仍然擔任家鄉刊物的編輯,並且陸續編寫了十幾本書,大部份是有關家鄉的風土人情。目前他每天把畫國畫、寫詩、練書法當日課。

怡然自得度晚年

岳父重視人際關係,每年兩次去大陸探訪鄉友。他出門時一定穿西裝、打領帶,衣著齊整,初識的人總認為他大約年近七十歲,沒有人能想像到他已經九十高齡,岳父稱的上是「老當益壯」、「老而彌堅」。

作女婿的我,以前是從旁觀的角度來欣賞岳父的晚年,現在我不但早已中年,而且也提前退休,生活周遭所接觸的中年同儕和老年長輩愈來愈多,不由得不關心自己和別人的中年及晚年生活,特別是在「究竟如何才能怡然自得,而又樂觀奮進的度過中年和晚年?」這個大家都重視的問題。

臺灣已經是一個高齡社會,而日本早在臺灣之前,就已經「高齡化」。針對高齡社會,日本採取了種種方法,但問題仍然不少。根據調查,2009年日本全國自殺人數超過三萬人,其中六十歲以上占了百分之三十。臺灣也好不到哪裡去,2004年全國自殺死亡數為3468人,其中65歲以上的有768人,超過百分之二十。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年老,高齡社會不單單是政府的事,大家都需要趁早認識瞭解年老,並且採取因應的方法。

銀髮族六項挑戰

針對「如何怡然自得,而又樂觀奮進的度過晚年?」這個問題,日本作家曾野綾子不像有的人,從社福或立法,提出一堆解決的方法,她直接向年老者挑戰,也包括她自己在內,要每個人從「要求自己」開始做起。

曾野綾子所提出來的「挑戰」有六項,分別是:要獨立、要工作、要通達、要獨處、要面對、要信仰。

老年要「獨立」。曾野綾子認為,人老了依然有上天所給的智慧和才情,不但要珍惜,更要發揮,千萬不能隨便放棄。

許多老人習慣依賴別人,對於困難或新奇的事不願(或不敢)接觸,一開口就是請別人幫他的忙,曾野綾子叫這些老人是「幫我族」。其實,年齡不是人老的原因,心境才是。依賴人久了,不但原來所擁有的才情都不見了,反而意志消沈,心志和體力都每況愈下。

人老切忌「倚老賣老」,年紀長不是一個資格,也不值得誇口,老人要學著主動放棄該有的權利。在捷運公車上,若能站著,即使別人讓位,也不要輕易坐下;當然更不要一上車就搶著找位子。

曾野綾子提醒「無論年紀多大,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優雅』」,例如請別人服務時,要付出對等的酬勞,至於要如何酬謝,斟酌決定。

恰如其分地生活

老年要「工作」。戰前日本,全國上下勤奮工作,和早期臺灣一樣。那時候,工作到死方歇是理所當然的事。戰後出生的,不再有那樣的勞動觀。還在工作時,一心想要過安逸的退休生活,等到真正退休了,反而無所事事。

曾野綾子強調「人應該工作到死」,她說「老人活的健康,祕訣在於有目的、有目標」,不要老是想「別人要為我做什麼?」反而是「我能為別人做什麼?」曾野綾子是日本的名作家,也是日本財團的董事長,但她沒有雇用女傭,家裡的事,包括作菜、清掃、洗滌、種花,都不假手別人,凡事自己動手做。

老年要「通達」。「少年夫妻老來伴」,人到老年,才知老伴重要。這時候,彼此都要懂得退讓,成為「接受折衷」的夫妻。曾野綾子反對「養兒防老」,她唯一的兒子離家讀大學後,就完全讓他獨立,彼此間相處有如朋友般的尊重,即便是孩子請客,她也會「回請」。

除了老伴和老友;人老了,「老本」也很重要。曾野綾子強調老人要過「恰如其分」的生活,沒有錢,就不要奢望旅行、看戲;沒有錢,就把人情世故放旁邊,謝絕不必要的婚喪喜慶,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再沒錢,都不要想在金錢上佔別人便宜;若是真的身無分文,自己要先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老年要懂得「獨處」。人老了,離開職場,家人也不在身邊,「孤獨」是必然的,「孤獨」不但不是威脅,反而是感受人生喜悅的大好機會。老人有的是時間,從「孤獨」中,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甚至可以嘗試「冒險」,當然要合情合理。曾野綾子在中、晚年曾經多次到落後國家賑災,也曾與人結伴開車橫越撒哈拉沙漠。

老年要「面對」疾病、死亡。保持健康當然重要,但是一旦得了任何病,也要學著將疾病當作人生的一部份;就算在病痛中,也要一樣開朗,並從中找尋樂趣。老人家學著面對死亡,在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找麻煩。

曾野綾子的母親長年病痛,自從知道自己不能再出門後,就陸續把衣服、首飾轉送他人,她母親死前只給曾野留下兩套和服、兩雙夾腳拖鞋。

老年要有「信仰」。對一般人而言,以上所說的,都不容易做到。為什麼曾野綾子能有這種想法,並且能做的出來?因為她有信仰。曾野綾子信奉天主教,信仰幫助她從神的視野來看人生、作判斷,曾野在四十歲時勤讀聖經,她說神的話就像是一副度數正確的眼鏡,戴上之後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沒有曾野綾子一般的生活經驗和果敢信念,也不必和她比較,但是至少可以想一想,上帝既然創造生命,包括年齡,祂所做的盡都美好,從神的眼睛來看,中年和老年必然有它的「獨特」和「精彩」。

【評-精神優雅的的高齡人生書 評-精神優雅的的高齡人生】――曾嬿芬(台大社會系教授)---
     
書寫老年成為一種新的寫作和出版標的,《老年之書》和《熟年的才情》先後在台灣翻譯出版,成為這波出版的新浪。兩本書儘管風格迥異,作者卻都抱持同樣的哲學──人越老,更要以個人風格展現年齡的附加價值。

好的人生哲學並不會區分是寫給年輕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面對限制與既定的條件時,性格和心智能力主導了人生的風景,這種能力也就是曾野綾子《熟年的才情》一書說的才情或才覺,一種不假他人,必須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性格與能力。因此「老年後不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曾野綾子以年過八十的生活經驗,舉出具體的情境,解析老年逐漸依賴他人的根源,多出於心態而非必然。這樣的老人,以曾野綾子的說法,乃失去了精神的優雅。一位沉穩的老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慌張,這種人「總有辦法讓周圍十公尺以內的人感到安心」。就她的觀察,沉穩而優雅的老人並不多見。她深刻體認老人較常動怒,是因為無法分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別人不相同之處,也不夠謙虛地體認到自己的方式不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還常常對他人構成困擾。

有趣的是,曾野綾子將不知不覺凡事向他人求助的習性,以及分析推理能力的缺乏,歸諸於現代人遠離閱讀。在此要評介的第二本書《老年之書》所蒐羅的老年智慧與幽默,就是在誘發閱讀的口味。相對於《熟年的才情》帶有生活指南的旨趣,《老年之書》則是為老年提供各種繆思。

《老年之書》的作者是兩位在醫學系任教的教授,他們選編從古至今以「老年」為主題的各國文學詩歌集錦,收錄的標準在於作品激發人面對老年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時,仍然保有持續角力的活力。選定的主題則反映一項事實:影響生活最重要的需求與能力,即使到了老年仍不間斷地繼續成長,這當然包括跟人生如影隨形的工作、愛、慾、情緒、身體。

跳脫醫療保健,老年以文學和哲學的身影出現,並不常見。媒體上出現的老年形象多為負面的,電影女明星上了年紀幾乎無戲可演,可見一斑。這樣的厭老文化,早在文明鼎盛的希臘已經出現,歌頌青春的希臘雕塑就是最具體的例子,老人的心情不但進不了文學詩歌,年老的體態更不會以雕塑等藝術登堂入室、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個現象到了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有了重大的改變,西元前4世紀開始的藝術、文學、哲學逐漸擁抱年老這個主題,此時的雕塑家更將老年體態用一種寫實主義以英雄的姿態雕塑出來,也難怪一位希臘愛情詩人在他年老時還可以寫下:「慾望比時間更堅不可摧」這樣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以可以取得這樣的創作關注,是因為希臘思想中的第一優先原則,乃是對生命的熱情,當生命接近終點,對生命的熱情就變得更加重要,即使違背中庸之道也在所不惜。

人生最重要的邂逅是與自己的邂逅,年輕如此,中年如此,老年可能更是如此。歌德在他的創作中見證了這樣的姿態。這位以《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成為慘綠少年代言人的作家,用了畢生的時間寫就《浮士德》,寫作時間跨越了青年、中年和晚年,據說死前不久的歌德還繼續改動浮士德的內容。這可以說符合曾野綾子說的:「年老了還是要冒險」,「到死之前,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熟年的才情》和《老年之書》兩本書的作者,雖有不少宗教精神的加持,我認為他們共同禮讚的,是老年時期如何活出個人獨有風格的「超人」哲學。依照尼采的用法,超人就是不依據任何教義或習俗所定義的角色模式來行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將自己放入一直在改變的世界,運用本能與直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大部分的人面對有限的人生時間,都會希望能善予把握,就像用色紙摺扇子,總是想辦法多摺幾瓣,以便讓扇子看起來更漂亮。不同的是,摺扇的人摺到最後會更加把握剩餘的紙面,人生卻未必可以在長日將盡前放手一搏。許多人年老時生活越來越不如意,受限於生活資源與疾病體力,加上自認來時無多而意興闌珊。這兩本以老年為題的書,都是在活化這樣的心靈,老年作家圓熟的風韻和妙語如珠的創意,處處讓人驚喜

【 [樂讀] 中年以後 / 曾野綾子】――迴紋針――某日與一位資深同事共進午餐,提到一本她前一陣子在閱讀的書,叫做《晚年的美學》。記性極好的她,將作者曾野綾子的出身背景與書裡的內容向我介紹了一下,引起我的興趣。回家之後,便上網訂購了同一位作者的另一本作品《中年以後》。

曾野綾子對於中年的定義:35歲~40歲以後即可以稱作步入中年。事實上,曾野撰寫這一連串對於中年的剖析時已經年屆耳順之年,也因此對於一路走來的中年人生,回顧能夠更完整更理性。書中分成24個章節,討論中年以後會面對的心態轉變,包括對於外貌與體力改變的適應、與父母伴侶子女關係的看待、年幼與年少時期經歷的釋懷、人生中不如意遭遇的排遣、工作上沒有非自己不可這回事、以及面對自己內心罪惡醜陋的勇氣。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前一陣子住院期間。在確定要動手術前,我進出醫院數次,從抽血檢驗到看報告,讀著醫生給我的疾病衛教資料,在候診的長時間內,突然意識到自己變得非常耐著住性子,等候護士叫喚自己的名字進入診間看診。直到住院時,遭遇到更多自己無法自主決定、甚至幾近失去尊嚴的安排,我更是逆來順受。我問自己,這耐心從何而來?隨即反省到:一旦人面對生老病死這些不可抵抗的命定時,知道掙扎無用,謙卑地面對自己的身體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而這樣的順服是誰教我的?這本書告訴我,答案便是「中年以後」。

曾野在書中說明了中年以後好處多多,似乎是在吹捧一個人一旦步入中年,便具有更值得昂頭驕傲的人生睿智,稱讚米飯油鹽沒有白吃,都增添一個人的生命光華。事實上,當我邁入30歲大關之時,我也曾因著年華之逝去,安慰自己我比年輕小妞來的更有智慧有歷練。然而又過了這些年,回頭再看看那些念頭,發覺仍舊是空虛的傲慢與補償心理作祟。年輕真的很好。只有在年輕的時候,一個人可以具有初生之犢的勇氣,去衝撞去犯錯去體驗去嘗試,也許受傷很痛,但傷疤並不會成為阻止繼續向前衝的動力。這些累積起來的經歷,甜美的酸楚的,都成為中年以後的滋養。讀這本書,我寧可相信,作者稱許中年卻沒有否定青春,並且認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當我在臉書上提到我買了這本書來閱讀時,幾位讀過此書的朋友都說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才能來談中年以後的修養。我很驚訝,因為第一遍在讀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作者的提倡會需要多麼穩定的財力。於是在讀第二遍時,我常常問自己,如果今天我連飯都吃不飽,會不會就不這麼想了?答案是「或許吧」。作者從小的出身背景就相當富有,長大後成為作家也一直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到後來甚至成為一個財團的會長,難免在寫作上有視野與經驗上的侷限。不過,我自己倒是一直認為,閱讀這樣的「養心」書籍,或者在生活中會標記一些格言佳句,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認同,不過最終目的都是要惕勵自己,思考玩味其中奧義後盡量讓自己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望著鏡中被我翻起的兩鬢華髮,檢視兩頰上浮出的小斑點,捏捏鬆馳的下頷。我希望這些皮相的失去,換得的是歲月賜予的圓融與慈悲。

[書摘]

◎人在事過境遷十年、二十年後,叫能夠客觀地眺望過去,即使當時覺得自己處於悲劇的中心,但時間過了,隔著距離眺望,又會覺得其實沒那麼嚴重。……所謂中年,意指成人,而且靈魂已經獨立的人格,因此,除了遺傳疾病,可以說發生任何事全都是自己的責任。 《寬恕與接受時–拔除出身帶來的毒害》 p.44
◎為了製造人脈,就不能利用人脈。一旦渲染那人是自己認識的人,友情便會毀掉。能隱藏彼此極親密的關係,友情才能持續。……人脈不能運用在政治上,不能將世俗的附加價值強加在表層的朋友關係上。擁有想見面時見面、想說話時撥出時間來、生病時銘記在心,之後超越男女關係、始終遵守禮節、並能訴說內心創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人脈吧。 《惡作劇的櫻花精靈–人到中年以後才成熟》 pp. 54-55

◎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在於有時必須承認各自有著偏頗的人生。年輕時,根本不瞭解世態炎涼,以為理想能夠克服現實,若不符合這個邏輯就是不合理,一逕以為不合理是可以排除的。人到中年,當然都會有理想。但那顏色是含蓄內蘊銀光的銀色,在「如果能夠的話」這種附帶條件下,心裡盡是「若理想能實現」、「真幸運」這種感激和內斂的情緒。《你好!我–醜陋、悲慘,都是有勁人生》 p.74

◎該想的是,即使擁有,也不自滿;沒有,也不覺是悲劇。……活的越長,也許有「所得」,但失去比獲得的多,這是中年以後的宿命。《享受土器之樂–做接受失去的準備》p.90

◎過了中年,必須一再地對失去作好心理準備。做失去的準備,意即準備接受失去。……以中年為界,面對老年與死,是無法更改的劇本,不需驚訝也無須悲嘆。那既不是我們的罪,也不是懲罰。《享受土器之樂–做接受失去的準備》pp. 94-95

◎年輕時認為正義很重要,我也很喜歡正義,但年紀大了後知道,對不喜歡的人表示溫柔,遠比以正義之名的熱情談大道理,困難的多。《使他的憂鬱消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p. 140

◎年輕時,當夢想成後真會很快樂;但中年以後,當違背自己的看法、預測、希望的事發生時,也能一笑置之。……能這麼想,即使事情進展得不順利,也不至於把自己逼到自殺的地步。而且就算事情進展得順利,也多半能謙虛地將其歸功於運氣而非自己的能力。《使他的憂鬱消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p. 142

◎對孩子也無須期待,因為期待多半會落空,當然也有很多不辜負父母期待的孩子,但很可能是孩子沒有個性或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受父母束縛所致。另一方面,聽從父母的話,大步邁向父母所期待之路的孩子也不少。《親密的他人–有孩子的寂寞悲哀》p.150

註:參看之前寫過的《我該不該對你有期望?》

◎有自信,是好事,但還是忍不住說,人的意識有必要分裂。有必要邊擁有自信,邊醒悟世間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有自信同時又不執著,是很重要的,但是很難做到。……無論是誰消失了,世界仍然在動。中年以後,要意識到即使自己不在了,也不會有人感到困擾。自己缺席了,也很好。《做個缺席的人,也很好–田園歸去》pp. 206-207
―――――――――
Reply:芬 says:
的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很同意這句話
比較令人害怕的是
我們常告誡孩子,等你考上高中以後/考上大學以後…就可以怎樣怎樣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
人生並不是在考上一所好大學以後就劃下終點了
未來有著就業/當兵/戀愛/結婚等課題
但我們卻常常給孩子一個錯誤印象
導致許多孩子在上大學後 脫離父母的管教後就迷失了…….

――――――――――――――――――――――――――――――
太长,但是又各有看点,舍不得删节。就这样吧。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4-12 18:31:39

看LZ可怜,回一个。

琵琶湖 发表于 2012-4-13 16:42:34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4-12 18: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LZ可怜,回一个。

多谢。
看了您的茶馆系列,好有趣。

琵琶湖 发表于 2012-4-13 16:49:23

转贴:馮鞏:在母親患痴呆症的日子裡

馮鞏

因為忙,過去馮鞏陪母親劉益素的時間很少,令老母親心生憂怨。一天,正興致勃勃為馮鞏做醬菜的老媽突發腦栓塞,生命垂危……

母親猝然昏迷,深深刺激了馮鞏,他在母親的病床前長跪不起,淚流滿面。在母親昏迷的4天4夜裡,馮鞏衣不解帶地守在病床邊。從昏迷中醒來的劉益素說話含糊不清,走路搖搖晃晃。

幾天後的早上,馮鞏去醫院給母親送早餐,母親用陌生的眼光看著他,怔怔地說:“你是誰,要幹什麼?”還沒等馮鞏反應過來,她就將飯盒劈頭蓋臉地砸在了馮鞏的臉上。滾燙的小米粥燙得馮鞏齜牙咧嘴,馮鞏的心也沉到了谷底:母親這是怎麼了?

醫生說:“你母親得了老年痴呆症,這種病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半小時以後,護士來輸液,老人一見,害怕地躲到了馮鞏的身後。馮鞏像哄孩子一樣,讓母親躺到病床上。護士剛把針插進老人的手背,老人竟一拳打在護士臉上,並一把扯掉針頭,披頭散發就要往外衝……

鑒於住院治療也沒什麼明顯療效,馮鞏與哥哥姐姐商量後,將母親送回了大姐家。誰想劉益素不僅將女兒家的電視、手機、茶杯等摔得一片狼藉,而且誰要靠近她,她就打誰。馮鞏的哥哥姐姐也都步入老年,實在經不起折騰,跟馮鞏商量:“再這樣下去,我們都會被拖垮的,要不咱們把母親送精神病院吧?”

馮鞏心痛如割,他認真地說:“這些年你們已經為母親盡孝了,現在該輪到我了,我把母親接到北京去。你們放心,我比你們歲數小,經得起折騰。”

馮鞏下定決心:決不能讓母親這樣下去,必須要讓她恢復思維和意識,提高她晚年的生活質量!他趕赴東直門醫院,憂心忡忡地向國際老年性痴呆學會常務理事、著名神經內科專家田金洲教授講述了母親的病情。田教授告訴他:“其實老年痴呆症也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治愈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但要治愈這種病,除了科學的用藥,親情陪護也是必不可少的。”

馮鞏和妻子艾慧基本停止了工作,全心全意地在家裡護理母親。為了喚回母親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馮鞏特意買回了智力拼圖。夫妻倆和母親一起坐在地板上,每拼成一個動物圖形,就耐心地跟母親講:“媽,這是大象,你在公園裡見過的,還有印象嗎?”“媽,這是小白兔,你以前還給你孫子誠誠買過一個小白兔儲蓄罐呢……”漸漸地,劉益素自己也能完成一些簡單拼圖。每完成一個,馮鞏就會獎勵她一顆櫻桃,這時,老人就高興得像個孩子。

醫生曾告訴馮鞏,如果找到最能刺激母親記憶的興奮點,就能加快老人的康復進程。馮鞏和艾慧努力挖掘、分析母親對什麼最感興趣,最後一致認為,幾十年來母親最關注的就是馮鞏的相聲,許多經典段子她都能倒背如流。可是,上世紀80年代受條件限制,馮鞏說過的許多相聲只有聲音資料而沒有圖像資料,如果能再現自己當年說相聲的情景,無疑會最大限度地喚回母親的記憶。

2009年6月,馮鞏拿出30萬元,找來當年的搭檔劉偉,將自己早年的經典相聲《八戒貶悟空》、《滅鼠軼事》和《拍賣》等都拍成了音配像相聲。

當馮鞏夫婦把這些錄像帶拿給劉益素看時,老人臉上竟然有了笑容,並開始對馮鞏的裝扮和表演品頭論足,不時還會冒出一句經典台詞。

2010年10月12日,馮鞏夫婦從醫院給母親拿藥回來,走到陽台上,竟然看見晾衣竿上掛滿了他和艾慧的衣服。這時,就見劉益素樂呵呵地從屋裡走出來:“兒子,你們太忙了,我替你們把衣服洗了。”母親竟然能替自己洗衣服了!馮鞏愣愣地看著老人,好一會兒,他突然蹲在了地上,流下了百感交集的淚水。

鑒於馮鞏的感人孝行,2011年5月,中國廣播藝術團授予馮鞏“道德模範.最佳孝星”的榮譽稱號。
(摘自2012年3月5日《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
----------------------------
最近周围探讨这件事话题很多,
看来,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烦恼。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4-13 17:40:05

繁体看得太痛苦了,不过还是支持一下

西伊 发表于 2012-6-6 10:14:30

看来是本好书,感谢楼主推荐。
不过,我想恐怕有兴趣读这书的当以60后、70后为主。对于更年轻的同学们来说,他们大多还缺少足够的人生体验,所以难免不以为然。而50后等年岁更大些的人,世界观人生观受时代影响很重,现在改变几已无望。

西伊 发表于 2012-6-6 10:21:48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4-13 1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繁体看得太痛苦了,不过还是支持一下

真心建议您在有空的时候读些繁体字的文章。一开始或许“痛苦”,慢慢就会习惯的。这终究比学习外语容易得多。在不久的将来您会发现,顺利阅读繁体字,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技能。毕竟,有很多汉语资料都以繁体字记载,有很多中国人都用繁体字交流。

琵琶湖 发表于 2012-6-8 16:52:25

西伊 发表于 2012-6-6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心建议您在有空的时候读些繁体字的文章。一开始或许“痛苦”,慢慢就会习惯的。这终究比学习外语容易得 ...

繁体字蕴含有丰富的信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其实,在古汉语课程里应该开设繁体字的读写课程,
趁着还找得到老师教。

琵琶湖 发表于 2012-6-8 16:53:17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4-13 1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繁体看得太痛苦了,不过还是支持一下

谢谢支持。

越山 发表于 2012-6-8 16:58:26

不错。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优缺点。提前了解很有变化。
最近日本拍摄了一部电视剧。《倒数第二次恋爱》描述的是中年男女的爱情,就很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介绍熟年的才情 (日本語「老人の才覚」)和台湾网友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