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学名著导读》有感
本帖最后由 tdyxssrs 于 2016-4-13 20:29 编辑引子
今年可能有大事发生
2016-3-19 01:44:30
大国竞争根本在取势,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势--综合国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朋友等),有积累就有破坏,相对的。甲积乙破,是必然,手段不限,区分一个战争与非战争的状态。
目前,还没到战争的临界点。都在想在非战争状态,摆脱现在经济民生社会困局的办法。金融战不可小觑。
2016-3-19 13:13:25
战争的定义,如果仅仅是传统的大兵团的对决,面对现在的环境应该是有很大的局限,相对比较狭义。
战争的目的,通过力量的运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分配利益、重塑社会结构、打击消弱消灭竞争者等。
如果以这个几个目标为目标话,其他能达成目标的手段同样有效,战争的外延就被扩大了,定义就更广泛了。比如颜色革命--价值体系革命(软暴力,好坏对错从新定义进而引导人的行为)、金融攻击、网络攻击、经济制裁等,如果能达到同样的目标,一样是有效的工具。
这里面的区别是为了达到类似的目标效果,仅仅是不同类型的方法、工具使用的差异。
如果把一个国家国家可以看做一个独立整体的结构,结构中就会有支撑框架的不同支柱或者不同的维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就是一个个的维度。如果以破坏为目标,剩下的其实就是不同情形下的破坏实验,撤一根柱子引起连锁反应,还是几管齐下的进行破坏,看目标、双方实力、双方可利用的工具、受体的现时段情况及承受力(调研),然后就是制定策略、执行、反馈了。{:4_256:}
这个是破坏不是建设喔!{:4_238:}
这部分是对国际关系的基本认识
2016-3-22 15:35:51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关系最根本的属性是动物性--生产、发展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可以解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个有有递进的过程,只有满足了第一个层次才会在现实中进入第二个层次。
国际关系的动因是主体需求(欲望)的无限,相对于资源(不仅是物质还包括精神的)有限的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国际各种现象就是体现。
社会性的褒贬定义都是人为的,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定义收益是不同的甚至是负的,是有利益取向的。这些定义会按照信息--行为--结果去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引导事件的走向和预期的结果最终影响利益的分配。所以话语权的争夺就非常激烈了。国际社会双重标准就是这个体现。
主体范围定义的问题,目前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一个不断扩大范围的过程,目前的主体认同是国家。当然也有超国家的组织--跨国公司。
牺牲、奉献都是非常高尚的词和情操。一般是为了整体利益做出的个体的和局部的行为。行为背后都有利益主体的,到底是谁在受益及谁将来会受益。这个应该是个体或局部做出选择时候考量的标准。 炮灰其实就是做出了牺牲而受益对象太狭窄了,自己或别人觉的不值当。 当然还有情感的考量,远近亲疏就是现在的依据(孝经不仅讲亲人的血缘关系,同时还政治关系嵌入到了人伦关系里面去。关系本来是双向的,从历史的现实看,大臣与皇帝之间从来都没实现那样君父的关系。)。
贡献这个词不错,更适合不在生死存亡的平常状态,也适合大多数时间的人和事。
2016-3-25 13:42:38
行为逻辑或者规则--建立规则,通过各主体自身的互动(博弈,方法不限的)建立规则以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建立一定时段内相对稳定的秩序(目标是这个,但是过程是动荡的也可能在很长时期内建立不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如晋魏南北朝、唐后的五代十国、近代1840-1949的百年),凭据是实力与利益,绝大多数正义都是胜利者为自己合理合法性的行为诠释。主体可以是单个的目前更多的多个主体的利益联合体也是利益集团,如:现在的北约、消失了的华约、上合组织(目前在联合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反恐),二战的轴心国、同盟国,中国战国时是苏秦、张仪的合众连横等。
目标,建立一个时段内相对稳定的秩序。
边界,崩溃和解体有可能有重建的机会,如果搞到没重建的机会了,人类文明也就OVER.
人类自身能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对于整个人类是个巨大的考验。光阶段性个别或小部分人超越没用,虽然超越了的行为就体现为人性的光辉指引未来的方向。
以上是这两年关注国际关系,自己的一个小结。按一般的说法国际关系没有自身的发放论,更多的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主要分现实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和理想主义--从未来导向看现实两大流派。个人认为国际关系是一门交叉学科,很多问题都在交汇。
个人学习的过程,不是去读各种理论,而是去看新闻--介入问题分析--小结自己的理解。这个是实证方法。
国际关系,主要是三种状态:合作、对立、冲突。同样吸引人眼球的是冲突状态,让人肾上腺激素分泌,亢奋,好看,精彩,过瘾。但是他不是事情的全部。一天到晚的冲突总有打累的时候,打累了打不动了怎么办,大家歇歇,积累资源-发展,以利以后的竞争。
冲突,是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放的胜负手,这个技能一定要具备。但是如何积累资源的技能同样要有。
下面的坑,慢慢填。
转一帖。
“允执厥中”,其语出自古文本《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自汉代以下,这十六个字被认为是体现儒学精义之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何新:执,就是坚持和坚守为《允执厥中》一书所写书序新华出版社出版香港何志平先生的文化史论集《允执厥中》,作者要我作序。何志平先生乃香港达人,曾以医道悬壶济世,后从政,主持香港民政多年。夫人胡慧中,秀外慧中,80—90年代在银幕上叱咤风云,武功高强,除暴安良。当年,她是我的偶像,她的戏我有机会必看,是她的追星粉丝。何志平先生身居海外,心系华夏,衷情于中华传统文明,浸润多年,含英咀华,成就此书。书中皆为其潜心研思之心得,其论说常从细微入笔,而弘扬奥旨,多有微言妙义,令人掩卷而思。例如关于复兴中华文明,何先生说:“大国崛起,文化复兴。复兴,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回归, 更不是一味的仿古临摹。世界四大古老文明,除中华文 化五千年绵延不断外,其余都淹没无存。中华文化之所 以流传,正因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深悟要义精髓,进而 判定自若,消融升华朝代更迭、外来文化与宗教的屡屡 衍变。生活在今天的我们,21 世纪的每一个人,更应沉 稳淡定,汲取现代社会的现代元素,在传统理念与现代 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互以借鉴,互为补偿,互而提升。”读何志平先生此书,令人印象深刻地是他经常从独特视角阐释一些古语,从古人的哲理中悟出人生之大智慧。例如对于《尚书》“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之语,何先生论曰:“南怀瑾话此十六字乃尧舜心传,以论天理人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凡历史衍位、政权转换、领袖下台, 皆口传心授,意欲人心危险难测,道心幽微难明,只有自身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秉行中正之道,方可治理好国家。”“允执厥中”,其语出自古文本《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自汉代以下,这十六个字被认为是体现儒学精义之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所谓“人心惟危”,是指人心、情欲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人心人欲潜藏危险。所谓“道心惟微”,“道心”乃指天地自然之心,略相当于康德所谓先验理性,黑格尔所谓绝对理性。 道心是天地自然之心。道心也体现于人的天赋本性,良知、良能。道心微妙,所以需要人屏绝意欲,潜思体察。所谓“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天地之心要专精深思、专一用心。一就是一以贯之,不变而守一。一在道家称作元一即天道,修道就要抱元守一。所谓“允执厥中”:中者正也,中道就是正义之道。允者诚也,允即诚敬,执即奉行。允执厥中,就是要诚敬地奉守正义之道。《大禹谟》者,大禹治国之谋也。总之,古文《尚书》以大禹训示的这十六字心诀,要求人克制私心私欲,体察自然理性,奉守正义。 清后期考证派儒者有人认为《大禹谟》是伪篇。但近年学术界新研究则对晚清以来的疑古学派提出质疑,且近年出土的一些新的资料也证明清儒主观考订的一些伪书未必皆伪。何志平先生则以为,其实不必过于纠缠那些繁琐证论。以现代人之立场,这几句话重点乃是“执”。执,就是执着——“ 执着是勇气,是痛苦,更是福气,是痛并快乐着。倘若人生没有了执着,反倒不如不活;与其执迷不悟,不如悟而执迷 !”换句话说,执,就是坚持和坚守,是责任也是担当。时世多艰,有执者必痛苦但也是快乐。妙哉,斯言! 何志平先生论及中庸,说:“不易之谓庸 。”按:不易即不变,庸通于永,水长曰永,源远流长也。不易之谓庸,也就是不变而为永远。而何先生发挥说:“庸乃庸常之意,亦即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人生快活当取‘中’依‘庸’,又何尝不需反思律定三重境界?所谓人生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深层领悟生命、凸显人生成就;至人终彻悟,则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指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候,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故大乘禅宗讲究出世、入世与超世。最高境界不是避世、出世,而是身在世界而超越之。达到超然境界谓之超世之境,这种超然已经不必刻意避世出家,即使身在俗家以至五浊恶世中,也自能超然不染,而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也。故一个智者之一生,也经历着三重境界,也就是说,由意欲纷纭最终还是复归于平常——以平常之心,说平常之话,做平常之人 ,而成就非常之业。我窃以为,儒家修身,主张内心守中持正,做事情尽责,对人宽容,此美德曰“忠恕”,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守持中道而大度宽容也。
历史学家李学勤说:“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中国古代文明的偏见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而这也正是何志平先生此书所阐述的主张。读毕此书,我想起已故传记历史学者朱东润先生的话:“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底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底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底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底儿女!”此言,或可概括何志平先生著述此书之根本宏旨。何新2016年6月6日北京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6522313347/
本帖最后由 tdyxssrs 于 2016-9-2 05:38 编辑
关于一国国内的社会结构问题。
随便翻翻国外的社会学的书籍,都不用细读,有名点的,有讲整体结构的,有讲某一部分的,有讲不同的阶层(阶级的概念现在不大提,用的多的是阶层,且阶级和阶层之间也有重叠的部分),有讲阶层之间互动的这个还分积极型的社会交换理论(阶层理论)和激进的(老马的阶级理论),利益集团的等等。从整体到局部都有,结合社会现实状况,自己组合个架构不难。
怎么理解、怎么诠释、向那个方向,怎么侧重,看个人。
世界是三维的,不是二维,也不是一维,是立体的,不是平面,也不是个点。而且还是动态的,就是在不停的变化,方向还不是单一的。
此贴到此结束。有需求自己读书吧。
我是谁,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这个至关重要,搞不清楚,会把自己搞丢的,甚至走向反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