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三):追求完整化情节的“故事化”
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三):追求完整化情节的“故事化”信息在传播中被改造,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原因非常复杂。从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故事化倾向”,“个性化言语加工”和“自我价值取向投射”,这三个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大。本贴先分析第一个。
所谓“追求完整情节的故事化”,是指人们接受到与自己思维习惯不一致的“残缺信息”时,为了保持“认知加工的一致性”,会对“残缺信息”进行补充,使之成为一个符合自己思维习惯,更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如果需要把接受的信息再传递出去时,并不是把接受来的信息原汁原味传出去,而是把已经故事化了的信息传递出去。
“故事化”与刻意编造虚假信息的造谣者在本质上是根本不同的。造谣者有社会性目标,刻意为之。“故事化”者为潜意识状态下的无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思维“完整性要求”使然。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或多或少都会有“故事化”现象。即便在众目睽睽的场合也会如此。比如在舞台上进行的“传话”游戏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化”的现象。茶友们通过日常生活中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也可以体会到。
故事化的形式和内容框架,与文化直接有关。在我国汉文化下,人们习惯信息的情节完整性。对于情节完整的信息特别容易接受。其特点是,信息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如何评价(5W)。符合对于这样的信息,是非常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暗示)的。我们以下面两条信息的比较来体会:
A信息:昨天晚上,隔壁的老张,在社区花园,打了他老婆小李,这是家庭暴力。
B信息:老张打了小李。
很显然,我们更容易接受A信息。
人是社会性的,是希望在交往中被别人所承认和接受。这种心理要求的第一个标志就在与人交往时,别人能接受自己言语。为了让“从自己这里”传出去的信息容易被别人接受,传递者不知不觉地会把残缺的,不符合5W要求的信息,补充完整,再传递出去。补充的信息的来源,多为人们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库)和个体经验的积累(经验库)。
更愿意接受信息的完整情节的认知偏好,力使信息成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认知加工过程,是汉文化环境下大众信息传播的特点。这一心理活动同样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发生,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对信息的故事化加工改造。个体是如此,群体也如此,追求新奇快的大众媒介更加如此。
当有人出于各种需要和目的,是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追求完整情节的故事”的认知倾向,会采用下面的做法:
第一,故意抛出情节不完整的信息,利用目标人群“讲故事”的过程,获得目标人群知识结构、认知倾向、价值取向、社会情结等等社会、心理的资料。从中发现特定事件,特定条件下,目标人群习惯性讲的故事内容和顺序。这一做法非常类似军队战前的侦察活动。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和言语空间,针对特定的事件,抛出有意缺少某一情节的信息,让目标人群主动补充残缺情节。形成特定的故事情节导向描述。由于补充故事情节是目标人“讲故事”讲来的,有比较强的自我强化作用,他人校正的难度比较大。比如,在某官二代开车撞人事件中,故意说官二代强词夺理,而不说具体内容。让传递者在补充时,不自不觉加上“ 我爸是李刚”之类的言语,以至于后来任何的真实信息都不能被目标人群所接受。
第三,直接伪造完整情节的虚假信息,让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说服受众。这类案例已经多不胜举,但是,还是有人不断地跌进同一条沟。
汉文化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于我们成长的过程,完整性要求有利于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思维长处却会给有意者提供诱导契机。破解有意者刻意利用这一认知倾向的做法,需要人们在平时要有个性修炼,克服主动“补缺拾遗”的冲动。也不能因为故事的完整性的美丽而仓促全盘接受。
具体来讲,主要从下列方法破解:
一、对于不完整信息,要从源头获得补充信息,不依赖传递者的信息。要树立信息在传递中会被改造的理念。
二、对那些突然传播,带有激情,情节太完整的信息,要在内心多打个问号。针对这类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把信息与信息传递者相区别。特别是不要分析和议论信息传递者的动机。避免人际冲突对信息本身分析的影响。对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信息,分析要从全局,从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
三、要有真实信息来源的组织。许多大众媒介是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企业,它们有双重目标或多重利益目标,寻找人咬狗新闻是它们的一条生存之道。社会决策者要不能跟着有双重或者多重利益目标的信息传递者走。(略)
四、要教育大众媒介建立起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大众媒介的新闻价值取向排序应该是“真实、全面”放在,切不可把“迅速,新奇”放在第一位。顺序颠倒,就非常容易造成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不完整,进引发受众的“故事化”发酵。
信息传播中的被动改造,有意思。支持老槐半夜发帖 这个把“自行脑补”说得很透了 这个原理的学习与运用,对于我们辨别与净化网络太重要了。 为什么强调“汉文化”呢,英语文化下的人群就不习惯信息情节完整么?5w还是他们提出来的呢。 易水 发表于 2016-3-19 15: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强调“汉文化”呢,英语文化下的人群就不习惯信息情节完整么?5w还是他们提出来的呢。
易水:你好!
这是一个限定用词。因为项目不能完全做到跨文化研究。
虽然项目的行政资源比较雄厚,但是,它只能在它的管辖地实现。跨文化比较研究只发生在汉文化与其他文化间,而其他文化之间的影响研究不能实现。比如,语言是文化载体之一,研究文化现象,必须涉及语言。
汉语是一种综合性分析性平衡的语言。项目中有汉语与同样是综合性语言的日语和俄语分别有研究,但是,日语与俄语之间的研究没有办法实现。因此,不能推论日语与俄语所承载的文化有共性。这是不周全的。退一万,也只能勉强沾点探索性研究的边。探索性研究是不能像主贴那些讲因果性的。
当然,文献研究也可。不过,文献研究只能是建立假说,很难过理论检验的“论据必须是充分必须条件”这一关。
我用“5W”来描述,主要是西方语言分析方法在我国的教育中比较普及,大家都明白。其实,中国文化中对语言的研究远早于西方,对叙事性描述的要求的最低要求就是5W(只是我们不熟悉,也没有5W那么简捷),论政性描述就是“八股”了。
看到你的提问,就这样简单回复了。不知道回复了没有。
谢谢你的参与,有问题继续提。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20 17: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这是一个限定用词。因为项目不能完全做到跨文化研究。
槐叔好,
我这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完整性”造成的理解错误;P——我看你提了好几次“汉文化”,于是想当然就觉得大概是汉文化特有的,别的文化都没有。这在网上很常见的:谈中国的问题和丑陋,如果老是提到“中国”如何如何,就会有看客脑补是“只有中国”才有这种问题,于是要么掐起来,要么引以为同道。这是表述的问题还是理解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21 14:09 编辑
要怎么把贴删掉啊?这是电脑抽风多贴了两个。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21 14:06 编辑
易水 发表于 2016-3-21 14: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槐叔好,
我这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完整性”造成的理解错误——我看你提了好几次“汉文化”,于是想当 ...
易水:你好!
没有关系的。在网络上,缺乏第二交往符号系统,言语也不容易建立起语言的逻辑背景,是很容易造成你说的现象。原因不能全怪你的。
解决的方法,就是我们这样的交流,你直接提出问题,我及时解释。这样,多交流后,就可以“我说明白”,“你听明白”了。
谢谢你的问题和参与。非常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