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2-26 19:46:23

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一):符合贝叶斯统计规律的“理性”思维

        信息处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时最先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生活,科学研究,人际关系,还是社会思潮,等等,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信息的问题。当人们把这些来自社会和自然的各种信息组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运用它们。

        一般而言,造成我们工作、研究、生活中的错误、失误、挫折的真正原因,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运用信息的时候,而是在我们吸收信息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在我们接触信息的一刹那就有可能发生!在信息的感知,识别,确认等等最初的认知活动开始的时候,种种因素也就开始了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

        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基本来自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和养成的认知倾向。这些知识和认知倾向是在他人的交往中识别,习得,认可,内化。这些因素中的某些知识形态,在一般条件还非常符合科学的表达范式。

        关于社会心理学原理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研究已经百年以上的历史,有许多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人著书“社会心理学原理及效应500例”。这个系列不准备对已经广为人知和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及效应炒冷饭。而是专注于新的七个原理(或效应)。它们除了曾经应用于心战领域外,在人们信息处理这个更大的框架下,应该是第一次阐述。把茶馆作为第一阐述地,是为了感谢思炎开辟的这片天地,感谢茶馆的和谐,感谢茶友们真知灼见的奉献和对我的启迪。

        这七个原理(效应)的影响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都广泛存在。由于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人际条件差别,因而,这些因素便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了解、理解这些因素,不但可以理解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种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进一步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正确的运用这些因素,不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还是在现实社会国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交往效果。

        潘菽先生认为,在一定的人际和社会组织条件下,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为社会心理学。我认同这个观点,把这七个原理(效用)归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既包括社会学的内容,也包括心理学和的内容,但又有所不同,其中同音同形的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我尽量地通俗描述。没有讲明白的地方,请茶友们直接指出,以便我解释和改进。

                          *                                        *

        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一):符合贝叶斯统计规律的“理性”思维

        贝叶斯统计规律是人们实证思想的成果。在人们成长的过程,它引导着人们认知世界,获得对世界的主观认识。是人们理性思维的主要表现之一。它主要以潜意识的思维形态影响人们的“直觉”。有的时候,它会造成人们在自认为是正确、理性思维状态下出现认知偏差。表面的理性,而内在的非理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权重。重点是“信息源数量权重”和“权威权重”。下面举例说明:

        你是一个位企业老总,手下有一百名销售人员。在分析上海市场时,九十九位销售员说上海没有市场,一位说上海有市场。您会如何判断上海有没有市场?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上海没有市场的。

        以“不同性质信息数量比例”,和“不同性质信息的信息源数量比例”作为分析判断依据的,就是数量权重影响。这个例子中,是“不同性质信息的信息源数量权重”作为分析依据,简称“信息源数量权重”。

        人们对“不同性质信息数量比例”一般都会保持相对的警惕。对“信息源数量权重”则没有那么警觉了,因为信息源背后是人,判断者往往认为众多的他人了解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总是超过自己;谎话瞒一人容易,瞒众人难。虽然事实上,这种人际性质的数量与真实的关系,并不是每一次都是真的,但是,人们仍然相信这种关系每次都是真的。因而,“信息源数量权重”影响很难被判断者自我察觉到。它是在潜意识层面起作用的。隐蔽,强大而持久。

        “信息源数量权重”直接影响判断和决策。

        在七九年的二月战争中,一支欲达成钳形攻击意图部队的前指,同时接到左右穿插部队和正面攻击部队的报告,称遇到一定规模的抵抗。根据报告中的抵抗规模,指挥员判断当面之敌规模已经超过前期侦察所得敌军规模。决定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后,“吃了这一大坨”。由于等待,战场压迫减弱,部分敌人乘隙溜走。战场清查时发现,战前侦察准确。造成前指误判的原因是双方实施了类似“麻雀战”战术,给左右穿插部队和正面进攻的部队造成一定规模的抵抗信息,相似信息以不同信息源的形态汇总到前指,与前期侦察信息相比,形成一比三的数量差。在信息源数量权重的影响下,指挥员判断失误。

        在一定条件下,“信息源数量权重”可以制造出来。比如,当下的网络匿名性,有意者可以通过多个注册ID,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网络空间发布同类些信息,造成不同性质信息的信息源的比例差异,进而影响阅读者对信息本身的判断。

        “信息源数量权重”是贝叶斯统计规律中“理性”影响最大的。排第二位的便是“权威权重”。

        权威的本质是专业性。仍以上面企业老总的为例子。这九十九位说上海没有市场的是实习生,而那位说上海有市场的人是销售总监时,你又会如何判断上海有没有市场呢?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就会倾向那只有一个人的销售总监的判断。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没有销售专业能力的人是坐不到销售总监位置上的。这种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心理倾向,就是权威权重。

        信息判断者内化的权威,有着非常高的分析权重。它是信息判断者内心已经形成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权威理念或者外化的人或物。比如,X粉对X言论的信服度远高于其亲生父母的。又比如,一个坚信投入产出理念的人,在筛选市场信息时,会首先过滤有低效益标签的信息。

        还有许多……。茶友们可以自己推演。

        贝叶斯统计规律本身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结晶和工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破解它的某些“理性”影响给我们带来的负面作用,得把握时间这个关键。信息分布是混沌的,流动是无序的,没有人能永远、彻底地控制信息性质、数量和流动。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积累不同性质信息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会发现原先的认识正确与否。所以,当我们在作出决策之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贝叶斯统计规律出现“理性”影响是有条件的。往往是在一个比较狭窄,比较封闭的空间,存在大比例差的不同信息及信息源,有一种“一目了然”逻辑意境,“迫使”判断者的“理性直觉”快速起作用。这种“迫使感”效用的大小与需要作出分析判断的时间紧迫性成正比。

        利用贝叶斯统计规律“理性”影响,是竞争者惯用手段。当我们所处的竞争场所,信息分布出现了贝叶斯统计规律“理性”影响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要看看信息存在状态,如果信息自由度太小,信息是集中突然涌来,不能方便地得到其他不同性质的信息,特别是不能再次(进一步)得到不同信息源的反对关系的信息时,那么,我们就得警惕有人在给我们下药了。

                        *                        *

        这个系列源于一个持续数年的社科项目。是正式报告外的衍生物,是副产品。五年前运用于心战分析,相应也有一个系列。现在这个系列与心战系列是种属关系。由于论述从“属”上升到“种”,严谨的要求更高。希望能给茶友们一些帮助的同时,更希望茶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谢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2-27 00:24:53

06年做软件需要用到XP系统的一个与文件有关的API(时间长了,是什么忘了),上百度搜到后没法使用,百度搜索结果的前五页给出的函数原型都是一样的,当时搞不清状况也就没有想了,自己写了一个替代品。08年用google搜索资料无意看到这个API的原型,与百度给出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是自己记忆错误了,马上上百度搜索,确实是不一样的,用DEV C++调试了下,可以用。google的是正确的,而百度前五页给出的统统是错误的。这个事件给我很深的触动,从此知道了MSDN的好。我只注意到不同文章给出原型的一致性,忽略了两个因素:1,网络上的技术文档90%是复制粘贴的;2,99%的文档是二道贩子发的,他们的文章可能自己都看不懂。

电影网站IMDB出过一个事故,《机器人瓦力》的粉用大量的新注册号把这部电影推到前三的位置。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信息数量与效度可能是无关的。再多销售员的意见也仅是销售员的意见。

通常情况下销售总监的意见比销售员有价值,但总监的判断会受到利益动机、道德水平、所在领域等的制约,例如卖电脑和卖时装是不同的思路。销售总监的意见夹带私货意见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次贷危机的金融衍生品研发都是专业人士做的,做什么大家都清楚,说什么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信息的可靠需要两个条件:1,信息是及格线以上的群体提供的;2,信息来源足够多。

及格线不是说非要专业人士的话才能听,而是信息的提供者具有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来源足够多才能从正反两面看问题,才能从现象到本质,或是得到一些启发。判断是否及格需要自己有一些经验、阅历、知识,而从不同来源分析信息需要与自我的定势思维做顽强斗争。

分析信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而有的时候条件不允许。关键时刻做决断需要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这就是直觉。十多年前杨振宁谈论吴清源为什么棋下得好,他认为吴清源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甚至睡觉的时候。这就是直觉的来源,不是从天而降的,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也提到过。无关生死的事情做判断统统遵循我列出的两条是不现实的,时间是成本的一部分,错了也就错了,没有人是永远正确的。

伊贺双刀流 发表于 2016-2-27 10:42:44

搬凳子听课。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2-27 15:44:30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2-27 00: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06年做软件需要用到XP系统的一个与文件有关的API(时间长了,是什么忘了),上百度搜到后没法使用,百度搜索 ...

loy_20002000:你好!

你用现实生活中事例说明了这个我们时常认为是理性的认知过程有时并不是正确的。往往在我们发现这个理性认知过程有问题的时候,不良的结果已经发生了。这种损失有的时候是刻骨铭心的。这个原理起作用于潜意识层面(潜意识,是指人们无法自我察觉的意识活动,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潜意识规定了人们可自我察觉的意识活动的方向)。也让许多人一次次踏过同一条河。

分析信息,是需要大量的信息积累的。这就是大数据能出现的第一个原因。当然,现在的大数据还说不上达到充足的积累程度。大数据既要收集面广大,也要积累时间跨度大。如果只是面广,而没有积累深度,那么,这个原理就会在不同的数据层面发生效应。让大数据走向异化。

非常赞同你的这句话,“判断是否及格需要自己有一些经验、阅历、知识,而从不同来源分析信息需要与自我的定势思维做顽强斗争。”定势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相似成功经历,和不断相似的失败中形成的。定势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即有利于我们快速解决问题,也有像这个原理那样让我们进入误区。所以,不断地自省自己的思维方法,是自己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道路。

非常感谢你的唱和,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2-27 15:47:11

伊贺双刀流 发表于 2016-2-27 1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搬凳子听课。

伊贺双刀流:你好!

谢谢你来捧场。茶友们的问题,都是我不断深入探索这个领域的动力。谢谢!

白沙 发表于 2016-2-29 14:36:28

我认为,运用这条原理来处理一些事情时,要分两种不同状态:应急状态和正常状态。

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识别信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一靠长期的积累,基本技能过硬,信息收集广泛;二也要靠部分的运气。

在正常状态下,才能运用文中所说原理,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子弹飞一会。等待原则其实是应该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事务的处理过程的,在时间成本完全允许的条件下,在没有急迫的原因需要你马上做出决断的前提下,多等多看都是不会错的。

唯一而已 发表于 2016-2-29 22:40:51

如何根据这个原理处理社会信息?
比如,1,现在都往往大城市跑,这些在大城市扎堆的人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2,国家户口政策改革越来越快,大多数人认为这不会普及到上海和北京。如何用这个原理处理该信息?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楼主提出了这个原理,但是许多参数没有给出来,如何用这个原理解决问题,没有可供借鉴的答案。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 01:21:17

唯一而已 发表于 2016-2-29 2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何根据这个原理处理社会信息?
比如,1,现在都往往大城市跑,这些在大城市扎堆的人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

统计上贝叶斯派与频率派的主要分歧是前者引入主观判断,后者不赞成主观判断。楼主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我的理解是不要让已有的经验影响到未来的判断,需要分清楚哪些信息是主观的经验积极挑选的,哪些信息是客观的理性分析得到的。已有的知识体系是个人成长中建立起来的,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是适用的,但是由于人的局限性,旧有的知识遇到新的环境或挑战可能会完全失效。

以我自己的例子说,API的误区是100%的帖子给出同样的原型,那么一定是编译器(我的编译器很小众)或环境的问题,不会是帖子作者们的问题。人在做判断时受到利益动机、道德喜好、教育水平、个人经验等等制约,一不小心就会被人下套。

楼主的分析是有严格限定条件的,你没注意看。这就是主观的想当然。

唯一而已 发表于 2016-3-3 13:26:12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 0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统计上贝叶斯派与频率派的主要分歧是前者引入主观判断,后者不赞成主观判断。楼主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我的 ...

谢谢回复。
楼上白沙兄提到让子弹飞一会,多等多看是对的。特别是重大的抉择,千万不能着急,越级越冲动,考虑越不周全。我有两次这种问题,就是因为性急冲动,虽然不是下套,但是得不偿失,失去了几次人生际遇。浪费了青春时间。
但也有犹豫不决,多年有想法迟迟不动,错失大好机会的事。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5 18:55:16

白沙 发表于 2016-2-29 14: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运用这条原理来处理一些事情时,要分两种不同状态:应急状态和正常状态。

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识 ...

白沙:你好!

我明白你的意思,在表述上你有一部分说反了。主题中讲的理性是打引号的理性,其实是指它的不理性。越是在应急状态下,越是容易走入这个误区。这个原理起作用的效用大小与要做出决策的时间紧迫性成正比。

这个主贴是告诉茶友们,有一种看似正确的,理性性的思维方法,其实是非理性的。以及如何察觉到容易产生这种非理性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我接触到许多企业决策者失误的回忆,和这次调查大样本,以及相应的实验,都说明它的影响广泛。它作用于潜意识层面。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是无法察觉到它的影响。事后当事者都说做出决策“太仓促了”。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5 19:26:05

唯一而已 发表于 2016-2-29 2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何根据这个原理处理社会信息?
比如,1,现在都往往大城市跑,这些在大城市扎堆的人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

唯一而己:你好!

主贴是讲如何避免犯错误。是指出人们思维过程的一个认知陷阱。用一个比喻,它是讲舞台上有一个洞,跳芭蕾时跳到这个洞里会崴脚。而不是讲舞台上跳的是《胡桃夹子》,还是《天鹅湖》,还是《红色娘子军》。

以你的问题1为例。当你周围有一百个人去上海了,走之前都说,上海工资高,而一位从上海回来的人却对你说,上海生活费用太高,工资虽高,却抵不过现住城市的生活品质。如果现有朋友打电话给你,说他开车三分钟后路过你那里去上海,可你可以搭车走。现在,你如何决策呢?是走,还是不走呢?

这个时候,那一百人的说法与一个人的说法,这一百比一的数量比,是很容易让人的决策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主贴讨论的内容。而不是这一百个人说的对,还是那一个人说的对。

再仔细读一下主贴星号之间的内容。

谢谢你的参与的问题,非常感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6 00:05:34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6-3-6 00:20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5 1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唯一而己:你好!

主贴是讲如何避免犯错误。是指出人们思维过程的一个认知陷阱。用一个比喻,它是讲舞 ...

谢谢老槐兄分享您的研究成果,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普通人处理信息的原则有指导性。

一个权威专家和100个普通人提供的信息,当然看起来权威专家更有说服力,但如何识别权威专家是否真正权威也是需要自己判断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依赖的途径就不多了。以财经专家叶女士为例,如果我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我会比较难于鉴别的。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6 13:00:35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6 0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兄分享您的研究成果,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普通人处理信息的原则有指导性。

一个权威专家 ...

silversky:你好!

当时也是朋友招标成功后,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把我拉过去的。由于这个项目有省级领导参与,行政资源比较好,就做了比较长的时间,样本大,研究手段多。在数据分析中,总有一些不对头,朋友们的假说,马马虎虎也过得去。但是,总是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对头。这帮老油子给副省交差后,继续利用行政资源做了下去。这个阶段我就介入了假说构建,把这些干扰因素作为修正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成功。这个系列贴的内容就是作为修正量成立。成了副产品。不在标书中,但是,很有意义。

权威权重对人们信息的认识过程影响非常大。正如你所说,不具备专业知识是比较难鉴别的。叶氏,我们是跟踪了她历史上两年内所有公开论述,并建立其预测模型,结果非常一致。于是就从专家库淘汰出局。

谢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niuph 发表于 2016-3-6 20:38:48

本帖最后由 niuph 于 2016-3-6 20:41 编辑

现在的门户网站,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些定向的内容吧。个人感觉现在想获取一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难度比以前大很多

然后203 发表于 2016-4-25 22:10:06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2-27 00: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06年做软件需要用到XP系统的一个与文件有关的API(时间长了,是什么忘了),上百度搜到后没法使用,百度搜索 ...

2005年刚工作的时候搜索信息,除了用goog,还喜欢用当时百度的 博客搜索 ,看博主自己写的经验文字,转载的一律不看。

但即便如此,也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博主的资历、经历、文字的整齐优美程度。当时特别喜欢卢麒元、许知远、刘军洛这种视野看起来很大,文字看起来很吓人,指点江山又似乎悲天悯人的文字。:lol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4-26 17:36:13

然后203 发表于 2016-4-25 2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05年刚工作的时候搜索信息,除了用goog,还喜欢用当时百度的 博客搜索 ,看博主自己写的经验文字,转载 ...

12年来茶馆被吓了一跳,之前在网络上看的东西基本都是水货(不包括技术方面的)。现在茶馆豆瓣两头跑,其他地方都不去了。

lx203 发表于 2016-6-9 16:16:21

这种信息源数量权重的影响可能源于多数人效应。由于人们从多个信息源观察到了同一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随从效应,从而导致多数人效应的结果。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6-11 19:04:12

lx203 发表于 2016-6-9 16: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信息源数量权重的影响可能源于多数人效应。由于人们从多个信息源观察到了同一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随从效 ...

lx203:你好!

本贴主题是讲当遇到XX权重时,人们那些自认为是理性的思维,有的时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部队作战的案例是典型的。这里的视角是信息接受者。

伯特·格林里夫提出了随从领导的理论,但是,现在能看到的具体的案例与其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不严谨的。其理论的出发点是““你能为你的追随者做些什么”。从这个角度上讲,它更接近我在主贴中所述的信息传播有意者。

造成信息源数量权重大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你所述的数个效应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源数量权重 大。面对信息源数量权重大的情况时,我们会犯哪些认知上的错误,如何避免犯这些错误。这是本贴的核心。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你的讨论扩展了议题的内容,很有意义。非常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一):符合贝叶斯统计规律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