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是什麼造就新聞教父華萊士
是什麼造就新聞教父華萊士4月7日,美國電視新聞教父邁克.華萊士去世,終年93歲。長達60多年的記者生涯,獨具特色的犀利提問和“伏擊式”採訪以及多位政要的獨家採訪奠定了其在世界新聞界的地位。
一、“美國的華萊士”高在哪兒?
主持《60分鐘》近40年,完成獨家報道近800集,曾獲19次艾美獎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王牌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曾製作過這樣一條廣告:“哪幾個字可以讓騙子和無賴心驚膽戰?”答案:“邁克.華萊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將之用來描述華萊士的影響,再恰當不過。
華萊士的記者生涯始於40年代,大紅大紫則要從1968年與CBS製作人丹.休伊特一起主持創辦新聞電視雜誌《60分鐘》算起。此後,他主持《60分鐘》近40年,完成報道近800集,直到2006年,88歲高齡的他宣布退休,但仍然偶爾做報道。
華萊士的職業生涯中所獲得的世界級新聞大獎和各種榮譽不計其數,曾獲得19次“艾美獎”,1991年6月進入美國電視學院名人堂,1996年獲得肯尼迪新聞獎,2003年9月獲得艾美終身成就獎。CBS曾經在1990年為他專門製作了一個小時的特別節目《麥克.華萊士:過去與現在》,以回顧其四十年來的記者生涯。
邁克華萊士逝世的消息傳出後,紐約時報用“先驅”形容其新聞業績,《華盛頓郵報》則稱“美國失去了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電視新聞從業者。”他的老東家,CBS,將會在下周日推出一檔專門紀念華萊士的電視節目,以悼念這位CBS最為知名的電視新聞主播。
聯合創辦電視新聞雜誌《60分鐘》,連續23年高居電視節目收視率排行榜前十,打造電視行業傳奇
1968年9月24日,CBS製作人丹.休伊特邀請,華萊士共同主持和編輯的“電視新聞雜誌”《60分鐘》開播。節目起初的反響並不大,甚至在很長的時間裡連固定的播出時間都沒有。然而,10年之後,《60分鐘》卻上升到了收視率最高的前10名。儘管報道大多是較為嚴肅的新聞題材,但在1979-1980年,它的收視率達到了28.2%,而當時的黃金時間娛樂節目的收視率也只是26.3%。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60分鐘》曾連續兩年成為黃金時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此外,它還曾創紀錄的連續23季高居尼爾森電視節目排行榜Top10。
《60分鐘》的傳奇也是華萊士的傳奇。作為當之無愧的元老,自1968年節目創辦,華萊士一直服役了近40年,其獨有的“挑起衝突”的提問方式讓觀眾著迷,他的主持風格也深深影響著欄目。唐.休伊特曾經說:"我們這裡的一切好事所以會發生,原因就是從一開始我們這兒就有個邁克……邁克.華萊士對《60分鐘}節目的貢獻簡直無法描述,因為邁克本人就是《60分鐘》!"
採訪方式“不回避、不退讓、咄咄逼人”,獨創“伏擊式採訪”
“他的成功經常來自於他向採訪對象擲去的問題,而非他所獲得的答案。”紐約時報發表的華萊士訃聞中是這麼評價他的逼問式採訪的。“Wallace”這個名字,代表了硬新聞、調查新聞,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讓和咄咄逼人的提問。華萊士最愛的口頭禪是“原諒我”,“但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也意味著惡毒的質問(nasty question)將要來臨。”
華萊士的採訪往往讓受訪者心驚膽戰,他會採取檢察官式咄咄逼人的提問,也開創了“伏擊式採訪”的先河,即埋伏在採訪對象的辦公室或者家外面,等對方出現時便出其不意把麥克風送到面前。他曾經質問普京:“你們這不是真正的民主!”,也曾稱一國領導人為獨裁者,還諷刺拒絕接受採訪的布什為“林肯以外另一個永遠坐在遠處的總統”。
政要訪談專業戶,曾訪問美國多任總統,獨家專訪鄧小平和江澤民
作為“訪談之王”,華萊士戰果累累,可謂是政要訪談專業戶。從肯尼迪開始的歷屆美國總統(小布什除外),都曾經接受過他的採訪。此外,阿拉法特、霍梅尼、內賈德等數十位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也曾接受過其採訪。他的採訪領域並不局限在政界,黑人領袖馬樂科姆?X、馬丁?路德?金、電視明星約翰尼?卡森、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和《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創始人休.赫夫納。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華萊士的名字之所以家喻戶曉,則與其曾先後專訪鄧小平和江澤民有關。1986年,華萊士在中南海採訪鄧小平,這是鄧小平生平唯一一次接受外國電視媒體採訪。2000年,江澤民在北戴河接受華萊士採訪,兩人的風雲對話也被國人津津樂道。
二、華萊士為何能成為電視新聞教父?
華萊士和《60分鐘》是人和媒體的完美契合
或許同行相輕,很多媒體人會說,假如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把政要專訪做得很好。問題是,誰給你機會?華萊士專訪美國總統和各國領導人,也不是靠著賞賜,而是自己爭取而來的結果。
1986年初,華萊士來到中國北京,他突發奇想:為什麼不直接採訪改革開放的發起人?隨後,《60分鐘》欄目組向中國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請,意外地得到了“鄧小平願意接受採訪”的答覆。
有人也許將之歸功於華萊士所在的平台。這沒有錯,三大廣播電視之一,王牌新聞節目,對於一個媒體從業者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平台。但《60分鐘》的成功,可是一點都離不開華萊士。《60分鐘》和CBS成就了他固然沒有問題,但反過來說,沒有他也不會有《60分鐘》和CBS的今天。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公司CEO的海沃德就曾經說道,華萊士與“60分鐘”節目的結合是人與媒體的絕佳搭配,雙方誰也離不開誰。 華萊士秉承美國記者的專業主義精神,
專訪鄧小平前查遍幾乎所有文字材料
從事電視新聞報道的數十年裡,通過《60分鐘》,華萊士先後主持過800多個獨家調查性新聞報道,無論美國還是全世界,都無出其右。而每一次報道,都離不開專業調查和嚴謹的準備。據介紹,華萊士的採訪風格以認真嚴謹聞名,每次採訪前都要花長時間準備問題。在採訪鄧小平前,他查遍了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有關鄧小平的文字材料,還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中央電視台提供了一些有關鄧小平的革命經歷和工作、生活方面的影視資料。
事實上,不僅是華萊士,美國的記者對於專業性的要求都很苛刻,入行的門檻也很高。
《華盛頓郵報》的醫學記者布朗是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博士,他一周在報社上4天班,另一天在一家醫院出門診,給人看病。他說,“這樣做是確保我作為衛生記者能時刻跟上醫藥界的最新發展。”
追求真理、資深記者、明星主持、戰地經歷等標簽集於一身
除了本身的專業性,華萊士的成功也離不開美國的社會背景。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人沉浸在戰後的安逸中,“垮掉的一代”否定傳統,追求自我表達。然而社會問題卻不被政府和新聞機構認真重視。華萊士的長子彼得同為“垮掉的一代”,他在去希臘旅遊意外死亡前曾說,父親的節目讓很多人異常激動,因為他們在父親的節目中看到一絲希望。也是出於此,華萊士承諾:“凡是涉及到自由、民主和人權的事,我都將深入到新聞背後的深洞中。”
華萊士報道的社會議題廣泛,追求真相孜孜不倦的形象深入人心。美國的新聞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往往是資歷很深,在採訪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記者。《60分鐘》的主要班底,平均年齡甚至超過了70歲。這些明星主持,多有戰地報道的經歷,同時又有行業積澱,加之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王牌新聞欄目,才有了“美國的華萊士”這樣的傳奇。
早在10年前,2002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的美國記者調查報告顯示,當時美國的新聞從業者普遍都在35歲以上,35歲以下的比例僅占33.7%,而且89.3%的人獲得過至少一個学位,遠遠高於美國勞動力中擁有學位者的比例(30.4%)。他們的平均年薪為43588美元,較美國勞動人口的年平均收入高出7388美元,略高於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
(網易新聞《另一面》2012年4月10日/有删节)
采访老江的文字记录在2004年看过。老江表现的不错啊,有攻有守,调侃华莱士哲学和历史不咋地。华莱士拿8平方时候拦坦克的照片质问,老江趁势反击说,我们宣传部门都不动脑子,这张照片恰恰反映了我们人道主义立场,否则坦克会给人让路吗。
当时年轻学生门喜欢那他对香港记者发飙的事情来取消,看了华莱士采访觉得老江还是有水平的。
不懂为什么不让在国内公开播出全文。 老江是狮子座的,和忙总一样。
在国外才看见那个访谈,对老江的看法完全改变,相当佩服。
至于记者吗,都是扯淡的,前台演员而已,没啥值得敬佩的。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2-4-14 06: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江是狮子座的,和忙总一样。
在国外才看见那个访谈,对老江的看法完全改变,相当佩服。
老江在香港记者面前的失态,其实真的是肺腑之言,恨铁不成钢啊。 心理畸形和变态,仅此一个理由.搞不懂国内媒体还大肆报道. 又是一个戏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