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母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8-19 08:31 编辑我的母亲是家里的老小,外祖父和外祖母在她还上大学的时候就先后去世了,我对外祖父母没有任何概念,在成长的阶段不时听见母亲、姨、舅对外祖母只言片语的回忆,印象中外祖母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究竟如何不平凡,知道这个夏天从母亲那里看到他们兄弟姐妹合写的一篇纪念外祖母的文章才得以了解,很长时间没有扛自行车了,想把这篇回忆录分享给大家,赞美一下天下的女性。
--------------------------------------------------------------------------------------------
我们的母亲出生于居庸关外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在旧社会,她学习文化、技术,走出家门,服务社会,支撑家庭,冲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她更加勤奋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女强人。母亲这样的性格特质,与她先天的天分和后天的勤奋,以及外祖父母性格品德的熏陶和教育密不可分。
一、母亲与外祖父母
外祖父是一个终日寡言少语,但热爱劳动、勤劳能干的厚道庄稼人。他晚年身患癌症,在临终前的夜晚还在无声的与病魔抗争着,自己一个人先干完园中的农活,然后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便外祖母第二天有水喝,干完所有的活后才心安离世,享年85岁。
外祖母是一个说话刚劲有力,胆识过人的农家妇女。也是外祖父的得力助手。一天晚上,她在家园里用眼睛的余光,突然发现了家里黑暗处潜藏的盗贼,她镇定自若,顺手提了一壶水,若无其事地回到场院。之后,不多功夫,她边收拾杂物边说:“老头子,你刚回来,赶快帮我收拾一下吧,天都这么黑了”,听到这话,在屋里藏匿的盗贼一下子吓坏了,立即从屋中溜到场院土墙根,翻墙逃走了,外祖母机智地避免了这样一场力不能敌的“决斗”。第二天外祖父从城里回来,外祖母把吓跑盗贼的事跟外祖父说了,虽然有点后怕,外祖父还是一个劲儿的夸赞她的机智勇敢呢。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外祖母又成了母亲的有力助手。一次外祖母正在开设的诊所打扫卫生,突然一个日本兵破门而入,强行翻动药柜中的药品,抽出刺刀,架在外祖母的脖子吼叫:“你的怕死?……”,年近花甲的外祖母,镇定自若,毅然像抗击侵略者的子弹一样,厉声对日本鬼子喊道:“我不怕死!我不怕死!”老子曾经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日本兵见此状,只好气急败坏的溜出了诊所。
我们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仁爱的外祖父母的培养下,不断成长进入童年时光。处于清末民国初期,妇女裹脚陋习仍然盛行,外祖母也考虑给女儿裹上一双小脚,长大了才好出嫁。但她又不忍心爱女受骨肉之苦,已拖延多年。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将裹脚的“战略举措”付诸于实施。而母亲这时早已萌生了要凭一双天足,和男人一样纵横在人生道路上的强烈愿望。外祖母一而再,再而三地裹上母亲的脚,母亲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了“还我天足”的抗争,同时还劝导其他左邻右舍的女童抗争。外祖母终于从母亲一双孝顺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种含蓄的酷似自己的那种坚定的反抗精神,她最终妥协了。不过为时已稍晚,只还给了母亲一双半天足,随后,母亲就是靠这双已变形,然而仍可奔波的双脚走出了家门,踏上了读书求学的道路。
外祖父母,由于家境贫寒,无力让此前所生九男一女上学读书。不能让子女上学,成了外祖父母的一块心病,母亲是外祖父母的子女排行最小的女儿,看到她生性聪明过人,于是摒弃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特别送她到外县一座小学堂读书。母亲勤奋好学,没辜负二老的期盼,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六年学业。在学期间,母亲十分敬仰的语文老师教导她熟读了《古文观止》,熟背了唐诗名作和整本、整本的晋剧戏本,她学会了写古诗、弹风琴、唱歌、骑自行车、骑马。母亲还受老师的影响,树立了自觉为穷人和敢于与男人比高低的新女性意识。
二、艰辛的创业之路
小学毕业后,母亲受聘担任家乡一所小学的教师,这也成为她日后突破传统束缚,投入到社会工作洪流中宿愿的开始。母亲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特别喜欢。不幸的是在一个三伏天,母亲上完一堂音乐课,热得挥汗如雨,不慎喝了一杯冰水,一下棘了嗓子,这无疑给了母亲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只得退出传道授业的教师职业,而另谋前途。
当时社会生产凋敝,民不聊生,母亲目睹家乡人民赤贫,无医无药,新生婴儿动辄在难产中或四六风,或幼年夭折,自己的兄妹十一人,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人就是一个缩影。她决心重新学习,做一个好的医生,救死扶伤,改变社会现状,为人民服务。在地方政府的资助下,在外祖母和父亲的合力协助下,得以考取和进入河北省医学院妇产科。在三年的学习中,母亲的学习成绩六个学期均名列第一,毕业后,受聘留校工作。这无疑对母亲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深造机遇。在学院工作不久,母亲考虑到留校深造固然是个诱人的选择,但“万家墨面”的父老乡亲,正在贫病交加中日夜期盼着自己学成归来,她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乡。母亲回到家乡时,受到外祖母、父亲及四个子女们的热烈欢迎,家里充满了欢乐温馨的和谐气氛。从此,弃文从医,医务工作成了她毕生追求和从事的职业。
母亲回乡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着手筹建以产科为主的诊所。母亲当时很穷,全家七口人只靠父亲做职员的微薄工资度日。但人穷志不穷,母亲决心,诊所开业之道,是持布衣之志,行侠医之风。穷苦人看病不收费、少收费。对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态一律平易近人。她讲究医术和疗效,如她的巧接横胎技术,基本解决了当地没有剖腹产医院的困难,救出了不少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她研制的胎盘下奶技术,增进了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她施行的消毒技术和宣传的妇幼保健卫生知识,杜绝了以往当地常见的四六风和产褥热;她提出的产后食谱,大大减少了产妇产后腰腿疼和幼儿大头病;她提出的孕妇预产期胎位预知和矫正技术,使一些难产变为正常顺产,大大减少了产妇痛苦。通过这些,充分体现了母亲敢想敢于创新的精神。
行医中母亲对每一个产妇的产程进行操作,如保护产妇会阴不被撕裂方面,(现在妇女生育过程动辄就是侧切,这会对产妇带来产后伤口和痛苦),在从医过程中没有一个产妇会阴破裂情况的出现。
诊所刚开业时设备简陋,其貌不扬。但开业不久,便门庭若市,昼夜忙碌不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并不就此而满足,她还是不断更新接生技术,不断改善产妇康复技术,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使诊所逐渐成为以妇产科为主兼容其他常见病症医治的综合性医疗诊所。满足了当地大众的需求,集聚了她百分百的心血。
三、勤学与高尚的医德
她勤于学习实践,如她在阅读相关医学书籍时发现606药物的成份可以治疗疟疾,但为了使用安全,先在自己家人身上试验,当时正恰逢孙女得了疟疾,观其疗效明显后才敢用于其他患者。
母亲肯于学习,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多年来她一直以自己不会剖腹产技术而遗憾,因此,在医院工作期间,得知一专家要为产妇做剖腹产,她便主动争取协助专家,多次观察并协助手术的全过程,她平时也在家买些肉练习剖切的操作,正因为母亲业务上这种勤于钻研的精神,在她从医二十多年间从未发生医疗差错,一直得到患者和产妇们的好评。
特别要提到的是母亲的医态,反映了她对穷苦病人,不只从经济上做减免价优惠,还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
她视穷苦病人为自己亲人的医疗态度,不但使患者能毫无顾虑的主诉病状,而且使一些患者及其家人思想上感到安慰。
特别是男女平等方面,母亲的直言相劝,常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如有一个家庭有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两个孩子都得了病。但家长请母亲只给男孩子看病。母亲发现这一情况, 在说明男女平等道理的同时,首先给女孩子看了病。等看完两个孩子的病后,母亲才知不给女孩子看病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母亲对这家收费甚低。孩子们的家人都对母亲表示了感激,并表示以后要平等对待他们的子女。一时间,洋溢出大夫与患者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又如:出诊给一个穷苦孕妇看病,看完病后,母亲看见她男人不知因为什么顺手就打他女人。母亲问他为什么打女人?他说女人就该打。母亲说这就不对了,又说:“你女人在家为你操劳,也是很劳累的,你应该尊重她。”经过母亲的反复劝说,从此以后他们的家庭就和睦多了。
母亲在救治病人中特别关注男女平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母亲为争取女性权利。母亲幼年时,就为她的嫂子们在家得不到与男人一样的待遇鸣不平。当自己大儿子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对儿媳十分关爱。母亲认为,儿媳受婆婆压制的风气也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种表现。母亲对儿媳的平等,不止于一般的不压制,而是多方关爱,教她背《三字经》,学拉丁文、古文观止,以及按处方配药。由于儿媳学习勤奋,成为母亲的重要助手,十多年来,儿媳配制的药品没有发生一次差错。
四、认真的工作作风
步入新社会的母亲,则把为穷人服务体现在为人民忠实服务的医务工作中,所以她对工作总是十分认真,极端负责的。
一次,她刚处理一个难产,产妇的丈夫来看望她,久久不离开医院。 母亲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陪他妻子过一夜。照例当时也没有陪床的具体条规,他留在这,还省了护士的照看,但母亲却坚决让他回家,吵了一顿之后,这个男人只得回家。第二天,传来这个男人竟在回家途中强奸一妇女而被捕的消息。母亲说:“那天我坚决不留他,是因为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没怀好心,避免妇女惨遭不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母亲对病人关心细致入微的程度。
母亲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历次个人、家庭单位的卫生检查都是名列第一,历次的政治时事考试都是优秀。
母亲想象力丰富,富有科学预见性,在她看黑白无声电影时,就断言将来电影一定有声有色(即彩色),在她听收音机时就断言将来收音机一定会有声有色还有屏幕,就是现在的彩电。母亲思维敏捷,口才不凡,一次医院开新年晚会,要母亲演节目,出节目难不住母亲,但她要出个大家觉得新一点的。她终于准备好了。在晚会上讲一个在《人民文学》 刚发表的玛拉沁夫写的《草原上的人们》。受到全院同仁热烈欢迎。母亲在医院在学校做过专题报告,她曾选讲了性知识,这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是没有明文规定的禁区。但她讲了,而且受到领导和听众的真诚而热烈欢迎。
五、先进的政治觉悟
在行医的过程中,母亲由一个穷人变成一个较为富有的人。为达到身后留给每个子女一亩薄田的目标,屡次置了少许房地产。就在这时,旧中国摇摇欲坠了。母亲疑虑财产丢失,变卖为现款,存到一家铺店,决定按月取息,供给在京学习的子女生活费用。但不足一年,由于物价飞涨,存款变成了不值一斤小米的废纸。刹那间,母亲又变为穷人,但她没有痛惜身外之物,而是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过去行侠医之风,只是帮助小部分人的杯水车薪之举,自己为儿女积蓄财产,无助于后代成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学习的深入,她更认识到党提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由此她主动争取参加省立医院工作,之后参加军委某学院的医务工作,最后调到,某医学专科学校任教导处主任。
母亲热爱学习政治,除积极参加领导组织的学习外, 自学过社会发展史和剩余价值论。在学习中,她深入联系新旧社会对比,联系自己的经历,把她的新觉醒落实到工作中去,落实到生活中去,力求把自己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共产主义观念较强的有阶级觉悟的共产党员。但因英年早逝,而未能如愿。
六、家庭的顶梁柱
母亲与父亲于1924年结婚,父亲家境贫寒,母亲就职于小学教书。在旧社会生育不受限制,他们的生育力强,几乎年年怀孕,岁岁生子,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亲戚朋友们因父母家贫而远之,生活上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母亲一个人的微薄收入(25元)维持全家的生活和负担小孩子的奶钱(3元),父亲当时在家修养五年后找到一份工作,家庭经济才得到协助补充。1933年母亲从医学院毕业返乡后筹划组建诊所,当时妇女生育西医接生不被认知,营业也不堪发达。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入境,所有医疗器材大部分被日寇损毁,全家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直到1938年地方稍有安静,诊所才重新得到开业。1940年,产科事业才渐渐展开,得到群众拥护,出诊较多,母亲日夜不停,才逐渐扭转了家庭经济窘境。当时除全家生活尚有积蓄,那时全家已经是13口人了。积蓄的钱不可以乱花,自己儿女多,还必须准备留给孩子们作教育经费。1943年父亲因病不能工作,全靠母亲支撑家庭。
解放后,父亲重新开始工作,工资收入够父亲开销。几年后,父亲因病离职在家,直到去世。在母亲与父亲相伴的岁月里,每次生病都是母亲一个人耐心陪伴,悉心疏导,积极治疗,化险为夷,直至恢复健康。父亲离职后,就一直守在母亲身边,母亲的工资全由父亲管理支配,照管还在学校学习的子女,这样母亲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
母亲工作之余,父母就说说唱唱,作诗对诗,配合默契,其乐无穷。我们也不能忘记每逢学校放寒暑假期间,父母和子女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场景,共谈国事、家事、学校事……如此等等,还有共做饭菜,共品美味佳肴。父亲的脸上总是浮现着得意的笑容,享受着天伦之乐。由此可见,父亲在家里没有任何压力。母亲理解关爱父亲,更尊重父亲,我们子女从来没有看到过父母吵架,互为不尊重的言语和行动,子女对父亲更多的是关爱,父亲袜子破了,二女儿看见立即给补上,可被母亲看到了,却告诉她:“你缝得不平,你父亲年岁大了,穿上脚不舒服。”之后,母亲亲自一针一线的重新补了袜子,平平整整。
父亲欣赏母亲,多次在子女面前,拍着母亲肩膀,非常自豪地说:“世界上最美的就是我的翔宇!”的确,父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七、严格、民主的家风家教
刻苦学习、自强自立、老实做人、踏实工作是母亲对子女教育的核心思想理念。母亲从自身读书走向社会服务的成长道路,深刻地体会到念书是第一要务,自强自立,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特别告诫女性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必须上学,在家庭中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母亲对每一个子女都要求必须要上学读书,不论这条道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不移。母亲对每一个子女的学习状况都牵挂在心。如母亲关心长女从部队专业后继续考学读书;多次通信鼓励次女在工作之余继续深造;关心四儿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文化,学习一技之长。对亲朋好友上学有困难也同样鼎力相助。如表姐家的孩子在求学的征途中始终得到母亲的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母亲对子女的点滴不良行为都要严加管教,当发现子女因受迷信影响,入夜怕鬼,就让孩子们每天夜里独自取便盆,消除恐惧感,并认识到有鬼是迷信。
母亲要求子女不吃零食,不给零花钱,有时,一些水果必须大人买回家,将水果洗干净后再分发给孩子们。母亲要求子女不能占小便宜,例如即使是在外面拣到的东西拿回家也会遭到严肃批评。回想我们子女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极端困难情况下,经受了考验,在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仍埋头工作,没有拿公物占为己有。尤其是在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时,都不向国家申请补助,尽量自己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可见,母亲对我们教育和影响有多大啊,我们从中也深感家庭观念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母亲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典范。外婆、外公是我们家的一家之主,晚辈必须绝对听从尊重。诸如,要求子女吃饭先让老人入座,过节过年先给长者问候、行礼。上学放学必须先给老人打招呼;有了好吃的必须先给老人吃等等。特别让我们子女记忆犹新的感人场面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在北京重新开业,离开外婆时间较长,对外婆的关照减少,母亲派人接外婆到北京,外婆刚走进家门还没坐稳,母亲顿时跪下抱住外婆的双腿,眼泪淌下,失声地说:“妈!女儿对不住你呀!我应该早一点接你来,原谅女儿不孝……”一个性格刚强从不畏惧任何困难的“汉子”性格的母亲,眼下的话语泪水打动着子女的心,六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这一刻仍历历在目。
母亲还特别要求子女孝顺、尊敬父亲和长者。记得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天,父亲到大儿家串门,正赶上大儿吃饭,大儿没来得及让父亲吃饭,过后被母亲知道了,她给大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深刻批评了儿子,同时又给儿子寄了10元钱(当时的10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还多),并告诉大儿注意营养,后来大儿随即到母亲面前当面承认错误。
母亲教育子女不能嫌贫爱富,母亲在旧社会不歧视穷人,自己穷时不忘穷人,自己富了同样也不忘穷人,她求富不以穷为苦,不以穷为悲。如那时家中常年雇佣做衣服的王阿姨、做饭的陈师傅,母亲时常教导我们,要把他们视为长辈尊重。他们心情好,一待就近二十年。
子女长大后,母亲也随着时光的流逝,以新的世界观对待子女的成长,如摒弃儿女婚姻父母包办的陋习,摒弃父母为上,子女为下等级制度的家庭生活,实现父母子女关系的平等。对女儿参军、读书、就业等问题,都尊重了儿女自己的主张。大女儿读书到高中二年级之时,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她响应国家的号召,事先没和父母商量,自己报名参军,得到批准后才告知母亲,母亲当即就肯定赞同,并予以鼓励。三儿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去向,母亲十分关心也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三儿在北京读书时,文理科都优秀,特别是数理化功课在学校也小有名气,母亲希望他考清华大学工科专业,然而儿子喜欢历史,喜欢教育事业,最后选择了文科院校就读。
总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要,高尚的道德及先进的思想理念是良好家风的基石。
一个好女人能够造福三代人。
可惜现在这个社会正在逐步抛弃很多优良的传统。 凡人不平凡!{:4_247:}
教育从来不是豪言壮语,细致的行为润物无声。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8-19 08:31 编辑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8-18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好女人能够造福三代人。
可惜现在这个社会正在逐步抛弃很多优良的传统。
非常赞同!
真是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榜样和力量! 了不起的母亲! 找老婆看丈母娘 伊莎贝 发表于 2015-8-22 16: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找老婆看丈母娘
放之四海而皆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