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我保健(五):行动,自控,习惯,独处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5-7-10 21:29 编辑自我心理保健(五):行动、自控、习惯,独处
抛弃抱怨,采取行动
我们经常会遇到连环困境,“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种种不利因素全压上来,不仅局面困难,还常常让人“想不通”——事情怎么会是这样?怎么倒霉的事全都让我赶上了?……在那样的情境下产生这样的抱怨很“自然”的。问题是“沉溺”在抱怨中,困局面不会改变,也不能使自己走出消极情绪状态。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怨人者穷”,“穷”有两个意思,一是“走不通”;二是“少朋友”。怨天者无志”,“志”通“识”。也有两个意思,一无见识;一是无目标。
荀子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不能总是“怨天”,也不能总是希望“天”再给自己一点什么东西。《荀子》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悬者,在此耳!
所以,在困境中,抱怨有害无益。
那么困境时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对策是:第一,接受;第二,行动。
“接受”的意思是“正视”并“承认”困境。尽管你认为困境“不应该”发生,但是它已经发生了。它好比路口的红灯,你必须正视它、承认它,否则,受罚的只能是你!
“接受”了,就不会再去想——事情怎么会是这样?怎么倒霉的事全都让我赶上了?……“接受”了,才能把思想集中到“应如何采取行动”的问题上去。
当我们在思考: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我应该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第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当开始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当你用“行动”去改变摆在你面前的困难局面时,你已经从消极变为积极了。
马斯洛说过,“自我实现者”的特点之一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是相对于“以自我为中心”而言的。“自我实现者”都是一心想着要“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心只想着“个人得失”的人。只有在一心一意地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的潜在能力才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第一,接受;第二,行动。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怨天尤人和自我谴责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自控能力提升
在自己行将作出冲动的反应时,若能延缓自己的反应,就能赢得思考的时间;而经过思考,哪怕只是很短时间的思考,也常常能改变原来凭直觉对情境所作的不正确的评价和估量,使自己从惊恐和气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避免由于作出不恰当的反应而招致不良后果。
人的自控都是从反应的延缓开始的。人们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人的“自控能力”的强弱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已经养成了延缓反应的好习惯,有些人则还没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运用延缓反应法,训练自己在感情冲动时有意识地延缓自己的反应,以赢得思考的时问,就是增强“自控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反应的延缓可以通过反应的“替换”来实现。例如,当你在交谈中急于开口去反驳对方时,如果你想延缓这种反应,就可以先端起茶杯来喝上几口。“喝茶”替换了“反驳”,“反驳”自然就被延缓了。
究竟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来替换需要延缓的反应,这当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定,这里所说的喝茶是举一个例子。问题是如果都要等“事到临头”再去选择,那就难免有时候会“反应不过来”。一般说来,养成良好的习惯总是要比单纯寄希望于“急中生智”可靠得多。因此,我们最好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可能遇到的情况,设计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用“替换”去实现“延缓”的方案,并通过反复的演练,使这种“替换”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自我强化好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当人们能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事的时候,都会觉得很“顺心”,而被迫改变习惯做法时,总难免会感到“别扭”。因此,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就能使自己经常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行为变成习惯是受“强化”的结果。所谓“强化”是指用“及时地给予奖励”的办法来增加一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人所得到的奖励可以是“别人对自己的奖励”,也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奖励”。运用“自我强化法”就是用“自己奖励自己”的办法来使自己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当我们做出好的表现,会得到别人以种种形式所给予的奖励,但是,这种来自外界的“强化”,并不是只要自己的表现好就一定能够得到的;即使能得到,也未必很“及时”。
如果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那么,我们是不能依赖于这类不确定的来自外部的奖励,而在于我们是否确信自己“做得对”。
当确信自己“做得对”,那就及时地自己表扬自己,自己奖励自己。这就是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法”可以形成好习惯,也可以矫正不良习惯。
要让一种已经形成的习惯不再起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去取代它。便于理解,说说我同事的事。
我的搭档是业务高手,也是一位烟枪,谈判中一紧张就要抽烟。如果没有烟抽的时间一长,就容易情绪波动。他这个毛病时间一长外人就发现了。谈判对方一见他是主谈判时,往往派出女同胞作为主谈判手。在谈判紧要关头就以各种借口说不能抽烟。以期望同事情绪波动中出错而获得先机和利益。这让同事很被动。
搭档试着改掉不抽烟的习惯。虽然他的烟史并不长,但是,养成吸烟起源于心结,吸烟的强度也大。校正过程很辛苦,效果却不明显。当他把他的苦恼告诉我后,我就建议他用一种谈判对方和他自己都接受的行为去替代,而不是一个劲地去强迫中止抽烟的行为。他在许多替代行为中最后选择了喝清咖啡来替代抽烟。只用了一周就替代成功。效果非常好。
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除心结,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保证成功。谈判中主谈判手吃消闲果,或看资料或写记录,都是不利于谈判。而喝清咖啡则是非常好的行为。有利搭档气势,有利谈判节奏。很好地把谈判紧张这个刺激因素所引起的搭档抽烟的行为替代下来。
当搭档谈判中改喝清咖啡后,让对手很难再找到他的弱点。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喝清咖啡的行为。工作,谈判中习惯带上咖啡壶。他平时除了应酬之外也慢慢很少再吸烟了。
学会独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许多时候,我们不善于休息,没有一张一弛的节奏,便形成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进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或者问题。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工作和生活中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紧张和松弛的节奏的时候,即便我们很有责任心,操作很细致,但是,往往与他人产生矛盾。
原因是人际交往需要时间和相互作用,当人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注意力都在如何做事和做好事上,很少还有精力考虑到自己的音容笑貌能不能给对方留下鲜明的良好印象,保证这样良好的状态与对方交往达到一定的次数,持续一定的时间。
所以,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的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要处好人际关系,是需要从心底里有爱。这种爱的能力形成和发挥,除了被人爱过之外,还有一个前提:独处的能力。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独处的机会来进行自我调整和积蓄能量,就不可能去表现他对别人的热情。
* *
自我心理保健系列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茶友们的回复,想说几句话。
这个系列是源于重修的三版教材。前两版的反映都不错。我以为,作为自我保健,这些方法简便易行。真心去做,很容易收到效果。所谓真心,就是对这些方法不怀疑和不批判地接受和去做。
教材是面对还没有完成社会化的大学生。他们对教材的信任度是比较高的,自然会真心,自然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茶友们则是成年人,批判性强。在推荐给茶友的时候,我考虑过茶友与在校大学生的区别,考虑过适用性的问题。
我在阅读茶友们的主帖回贴中,觉得茶友们认知能力都很强,也很理性。能参照众多流行的心理保健资料,辨别出系列中方法的来源,也会明白这些方法是没有副作用的。
我也在培训中向那些在社会上闯荡“江湖”数年至数十年的人们推荐这些方法,绝大多数人的反映是非常良好的。只有极少数在心理学原理上有探讨。他们与茶友们应该在社会化程度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虚拟社区里,人们容易自我投射,对帖子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当自我保健的时候,还是自己对面自己。这个情境与虚拟社区里的情景差别不大。
编撰教材的时候考虑到读者理解的问题。选择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不涉及具体理论和源起”的原则。改写成帖子的时候,坚持这一点,写作上也更加简约。以解决我认为是茶友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的心理保健问题。当然,选择也有大样本数据作为依据。
需要提出的是,这个系列是面对心理正常的人们而提出的,不是面对解决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疾病的人而提出的。比如,“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与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有差别的。森田疗法虽然也扩展到正常的人们,但是,它主要还是面对心理不健康的人们。
以森田疗法比较有效的强迫症为例。强迫虽然存在把某些具体的行为对象为目标,但是,它更多的是指向自我的一种状态。明明知道门已经关上了,但是,还是不停地去检查关上了门没有。前一秒钟刚检查过,后一秒钟就觉得不放心,非得再次去检查一边。强迫症者是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的,但是,自己无法改变,才非常痛苦。面对强迫状态,病人是无法忍受其痛苦,因为忍受也是一种强迫,强迫才痛苦。因而,需“顺其自然”而放下,为所当为而解脱。其为所当为是指做日常生活中的事。
正常人所面对是具体的某个事件或问题,挫折感和痛苦来自于它们,而不是自我状态。所以可以忍受具体挫折的痛苦,能直接面对的难题而为所当为。其为所当为,更多的是指如何处理这个事件,或者这个问题。
具体的心理健康、心理正常和心理不健康的区别,在心理自我保健(一)以及回复的层贴中有表述。请有疑惑的茶友们去看看。有问题,就在那里提出。
如果茶友们运用了系列贴中的方法还不能解决困惑,并且伴随着情绪不可能控制现象。我建议还是去找心理咨询医生咨询一下。心理自我保健,是建立在自己有能力处理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的。当没有能力时,请求医生的帮助是最佳的选择,是非常有利于摆脱心理问题,中止其发展成病症。
最后谢谢茶友们的关注和鼓励。谢谢大家!
謝謝老槐兄对独处能力的理论解釋,于我是个新視点,整个系列受益匪淺!非常感謝! 感谢,对于自己对于自己教育家人和孩子都有深刻的意义
毕竟,一个心理有疾患的父亲或者母亲,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有诸多负面的东西
每日细读,深有体会 目前在独处的泥淖中挣扎 受益良多,多谢老槐兄! 这几天看到一个女科长在街边貌似在钓鱼,念头闪过时,自己都觉得自己龌龊。
但细思下,更感到悲哀,咬钩的鱼儿成了鱼饵,
不咬钩的,成了围猎的对象,
这其中的甘苦,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
但环境变成这样,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7-9 0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几天看到一个女科长在街边貌似在钓鱼,念头闪过时,自己都觉得自己龌龊。
但细思下,更感到悲哀,咬钩 ...
没看懂呢 {:4_276:} 本帖最后由 思炎 于 2015-7-13 11:43 编辑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独处的机会来进行自我调整和积蓄能量,就不可能去表现他对别人的热情。
非常认同,我再忙每天也必须有一段独处的时间,时间长短应情况不一。如果忙,那么喝杯咖啡的时间也可以,哪怕在人群熙攘的路上,地铁上也可以。
这独处的时间不是孤独,是自我调整和积蓄能量。 本帖最后由 等而下之 于 2015-7-15 06:24 编辑
思炎 发表于 2015-7-13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看懂呢
在我们这地,是个女人,做到了科长的位置,多不容易,却要出来钓鱼,成了鱼饵。
说明在行动中出了差错,没有了自控,咬钩了,
现在成了别人操纵的工具,被逼或者自愿装成鱼饵,去围猎还不愿咬钩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