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我保健(三):情绪自我调节(1)
情绪自我调节(1)要情绪自我调节,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和解释。这里用最通常的解释。情绪,一般分为“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三个分析维度。
情绪是人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情绪反应首先是生理反应。一个人情绪激动时,他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一系列的生理指标都偏离正常值。有的心理学者用情绪是“用内脏作出的反应”来表述。我们说极度情绪状态对人的身体伤害非常大主要是指生理反应过度。
情绪的“体验”是指我们能“体验”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对情绪反应的“体验”往往是很难说清楚。一般用“打比方”的办法来表述,比如说“甜蜜”、“辛酸”、“心里热乎乎的”、“一下子凉了半截”等等。
情绪的第三个维度是它的外部表现,也就是“表情”。“体验”只有情绪者自己知道,但是,情绪的表现却往往是别人比情绪者自己更清楚。
“表情”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可能是经过“掩饰”的,也可能是故意“做出来”或“装出来”的。根据一个成人的表情去推断他的内心体验并不是很可靠的。
情绪能影响人体的“能量供应”,所以随着情绪的变化,我们有时会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有时又可能会觉得“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除了影响我们采取各种行动的积极性之外,情绪还会影响我们进行各种操作的准确性。
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认为,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忧伤脾,怒伤肝。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代西方心理咨询精神医学界有相当多的人延着这个思路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我们常言的“心情”是什么呢?心情就是我们的“情绪体验”。工作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是衡量我们是否幸福的一个最直接的指标。
幸福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物”,也不是一件“事”。人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物、经历同样的事,却未必能有同样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生最美好的内心感受,是最美好的心情,是最美好的情绪体验。
在了解了情绪的一般性描述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应的维度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对刺激的反应”,那么究竟作出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这是由受到刺激的“人”,而不是由人所受到的“刺激”来决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就通过对受刺激的人的潜意识和情绪状态施加影响来实现。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不难,难在有两种不正确的想法常常妨碍人们来掌握和运用。
一种想法是:认为遇到什么样的“刺激”,就只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你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能不生气吗?”就是反映这种想法的一种很典型的说法。
另一种想法是:认为情绪为“神秘的潜意识”所左右,自己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我也不想让自己不高兴呀,可它就是不高兴,我又有什么办法?”就是反映这种想法的一种很典型的说法。
这两类想法经常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对自我调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推荐三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放松术;意象调节术。分二次介绍。本贴介绍是第一个,下贴介绍另二个。
积极的自我暗示
前面介绍过了,决定一个人将作出何种情绪反应的并非“刺激”本身,而是人在某种思想(或观念)指导下对“刺激”所作的评价和估量。面对同样的“刺激”,有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保证自己能对种种“刺激”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头脑里有正确的思想。
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情绪反应不是由“意识”直接支配的,而是由“潜意识”直接支配的。所以,要对种种“刺激”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仅仅在“意识”中有正确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我们的“潜意识”中有正确的思想。
问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不全是正确的思想,往往充满了许多谬见,而且,这种谬见可能已经非常牢固了,像扎了根似的。那么,那些根深蒂固的谬见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要用正确的思想取代潜意识中的谬见,就一定要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取代消极的“自我暗示”。
潜意识是没有批判能力的,只有意识才具有批判能力;当意识的批判能力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起作用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不加怀疑、不加批判、不加抵制地接受影响——这就是“受暗示”。
人,生活在社会中,消极的自我暗示常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和强化。
比如说,有人对老槐说:“你这个坏脾气呀,这辈子算是改不了啦!”这句话说得对吗?说得不对,因为一个人的脾气是可以改的。但是老槐的意识没有尽到它的责任,没有对此加以批判,于是,老槐的潜意识就不加怀疑、不加批判、不加抵制地把这句话接受下来了——这就是受了来自他人的消极“暗示”。当老槐自己也说:“我这个坏脾气,这辈子算是改不了啦!”——这就是老槐作了一个消极的“自我暗示”。
经过这样多次的暗示,“我不可能改掉自己的坏脾气”这个错误看法就在老槐的潜意识中“扎根”了。
后来有人来开导老槐,讲了许多的道理,又举了许多的例子,终于使老槐相信“我的坏脾气是可以改掉的”,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老槐的坏脾气还是没有改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老槐的意识接受了“我的坏脾气可以改掉”这一正确的思想,但是他的潜意识仍然在坚持“我不可能改掉自己的坏脾气”这一错误看法。
那么,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老槐应该坚决抵制来自他人的消极“暗示”。如果以后又有人对老槐说:“你这个坏脾气呀,这辈子算是改不了啦!”老槐不一定要去和他辩论,不一定要去批驳他,但是老槐一定要在意识中对他的话予以否定:“不,不是改不了,是可以改掉的!”
其次,老槐一定要停止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槐绝不能再说“我这个坏脾气,这辈子算是改不了啦”这一类的话。
再其次,老槐必须实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实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先要把正确的看法,编成一段用正面的、肯定的简单陈述句,然后在非常放松的,完全不加怀疑、不加批判、不加抵制的情况下,出声或不出声地、反复地自己说给自己听。
像“我一定能改掉我的坏脾气!”“以后遇到什么事情,我不会再沉不住气了!”这类语句不是实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正确做法,前一句是在“提醒”自己:“我有坏脾气!”后一句在提醒“我这个人就是沉不住气!”
正确的语句是应该这样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我都能沉得住气。”——要用正面的、肯定的语气来说,关键点是要把你“所希望”的事情当作“已经存在”的事情来说!
采用这样的语句是利用潜意识并不区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特性。你把什么样的思想灌输给它,它就会按照什么样的思想去采取行动。你告诉它:“我沉不住气。”它会“照办”;你告诉它:“我沉得住气。”它也会“照办”。
一定要在非常放松的,完全不加怀疑、不加批判、不加抵制的情况下,把正确的思想灌输给自己。如果你一边在向自己灌输正确的思想,一边又在怀疑这种做法的有效性,那就不是在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了,那样做的结果肯定是“无效”。
每天早上洗脸的时候,真诚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其要点是“看着镜子里你的眼睛说”。
最后,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在一段时间里连续地去做,要一天又一天地坚持去做。这样做才能使正确的思想有足够的“力量”去取代那些本已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重复就是力量!” 不愧是专业人士,心理学很重要,心理健康更重要。期待老槐更多好文章。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22 09:25 编辑
在孩子受了挫折、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孩子伏在我们的肩头哭,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不存在心里,同时告诫孩子不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做出任何决定,因为这样的决定通常是不理智的。这是您讲的“情绪体验"?
举个例子,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看情绪不好,问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刚问,孩子就扒在我的肩头哭起来。原来是孩子前一天做饭,切菜的时候伤了手指头,上医院急诊,半夜才回到家,第二天刚好有学校管乐队活动,她想跟老师请假,早点儿回家做功课,就不去练习了。结果老师看看她受伤的手,说了句,你在一旁旁听吧。孩子没有听到心里期盼的回答,很失望,只好留下。
又发生的一件事让孩子的情绪坏到了家,老师把吹短笛的任务交给了另外一名队员。学校的短笛手一直是空缺的,因为曲目里用到短笛的地方少,所以一直也没有填补上。因为短笛于长笛互通性好,练练就可以,所以孩子跟老师说自己想试一试,还租了一根短笛自己在家练,没有多久,我就听吹得像模像样的了。没有想到,老师似乎忘记了这件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其他同学。孩子两件事情加在一起,情绪非常低落,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想要退出乐队。我一边安抚,一边说不忙不忙,不要现在做决定。
过了两天,孩子回家又跟我提退出乐队的事情,我问她是否还是因为前两天的事情?孩子回答说不是,而是觉得自己在乐队里已经找不到快乐了。我问她以前不是觉得乐队很快乐吗?孩子说现在不了,主要是觉得乐队练习占用太多的时间,耽误自己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我说,你只要是冷静下来仔细考虑过的事情就自己做决定吧。又过了几天,还跟我说觉得不痛快,原因是她跟同学们提起自己要退乐队的事,她的朋友们都以为她是受到挫折而生退意。我又劝孩子要听从自己的心愿,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孩子最好是退出了乐队,又过了一年,再跟我提起这件事时,说孩子说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这个系列写的太好的。谢谢,谢谢。 才发现,第一次用【反对】的方式去加分。好在老槐兄发这样的帖子不是以赚分为目的的,但还是要给老槐兄道个歉! {:1_1:}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8: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孩子受了挫折、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孩子伏在我们的肩头哭,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不存 ...
silversky:你好!
情绪体验是情绪者自己才知道的。别人能看出来的是情绪表现。当人们描述情绪体验的时候,往往用形容词,用比喻的方法。
你的层贴中最精彩的是告诉孩子作出决定的时间经验。这要比决定的因素分析更重要。“反应要快,行动要慢。”这是优秀决策者的共同特点。
谢谢你的心得。非常感谢! 反应要快,行动要慢。这个能讲讲吗?{:4_255:} 中纪委研究员:不应把有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
“根据近年来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查办案件的情况看,一些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乃至成了腐败分子,一个重要因素是具有严重心理疾患。” 中央纪委研究室研究员邵景均在题为《心理健康应成为选任干部的重要标准》的文章中表达了上述观点。
邵景均在文章中指出,事实表明,第一,某些干部具有心理疾患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第二,具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干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痛苦,而且极易在工作方面、廉洁自律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出现问题;第三,有些干部的心理疾患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治疗治愈,但有些严重的心理疾患很难治愈,对有这样问题的干部只能通过组织手段予以解决。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3-31/100927017.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