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21:15:00

心理自我保健(二):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战胜挫折的强者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战胜挫折的强者

  对人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就是未能获得预期的满足,未能如愿以偿。挫折会使人在心理上遭受打击,预期的满足越是重要,挫折所造成的打击就越是沉重。
  谁都会遇到挫折,没有人能幸免。实际上,挫折在使人遭受打击的同时,也使人有机会来锻炼自己应付挫折的能力。有了应付挫折的能力,人就能在遭受挫折以后迅速地摆脱消极的情绪状态,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遭受挫折而又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就会长时间地沉溺于消极的情绪状态而不能自拔,不仅无所作为,而且会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心理上不够健康的一种表现。
  严重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的人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人是生活过得太“顺”,从来就不曾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没有机会来锻炼自己应付挫折的能力;另一种人则是生活中的难题太多太多,一个大的挫折紧接着一个大的挫折,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当然也就无法锻炼出成功地应付挫折的能力了。
  许多成功人士喜欢风险非常大的山。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经济上相当富裕的,本可以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却偏要去“自然绝境走一遭”呢?这是因为:进入“绝地”也就是进入了大自然所创造的一种“逆境”,而“逆境”对于人的“自我突破”,具有一种“顺境”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功人士”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自我感觉已经无法在“顺境”中实现“自我突破”了。他们要用“绝地探险”来把自己逼入一种“逆境”,让自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重新审视自己,从而达到从未有过的“彻悟”。
  从那些主动进入“绝境”的人们的行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逆境”对于人的成长,的确具有“顺境”所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常人来说,逆境经常会“不请自来”。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次难得的实现“自我突破”的“机遇”。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是信念。但是,它还需要在遇到挫折时有能力保健自己的心理健康。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寻求心理支持
  卡尔•罗杰斯说过:如果有人倾听并理解你,那些可怕的情感就立刻变得可以忍受,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因素都会变得合乎情理易于理解,而那些看起来永远无法澄清的迷惘困惑也都变得比较清澈透明。”
  罗杰斯还说:如果我能设法造成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就会出现一些鼓舞人心的情形。这种气氛有利于人们成长,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是最好的“药物”、最好的“补品”。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倾听你诉说的人呢?有这样几个标准:
  第一,不是小喇叭式的人。人在挫折时倾诉的内容,多会涉及到自己或者他人的隐私和利益。一个小喇叭的人,无意有意地把你倾诉的内容到处传播。是非常不利于困境中的你。也无助你在更大的人际圈里得到支持。
  第二,能愿意倾听你的诉说,能够设身处地去理解你的内心感受(同理心)。不会认为你此时此地“太脆弱”、认为你对待挫折是“小题大做”等等。
  第三,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能通过你纷杂的情绪状态,看到你真正要面对的难题。那些刚听完你的诉说就急着为你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人,并不是你最佳的倾诉对象。你最需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诸事中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等等。
  的事实证明,困境中的人如果能够正视现实,明确目标,看清处境时,用不着别人告诉他,他自己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能让你恢复自信。他能在你倾诉交流的过程中指出你有哪些处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哪些走出困境的条件。而不是告诉你如何运用这些能力和利用这些条件。告诉你如何运用和利用的与急于给你提供方案一样,无法让你恢复自信。
  有能力去应付挫折的强者,一定是不依赖于他人的。从本质上说,寻求心理支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再依赖于他人的支持。
  (同理,当别人向我们寻求心理支持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这四点,我们便是给他人最大的心理帮助。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二、心理自助
  心理自助,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实行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挫折给人的心理造成的第一个最紧迫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止痛”。虽然我们应该“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但是,减轻痛苦仍然是有必要的。“心理自助”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止痛”。
  “止痛”有助于“治病”,但是“止痛”并不等于“治病”。止痛剂使用不当,常常会严重地损害人的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心理自助”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自助”能减轻痛苦,更助人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消极的“心理自助”能减轻一时的痛苦,却妨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也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心理自助”最常用的方式是“代偿”、“合理化”和“宣泄”。它们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一)代偿
  “代偿”,包括“替代”和“补偿”。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如能得到一种替代的满足,就能减轻以至于消除他的挫折感。当一个人因为在某一方面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如能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也能减轻以至于消除他的挫折感。
  人之所以会陷入消极状态,最常见的原因是有一些急于获得满足的需要未能获得满足。使人转忧为喜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如愿以偿,但人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事事都如愿以偿。要让一个遭受挫折的人尽快地摆脱消极的情绪状态,最切合实际的办法是让他得到“代偿性满足”。
  寻求“代偿性满足”的行为可能是消极的,是一种“倒退”,也可能是积极的,是一种“升华”。
  如何区分升华与倒退呢?
  在低层次的追求上遭到挫折,就用高层次的满足来作为补偿,是“升华”。
  在高层次的追求上遭到挫折,就用低层次的满足来作为补偿,是“倒退”。
  有的人希望自己在年龄上“倒退”,再退回到那“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的时代去。在生理上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在心理上倒退到回去,表现还经常用小孩子的思维来看待挫折和困境。
  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就退到幻想中去求满足。虽然幻想中你可以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但是你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幻想之中。幻想中的世界越是美好,你就越是不能接受你必须面对的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于是你又要逃避现实而回到幻想中去。如果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你的头脑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远。
  那些得了所谓“网瘾征”的人,正是受到挫折后,逃避现实而躲于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同样,也是在“恶性循环”中离现实越来越远。
  (二)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为了“化不合理为合理”而进行的解释,包括为那些自己不愿意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既成事实而进行解释,为自己对这些既成事实的接受而解释,为自己那些有可能受到嘲笑和谴责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而解释,甚至为自己所作的辩解而解释。
  “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这是“合理化”;“不得不吃的柠檬是甜的”,这也是“合理化”。阿Q的所谓“精神胜利法”也属于“合理化”。明明是出于私心,却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事情办坏了就推卸责任,怨天尤人,这些都是作为“心理自助”的“合理化”。
  世界上许多事情本来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的。往往从这个角度看是“失”,换一个角度看却是“得”;从这个角度看是“不幸”,换一个角度看却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果“合理化”能使我们辩证地看问题,能使我们接受本来就是无法逃脱的现实,那它就是起积极作用的“心理自助”。
  如果“合理化”只是用一些假相来欺人而且自欺,那就是起消极作用的“心理自助”。
  合理化,比较浅显易懂。不再展开了。
  (三)宣泄
  渲泻,是指在遭受挫折以后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伤心和悔恨等等内心感受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能够把感情表达出来,人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宣泄最大的行为特征是痛痛快快地表达。
  只顾自己痛快而不考虑对他人,对生活和对工作的影响,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那绝不是积极的“心理自助”。
  积极做法是:一是向他人诉说自己的感受,二是进行“象征性的攻击”。
  倾诉,在前面已经聊过了。不再重复。
  如果实在是觉得“咽不下这口气”,非要采取攻击性行为不可,那就应该用“象征性的攻击”来代替真正的攻击。
  把一个玩具设想为你所恨的那个人,痛痛快快地把它骂一顿,甚至挥起拳头狠狠地把它揍一顿。
  给你认为应该好好“教训”一番的人写一封不必寄出也不必保留的信,在信上毫不客气地把他“教训”一番。
  “象征性的攻击”不会使他人受到伤害,却可以让自己已经得到了“宣泄”而平静下来,达到止痛的效果。进而能更客观、更现实地来考虑你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去对待。
  通过心理自助,有助于我们实现“忍受痛苦”,为“为所当为”打下基础。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4 22:15:59

谢谢!非常有帮助!前些天刚刚做了一次倾听者,要是早看到您这篇就会做得更好了。

宣泄或者倾听者,如何让自己不受别人的坏情绪濡染呢?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4 23:55:58

老槐兄,这两篇文章写得有点论文。没有以前写的分析小朋友心理的文章有趣。我觉得是因为缺少例子的原因,显得干巴巴的。有架子,没有肉, 不丰满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00:01:18

本帖最后由 loy_20002000 于 2015-6-17 17:57 编辑

(今天对回复进行一些改写,原回复有一些想当然的隐藏论据,文字论述比较晦涩,不利于理解。6月17日。)

借老师傅的帖子我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心理有所困惑的朋友我认为是有一些参考意义的。

我个人曾有严重的强迫症,严重到没法学习、工作,甚至与人正常的交流。就我的观察来看,我的强迫症部分来源于家族遗传,因为我的外婆、祖母、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其次是来源于家庭环境,仅举三例。

一个是班级搞活动让学习优秀的同学成立若干四人学习小组,由优秀的同学辅导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我是某小组组长。假期某日我带三位同学到我家组织学习,我的茶几上放有两元人民币,学习之前是在的,学习结束后就不见了,我以为是他们给偷了,就与他们大闹了一场。过后才知道是母亲给收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她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你的同学是什么人。

小学二年级考试得了个语文满分,之前数学是经常满分的,但语文满分在我之前我的同级同学是没有得过的,我很兴奋地告诉父亲,父亲反问:你怎么不考第一?!

某年家里吃蛇,结果不小心买到一条眼镜蛇,但家里人都没有吃眼镜蛇的经历,所以一直以为是一条普通的无毒蛇。蛇被关在阳台的鸟笼里,后来蛇不知道怎么的跑了出来,母亲吩咐我去捉回来。可能是我动作太大,蛇突然立起来,脖颈很扁,我吓得退回来把窗子反锁。后来父亲责怪我不该自己去捉蛇,我说是母亲吩咐我干的,母亲却说她从来没有指使我,我捉蛇的时候她在上班。

除了以上三个实例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分析三个实例可以发现我与父母的对话内容是鸡同鸭讲。第一个实例我的问题是:“你应该跟我说一声,你的行为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而母亲的回答是:“你带来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好人。”。第二个实例我取得的分数是满分,自然是第一,但是父亲却反问:“你怎么不考第一?”由于父亲声色俱厉,所以我不敢质疑,这种事情如果只是偶尔发生那么我可以很容易得出父亲错误我正确的结论,但父亲的行为是经常性的,所以我就会对“第一名”这个词进行反复的揣摩,即往深的地方想,试图理解父亲“第一名”说法的真正含义,这就产生了强迫思维的苗头。第三个实例由于我清楚地记得是母亲命令我抓蛇,但母亲为了逃避责任却说她在上班,由于母亲的权威是不容冒犯的,所以我就会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我为了推诿责任而产生幻觉把责任推给母亲”的想法。

我从大概三年级开始有强迫思维的症状,并且会经常思考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细节。例如考试的时候会反复想早上吃了什么早餐,会不会拉肚子;过马路会反复想门是否锁紧。

我个人强迫症的出现源于对父母权威的恐惧。

之所以说是源于对父母权威的恐惧,那是因为父母的权威是不容冒犯的,当我试图与他们说理时换来的不是冷暴力就是皮肉之苦。为了消解家庭的阴郁,我有了三个习惯(注意不是爱好):1,喜欢玩电子游戏;2,试图将父母的行为合理化,并且反复思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3,经常与同龄人发生摩擦,甚至打架。

玩电子游戏是心理补偿的需要。由于现实中父母都有很强的控制欲,并且行为与要求不符合逻辑性,所以长期以来有一种压抑感。而游戏中,虽然超级玛丽是虚拟的,但可以满足控制其他人或物的心理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当人被控制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控制其他人的欲望,这可以理解为心理上的补偿。

合理化倾向有两个解释:1,由于父母的权威不容质疑,而他们的部分行为却不合理,但我无能反抗,所以为了适应环境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合理化,使得自己内心更加舒服一些;2,反复思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是解释1,的延伸,举例来说我做了事情A使得父亲很愤怒,以后我就会避免发生事情A,但是B、C、……、N等等事情都会导致父亲愤怒,我就会反复思考从A到N事情的完整脉络,希望找出自己的错误避免遭受责骂,但更重要的动机是为了避免发生错误。由于父亲的愤怒来源于他的情绪宣泄,与我的作为并没有关系,但是我却在系列事件中找父亲愤怒的原因,这就好比是在自然数集合中找无理数,一直找不到我没有怀疑自然数中根本没有无理数,而是一直穷举希望找到。长此以往,强迫思维或称穷举思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这就是强迫症发生的最初原因。

与同龄人发生摩擦是情绪宣泄的需要,这个就不细说了。

以上三个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说。

1,对世界丧失客观认识的能力。由于玩电子游戏与合理化倾向的影响会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景来勾勒世界,当世界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就会质疑客观世界的合理性,严重的时候甚至质疑它的真实性。

2,无法控制的强迫性思维。不论经历的事物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统统要复盘至少十遍以上。例如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公式,将公式相关的变量、图形等等统统反复想十遍以上。从起床到进入课堂,是“先洗脸再漱口然后吃早点”还是“先吃早点然后洗脸再漱口”,想不清楚正确的次序就会整天一直想,直到回忆起来再反复推敲十遍以上。

3,经常无故的情绪低落。最严重的时期甚至试图自杀,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丧失几乎所有兴趣爱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强迫症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可能还伴有臆想、抑郁症的症状。说抽象点就是现实与幻想的混淆不清。

在与强迫症抗争的过程中接触到森田疗法,其内核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老师傅的理解是“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我认为您的理解说到了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强迫症有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试图与强迫症抗争,但这恰恰是原则性的错误。我与我的家人朋友的交流中,他们不太理解,我相信大部分正常人也是不会理解的。记得有人总结强迫症就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当你试图消灭那个敌人的“自己”时,不但不会削弱他的力量,反而只会让他更加强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某人和一块大石头被巨型的橡皮筋绑在一起,当你试图推开石头时不但痛苦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痛苦。而当你忘却石头的存在,石头反而丧失掉质量与体积,不存在了。其实石头一直都在你的身边,所能做的是忘却它。“你忽视了它,它也就不存在了。”这里的它可以指生理的缺陷、家庭的贫苦、社会的不公、内心的自卑、负面的情绪等等。但也强调“为所当为”,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非南宋理学家的只管清净无为,不管房倒屋塌。

以上的论述有些禅宗的味道,这也就是森田疗法被称为禅疗法的原因了。传说森田疗法就是起源于禅宗的。所以森田疗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治疗方法只是它的副作用。那么这种疗法的效果如何呢?以我的情况看已经消除了九成了,其他我认识的患者也普遍反映疗效不错(非重度的强迫症患者)。

心理方面的非正常状态有那么几种:1,变态;2,病态;3,负面情绪。变态是指社会人具有的一些非正常化癖好、思维模式、精神状态,例如恋童癖、同性恋(不同的地区看法不同)、抑郁症,这里的变态可以理解为与大部分人不同的“非常态”。病态是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病情,即有认知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负面情绪即情绪状态不稳定,易怒、暴躁、抑郁,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短,那么不是变态的,如果持续的时间很长,例如几个月都挥之不去那么就是变态的。这里的定义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未必是普遍认同的定义方式。

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或问题,需要明白是以上三种的哪一种。

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都是神经官能症,并且是变态的,这些病有两大特征:1,可以自查自知;2,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由此可知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治愈需要两个条件:1,自我心态的调整;2,不要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不要背负无力承受的精神经济负担。这类疾病可以使用森田疗法。这类疾病的治疗要点是“放下”而非“对抗”。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并且是病态的,这种病人是没有完整自我认知能力的,对于类似的疾病不太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负面情绪者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看电影、运动等等方式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另外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几点是必须要注意的。

1)周围人不要给予患者过多压力。如上所述,负面情绪者如果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则会发展为神经官能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所以周围人不要制造压力,应该尽力帮患者减缓压力。

2)患者需要对自己与世界有客观冷静的认识。外力是知识与阅历,内力则是自省,二力合作才能走出泥沼。

3)懂得通过倾诉、心理补偿、宣泄转移负面的情绪。但需要注意方法与目的。倾诉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与环境,不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错误认识。例如一些女性的倾诉往往会将所有脏水泼到自己反感的对象身上,这也就是南辕北辙了。心理补偿不要使用“易拉罐”的方式,即简单、低级的方式。例如自己的金表被偷了就去偷别人的东西以补偿自己的损失,自己的老婆被人睡了就去睡别人的老婆。积极的心理补偿应该是有所升华的,例如自卑的孩子转向刻苦以提升成绩,智力低下者转向勤奋以获得社会认同。宣泄就是将负面情绪转移到某个物或虚幻的个体身上,当然极端的是转移到具体的动物或人的身上。我的做法是苦练棋艺,然后找比自己水平差几个档次的人杀他们出气。

我的强迫症治疗遵循以下链条:分析自己与社会——》看清自己与社会——》认同不愉悦经历与强迫症——》放下对抗思维——》强迫症逐渐淡化。

强迫症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类似的神经官能症也是类似,只要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又会死灰复燃,所以学会与病症共处是治疗的关键。往哲学的方面看,我们是没有自由意志的,所以只能“随风而去,活在当下”,尽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力以外的事情就不必强求了。

最后做一个精炼的总结是:毫无保留的面对现实。

————————

到父母的例子有必要做一些说明。父亲小学没毕业就去挖煤(家庭困难),母亲经历过不少政治斗争(外公差点被弄死),所以他们性格的缺陷与童年阴影有关,我这里提并无责备之意,仅仅是作为例子说明我自己心理问题的成因。

以个人经验讲童年经历决定人的一生,所以在另外的帖子里我说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种下阳光的种子。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5 01:27:49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0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借老师傅的帖子我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心理有所困惑的朋友我认为是有一些参考意义的。

我个人曾有 ...

龙猫,您举的三个例子,真不明白与强迫症有什么关系?能说得详细些吗?

思炎 发表于 2015-6-15 10:48:35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4 23:5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这两篇文章写得有点论文。没有以前写的分析小朋友心理的文章有趣。我觉得是因为缺少例子的原因,显 ...

茶友,你可以在回帖中提供例子与问题啊,这样楼主可以有的放矢,互动更具体动态、其实这样看似‘不有趣’,但难度更高。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14:11:57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5 0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龙猫,您举的三个例子,真不明白与强迫症有什么关系?能说得详细些吗?

孩子在家长面前是弱势的,当出现矛盾时孩子会将过错引向自己以适应环境(溺爱的家庭除外),因为不可能将过错引向比自己强势的群体,这样会导致其他衍生的惩罚,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使然。将原本不合理的事物合理化使得内心更容易接受的过程就会导致强迫症。之所以强迫症是病那是因为患者的内在解释体系是不能逻辑自洽的,但是又必须进行解释,否则不能将家庭、社会、自己的关系捋顺。

神经官能症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患者在一个小环境以小环境的标准审视是正常的,但是放到更大更宽泛的环境中却是变态的。例如日本上世纪经济腾飞期间提倡的工作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地域看是正常的,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就是变态的(那个时期日本工薪族部分人有精神抑郁、焦虑、强迫的症状,还有导致自杀的事件)。强迫症也是类似的,这是在小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

当然我必须要说明三点:1,以上是我经验归纳的结论,不是科学研究的结论,所以不具有普遍性;2,以我上一次查阅相关资料的结论看,强迫症尚没有找到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例如一个家庭中的孩子,老大没有任何症状,老二却有;3,某些重度的强迫症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光靠森田疗法是没有用的(另外,森田疗法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想,而非指导实践的治疗方法)。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5 14:20:23

思炎 发表于 2015-6-15 1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茶友,你可以在回帖中提供例子与问题啊,这样楼主可以有的放矢,互动更具体动态、其实这样看似‘不有趣 ...

思炎姐,真不好意思。
用词不好,应该说,老槐兄说的是很有料,可以说是句句干货,
但对我等来说,就是太有料了,一时的功夫吸收不了。
我其实想说,老槐兄没有讲故事,有点不生动了!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5 17:06:32

拥有一个好朋友,有一个爱好,有一项喜欢的经常做的运动,
心理的自我保健好好的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5 20:54:18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5 17: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拥有一个好朋友,有一个爱好,有一项喜欢的经常做的运动,
心理的自我保健好好的

借用某大的话回复
“春花 秋月 夏雨 冬雪 此景几许清闲;
陈酿 佳肴 知己 良朋 待得半世逍遥;
人生若此再有什么不如意,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6 07:42:42

{:4_279:}其实个个都是高手{:4_246:}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16 08:42:19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4 05: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借老师傅的帖子我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心理有所困惑的朋友我认为是有一些参考意义的。

我个人曾有 ...

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种下阳光的种子。

思炎 发表于 2015-6-16 13:36:09

本帖最后由 思炎 于 2015-6-16 13:37 编辑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5 14:20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思炎姐,真不好意思。
用词不好,应该说,老槐兄说的是很有料,可以说是句句干货,
但对我等来说,就是 ...

明白,没问题的。

期待弟也能写帖,讲讲故事   {:4_246:}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18:57:45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4 2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非常有帮助!前些天刚刚做了一次倾听者,要是早看到您这篇就会做得更好了。

宣泄或者倾听者,如何 ...

silversky:你好!

你提了一个大问题,是非常专业的。我尽量讲清楚这个问题。

人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倾听者会受到倾诉者情绪的影响。用心理咨询界的话来说,那些负面情绪就是心理垃圾,在倾诉的时候,一股脑儿地倒到倾听者的心上。积累多了,倾听者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心理咨询医生之间有互助小组的,他们之间相互咨询互倒心理垃圾,通过大家的心理支持而战胜那些心理垃圾的负面影响。那些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及时倒出心理垃圾的心理咨询师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抑郁自杀。这是心理咨询费用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寻找心理咨询医生的人,是病人,是心理病到他自己无法忍受的,换句话说,是垃圾堆得发臭,恶水横流了。而心理咨询医生是看病的,是深入到心理病人的心理深处,是在那些掏垃圾的。他们无法避免那些重磅的,臭气冲天的心理垃圾。

而生活中的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对方一般都没有达到这种病态,而且,对方是把你当做可信任的朋友来倾诉的。信任你,那么,他所倒的心理垃圾就不会是已经发酵,恶臭无比的。

不过,坏情绪总是多多少少会对人有影响,那么,如何对应呢?

首先,让自己成为心理健康者。心理健康是比心理正常的人更健康。对沾满心理细菌的心理垃圾有更强的抵抗力。如果自己心理处于正常状态,或者不健康,那么,倾诉者倾倒的心理垃圾就会引起你内心共鸣。比如说,报怨自己婚姻的人,在倾听了一位好友倾诉婚姻不幸时,就很容易引起共鸣,这就是把垃圾主动抱来了。只有自己心理健康,才能在心理垃圾倒下的时候,百毒不侵。

其次,积极进取,化腐朽为神奇。有的时候,自己一团糟的时候还真的避不开好友的倾诉,这个时候,要在对方的倾诉中,更积极地看到你们双方遇到相同难题中正面的共性的东西,选择积极因素,在帮助好友的时候,帮助自己。也就是助人自助。比如说,你发现老公有出轨的“征兆”,正烦着呢,闺蜜来了,向哭诉她的老公有出轨的苗头。这个时候,什么是抱进垃圾?因为你们两人都遇到了老公有出轨的征兆而得出“天下男人没有一个是好的,都是偷腥的猫”的偏面看法,这就是抱进垃圾。那么什么是积极进取呢?分析你们两人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家庭,却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么,在你们身上一定有共同的东西,在影响你们与老公的关系,让不同的老公有了相同的行为迹象。那么,找到它们,分析它们,为自己后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就是积极进取。

没有参照系的自我分析是非常难的,而两个人,相同的难题,闺蜜又可以深聊,这样,就很容易正确地找到自身的问题。强大自己。许多事例表明,及早发现自身问题,对改善婚姻关系有一等一的好处,许多时候都在细雨无声中就解决了问题。当然,如果是另一半的品质问题,结束婚姻是一种选择。而与闺蜜共同分析中,会找到你们“婚前睁大睛”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生活积累经验。

第三,同理,不同情。同理,是指站在倾诉者的立场,从他的角度来感知他的环境,理解他是如何看问题的,思考问题的。不同情,是指自己的情绪不随着倾诉者的情绪波动而波动。同理心,是一门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其中情绪卷入和脱离是需要严格训练和在导师直接指导下长期实践才能完成。普通人不得不面对倾诉时,可以采用它的变形体,抽取情绪同理,保留换位思考和体会。这样,倾诉者的负面情绪就不容易影响到你了。

第四,及时作出总结。当一件事没有完成的时候,人们总会有一种牵挂的体验。倾诉者倾诉完了后,如何解决难题的具体办法是留给倾诉者自己的,不是倾听者为他作出的,这样才能帮助到倾诉者。来找你倾诉的,一般都是信任你,视你为朋友的。对朋友,人们都有一种你的难题就是我难题的利他情结。朋友能在你的面前说出他如何解决难题的措施时,自然你也放下心来,但是,有许多朋友被你拔开了心灯却没有向你说明准备如何应对难题时。你自然会有牵挂,会觉得并没有帮到朋友,往往这个时候会把朋友倾诉时的负面接受过来。除了再明确,帮助他人的倾听者是不给倾诉者直接指出方法的原则外,可以在倾诉者离开后,站在他的角度,想象你是他会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来解决难题。做一个想象的演习,让自己在其中完成实施过程。并把它放到你对倾诉者与你的这次交往的总结中去。在你完成这个总结过程时,那些负面的情绪也就随之散去。

试图把大道理讲通俗一些。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有疑问直接提。谢谢你的提问,让我讲得更全面。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20:21:07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14 2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这两篇文章写得有点论文。没有以前写的分析小朋友心理的文章有趣。我觉得是因为缺少例子的原因,显 ...

等而下之:你好!

育子心得中的理论是非主流的(但是,我和朋友们相信一定会也正成为主流的)。内容属于非智力因素,成书的的确不多。孩子们的社会化过程没有完成,问题有共性。心得面对的是父母。所以,就采用案例来进行支持。在表述上,我采用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以图让茶友们了解和理解那些理论和思想。

心理自我保健现在已经是比较成熟也成系统了,系列内容是主流的东西。它基本源于最近重修第三版教材中的一章。教材是面对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最后完成社会化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啰嗦。再者合同写着“十年内不得……”,其中有电子版一项。便没有粘过来。选择现在的文书,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社会五颜六色,人生丰富多彩,人与人的差别太大了,要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来阐述这些理论,容易出现偏差。对于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成人来说,归纳法真的不是最好的理解心理现象的方法。相对于成熟的理论,用演绎的方法,更容易让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和领悟这些理论。

其次,心理自我保健的内容非常多,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前两版教材阅读者反馈,系列所述的内容是精华中的精华。简约有效。我看了茶馆的许多帖子。自以为茶友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和实践这些内容。但是,简约,自然会有些干巴巴。其实,心理学不神秘,就那么一层窗户纸。只要敢结合自己,这些内容就是捅破的那“一点”。

再其次,视角性质。系列是提供一个视角。也就是说,有这样一个看待心理自我保健视角和它的体系。在大家需要心理自我保健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参照。过于详细的案例,会有教授的意味,会误导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的。这是我不愿意的,毕竟心理自我保健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隐私问题。心理问题是人的问题,有的还是见不得人的问题。不论写作者动机如何,保护他人隐私是道德必须。这里的隐私是特指认为者,而不是事实真的如此。比如说,某一个案例,涉及到某种隐私。如果读者没有心理问题还好,看到了也不会往自己身上套,如果有心理问题呢?这就会加重这位有心理疾病的读者的病情。所以,我们很不容易在大众场合看到关于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具体案例的。那些公开的,都是当事者自愿公开的。

就你的困惑,我做这样的回复,希望你多多包涵。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20:24:17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0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对回复进行一些改写,原回复有一些想当然的隐藏论据,文字论述比较晦涩,不利于理解。6月17日。)

...

loy_20002000:你好!

非常感谢你把自己的案例与茶友们分享。

勇于面对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现实!

再次谢谢你!:handshake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20:29:22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14: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孩子在家长面前是弱势的,当出现矛盾时孩子会将过错引向自己以适应环境(溺爱的家庭除外),因为不可能将 ...

是的。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其中母亲的作用在心理上非常巨大。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6:44:59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22 07:33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18:57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ilversky:你好!

你提了一个大问题,是非常专业的。我尽量讲清楚这个问题。


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提了个专业问题,其实提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因为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有过理想要去当个心理学家,但有一次参加一个团体性质的数学竞赛,同去的女同学总是用负面情绪应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孩子虽然用阳光的态度去影响同学,但终究自己还是受到了影响,回来后也觉得自己以后当一个心理医生不合适,以后就不提了。还有一个例子是比孩子年龄大一些的好友,上大学想学心理学,这个孩子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正好孩子在政府工作的母亲被提拔,政府裁员而业务量剧增,把这个母亲搞得焦头烂额,就找孩子咨询,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多少倾倒给了正在学心理学的孩子,后来听说孩子也受到了影响,对学心理学产生了动摇。所以总觉得做心理医生的内心真是要非常强大才行。

您讲的原则,很实用。发现前些日子帮助他人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还是用到了一些。比如,在同对方的交流中,没有给对方解决的途径而是向对方提问,预设一些条件,问朋友会如何应对,同时指出朋友的思维过程中负面的处理方式。最后朋友自己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非常好,祝福对方,希望朋友顺利走出感情的旋窝。我觉得自己能做到这些,关键是无意中运用了同理不同情的原则,但很多时候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面对亲人的时候,不太容易做到同理不同情,我理解第四条原则对倾听者来说,就是自己用一种好的结果和方式做了一遍预演,同时把自己从情绪影响的场景转换成理智思维的场景,这是对倾听者的自我疗伤。 不知我理解的是否对?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7:21:43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22 07:30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1 20:2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的。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其中母亲的作用在心理上非常巨大 ...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无论是有益、有害的的,还是有意无意的。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的孩子,忘了上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在班上有个小女孩,非常popular (这个词没有翻译出来是因为这个此在海外有特殊的语境,不太好翻译成中文),用的方法就是控制话语权,她的方法是对班上的每个女孩子进行评价,似乎她的评语有权威性,其他孩子为了有好的评语,就需要巴结她,无形中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掌控在她的手中。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其他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无法对自己产生心理认同,需要从外在来获得,而这个女孩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这种情况在低年级的孩子中比较少见,在高年级很常见,有时候当事者是无意的,有时候是有意的,总之都会使其他的孩子处于心理劣势。

我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就曾遇见过喜欢评价他人的同龄人,自己受了伤害而不自知,直到成人后对自己的这段经历进行反思。所以非常在意孩子自我认知的教育,时刻注意提醒孩子不受他人的控制。

希望您能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评论一下,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谢谢!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22 08:17:28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无论是 ...

[文章转载] 安徽小学生被副班长逼吃屎喝尿续:有孩子被勒索一万多元 事情败露后遭威胁
http://www.ltaaa.com/bbs/thread-346966-1-1.html

我想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现象,这是一种学校霸凌现象。希望得到老槐兄的指点!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6-23 06:49:28

本帖最后由 万丛山 于 2015-6-23 07:04 编辑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5 0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对回复进行一些改写,原回复有一些想当然的隐藏论据,文字论述比较晦涩,不利于理解。6月17日。)

...

写的真好。改天有空了,再细看兄的帖子。不过我和兄还真有点同命相连。我一直有些强迫症,时轻时重,(重的时候,最重要的反应是负面情绪,和想跟人吵架)。也举几个例子:

1、高一的时候,复习准备数学期末考试,陷在第一章里就拔不出来了。老觉得一些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一遍又一遍(绝对超过10遍),直到考试前还在第一章。数学老师看到了,笑言:“你还在初级阶段......”,最后数学期末考得比较好,这种情况也消失了。

2、我是农村乡镇中学毕业的,英语基础不好,刚上大学时压力非常大,非常害怕英语4级过不了拿不到毕业证。那时我平均每天花6、7个小时学英语。每课100多个生词(当时的课本每课都包括Part A, B, C, Part C老师没有要求),不是背几十遍的问题,是几百上千遍的问题,老是觉得没记住,即使记住了也怕过后会忘掉(担心自己的长期记忆)。就这么提心吊胆、苦哈哈地过了1年多,直到大二上学期参加全国4级统考考了99分(考前还觉得自己过不了),我对英语的恐惧才算彻底消除。

我的这种强迫症也是一样,既有家族遗传的因素,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我的爷爷、父亲都是。我父亲从年轻时开始,只要第二天上午有事,别管多小的事,绝对一夜睡不着觉,定了闹钟也不敢睡,定了一辈子闹钟,一次都没用过。我爷爷、父亲,都是旧社会封建家长的习惯,对亲戚朋友邻居百舍极好,对老婆孩子则好脸都不给一个。举个例子:

去年3月,我父亲动手术,我把妹妹从国内请来了。妹妹回家前,父亲找我要$500,捎给国内的亲戚,对此我没有什么异议;之后不久我和LD出去买菜,我家LD问我妈,有什么要买的。我妈听邻居家的阿姨说,这边的山核桃对孩子的大脑特别好,就让她给我外甥买两包带回去($12一包)。结果我和LD回到家,发现我妈正在抹眼泪。原来,我父亲因为这两包核桃跟我妈大发雷霆,嫌他伸手找儿媳妇要东西,丢人(给亲戚要$500没事,给外孙子要两包核桃仁丢人)。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又给我妹妹布置任务,要求我妹妹每年中秋、春节两个节每次给x姑1000块钱(人民币)。

我父母两头的亲戚都不如我和我妹妹混得好,对于周济他们,我一直没有意见。我每年给父母$4000~5000的零花钱,都被他们拿去接济国内的亲戚了,我姨家的孩子上大学,我都是$1000, $1000地给。但是让我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大把大把地送给亲戚朋友,我自认没有那么高的境界。然而这却是我父亲对我的要求,理由就是他自己也很节俭。我父亲信奉“棍头出孝子”,他觉得尽父亲责任的手段就是对我狠,对我越狠越尽责。

tnq 发表于 2015-6-23 09:58:02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6-23 06: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写的真好。改天有空了,再细看兄的帖子。不过我和兄还真有点同命相连。我一直有些强迫症,时轻时重,(重 ...

这种现象很奇怪,可能是人类利他基因的一个表达,我们家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倾向,宁愿自己受苦点,也要照顾周边的人,但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自己大手大脚的用,对别人一个子也舍不得,自己没有的时候还希望别人给。

借你这个回复,我自我检讨下自己都有这种倾向,其实本质是希望自己人自强和自家人有个好人缘!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23 13:47:40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6-23 06: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写的真好。改天有空了,再细看兄的帖子。不过我和兄还真有点同命相连。我一直有些强迫症,时轻时重,(重 ...

估计令尊是数落不应当向媳妇伸手,要钱要东西应该向儿子要!
由此看来,万兄是客家人了!:lol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23 16:47:34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6-23 06: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写的真好。改天有空了,再细看兄的帖子。不过我和兄还真有点同命相连。我一直有些强迫症,时轻时重,(重 ...

由于我生活的环境是利己主义的,所以你们家的情况我没法理解,希望你能更详细地讲一讲,这样的讨论对于理解环境与人的互动是非常有利的。

强迫症之所以病因不明,有可能是我们现阶段只能看见相关性,但并没有发现真正的生理上的原因。例如A变化引发B、C同向或异向变化,但我们误以为是B与C之间存在因果。个人猜测与大脑的非显著活动区域有关。

你我都有完美主义倾向,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从结果推导原因,这类人的行为具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与知识。但极端化就会导致痛苦。考试90分与100个单词记住90个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整体的理解与运用。世间没有完美,有瑕疵与缺陷才是正常的,对于有强迫思维倾向人来说需要接受与适应。

对于记忆,有一些研究的结论如下,理解得深一些可以帮助子女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记忆力,以下内容是借你的回复借题发挥的(我们的提升空间是不大了)。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缓存,容量小但处理速度快,但不可以长时间储存。长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大但读入读出速度缓慢,存储没有上限。人的记忆过程是信息先进入短时记忆,然后以每8秒一个组块的速度存入长时记忆。信息存入短时记忆后如果有外界其他信息的干扰,就会导致原有短时记忆的部分丧失,一般是4个组块左右,所以背诵或记忆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专心一致。

组块是一组组熟悉的或有关联的信息组。例如“word”是一个组块,“dtfg”就不是一个组块而是四个组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熟悉的人是一个组块,“我好你是为”就是五个组块而非一个组块。短时记忆的五个组块,若是熟悉的信息,那么可以同时处理五个复杂的关联信息,若是不熟悉的无关联的信息,那么只能处理类似“A你TNG”这样的信息,超过了上限就只能进入长时记忆,通过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交互的方式进行处理,效率也就自然降低。

专家的“直觉”与组块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研究过国际象棋职业大师与普通业余选手思考上的差别。人类的认知有两个基本的限制:1,是串行的;2,计算能力有限。最初的假设是高手的计算能力更深,并且有并行计算的能力,高手与普通选手的差别是高手突破人类自身局限的能力更强,实验表明高手与普通人一样是串行思维,并且计算深度、记忆力虽然强于普通人,但仅是略微的优势。有一个测试记忆力的实验将一局高手的中盘让高手与业余选手分别用5秒的时候观察并记忆,结果高手的正确率达到90%,而业余选手仅不到20%。然后实验者将棋子的位置打乱,结果显示高手与业余选手的正确率基本相当。这个实验表明职业高手与业余选手的信息处理方式有差别:“职业选手看见的是一个个规模较大的组块,例如5个组块,所以正确率也就高;而业余选手看见的组块规模较小,是一颗颗的棋子,假设有二十颗棋子也就是二十个组块,所以记忆效率就非常低。但是如果棋子被打乱,职业选手的信息组织形式与业余选手相当,都是很多分散没有关联的组块,所以记忆的效率就同样很低。”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那是因为职业选手长期的对弈经验使得记忆中储存了大量的组块信息,当高手看见棋盘棋子时看见的是各个大组块的空间信息,例如左上是0012号组块,左下是9868号组块,虽然都是组块记忆,但组块的规模与信息量不一样。专家与业余选手最大的差别是专家可以利用的长时记忆组块信息更多,而业余选手缺乏相关组块所以必须进行即时的计算与分析。所以专家的“直觉”来自于大量的经验。专家的专业经验组块估计在5万到20万之间,积累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所以“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刻苦”是有科学依据的。专家不但记忆专业信息有优势,使用也是有优势的。有实验对专家与新手解决几何证明题的能力进行过测试,同一个问题专家的思路只有少数几个步骤,而新手却有上十个步骤,例如“边角边”专家可以直接应用,而新手却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验证,确保无误才进行应用。这也说明专家在利用即有组块信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专业素质的积累与时间的投入成正相关,天才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2,由于人类的处理能力有限(串行计算、短时记忆空间小,长时记忆存入慢读取慢等原因),所以处理复杂问题必须借助前人与自己的知识与体系,将问题重组为大组块之间的问题才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分析、解答。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儿童时期(具体年龄数字记忆有些模糊)学习双语使用的是同一个大脑区域,长大以后则是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一个没有学习过任何一门语言的成年人无法掌握任何语言。所以人类学习语言在儿童时期学习会更加轻松,而长大一些学习就会有困难。

观察发现长期失明的人眼部疾病治愈后依然会有视力障碍,原因是主管视力的大脑皮层功能转移(例如被听力或其他功能占据)或退化,可以推出一个不严谨的结论:记忆力不好的人经常锻炼记忆力有助于防止记忆力的进一步衰退。

多余性记忆比单一记忆更牢固。这里的多余性是从翻译的书本上看来的,不知道原词是什么,可能不准确。多余性记忆指的是有多个副本的记忆(副本可以是表征或表象的重复,也可以是与之有紧密联系的事物),例如同一个成语在不同的书本中反复出现就会出现多余性记忆,假设成语的原始记忆失效了,另外的副本也会发挥作用帮助回忆。而单一记忆指的是仅在单一语境或单一环境下使用的记忆,如果通路丢失就会出现回忆困难的情况。

网状、树状结构的记忆优于顺序记忆。网状结构的记忆当某个节点的某条通路失效可以通过其他节点“绕着弯”到达这个目标节点。而树状结构可以通过索引与内容分离的方式简化记忆,例如洲--国--省--市--乡镇--村的方式记忆地名,再根据地名检索出地区的具体信息,这种结构我们每天都在用。顺序结构是死记硬背的一种模式,由于记忆之间彼此的关联度低,一旦某个通路失效就会造成记忆的中断。最低效的记忆方式是关联度为零的离散记忆,一旦某个点的记忆丢失很难找回,这也是死记硬背常用模式。

理解式记忆优于机械式记忆,因为前者有更强的适应性。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解决问题之前先提示原理,另外一组则让被试自行摸索。例如问题是移动五个临近正方形的三条边使得正方形数目变为四个。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两组被试都解决了问题,随后又让两组被试解决同样的问题,仅是五个正方形的排列方式略作改变并且限定时间。规定时间内提示原理的一组解决了问题,而自行摸索的一组却有部分人没有解决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有两个原因:1,提示原理一组通过暗示与第一次实验得到了问题的通用解法;2,大部分人追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这里说明第二点。五个临近正方形在边数不改变的情况下变为四个正方形的基本原理是:公共边减少(这个原理是比较简单的)。第一次实验中自行摸索的一组被试由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满意解),所以就没有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理(最优解)。理解式记忆由于具有普遍性,所以可以减少记忆的负担;而机械式记忆由于是具体的实例组成的,并未涉及实例的客观规律,当实例过多时就会记忆困难。延伸来说,理解式记忆由于掌握的是规律,所以更有可能启发个人解决其他类似问题并找出规律;机械式记忆由于记忆的是实例,所以启发意义有限。

这里有必要说明满意解与最优解的关系。以学生学习来举例说明,正态分布说明平均水平附近的学生数量最多,最差与最优的学生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最优解的成本相对很高,例如一名普通天分的学生语文考90分需要用10小时的时间,考100分需要30小时的时间,为了提高10分多花费20个小时的时间是否划算。如果学生的天资禀赋是平均水平,那么每门功课都要拿满分,则时间成本将会高于学生的极限,所以学生必须做出权衡取舍。是所有功课都拿90;还是某门拿100,其他科目成绩下降。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选择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那是因为最优解在约束条件下无法实现,这里的约束条件是天分与时间成本。所以寻求满意解是理性的必然。人有定势思维的特点,当条件具备可以求最优解时由于思维的惯性会使得人求出满意解就作罢,这也就是以上自行摸索的被试没有找到原理的原因。一般来说满意解的重要性大于最优解,因为最优解的前提条件有可能是未知的,是否有最优解也是未知的,但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变换降低必要性提升可行性,可以使得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说明:以上部分是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由于我没有专业背景,理解可能有偏差,如有理论冲突以老槐的解释与专业书籍的解释为准。)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23 19:13:35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23 16: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由于我生活的环境是利己主义的,所以你们家的情况我没法理解,希望你能更详细地讲一讲,这样的讨论对于理 ...

复旦毒杀室友案细节探访:双方曾因饮用水费争执

http://www.meizhou.cn/news/1304/25/13042500084.html

极端表现,如他?!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23 20:08:41

本帖最后由 loy_20002000 于 2015-6-23 20:35 编辑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23 19:1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复旦毒杀室友案细节探访:双方曾因饮用水费争执

http://www.meizhou.cn/news/1304/25/13042500084.html ...

神经官能症患者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对自己特别狠。所以我在以上修改过的回复的原始回复里说:“缺乏客观认识世界的能力,于是将外部的矛盾引向内部。”举例来说张国荣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没有将抑郁的情绪对外宣泄,而是选择了自杀。(补充:强迫症会导致强迫行为的出现,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数数字、仪式性的动作等等,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感。有些文字材料里提及由强迫思维导致的杀人、自残、虐待、暴露癖等行为我没见过,大部分患者也发展不到这个程度,如果发展到这种极端就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了,可以划入精神病的范畴。)强迫症的病因有可能是几个固定的因素引起,即A且B且C(原因有限)导致了OCD(强迫症的英文缩写);但也可能是不同的因素导致了OCD(例如A到N每一个因素出现都会导致发病)。所以OCD是一个结果,从结果很难知道原因。

你给的链接我没看,对于这个案件我是这么认为的。林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有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个人认为上升不到心理疾病的层面。他的作为更多的是因为心胸狭隘造成的。杀人或其他犯罪可能与心理疾病有关,但不够成因果关系。

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经用“有组织能力的犯罪现场”与“没有组织能力的犯罪现场”区分变态犯罪者与病态犯罪者,但观察说明大部分犯罪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指犯罪现场)。我想以此例说明的是心理健康者、心理正常者、心理不健康者彼此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主观的,非绝对的。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24 14:51:30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1 1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无论是 ...

家中小朋友因为上学早一年,碰到同样的问题。

这种popular的,就是控制话语权,明明是三无的(无来由,无道理,无道德)也被那种popular的占据着神马高度,是文化的原因吗?

加之所谓有教师执照的老师在教学中对所有中国相关问题的偏见(全校也就不到五个中国背境的家庭),让小朋友独木难支的欲辩不成,常常被围观和围攻,有一段竟自不愿去上学。

唯有带着去打网球,去游泳,在运动中忘却,然后就是不受影响(很难很难)把自己的成绩搞好,这样慢慢的走出来,尤其每到期末去上台拿奖杯时,真的为小朋友的成长自豪。

思炎 发表于 2015-6-25 10:20:43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无论是 ...

popular 或可翻译为有声望,有势力

我们小时候,在小学,有势力的,1)长得高的 2)打架厉害的 3)读书好的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6 17:42:08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6: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提了个专业问题,其实提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因为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有过理想要去当个心理学 ...

silversky:你好!

第四点,更倾向于“放下”,打个比喻,买米。在路上的时候,我们负重,总想着把事办完,就是买到米了,还是挂着要背回家。到家后,放下米了,我们就没有这个负担了。因为到家了,放下了。只是这个过程,是通过我们的想象演习完成的。在这个系列四中,有具体地讲这个方法。属于意象调节术。

你当倾听者的过程很好,非常好!有的时候,当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就可以治疗许多人的心理创伤和疾病。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26 19:15:56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22 0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无论是 ...

silversky:你好!

同学中权威人物的影响,大致上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个,参照群体。孩子的参照群体从父母转移到老师,再转移到小伙伴。你说的现象应该在向小伙伴过渡时发生的影响,因为小伙伴还没有形成,这样,负面指责的言语会给其他学生留下比较大的印象。一旦小伙伴群体形成后,这种影响就会逐步减弱,如果小伙伴群体凝聚性强,就会出现帮派,甚至打斗。

小伙伴群体有多大呢?在性别上相差非常明显。女孩子,一般是2~3人,2人为多。男孩子,3~7人。男女混合的,4~5人,多为四人帮。

一般在小伙伴群体内,相互之间的影响才真正的巨大。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许多小伙伴群体。只有那些小伙伴群体松散,或者游离在小伙伴群体外的学生才会受到那些权威性学生负面指责的影响。

第二,负面评价的内容。一般形成不良印象的是负面评价。从心理伤害的作用层面看,一般都是直指自尊的。人的自尊与他尊(社会尊重)是一个翘翘板的关系。当他尊不足的时候,就会极力追求自尊。当自尊充足的时候,对他尊敏感度下降。比如,那些航天功臣们,他们的成就足以自尊“爆棚”,对于他尊不太在意,上个菜场就穿个拖鞋的都有。

那么这个年龄段最伤人的负面评价内容有那些呢?首先是对亲子关系的攻击;其次是对能力的攻击,主要是学科学习能力;再其次是外部形象的攻击,如容貌,仪表行为,伤残等。

第三,校风。校风是集体性质的体现。集体性质的群体对成员有一个公认规范,它要求所有成员(包括老师们)都要共同遵守,一视同仁。但是,老师们在授权给学生干部的时候,往往夹带着老师感情因素和老师权威延伸。不听从某个学生干部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个学生干部说什么做什么不重要,服从不服从他才重要。

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因素。那么,解决也就是有针对性。

首先,选校风好的学校。这点非常重要。教学能力强的学校并不一定是好的学校。

其次,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朋友。现在独生子女,就一个,父母比较担心交上坏朋友,影响终身。其实,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交小伙伴基本上都是近朱者赤了。不会差到那里去的。只要注意选择就可以促使孩子小伙伴参照群体成熟。那些负面指责的话,小伙伴们一句:她算个屁呀,就足以让孩子把那些话扔到爪哇国去了。

最后,处理好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家里是港湾,听到那些话不舒服了,可以在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心理支持。在父母这里得到满满的他尊,那些负面指责还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吗?

另外,聊点其他的内容,就是非常popular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是非常容易成为“谢尔曼坦克”人格,其内心的自卑是十分严重的。正因为太自卑才会咄咄逼人。这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太顺了,大家都围着他转,就太自我了,一旦走上社会便无法适应社会。进入“自卑-攻击”状态。人生过得很辛苦。发现孩子有这个苗头,要及时引导。对孩子在学校里能不能担任小干部不要太在意。学校是训练场,让孩子在学校里多吃点苦头有好处的。

根据你的述说,就聊这些。不知道讲清楚没有。在问题继续提。谢谢你的问题。这是一个孩子教育的大问题。非常感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自我保健(二):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战胜挫折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