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 发表于 2015-6-13 21:07:02

原创:汉字是开智悟慧的钥匙

本帖最后由 汉字文化 于 2015-6-13 21:58 编辑

汉字是开智悟慧的钥匙作者李学俊 李元甲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转载与转发(非商业用途),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本文受版权保护,任何未经作者授权而用于商业用途的行为将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今天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的汉字。可能有人会说:汉字啊!就不用再探讨了,我们都认识。这样的回答是准确的,当今时代,就中国人而言,除幼儿外,不认识汉字的人少之又少,但能够准确、完整地说出每个汉字所承载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现在要想找到“字”盲的人很难,但是要想找到“文”盲的人遍地都是。中国汉字的每个字都是然现象的具体表现,包涵着完整的生存意义、生存道德、自然规律、民族文化等。认识汉字只是认识了汉字的形体,是掌握汉字的初级阶段。理解汉字所承载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才是掌握和运用汉字的高级阶段。它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启迪人生、开智悟慧的钥匙。下面就汉字的意义、功能、作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字、复词、短语”的意义,从而提升理解能力(一)字(单词)中国汉字绝大部分是一字一词,只有个别的单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如:葡萄等。每个字都表达一种完整的意义,比如:“人”字。这个字我们都认识,但其所包涵的意义和内涵不一定都知道。下面以“人”字为例进行说明:1.“人”字的源流:(1)“人”字的源头:从甲骨文字形可知:“人”字是一个人正在田间播种时的形态象形。由此可知,远古先民创造“人”字时:第一,为“人”做了定性,即愿意自觉劳作的动物才能叫做“人”。不愿意自觉劳作的动物都不能称为“人”。而自觉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神,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才产生的自觉。所以,人是精神和形体的复合体。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人不是人。其实他真的不是人吗?从形体或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他是人。那么,为什么会说他不是人呢?这里所说的不是人是指他的灵魂或精神上不是人。第二,为文明做了定性,即通过劳作取得生存资源的行为才能叫文明。之前以采摘野果和猎杀其它动物获取生存资源的行为均属于不文明。所以,“人”字的创造从思想和观念上开启和建立了文明。(2)“人”字流变: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lUJfAFn.F4HtlbvVRnD9b0Welanpdq9JSD*lsJaDoaM!/m/dCAAAAAAAAAAnull&bo=TQEuAAAAAAADB0A!&rf=photolist&t=5
2.人的生存意义人作为动物群体中的一员,论奔跑速度不如鹿,论凶猛强悍不如虎,论水中游弋不如鱼,论高空飞翔不如鸟。在生存竞争中,人类如何存在呢?同为动物,人为什么会成为最高级的智慧动物呢?为什么会脱离动物群体而成为人呢?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学会了劳作。通过劳作,人类获得了生存资源,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在劳作过程中,逐步产生了记忆、意识和思维,从而有了思想、观念、智慧、文化。在劳作过程中,人类逐步学会了使用工具和创造工具,从而具备了更完善的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脱离动物群体而成为最高级的智慧动物“人”。所以,劳作是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是劳作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这是“人”字所表达的生存意义。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心灵来源于手巧,手巧来源于劳作。通过劳作来煅练四肢与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心灵与行为的协调性。通过协调建立完整的联系,从而提高生存、生活能力。我曾经见过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玩一种用脚踩踏的的炮杖,这个孩子用眼睛看着这个炮杖,用脚踩踏了四、五次,竟然没有踩到,这是严重的心灵与行为不能协调的表现。这个孩子可能三岁的时候就认识数字,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唐诗,不能说是不聪明,但就其行为能力来说确实很笨拙。而行为能力才是最有用的知识、最有效的学习。3.人的生存道德劳作是所有人的事情,而非部分人的事情,不劳作而生存是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是剥削者,这样的人最终会被人群社会所遗弃。所以,不劳作者不得食是“人”的生存道德。认识汉字的生存意义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非常重要。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群体:啃老族。有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在指责这种现象。但却没有找到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责任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孩子的父母和目前的教育模式。只让孩子掌握知识,不让孩子感悟文化。只让孩子掌握“人”字是一撇一捺的书写方法,不给孩子讲解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劳作,在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劳作的概念,只知道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学好知识就是好孩子。结果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聪慧、能力、思想却抛在了身后。待进入社会后,所学的知识能用的很少,而需要的能力却远远不足,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生存能力差。生存能力差,又不明白“人”的意义,但仍然要活着。要活着,那就只有啃老了。4.“人”字所表达的自然规律人类通过劳作获取生存资源是在不破坏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在土地上种植稻谷,获取食物资源,是利用土地天然生长植物的特性进行的。在人类整个生存过程中,不但不会破坏土地的这一天然属性,还会努力保护土地的这一天然属性,所以,作为人类要想生存,就要保护生存环境,遵从事物的本质。这是“人”字所表达的自然规律。相对于古人来讲,今天的人类自称文明。那么,人为的去破坏生存环境,人为地去掠夺后代的生存资源,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能称为文明吗?5.人字所表达的民族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会孕育出保护这块土地上人类生存的文化。在大自然面前,人的能力和作用是极其有限和渺小的,为了提高抗灾害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对于中国大陆上生存的华夏民族来说:一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二是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有条件地彰显共性和个性;三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必须相互遵从、互不破坏,做到天人合一。对以上三条的归纳综合,产生华夏民族特有的“和”的文化,这就是“人”字所表达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区域特有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所形成的特定的生存方式,把这种生存方式所表达的意义转化为这一区域人群的生存能力叫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无论哪个人种都有人类共同的文化,但是不同的生存地域又有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产生只适合这一地域的特定文化。所以,民族文化是普世文化与特定文化相结合的、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特定的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近代在国内却出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争,并且争的是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究其原因是只占在文化表层看问题,如果从文化的根本看问题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无意义的争论了。(二)复词复词是由每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组成的。以两个单字组成的词为最多。汉语中的复词不但能表达完整的意义,而且都具有辨证性。正确理解词性、词意,能使人通理达辨、开智悟慧。下而我们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1.文字前面我们说过:现在要想找到“字”盲的人很难,但是要想找到“文”盲的人遍地都是。大家听到这样话可能感到不解,因为平时我们只听说过“文盲”一词,没听说过“字盲”一词。这是对“文和字”不理解所致。那么,什么是“文”呢?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BfxFo3aoiFIzNYYI3aGpXeB.V4IhEZ0Yv.Ql8kN*9MU!/m/dCIAAAAAAAAAnull&bo=UgErAAAAAAADB1o!&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从甲骨文的字形可知:是一个人前胸部位的花纹图案。最初的作用是以选择婚配对象为目的、区别不同氏族人群的标志符号。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它是远古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后被引用为不同氏族的族徽和旗帜以及宗教活动中祭祀人员的标志。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脱胎于图画。远古时期的每一幅或每一组图画都具有完整的意义,图画的作用就是这种意义的表达。比如:画一座山,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座山。在山上再画一只鹿和一个拿着弓箭的人,就是告诉你“我到山上去狩猎”。由于图画描画起来太复杂,后来人们就将图画进行简化和抽象,形成固定的、大家认可的简单图画,这个简单图画被称为“文”。由此可知:“文”的本义是事物意义的表达。什么是“字”呢?http://a4.qpic.cn/psb?/V11x3d2E0sFMno/2AJSWj2s1L.FsYU.DD2FsVLm5LxN1wHK7UGt*V.ia40!/m/dA8AAAAAAAAAnull&bo=BAEuAAAAAAADBwk!&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png从原始字形可知:上边的宝盖头是一座房屋,房屋内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学习。所以,“字”是经过抽象、简化、能表达某种事物的意义、具有固定的形状、能够学习、记录、传承的符号。在平时的使用中“文”和“字”也是不同的。比如:相对图文来说,我们会说“描绘一个图文”,因为图文都是根据事物的形态象形描画出来的。对于字来说,我们会说“书写字形”,是用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直接书写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和“字”的简单定义:“文”是某种事物意义的表达。“字”是表达某种事物的符号。现在再来看前面说过的两句话:要想找到“字”盲的人很难,但是要想找到“文”盲的人遍地都是。即现在国内要想找到一个不认识汉字人很难找到,但能够说出每个汉字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人却不多。“文”和“字”的辨证关系“文”是某种事物意义的表达,“字”是某种事物意义的承载形式。“文”的意义通过“字”的形式得到承载和展现,“字”的形式通过“文”的意义得到体现。没有“文”,“字”就无法存在。没有“字”,“文”的意义就无法体现。也就是说:“文”是“字”的内涵,“字”是“文”的外现,两者相生相成,即独立又共容。2.文化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可以说牵动着全世界各类学者的心,直到今天也没有给文化一词一个准确的定义。下面就先把文化一词的定义过程简述如下: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主要意思是指人类创造的东西。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文化被理解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品质和能力。欧洲中世纪时,文化也为“祭祀”一类的术语所代替。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文化成为与“野蛮”、“不开化”对立的概念。1871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条当时学界认为经典性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比较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等所界定。自此以后,不少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过定义,以致形成了上千种关于文化的定义。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大会发表的《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的描述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认可。其主要内容如下:“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由此近代学者把文化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一种狭义的。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定义,都显示定义本身的问题。从以上罗列出的文化一词的定义来看,定义混乱,莫衷一是,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在云里雾里。好像解释的非常全面,包罗万象,但还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追其根本,是没有定义的依据。文化本身是无所不在的,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是在凭着自己的感悟给文化下定义。而各人的感悟不同,其结论就自然不同,这是文化定义满天飞的原因。那么,应以什么依据为标准给文化一个贴切的、准确的定义呢?就中国而言是汉字。中国汉字是自源文字,准确承载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汉字的本义为标准为文化下定义才是准确的,并且也只有汉字能为文化做定义,因为除了汉字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的文字,特别是拼音文字都是借源文字,失去了原本的根源,属于后生文字,无法找到原始文字承载的文化本质。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汉字中“文”和“化”的原始本义。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文”字的本义是事物意义的表达。那么,“化”的本义是什么呢?http://a2.qpic.cn/psb?/V11x3d2E0sFMno/8mgUkGCHXNv3DiGzRNls9S8RJWnIFETAcbO.hTcvgGM!/b/dBYAAAAAAAAA&bo=SwEsAAAAAAADB0Q!&rf=viewer_4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png从甲骨文字形看:是两个方向完全向反的人形,那么,头朝下的那个人始终存在着转向头朝上的趋势和行为,远古先民利用这样一个形象的寓意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化”字的本义是转化。通过“文”和“化”所表达的意义进行会意组合,我们可以给文化一词下一个定义:将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所表达的意义转化为人类生存、生活的能力叫文化。这种能力即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对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反应、适应、改造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将某个特定生存区域的环境和条件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存、适应能力叫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将某种制度的意义转化为人群的适应能力从而得到体现。饮食文化是指将食物和水的意义转化为滋养生命的能力等等。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知”是实践和阅历的积累,“识”是辨别事物的能力,知道什么是方、什么是圆,什么是黑、什么是白,所以知识是可以学习、传承的、有形态的东西。“文”是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心灵的感悟,将这种起决定作用的、无形的意义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没有知识,文化水平无法提高。但是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文化,知识则是无用的知识。今天我们都可以称得上是知识分子,但是我们能说自己文化分子吗?或者说我们拥有的知识量和文化水平能对等吗?恐怕不一定。比如: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父母,有父母才有我,这些都是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在心灵中感悟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而产生了感恩思想,由感恩思想产生了尊老文化和孝慈文化。但如果你没有尊老和孝敬父母的行为能说你有尊老文化和孝慈文化吗?如果说这有点说教的意思,那么吃饭喝水是每个人都离不了的吧,我们是否具有饮食文化呢?水和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质,通过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够转化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但是“饮”和“食”都是有方式方法的,正确的、合理的饮食方式和方法对人体是有益的;不正确、不合理的饮食方式和方法对人体是无益的或有害的。所谓“饮食文化”,是指食物中的成份通过正确的、合理的调制能转化为人类的生存资源和生存能量的饮食方式和方法。所以,饮食文化是滋养生命、提高免疫能力、保证健康长寿的方式方法。没有饮食文化,生命就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免疫能力就会下降,自然就不可能健康长寿。那么今天的人们是否具有饮食文化呢?(1)先看“饮”的方面①饮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放着白开水、汤、羮不喝,专门去喝再加工的饮料。白开水性平,汤、羮饮用正确的话还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这些对人体都是有益的,这样的饮用方式称之为有文化。再加工的饮料常含二氧化碳、人工色素及化学添加剂等。二氧化碳在体内分解出碳酸根会有少量留存,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人工色素在体内沉积,不易排出体外。化学添加剂进入体内,会改变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些对人体都是无益或有害的,特别是少年儿童隐患更大。②饮酒饮用什么样的酒对人体更有益,主要是看酿酒的原料。酿酒的原料为果实,果和实是两种物质。果是果肉,没有生命力。实是籽实,有生命力,种到土地中就能重新生长。由此可知:以果肉为原料酿造的酒,如:葡萄酒,不如以籽实为原料酿造的酒,如:中国的黄酒、白酒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酒文化的人并不多,特别是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比如企业的大老板,当一份合同鉴定之后,为了表示祝贺,要喝一杯红酒或香槟酒。如果改用烫一壶黄酒,里面放上一些姜片、红枣、枸杞、话梅等,在饮酒祝贺的同时,又能普及酒文化。一纸合同的签订,完成了双方的利益共享。一杯庆祝的美酒,在表达双方愉悦心情的同时,又能有益于滋养生命、保证健康,有利于为下一纸合同的签订积蓄精力和能量,这样的文化底蕴是不是更能巩固对方的合作诚意呢?③饮茶茶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茶,性味不同,有性热、性温、性平、性凉、性寒之别。正确饮用能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有益于健康。错误饮用,会加重体内阴阳失调,有损于健康。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饮茶属于跟风,别人说什么茶好,自己就饮用什么茶,完全不管自己是什么体质。(2)再看食的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快餐文化的盛行、烹调方法的混乱套用等使我们离食文化越来越远。人的嗅觉和味觉是为人的生存设定的,人类喜欢(天然喜欢,非人为喜欢)的食物一般都是能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和生存能量的食物,是对人体有益的食物。但是对人体是否有益不仅取决于食物的性质和成份,还取决于对食物的烹调方法。根据食物的性味,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烹调方法,才能把食物中的营养成份更好地转化为人体滋养生命的资源和能量,同时将食物中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偏性降到最低。这才是合理的食用方法,也是符合食文化的食用方法。反之,不但对身体无益,还会有害。现举两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①鸡鸭鱼肉中,鸡为什么是排在首位的呢?这是因为鸡的味道最为鲜美。鸡肉的性质是火性,在所有热性食物中唯有鸡肉的火性是真火。什么是真火呢?就是能够加强人体元气的火。人体的元气是先天给定的,后天是无法补充的,只能节省使用,而鸡肉中的真火对人体元气的加强作用是节省元气的途径之一。但是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产生疾病。因此,鸡肉的火热之性如果不进行降低和减弱,食用后就会强阳损阴,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如何才能降低和减弱鸡肉的火热之性呢?采取炖、煮、蒸、煲等烹调方法,利用水和水蒸气的作用降低和减弱鸡肉的火热之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则有油炸和烧烤的熟制鸡肉食品,油炸和烧烤均属于火性,用这样的方法熟制鸡肉是火上加火。万事万物聚者为毒,毒发为害。火上加火的熟制方法就是在聚火,很容易形成火毒,其结果有两种:一、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能够平抑和减弱所聚的火,但这种自我调节功能要消耗自身元气的。二、当自我调节功能失去效应时,所聚的火就会形成火毒而侵害肌体。比如:性格急躁、容易激动、常发无名之火、眼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出疹等,长此以往就形成阴虚火旺的体质。总之,这个火要出来,或从情绪出,或从七窍出,或从皮肤出。待火毒出来后,肌体重新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②我曾在大街上看到过麻辣狗肉的招牌。狗肉属于大热之物,麻椒和辣椒也是剧热之物。剧火相聚而成火毒,你不是在吃狗肉,而是在吃火毒。由此可知:没有食文化,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今天医院的医生有一个专用名词,叫生活方式病。所有得生活方式病的人都是没有生活文化的人,不知道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睡、如何动。文化不是高大尚的东西,不是单指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而是与人的生存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并且始终如一的遮蔽、保护着我们。而今天的人们自认为聪明了、文明了,但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有意无意的远离了文化,而去亲近知识,刻意追求知识量和知识结构。知识是什么?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工具,因此,知识本身是无用的,只有变成文化,变成能够被人类应用的技能才是有用的,也只有如此,你才是人才,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今天不能单单成为知识分子,更要成为文化分子。十八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那么如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呢?只有让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是说必须以提高文化水平为前提。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既无创业门径,也无创新灵感。何以创业与创新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不但能创业,更能创新。我们说这样的话是有根据的。工业社会已经把“形式”做到了极限,所以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现成的“形式”。而每一种形成中都有文化内涵,只要把“形式”中的文化内容部分的或全部的取出来,再添加部分的或全部的新的文化内涵,就是创新。创新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胡思乱想的创意。而是以思想为指导、以文化为基础、以生存和生活规律为准则、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为目标,以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形式进行改变。所以,创新不是异想不开,而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有了创新就能创业,就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今天各个城市都在倡导“文化产业”,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呢?有关部门罗列出一大堆的行业。其实文化存在于整个社会和民生中,关系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无处不在的产业。有关部门罗列出的文化产业只能算是传统文化产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属于形式文化的范畴,形式文化必须以灵魂文化为指导。没有灵魂文化作为指导和启迪的文化产业难以长足发展和拓展,更不要说是创新、创业了,只能在现有文化圈中的几个行业里艰苦度日。3.智慧智慧一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什么是智慧?智和慧有什么区别和相互关系?我们是应该追求智还是应该追求慧。关于这一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现有的定义和解释: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智”,把仁、智、勇定为三德,把“智”上升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层面,定位为君子之道。孔子对“智”的解释是:知(智)者不惑。什么是不感呢?孔子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后代人的理解比较偏重于不迷惑,即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该知道的事物都知道了,没有什么可迷惑的了,这样的解释对吗?孔子既然如此遵从“智”,他本人就应该是个“智”者,或者说他是向“智”者靠拢的人。但孔子什么都知道吗?他是研究政治秩序、人伦道德问题的,还有很多学问是他不知道的。如果按照后人对“不惑”的解释,孔子就不算是“智”者了。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的人生经历已经诠释了他对“不惑”定义,从学习礼仪到入士鲁国,从被鲁国驱逐到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大半生的时间只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所以“不惑”在孔子这里就是“定心”,专心致至,心无旁骛的意思。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叫“四十不惑”,同样是“定心”的意思。一般而言,人生从20岁到40岁是如诗如梦的年华,今天想做企业家,明天想做艺术家,今天想做风云人物,明天想做山野散人,心是不定的。到了四十岁,无论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角度出发,心就会定下来。但是孔子对“知(智)者不惑”的定义是不完全的,是缺少前提的。如果作为“智”者的标志是“定心”,是专心致至,只走一条路、一个方向,那么谁来判定这条道路、这个方向的正确性呢?如果所选的道路和方向是错误的,那不是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吗?而这个对道路、方向正确性的判定者就是“慧”。西汉时期贾谊对“智”和“慧”有一个解释,他在自己所著的《新书》道术篇中说:“深知祸福谓之知(智),反知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第一句话好理解,即知道事物的好、坏、吉、凶就是智。第二句话就不太好理解了,问题出在“亟”和“窕”两个字上。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亟”是急切之意,如亟待解决。“窕”没有具体的解释,只列出了一个窈窕的词语。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就无法解释“亟见窕察”这句话,因为“亟”(急切)和“窕”(美好)无法与“见”和“察”结合表达意义。那么,“亟”和“窕”的原始本义是什么呢?亟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WkV4il.w718n46IVQr0G5Ew8Y2c6f.CUWny6oqALle0!/m/dCIAAAAAAAAAnull&bo=VgEqAAAAAAADB18!&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png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上面的一横为天,下面的一横为地,中间为人。天非常高,高不可攀。地非常深,深不见底。所以,“亟”字的本义是非常、极至的意思。到金文时字形有所改变,在原字形的左边加了一个“口”,为喝令之意。右边加了一支手和一支干,意为驱赶、打击之意。我们知道金文产生于商、周时期,此时已进入奴隶社会,被抓到的俘虏肩负重物,还要遭到喝斥和击打,过着非人的生活。虽然字形和指向发生了改变,但其非常、极至的本义没有改变。窕“窕”是个合体象形字。是由远古人类的居所“穴”和预测事物吉凶的“兆”会意而成的字。穴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jTmC.tPCBSo7NVwiT2g*jQc4LBwNpYegd84wKyMEcw4!/m/dCAAAAAAAAAAnull&bo=UAElAAAAAAADB1Y!&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png穴是远古人类的居所。人类居所的演变过程为:巢居、洞穴居、地穴居、半地穴居、高台居。到了高台居以后我们的居所才叫房屋。兆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YL0sKrSXXCV4qLEjDxX3qC7WWqn2mWg1ya4uaJH1SnE!/m/dCgAAAAAAAAAnull&bo=VQEsAAAAAAADB1o!&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png“兆”是拿一片龟甲或牛骨,用烧着的木棍在局部烧灼,局部受热后发生裂纹,然后根据裂纹的不同形状判断事物的吉凶由此可知:“窕”的本义是坐在居所里静下心来,根据龟甲或牛骨上细小、微妙的裂纹仔细研判,以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势。那么为什么又引申为女性的娇好呢?一、女性的体型在生长阶段是不断变化的,民间有句话叫“女大十八变”。而在龟甲或牛骨上烧灼,每次的裂纹都是不同的。二、这些裂纹的纹路都是弯曲曼妙的,而女性成熟后的体型也是凹凸有致,婀娜多姿。由此就以“窕”来形容女性身姿的美好,是“窕”字的引申义,这才留下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现在我们再回到“亟见窕察谓之慧”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能在非常宏阔的境域中见其状态,能在细小、微妙处窥查事理者为慧。贾谊对“智”和“慧”的解释是贴切的,但没有说出依据,只是自己的感悟。并且过于玄奥,非大众所能理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智”和“慧”两个字的原始本义上来。智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L80.oG3gsC1G7aiBony5LS25JqtbG.kXK4xkN9vnQ.I!/m/dCgAAAAAAAAAnull&bo=SgEnAAAAAAADB04!&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png从甲骨文字形可知:“智”是一个合体象形字,是由一支“干”,一支“矢”和一个“口”会意而成的字。“干”是远古时期一种即有攻击性,又有防御性的狩猎工具。“矢”就是后来的箭,是效率最高,最为安全的狩猎工具。中间的“口”表示两人或多人进行狩猎技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的传授和交流。其本义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生存、生活的技术、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交流和传授。慧我们在一般的象形字典中查不到“慧”字的原始字形,只能查到小篆体的慧字,而小篆体的“慧”字已经是讹变后的字形,如果以小篆体“慧”字的字形去追寻“慧”字的本义,其结论难免是错误的,这也是后人对“慧”字的解释一直停留在臆解上的根本原因。“慧”是个合体象形字,是由“彗”和“心”会意而成。彗关于“彗”字本义的解释,目前在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即是扫帚的象形,这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理由如下:(1)如果是扫帚的象形,在象形描画时就应该有手柄和手持的符号。比如:干、单、戈等。(2)如果是扫帚的象形,上面的“丰”(无论是草,是树枝,是禾苗)不会是两个。有人把两个“丰”解释为众多的“丰”是不对的。因为在古代的计数规则是:一为单,二为双,三为众。而只有两个丰是无法成为扫帚的。(3)如果是扫帚的象形,必然有捆扎的描画。如:弗、龠、册等。但在“彗”字的字形中没有捆扎的描画。那么,“彗”字的原始本义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彗”字的原始字形:彗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gADANNmOcQrwgmIjOSU7l*8mRv3fORK33Tt4rQSH2WE!/m/dCIAAAAAAAAAnull&bo=UQExAAAAAAADB0M!&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png从原始字形可知:“彗”是众多茁壮成长的五谷禾苗。秦朝统一汉字时,规定以小篆体字形为标准。而小篆体字形的特点是廋长,而“彗”字的原始字形是扁宽,当时的人们就拿出两个禾苗变形后放在下面。由此,“彗”字失去了原本的象形,以至后人将其解释为扫帚的象形。心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eGMoS.EM*DH6GZD1odZwvFhhRMiP0uzEOKfp*HZtCn0!/m/dCIAAAAAAAAAnull&bo=TgErAAAAAAADB0Y!&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png心是自己的另一个自我,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心”体系、“心”系统,也叫灵魂,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指挥者。那么,现在就有问题了,人的心上能长禾苗吗?是的,不能长禾苗。这是古人造字时的一种借喻。那么为什么要借五谷的禾苗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说:民以食为天。远古时期五谷在民众的心中确实是神圣的天。但是要想获得丰收,只掌握农耕技术是不够的,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期,随时会发生各种天灾。为应对各种天灾,必须活用农耕技术。因此就把死板的农耕技术种植在心田里,让其生根、发芽,长成灵感,以应对各种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这就是慧的本义。现在我们可以做个总结了:什么是智?通过不同途经可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巧的学习能力为智。什么是慧?能将知识、技术、技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抽取出来转化为自己的应用、创造能力为慧。由此可知:智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慧是感悟能力的体现。智者是知识分子,慧者是文化分子。学习知识、技术、技巧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造了智慧一词,即“智”和“慧”是不可分的,没有“智”就没有“慧”,离开了“慧”的“智”则是无用之智。近代有人提出了“知识无用论”,此论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议和讨论。其实知识是否有用只要认真领悟智慧一词的文化内涵和辩证关系就可以了。关于此点我想给大家讲两了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是赵国军队和秦国军队,赵军是防守方,秦军是进攻方。开始的时候赵军的主将是廉颇,与秦军对峙了两年之久,秦军无法前进半步。后来赵国临阵换将,调回了老廉颇,换上了年轻的赵括。为什么换上赵括呢?说起赵括也不是平凡之人:第一,他是将门之子,其父赵奢是赵国著名的将军。第二,赵括从小喜爱兵法,对兵法理论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父赵奢戎马一生,但与他谈论兵法都不是对手。对于当时的赵国国君来讲,可能认为赵括是一支潜力股。赵括来到前线,第一仗就被秦国大将白起用大迂回的战术给分割包围了。后来赵括战死,手下将士四十余万人成为俘虏被秦军坑杀。对于一个只拥有兵法理论的智者,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失败是注定的。但这种失败的代价太沉重了。第二个小故事南宋时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岳飞,一生中经历的较大战役72次,所向披靡,无一败仗。金人内部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曾有人问过岳飞,你打仗持什么兵法,岳飞说了八个字“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这里的妙是指兵法的本质和道理,用心去体悟兵法的本质和道理,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使用。读死书,死读书,你只能记住书本上的东西,而现实不是按照书本来设计的,一旦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墨守成规、手足无措,你读的书,学的知识还有用吗?所以,从军事角度上讲,岳飞不但是一位智者,还是一位慧者。既然有智慧的人才是能成才的人。那么每个人都想有智慧,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儿女有智慧,但是如何才能有智慧呢?这就必须再跟大家解释一个词,也是一种称谓——师傅。师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zZcJC9orsCGkcq1Bym9XI*MM4ADVwnYmPF8flEO.kSQ!/m/dCgAAAAAAAAAnull&bo=SAEzAAAAAAADB1g!&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1.png师的原始字形是统领军队的权柄,掌握这种权柄的人就可以命令军队、布置战术,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方式。到了西周早期,国家刚定,战乱四起。所以,当时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即一个国家的大事就两件:一是祭祀,二是打仗。因此当时的贵族子弟从小就要学习打仗的本领,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叫师官。师官即是教习打仗本领的人,也是带兵打仗的人。而整个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都处于“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状态之中。所以,师就作为一种称谓流传下来。傅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sUbuE7DbORnvzT1aCvuNoWN18G3mkPr5ze8eDK6yoNc!/m/dBYAAAAAAAAAnull&bo=FQEtAAAAAAADBxs!&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png从原始字形可知:“傅”是由人、田地和禾苗会意而成的合体象形字。其本义是:在人的管理、培育、辅助下,能使土地长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傅”也是古代官职的一种称谓,即太傅、少傅。是辅佐国君和培养、辅育、教导太子的官职。“师”的职能是“教”,是手执权柄、戒尺、教鞭强迫众人执行的人。“傅”是培养、辅育、引导,使人通情达理、通权达变、感悟道理的人。后来两个词组合成复词成为一种称谓叫师傅。所以,师傅的意义兼具“教”和“育”的两种职能。而今天是只有“师”,没有“傅”。只有流程化的教学制度,没有道理的启发和引导,没有个性伸张的空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可没有胆量得罪天下的教师们,这是习近平主席说的。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上说:“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所谓经师就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所谓人师则是“启迪心灵”的文化传播者。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教师的不足之处,这是今天“有师无傅”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大凡有成就者背后都有一位“傅”。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位叫邬思道的人,此人既无地位,也无官职。却辅佐了一位皇帝雍正,教导、培养了一位皇帝弘历(乾隆),这也是具有一定事业基础的人不惜一切,到处寻访高人的原因,其实他们寻找的就是“傅”。由此可知:想获得“智”从“师”即可,想获得“慧”则需要从“傅”。今天“师”者易得,“傳”者难求。而兼具“师”和“傳”两种职能的人更难求。(三)短语短语主要是指中国文言文的句子。东方思想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和思想宝库,也是世界人民今后生存、生活的方向和指路明灯。特别是先秦诸子的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后人始终无法赶上或超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高度,甚至于连他们的思想真谛都无法正确把握。一部《道德经》,两千多年以来叁千多人注译,各有各的说法。一部《论语》也是解译得千差万别。对于其它经典的解释更是问题多多。究其原因有三:1.对于东方思想的解释多属臆解,缺乏依据东方思想的形成是各思想家们依据守中和天人合一的华夏文化核心,通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认真观察、综合思考、反复验证而形成的。蕴涵着广泛的自然规律和辩证关系,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和感悟空间。正因为如此,后代的名人名家们对思想家们的思想空间的感悟各不相同,比如某一天可能有某种感悟,就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而成为一种注解或解释。我们相信的不是他的注解或解释,而是他的名气和地位。如果你要问他:你只所以得出这样的注解或解释依据是什么呢?他可能给你的唯一回答是自己感悟。而感悟是带有主观性的,只有把自己的感悟放在客观世界中得到验证才是正确的。而这种验证过程是一个人整体生命过程难以完成的。但由于某人是名人名家,受后代部分人的推崇和信仰,这种带有主观性的臆解就成为了权威。而这种权威性的观点所形成的后果不仅是一种臆解,还可能是一种曲解、误解或部分解读,这就为后人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遗害。2.形成臆解的原因每一位注解者,无论他是名人,还是名家。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阶段不同,个人的思想、观点、认识水平和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悟肯定不同。由于缺少一个根本性的依据标准做支撑,各人坚持各自的观点。这是造成臆解的根本原因。3.近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臆解的成分有过之而无不及1840年,西方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在人强我弱的现实中,统制者接受了工业文明。但在接受工业文明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在部分学者前仆后继的努力下,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使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但由于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以物为本”,20年前在以养生为主题的第一次国学热悄然兴起,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弄清楚饮食文化的本质和辩证关系。由于西方文化是形式文化,注重“术”的使用,其制度化、程序化、流程化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迅速被企业界接受。但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其管理问题逐步突显。企业界的管理者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急需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于是在10年前又兴起了第二次国学热。但由于大众在心理上只想寻求方法,不想感悟思想,所以最终无功而返。只有少数企业家感悟到东方思想的真谛,而使自己的企业稳步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在这两次国学热中,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东方思想的文体是文言文,难以识读和理解。这就使众多学者和爱好者产生了注解或解释古文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前人的有些注解和阐释有问题,就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注解。而这种重新注解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主要问题为:一、注解内容中充斥着大量的黄油面包的味道,比如:哲学、科学、逻辑、理念等词汇比比皆是。那么什么是哲学、科学、逻辑、理念呢?它们的定义或概念是什么呢?如果这些词汇连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义或概念都没有,或者换句话说:连这些词汇是什么都不知道,你不是越解释,越不知道是什么了吗?二、使用大量的华丽的、难懂的、不知道意义的词语堆积在一起,别说是读者,连执笔者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三、东方思想是以东方文化为根基的,只有站在东方文化的基石上才能正确体悟和阐述东方思想。而今天的人从文化角度上讲大多生活在半空中,离中国文化越来越远。有人说当代人是“西方文化知道个皮毛,东方文化却丢个净光”,这话虽然有些过激,但却说明了一种现象。试想以这样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能够准确把握东方思想的真谛吗?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臆解的结果具有不准确性、不统一性,那么对古文的注解和阐释有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个标准就是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可能有人会说,这就简单了。东汉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文字学家——许慎,创作了一部《说文解字》,拿过来做标准不就可以了。许慎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文字学家,在文字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厥功至伟的。但是许慎在解析文字时依据的字形是小篆体字形。而小篆体字形是介于象形文字和符号文字之间的一种字体,其象形程度大大弱化,字形也发生了重大变异,相当部分的字形已无法显示原始文字的本象和意义。以此种字形进行解字,在字形和字义方面难免存在曲解和误解。以独体象形字为例,许慎的解析百分之八十都有问题。这非许慎之过,而是小篆体字形之过,丝毫不影响许慎的伟大性。无论后代的文字学者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是站在许慎奠定的基石上取得的。但是在古文的注解中,不能完全依靠许慎的《说文解字》。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情况可能存在,但不一定有那么严重吧!下面就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古文短语,但对这句短语的解译却是多种多样,现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分述如下:1.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解释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2.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3.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4.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学到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5.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还有很多的解释,并且有的解释还加上了分析和延伸,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从上面的各种解释看,虽然有些意思相近,但却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认同谁的解释或者应该相信谁的解释呢?朱熹是宋代的大儒,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应该具有权威性吧。小学的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不但会参考古、今各家的注解,而且还会集中一批相关的专家共同商讨和确认,这也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吧。杨伯峻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并且著有《论语译注》,其权威性是不能质疑的吧。有些学者都是对儒家经典“术有专攻”的人,其结论也是应该相信的吧。但是正确的解释只能是一种,让我们如何选择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学习或者复习是愉悦的,或者是快乐的、高兴的”这种命题是否正确。如果学习或者复习是愉悦的,或者是快乐的、高兴的,那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怎么解释呢?“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又怎么解释呢?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活,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看来学习或者复习不是一件愉悦或者快乐的事情,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都曾经学习过,都有过亲身感受。那么你也说句良心话:学习到底是快乐的,还是辛苦的。如果是辛苦的,那么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那些学者、专家也好是不是睁着两只眼睛说假话在欺骗孩子们呢?关于这句短语真正意思,我们只能用汉字本身的意义来解释。不但是这句短语,所有的古文都应该以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作为标准来注解和阐释,这样的注解和阐释才是有依据的、准确的。现在我们就将这句短语中的几个关键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分述如下:学
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ixeXSv6EkD.zi9RXxyDaIhY*XWgq..i6gbc3lMII3YY!/m/dBQAAAAAAAAAnull&bo=SwEsAAAAAAADB0Q!&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png学字是一个合体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由一个算筹、两个人的手和一所房子会意而成。中间的交叉符号是算筹,是以树枝或草棍为推演工具进行推演和运算的方法。两边是两个人的手,为什么是两个人的手,而不是一个人的双手呢?远古先民造字时,如果是一个人的手,一般只画一支。两个人的手,一支表示长辈的手,一支表示晚辈的手。意为手把手的传授。下面是一个六字,是远古时期的房屋。意思为:在居所之内休息的时候,是传授学问和技能的时候。在居所之外劳作的时候,是使用学问和技能的时候。到了金文时期的字形与今天“学”字的意义更为贴切。在居所之内加了一个“子”(大孩子)而成为一个“字”,意思为:传授文字和筹算。由此可知:学字的本义是在长辈的传授教导中,掌握文字和筹算技能。而
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fk57yEhsC9ABGlyGYm*W8m5gHs43VOQmbCnzCNpIcb4!/m/dCIAAAAAAAAAnull&bo=TwEqAAAAAAADB0Y!&rf=photolist&t=5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png “而”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字形是男性脸颊上胡须的形状,专指成年男性的文字。后造“男”字取代“而”后被假借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俢饰等意。在这句短语中“而”为转折之意,即学完以后要干什么。时http://a1.qpic.cn/psb?/V11x3d2E0sFMno/go1GR.M9QfD7iopSOY68Itjh5a5cTA6PDhl6mOD6KUs!/m/dCgAAAAAAAAAnull&bo=SwEtAAAAAAADB0U!&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5.png“时”字是个合体象形字,是由“之”和“日”会意而成。那么什么是“之”呢?之http://a2.qpic.cn/psb?/V11x3d2E0sFMno/vndsUCWVOz6I4S32hScCCWokR6hyWIaKceglqWLg6MU!/m/dBUAAAAAAAAAnull&bo=RQEqAAAAAAADB0w!&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png之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人的脚,下面是大地。其本义是:人徒步在大地上行进。后引伸为万事万物的运动状态,即行进或进行。如:之前,就是指某种事物进行之前。之后,就是指某事物进行之后。“时”字是“之”字与“日”字会意,意思是人的行进方式是由太阳的运转状态决定的。太阳出来了,人就开始劳作。太阳到了头顶上面,就开始吃中午饭。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其本义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节奏,设定人类的作息时间。后引伸为时候、时机、时常、时节、时代等。在这句短语中引用的是引申义“时机”。理由如下: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是有一定仪式和程序的,作为主祭者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必须是有一定官职,一定地位,或国君特别指定的人。即使学会了祭祀的程序和内容,也要等待时机才能展现。战争也不是天天都有的,即使学会了打仗的本领也要等待战争时机。再说孔子教授给学生的东西与打仗无关。学的目的是为了用,要用就要等待时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把“时习”解释为“时常复习”都是值得商確的。  习http://a2.qpic.cn/psb?/V11x3d2E0sFMno/I696QQoqYvKy71tcM4tBBToLBwNzvqoX0xyNcTtgqHo!/m/dCUAAAAAAAAAnull&bo=TQEtAAAAAAADB0M!&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7.png“习”字是一个合体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上面是一双羽毛,表示鸟类的两支翅膀。下面是一个鸟巢。所表达的意义是:幼鸟在鸟巢中振动翅膀练习飞行。其本义是:熟练使用翅膀的功能。学习也是一个常用的复词,意为: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使用一定要好好学。东方文化非常注重“用”,对于无用之学是没有地位的。说(悦)http://a2.qpic.cn/psb?/V11x3d2E0sFMno/wUakosFZeDrZguQptm.m.OIjFAKFNyhPcUUGjJWAc6Y!/m/dCUAAAAAAAAAnull&bo=yAArAAAAAAADB8E!&rf=photolist&t=5
1、“说”和“悦”的原始文字说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png由上面可知:“说”字是由“言”和“兑”会意而成的字,其本义是:把自己的话语说于对方听,产生的年代是战国时期。悦http://a3.qpic.cn/psb?/V11x3d2E0sFMno/bp*Fz*6g3t.Gp3yZwnjGVjGBoTL9QjdyTNW0HS0WnmI!/m/dCIAAAAAAAAAnull&bo=VgEzAAAAAAADB0Y!&rf=photolist&t=5    file:///C:/Users/ly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9.png从甲骨文字形可知:“悦”是由“竖心”、“分离或分别”和“仰面张口朝天”的人形组合而成的字。“忄”是“心”字的变形,凡是由竖心组合的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右上方的“八”是分离、分别、背离之意,在“悦”字中的意义是:将上等的贡品分别奉送给天神和各代先祖的灵魂食用。仰面张口朝天的人形是一个人向天神和各代先祖的灵魂诚心地祈求、祷告和告知。由此可知,“悦”字的本义是:在祈祷的过程中,告知天神和各代先祖的灵魂将最好、最美的上等贡品分别奉上,以使自己在心灵上获得安宁、快慰和舒畅。由“悦”的本义可知,其意义是藏于内的心理感受。而快乐、高兴是形于外的心理表达。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这句短语中“悦”只能释成“愉悦”,不能释成快乐或高兴。不亦……乎亦:也。乎:吗。不亦……乎:不也是……吗?这是一种表示肯定意思的反问句式。解释这句短语时,可以用反问句式来解释。如:不也是很好吗?也可以用肯定句式来解释,如:是很好的。但是这种肯定意思的反问句式译成现代汉语语句时,有时不能充分表达短语的意义内含。所以,最好用肯定句式来解释。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短语的意思:学的过程虽然是辛苦的。但是,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现实中,才是令自己内心无比愉悦的。二、汉字是开智悟慧的钥匙什么是开智: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具有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为开智。什么是悟慧: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追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道理的过程为悟慧。求知欲望是人类的天生本能,穷理追源是人类的特有功能。正因为求知欲望的存在,人类具有了主动学习的行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积累了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为使用知识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有穷理追源的需求,才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服务。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穷理追源的不断深入,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开启和发展了文明。使人类从使用工具的旧石器时代走到制造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从自力更生的农耕时代走到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这整个过程都是在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和穷理追源、不断深入中完成的。而今天诠释这种学习能力和穷理追源的最好概念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呢?简述如下:感性认识,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凭借感官(眼、耳、口、鼻、皮肤)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做阶段。比如:我们初次与某人接触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当感性认识的积累越来越多时,就会逐步向求理方向发展,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一切的观点、理论、规律、思想等都属于理性认识。比如:在认识某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后,通过“抽象”认识到他的性格特征和特点,通过“推理”认识到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趋向,通过“分析”认识到他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判断”对他做出概括性的结论等。由此可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从蒙昧到智慧的过程。这一点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比如:孩子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是懵懂无知的,1岁之后,感性认识逐步产生和提高,从爬行到步行是感知世界的开始。到5—6岁时感性认识能力快速提高,强列的好奇心促使他(她)们什么都想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尝一尝。所以,此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特别淘气,这是他(她)们感知世界的行为所至。这个时期一般会延续一段时间,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有的会延续到7-8岁,有的会延续到8-9岁。而后,理性认识逐步开始,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直接感知开始逐步向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的探求转变。在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靠眼、耳、口、鼻、舌、皮肤等感知途径进行直接认识。那么,到了理性认识阶段,我们靠什么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靠文字。因为理性认识是大脑通过思考、分析、判断后间接获得的,而这种思维过程必须依靠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并且是唯一的依据就是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都需要一种源动力。在这种源动力的促使下才有主动的学习行为,才有穷理追源的探索。这种源动力就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而开启这种源动力的钥匙是兴趣。就像一部汽车,它的源动力是发动机,只有用钥匙开启发动机,汽车才能运行。今天有很多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给出了很多学习方法,好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靠方法。这是受西方文化“以物为本”(即以方法为本)的影响所造成的,只关注方法的设计和推广,不关注使用方法的人。而东方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首先关注的是人,根据人的性格、特点、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方法,即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说“注重方法不可取”这一点是有根据的,因为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是在内部因素起作用的情况下才有作用,如果内部因素不起作用,再多的外部因素也都是无用的。也就是说:无论多少种学习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内心对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才有作用,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或某个学科没有兴趣,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都是无用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在学习方法上努力,而应该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努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孩子愿意主动学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既然兴趣对孩子的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呢?简述如下:(一)兴趣来源于认识、了解和理解比如说: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根本就不认识的事物,你会对他(它)产生兴趣吗?即使是认识了这种事物,但对他(它)不了解,你同样对他(它)不会产生兴趣。认识了,也了解了。但是对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不能融会贯通,对于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不明就里,不能将这种事物的意义加以运用,等于是无用之事物,你仍然不会对他(它)产生兴趣。这就是认识、了解和理解与兴趣的关系。对于人来讲,直接见面就可以认识。认识之后通过交流就能初步了解。了解之后通过综合分析就能做出是否产生兴趣的判断。但是对于学习来讲,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我们如何去认识、了解、理解它们呢?只有通过汉字的意义和文化去认识、了解、理解它们。因为只有汉字是事物性质、功能、作用的表达工具和事物意义及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工具,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是由文字记载和传承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通过文字意义的组合而形成的。比如语文:首先要让学习语文的人认识什么是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和缩写。第二,要让学习语文的人了解语文,即了解语、言、文、字。什么是“语”:自己说出口的话为“语”。什么是“言”:别人说出口的话,对于倾听者来说为“言”。比如老师授课、家长教育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言”。什么是“文”:事物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的意义表达为“文”。什么是“字”:能够表达、记录、传承语、言和事物意义的符号工具为“字”。第三,要让学习语文的人理解语文,即理解语、言、文、字。这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引导和启发。1.通过“语”能够缎炼自己对事物意义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艺术性。2.通过对“言”的接受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从而建全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3.通过对“文”的理解和体悟,知道了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变化规律,为自己使用这些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字”的识读和书写的练习,可以将自己的“语”,别人的“言”,事物的意义以及别人或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悟进行记录和传承。认识了语文,了解了语、言、文、字的意义,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学习的途经和方法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即重点关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1.听:认真听取老师的授课、家长的教导。2.说:经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向完整表达、准确表达、艺术表达的方向努力。3.读:认真阅读课本的文章,学习每篇课文的语法结构和艺术修辞,体会课文的观点、思想。4.写:利用学到的语法结构和艺术修辞将听、说、读的内容或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启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通过书写的过程,体会字形的章法、布局、结构,以培养自己完整的性格。到此为止,无论是老师的教导,家长的辅导,还是本人的感知。通过对汉字“语、言、文、字”四个字意义的讲解,让孩子认识了语文,了解了语文,理解了语文。并知道了学习语文的途经,孩子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自然而然的产生,自身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学好语文。再如数学:提到数学,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数”。“数”是高度抽象化、逻辑化的概念,是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筹算或计算,人为设置的运算符号。比如:我们可以用0—9来表示它,也可以用一至十来表示它,可以用壹……拾来表示它,也可以用甲……癸来表示它。可以用A、B、C来表示它,也可以用x、y、z来表示它。只要人们共同认可,什么样的符号都为“数”的符号。对于“数”这样高度抽象化、逻辑化的概念必须多方讲解,认真领悟才能弄懂它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理性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小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听说现在小学教材都用“数学”这一称谓,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上小学的时候,不叫数学,而叫算术。什么是算术呢?计算的方法,就是“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孩子刚刚接触到这一学科的时候,掰着手指头(感性认识)就能学会1+1等于2。这样的好处是巧妙地避开了“数”的概念问题,只需要让孩子在基本的计算方法上去认识、了解、理解就可以了。到了初中以后,理性认识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具备了理解“数”的概念的能力,并且在理解的过程中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比如:既然“数”只是一种概念和计算符号,那么就可以用别的符号来代替我们熟知的0……9,由此就产生了新的概念——代数。既然“数”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为了量化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存在和相互关系而抽象和推理出来的。那么,现实世界是个有形的世界,万事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而存在。将万事万物的形态进行抽象,而产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特定的符号对图形进行量化计算,这就是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中国有句古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事物之间即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排斥的。为了量化这种联系和排斥,使这种变化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生活的方向发展,就要制定量化的符号进行表达,就要推导出一定的规则从事计算,还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完成计算。这就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如果让学生认识了“数”作为一门学问的概念,了解了符号、规则、方法,理解了符号、规则、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学起数学来不但不会感到困难,而且兴趣盎然,触类旁通。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现在我们可以作一下总结了:求知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是求知的源动力。而开启这种动力的钥匙是兴趣。没有兴趣,学习的源动力就无法开启。兴趣是在认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一个从没见过、从不认识的东西,是不可能产生兴趣的。要想认识、了解、理解,特别是在理性认识范畴内,只有通过对文字的意义和文化的掌握才能做到。试想,对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主体能认识、了解、理解吗?对于一个不认识、了解、理解的事物能产生兴趣吗?对于一个没有兴趣的事物,能开启求知动力去探寻吗?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不好。非学生本人之过,而是老师和家长之过。可能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非常冤枉,老师尽职尽责,家长尽心尽意,都付出了很多很多,何过之有呢?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和家长不是“以人为本”、“以孩子的认识能力为本”,使用了不适合、不恰当、甚至是违背生理规律的方法和教导,比没有方法和教导更为可怕。   (二)通过汉字文化的学习利于右脑的开发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后,人们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对人类左、右脑的功能进行了定性分析。其结果:左脑是“显”意识脑,通过接收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嗅到的、品尝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来表达。其功能是:知识、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数字、抑制、归纳、运算等,是理性脑,也称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脑是“潜”意识脑,是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图像化处理后记忆留存,且处理速度极快,大量的信息瞬间就能完成。其作用是听音就能辨形、辨色、辨味、浮现图像等。其功能是体现理解能力、策划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直觉能力、透视能力、灵感、梦境等。是感性脑,也称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等。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只使用左脑,所以一生中很难有大的成就。只有左、右脑都能使用的人才能有大的成就,才能成为天才。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这充分说明了左脑和全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认识到了右脑的重要性,当今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开发右脑的热潮。但如何开发右脑,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合理的、可以实行的方法。汉字是形、义、音文字,“音”是左脑记忆,“形”是由右脑转化为图像储存,左、右脑结合表达意义。由此可知: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所以,通过对汉字所象之形和文化内涵的不断学习,可以有效地开发右脑。可能有人会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学习汉字、汉语,但却感觉右脑并没有得到开发啊!这不奇怪,因为近代的语文教学中,只把汉字当成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学习汉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能力、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联想能力、对新生事物的创造能力的增强,而是为了组词、组句、写文章。不是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产生联想、变成图像储存在右脑中,而是让学生把汉字当成符号进行死记硬背。这实际上只用了左脑,而没有使用右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为地缩减了汉字的功能。文化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法。而这一切都是以汉字为记录和表达的形式载体。所以,认识汉字的体形,了解汉字的意义,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增强能力、开创事业的基石和成就人生的基础。(完)
感谢您的支持,欢迎联络和交流;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让更多的朋友感悟汉字文化!


羽笛 发表于 2015-6-15 03:24:25

中国人的智商高据队跟汉字有关,但是要动手写。不动手写汉字,只靠敲键盘,几代人之后,智商就会退化。
{:4_241:}

汉字文化 发表于 2015-6-16 21:02:59

羽笛 发表于 2015-6-15 03: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人的智商高据队跟汉字有关,但是要动手写。不动手写汉字,只靠敲键盘,几代人之后,智商就会退化。
{: ...

仅把汉字当做记录符号,那么无益于智商。敲键盘本身也大大弱化了汉字原本的内涵。五笔的“拆字”至少还是讲汉字变为笔划,拼音打字则几乎是引导汉字走向拼音文字。如果认识到汉字的这种先天的开智悟慧的作用,孩子从小边学习,边受熏陶,自然更容易获得智慧。否则,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有付诸东流的危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汉字是开智悟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