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6 20:10:19

心理自我保健(一):心理健康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5-6-6 20:16 编辑

  茶友等而下之问了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回复开一个新贴回复。这里就我对心理自我保健的学习和实践展开。以希望为茶友提供一个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贴中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还不需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时候,通过我们心理自助便可以解决的状态。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健康”常常被理解为“没有病”。实际上,一个人“没有病”只能说明他“正常”,而“正常”并不一定就是“健康”。“健康”应该是指“比正常人更加健康”的状态。
  马斯洛认为,“健康”是高于“正常”的,“心理健康”是和“优秀”同义的。弗洛姆则认为,“幸福”才是“个人最伟大的成就”。在弗洛姆看来,“心理健康”应该是与“幸福”同义的。
  具体地说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呢?一般有两点非常显著:一是心理健康的人永远面对现实,二是心理健康的人“进取”胜于“防卫”。
  心理不正常的人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与现实“分裂”了。在他们眼中的现实被严重地歪曲了。表面上,他们与正常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而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那个被他们的头脑严重歪曲了的世界里,他们的行为常常令正常人无法理解。比如,根本不需要发愁的事情,他们却愁得要死;一点也不可怕的事情,他们却怕得要命。
  正常人之所以“正常”,是因为他们能使自己的头脑与现实保持正常的联系。但是,正常人有时候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或不敢正视现实。
  健康人之所以比正常人更优秀,就是因为他们从不逃避现实。无论现实与理想有多大的差距,无论现实怎样的不完美,怎样的不如人意,心理健康的人永远面对现实,永远立足于现实,永远以“现实”为走向远大目标的“起点”。
  人有“进取”和“防卫”这两种心理倾向,它们都是正常的,但它们之间却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在这两种心理倾向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是“进取”胜于“防卫”,还是“防卫”胜于“进取”?这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透过种种病态心理,可以看到心理学意义上的病态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有着比正常人多得多的不安全感。他们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说,不是在寻求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满足,而总是在躲避和抵挡种种(实际存在的或并不存在的)伤害。也就是在他们那里,“防卫”的倾向压倒了“进取”的倾向。与之相反,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健康人那里,“进取”的倾向远远胜过了“防卫”的倾向。
  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吉避凶,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苦行僧,也不是鲁莽汉,但是他们懂得,如果害怕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也绝不仅仅是为了“不痛苦”。如果仅仅是为了“不痛苦”,也许人根本就不应该活着。幸福生活并不是“只有幸福,没有痛苦”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在现实的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要体验到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人生幸福,那么,在“进取”和“防卫”这两种心理倾向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应该“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忍受痛苦”不是目的,“为所当为”才是目的,然而,对于那些因不能忍受痛苦而放弃“当为”的人来说,“为所当为”又是他们战胜痛苦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正是心理健康的人所遵循的一条准则。
  “永远面对现实”与“进取胜于防卫”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面对现实需要勇气,凡是“不能”面对现实的人,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不敢”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包括面对“现实的外部世界”和面对“现实的自己”,而那些不敢面对外部世界的人首先是不敢面对他们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的短处,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长处。不敢面对自己,就势必要“压抑”。“压抑”是什么?“压抑”就是“自我欺骗”。是防卫。“压抑”越多,就离现实越远,就越是“不健康”。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6 20:44:58

喜欢老槐哥的心理健康系列。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放下”就能解决的,人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得到满足,老槐哥提到的“永远面对现实”与“进取胜于防卫”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6 21:42:00

老槐兄,说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如何表现的。希望能继续深入,细说一下什么是正常人。我想心理健康,应该在心理正常上起步的!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7 00:21:46

本帖最后由 等而下之 于 2015-6-7 00:26 编辑

彭蕾:我成功利用了2个秘密武器和女人的3个毛病

她说女人跟男人比,有一个优势是更容易心怀善意,做到把一己私念彻底放下。因为在家庭里就经常承担这样的角色,成就了她们在事业中需要的胸襟。

她漏露自己进入男人的主宰世界的5年来,有两样秘密武器——隐形梯子和秘密花园。隐形梯子让她在遇到什么问题愿意搭一座桥跨过去,遇到赞美飘飘然,可以顺着梯子溜下来,“遇到外界的压力,胜利和成功,无所适从,梯子可以帮你找回真实的自己。”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20/13719313_0.shtml

http://tech.sina.com.cn/i/2015-05-20/doc-icpkqeaz4861565.shtml

luxueyou 发表于 2015-6-7 10:57:32

说得太好了

圆木疙瘩 发表于 2015-6-8 11:15:30

赞!“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说的好。
不过我觉得一个人总有一些事,别人看来根本不发愁,自己却愁得要死。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8 11:57:32

心理健康的人永远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进取”胜于“防卫”。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22:28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5-6-6 2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说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如何表现的。希望能继续深入,细说一下什么是正常人。我想心理 ...

等而下之:你好!

在许多媒体的宣传中,人们要么是心理健康的,要么是心理不健康的。这是不正确的。从统计数据来看,需要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的人是非常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是比较少的,占最大多数的人们是心理正常的。最近看到一份资料,上面的统计结果是,在我国,心理健康的人大约为10%,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大约在8%左右,需要治疗的精神病人则非常少了,以千分之几记了。剩下的均属于正常的范围。当然,心理不适的自我觉察不同,需要心理咨询的数量弹性很大,也是一个渐变的观察度量。但是,决不是有些媒体所说,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说50%的人有抑郁症。那是胡说八道。

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的防卫压倒进取,是源于他们大脑反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是幻想。他们的进取也是源于此,比如,有些极度自卑的人,有的时候并不是表现退缩,而是表现得非常张扬。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他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能。

心理正常的人,他们的防卫多于进取,是源于挫折在精神上的疼痛。因为疼痛而避免面对现实。当他们能忍受疼痛时,面对现实的时候,世界在他们大脑中的反映是真实的。不像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即便面对现实的时候,世界在他们大脑中的反映仍然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都有相当长的时间。根据论断标准,许多都是要以月计的。而正常人的某种负面情绪反应,则很少能维持如此长的时间。比如说,让领导批评了,心里当然不痛快,会有抑郁状态表现。但是,回到家,见到爱人和心爱的宝宝,那种郁闷的情绪就一少而光了。或者通过与领导的沟通,相互有了了解和谅解,抑郁状态就去了爪哇国了。

心理不健康的人,要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转为心理正常的人,再进一步,才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其中,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医生的帮助才能实现转变。而心理正常的人,则可以通过心理自助,便可以从正常人走向心理健康的人。

这样回复,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有疑问继续提。非常感谢你的问题,促使我表述得更清楚。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29:40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6 2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喜欢老槐哥的心理健康系列。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放下”就能解决的,人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得 ...

silversky:你好!

谢谢你的支持。希望系列贴能给你和其他茶友们新的视角。

再次谢谢你!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30:31

luxueyou 发表于 2015-6-7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得太好了

luxueyou:你好!

谢谢你的支持,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42:50

圆木疙瘩 发表于 2015-6-8 1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说的好。
不过我觉得一个人总有一些事,别人看来根本不发愁,自己却愁得要死。

圆木疙瘩:你好!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一个思想。有的人翻译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认为忍受痛苦的翻法更为接近实际。

“别人看来根本不发愁,自己却愁得要死”的事,多半是别人没有处在当事人所在位置,经历过当事人所经历的事。只要没有虚幻地认知世界,那么,经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心理自且,是很快能走出这种愁得要死的处境。

当然,有的时候遇到的事,还真的无法与他人述说。这个时候,就只能依靠忍受痛苦,面对现实,积极行动,为所有为。

后面的帖子有这方面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谢谢你的回复,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43:46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8 1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理健康的人永远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进取”胜于“防卫”。

wuhan15zhong:你好!

谢谢你的支持。非常感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3 19:00:24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13 21:30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2:2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ilversky:你好!

谢谢你的支持。希望系列贴能给你和其他茶友们新的视角。

老槐哥,看了您给等而下之的回复,有两个问题:

您说极度自卑的人往往又表现得非常张扬,在一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我想可能是自信与自卑相伴而生,又该怎样认识这种矛盾心理?又如何能够让自卑向自信转化呢?

另外对抑郁证的治疗,您谈到了心理治疗,而在西方我听说很多情况下,医生给开治抑郁证的药,您认为治疗哪种方法效果更好?

对“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您在给圆木疙瘩的回复中,重点解释了“忍受痛苦”,又提到了“为所有为”,那么“为所当为”与“为所有为”有区别吗?可否解释一下“为所当为”?

谢谢!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6-13 21:36:36

个人经历的感受,请槐兄指点。心理健康的两个标志:

1,宁静:专注于自己想到的,也做了准备,形势所需会发生,但不知道时点,顺势等待不放弃,也不抓着不放,陷入执着费心机,眼下该做什么还做什么,避免大起大落。

2,耐烦: 想要的、不想要的(别人想要的)都找上门来,集中爆发,哪怕焦头烂额也要重视他人的需求,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处理。

自己的一个诊断,阅读文字之后得不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收到莫名其妙的要求不能坦然处之,心理就不“健康”了。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14 07:23:55

以痛苦而言,所有的痛苦都是短暂的,而快乐是长存的,可能人的正常机制设计里就是要让人忘却痛苦,快乐前行。以十月怀胎的母性例子来说,生孩子时的痛苦非常人难忍,可看着出生后的生命的喜悦,那痛苦会很快忘却,(正常情况下)又会如法炮制。

老槐兄,有没有心理健康与人血型关系研究的相关(话)课题?

tnq 发表于 2015-6-14 14:55:35

我觉得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或者没有一个生活明确的目标来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总会为了一点小事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闹得一团糟,最后看就是他压根没有生活目的性!

健康的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生活预期并为之努力的!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19:57:58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3 19: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哥,看了您给等而下之的回复,有两个问题:

您说极度自卑的人往往又表现得非常张扬,在一个年轻人 ...

silversky:你好!

人小的时候,体力智力永远不如成人,弱于年龄大于他的人。这是人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时期的人际交往挫折逐步形成自卑。所以,在宝宝时期就要对其积极的探索活动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任何训斥,打骂都会让宝宝们生成自卑。缺乏与父母的积极交流都会让宝宝滋生严重的自卑。

按照阿德勒的看法,自卑具有促使人们成长的因素。对自卑不能全面否定。在自卑的促进下,人们会通过增强能力来获得自信。能力的获得,与学习和实践直接有关。那些获得辩论赛胜利的人,对演讲多有信心的。

自卑状态下,人的注意力指向自我,多自省。这是自卑上升自信的台阶。在自省的时候,容易看到自己的短板。在这个时候,可以从如何克服这些短板入手,在提高能力为重点。当实践中能力提高,获得成功,就会提升自信。这样一步步地积累成功,一步步提高自信心。

抑郁症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原则上重症抑郁症是内源性的,是大脑组织在生理上有变化。需要通过服药来控制。一般而言,这类抑郁症是比较难全愈的。需要长期治疗。这类抑郁症患者的数量非常少,非常少的。

外源性的抑郁症,绝大多数是人际交往出现问题造成的。症状比较重的时候,可以用药物初步控制。但是,这类抑郁状态的解脱,还是要靠心结的开解来完成的。明确论断为轻度的,倾向非药物治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药会有经济利益,对医生用药还是要全面分析的。我讲个前几年的事。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找我,说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掉得利害。我感到很奇怪,他的宝宝给我的印象是非常聪明的,与小子小时候差不多,年级排名前十是没有问题。朋友说,已经掉到百名之后了。全年级只有四百多学生,再这样下去,就是两百名之后了。我问出了什么事。朋友说,自从诊出多动症之后,成绩就下来了。我问那里诊断的,朋友说,国内的诊断后,我们担心诊错,又带到香港去看,是同一个结论。我吓了一跳,怎么会这个样子,那让父母不担心死了。便让朋友带孩子来,看看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我能帮助些什么?

朋友孩子来了,我左看右看孩子没有异常表现,与我以前的印象一样呀。在支开朋友夫妻后,我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呀。孩子说,我表现不好,我有多动症。怎么是这样一个回答?我心里一动,就非常仔细地问他如何知道自己有多动症的。原来这孩子与小子一样,自学能力强,老师课堂上的内容他早就自己看懂了。小孩子懂了后,课堂上自然不老实,总想和别的小孩子说话,老师批评了,不说了,就只好小动作不断。老师不知原委,看他老是动个不停,就对朋友夫人说,可能有多动症,找医生看看。这当妈的宠宝宝至极,一听宝宝有这病,就找医生去看。怕国内医生误诊,还专门带到香港去看。这样折腾了一阵子,孩子自己也认为有了病,这个病叫多动症。

孩子的表述思路清晰,我越发觉得不像多动症了。就让孩子跳绳给我看。怪怪窝里咚,孩子像一阵风似的旋转起来,各种花式跳法一起来,一分钟跳了190多下。这那像是多动症的孩子。

考虑到药效的原因,我对朋友夫妇说,停药一周后,再让孩子跳。把结果告诉我。一周后,孩子打电话告诉我,大伯伯,我这次一口气跳到200了。我听后,非常开心,它证实了我的判断:是药物的副作用和孩子的自我暗示共同作用下让孩子觉得他不行。我在电话里直接告诉孩子,你没有什么多动症。你的成绩会和以前一样棒棒的。你要相信你一定能冲到年级第一名。学期结束后,朋友孩子的成绩是年级前五。

不知道国内和香港的医生是如何诊断的,不好下结论。但是,那每月近五千的药费还是能说明一些的。

花了一些篇幅讲这个事,不是说我能,而是说心理论断的弹性很大,对医生的道德要求更高;精神类药品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同样会有精神类的副作用。这是我们患者及家属的一个难题。

“为所有为”与“为所当为”没有区别。是翻译的结果。我们是通用的。它的意思是,是指做好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做而且有能力做的事。这里的关键词是“应该做”和“有能力做”。

理解的时候,要整句话去理解。当我们能忍受挫折,接收现实,我们就能做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当我们能做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我们便能承受挫折,面对现实。

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有疑问直接提。谢谢你的回复,非常感谢!:handshake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20:08:41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6-13 2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经历的感受,请槐兄指点。心理健康的两个标志:

1,宁静:专注于自己想到的,也做了准备,形势所需会 ...

玩钉耙的悟空:你好!

可以这样理解。:handshake

我在回复silversky的层贴时,把“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解释了一下。不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而是理解精神即可。拘泥字面,其实就是一种“不能忍受”。不拘泥,不强求,不多虑,是森田思想之一。

心理没有那么神秘,人人都能通过努力,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你的悟性很高,我是通过恩师指点才透彻的。谢谢你的回复,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20:08:44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6-13 2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经历的感受,请槐兄指点。心理健康的两个标志:

1,宁静:专注于自己想到的,也做了准备,形势所需会 ...

玩钉耙的悟空:你好!

可以这样理解。:handshake

我在回复silversky的层贴时,把“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解释了一下。不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而是理解精神即可。拘泥字面,其实就是一种“不能忍受”。不拘泥,不强求,不多虑,是森田思想之一。

心理没有那么神秘,人人都能通过努力,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你的悟性很高,我是通过恩师指点才透彻的。谢谢你的回复,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20:18:44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14 07: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痛苦而言,所有的痛苦都是短暂的,而快乐是长存的,可能人的正常机制设计里就是要让人忘却痛苦,快乐前行 ...

wuhan15zhong:你好!

当下的正规心理学的研究的文库中,没有血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历史上有过关于这个联系的研究,结论是没有关系。但是,在励志、成才、成功再教育市场上,有见这类内容。好像从日本泊来比较多。我对此没有兴趣。

在我的心理学的信息网上,没有这类课题研究。但是,我不能保证决没有这样的研究。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动机多样。不好说,不好说。

不能全面的回复你的提问,请多多包涵。非常感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20:23:09

tnq 发表于 2015-6-14 14: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或者没有一个生活明确的目标来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总会为了 ...

tnq:你好!

是的,所以说心理不健康的人为病态。

绝大多数是属于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的正常状态。我们所努力的是让自己从正常走向健康。

对的。心理健康的人有一个合理的生活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这里的关键词是“合理”,这非常重要。

谢谢你的回复,非常感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4 21:54:17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1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ilversky:你好!

人小的时候,体力智力永远不如成人,弱于年龄大于他的人。这是人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 ...

谢谢您花这么长篇幅回复我的问题。对心理教育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非常感谢!

关于抑郁症问题,我孩子的好朋友就有两个。一个是写作非常好,对我孩子英文写作的提供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因为严重偏科,没有考上最心仪的艺术高中写作班,但也上了本市一流的高中,但上着上着就不去上学了,后来渐渐自闭起来,也不和我孩子联系了。我孩子想要帮助她,主动约来家里玩,这样尝试了两次,那个孩子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封闭世界,努力没有成功。这个孩子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没有问题。

孩子还有一个好朋友是因为家长替孩子设立了考藤校的目标,超出孩子的能力之外,结果在才艺、社会活动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上的时间不够,成绩不够理想(只是不够考藤校的标准),孩子在很多方面受到挫折,慢慢抑郁了起来,甚至到不能上学的程度,家长又带孩子看医生、看心理医生。最后降低目标,只要有个大学上就好。这个例子可能体现了您讲的“为所有为”上。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15 13:54:56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0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uhan15zhong:你好!

当下的正规心理学的研究的文库中,没有血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历史上有过关 ...

老槐兄,谢谢您的回复让我知道问题所在。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5 16:45:09

拥有一个好朋友,有一个爱好,有一项喜欢的经常做的运动,
心理的自我保健好好的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5 16:57:06

看了这段话,我也有启发:
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学习汉字、汉语,但却感觉右脑并没有得到开发啊!这不奇怪,因为近代的语文教学中,只把汉字当成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学习汉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能力、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联想能力、对新生事物的创造能力的增强,而是为了组词、组句、写文章。不是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产生联想、变成图像储存在右脑中,而是让学生把汉字当成符号进行死记硬背。这实际上只用了左脑,而没有使用右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为地缩减了汉字的功能。
文化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法。而这一切都是以汉字为记录和表达的形式载体。所以,认识汉字的体形,了解汉字的意义,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增强能力、开创事业的基石和成就人生的基础。
===========================
家长对孩子的各项要求,是不是在拔苗助长?有没有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当今的孩子所遇到的事物,不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所遇见的。孩子很敏感,家长引导或稍微跟不上了一点,孩子就可能走向极端。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9 21:07:27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4 21: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您花这么长篇幅回复我的问题。对心理教育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非常感谢!

关于抑郁症问题,我孩子 ...

silversky:你好!

这两个孩子的抑郁状态是外源性的。从你的述说来看,只要不强化她们过于关注的对象,转移注意就可以减轻症状的。

抑郁症有一个排他性的标准,就是无兴趣状态。包括对自己的也无兴趣。所以,只要孩子对某个事有兴趣,就不能判断为抑郁症,这在精神分类标准中有明确指诊的。

谢谢你提供的案例。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9 21:34:09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5-6-15 16: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了这段话,我也有启发:
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学习汉字、汉语,但却感觉右脑并没有得到开发啊!这不奇怪 ...

小鱼儿2014:你好!

孩子敏感,好走要端,是“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多半是亲子关系出现大问题,另外就是夫妻双方的关系出现大问题。

海外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相当一部分学者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子女。但是,通过我国这样大规模独生子女政策之后,许多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表明他们的观点是有偏差的。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影响的结果。

谢谢你的参与和回复。非常感谢!

思炎 发表于 2015-6-25 10:24:55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6-14 07: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痛苦而言,所有的痛苦都是短暂的,而快乐是长存的,可能人的正常机制设计里就是要让人忘却痛苦,快乐前行 ...

这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D

偶是o型血,与所有血型的茶友都能搭配  :P

妖猴 发表于 2015-7-23 09:18:37

西溪老槐老师的每一个字都很有道理,引人深思,值得我去推敲。所以我决定先复制在电脑里一份,再在日记本上抄写一遍。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自我保健(一):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