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丁丁《教育是怎么变得危险起来的》
本帖最后由 王庄的流浪汉 于 2015-6-6 11:12 编辑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的课是重要的,学校工作是重要的,陪孩子是重要的,都要尽力做好。另外,本来是为了解决一个疑问开始的阅读,阅读之后发现,原本的疑问未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却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于是新一轮更大的阅读计划又不得不开始实施,否则寝食难安。近一个月,一口气读完三本厚书(《菊与刀》《教育是怎么变得危险起来的》《未来十年我们该如何做》)。虽然新的书单已经列下来了,但还是决定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否则囫囵吞枣,反而效率不高,浪费时间。
《教育是怎么变得危险起来的》汪丁丁
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汪丁丁是北大教授,经济学博士。一个经济学家眼里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果然视角和叙述方式完全不一样。他把教育的问题归结于中国社会所处的转型期的社会各个层面的不稳定,亦即李鸿章所言“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转型期会持续多少年?照他所说至少两百年,自鸦片战争起,至少到2040年。1840年,西方物质文明用坚船利炮强势入侵了中国以“小国寡民”为代表的内修式文明。中国人被欺付得毫无还手之力,于是痛定思痛,兴洋务,全盘向西方学习。但我们所学全都是物质层面的。旧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被打破,新的秩序未建立,于是就成了当下中国的样子,没有信仰,笑贫不笑娼,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幼儿教育的急功近利,中小学教育的一味应试,大学不教知识技能人格修养,而大半时间鼓励学生去创业,这些都是这一金钱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另外,社会转型期中一切都在变动,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十年是什么样子。拼命进城吃国家饭吗?结果转眼间农村户口更吃香了;拼命挤进国企吗?结果大部分都下岗了;拼命读书搞科学当干部吗?结果人家初中未毕业去摆地摊现在成百万富翁企业家了。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教育的乱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的时间窗口
人类胚胎发育的脑科学研究支持直觉教育,下述的教育顺序已在西方知识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共识:(1)胎教的内容以听古典音乐和与母亲对话为主;(2)新生儿教育的内容以身体和眼睛的动作相互协调为主;(3)男孩在三岁以前,女孩在两岁(或18个月)以前,这一阶段的教育形式是模仿母亲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的同时学习母语;(4)三岁至五岁的儿童教育,主要内容是在儿童可感的母亲的关注范围之内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主要是游戏)、观察与模仿、色彩与绘画、真实物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行为的教养(公平感和文化传统)、符号文字的识别和使用;(5)五岁至七岁的儿童教育,如中国古人所言:洒扫、应对、进退。
以上是汪丁丁关于幼儿教育的阶段分序,很以为然。我将之理解为教育的“窗口时间”,亦如农民搞种植,像种棉花,浸种、育苗、施肥、摘芯、打枝等等都有窗口时间,有时会精确到一两天之内,过了这个时间你没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想回头再补一下,已经不是花几倍精力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可能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几代人的教育失败,并由此造成了当下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贫乏与虚无。两三亿农民工为建设城市将他们的孩子丢在农村交给祖辈抚养。在窗口期内该由父母做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去做,由此产生的后果无比严重且无法挽回。我也由此想到,我们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如何在相应窗口期内尽力去弥补这些寄宿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这理应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且可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及核心竞争力。宿舍文化,模似社区;洒扫应对,礼仪规范;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可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只是现实中我们只关心收了多少学生多少钱,然后就等着他们混完三年以尽量好的分数平安毕业。因为在转型期内,我们没有追求和信仰,即使有,也便会再很快的将来被人完全证明那是错误的追求和信仰。所以,我们所想和我们所做的完全合理。
当下教育没有情感交流
汪丁丁认为私塾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这它有情感交流。私塾办在家族祠堂里,先生就住在祠堂,由家族公田供养着,受着整个家族的至上尊敬。家族成员中无论贫富,所有小孩到了年龄全都免费进祠堂学习。现在的教育机会的提供表面看分数,实质还是看权力和金钱。而私塾的差异全在于家族实力的差异。哪个更公平呢?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前段时间读过一篇文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29/15/5315_474215599.shtml)介绍的就是美国一个顶级社区的教育,传说小布什也住在这个社区里。这种社区学校模式就相当于中国旧时的私塾。学校由社区的税收供养,接受社区委员会管理,也只接受社区成员子女入学,跟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社区教育的水平层次定于社区成员的水平层次。美国人在学习中国旧时的私塾,而中国人在学习美国逐渐放弃的看似公平实质效率低下的公办教育。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循环。
回到情感交流上来。私塾先生生活在家族中,已然成为家族的一员,他来为家族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完全有情感基础作纽带。私塾先生可以有戒尺,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揍犯了错误的学生,这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可现代教育不一样,情感交流几近消失,教育退化为一种八小时工作制职业。到了时间,对不起,我下课了;到了点,对不起,别烦我,我下班了。反过来,教师有个什么私事需要利用上班时间处理,学生会反感。情感基础不再有,有的是主顾与职员、工资与劳务之间的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氛围便很难建立起来。
最理想的,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教育是“孔子游春”或“柏拉图散步”式的教育,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现代教育中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呢?有,比如六六写的那篇《我是一头人民教师》中的自己,但,几近灭绝,终将灭绝。汪丁丁用“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来解释。在一个错误的体制中,即使每个人都认为是正确的做法都会被认为错误的。即使有特立独行者,在体制内只有被践踏,要么投降从众,要么逃出体制。
乱。远的,有机会要读一些哲学类的书。近的,则想把杜威好好读一读。
中国
本帖最后由 jjjggg7777 于 2015-6-6 15:18 编辑中国这种教育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也不看看小布什和家族背景,有钱的请的都是最高端的老师,老百姓出的起吗,搞的精英教育。垄断大家受教育平等的机会,不过吹的是精英路线,断了平民的上升路线,说的不过是有钱有势的上好学校,没钱的到垃极学校。一篇洗脑文,没多大意易,中国能发展到今天说明中国以前的教育是成功的,效率是比较高的,有问题的只是以小部分有问题,说明东亚地区的家长很重视小孩的教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教育方面可能更多的要求德;智;美;对于体和劳的方面要求少很多,发展不全面,可以修改,但不能推倒从来 这种文章或书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几点需要注意:
1)解放前中国的文盲率是80%至90%,也就是说现今的大部分人祖上是文盲。一两代人读过书与祖上一直读书的人是没有可比性的。范仲淹苦读入仕,但他祖上系出名门,否则也不会有《岳阳楼记》里的豪言壮语。
2)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普及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是会读会写会算。精英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向985、211倾斜,看过一个统计数字,这两类高校只占全国高校的10%至15%,但占据的财政拨款却是80%以上(大概数字)。 jjjggg7777 发表于 2015-6-6 14: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这种教育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也不看看小布什和家族背景,有钱的请的都是最高端的老师,老百姓出的起吗, ...
可能是我所举的例子不太恰当,更错误地提到了小布什,以致整段叙述给人的感觉是“以偏盖全,推崇社区教育(精英教育)而反对相对公平的普及性质的公办教育。”其实我只是在记录下这一有趣的现象,不带个人观点。
如果真的要表明观点的话,那应该表述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形式,评价任何教育形式的优劣都应该放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去考量。如果在基础义务教育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公民受教育权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那么,为什么不允许更多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起来,以提供有能力的公民子女获得更加多样性的教育选择呢?难道一定要把所有有潜力长得更高的树苗摁得和大部分树苗一样高才叫公平吗?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6 16: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文章或书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几点需要注意:
1)解放前中国的文盲率是80%至90%,也就 ...
如前所述,评价任何教育组织形式都应该放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环境中去考量。还是坚持认为,中国的现行教育组织形式在历史上曾经作出过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表明在现阶段它依然还是最优选择。九年义务教育的现实是地区差异太大,城乡差异太大。有钱的可能通过买学区房就读优质学校,有权的可以托关系,甚至有专门为有权人的开办的学校,诸如机关幼儿园、小学等。相对主帖我所引美国社区学校的例子比较而言,最大的不公平在于,优质的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是由全民税收供养,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少数权贵阶层服务。所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几级筛选下来,进入国家高等教育序列,接受精英教育的,差不多就是那么一小群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我看这极不公平。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5-6-7 0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前所述,评价任何教育组织形式都应该放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环境中去考量。还是坚持认为,中国的现行 ...
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我还是坚持己见,以历史的发展来看现在比解放前已经是公平许多了。《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困在途中不为别的,只因为没有进京赶考的路费。能够接受私塾教育的人只是少数,能够过三试入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过去现在农村子弟的上升通道宽敞太多。农村子弟不是输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社会教育不公也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输在对知识与技能重要性的认知上。底层的基本认识方式是投入与产出,但教育不仅仅关乎利益。例如很多人都会做一个对比,技校生投入多少学费,毕业后拿多少工资;大学投入多少学费,毕业后又拿多少工资。但很少有人会对大学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做一个权衡,也很少有人会考虑长远的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农村子弟占比最高是八十年代,但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夹杂其中。以历史的经验看,能够占据顶层的人永远都只是少数的一小撮,其中包括两部分:读书人、暴发户。中国的国情是底层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上升的通道只有在乱世才会被打开,但富不过三代,如果综合素质跟不上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读书人才能持续占据社会利益分配的顶端。朱元璋的大明会垮,但读书人的世家不会垮,我认识的一户人家书香传承了至少一千年以上。我这么说并不是我自己是社会顶端的那一小搓人,而是通过我自己的经验与读史得出的结论,我见过的暴发户迅速暴发迅速衰落的例子是十分多的。所以现今能够占据教育资源顶端的人无非两部分,一部分是暴发户,一部分是书香世家子弟。暴发户利用社会转型期的漏洞迅速致富,但这类人不会长久。书香子弟现在占据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子女依然会占据这些优质资源。对于底层人来说,能做的无非是从自己开始努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进入他们的圈子,共同瓜分利益。大概十五年前有一个书香子弟对我引用过一句名言来论述大学的重要性:“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当时由于被极端的功利主义蒙住了眼睛,幻想迅速暴富,所以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而选择进入社会,现在回想当初的决定是十分愚蠢的,但这正是底层人的局限性。我现在还在阅读一些本科生的课本,不是追求有什么收益或有什么用,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无知,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该怎么搞,我看不清楚,目前来看哪怕美国也与中国的现状一致,大部分出人头地的精英都是有家族或家庭背景的。白人正在享受产业升级的福利,底特律的黑人只能活在死或生的边缘。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7 12:46 编辑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5-6-7 08:4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前所述,评价任何教育组织形式都应该放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环境中去考量。还是坚持认为,中国的现行 ...
楼主可能对美国这种所谓的社区学校教育理解上有误区,您给的连接我猜应该是好社区,这种一般是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聚集的社区,房价高因而地税高,教育资源是按所交地税分割的(学区房全世界哪里都有),当然还有其他渠道如家长的捐助、非政府组织结构的捐助等。
高级社区一般也是按族群聚集的,如华裔、印裔的学校孩子注重搞高科技,所以链接里的学校紧跟高科技趋势开设课程一点儿也不见怪,而且家长们往往都能充当课外辅导的角色。而白人精英一般都是要从政、从商,他们一般集中在城市的都市中心著名的老区,家长一般都是律师、政治家、媒体主编,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人文方面,如历史、政治、语言、文学等,这样的学校更注重搞一些辩论、演讲之类的课外活动。搞的都是精英教育。
而大多数的社区,包括有色人种社区、一般白人劳动阶层是采取的放羊教育。教育资源是按地税来分配的,所以好老师不多见。 你的说的潜能的培养,在学校中的体现就是兴趣班和培优班,大学中的少年班都是潜能的培养方式,中国的教育不公平是在教育资源的投放的不平横,升学率高的地区,学校得到的教育的资源更多,更好,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投育往往是不足的。改的部分是在这一块。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7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我还是坚持己见,以历史的发展来看现在比解放前已经是公平许 ...
非常赞同教育现状比解放前公平许多的观点,这是显而易见的。主帖只是我读书之后对部分问题自我思考,其中有很多东西表述的非常随意,其实只适合当作自己思路索引以备今后不时之需。往公共场合一放,自己也立马能看出自己思路中的许多逻辑漏洞。但这正是茶馆的魅力所在。能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对严肃的探讨,这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对问题看得更深入。其实我自己写过很多这样的读书笔记,这次是偶发奇想,把它帖了上来。以后一定要多贴,不害羞,茶馆能人多,交流过程中能让自己收获更多。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7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我还是坚持己见,以历史的发展来看现在比解放前已经是公平许 ...
我们这个地区(江苏),我所观察到的现状是,初中毕业后,由于政府规定了1:1的高职比,只有一半的学生可以上高中。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职高,职校,只要有一丁点的办法可想,他们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即使你建议他们说,就凭你孩子的水平底子,高中毕业后也只能上个职大,又何必浪费了这么多钱还浪费了三年时间?他们会承认你的说法,但绝对不会这么功利的去算。再说高中毕业后读大学,权贵阶层即使考不好也有机会和门路拿到点招特招的名额(去年似乎已全部取消了),相对而言,农村子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高考不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明知一些本三类学校的大学学习只是混日子,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也知道这些大学毕业证书对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但依然决定倾全家财力供他们去读传说中的大学。
教育怎么做,我也看不清楚。我想既然义务教育是国家给全民的教育最低保障,那么就应实实在在地实施标准化、均衡化建设。而不是口头标准化,均衡化,实际操作上却集中优势资源办出一些超标准学校提供给权贵阶层。那么权贵阶层的优质化或者称之为精英化的教育选择该如何去满足呢?让他们自己拿出资源去自己想办法好了(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更前卫一点的如私人定制般的现代私塾式教育),你既然有能力有需求,你嫌弃普及性的教育不够高度,那你就让出那部分公共资源以使全民的教育最低保障能够逐步提高。
问题是现在国家只对民办高校持支持态度,而中小学阶段表面说要扶持但实际地方政策上处处设障,致使教育方面有余力有高要求的一部分人(比如暴发户,比如权贵),他们的差异化选择得不到满足,故而只能在教育低保序列内寻求解决办法,导致教育不公。这是一组矛盾。 王庄的流浪汉 发表于 2015-6-7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这个地区(江苏),我所观察到的现状是,初中毕业后,由于政府规定了1:1的高职比,只有一半的学生可 ...
看过一些公开报道,211、985的农村学生比例不到10%至20%,而高职一类院校则是农村学生为主。个人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上总结的,学生或家庭更注重眼前利益。重点大学的教育以学术教育为主,而非职业技能教育。高职的就业前景更好,而一类院校的就读成本更高。我国部分地区对农村子弟就读高职或职业高中有补助或学费减免。
2)没法和城市孩子竞争。城市的教育资源比农村更为集中,而且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比农村家长大得多。
江苏属于经济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你的描述来看你们那里比我生活的地区更有教育的意识(我在云南)。各地的情况不同,我也没有相关的数据,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也许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
阅读你的大部分主题帖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有情怀的人,现在情怀这个词都被用烂了,许多时候是骂人的,但我是真心钦佩你。有疑惑不妨请教一下“西溪老槐”,老师傅有耐心有能力,说不定他能为你的教育之路指一条明路。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7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我还是坚持己见,以历史的发展来看现在比解放前已经是公平许 ...
深有同感!我也选择进入社会,富了,但总觉缺少什么。 他的观点部分正确,从历史角度看,就是过去60年,他错的离谱!很简单,依靠他的所谓私塾教育,中国无法完成10年左右让80%文盲识字,无法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农民工,全世界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我们的教育是针对流水线大工业生产的,我们有两代工程师出身的人做国家领导人。就是因为我们的重任在于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私塾教育不可能承担的。
-------------------------------------
但是,工业化流水线教育体制出来的是产品不是人,尤其是最顶尖的人才的培养是潜移默化是私塾这样的体制,导师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出来的,中国的教育体系这一块没有。中国顶尖人才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传承,在我们走向世界第一的路程中,海量的工程师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广阔视野的人才,这是教育体制需要改的地方。
对于大多数99%的人而言,现在的体制是最管用的。
汪丁丁的感悟需要全面看 简单:
未来可以确定的一个现象会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不如蓝领工人;硕士毕业生的收入不如本科生。 gentlsteve 发表于 2015-6-8 11: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简单:
未来可以确定的一个现象会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不如蓝领工人;硕士毕业生的收入不如本科生。
jjjggg7777 你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不如蓝领工人,毕业十年后,大学生的收入肯定比蓝领高。经验有个积累的过程,八十年代,搞导弹的不入卖茶叶蛋的,现在了?
不是说上个大学就可以搞导弹了。大学扩招是昏招,因为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做学术研究。
可以很确定地说:
未来,毕业4-5年后,仍然会有很多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收入不如蓝领工人。 很简单,就是供求关系。欧美台湾,早有先例。 本帖最后由 深蓝 于 2015-6-13 22:46 编辑
jerry200899 发表于 2015-6-8 08: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他的观点部分正确,从历史角度看,就是过去60年,他错的离谱!很简单,依靠他的所谓私塾教育,中国无法完成 ...
人才不是学校教育培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经过摸爬滚打脱颖而出的。学校教育给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实践自我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对整个社会有实际意义的!
所谓具备人格独立思考和广阔视野,那是要通过长期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后才有的结果。
“人才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是个汪丁丁之流隐含着的荒唐的逻辑!!!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7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但我还是坚持己见,以历史的发展来看现在比解放前已经是公平许 ...
中国没有贵族只有士族,相关讨论网上很多,对美国和中国的教育,看看同人于野的文章就豁然开朗了! 汪的说法太偏颇,不可取。
1,义务制教育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起点公平:只要自愿,任何一个小孩都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2,教育现状(loy兄说的公平与精英并重)非常好地应对了转型期的不稳定:不稳定是因为城市化促进人口大幅度流动,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私塾式教育(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精英教育)失去了普及的土壤,相当于手工作坊大多数被工业大生产淘汰。
某大学校长直言,中国的老师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把8000多万独生子女培养成人。我认为这主要归功于现在的教育制度。
3,与放弃学业工作一样,考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发展的途径,只不过考学更加稳定,而不是考学之后一定会大富大贵。即使是私塾教育,也
4,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教育制度的事),也是家长的事,更是自己的事。
我出生的小镇出了4个院士、数十名研究员博导、近300个教授高工,绝大多数出自农民和工薪家庭,除了一些天分外,无一不勤奋地自我教育,说活到老学到老不为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