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岚0532 发表于 2012-3-26 09:20:58

文采与Beautiful——文化悠久的害处

         汉语是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然而这种历史悠久,在我看来,未必全是好处。当一门语言有太悠长的历史时,也就意味着运用这门语言去掌握历史中的精髓文化就变得越加困难。          我们都知道,一百年前我们摈弃了文言文,推广了白话文,为的是便于文化在普通民众之间传播。因为在古代,书面文字只是作为知识分子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并无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必要。然而,采用日常用语进行交流之后,并不立刻就能造出许多适合白话文进行写作的新词来。因此,初期的白话文,往往只是白话的句式,文言的字词。文白相杂,在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怪。 汉语的词汇都是从古传下来的,因为我们国家历史的悠久,词源就往往会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迹象中,不通彻了解这些文化迹象,就不算真正懂得汉语。而又因为不同于印欧语系,我们采用象形文字,在表征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的感情色彩时,往往采用“长相”完全不同的词汇。因此,不便于普通人迁移旧有知识,并用以理解所读到的新词句。          打个比方,在英语中,说一个人宽宏大量的时候,往往用“a big heart”来形容。         汉语:王先生宽宏大量。    英语:Mr. Wang has a big heart.         “宽宏大量”这个词,如果是没有读过多少书,从前没有听过这个说法的民众,往往很难直接从“大量”而联想到这是一个形容人品格的词语。而不同的是,当我第一次看到“a big heart”这种说法时,几乎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指人心胸宽广的意思。英语中的这种说法粗糙但是直接,十分便于沟通。          又比如,说一个人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英文用beautiful,一个十分普遍英语的词语。“He writes beautifully.”这是英文的说法。但是同样在汉语的书面文字里,往往用“文采”这个词来形容。小学时我就常为这个词而困扰,虽然常常用它造句作文,也大概知道意思,却常常迷惑于它的陌生面孔。因为我们如果见到一个美女,都会说她“漂亮”,但是一般不说她长得很有“文采”。          后来有一天,我顿悟了,“文采”再加上两个偏旁,不就是“纹彩”吗?“纹彩”不就是古代陶瓷上的装饰性图案吗?装饰性图案肯定是“Beautiful”的了。所以,孔子才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记得高中时在读《孙子兵法》时,我买了一本文言、白话加英文三语版本的。文言看不懂就看白话,白话如果再有疑惑,就翻着字典看英国汉学家贾尔斯的英文译本。说来奇怪,很多地方,反而是看了英文版才能够明白。比如“计篇”里说“兵者,诡道也。”白话翻译成“战争是狡诈手段的较量。”而贾尔斯的翻译是All warfare is based deception.两种译文有所不同,白话文直接给战争定了性,说战争就是狡诈手段的较量,换言之,非狡诈手段的较量不属战争。而贾尔斯的表述(战争基于欺诈)更加接近孙子的原意。只是在我理解,联系上下文,此处的“兵者”应该理解为“战略战术”,而不是all warfare或者“战争”。          总之,生为中国人,好也不好。好的是,文化的宝藏就躺在自己身边。不好的是,宝藏的钥匙不容易得到。稍不小心,就可能误进了布满机关的密室。

ssun1cn 发表于 2012-3-26 20:09:55

每个字后面都是5000年的历史,这就像是诗文里面引用典故一样,不了解背景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

晨岚0532 发表于 2012-3-27 10:53:19

ssun1cn 发表于 2012-3-26 2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个字后面都是5000年的历史,这就像是诗文里面引用典故一样,不了解背景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

是啊。特别是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这只爽了喜欢卖弄的作者。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的确是一个文化障碍。古人也有人认识到这点并在作文时尝试有所改进,就如王安石和白居易。
但是历史的包袱不是想甩就能甩掉的,这就注定了汉语在未来一定是与传统割裂开来的。

虎王2006 发表于 2012-3-30 01:42:57

现代汉语的根基在古代汉语里,这个是在高中的时候偶然发觉的--暑假里闲聊无事,弄来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乱翻,特别是每课后边的语法点与重要助词,虚词的详细解析。看完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是这么回事。从此作文与语文成绩大有进步。有时间还得去弄一弄所谓的“小”学,也就是文字训诂类。我们每天在用的很多字词,往往自己并不很透彻理解领会,用得就常常不给力。

而五千年文明传承,真正的干货也不是特别多。汗牛充栋的书,一多半是汤,汤的汤,汤的汤的汤。所以下点功夫,把先贤的原创性思想,学到几分也是做得到的。从另一方面说,各种花活,掉书袋子的戏法,也是学无止境。

汉语真正是继往开来的出色语言,历久弥新。

虎王2006 发表于 2012-3-30 01:50:32

本帖最后由 虎王2006 于 2012-3-30 01:58 编辑

晨岚0532 发表于 2012-3-27 10:5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特别是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这只爽了喜欢卖弄的作者。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的确是一个文化障 ...

引经据典,多半是障眼法,是作者肚皮里缺少干货,或者有些不足道的心思,不愿意被人看破的时候,最是趁手。一般说来,原创性的思想,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广泛的直接间接经验的积累,以及勤勉的学习,得来是需要辛苦付出的。

现代宅在家里,躯体与精神同样庸懒的多数所谓“文”人,哪里去找这些干货来?于是东拉西扯,并且设法令人不能一目了然的胡乱用典,就变成他们蒙事的手段了。
。。。

凡是有例外,李商隐的诗用典用得很猛,但是非常好,非常恰当。因为一层层的拨开典故的遮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的真挚感情,火热的心,深深的忧郁。

二牛 发表于 2012-3-30 05:23:54

英文本来就是下层人民用的口头语言吧。中文的洗练其实是英文比不了的,当然要下的功夫可能要更多。

虎王2006 发表于 2012-3-30 06:20:42

二牛 发表于 2012-3-30 05: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英文本来就是下层人民用的口头语言吧。中文的洗练其实是英文比不了的,当然要下的功夫可能要更多。

英文是个杂烩,有拉丁文法文的成份,也有古日耳曼以及北欧维金人的口语。这前边的就是比较有贵族范儿,后边的则生动威猛--据说托尔金(指环王作者)教授上课时,常常会模仿贝奥武夫进大堂的场面,吼一嗓子中古英语,令学生们印象深刻。但是总的来说,虽然伦敦音的贵族范儿一度颇为体面,但是伦敦东区的底层人民语言的活力,以及以后美音的通俗易懂,更促进了其走向世界。

中文从彻底贵族化的文言,到太祖语录的白话文经典,也是走着类似的历程。

但是文化的传承在语言上也是要的。太祖是文言与国史底子非常厚实的,所以他的白话文就好。英文教育,直到现在,莎翁的段子还是从小学教到中学,再到大学。

薄荷糖家族 发表于 2012-11-15 09:49:05

挺好的,关键还是从哪里入手效果比较好。

tnq 发表于 2012-11-15 10:49:35

中文要学好比较难,要从小勤奋学习!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1-15 14:37:13

这个要有中庸之道去理解,汉语——天生承载着我们的价值观。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zhuoqiang 发表于 2012-11-16 00:50:04

上古金文大学生多少都能认识几个字,这个文化传承谁能比

薄荷糖家族 发表于 2012-12-1 09:53:26

虎王2006 发表于 2012-3-30 0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代汉语的根基在古代汉语里,这个是在高中的时候偶然发觉的--暑假里闲聊无事,弄来王力先生的乱翻,特别是 ...

谢谢兄台的这段话,对我启发蛮大的。

润无声是也 发表于 2012-12-1 12:34:01

感觉这题目起的大了点

夜精灵小赵 发表于 2012-12-29 22:25:13

记得高中时在读《孙子兵法》时,我买了一本文言、白话加英文三语版本的。文言看不懂就看白话,白话如果再有疑惑,就翻着字典看英国汉学家贾尔斯的英文译本。说来奇怪,很多地方,反而是看了英文版才能够明白。比如“计篇”里说“兵者,诡道也。”白话翻译成“战争是狡诈手段的较量。”而贾尔斯的翻译是All warfare is based deception.两种译文有所不同,白话文直接给战争定了性,说战争就是狡诈手段的较量,换言之,非狡诈手段的较量不属战争。而贾尔斯的表述(战争基于欺诈)更加接近孙子的原意。只是在我理解,联系上下文,此处的“兵者”应该理解为“战略战术”,而不是all warfare或者“战争”。
白话没译好,是翻译的人功力不足导致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采与Beautiful——文化悠久的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