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老槐老师3岁半小朋友的教育问题
我娃,目前3岁半;非常活泼,据我观察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1.因为是自幼就我夫人和我带,所以对于父母尤其是她码非常依恋,体谅大人这块比较差(譬如吃饭时间不吃饭,睡觉时肚子饿要求大人做饭)
2.性格比较急躁(比一般小朋友),倾听能力比较差。
基于这个观察,我做了以下事情
1.尽量抚平她的情绪,不要太急躁(我的口头禅是,不要着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吗,然后慢慢倾听她的意见),这个进展较好,夫人也认可
2.强化分工职责认识:针对她不好好吃饭的问题,不断灌输“爸妈的职责是按时提供吃的,你的职责是根据自己饱饿情况决定吃过少,过了那个时间点你只能坚持忍耐了“,并以自身坚持的例子说服小家伙,这部分夫人也基本认可
3.强化换位思考
[*].信守诺言,譬如原来说好的只看一集动画片,后面看完一集以后还想看哭闹的情况,不断强化”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将来别人说话也不算数,爸爸妈妈答应你的事情也会做不到“
[*]沟通要求:和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继续沟通,谁做错(父母错了,小孩错了)了都要接受批评;有的时候出现她完全不听父母意见(并不是指不听父母的而是指她完全当耳边风或者光顾者自说自话)的时候会对她加大压力,冷处理(我夫人认为是惩罚)她,也不理她一段时间(或者不陪她),让她体会别人完全不理会她以后她自己的感受,之后问她的感受好不好,告诉她你怎么对别人,将来别人也可能会怎么对你
现在夫人对于我这种冷处理(惩罚)有比较大的意见:
认为:1.这个会严重伤害小朋友的感情,尽管我不凶小朋友,她还是会哭(我的看法是小朋友迟早走上社会,我只是示范她将来可能会得到的待遇,该严厉要严厉)
2.会起不好的示范左右,当她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不如意就和别人断绝来往,影响社交(我自己的观点是大的方向没有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下一个阶段要灌输的意识)
请教老槐老师,我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或者别的要注意的地方或者,谢谢!
我觉得你们冷处理用错地方了。
当她提出无理要求时,比如看完一集还要再看一集,大人回答“不”,并讲道理。讲完道理,她还闹,那么就不理她。这时候冷处理最好。但注意,是冷处理她的无理要求,而不是她这个人。其他不相关的合理要求,比如要抱一抱啦,比如说话啦,还是可以满足的。
如果她提出无理要求,大人屈服了,满足她的要求,但觉得她不该这么做,于是冷处理,这样会伤害孩子,因为孩子不知道你们干嘛这么做。
孩子把你们的话当耳边风,是因为犯错的时候没有后果,比如取消一次去公园玩,比如打一下手心。 无漏,你好!
已经在私人消息里回复了。请查收。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5-10 18:04
无漏,你好!
已经在私人消息里回复了。请查收。
老槐兄,能给我也发一份吗?我现在也是这个难题,而且女儿一着急就带哭腔:我这儿哪儿不舒服~,很磨人。 feahu 发表于 2015-5-10 2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能给我也发一份吗?我现在也是这个难题,而且女儿一着急就带哭腔:我这儿哪儿不舒服~,很磨人。
feahu:你好!
与无漏聊的内容涉及到隐私,不方便公开。请多多包涵。
你可以把你的情况用”私人消息“发给我,具体谈一下。这样,可以有针对性一些。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5-22 19:01
feahu:你好!
与无漏聊的内容涉及到隐私,不方便公开。请多多包涵。
老槐兄: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推荐,自己的小孩也有类似情况,一直没有好办法,想学习些理论知识,多谢了 niuph 发表于 2015-6-11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推荐,自己的小孩也有类似情况,一直没有好办法,想学习些理论知识,多谢了
niuph:你好!
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非常多。基础内容相差很小。找书要去正规的书店。我是去新华书店和教育书店。
以我自己的学习来说,我看的书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一些老人的。推荐朱智贤和胡寄南二老的。教材讲传统和保守,最好看他们的扎记、感录、随笔之类的。但是,这里面的内容是指导性,是思想,具体的操作内容不多。需要自己的领悟和实践。
国外的建议看前苏联,德国和法国的。美国的是小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它们自己都已经发现有很大的问题。我国在引进的时候,美国的引进特别多,在气势上形成美国教育更好的局面。请注意这一点。
还可以找找生活中那些有教育心得的人们。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获得许多操作层面的东西。它们在书面语言中有的时候是无法表述的。
不知道这样回复了你的问题没有,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4: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niuph:你好!
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非常多。基础内容相差很小。找书要去正规的书店。我是去 ...
老槐哥能否对美国教育理论出现的问题点评一下?另外德国、法国的教育理论与美国的区别在哪里?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3 14:30
niuph:你好!
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非常多。基础内容相差很小。找书要去正规的书店。我是去 ...
多谢老槐,先看看介绍的书籍,有问题再请教,多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3 1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哥能否对美国教育理论出现的问题点评一下?另外德国、法国的教育理论与美国的区别在哪里?谢谢!
silversky:你好!
美国的教育理论与其理论界的毛病都相似,我叫它们是小理论。可以称之为理论,多多少少是自圆其说,有些还经过实证检验。所谓“小”,是指样本小,观察度量小,研究概念小,中间理论构架小。这样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应用上却会出现问题。最明显的是美国研究出来的东西跨文化性比较差。这在我国最明显了。如果排除了市场因素,和权力因素,美国的一些教育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
我以启发式教育为例。这个理念可以派生许多小流派。我就不例举了。是先让孩子习得“如何知道是什么”,还是让孩子 先习得“是什么”。启发式是前者。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不知道是什么,他如何得到“如何知道是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的最后理解,是我在老妈这里。她是小学教师,还当了35年的小学校长。她那个年代的校长不似当下以社会关系为职业主要内容。校长就是主抓教学,“以为向上级学校提供合格学生为教学目标”。她被同行称为“救火兵”。市里哪个学校教学出了问题,就把我老妈调过去。我老妈对小学各门课都非常熟悉,无论什么课的老师请假了,老妈都可以立马拿起课本去代课(后来年纪大了,体育不行了)。而且效果刚刚的。当那些特级老师看到老妈静俏俏坐在后面听课时,心里在的小鼓就咚咚地响。吹了老妈一通,就是想推出最后的:我老妈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凯洛夫教育法的信徒!
凯洛夫认为,教学内容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性质,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对于这样一位信徒,她是如何看待启发式的呢?老妈认为教学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学习心理发展来制定。在小学阶段,孩子连“是什么”的知识都掌握的条件下,要让孩子学习“如何知道是什么”,就强孩子所难了。这是第一。第二,在孩子机械记忆力最强的时候,不让孩子多记一些东西,等到机械记忆力下降后,就失去快速积累的机会了。第三,如果知识要通过孩子亲自实践来来积累的话,那么,孩子到老都不能积累已有的知识。
老妈不反对启发式,而是对它的应用有所定义。
在育子心得中,茶友们可以感觉到其内容基本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在小子的教育中,我主管非智力因素,夫人主管智力因素。她是大学老师,但是,在小子学习管理上,与我老妈一条路子。她没有用大学教学的启发式为主,而是全盘接收了我老妈的理念。效果是明显的,正因为小子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习得大量的“是什么”,才为他以后的“如何知道是什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文理双修。
我的那些教育及发展心理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与我老妈一个路子。他们的孩子与小子一样,不论年龄男女都很出色。
其实在法德前苏联关于启发式教育理念与我老妈相差不大,而美国的启发式则由于我说的小理论,那些引进的东西,出现操作层面上的局限。
法国注重群体。法国的教育理念中,社会性的内容比较多,美国许多团队活动的教学理念都源自法,同样,由于小理论现象,也是局限性大。当然,关于群体研究,前苏联建立的社会心理学体系更完善。
德国重历史重哲学。讲严谨和系统。所以,德国论文不好写,美式论文好写。表现在教学中,也如此。有这样一句话,要培养孩子成为工程师,去德国留学。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美国现在还处在技术人才流入的状态,它的教学短处还没有上升为社会性危机,而与美国有那么一点类似的英国,则已经出现危机。英国以国家出面请我国老师去英国教学,以及派老师来我国培训说明这一点。
从哲学上讲,美国教学小理论现象,是西方细分哲学的结果。缺乏整体性,宗合性看待问题,是美国教学理论上的短板。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老夫子的教学理念,还是非常有味道的。
不知道这样讲清楚了没有。有问题直接提。非常感谢你的提问,谢谢! 本帖最后由 loy_20002000 于 2015-6-14 19:11 编辑
老师傅的理论我有一些共鸣,我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体会。
我自己机械记忆阶段由于记忆量不大,加之没有训练,所以记忆力不好,原始的储备也不足。对于知识的积累我比较赞同“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有些知识与理论是不可能通过实践与思考来获得的,例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律”“快速排序算法”“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些是天才的成果,有些是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
一个比我大一轮的大哥,他的被教育经历很说明问题。
1,照顾孩子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他5岁入学,由于年纪小注意力不集中,他的老师想出一个法子,上课20分钟让他出去玩5分钟再回来上剩余的20分钟课程,相当于一堂课分两次上。
2,在孩子机械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应该多记忆一些东西。他12岁之前的教育是外公抓的,外公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死记硬背,背不下就用戒尺打。他12岁之前背诵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老庄、史记、唐诗、宋词、元曲、京剧唱段、单口相声、京韵大鼓、古典四大名著等等,门类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么教育的结果是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同龄人强(四十多岁),逻辑思维能力出众,记忆力几乎是过目不忘。他说过:“现在有人提倡什么启发式教育,批判式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心智都不成熟,哪里懂这些。先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经典,例如唐诗小的时候肯定不懂,长大了某个时间节点触景生情自然就懂了。现在的一些教育是本末倒置。”
3,知识不是非要自己亲身实践来积累。由于从小学相声、京韵大鼓的原因,他擅长把他人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口才一流,文笔一流。
如今各种学习方法泛滥,个人认为与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引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是:今天孩子才生下来,巴不得明天孩子就去工作挣钱。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5-6-14 21:33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4 18:00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ilversky:你好!
美国的教育理论与其理论界的毛病都相似,我叫它们是小理论。可以称之为理论,多多少 ...
我太认同老人家的前苏联教育理念!我家宝宝就是经过这种理念的培训和亲身实践的奶奶一手培养下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从语言和逻辑方面都比超出一般孩子。奶奶也当过小学校长,虽然不是教学主课。
我与自己的一位成年后在国外接受蒙台梭利教育培训的亲人在教育理念上有这方面的争论,主要体现在:
1) 她主张所有的知识一定要经过实践才能成为自己的,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事事动手。尤其表现在乘法学习方面,一定要让孩子经过用蒙氏教育的教具让孩子对数有感性认识。而我觉得这样的辅助教学工具对有些孩子是必要的,但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抽象能力的发展,反而耽误了孩子。
2)非常痛恨背书,认为创造性教育大于一切,死记硬背是对孩子创造性的抹杀。
分歧可能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有关也与天生具有的思维能力模式有关,如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更容易有压抑感和挫败感。
讲个故事:
小女从小学就开始参加本地市图书馆组织的每年一次写作比赛,比赛结果揭晓的那一天对孩子们来讲就像参加奥斯卡颁奖晚会,那种期盼和等待都令孩子们着迷,每年获奖孩子的作品最后再出一本书。小女每次都用写英文诗的形式参与,我看了觉得一年比一年写的好,但奇怪的事每年都失望而归,甚至连鼓励奖都拿不到。有一年,朋友的孩子拿到鼓励奖了,到他家做客的时候孩子看到了那年为获奖作品出的书,看后非常愤怒,因为获一等奖的孩子作品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只是在诗中用种奇怪的排法把文字堆砌起来。
当时已经到了新的一年参赛时间,孩子愤愤不平地写了一首英文诗,大体的意思是她一直酷爱写诗,但从来没有获过奖,后来有一天终于发现原因是自己写的诗没有创造性,我觉得文字比较有讽刺性,还把诗中的文字摆成了一个圣诞树的形状。
过了几个月,到揭晓的那个晚上,我本来不想带孩子再去参加了,觉得这件事一定伤透了她的信,这样一首参赛诗一定不会有好结果。但孩子执意要陪她的好朋友去,我事先打好预防针,如果她的好友获奖一定不要伤心。她说不会的,她已经不看中比赛结果了。揭晓的结果是从末等奖往前排,孩子的好友已经拿了三等奖,念到一等奖的时候,突然念到了我孩子的名字,我一下子还没有反映过来,孩子已经奔上前台去领奖了,评委的评语居然是这首诗非常富有创造性。这是多么富有讽刺意义啊!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4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师傅的理论我有一些共鸣,我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体会。
我自己机械记忆阶段由于记忆量不大,加之没有训练 ...
loy_20002000:你好!
我们经常听到民国时期出大家。那个时候,大家们在小时候那个不是先靠“死记硬背”。你说的大哥的事例更是眼前看得到的事。所以,先知道“是什么”在学习初期是必须的,没有它打基础,以后要发展“如何知道是什么”就会慢许多,质量也要差一些。
大哥事例中的五岁上课,20分钟让出去玩一玩。表明,大哥的注意力品质处于一般。小学组织授课,关键内容只讲十五分钟。因为注意力集中十五分钟能力是一般孩子的能达到的标准。像一般注意力的孩子,通过严格的“死记硬背”,同样在以后的“如何知道是什么”上有发展得那么好。
急功近利,是汉文化中的一个特质。的确影响了我们对待许多事物的态度。
谢谢你的体会。非常感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6-14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太认同老人家的前苏联教育理念!我家宝宝就是经过这种理念的培训和亲身实践的奶奶一手培养下得到了良 ...
silversky:你好!
代向宝宝的奶奶问好!那代人让我们敬佩,让我们尊重!
你亲人在理念上可能有一些误区。通过实践得到知识,并不是只有归纳一条路。还有一条是演绎。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出发,通过推导(演绎),得出具体对象的描述和结论(也就是具体对象的知识)。演绎对于理性来说,它对人的思维严密性、一致性有着其他思维方式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一般性知识,是积累的结果,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推导,也就是演绎,就是一种实践。
归类和演绎,是人们思维的两条腿。偏重一条的话,就是跛行者,走不远,也走不快。
汉语,是归纳与演绎结合得相当好的产物。举个发生不久的事。中国羊年,英美要祝贺,遇到一个难题。这中国羊年是山羊年,还是绵羊年,还是湖羊年,可犯错难了。而汉语一个羊字就抽象了山羊,绵羊,湖羊的共性,得出了“羊”这个抽象概念。在运用中同样便捷,并没有因为现实中的羊之间有许多差异的特性而犯难。
你说的你家宝宝的事,太有意思了。这种追求形式变化也许是西方文化的特质之一吧。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难怪汉文化千年不衰也!
谢谢你家宝宝的故事,很是喜欢!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6-19 19: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oy_20002000:你好!
我们经常听到民国时期出大家。那个时候,大家们在小时候那个不是先靠“死记硬背 ...
对于“死记硬背”我是这么理解的。儿童时期是没法理解某些道理的,例如《论语》里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有些人天生智力高于平均水平,他们少时是不会认同的,随着阅历的增长到一定年纪才能明白这些话。所以儿时注入“文化”的基因,以后才有加工理解的原始素材。再比如说篆、草、隶、楷等字体是死知识,过了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效果就会有所下降,所以需要年少时通过“死记”打下一定基础。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5-6-19 2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于“死记硬背”我是这么理解的。儿童时期是没法理解某些道理的,例如《论语》里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
是的。理解记忆是通过“搭架子”来记忆的。如果搭架子的材料都没有,或者不够多。那么能搭得起来呢?又怎么能搭得大,搭得精细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