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lewang 发表于 2015-3-25 10:34:03

[转载] 那些被中国人遗忘的炎黄血脉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5-3-25 10:42 编辑

注:这篇文章,号称是“北大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2010发表”,长且详实,用历史的笔法书写了南洋华人半个世纪以来的艰辛与奋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解此文的要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大背景下,西方民族国家意识东渐的风气感染之下,特别细腻地描述了南洋华人对故国衣冠的矛盾和困惑。而且,这样的矛盾与困惑,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南洋华人,在现实的政治层面,显然算不上资产,更多的是一种负担,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和政治恐惧。
李光耀与陈嘉庚,分别代表着南洋华人的两种选择。随着李光耀的离世,关于他们的分野又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隔壁楼里,看到某些ID如此激愤,甚至不惮以恶毒的道德绑架来臧否一些人一些事,是不是应该认真地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关注一下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的,李光耀改变了新加坡,率领新加坡的华人整体性地拥抱西方世界,革去了故国衣冠。尤其需要提醒的,这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能改变的潮流,李光耀一个人,改变不了大势,也灭不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如果一种文化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光阴中被一个强力的政治人物所摧毁,那还是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么?这是一个群体的生存选择,在面对大航海之后全球化浪潮,中国全面衰败,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时代洪流中,神州故土尚且离乱如此,又何奢望南洋华人更多?
传统华人与海峡华人,没人能够从道德上臧否哪一方。他们都是在离开故国之后,艰辛地生存奋斗。南洋,是他们共同的生养之地,是他们扎根生活的地方。他们如何对待这方土地,会决定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未来。海峡华人选择了融入当地,视此方水土为父母之地,全面地拥抱现实。传统华人则以各种辛酸的斗争顽强地坚守着故国衣冠,时至今日,他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障碍。不可否认,如今的世界,不是传统的国界模糊的洪荒时代,是国家民族壁垒森严的时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时代。所以,在中国坚持单一国籍,号召华人融入当地的时代来临之际,在曾经全面“输出革命”的阴影之下,在南洋华人全面的经济优势之下,传统华人的坚持是如何的辛酸,作为地理上的中国人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可歌可泣,乃至可敬!
之前对于南洋华人的了解,非常零乱且片面,对万隆会议上中国对待南洋华人身份认同的艰难决择略有耳闻,输出革命年代的各形GCD游击队以及两次排华,南洋大学的兴亡略有所知。看完此篇文章方才知道,传统华人的香火并没有随着南洋大学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他们还在存在于南洋的各个角度,但在新加坡这个华人的绝对集中地,算得上是香火已绝。
这么全篇的转载,不知有没有违反茶馆规矩。不过,此文的确精彩,故且转载于此。原来的标题是《那些被中国人遗忘的炎黄血脉——不要再热脸贴李光耀的冷屁股了》,主标题很有力量,但副标题有狗尾续貂之嫌,砍之!


zilewang 发表于 2015-3-25 10:36:30

 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90%;菲律宾9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不过1%,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20%。
  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自从万隆会议,周恩来取消了中国的双重国籍政策,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人开始积极融入本国社会,特别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已经很少,从姓名和语言上,中国人已经分辨不出谁是华人,不过,本地人对那个家族有华人血统,都一清二楚。人们都知道菲律宾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的他信是华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但这些华人,已经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仅仅只是血统上是华人而已了。在东南亚,真正能以一个大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传统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
  有人曾把这三地的华人分为两种: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一般说中文,谈到中国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一般说英文,看海峡时报(英文),亲西方,甚至以自己的华人面孔为耻,以李光耀为代表。南洋华人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变迁,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两种华人的变迁史。
  说到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分别,不能不提到一个名词:南洋大学。这所大学的兴衰史,也就是南洋传统华人的兴衰史。了解这所大学历史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这所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办人,还有这所大学的精神肃然起敬。
  南洋大学的创办人叫陈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他是陈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学还没毕业就来到新加坡。1953年,陈六使捐助五百万元,倡办南洋大学。并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捐献了五百二十三英亩在新加坡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此后,连瀛洲宣布献捐廿五万元。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义捐建双连学生宿舍一座。马来西亚的李光前赞助1953-1957五年总捐助十份之一(此数超 过一千万元),鼓励社会人士参加献捐运动。槟城林连登捐出五十万元,建筑南洋大学图书馆(行政楼)。陆运涛献捐南大理学院全部建筑费(约卅万元) 。
  此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商界,学界,出租汽车司机,三轮车夫,小贩,吧女和理发师,都先后参加乐捐,义驶,义踏,义卖,义演等活动,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呼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都希望能进点微薄之力,让自己的后代有机会进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中国才是自己的国家。
  很显然,这种想法和海峡华人以及殖民当局是格格不入的。所谓海峡华人,就是自己已经放弃了关于中国的概念,他们心目中的祖国,在当时是英国。这种区别的来源也是很简单的:传统华人,大都是靠自己奋斗,创业,或富甲一方,或安居乐业。而海峡华人,则是靠给西方人做买办,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饭。所以英文比中文说的好,甚至不会说中文,比李光耀。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家,和他们没有关系。一个英国议员曾经说,李光耀是苏伊士运河以东他见过的最英国的人。而李光耀本人,几年前被英国政府颁发了一个终身成就奖,他很感慨地说那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说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国人为荣,虽然到他儿子的年代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以美国为荣。
  所以,1956年南洋大学开课后,新加坡当局一直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1959年李光耀上台后也不承认南洋大学,认为南洋大学的中文教学环境不能被认可。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但一直对南洋大学的中国化教育如鲠在喉,到了1980年,南洋大学被政府宣布停办,从此,南洋大学成为了历史名词。南洋大学建校25年,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这些人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英,他们和中国人在一起,可能没有人能看出差别。如今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上建立了一个技术学校,叫南阳理工学院,1991年更名为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几年前,该校的新校长想借用南洋大学的名望和现在在世界各地已经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资源,提出恢复南洋大学的名字。结果遭到了绝大多数南洋校友的反对,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和南洋理工大学现在的英文环境风马流不相及。的确,现在的所谓南洋理工大学只是一所普通的政府办的英文大学,和当年纯粹由民间华人从亿万富翁到小贩舞女们齐心合办的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南洋大学是根本不能比的。
  南洋大学的停办,也意味着在新加坡传统华人的失败。李光耀上台后,很多有影响力的传统华人被赶出了新加坡,他们大多到了马来西亚,有的回到了中国,有的到了美国。从1980年开始,海峡华人的思想开始在新加坡占了上风,到了今天,传统华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灭绝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时的家庭语言是中文,而现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80年以后,新加坡的学校就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华文教育,中文,只是被当作一门外语来学。很显然,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加坡人,很多国人试图想和他们找到中华文化的相通之处的话,结果显然就是自讨没趣。在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们提到自己的肤色或种族的一个名词而已,和中国,汉族什么的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迁,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关系。80年以后,新加坡就没有用华文授课的学校,这样过了一代人,李光耀终于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说中文,喜欢中国的,大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这些人,大都因为英文不好,无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开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现在已经是快被遗忘的角色了。
  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去中国化,二是推行英文环境,吸引西方投资。这两点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学的年代,南洋的学生给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烦,他们基本上以北京为自己的方向,对政府跟着西方走的行为很不耻,并且南洋大学有非常独立的学术精神(当然是以自己是中国人为出发点),加上他们在新马华人中的号召力,所以,被以铁腕著称的李光耀关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资,也客观上形成了英文的强势环境,那些华校生由于中文没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难找到好工作,也进一步加速了新加坡传统华人的势衰。
  但是,英文环境的强势,也有长远的负面影响。李光耀自己也承认,英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华校生有人情味,讲团结,和自信。因为,英文授课的老师,对学生只能限于语言的交流而已,而没有任何文化的传承,甚至连语言中那种很微妙意思的表达也很难学会。要知道,各种语言的精华,除了词语里的历史文化含量,还在于各种言外之意的表达。而这些,是新加坡的学校里现在无法学到的。而在华校里,老师用中文讲述的同时,也传承下来五千年的历史,而这些,才是世界各地传统华人的自信根源。虽然英文教育出来的新加坡人,缺乏李光耀希望的那种自信和团结精神,但目前这似乎还没有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毕业后工作的环境,不是西方公司,就是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在这些地方,不需要他们有多少创造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没有问题,因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问题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客观的说,李光耀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尼克松曾说李光耀是他见过的最有能力的领袖之一。这句话绝非虚言。他不单一手创立了新加坡,还创立了东南亚华人,也许是全世界华人最大的经济体。这一点,也许国人没有几个能了解。
  1974年,李光耀创立了淡马锡控股公司,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但事实远不止此。
  1, 新加坡电信是马来西亚电信的大股东,也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三年前和李嘉诚的老二李泽楷竞争香港电信,在中国政府干预下失败。
  2, 新加坡航空的服务世界排名第一,同时控股新西兰航空公司。
  3, 新加坡港务局集装箱年吞吐量2006年达到22百万,连续十年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可以对比的是八年前它的吞吐量是一千五百万,而当时排名第三的高雄,只有六百万。
  4, 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银行之一,控股印度的ICICI银行。可以对比的是,外界认为的新加坡首富黄庆昌的大华银行,两年前也差点被星展银行收购。
  5, 吉宝集团,其旗下吉宝船厂,占有有世界近海船台市场的80%。而旗下的吉宝置业,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之一。
  6, 特许半导体,世界第三大晶元制造厂商,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赔钱,只有2006年才微有盈利,2007年可能还要赔钱,但该厂从不裁人,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投钱。李光耀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只要它能跟踪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工艺就行。目前,它的半导体加工工艺号称只落后英特尔半年。李光耀的这一思想和眼光,比从刘少奇到****等人要高明地多。
  这些公司,都是李光耀一手创立的。
  2003年,淡马锡控股回报率达46%。2004年,其总资产达到900亿美元,和GE相当。可以对比的是,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中华人银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资产数约为500亿美元,(计有:泰国的以盘谷银行的陈弼臣、泰华农民银行的伍班超、大城银行的李木川、京华银行的郑午楼等四大金融集团为中心的11家华资银行,其分支机构超过了 1000家,是实力最强的海外华人金融集团。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和李文正的力宝集团所合办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资本4130亿盾;李文明、李文 光的泛印集团,拥有资本3279亿盾。新加坡以郭芳枫、郭令灿的丰隆集团和李成义集团为代表的13家华人银行,其国外分行达84个,其中李成义集团的华侨 银行资产额达28.4亿美元。菲律宾的13家华资银行,其分行超过300家,资产总额为49238百万比索。以及马来西亚的李光前、李成伟的南益集团,黄庆昌的大华银行集团等等。其中陈弼臣、林绍良、李成义、郭芳枫,郭令灿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数都超过10亿美元。)
  2002年李显龙之妻何晶被任命为淡马锡控股公司CEO,李光耀则专任自己1981年建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简称GIC)的董事长。GIC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约1730亿新元),它的投资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2000多间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占50%、欧洲占25%,东亚及东南亚占25%。GIC于1995年即进入中国大陆,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发起股东之一。在台湾,GIC也是其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史上最大的投资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GIC购得台湾《蘋果日報》主要股份。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加坡建有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初加工中心,运往远东的石油,都要在这里初加工后再运往目的地。
  所以,新加坡人的生活环境,在李光耀的安排下,还是很优越的,至少工作机会非常充足:新加坡现有公民和绿卡约330万人,另外还有约120万外来打工者。而在新加坡,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有点学历有份工作,买房养车养小孩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在前两个消费上,政府都会刮走一大笔油水。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光耀个人的成就,要远远超出香港以李嘉诚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富裕,大半是靠当中国的窗口挣的代理费和贸易费,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产发财,其结果除了造就几个富豪之外,绝大多数香港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生活变得压力重重,只能蜗居在鸽笼大的房子里当房奴。很讽刺的是,现在香港人的就业,有近一半是靠大陆来的中资公司提供。客观的说,香港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只不过大多数香港人还看不到这一点,还在很无知的为很虚无缥缈的所谓投票权愤愤不平。本来,香港可以借港币作为人民币窗口的特殊作用向金融中心发展,但对着一半还有身份认同危机的香港人,北京政府可能会很无奈地丢掉这个想法,看看李泽楷父子在香港电信的买卖上的表现就明白了。李嘉诚应该可以算传统华人,而从小在美国读书的李泽楷,已经是海峡华人了。
  但是,新加坡的致命弱点,也在于李光耀。正如诸葛亮一手缔造了蜀国,却后继乏人一样,新加坡的危机,就在于,李光耀之后怎么办?
  媒体常提到李光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是“退而不休”,而国内的媒体的反应只是感慨其工作的热情而已,可能很少人明白这句话后面的意思。
  1990年,李光耀决定让出总理一职,让位给一个接班人,自己则任了个新职务叫“资政”。在国人和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个顾问之类的头衔,和台北的“总统府国策顾问”差不多。当时他挑选的接班人叫陈庆炎,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此人的性格很像李光耀,性格很强悍,当时李光耀的大多数手下:国会议员和部长们,都不喜欢此人。在投票时,大多数人都投给了性格随和,人缘很好的吴作栋。李光耀对投票结果很不满意,于是进行第二次投票,结果和第一次一样,李只好让吴作栋来做总理。而吴作栋刚上任时,很不能上台面,在镜头面前很不自然,也不会讲话。于是李找人专门对他做了三个月的礼仪培训,然后吴就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风度翩翩,举止得体。对此,一个不会说中文的新加坡老人评论说:世界上什么行业都难做,只有新加坡的总理最好当。
  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在2002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吴不需要担心任何事,因为要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一个人帮他决定了,他只需要在台上表演一下而已。另一个意思是,吴只是新加坡版的严家淦,蒋经国翅膀硬了,他就该下来了。2004年八月,在所有人的意料中,李显龙就任新加坡总理。
  2005年7月,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新加坡航空的飞行员协会因为不满管理层对其工资的削减,决定罢工。其时,李光耀已经专任GIC的董事长,专门负责海外的资产。儿媳何晶是淡马锡的CEO,李显龙任总理已有一年,而其之前长期担任部长的财政部,是淡马锡控股100%的控股股东。
  之所以要强调这些关系,是因为在飞行员协会威胁罢工之时,发生了外界很疑惑但对新加坡人很正常的事:李光耀跳出来发表强硬讲话。他很简单的告诉那些飞行员:所有和政府对抗的行为都不会有好下场。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这件事也说明了一点,非典期间吴的言论,李显龙就职前对台湾的访问,其实他们都是只是奉命行事。
  对比一下小说教父里的表现,教父的老三麦克在接任教父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对手下布置任务,老教父也列席,但一言不发。会后他的两个老部下找到他,说对麦克的决定有意见。老教父的回答是:那是新教父麦克的决定,所有人包括他本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
  由此看来,李光耀在接班问题上,似乎要走诸葛亮的老路。而新加坡人,这个他一手教育培养出来的东南亚海峡华人群体,可以在他之后安全平稳地按照他的安排的方向走下去吗?
   新加坡,或者说李光耀能有今天的成就,当然与他个人的能力分不开,但是,也离不开五十年来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影响。
  二战以后,日本虽然在广场协定后为了排除巨大的经济泡沫,在东南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日本除了和新加坡得到了一点类似经济盟友的关系之外,并没有在东南亚有什么政治影响力,用亨廷顿的话讲,东南亚国家大都对日本是经济上有钱就拿,政治上并没有当回事。影响东南亚和东南亚华人的,始终只有两个巨人的影子,那就是美国和中国。
  1949年以前,海峡华人在东南亚的华人中基本没什么影响,绝大多数华人都追随陈嘉庚。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 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我南洋八百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一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其中南洋侨汇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中断。欧美等地华侨继续以侨汇和捐款为祖国抗战做贡献。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 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三干批以上,每月平均一百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抗战后,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的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滇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间,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10批共3200人,并捐 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 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日积月累运量可观。而很多南洋华人也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他们中最有名的,是共和国上将叶飞,菲律宾华侨。
   抗日战争后到1949年,南洋的传统华人们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因为他们大多数不了解国共斗争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只要认中国就行了,党派之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最多的,除了中华民族大义,就是经商,他们普遍对政治一窍不通。在政治方面,他们没有一个是李光耀的对手。
  
   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洋的传统华人们还很惶惑,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让他们非常振奋:短短的五年,中国就从一个被小日本随便欺负的弱国,变成了能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东方大国。GCD的号召力在东南亚华人中也越来越大。1957年,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PAP)和新加坡GCD结盟,1959年,PAP-GCD联盟在立法会选举中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取得51席中的43席,李光耀就任(马来亚联邦属)新加坡首任总理。1961年联盟分裂,PAP一度在议会中只比GCD多出一席。李光耀及时取得马来西亚执政的马来首相东姑的支持,加上新加坡GCD错误地盲目发动街头游.行和暴.动,让李光耀以反对暴力为借口,将GCD三个主要领袖投入监狱,从而赢得了1963年大选。1965年,新加坡GCD响应中GCD的世界革命路线,放弃了合法的议会道路,批判苏联的“三和”路线,发动支持者走上街头游.行诉诸暴力,而且参加了马来西亚GCD的马来西亚民族解放阵线,制造了一些暴力和恐怖事件,被李光耀政府镇压。1965年,印尼将军苏.哈.托在CIA支持下发动政变,并且发动排华运动。
  从此东南亚GCD走向衰亡,马共总书记陈平只能呆在湖南当电台主持人。
  1965年8月,新加坡建国。李光耀虽然取得了对新加坡GCD的绝对胜利,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因为他的执政在1980年以前,一直要面对一个人的巨大身影,这就是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人的鼓舞是无比巨大的。鸦片战争以来,海外的华人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深受鼓舞的陈嘉庚也回到了厦门,拿出了全部家产一千万元(有人估算过按当时的金价到现在价值一亿美元),从此呆在国内专心办学,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所集美学校(现全部合并为厦门集美大学,取集美这个名字是纪念他的家乡福建集美乡,陈六使也是集美人)。1953年陈六使在中华总商会会议上提出创办南洋大学,从此南洋大学成为南洋华人在思想和文化上认同新中国的重要纽带。1959年PAP-GCD联盟取得新加坡自治领首届大选胜利,当时讨论国旗方案,有人提出国旗上一定要和中国一样,有五颗星和红色,这个提案得到了传统华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新加坡国旗。
  1971年中国对新加坡开展了”乒乓外交”,邀请新加坡乒乓球队访问,接着新加坡邀请中国球队回访。在中国和新加坡球队比赛时,球场上有一大群新加坡观众为中国队加油,并且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李光耀于是下令禁止30岁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到中国去访问,以防这些头脑简单的左翼青年被召募为“颠覆分子”。该禁令下达后,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很多人不惜冒险到停泊在公海的中国远洋货轮上观看《决裂》、《春苗》等宣传“文革”成果的电影。
  1976年5月,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并受到老毛短暂的接见。在去之前,所有人对见到老毛时的描述都是“敬畏”,基辛格甚至有和他女儿见到偶像一样被电击的眩晕。而李光耀的心情更为复杂,因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主要对手,GCD和南洋大学所代表的南洋传统华人们,都是这个巨人的追随者,他实际上只是在和这个巨人的影子在战斗。而在这个巨人眼里,他显然是很微不足道的。
  李光耀后来在回忆录中多次详细描写了那次会见时从车到中南海一直到十五分钟会面结束的每一个细节。这充分说明了他当时心情的紧张。不过,那次会见的结果,让李光耀是有些解脱的。因为他看到的不是那个让基辛格们触电的神像,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接近老年痴呆的垂暮老人。而且他见到的老毛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看上去也不怎么样,这样,在他从政治之初头上一直压着的中国神像,也开始被打破了。
  另一个让李光耀开始有心理优势的原因是他在南洋传统华人的圣地北京,看到的是死气沉沉的经济。而新加坡建国伊始,就赶上越战,和日本经济在朝鲜战争中由于美军的订单得到复苏一样,新加坡也得到了美军订单的大力支持。对此,他在美国国会的讲话中都特别提到,虽然越战对美国国民来说是不愉快地回忆,但对新加坡这样的美国反共前哨来说,意味着经济的腾飞。
  从北京回来后,开始在心理上有自信的李光耀下令取消了71年的禁令。
  1978年11月,急于打破苏联在北方陈兵百万压力而决定和美国结盟教训越南的邓小平访问了新加坡。在与邓小平会面后李光耀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因为他发现自己提出的结束东南亚GCD活动的提议被邓小平无条件接受,并且,在对东南亚问题上,邓小平很意外的向李光耀询问中国该怎么办。他很惊讶地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与其影子搏斗的那个巨人,东南亚那些传统华人的精神支柱,居然有一天能很谦逊的低头向他请教。
  1980年,马共总书记陈平奉命在湖南停止了对南洋的广播。完全摆脱了中国阴影的李光耀下令结束南洋大学,这一年也是传统华人势力在新加坡消亡的标志,从此,在新加坡的传统华人,在政治上敢组反对党和政府对抗的,都被从经济上压制(比如公司无法营业),直到自动离开新加坡。剩下的,也只能远离政治,专心经商,或打工养家糊口。
  而李光耀推行英校,取消华校教育的政策也从此畅通无阻。1980年后开始接受教育的所有新加坡人,也从此彻底和中国文化绝缘,加上80年后急于在经济上寻找任何良药的中国领导人对李光耀的谦逊态度,使得以前对中国无形巨大的压力突然转变为俯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李光耀及其教育下的海峡华人们开始习惯在中国面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很自然的变成了对东南亚其他国家以中国文化为尊的传统华人的俯视。

zilewang 发表于 2015-3-25 10:39:38

马来西亚分为东马和西马,两地被中国南海分开,东马分为沙巴和沙捞越州,和文莱(在两州之间)以及印尼部分领土位于加利曼丹岛,东马的华人不多,主要集中在沙捞越,西马的华人占大多数,五十年前均匀分布在西马(马来半岛)从北部槟城到南部新山的西海岸沿线。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关系,类似广东和香港,半岛南端的新山市和新加坡有一条长堤相连,可以类比深圳和香港。
  四十年前,新马还没分家的时候,在马来亚华人不是少数民族,华人和马来人都占人口的大约37%,当时马来亚总共约一千万人。当时很多马来人也支持李光耀,如果新马不分家,李光耀很可能就是马来亚的总理,而不是现在执政的巫统。分家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比例就变成了25%多一点,经过四十多年来马来人的生育, 马来人口已经超过半数,可以在每个州都能占有绝对的选举优势。除了槟城,那是个和新加坡差不多大的岛,岛上90%都是华人,所以一直都是华人执政。其他地方的华人,和新加坡的传统华人一样,也都是政治盲,根本不是巫统以马哈蒂尔为首的马来政客的对手。华人虽然在全国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基本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政党,最大的华人政党叫马华公会,但其领导人普遍被认为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能在巫统和马来反对党伊斯兰党之间寻求平衡。
  在马来西亚的传统华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传统华人一样,吃苦耐劳的经商能力令人尊敬。我有个好朋友的爷爷从一个鞋匠开始,最后成了全马最大的汽车配件供应商。我曾经应一个好朋友的邀请到他的位于一个北部州的家里做客,那里只有一两万华人,而且长期由信奉极端伊斯兰教义的伊斯兰党执政。在那里,全州只有一所华人中学,全州华人的两千子弟都在那个学校。当我们走在州府的大街上,街上很少华人面孔,但是他指着那些街道告诉我:这里的所有生意,老板都是华人。
  在五十年前,马来西亚一些大城市,比如吉隆坡,新山,马六甲,大片的庄园,整条的街道,大多是属于一些华人的。但是这些景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马来人掌权后,规定马来西亚的所有土地都属于马来人,华人不可以拥有土地。并开始强制低价收购华人当时的地产。而对于马来人,政府又规定,凡是家庭收入低于标准的,无偿划分一块土地,让其利用来谋生。文化上,巫统政府又规定国立学校从小学开始,都必须用马来文或者英文授课。而华人的对策是自己出资,建立华小,坚持中文授课。
  虽然有政府的大力压制,华小办的非常成功,甚至有比较富裕的马来人家庭也送自己的孩子上华小,接受正统的中文教育。所以一个中国人遇到马来华人的时候,其感觉和山东人在海外遇到山西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的一些马来华人朋友,他们的妻子就曾很自然的指着我教育他们十几岁的孩子:你们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知道吗?
  目前全世界海外华人大约有三千多万,其中一千多万在印尼。印尼号称千岛之国,不过,主要人口聚居在几个大岛上,其中三个苏门答腊,爪哇,和加利曼丹成倒品字形包围着马来半岛。印尼华人聚居最多的首都雅加达,位于南部的爪哇岛。
  加利曼丹岛有一个中国熟悉的名字,婆罗州。从郑和下西洋的之前一千年的南北朝开始就和中国来往。鸦片战争之前,那里的华人就有约15万,以金矿为生。可能很少有国人知道,两百年前,潮州人罗方伯,在婆罗州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华人共和国。而从明万历年开始,婆罗州和爪哇岛一直都有广东人和福建人在那里建国当国王。
  谈到印尼,国人首先想到的是1965年苏哈托政变后在美国支持下发起的排华运动,那一年,印尼GCD被镇压,数十万华人党员和华人左派分子被杀害。还有就是98年在雅加达等六个城市的排华事件。
  不过,印尼由于岛屿众多,很多岛屿基本是只有一艘军舰的印尼政府管不到的。在这些地方,华人由于自己的传统优势,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叫瓦希德。很多那里的华人就说,他们走遍全世界,发现还只有印尼最适合居住。
  但是,那些在大岛上的大城市里居住的华人,就没有这么幸运,每当一些本地政客需要转嫁矛盾时,他们就成为牺牲品。98年排华事件后,很多华人将资本外移,据估计98年后半年移出的资金就有约800亿美元。资金虽然移走,但是很多人的事业还在印尼,于是很多人选择安家在新加坡,个人还是每周飞回印尼打点生意。不过,李光耀虽然在98年后很大度的宣称希望新加坡成为印尼华人的避风港。但对于来新安家的印尼华人,李的开价是现金一百万新元(约70万美元)一张绿卡,年龄不论。注意,这笔钱不是投资,而是门票。
  其实,印尼华人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的国籍问题。印尼羽毛球皇后王莲香在1992年夺取奥运会女子单打金牌,但当时的颁奖是有问题的,因为那时她根本没有印尼国籍。按照54年周恩来取消的双重国籍而中华民国一直保留双重国籍来看,当时的王莲香,严格论起来,也许应该算中国人,那枚金牌应该算在中华台北名下。2002年30岁的叶城万也有这个问题。
  1954年之前,刚刚独立的印尼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政策,外侨如果不在一定期限内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明保留原籍,则自动转为印尼国民。1954年中国颁布单一国籍法之后,一直视自己为中国人的印尼华人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没有祖国的弃儿。
  1958年,印尼政府根据第62号总统令制定了印尼国籍法,要求每一位外裔公民都执有 “印度尼西亚公民证”(即国籍证)。而在随后印尼的“排华”高潮中,印尼政府将该法演变成了专门针对华裔的“紧箍咒”,特别将华裔公民列为“非原住民”, 要求华人必须拥有国籍证,且在办理各种证件或手续甚至子女入学时都必须出示国籍证,并支付相当数量的费用,而其他外裔公民则不需要。数十年来,此规定不仅使印尼华裔在政治上备受歧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胜其扰,许多印尼政府部门在办理公务时都以此规定对华裔进行刁难,大肆敲诈钱财。
  2004年5月,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在纪念1998年5月暴乱的祈祷会上首次就华裔是否仍需要拥有印尼国籍证问题公开表态,重申印尼华裔公民无须拥有印尼国籍证。但直到2006年7月,才出台了一个所谓的新《国籍法》。该法摒除了对“本土人”和“非本土人”的区别对待。东南亚媒体评论说,这标志着包括华族在内的印尼少数族群不会在国籍问题上受到种族歧视,“今后他们跟所有印尼本土人一样,都被当成印尼人”。可以看到,在如今海外最大的传统华人聚居地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华人们除了享有五十年代短暂的幸福发展时期外,一直面临着一个老问题:就是传统上的远离政治,使得自己一直成为所谓民主政治的牺牲品。
  记得有个军坛网友晓提出过一个看法,民主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工具,而共和是用法律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所以在没有共和的民主下,像台湾的外省人,南洋的传统华人,他们的命运就很容易受人摆布。
  1969年5月10日,马来西亚举行大选,当时马来西亚约一千万人,马来人占约55%,华人占约37%。但唯一参选的华人党马华公会只得到了国会103席中的13席(比上届减少14席)。当时反对党伊斯兰党实际的票率是51%,但由于选区划分的因素,他们只得到37席。和马华公会联盟的巫统得到53席,因此可以和马华公会联合执政。但滑稽的是次日,马华公会宣布退出国会,因为他们在华人中的低得票率显示华人不支持他们执政。5月13日,心怀不满的反对党在华人占55%的吉隆坡挑起暴乱。约130名华人,30名马来人丧命。执政的巫统当即宣布戒严,并出台三大政策:1,马来西亚所有土地,归原住民,即马来人所有。2,巫统执政的目标,是马来人在民间经济要达到占30%。3,华人和印度人口之和,要降到40%以下。
  时至今日,他们这三点都做到了。而很多原本占有大块地产的华人,被政府强制以低价收购地皮,并无偿赠送给收入低的马来人。很多华人因此破产,一贫如洗。
  南洋传统华人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加上李光耀1980年以来对中国获得的心理优势,使得他和他教育出来的海峡华人,或者说,新加坡人,开始轻视马印的传统华人们。而马印的传统华人,以自己的中国文化自豪感,对在文化上已经很苍白的新加坡人,也是持鄙视的态度。五十年前,南洋各地华人们不分地域互相帮助,团结奋斗的热情,是一去不复返了。
  1954年中国单一国籍制实施以后,由于在台湾的老蒋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双国籍制,加上朝鲜战争后老毛在东南亚的巨大号召力,东南亚的传统华人们对身份问题似乎没有多少困扰。1976年黎笋成为统一后的越共总书记,开始实施他的“大印支联邦”计划,并在越南大规模排华。邓小平在决定教训越南的同时,于1978年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中国的对侨政策,即鼓励华侨加入居住国国籍。凡是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应该全部享受和履行所在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随着中国侨务政策的转变,1980年南洋大学的关闭,马共和泰共在中国电台的停播,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开始全面退出。没有了心理依靠的南洋的传统华人们,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身份问题。除少量移居他国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加入所在国国籍。80年代,东南亚华人文学中,很多都描写了他们当时在宣誓归化前后的心理失落感。
  与此同时,很多华人企业,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成为投资大陆的先行者。当时最有名的有泰国谢国民的正大集团,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兄弟集团,80年代,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衰退,美国的影响自越战后卷土重来。早在1969年,李光耀访问美国时,基辛格和尼克松就试图和新加坡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李光耀担心会刺激民间反美力量强大的马来西亚和印尼,于是提出新加坡应该和澳洲新西兰结盟,然后借美国和澳洲新西兰的盟友关系来建立私下的美新同盟。
  同年,在英联邦峰会上,李光耀和澳洲新西兰达成军事同盟共识,决定由澳洲负责培训新加坡陆军。
  80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可以说是李光耀政治生涯的黄金年代。和台湾一样,作为对遏制中国的需要,里根和老布什每次到亚洲,都会亲自或派特使到新加坡向李光耀询问如何应对中国。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联合公报约束,李光耀成了美国与台湾联系的重要通道,比如军购武器,和解释美国对华政策等。1989年,刚接班的李登辉访问新加坡,这是中国台湾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东南亚。这次访问分别极大提高了两李在各自国内的声望。1993年,在李光耀牵线下,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李光耀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在关闭南洋大学时,李光耀承认,他推行的英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都的确很冷漠,但他又指出,如果英校教育能方便新加坡人养家糊口,那么没有文化也没什么了不起。冷漠,其最明显的特点应该就是指不能了解他人的想法。
  李光耀似乎不了解李登辉,或者说,虽然他当时作为两岸的牵线人和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但他似乎并不真正了解两岸的领导人在想什么,也许的确是英校教育不能让人理解文化上的东西。
  1994年5月,李登辉访问新加坡,提出让李光耀传话北京,希望加上新加坡成立一个三方平股的船运公司,由新加坡管理两岸的运输船队。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建议,因为就在同年3月,李登辉在和司马辽太郎的访谈中提到了“身为台湾人的悲哀”和“出埃及”,但李光耀显然不太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他很重视这个提议,然后下令吴作栋提出具体方案。同年8月,他在北京向老江提出了李登辉的提议。
  反应显然是很冷淡的。按照惯例,两个人谈话时没有用翻译,李用英文,江用中文,因为这样两个人都能听懂。但按李光耀的会议,他只听懂了第一句话,就是“两岸的合作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来遮掩”,以后江的话,他基本上听不懂。他的中文似乎和想象中颇有差距。
  但回新后,他看到了李登辉三天前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的访谈中暗示江泽民不是北京能做主的人,然后他觉得找到了原因。但从那以后,他在两岸间的说话,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了,但他本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个事件对于正迅猛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是个迎头痛击。在马来西亚,人均GDP下降了一半,退回了七十年代的水平。但对于南洋华人来说,意味着中国影响力重新进入东南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东南亚的极端回教势力开始抬头, 911之后,极端运动一度达到高潮。马来西亚极端的伊斯兰党一度夺取北方几个州的控制权。泰国南部的极端回教势力也开始武装分裂。
  1998年,印尼六个大城市爆发大规模排华暴乱,但中国政府反应很迟钝,一个理由是很多华侨持中华民国护照。暴乱后,印尼华人纷纷抽出资金转移到国外,华人社区也开始有了自我保护意识,自发组织起华人聚居区的武装巡逻。
  911之后,美国人的重点转向反恐,新加坡对于美国遏制中国的作用,逐渐减弱,并且,和学识渊博的基辛格,尼克松,里根,老布什比,小布什显然不是一个喜欢听人指手画脚的人,时势易也。但长期的心理惯性,是很难改变的。像李光耀,虽然他承认如果马来半岛还是英国人在殖民,这里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他却自认是“最后一个维多利亚人”。1965年,新加坡刚建国,正赶上美国的越战,美军的源源不断地订单让新加坡完成了第一次经济腾飞,美国从此也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到了2000年,马来西亚取代美国,成为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6年10月,中国-东盟峰会在南宁举行,经过15年努力,中国的影响力又重新回到了东南亚。但是,这对于南洋的华人们的感受,和五十年前是截然不同的。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同化,80年以前那样的传统华人已经不多了,多数传统的华人已经习惯于自己是本地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公民身份,以前以中国泱泱大国国民而自豪的感觉,在现实中是很少见了。尤其在印尼,那里的华人们被勒令不允许拥有中文姓名,必须改姓本地姓名,不许学中文。但大多数华人都暗自保留了中文姓名,华文教育,都以家庭方式进行。直到1999年华裔的瓦希德上台,才取消了这个法律,从此印尼华人才重新恢复了自己的文化。在瓦希德的大力推动下,华文教育开始在印尼复苏,按印尼和中国政府的协定,中国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中文教师到印尼帮助教学。
  而在马来西亚,这二十多年来,传统华人们则顽强的以坚持华文教育的方式保留着中华文化的火种。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为一枝独秀,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具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提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1993年起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郭全强先生。郭全强是第三代华裔,于1930年出生于马六申昔加末武吉士一个橡胶园里,幼年先后在马六甲培风小学、英华小学就读。抗日战争后,他在南开中学读高中,直至毕业。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1949年,郭全强从北京大学政治系转学到湖南大学企业管理系,直到毕业。1956年,父亲郭开基因病在马来西亚逝世。郭全强遵从父亲遗愿,与妻子梁丽明一起申请到马来西亚继承和管理家业,获得马国政府的批准。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先在香港住了一年后,这才返回马来西亚,并永久定居了下来。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于1954年成立,一直致力于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1980年以后,马来半岛的华文教育陷入低潮,巫统当局采用种种措施阻挠华校的教育。最有名的事件是1987年政府委派不谙华文者担任华小高职触发了一连串的抗议活动,较后爆发了“茅草行动”,当权者大举逮捕了百名人士。在政府的压力下,改学英文的马来华人越来越多,直到93年郭全强任马华董总主席,才扭转了这个势头。他不顾政府的各种刁难和压制,坚持华校的单一华文教育,认为双语教育(数理用英文)不叫华校。如今,马来华人年轻人接受华文教育的已经超过90%。
  迄今为止,目前,全国有华小1280多所,在校学生60多万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在校生6万多人;华文大专院校3所(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学生1万多人。仅在只有35万华人的沙巴州,就拥有华校80多间,在校学生近50000人。有条件的马来人、印度人也开始送孩子到华校读书。在马六甲郊区的一所华小,学生来自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土著等近10个种族。今年该 校录取的55名一年级新生中,友族学生占43名,华族学生仅12名。这种友族学生超过华族学生的华小在部分地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马华文报纸把这种现象称 为“华小异调”。据报道,在全国各地华校就读的外族学生达7万多人。
  同时,在新加坡,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大,李光耀在九十年代末也开始略微改变对中文的态度,在各种场合呼吁新加坡人要学好华语,当时的总理吴作栋也轰轰烈烈搞了一阵“推广华语运动”。
  效果不是很明显,正如郭全强指出的,在新加坡的所谓“双语教育”下,英文仍是唯一教学语言,华文,只是一门课而已。换句话说,在新加坡的中文教育,和大陆的英文四六级没有本质的区别,新加坡学生厌恶中文学习的心态,和大陆很多学生对四六级的痛苦是一样的。
  2003年,有个在新加坡开公司的美国人曾在电视上抱怨这种双语制度,说他雇用了个成绩很好,精通双语的新加坡女孩做秘书,但上班第一天,这个女孩接到一个美国电话后就向他求助,表示听不懂电话里的美国口音。后来,女孩又拿着一份中国来的电报来找他,表示无法看懂中文该中文电报。值得指出的是,这个美国白人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用的是真正流利的中文。可以看到,南洋的华人们这五十年来变迁,和中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强大和在南洋的影响力,无不改变着他们的生活。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南洋华人们的生活日渐自信,2006年印尼新国籍法颁布后,很多华人社团已表示要开始组党,来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马华公会的领导人,也开始改变他们以前类似海峡华人的心态,开始真正感受马来传统华人的想法。而马来西亚的传统华人们,也开始大力推行华文运动,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在马来西亚,常可以看到马来人和印度人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新加坡,大部分华文老师都是马来华人。
  与传统华人思想在南洋的重新兴起不同,作为海峡华人聚居地的新加坡,似乎还保持着二十多年来良好的优越心理。年轻一代的纯英文生活环境,让李光耀当年担心的英校教育的弱点越来越显著。95年和2000年,李光耀两次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分别记录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他出书的本意,是希望新加坡的年轻人能仔细阅读,从中学习他的奋斗心得,但是,这两册回忆录,在新加坡看得多是本地的中老年人,而他的年轻读者,大多是马来华人或者来新短暂读书或工作的中国人。而他寄予主要期望的新加坡年轻人,大部分根本没有兴趣看。当被问到如果真有李光耀所说的危机来临该怎么办,他们大多会耸耸肩,很不在乎的回答:移民吧。
  以廉洁著称的新加坡政府,是按照李光耀心目中的精英治国方式建立起来的。政府大力吸收历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来做公务员,以此来保证最聪明的人都在政府内,以李光耀构想的管理巨型企业的方式来管理新加坡。但是,这也很容易带来一贯的由于精英们生活的优越安逸而造成的“何不食肉糜”观念。
  由于地处赤道,新加坡最大的病人群体是肾炎病人,每年有上万人需要洗肾,为此新加坡成立了一个民间机构叫新加坡民间机构全国肾脏基金会,简称NKF,专为援助那些家庭收入低下、却不得不支付高额洗肾费用的肾脏病患者。虽然是民间机构,但其总裁杜莱,吴夫人的密友,是由政府任命。每年NKF都会发动民间募捐活动,每年的电视筹款都大约在五百万新币,约两千五百万人民币左右。1997年和98年,有人揭发杜莱以公费做头等舱,被他以诽谤罪告上法庭。2004年,有记者到NKF采访,发现他的办公室内有私人浴室,里面有高档马桶和镀金水龙头。在随后的调查发现,杜莱的年薪大约六十万新币,约四十万美元,和美国总统相当,也是该年电视募捐款项的十分之一。这个时候,吴夫人出来发话,觉得这么点工资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舆论大哗,四十多万人在网上发言,要抵制以后的NKF募捐活动,杜莱和管理层被迫全体辞职。
  2005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一个也许是建国以来唯一不是李光耀的决定,在岛内修建赌场。并由美国金沙集团得标,赌场将于2009年开始营业。值得一提的是,金沙集团CEO,拉斯维加斯**业大亨谢尔登埃德森在澳门开业的两年内,资产由70亿美元猛升到约270亿美元。对于政府开赌场的决定,很有意味的是,英校教育的人似乎对此没有太大反应,而华校毕业的人们大多对此颇有忧虑。
  新加坡要往何处去?李光耀之后该怎么办?
  在每年一届的位于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国市长班”里,一些中国未来的市长们向课堂上的新加坡老师问到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李光耀说过,如果以后有人想改变他定下来的东西,他会从坟墓里跳出来的。”目前,这句话也许是每一个被84岁的李光耀的海峡华人思想教育出来的新加坡人的心理依靠。海峡华人们目前的路似乎还是很平坦,但世界真的能一成不变吗?坟墓里,人真的可以跳出来吗?
  不久前的一个新闻,大约可以为南洋海峡华人目前的心理作出一个清晰的注解:2007年4月17日,预计于5月份赴美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由于美国过于专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导致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正逐渐丧失给对手中国。他还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衰退,将会使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受到影响。李显龙表示,根据印度尼西亚官员透露,中国企业三月以低于其他公司的标价,和印度尼西亚签署价值28亿美元的建造燃煤发电厂合约,这显示中国加深与东南亚关系的策略已经奏效。李显龙说,作为亚洲国家,新加坡希望和中国加强区域合作,但这不能是新加坡仅有的关系,新加坡也希望和美国继续维持关系。“我们很多课题上和美国看法一致,我们想做的是确保东南亚继续在美国的雷达萤幕上。”但他认为,理智上布什政府知道东南亚是个有用的伙伴,“但我觉得它(美国政府)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积极”。
本文作者北大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2010发表

将进酒 发表于 2015-3-25 13:50:27

看完全文,发现那个副标题不可缺少,是画龙点睛。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5-3-25 14:52:42

zilewang 发表于 2015-3-25 1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 ...

“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一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其中南洋侨汇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中断。欧美等地华侨继续以侨汇和捐款为祖国抗战做贡献。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 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三干批以上,每月平均一百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抗战后,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的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滇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间,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10批共3200人,并捐 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 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日积月累运量可观。而很多南洋华人也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
------------------------------------------------------------------------------------------------------

应该邀请他们出席二战胜利70周年!

居易以俟命2011 发表于 2015-3-25 16:31:55

:victory:

小世界 发表于 2015-3-25 22:27:09

好文,全面叙述了华人在东南亚的变迁,学习了。期待有茶友补充。

羽笛 发表于 2015-3-26 00:56:16

这些故事,我听学校里的几个亲华说华语,对中国不满的新加坡同学说过。{:4_257:}
中国要想整李家坡很容易,他们在苏州的工业园就狂不起来。...... {:4_264:}
淡马锡!中国的食用粮油的进口被他赚了很多!!{:4_241:}

不过今后30年,李家坡还是可以游走中美之间,如果中国能够真的能让美国相信“习近平: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白宫和华尔街放弃用WW III来“拯救美国”。{:4_280:}

tropic 发表于 2015-3-26 09:28:37

本帖最后由 tropic 于 2015-3-26 14:05 编辑

晕,回复错地儿了,,,

好文章!学习了!

马踏洋夷 发表于 2015-3-26 10:14:27

血统论最不靠谱。
不过@羽笛说得很透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可以这样继续过。

Arsenal 发表于 2015-3-26 10:41:41

学习了!!!

乱翻书nn 发表于 2015-3-26 17:09:00

大马和印尼华人文化相对保持独立,是不是更多因为文化原因?
大马和印尼都是以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其他都是佛教文化为主流。

zilewang 发表于 2015-3-26 17:46:33

乱翻书nn 发表于 2015-3-26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马和印尼华人文化相对保持独立,是不是更多因为文化原因?
大马和印尼都是以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其他都是 ...

有见地!

风雪 发表于 2015-3-27 17:38:51

每次看到马来华人坚持华文教育的艰难历程都异常感动。

笨猫猫 发表于 2015-3-29 17:34:05

马踏洋夷 发表于 2015-3-26 1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血统论最不靠谱。
不过@羽笛说得很透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可以这样继续过。

孔子的华夷之论亦然靠谱

思涵 发表于 2015-4-3 10:46:29

好文

南天外 发表于 2015-4-5 22:05:07

tls 发表于 2015-4-5 22:51:30

李光耀“驾崩”后的中国……
李光耀终于“驾崩”了。说“驾崩”是因为他是新加坡的皇帝,已经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估计儿子死了还会像朝鲜的金家那样把位子传给孙子。它们二国太像了,都是独裁国家,唯一的区别仅仅在意识形态。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的话太刻薄,其实我没李光耀刻薄,起码没勇气像他那样说“中国不是一个皇帝是一窝皇帝”。

说他死了和中国有什么关系,是因为这几天,只要打开手机都是刷屏式的报道,有的是黑色背景,有的还加了黑框……,总之,大有回到1976年毛老人家离开时的感觉。无比悲痛,还有置身新加坡的感觉。问题是,这样一位只是曾经掌控过几百万人口的酋长式皇帝,我们很多地级市的人口都比他多,他死他活又与我们有毛关系?值得我们这样嘛。有人说:新加坡能够有今天全靠李光耀。问题是,这是新加坡的事啊。如果明天安倍也死了呢?安倍可是把上亿人口而不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国搞好了,还有自己的经济学,能力肯定不在李之下。难道安倍死了我们的媒体也这样?所以媒体如此一定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或者是自认为安倍非常反华,李不反华还帮华;或者是认为他是中国的好朋友,国家领导尤其是胡温都非常崇拜他。

问题是,今天的习大与胡温不同,对李光耀忽悠中国的那套“高薪养廉”嗤之以鼻。而且很多做法都是针对新加坡的:批准上海自贸区,开挖克拉运河,开建瓜达尔港,建设缅甸输油管道……。最重要地是,习李不像胡温那样虔诚的拜李家父子为师。遍访东盟,走到新加坡的门口都不进门。前不久他儿子来中国访问,也算是一“国”的“总理”,可是仅仅张高丽出面敷衍了一下。习李都不见。

因为胡温至今都没明白李比安倍反华100倍的道理。日本与我们没有地缘对抗的理由,经济上还依赖我们,新加坡不然。安倍仅仅只是美化侵略不肯谢罪才得罪了我们,不仅谈不上反华,心里还希望我们能宽容他们美化侵略的行为。这种认识上的对抗对我们造成的实质性伤害远不如新加坡。李光耀比安倍聪明,嘴上一套实际另一套,明明比安倍反华几百倍却把自己打扮成中国的恩人。他骗过了胡温却骗不过习李。

新加坡与我们的对抗是地缘性的。从新加坡的角度而言,是你死我活的。这是因为,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发展将导致新加坡的经济支柱(世界航运中心)坍塌,所以李光耀不仅自己反华,还挑唆东盟甚至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反华。甚至,李还教育新加坡国民,中国才是新加坡繁荣的威胁!为了阻止上海取代新加坡成为新的世界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李家父子几十年来通过发表各种肉麻吹捧中国领导的讲话讨好高层、在新加坡国土上开办了免费培养中国高官的“干部学院”,以影响中国政府的决策。连我所在的民主党派的组织部门的领导都被胡温要求去新加坡培训。这些人回来后个个都像打过鸡血一样认为中国不该民主该学新加坡搞独裁。更可恶的是,忽悠一个13亿人的中国实行什么“高薪养廉”,复辟“科举制度”搞全民考官,培育出一大批为了贪财而当官的“精英”。相信,今天能有那么多的媒体用当年报道老毛去世的方式报道李,甚至策划“假死”乌龙博眼球,应该与不少媒体高官被新加坡培训过有关。

也有人说,对李的去世感到悲痛是因为他是“华裔”的骄傲。这又是误解,现在有经验的国人子女出国,父母都会告戒:远离华裔。为什么?华裔虽然多数被当地人看不起,但却又大多数看不起我们大陆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祖国的帮助而不是帮助祖国,否则又何必背井离乡?他们在国外空喊爱国,请问用什么爱?怎么爱?再说了,华裔又在哪个国家没成功呢?华裔在各国的悲剧恰恰都是来自他们的成功和成就。李光耀这个成功华裔心目中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因为他是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他认为中国的强大对新加坡不仅是威胁,而是噩梦!

因为新加坡的成功并不是李家父子所说的“靠勤劳致富”,完全是靠地理位置,靠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国人的“自由港”设计,靠美国驻军制约中国……。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是中日韩和越老柬与欧洲非洲海运航线的必经之地。其中,中日又分别是世界的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物流量巨大。虽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共享马六甲海峡,但是深水航道在新加坡一侧,控制了新加坡就等于控制了大半个世界的生命线。仅仅中国,所需要的一半石油就要通过马六甲海峡。2000年我在《国防战略研究所》任研究员,当时发现,大陆若武力收复台湾,最大的威胁不是美国参战,而是美国与新加坡联手封锁马六甲海峡。因为我们的石油战略储备只有7天(现在也只有9天),一半以上的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完全依赖马六甲航道。新加坡是美国的军事同盟国,美国在海外的最大的海空基地就在新加坡。当时连日本和韩国都不舍得部署的F35战机和濒海战舰,美国十多年前就部署在新加坡。新加坡樟宜机场的一半是美国空军基地,新加坡所有的港口都有美军专署码头。这其实就是为了对付中国的。如果台海开战,美国根本不用参战,让新加坡出面,不让我们的油轮通过就够了。因为主航道在新加坡一侧,新加坡有权拒绝我们的油轮通过,又有美国撑腰,我们是没有办法的。这种事新加坡也不是没有做过的。2003年非典爆发,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新加坡振臂一挥,号召各国断绝与中国的联系,企图一举摧毁我们起步不久的经济。新加坡不仅是美国的军事同盟,还是政治同盟。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公开说,他此生的最大成就就是没有让共产主义在新加坡当权。他还挖苦说,否则新加坡就会和朝鲜一样穷。他是从骨子不屑中国才说得出“中国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窝皇帝”。直到今天,新加坡还在给“法L功”提供活动基地,凡是去新加坡旅游的中国旅行团,导游都会“顺便”带你去受“教育”,惟恐中国不乱。所以,李光耀怎么可能会帮助中国?不要说中国发展强大了,即使上海发展了,李光耀再聪明也挽救不了新加坡的没落。所以,李家父子这20年一直在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甚至上海的发展。因为:新加坡不能失去世界物流中心的地位。

众所周知,物流中心必然是资金流的中心,资金流的中心必然是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繁荣中心……。既然那么多的货物要经过新加坡,它又是天然深水港,自由港,自然就成为世界最大的航运中转港。这是因为大船的运费低,小船的运费高。但是大船的缺点是船上货物目的地往往不单一,需要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分船转运。新加坡距离中日韩和越老柬的距离相差不多,既是自由港又是深水港,最适合成为转运港。

而当你成为转运中心以后,你就必然是资金流的中心。每年,仅仅欧洲非洲与中日韩和越老柬之间的集装箱就要通过新加坡转运几千万标箱。这些集装箱后面所对应的资金流超过万万亿!而为了处理本国的货物,世界各国有点影响的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行。所以,仅仅这些外资银行的本地雇员就超过10万,再加上港口物流和大宗货物卖场(世界最大的石油、矿石、期货交割中心都在新加坡)产生的白领工作岗位,一个人口才400多万的小城市,想不富裕都难。所以新加坡不是因为勤劳才富裕的,如果失去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情况就会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情况真的发生了变化。上海发现自己的地理优势超过新加坡,因为大船在上海转运日韩的货物可以走更远的距离,运费会更低。而且上海不像新加坡,99%的货物都是转运货物。大船来上海,起码有一半可以直接卸在上海无需再转运出去。新加坡更无法比拟上海的是,上海有一条长江,直通西部内地。上海欠缺的仅仅是没有深水港和自贸区的政策。事实上,如果上海成为世界航运中心。新加坡再有1万个李光耀也逃不掉衰败的命运。为了保住自己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几十年来李家父子整天想着就是怎么坑害中国坑害上海。

前面的非典只是一例。上世纪90年代,为了打破石油必须绕道新加坡导致受治于美国的被动局面,中国寻求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并努力与俄方合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输油管,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日本去干扰,要求铺向日本。新加坡则卖力的配合,李光耀甚至公开写书“告戒”俄罗斯:远东原来是中国的,与中国人合作的风险高过日本。

由于新疆的石油枯竭,大量炼油设备闲置,每年中东的石油要绕道上万公里才能到新疆。于是中国希望与巴基斯坦合作,在瓜达尔建港,然后通过陆路绕过新加坡将石油运到新疆的喀什,这能够节约80%以上的路程。更重要地是可以不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摆脱美国和印度的威胁。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新加坡竟然用高出中国标价10倍的天价获得了瓜达尔港的经营权。因为新加坡与此毫无关系。所以中标后闲置10年不经营,导致中国这10年的石油还不得不通过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直到最近,缅甸输油管开通,继续阻碍瓜达尔港已经失去意义,李家父子才交出该港的经营权。现在中国接手,却已经整整晚了10年!

中国在缅甸建输油管道的原因与瓜达尔港一样,新加坡也是利用东盟的特殊地位百般阻饶,最后竟然煽动缅甸少数民族甚至昂山素季,反对这个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的项目。他们游行,甚至武力破坏,美国则利用其控制的缅甸“掸邦”闹事,都是为了破坏此项目。可以说,云南的PX项目的老百姓闹事,背后也有新加坡的影子。因为云南PX项目的油就是来自中缅输油管线。新加坡就像柴静那样误导村民PX如何有害,其实全世界第二大PX就是在新加坡。因为新加坡是世界的原油的中转地之一。

上世纪末,上海为了自身的发展,提出建设深水港、自贸区、开挖克拉运河的请求。这下捅到李家父子的痛处。因为这些计划如果实现,就不再会有船去新加坡中转,将是新加坡的灭顶之灾。为了保证新加坡的世界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李家父子把中国尤其是上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破坏上海的发展,挑拨上海和中央的关系。

他们先是破坏上海的洋山深水港项目,利用培训的中国高官影响国务院的决策,温首相竟然做出了不支持上海深水港而全力建设自己家乡天津的深水港的决定。还借着拉动经济之名拨款4千亿给自己家乡。期间,强令上海将洋山港的管理权交还浙江。因为港的地理位置在浙江境内,这样上海就难以自主发展洋山港。问题是天津港没有长江辐射到西部,去日韩要绕道,进出货最多的上海更是不可能绕远上千公里从天津中转。于是,建成后的天津港吞吐量远远不能比拟新加坡,令新加坡非常得意。

可是新加坡得意早了点,上海不要中央拨款,自己花钱建,而且2007年初步建好了洋山深水港,2012年的港口吞吐量就达到3千万标箱,超过新加坡跃居世界第一大港。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中转港的局面没有形成,因为缺少自由港的政策配套。因为没有自由港的政策就无法成为国际货物中转港。又是受新加坡的影响,国务院就是迟迟不批上海的自贸区申请。直到温下台,李上任不到一周就宣布建立上海自贸区,而且是作为18届3中全会决议的内容之一。给新加坡以致命一击。说明,新的党中央已经认清了新加坡强烈反华的本质。

如果上海有了深水港有了自贸区仅仅是分流了新加坡的部分中转业务,那么去年两会闭幕那天宣布的中国将投资开挖克拉运河的消息,才是真正令新加坡心惊肉跳的决定。因为,位于泰国南部狭长地带的克拉地区,分割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使得中日韩和越老柬与欧洲非洲的海运不得不绕道马六甲,受到新加坡和美国的控制。可是,挖一条运河打通克拉地区,将使中日韩和越老柬与欧洲非洲的海运不再需要绕道马六甲,美国在新加坡的军事基地也将失去作用,新加坡对美国也将失去作用。最重要地是,当没有船再经过新加坡,新加坡就不再会是世界航运中心,也就不再会是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生活中心……。

所以,李家父子心中的头号敌人只有中国,只有上海。为了打击中国打击上海,他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用过了:
军事上:他与美国结盟,新加坡是美国最重要地的海空军事基地。连日韩都不部署的美国最先进的濒海战斗舰和F35战斗机早在多年前就部署在新加坡。
外交上:他在东盟鼓动菲律宾越南与中国为敌,挑拨中国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的关系。
在经济上,他干扰中国的瓜达尔港工程,干扰中国的缅甸和俄罗斯输油管工程,干扰中国的克拉运河工程,上海的洋山港工程自贸区项目……
在文化上,李家父子早就厌恶了孔子崇尚基督教文化
在政治上,李家父子惟恐中国不乱,为“法L功”提供舞台,凡是去新加坡旅游的中国人,都会被导游带去参观“法L功”活动。另一方面,新加坡却禁止本国公民信仰“法L功”。说明新加坡知道这个功不好,因此才禁止本国公民信仰。可是为什么要让导游带中国游客去听,而且都是偷偷地,不在游程中标明,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家真的应该好好想想。不仅如此,为了应对万一上海自贸区和克拉运河取代新加坡的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原先严格禁赌的新加坡开设了世界最大的赌场,同样地,赌场也是大力吸引中国游客却禁止本国公民进入。这又是为什么?这才是李家父子对中国人的真实用心。他和那个当年用鸦片毒害中国的大英帝国相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所述,李家父子要坑害中国是出于自保,从他们的角度看与中国的关系是你死我活,这个可以理解。可是,从中国的角度却不是,中国是泱泱大国,不会与一小国你死我活,不理就是了。但是万不可把狼请回家教育孩子,把蛇供成仙……

(张炎夏2015-3-26)

tls 发表于 2015-4-5 22:57:14

tls 发表于 2015-4-5 2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光耀“驾崩”后的中国……
李光耀终于“驾崩”了。说“驾崩”是因为他是新加坡的皇帝,已经把“皇位”传 ...

我觉得这篇讲得好,中国人在海外讲什么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认不认中国是他的根。不认也不要紧,不伤害中国的利益也可以。但是一心一意、专门利己地去坑害的中国利益的“华人”,不能被视为中国人/华人了。

zilewang 发表于 2015-4-6 09:43:47

笨猫猫 发表于 2015-3-29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孔子的华夷之论亦然靠谱

我也推崇华夷论,入华则夷为华,入夷则华为夷。这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以人种、血统、肤色、教育背景等区别你我,而以志同道合来衡量一切,这就是众生平等。

zilewang 发表于 2015-4-6 09:54:09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5-4-6 09:56 编辑

tls 发表于 2015-4-5 22: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这篇讲得好,中国人在海外讲什么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认不认中国是他的根。不认也不要紧,不伤害中 ...
李及新加坡以前的反共,现在的反华,在中美之间大玩平衡术,都只是表象,实质是为自己在夹缝中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

如果某一天情势需要,他们的态度会180度的大转弯,坚决反美,坚决亲华,坚决做中国在东南亚的桥头堡,中国不便出头的脏活湿活,他全部代劳了。全面推行中文教育,到处建孔子学院,手机也用移动联通,每天七点档准时播放新闻联播……
到那一天,难道我们要感激涕零吗?因他们的华裔身份倍儿感亲切吗?我们需要因此欢呼远房的亲戚终于又认祖归宗了?

这种感情,还是不要的好。

羽笛 发表于 2015-4-6 11:50:35

tls 发表于 2015-4-5 2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光耀“驾崩”后的中国……
李光耀终于“驾崩”了。说“驾崩”是因为他是新加坡的皇帝,已经把“皇位”传 ...

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新加坡竟然用高出中国标价10倍的天价获得了瓜达尔港的经营权。因为新加坡与此毫无关系。所以中标后闲置10年不经营,导致中国这10年的石油还不得不通过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直到最近,缅甸输油管开通,继续阻碍瓜达尔港已经失去意义,李家父子才交出该港的经营权。
原来一直很奇怪,新加坡要那个瓜达尔港有什么用?没有想到李的这一招儿。
损人利己,很阴险啊!不过做阴险小人,是因为新加坡只能做二流国家,只能抱主子的大腿。这一点,李到也是不避讳,因为他本来就习惯做奴才,英殖民的时代就习惯了。
{:4_26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 那些被中国人遗忘的炎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