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茶
本帖最后由 wuhan15zhong 于 2015-2-14 20:22 编辑(一)七碗茶
馆主循律巡视后给俺鼓励上分而下的理由(巡视反馈)是"不喝茶,还是讲喝茶",认真学习领会后不禁让俺掩面,想想也是,老是讲喝那什么茶,太俗了,现今羊年春节将至,应该来点风雅颂,咱就抛帖引玉,依旧春风摆渡,二月剪刀,班门弄斧,试试看能否不讲喝茶而"讲讲"茶诗及其它?
开剪。
说起茶诗(词),据说自古以来,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就有几千首,更别说那些隨茶兴所至张口就来的了,若真要像蘅塘退士做《唐诗三百首》那样选出好的茶诗来编成一册《茶诗三百首》,想来也应绰绰有余了。
但是,哪一首茶诗能占据册首的位置呢?俺觉得很有可能是常跟韩愈、孟郊、张籍和贾岛一起混喝混游的卢仝所做的《七碗茶》诗可以一试。此诗原题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收在雪芹他爷曹寅编的全唐诗中,位列第三八八卷第十首, 诗录如下: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795~835),号玉川子,唐时韩孟学派的重量级人物,有说是"初唐四杰"之卢照邻的嫡曾孙,可是他虽出身名门望族,却未能冲破家传三代的俗律而家境中落十分贫寒。然其淡泊名利,孤傲耿直,厌恶官场而心远地自偏地小隐隐于少室山的桃花岛,因而常用百竹拥翠下的桃花泉水煮茶畅饮(小注:竹林下的泉水俺是用过饮茶的,自认为最佳。),赋歌呤诗,据传也作《茶谱》而与写有《茶经》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并称为"茶仙",盖因诗中描绘的通仙灵而乘风欲去蓬莱之故。有所谓谈经论道说饮茶,南也陆也北也卢是也。世人更因"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这三七二十一个字而尊其奠定了茶道的基础。
从诗中可以想见,卢仝正在其(酷夏)午睡的时候,突然收到孟谏议的三百片月团赠茶,自己立马关起门来并谢绝俗客(小注:不知非俗客是谁?)而煎起茶来吃了,
http://i60.tinypic.com/2cwvke8.jpg
在连吃了七碗茶后,随即达到了饮茶的极高境界,自己仿佛都做了神仙,可做了神仙的心情却是想到有百万亿众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能因茶而得到苏息呢?祟古迷今,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做为茶党的最高行为准则而"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呢?
"还是讲喝茶"吧,茶友如愿意的话,那可以再隨着卢仝的七步饮茶法试试神饮一把:
一碗喉吻润~~~滋润口舌,涤荡身心,产生喉韵,必须的。
二碗破孤闷~~~开见新天地,破除郁闷孤独的心情,再必须的。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刺激满腹经伦的灵感,使思想澄明而多发主题帖,更必须的。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抒发正向情绪,抛却世间一切不合适宜之事,营造满满的正能量,太必须的。
五碗肌骨淸~~~使人超越俗事,连肌骨甚或牙骨都为之强劲硬朗轻灵,这个可以有。
六碗通仙灵~~~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超然物我,这个好想有。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声断喝,只因再喝这第七碗茶将会使人进入如梦似幻的境界,这个肿么才能有?
(二)一至七字诗
盛唐中几与卢仝同期的另一位大名人,即早年和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元稹(779~831),在读了卢仝的"七碗茶"诗后,本来想学李白见了崔颢的《黄鹤楼》也发感慨"碗中有茶道不得,卢仝七碗在里头"而再不写茶诗了。可耐不住"元白"新乐府的名头,但又不愿学李白那样作相同诗体的《登金陵凤凰台》去PK《黄鹤楼》,因而发挥其鲜卑人平面几何的优势,另辟途径作一等腰三角形的特型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也被收在雪芹他爷曹寅编的全唐诗中,位列第四二三卷第二十四首 。
http://i58.tinypic.com/28i9nvp.jpg
元稹的这首宝塔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整篇不同于卢仝的自烹自斟自饮自怡自省自悟的七碗茶诗,而是从三个层次为众人总结茶的内涵外延,即: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又从茶的煎煮方式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再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具体的尤如在其自注中说: 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因而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手感所帯来的外观感受。第三句,旋用倒装句式来强调说明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因为自唐以来茶与诗,茶与禅总是相得益彰的,而尤以唐为盛。第四句写的是烹茶,人们知道唐代饮的是实际上就是今普洱饼茶前身的月团形饼茶,所以当时先要矫情地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碎茶筛分中来。第五句写烹茶时要先在铫中将碾碎筛分的茶略微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出因用麹去发酵茶而产生的浮沫(小注:怎么感觉现在风行于白领的卡巴契诺咖啡是山寨这唐茶似的)。第六句谈到饮茶,那是(必须)晚也喝来早也饮的,(小注:所以俺每每上水帖时需要喝茶的依据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而结尾处,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过后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所以在此友情提醒茶友们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在充分进行舌尖上的故乡省亲或他乡遇故知后要多多喝茶,而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欢宴过后要各回各家,各找各那什么,并
http://i57.tinypic.com/30c57km.jpg
最好争取一气喝成七碗茶相连,使气韵酣畅,如梦如幻。
(三)七子饼茶
茶是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而现在的普洱饼茶所循的传统实际上是自唐以降而没什么改变的。 在中华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自清雍正以来,为便于月团型的圆茶经销运输和计重,便有钦定要七圆为一筒的包装,从而有了七子饼茶,但本质上茶本身还是像七碗茶诗中所描绘的月团三百片(小概而感:卢仝的孟友还是蛮巴铁的,一出手就相赠三百片!)或像一至七字诗里的那样,(因为是圆)茶得碾碎来小焙后再烹煮。
哪神马是七子饼茶?摆渡神解,七子饼茶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七块饼茶包装为一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每片饼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小注:连小数点后都要有数七),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而包装七子饼茶的竹箬是产于云南的大竹子上的笋干外壳。彩云之南土地肥沃,竹子粗壮,竹箬片大且韧性特强。竹箬纤维强韧,自然清香,透气性能好,
http://i58.tinypic.com/vcytfr.jpg
以竹箬包装茶叶在运输途中不易破碎损坏,同时又有防湿、过滤杂味的功效,对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转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讲"到这里,是真有点想喝茶了,为了凑"七"这个数,那咱今天就把手上这存了有七年纪念意义的中饼(1000克)
http://i61.tinypic.com/118gcp1.jpg
给开了
http://i60.tinypic.com/vs2c6q.jpg
烧水,沏茶,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上个七碗去也!
http://i59.tinypic.com/2af0s2d.jpg
(大注:此照片取自网上,片中帅哥与本员无关)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上得茶馆,又见十五中兄妙文,大赞 好文顶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