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之六】旧制度之失败的改革(上)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10-21 00:29 编辑【法国大革命之六】旧制度之失败的改革(上)
经过数个月的劝说之后,路易十六终于在1786年秋批准了财政总监卡隆的改革计划。
改革计划
这份改革计划主要包括三方内容:
一,财政改革——重建税收体系
取消廿一税,改征永久性的土地税。这种税是在收成季节征收的实物税,向地主征收,一律不得减免。 开征印花税。
取消民众徭役,改征徭役费。
取消贵族人头税,改征军役税。
二,行政改革——重整外省行政体系
建立新的外省机构,改变督察官的职能。
在原来督察官管理的税区地区设立外省议会,由当地外省、外省下的行政区和各教区的地主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原来的三级会议地区保留三级会议。
这两种外省机构负责评估和分摊当地的税赋,管理公共事务,督察官只负责监督和协调这些事务,但拥有最终否决权。
三,经济改革——谷物贸易市场化
取消国内关税壁垒,进一步放松对谷物贸易的控制。
这份计划的目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国家财政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行政上的让步换取权贵们的税金,通过经济刺激进一步增加财政创收,靠着这些增加的收入还清所有的债务。
但这些改革并不能马上见效,今后10年却是短期借贷偿债高峰,当前只能借新债还旧债,首要的棘手问题是恢复投资者已经明显丧失的信心。
这就需要国家中的头面人物、最有影响力的人、最值得公众(公众不是普通民众,不是老百姓,而是有权人和有钱人)信任的人为此背书,只要这些人认同,就足以影响全体民众的舆论,不会再有人质问进一步改革计划了。
这些头面人物便是显贵。
显贵会议
显贵会议定于1786年11月29日召开,成员名单由卡隆草拟、国王审定,共144名,包括7名亲王,14名主教,12名国务大臣和督察官,12名税区地区代表,36名有爵位的贵族,38名法官, 25名大城市市长。
经过多次拖延之后,显贵会议最终在1787年2月22日召开。但显贵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只达成一些原则上的共识:
1,几乎一致赞成税收应该平均分摊到国家的每一个人头上,教士和三级会议地区的代表也仅仅认为税赋均摊和统一征收是两码事;
2,一致赞成建立省议会、废除关税壁垒和放松对谷物贸易的控制。
原则上的共识并不等于实际操作上的认同,最坚决的反对来自教士团体。这份改革计划一旦实施,教士团体不再享有直接税豁免权,同时还必须变卖财产清偿债务,这使教士无法再以借债援助国家财政为由逃避纳税,教士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将会被连根拔除。因此,高级教士一边对土地税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提出质疑,一边采用拖延战术,表示未教士会议的允许,他们无法批准这种根本性的措施,而教士会议要在年底才能召开。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其他权贵持续不断的反对,教士的抵触不会奏效。卡隆的政敌们大肆诋毁这位改革操刀者,他们只想借显贵会议扳倒卡隆,如有可能便取而代之,国家问题是其次的。掌玺大臣米罗梅尼尔Miromesnil、图卢兹大主教德布里耶纳 De Brienne、前财政总监Necker等都急切地利用教士对改革计划的批评,借口卡隆拒绝泄露国家财政账目,把焦点转移到改革必要性上,国家是否存在财政危机而推进这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并质问赤字的原因是不是1783年以来众臣的奢侈挥霍。在卡隆勉强公布财政账目之后,这些人又对改革合法性提出质疑,如此重大的事情,只有得到全国性的自由表决获得认可后,才是合法的,至少要得到全国三级会议的批准。
全国三级会议并未召开,卡隆却自作聪明,于3月12日强制宣布显贵会议已经对所有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这令国王龙颜大悦,显贵们却愤怒异常,更加不合作。
在显贵会议事实上已经瘫痪的情况下,卡隆决定搬救兵,绕过显贵会议,直接求助民众舆论,把财政危机的实情以及政府的对策公之于众,将反对派定性为特权者,无视国家整理利益,只顾谋取私利。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动用公共压力迫使显贵会议屈服。
但公众并未站在卡隆一边,相反,他们认为卡隆的计划无非是增税,即使真的存在财政危机,也是卡隆带来的问题,连国家的头面人物都不信任卡隆,这个计划一定是个阴谋。
卡隆未能重建信誉,反而失去了最后一张牌,显贵们信心大增,联合起来发动致命一击,在国王面前不断抨击卡隆。在卡隆一人和众多显贵们之间,国王只能选择显贵,4月8日罢免了卡隆,同时也废黜了反对者掌玺大臣米罗梅尼尔,暗示他对反对改革者绝不手软。但国王并不放弃改革,改组政府班子,寄希望新班子能使显贵会议通过这些改革计划。
待续···
大伙居然把沙发给我留着,那我就笑纳了,哈哈哈! derek 发表于 2014-10-21 15: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伙居然把沙发给我留着,那我就笑纳了,哈哈哈!
写得太文,话题又严肃,不太好八卦,毕竟三国演义比三国志看起来更带劲。 写得真好啊。刚到关键地方怎么就停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