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疑案解析(我的读书心得)
1. 为什么秦亡之后是楚汉相争的局面?答:因为战国七雄中真正被秦国打痛的是原属于三晋的韩赵魏三国,燕国本来是个僻处北疆的弱国,齐国自从被五国联军联合灭国一次之后就失去了上进之心,只有楚国并未伤元气。战国时楚国还灭掉了越国(包括春秋的吴越全部),鲁国,南边打到了云南。秦始皇一开始用20万大军攻楚被打败,后来出动了全国的兵力60万大军由老将王翦率领与楚军对峙一年多,才最后打败了楚军。历史上如果不是秦国统一中国的话,那最可能统一的就是楚国。可以说秦国最后吞并楚国是很勉强的,楚国人也一直不服气宣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的反秦大起义实质是六国残余势力的一次大反扑,可以称为六国复国运动。陈涉发难时距秦始皇统一六国只间隔了十五年。在大泽乡起义后,六国都纷纷趁机复国。从以上所述的形势看,这场反秦复国运动中唱主角地位的必然是楚国人。事实上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的也正是项羽率领的楚军,其他各国根本不能与秦军正面对抗。所谓的楚汉相争实质是楚国人的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是刘邦呢?因为刘邦入关中后通过约法三章赢得了原秦国人的民心支持,可以说他是集合了原秦楚两国的力量与项羽抗争。而项羽则以火烧阿房宫的方式和坑杀20万秦军的方式对秦国进行了政治报复,同时项羽树敌众多,两个原部下彭越、英布反出到了刘邦的阵营,原齐国贵族又对他不服,这样他腹背受敌,总是同时要面对多个战场,就算再能打最后也要被活活耗死。确实楚汉相争四年间,项羽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过,只输了最后一战就是垓下之战。那一仗也是由韩信主持,各国诸侯联军十面埋伏才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部队。刘邦的汉朝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顺便说一下,汉承秦制,汉法与秦法同样严酷。废除肉刑要等到汉文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要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皇帝对秦制的改良主要在两点:一是将原六国地区重新实行了诸侯分封制,但诸侯王也都是刘家子弟;二是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不再搞大工程扰民。 2.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边患始终不能根除?答:实际游牧民族的总人数包括男女老少在内从来未超过200万,早期没有马镫的骑兵攻击力也并不强。骑兵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机动性,野战中极容易在战场局部造成以多打少的形势。一旦游牧民族先于中原王朝完成统一后,优势更为明显。在中原王朝完成统一后的强势期,游牧民族从来占不到便宜,相反总是被打得满地找牙。因为中原王朝可以集中全部汉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抗游牧民族。秦朝以后,汉地的人口就超过2000万了。
但是汉文明以耕作立国,北方戈壁苦寒之地不能农耕,汉民不能扎根。派遣军队戍边的话,后勤线不能支持还是要依靠内地,那样做相当于出钱供养了一支游牧民族的骑兵。经济上还不如学游牧骑兵去内地抢劫呢。所以后来对游牧民族主要是采取和亲和互市政策,挑动其内部互斗,出钱雇佣其中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为自己守边。在农耕线的边境则修建长城,构成一道堡垒线,主要是防止游牧骑兵的突袭。
长城的走势刚好是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这条线以北,降水稀少,只适合放牧;以南才适合农耕。按照竺可桢教授发现的气温线,北方气候变冷的时候游牧民族迫于生存压力南下抢劫的时候,就是中国历史上边患频频爆发的时候。
历史上从最早的汉武帝起,不是没想过根除边患。但是打了几十年,导致“海内户口减半”,也还是没能彻底剪除残余的游牧民族。后来明成祖朱棣五次扫北,也是劳而无功。
在历史上,强盛期的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绩都是赫赫有名的。汉击匈奴,唐破突厥,其后残余势力逃到欧洲和中东,差点让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灭国。
间接可见汉人的兵威。
3.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的主流?
答:因为儒家自其创始人孔子起,有其自身的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虽然儒家教育出来的学生并不必然信奉孔子那一套,比如李斯韩非本来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墨子也入过儒门。但反过来他们也并不排斥儒家在民间的传播。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儒生在当时社会里普遍被视作最有学问的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承认既成事实。
儒家学说有与朝廷相容的一面,例如刘邦称帝时的礼仪就是由儒生叔孙通制定的,因为儒家尊奉的教主就是周公;另一方面不相容的一面,就是儒家坚持古典贵族民主的那一套,要求分权,天子与诸侯(后来是贵族,士族,士大夫,官绅,庶民)共治。
董仲舒提出的那一套学说已经杂糅了其他诸子百家的许多观念,而不同于原始的儒家。天人感应承认了神权政治的现实,皇帝即为天子,另一方面把对神旨的解释权留给了儒生。儒生可以借天象示警劝谏君王,甚至承认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和平禅让的适用五德相生说,汤武革命的适用五德相克说。德配天子,而天子也可以失德,那时候就要另选天子执政。这是不能为帝王所容的。所以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并未在政治上得以重用,只是教书育人。汉宣帝后来一语道破奥秘:汉家自有法度,以霸王道杂之。
按照这套学说,汉末真的进行了一番改受天命的实验。王莽成为中国第一个民主选举并和平上台的皇帝,当然也是唯一一个。可惜他上台后按照儒家理论进行的改革都失败了,政权也覆灭了,最后在历史上反而留下了“奸贼篡国”的骂名。
从此儒家也就不再提彻底掌权的事,而继续与皇帝互相利用,共同执政下去。
4. 为什么历代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屡禁不能止?
答:儒家对帝王并非无条件的拥护,专制帝王也不会完全的信任属下臣僚。中国历代政治是皇权与相权共治的二元政治。但一旦江山坐稳后,皇权就开始侵夺相权,用自己的秘书代替宰相任事,直到自己的秘书变成新的实质上的宰相,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政治用尚书取代丞相,唐朝时合三省的职权才相当于汉朝丞相的职权,宋太祖时宰相被取消了上殿与皇帝共坐议事的权利,明太祖干脆直接废除宰相的名号。但是以上种种措施均不能彻底消灭相权的存在。
皇帝只能图谋分化臣下百官分而治之,一方面皇帝厌恶党争,另一方面皇帝又需要百官结党互相对抗。实质上皇帝是希望集结亲信组成无限忠于自己的帝党。
从皇帝的角度看,他需要什么样的亲信呢?一要无限忠于自己并为自己所熟悉;二要无私心相对被其他官僚所孤立;三是其权力全来自自己授予,完全依附于自己;四是无法组建班底私相授受传递权力;总而言之,全心全意为皇帝服务。
完美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宦官了。外戚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继续掌权保富贵的因素,奸臣根本上还是臣子可能与其他官僚达成妥协欺骗自己,亲王理论上有与自己竞争大位的可能性,藩镇更不可能完全依附自己。只有宦官,士大夫出于强烈的道德感厌恶宦官,从小一起在宫中陪伴长大而极为熟悉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宦官大多缺少文化无法与百官结成一党,最后宦官生殖器被阉割后无法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彻底篡权,也就意味着无私心。
历代皇帝集权程度越来越深,而皇帝毕竟不可能做到真的孤家寡人,他需要人来帮自己分担工作和职责。于是宦官广泛的作为秘书、特务、监军、使者参与到政治中。越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宦官掌权的程度越深越重。世界历史上,东罗马帝国、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同样有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专制帝王在管理上所面对的授权难题。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还曾经实行过百官必须阉割后才能做官的制度规定,可见帝王的困扰。
简而言之,宦官是帝王的代理人。中国汉、北魏、唐、明四朝都是中央集权,宦官专权自然愈演愈烈。抛去文官妖魔化的因素,其中唐代宦官掌握了禁军军权为祸最烈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其他几朝皇帝尚能有效控制。而元清两朝作为外族入主中原,属于部族政权,百官内部就存在民族纷争,也就不需要特意推出宦官制度了。
5. 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答:因为隋唐胡化的因素很重,胡俗由女人持家,老婆也参与管家。北魏有文明太后,高欢有娄太后参与政权很深。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甚至被百官称颂为丈夫的贤内助,对丈夫事业帮助极大,这些都是属于正面的惯例。
中国早期比如汉朝的吕后等也有相同的情况,同样源于女人管家的情况。
武则天帮丈夫除掉了权臣长孙无忌集团,政治上也很有见识,很早就参与了执政。由于李治身体很早就不好,她等于实际上是皇帝的首席秘书,直到30多年后李治驾崩。武则天是做了几年太后后才称帝的,她称帝时已经70岁,是历史上年纪最大的皇帝。用粗泛的概念,可以将她看做太后执政的一个特例,特殊在她的身体一直很健康,而且称帝的意志又很坚决。即便如此,武则天也隐忍了30多年,也付出了告密政治的代价,李唐皇族几乎被杀绝,自己的四个儿子两个横死两个被废。折腾了一二十年,最后还是将皇权还给了李家,虽然也是自己的儿子。总体来说,这只是一个特例。太后垂帘听政,历史上多得是。
6.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实际上三足鼎立持续的局面持续很短,主要是208年赤壁之战到263年魏灭蜀的55年,其余时间属于群雄纷争或南北对立的局面。北方不能早统一的原因在于赤壁之战曹操过于冒进,而之后几十年北方先后遭遇了两次改朝换代,内斗剧烈,因而未能抓住有利机会。
而南方一时能够自保,却无力北进,只能短暂的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因此这是南北朝的预演,开六朝偏安江南的先河。不过孙吴政权更为废柴,先是让刘备赤壁之战后坐大,后又为荆州与刘备闹了个鸡飞狗跳,侥幸靠北方的混乱偏安了几十年。勉强从好的一面说,这是南方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至少南方已经可以做到自保。至于南方超过北方要到北宋了。
三国深入人心主要靠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在南宋以后的传播,老百姓爱听历史讲古,乱世英雄事迹多,群雄混战时期线索过于杂乱,南北对峙又不如三足鼎立有变数。因此三国的故事被传播的最多是符合传播学规律的。即便如此,孙吴也只能成为配角,人们怀念与爱戴的也还是念念不忘北伐的诸葛亮与蜀汉。
Ps:襄阳城从此成为南北对峙中的主角,得襄阳可得江南。襄阳城的得失成为南北时局对立的关键中枢,赤壁之战时的荆州城就在襄阳,岳飞也是靠荆襄为基地对抗金兵的。网上有人也曾经提出,李自成若能建立稳固的荆襄根据地的话,在一片石大战后也许还有翻盘的可能性。到了近代,由于铁路的开通这个主角地位才让给了武汉三镇。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20 15: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6.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实际上三足鼎立持续的局面持续很短,主要是208年赤壁之战到263年魏灭 ...
楼主有独立见解,支持。
RE: 中国历史上的疑案解析(我的读书心得)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19 0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2.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边患始终不能根除?
答:实际游牧民族的总人数包括男女老少在内从来未超过200万, ...
草原部落其实输不起,储备太低了。 7.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答:实际上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游民起义。武装起来的游民就是军队,散落民间的就是黑社会(包括帮会、邪教和豪强地主)。陈涉不是纯粹的农民,而是前楚国的军人;项羽是前贵族子弟,刘邦是掌管治安的小吏相当于现代的警务人员;刘秀是地方豪强,黄巾是邪教,黄巢是贩私盐的黑社会,高欢宇文泰是六镇出身的军人,杨坚李渊是大将身份的外戚,曹操司马懿刘裕赵匡胤直接是大将,朱元璋是明教徒。当朝廷衰弱接近崩溃的时候,这些有武力经验的人就趁机武装流民割据一方,进而争夺天下。用那句话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而朝廷衰弱接近崩溃的标志就是土地兼并加剧,使得更多的人成为流民。而真正的农民只要有能分得一块地耕种的话,就会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们暂时的加入使流民武装的基数变大,成功的可能性就大;而分田使他们回归田间则有利于消灭或者控制流民武装,或者直接为新朝廷所用。可见分田不是革命成功的保证,而是秩序重建的保证。
一旦中央政府缓过气来,必定会毫不手软的打击这些潜在的反政府武装势力。因此黑社会生存的最佳路线是接受招安去剿灭其他贼寇。而老百姓也不得私自结社,慢慢减弱民间社会的组织性。对于一般性的民间反抗,政府组建一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就可以轻松扑灭。但是一旦正规军主力被击破歼灭后,地方州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对抗外来的敌军。这就是蒙元满清能够轻松入主中原的原因,之前的辽金主要是不能适应南方的气候。
因此宋以后的朝代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更长的时期,内部割据情况越来越少,但是王朝末期反而更容易被外族入侵得手。本来可能成为军阀的那些正规军将领和黑社会成员也都纷纷投降外族,调转枪口攻打中原王朝。因为他们很清楚,帮中原王朝打击外族,成功后最好的可能性也只是像岳飞一样被作为藩镇剪除,那还不如投降异族。傻逼过一次后就绝不会再傻逼第二次了。
用大汉奸吴化文的话说:日本胜了,我们当汉奸当然有光明的前途;国民党胜了会让我们去剿共匪,我们当然有光明的前途;最后委员长不要我们,我们还可以加入共产党去打国民党,同样有光明的前途。
8.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组织严密的一神教?
答:中国长期保持了多神教以及祖宗崇拜的局面。实际上在汉代经过理论整合,已经确立了炎黄的祖神地位和太一的天神地位。但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太一神格的神学论述缺乏严格论证,很难说服人,这一点在佛教传播到中华与之相对比时显得极为明显。
实际汉末魏晋时首先兴盛的是由道家思想而来的玄学,但很快就败给了佛教,同时期产生的本土宗教道教一直不敌佛教,即使是在声称道家祖师老子李耳是皇室祖先的李唐王朝也同样如此,这期间三教一直斗争激烈。
首先是佛教作出妥协,产生了中国化色彩的禅宗和更接近道家的净土宗。宋以后三教合一的观念开始被倡导。王重阳参照佛教仪式开创了道士出家禁欲的新规矩,这就是道教中的全真一派。而儒家士大夫则倡导理学,理学被称为实际是禅学,仿照佛教高僧的语录体大讲修身养性。很多高官文豪退休年老后也爱拜经礼佛,研讨佛学。佛学中的因明学帮助中国人建立了逻辑学传统,因之留下了许多禅宗公案,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而理学以“天理”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宇宙逻辑及认识体系。后来的陆王心学也并未脱离理学的范畴,他们与程朱学派的分歧主要在“渐悟”与“顿悟”之争上。在明以后的通俗小说《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已经完全成为中国化的神祇。而民间的庙宇中,三教神灵共居一室也成为再自然不过的场面。
中国至此建立了粗疏的主神概念,就是玉皇大帝。
至于共产主义的传入,可以视为中国彻底建立组织严密的一神教的开始。
9.为什么中国错过了地理大发现?
答:大航海时代的初衷是开辟到中国的新航路,意味着拿到了到天堂之国的钥匙,阴差阳错的发现了新大陆。而作为新航路目的地的中国,自然不会热衷于此,你家里有的是金银财宝,还愿意出外去抢劫吗?
只要中国有意愿,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支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参见郑和率领的船队。但是就经济成本而言,维持一支纯粹的海军做花钱的摆设是很昂贵的。西欧那些航海的探险家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们都只拥有几艘小船,而且他们既是商人同时也兼职海盗,具体属于什么身份完全要看他们面对的对手,对手比他们弱的就动手抢劫,对手比他们强的就老老实实做买卖,此外他们还是黑奴贩子和殖民者。这样他们自然有暴利可赚取。
同时期的中国沿海也同样有海盗,不过他们抢劫的对象是中国大陆,这就是明朝中叶的倭患。所谓的倭寇里很多其实是被逼下海的中国老百姓,成为海商兼海盗,这是当时的国际惯例。明朝政府最后一方面通过武力打击,例如戚家军剿倭;另一方面放开沿海互市贸易,才终结了倭患。
当时中国海盗的势力比如王直,郑芝龙等占据日本不在话下。郑成功从大陆沿海败退后,还能独力驱逐占据台湾的荷兰人。相比他们的西欧同行来说有过之无不及。
但是西欧海盗背后有国家的支持,长期积累的财富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西欧海军不可与往日通体并论。而中国的海盗长期被打击无法做大,在鸦片战争后就销声匿迹了。
按照《白银资本》的观点,中国才是地理大发现的最大获益者,西欧人在美洲辛辛苦苦挖出来的金银大部分在国际贸易中输送到了东方,在19世纪工业革命前中国长期处于贸易入超局面,直到英国人卑鄙的走私贩卖起了毒品——鸦片才彻底扭转局面。
印象中明清并没有极度繁荣的局面,是因为同期也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清乾隆时期中国人口迅速的超过了一亿大关。
10、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
答:太平天国本质上就是一个邪教,借用基督教的一些说法只是个偶然,与西化无任何关联。邪教排斥士大夫阶层和孔孟道统,而满清虽然背后小动作不断表面上却开通和灵活得多,因此以曾国藩为首的士大夫的导向就自然不过了。
太平天国的成功取决于满清军制的极度衰落和腐朽,几千人的战场干架就是大战役,而邪教教义的严格保证了太平军军纪严格,虽然战略战术上常犯错误但仍比对手胜出。太平军早期从广西带出来的那两万多”老兄弟”可称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天京事变后道义基础和高层人才损失殆尽,军纪涣散,就种下了失败的必然命运。之后还能挣扎十来年,我怀疑是曾国藩效法“司马敌诸葛之智”的故意行为,让太平军搞掉了江南、江北大营,从此清廷在南方只能依赖湘淮军事集团的合作。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与元末的红巾军起义一样,成功了也不过是又一次改朝换代。只不过这一次是两湖地区的楚人干掉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太平军,与朱元璋和陈友谅一战的结局刚好相反,其他没什么两样。至于曾国藩个人未能称帝起兵,是因为他个人不像朱元璋那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所以不想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属于历史的偶然,但从此满清的覆灭已经是早晚的事了。真正为中国历史带来新空气的是随后由湘淮军事集团为主的汉族官员发起的洋务运动。
11、为什么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一成一败?
答:主要不在那些代表人物的认识,而在体制内的认识。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地方上的藩阀起事,朝廷内是万众一心。而在中国,满清朝廷还在,对于汉人官绅势力的坐大有天然戒心,体制内形不成合力。
清廷一方面用开明派搞洋务运动,增加财源;另一方面用保守派言官给洋务派扣“汉奸卖国贼买办”的帽子,最终使洋务运动被成功扭曲。从“天津教案”到“甲午战争”都是这个路数,成则由清廷领功,败则借机削藩。“天津教案”后曾国藩被迫下台,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实力大损。反过来,中法战争后李鸿章主张妥协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派系被削藩,马尾海战中他对张佩纶等清流中人的暗算也是够黑的。
真正的转机来自百日维新。甲午后变法维新其实是朝野共识,但康梁投机冒进想抓权,招来慈禧太后的全面政治报复,保守派全面得势,随之有了义和团运动和之后的战争惨败。南方借机在搞“东南互保”。战后借八国联军要求惩办祸首的要求,保守派被全面清洗。地方上的割据格局被正式固定。新政也全面铺开。
之后,慈禧太后时候满洲的一班少年亲贵想重新授权,招致汉族官绅的反弹,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袁世凯,黎元洪等人,与孙中山的努力无关。其目标实际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清洗旗人的政治势力。所谓的民主共和并不是参与革命的大部分人的目标。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21 2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
答:太平天国本质上就是一个邪教,借用基督教的一些说法只是个偶然,与西化无 ...
太平天国本质上是邪教. 先顶再看。这个要支持的。 很有意思,有自己的观点。很是对我的胃口。支持!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21 2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
答:太平天国本质上就是一个邪教,借用基督教的一些说法只是个偶然,与西化无 ...
为何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推崇太平天国?此为兄弟疑问。我认为其是邪教,但两个伟人看法肯定有原因。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6-20 2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何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推崇太平天国?此为兄弟疑问。我认为其是邪教,但两个伟人看法肯定有原因。
看毛泽东传,主席是推崇曾国藩的。 12.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成败?
答:本来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冲击后的手段和思路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中国朝廷存在满汉之防,满族皇帝对汉族官僚群体的壮大有天然戒心,反过来这也引发了汉人从精英到民众的集体不满,最终导致了排满运动,也就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赶跑了满族皇帝后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试图填补这个真空的袁世凯个人遇到巨大的尴尬。因为传统中国的核心支柱是科举制度,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当官成为统治中国的精英阶层。但是作为当时中国最有能力的领导者袁世凯本人,却非科举正途出生。并且袁世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中断然一举废除了科举制度,这里很难排除袁世凯个人的私心考虑,但也因此遭致了许多读书人对袁的个人的仇视。
这些失意的读书人(现在他们被叫做知识分子)被迫各自自寻出路,从而导致清末思想界从革命排满到民主共和再到君主立宪救国各种思潮的极度活跃。民国之后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
首先登场的是传统的日式君主立宪方案,结果是失败,袁世凯因此病死后也被彻底妖魔化。但是在袁世凯身后掌权的仍然是北洋武人集团,知识分子群体未能大获全胜,而且内部也一盘散沙,各种怪论都有,这进一步加剧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满。于是他们尝试从争夺思想舆论界的领导权入手,以西化的“民主与科学”为道义制高点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一定成果——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一夜成名后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人满足于在舆论界已经夺取的地位开始保守化,另一部分人仍然对没有获得政治上的实权感到不满。最后其中最激进的一批人开始学习俄式革命道路,并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势力开始壮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及1924年后一定程度上被改造过的国民党。他们建立的党国体制完成了对军人群体和文人官僚群体的整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在辛亥革命后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续上:由于中共对自身政权合法性来源的追溯,五四运动被捧上了政治神坛,但是更重要的新文化运动在教科书上就被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于五四运动时鼓吹的西化主张绝大多数并没有成为现实,而只是历史的一个插曲。 废除科举——打到孔家店——接受共产主义信仰——整风运动(党内)——反右(党外),这是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一个基本路线图 文化大革命则是代表了传统共产主义信仰的全面危机 不错,楼主继续 内容有点意思。
不过,貌似文不对题呀{:soso_e104:}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6-20 2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何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推崇太平天国?此为兄弟疑问。我认为其是邪教,但两个伟人看法肯定有原因。
政治正确的需要,不得不这样说。 本帖最后由 西伊 于 2012-6-29 19:09 编辑
愚者乐言 如何文不对题? 发表于 10 分钟前
这个嘛,那就说说个人浅见,供楼主参考。
窃以为 “中国历史上的疑案” 首先让人联想到破案,联想到真相不明的事件。而楼主所谈的,是个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以解答的疑问,有些可能是近来才得到了合理解释,而有些大概早有公论。把这些话题称作 “疑案” ,大概不妥吧。 西伊 发表于 2012-6-29 17: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嘛,那就说说个人浅见,供楼主参考。
窃以为 “中国历史上的疑案” 首先让人联想到破案,联想到真相 ...
哦,我这个是案例的案 也探讨一下
赶跑了满族皇帝的其实是袁世凯和他的新军,还有各地方势力对清廷不支持,南方革命者只是个导火索 键盘无电 发表于 2012-6-29 2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探讨一下
赶跑了满族皇帝的其实是袁世凯和他的新军,还有各地方势力对清廷不支持,南方革命者只是个导火 ...
南方新军起事的目标是排满,这是革命的内涵 好文啊。
现在的历史书想要吃透,真得自己多看多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