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9-28 18:02:39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9-27 2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我放下后面的,给她专门补习乘除法。
既然到了我手里,那就认真对待问题。

祝你马到成功!

看坛友们的回复,你是一位教师吧。谢谢你了,:handshake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11-16 17:23:14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4-11-16 17:28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9-28 18: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祝你马到成功!

看坛友们的回复,你是一位教师吧。谢谢你了,
hah ,不是,俺只是给熟人和自己家里的教书。
不过有时想可能当老师会好些吧:lol

现在我碰到问题了,她乘法还好,除法交了两个星期了,我感觉她有抵触,学习除法的时候自己一不开心就乱写,真的非常生气。不过前段教她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可能段考她这门考的比较好。我发现她其他科有这个问题,不认真读书上的知识点,我虽然在很多门把线索给她串起来。

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个例,这个娃对做题目完全没有思路,不对照课本,知识点非常模糊。历史好可能是因为我讲完书之后还讲了习题的缘故,现在的小学生教育真成问题,她那样的,小学考试居然还能得个七八十分。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1-18 00:28:01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4-11-18 05:21 编辑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11-16 17: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ah ,不是,俺只是给熟人和自己家里的教书。
不过有时想可能当老师会好些吧



小学就要补历史了?看楼主重点在知识点的补习和串联,感觉孩子还被动的,楼主有没有尝试让孩子自己找知识点,自己去做串接?

我觉得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孩子角度看,数学除法,可能是卡在那个地方没有想通?是否孩子对十进制多位数的意义没有理解?如果把一个多位数如749转换成749=7*100+4*10+9, 反复多练几次,这样做除法时,那没有除完的余数的意义,孩子慢慢也能理解了。数学比较抽象,我们大人认为简单常识性的东西,正是孩子以她的认知不能理解的地方。

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我家爷爷,可以说是数学专家级别的,但在我女儿小时候教她多位数乘法时把孩子教哭了,我一看这情况,就接过手来教。原因可能是爷爷忽略了一些他认为是常理性的东西,而恰恰是孩子思维没有转过来的地方,而我的方法无非是从孩子的思维角度出发,帮她搞明白。我女儿后来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做奥数题,得到极大的提高。

以上建议,仅供楼主参考。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1-18 16:19:30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1-18 0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学就要补历史了?看楼主重点在知识点的补习和串联,感觉孩子还被动的,楼主有没有尝试让孩子自己找知 ...

爷爷教曾孙女,难得,难得。

说个你不爱听的话。与其做奥数,不如扎实学点真的数学。我小时候的奥数非常好,可惜是无用功。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1-19 04:30:59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1-18 16: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爷爷教曾孙女,难得,难得。

说个你不爱听的话。与其做奥数,不如扎实学点真的数学。我小时候的奥数非 ...

呵呵,不是曾孙女,是教孙女。

谢谢提醒,我家的孩子小学初中的数学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用国内的数学教材自学(她自己看书学,有问题再问那种),一边在大人的辅导下做我们这里的数学竞赛真题,不是很难那种,但有助于孩子开阔思路,几年下来,感觉脑子开了窍,高中学起数学比同龄孩子容易一些。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1-19 13:23:53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1-19 04: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不是曾孙女,是教孙女。

谢谢提醒,我家的孩子小学初中的数学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用国内的 ...

呵呵,你说“我家爷爷”我理解成你这一辈的爷爷了。呃……

你的孩子开窍的比较早,以后学理工类的专业会很容易。祝成才。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1-21 21:16:36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11-16 17: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ah ,不是,俺只是给熟人和自己家里的教书。
不过有时想可能当老师会好些吧



temptemple:你好!

现在老师这个职业也很难的。要看学校领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的。一切向西方看齐的校领导,会让老师们非常难过的。

我在辅导小子除法的时候,没有去讲为什么。因为数理意义的逻辑性太强,小子当时的逻辑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只会拔苗助长,反而不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通过下面三个方法来辅导的。

一、用“验证题目有没有做对”的引子,让小子倒过来用乘法验算。比如,4÷2=2 。验证,2×2=4 。小子发现以前学的知识可以用上,就比较开心。做题正确率高,强化作用大。

建立乘法验证理念,主要在个位数的的时候,技巧的提高,在两位数。我在两位数的时候,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来让小子熟练这种验证方法的运用。两位数过了,多位数也就很容易过。

二、玩扑克的24点,利用小子的好胜心来学习,在玩中学习。一开始,扑克的“J Q K”和大小司令全都剔除。两人各拿一半数量的扑克,每次各出两张,通过加减乘除,使结果等于24。输者要吃进这四张牌。谁手上最先没有牌,谁胜。等小子玩熟练了,再加上“J Q K”。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我可以控制输赢。小子不熟练的时候,放他的水。让他赢几次。赢老爸,这是小子多么大的愿望。那个劲头可以不吃巧克力也干。一旦赢了,那个美的呀,鼻涕泡都吹出来了。等他熟练了,就不让他那么容易赢了。这个方法对小子提高运算能力影响很大。

第三、运用注意力最佳时间段,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人们观察对象效率并不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成人因为自控能力强,任务目标明确,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小子在大班和小一的时候,注意力保持时间符合中国儿童的常数,十五分钟多一点。这样,我在讲解除法(其他算术也同样)时,每次只讲一点,每次不超过十五分钟。由于这个时候的孩子机械记忆力非常强,一般讲一两次,只要懂了,就会记得很牢。这样,积少成多,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加减乘除的算术理念。

这是我对付小子学算术的方法。可能还有一些方法。时间长了,有些试过,效果不好的,也就记不起来了。等有想起来再补充。

孩子做题没有思路,是当下中国向西方学教育方法中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老师教授,一般讲原理,讲例题,讲所谓的“举一反三”等等。就是很少讲“适用条件”。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习得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多。当遇到一个求解问题的时候,在脑海中会同时出现多个解决的方法,方案。哪一个是最佳的方法或方案,这才是孩子们解题认知中的第一个核心内容。由于没有适用条件(边界)的知识和推演能力。孩子们就非常困惑于哪个方法或方案是最恰当的。做题速度就非常慢。如果方法掌握得不熟练的,自然就会用他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方法去碰运气。

老师没有讲适用条件的意识和教学活动。面对如大海般的各型各类题目,和孩子们解题的状况,只能通过题海战术,以求得孩子们良好的机械记忆能力,在考试时遇到类似或者相同的题目时,能及时回忆起来,完成解题。

其实我国传统的数理教育是整体性着眼的,是非常关注方法运用的适用条件和边界。在“光荣孤立”时代,在前苏联和中国传统数学教育下,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数学人才可以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完成工农业和国防的各项建设任务需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于敏。

在培养小子数学能力中,我与夫人都是比较注重方法,技巧,适用条件,整体描述的统一。所以,小子的数学能力比较强。现在实验室里已经得到一个绰号“证伪小王子”。在师兄师姐们进入实验前,帮助他们进行数学上的理论验证,以减少不确定性和过边界的假设。

数学,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国当下的数学教育的有些作法却走了另一面。学生知识不成体系现象,是集合的边界不确立造成的,而适用条件,就是构成边界的主要因素。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小鱼儿2014 发表于 2014-11-27 15:25:56

其实,你自己教,
也知道,
有些问题只讲一次,就明白,
有些问题,要讲多两次吧?
学校课堂里也应该一样吧,
一个班里甘多个人,
要讲几多次?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1-28 06:56:59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1-21 2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emptemple:你好!

现在老师这个职业也很难的。要看学校领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的。一切向西方看齐的 ...

老槐兄,能将“证伪小王子”的培养方法系统的讲一下吗?这方法是否可用于女孩,有心理学的依据吗?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3 19:41:04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1-28 06: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能将“证伪小王子”的培养方法系统的讲一下吗?这方法是否可用于女孩,有心理学的依据吗?

等而下之:你好!

小子的教育方法,是我在学习中,育儿实践中,以及与朋友们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适合他的方法。主要体会,在“育子心得”那几个帖子里。

这些方法,适合女孩子的,虽然性别角色的学习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主要集中在人际方面。狭义的知识学习(学校传授)上,性别差异的影响非常小。

我写心得之前,想过要写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心理学的范围之内。主干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三者是我朋友的专业,社会心理学是我的专业。如果了解心理学史的坛友,容易找到这些方法依据的心理学原理和效应,在哪些分支上的。

由于许多内容涉及到我朋友们正在编写的教材,以及“实时解决问题”“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愿望,在心得中没有系统地解释当今前沿的心理学以及我国心理学人的最新成果。也没有把依据的心理学原理和效应进行展开。

在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思想下,心得中的某一方法,一般会集中了心理学细分学科中的不同内容,比如,强化理论与认知理论的结合,社会生物流派与心理动力学派的合流。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描述中,我基本上都讲了它们综合后的形成的思想。以希望思想统领方法。

如果就系统育子的问题展开,你能不能在“育子心得”那里在展开,根据问题,我可以围绕我育小子的体会再展开。如果我不了解的,或者描述不恰当的,我可以询问我的朋友。他们有些就在老师岗位上,或者正在从事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孩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希望我们共同讨论,为宝宝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8 21:03:32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1-28 06: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能将“证伪小王子”的培养方法系统的讲一下吗?这方法是否可用于女孩,有心理学的依据吗?

等而下之:你好!

你的点评我看到了。可能是我理解有误,把你专指的“证伪”,理解为育子过程。现在就培养小子理解适用条件聊一下。

从数理上讲,适用条件,就是集合的约束条件。

加法这个集合的成立,计算对象的抽象为约束条件之一。比如七个苹果,七个梨,七只猫,要抽象出数“七”这个数。要抽去苹果,梨,猫这类具体物质属性。

计算对象的集合,或者归属是约束条件之二。比如,我教小子做加法的时候,就说,爷爷给你七个苹果,妈妈给你七个苹果,现在你共有几个苹果?这里,“你共有”是归属。这样,小子就容易理解,就知道可以用加法来得到现在自己拥有几个苹果了。

抽象的种属划分是约束条件之三。比如,爷爷给小子七个苹果,夫人给小子七个梨。如果我说,一共有多少苹果时,小子多半会两难,他无法判断我问他的是苹果,还是苹果加梨。因为小子在这个年龄段时,知道苹果与梨的区别,也知道苹果与梨是有某些共性的物品。这个共性就是“水果”,也就是种。当我们说,“几个苹果?几个梨?”,或者“几个水果”时,孩子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单独问“几个苹果”,或者“几个梨”,就会有延迟回答的现象。前面的叙述时的“爷爷给你七个苹果,妈妈给你七个梨”,以及孩子内心的水果,苹果,梨这类概念之间就会打架,产生认知上的困惑。

同理,在做乘法的时候。和孩子说,爷爷给了七个苹果,妈妈给了七个苹果,爸爸给了七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小子当时就是用两次加法完成的。我就和小子说,你看,给你的都是苹果,而且都是七个苹果耶。你知道不知道,还有一种很高级的算法呢。三七二十一。快不快?小子兴趣自然来了,就问是什么算法。我就告诉他叫乘法。相同数量连续加,可以用这个方法。然后就说,除了爷爷,妈妈,爸爸之外,还有外公,外婆都给了你七个苹果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个方法。五个人,每人给你七个苹果,你可马上算出来,五七三十五。怎么样,比你的一个一个加过来快得多吧。小子自然要我告诉他,我就说有一个口诀表,你如果背下来,你就会算得很快的……

等小子会背九九表后,我有次和他说,爷爷给你七个苹果,妈妈给你七根香蕉,爸爸给你七个苹果,外公给你七只西瓜,外婆给你七根香蕉。你怎么算呢?小子当时就有点犯迷糊。一会儿才说,是算水果,还是算苹果,算香蕉,还是算西瓜?这个时候,我也就明白,小子对乘法是有所理解了。

抽象,集合,种属划分,是方法适用条件的三个基本维度。随着数理的高级延伸,适用条件的维度会增加。但是,也是这三个维度的扩展。只要这三个维度理解了,孩子们举一反三就比较容易操作。

孩子到了小学阶段,对适用条件不能理解,往往是认知能力有短板。比如抽象,有的孩子,三加四,五加八算不好,常算错。但是,当加上具体物体名称计算时,就能很好的完成操作。像三加四,改成三个苹果加四个苹果;五加八,改成五个梨加八个梨,孩子就能很快地算出正确的答案。这类小朋友用术语讲,就是”表象抽象过程“不能完成。在瑞文非言语测量的高级部分能很明确的分辨出这类小朋友。到了小四还不能完成,一般是大脑有生理损害,如果没有其他肢体表现的话,基本上是胎盘老化造成的。

小子当下在自然科学的实验室,自然科学是容易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的。实证科学一般遵循“现象——假说——受控实验”。在受控实验(实践检验)之前,当思想和数理工具丰富,相关知识积累充足时,可以进行理论检验。以降低实践检验风险和实验成本。假说成立之后。由于假说设立者的自我暗示效应,对自己建立假说心理趋同和坚定,很少能发现其不能自回其说,或者“少算”外延。这个时候,一个没有参加建立假说的第二人,通过其理论检验,容易发现假说的不完善或者根本缺陷。这样,在受控实验实施前消除这些问题,重建假说,对假说建立者无疑是保平安。假说的最重要基石就是集合的建立。在科学研究的高级阶段,集合一般都是可以通过数学来表达。小子今年刚读直博,没有参加师兄师姐们的研究项目,加之小子的数学相当不错,计算机技术又是强项。在接触学长们的研究项目时,通过仿真在计算机上展现学长们的假说,以判明真伪。“证伪小王子”出自小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证明了伊朗哥(伊朗人,剑桥博士,到实验室读博士后)某理论假设方向性错误,伊朗哥接受后给了小子的这个外号。后被学长们叫开了。

表面上看起来小子的在实验室里证伪很高级似的,其实,与开始学习数学时掌握适用条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运用的工具不同罢,知识的“是什么”不同罢了,而“如何知道知识是什么”是一样的。

我自以为是的理解你的回复,想象你所说的边界而解答,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符合你的期望。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没有说清楚的,请你直接指出来。在下面的跟贴中,我补充完善。谢谢你的点评,谢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2-8 23:21:07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4-12-9 00:18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8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而下之:你好!

你的点评我看到了。可能是我理解有误,把你专指的“证伪”,理解为育子过程。现在就 ...

谢谢老槐哥的分享,从您的解释,我才联想到我家孩子在三年级参加智力测试时,原来反反复复测试的就是这个种属划分概念。这是形象能力到抽象能力测试的考核范围。在海外智商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笔头智力测试,还可以自己通过约心理医生,由心理医生进行笔头和口头的测试。老槐哥是搞心理学的,可否介绍一下智商测试都测试那些心理学认知的概念?智商测试是可以准备的吗?我这样说是因为,在国外很多华人家长是希望通过进gifted 班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感觉国外的教育比较重视科学的实证性,从6、7年级开始就在学校里举办science fair,就是让孩子自己观察,提出假设,在自己设计实验,再自己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假说是否成立。这样的science fair一级一级搞上去,最上面就是高中生类似西屋奖这样全国级别的,学生搞的实验很高级了。简单插一句。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2-9 23:43:15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8 2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而下之:你好!

你的点评我看到了。可能是我理解有误,把你专指的“证伪”,理解为育子过程。现在就 ...

老槐兄,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您这句话"小子当时就有点犯迷糊。一会儿才说,是算水果,还是算苹果,算香蕉,还是算西瓜?这个时候,我也就明白,小子对乘法是有所理解了。"
     或者说您是从什么地方(依据)明白到,“小王子”对乘法有所理解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0 16:52:04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2-8 23: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哥的分享,从您的解释,我才联想到我家孩子在三年级参加智力测试时,原来反反复复测试的就是这 ...

silversky:你好!

西方教学讲实证与它的哲学思想有关。细分的内容也容易进行实证。

汉文化讲整体,在构成整体的各个分部没有掌握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整体分析的。所以,汉文化圈的教育非常关注早期的“是什么”的知识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如何知道是什么”。后者对整体性的要求非常高。习得者在科学研究上更有后劲。

要注意所谓智商,情商的说法。在正规的心理学里,是没有情商一说的。那是商业化操作中,商业用语。

在心理测量的早期,是有智商一说,也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后来人们发现,孩子们所谓智商的差异,是孩子们智力结构发展的先后造成的,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不是一平而推地发展,而是有的先发展,有的后发展。有的孩子是这个因素先发展,而有的是那个因素先发展。测量工具不可能面面俱到测量如此宏大的智力内容。这是一。第二,当智商测量后,不论成人动机如何,都会在潜意识的影响下,给孩子贴标签。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非常明显。我们知道,这个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像智商测量后的贴标签造成的负面作用远大过正面。所以,在最新的正规的教育及发展心理学教材中,没有智商分析的内容了,在心理统计中有,但是,是拿来当教训举例的。当然,有的学校比较保守,还会保留智商测量。特别是那些好的学校,往往用它来筛选学生。其目的与测量本身没有关系,与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在许多时候,人们会拿类似智商测量的内容对观察对象进行测量。这与智商测量不同的,特别是成人的测量。这种测量其实是在测量观察对象的智力结构构成。人的智力结构没有优劣之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0 17:42:55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2-9 23: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您这句话"小子当时就有点犯迷糊。一会儿才说,是算水果,还是算苹果,算香蕉,还 ...

等而下之:你好!

我了解小子是不是理解某事物的时候,常用模糊的问题来问他。如果问题明确,回答有可能是他正确理解了,有可能是他没有真正理解,是想当然的理解,或者是蒙的。

面对模糊提问,小子出现迷糊样,困惑样,那是他一方面对我的高度信任,"老爸是不会错"的情结在起作用力;另一方面,以他的掌握的知识,似乎老爸有错误。是这种矛盾状态下的表情。

我提问的背景是小子会背九九表了。题目是:爷爷给你七个苹果,妈妈给你七根香蕉,爸爸给你七个苹果,外公给你七只西瓜,外婆给你七根香蕉。你怎么算呢?模糊提问是“你怎么算呢?”是水果种的计算,还是苹果,香蕉,西瓜这些属的计算呢?提问中并没有指明。这样,小子如果明白种属与计算的关系,就会困惑究竟要算的是哪一个。

小子如果很爽快地说“算水果的话,35个。算苹果,14个。算香蕉14个。算西瓜七个。”那也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与小子的关系,他知道老爸是“天下最狡猾的狐狸”,便不断地判断自己的想法(其实是思路)是不是正确性,这种内省的表情就是迷糊。最后他的反问我,“是算水果,还是算苹果,算香蕉,还是算西瓜?”是他认为有这个种属与计算的关系在里面。这是我想要的。

计算的操作容易,适用条件的判断相对难。只有两者都理解了,才能说理解了算法。在上贴,是聊适用条件,就举了这个乘法的“种属与计算关系”的例子。

谢谢你的回复和提问。你的提问让我知道,我的表述中有“想当然的”成分。在以后的回复中要改正。真的非常感谢你,谢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2-11 00:49:58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0 16: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ilversky:你好!

西方教学讲实证与它的哲学思想有关。细分的内容也容易进行实证。


谢谢老槐哥的指教,关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结构,是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模式有无先天因素?成人后人的思维各有不同,有的形象思维强,有的抽象思维强。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那成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先天的因素多一些呢?还是后天的思维训练强化的内容不同造成的呢?

如对数字概念和简单算术运算的认知,孩子最开始的理解是建立在形象思维上的,如蒙台梭利的教具,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3%C9%CC%A8%CB%F3%C0%FB%BD%CC%BE%DF&fr=ala1,
我和别人争论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我的观点是这些教具是好的,但在孩子思维能力有提升空间的情况下,摆脱这些教具,让孩子进入抽象思维的思考和训练对孩子理性思维更有帮助,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用这些教具也一样顺利过渡到对数的抽象思维上;而对方的观点是,这些教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可以感知的数的概念,所以会用这些教具帮助孩子反复掌握乘法的概念而不用背诵乘法口诀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为抽象思维打下牢固的基石。老槐哥赞成哪个意见呢?

另外补充一下,这种在学校里组织的智商测试这些年有下降的趋势,原来是适龄段的全体孩子都去做,现在只是老师注意到哪个孩子有倾向会向家长提议,并且这样的班被定位为特殊需求的教育班,与残障或者迟滞之类的孩子都属于一种类型,是要老师引起特别关注的对象,一般这样的班都设立在排名靠后的学校里。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2-12 20:39:07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0 17: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而下之:你好!

我了解小子是不是理解某事物的时候,常用模糊的问题来问他。如果问题明确,回答有可 ...

老槐兄的回复,让我对育儿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恕我愚钝,从您的回复中,我又产生了起码三个疑问
     1、虽然有俗语说的“知子莫若父”,但我还是很想知道,您是如何建立“小王子”对您的高度信任的;
    2、种属关系(种属与计算关系)的认识,大概适合多大年纪的儿童,或者说,从多大年纪的儿童,就可以培育小朋友认识种属关系了。我自己总有些但心,过早让儿童认识“水果--苹果、香蕉、西瓜,家居用品--床、桌、椅…… ”这种种属关系,虽然有助于培养小朋友的条理性,但会否出现“专而不博”,固化小朋友思维的问题啊?
3、如何建立“老爸是天下最狡猾的狐狸”的印象,好处是什么?建立这种印象对女孩是否适用吗?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2 21:29:34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2-11 0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哥的指教,关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结构,是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模式有无先天因素?成人后 ...

silversky:你好!

智力结构这个概念应该是我国的心理学家先提出的。现在出口转内销了(“网瘾”一词也是)。可以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内容非常的多。心理学没有大一统,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思维的倾向性,与人的大脑生理有关。记得在回复一位茶友时讲到这个。形象用表象运算,抽象用符号运算。没有优劣之分,都可以从感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发明创造更依赖形象思维。后天强化某一思维,会改变强化对象运用这两种思维的比例。

我赞同你的看法更多一些。从学习效率来看,设计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非常好的“费效比”。孩子能用比较少的心理资源和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每个知识都亲自动手来获得,那么,当他才做完爱迪生名下实验的十分之一,他已经百岁了。

你的朋友的对抽象的理解可能有点偏差。乘法口诀表是抽象的产物。人的思维从运算过程看可以分两,一类是归纳,一类是演绎。归纳的一种方法是抽象法。就是把诸事物中有共性的东西抽出来。演绎就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推演到新事物中,以认识新的事物。也是对演绎中运用的知识的再认识。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条腿。

蒙氏教育真谛是她的思想,而不是教具。 比如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是指并不是围着孩子转,而是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面对的事物。等等。

蒙氏教育在人际方面非常薄弱。有的商业化运作中宣传说,只要孩子能专注蒙氏教具,就可以建立健全的人格。这是大错特错了。人格是人与人作用下形成的。没有他人的参与,就是与有生命的相互作用,也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狼孩。

匆匆回复,不知道有没有误解你的愿意。有误请指出。谢谢!

风云际会 发表于 2014-12-13 15:04:36

bobo0928 发表于 2014-9-19 15: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外面的功课才要家长辅导,因为难度很大。学校课内的作业很容易,根本不用辅导。现在你知道教育不平等 ...

难度不大,不见得就是低标准啊。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12-13 17:46:36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1-18 0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学就要补历史了?看楼主重点在知识点的补习和串联,感觉孩子还被动的,楼主有没有尝试让孩子自己找知 ...

她中学生,数学差得让我给她补习除法···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12-16 18:36:07

等而下之 发表于 2014-12-12 2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的回复,让我对育儿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恕我愚钝,从您的回复中,我又产生了起码三个疑问
      ...

等而下之:你好!

那天我跟了前面的贴后,没有看到“提醒”。因而没有及时回复。今天在看其他茶友回复时才看到你的跟贴。人来了,没有回复。不好意思,请多多包涵。

1、我和小子的亲子关系,在育子心得第二第三贴有述说。我在这里就简约说一下。我和我的朋友们分析总结的原因主要有:A 小子出生到第七个月,都是我一个在带。在生理心理的“小鸭效应”作用下,小子形成了比较深人际依赖,指向性非常强。B 我很少用惩罚的方法去教育小子,多用挫折教育法。就是放手让小子去碰壁受挫折,或者设计一些陷阱让小子去踏。这个思想与蒙氏思想比较接近。这样,我与小子之间人际矛盾非常少。C 用开阔思路的方法引导小子由失败到成功。当小子做了不符合常理的事后,不是批评他,也不否定他,而是用“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我们来试一种新的”……让小子在知道新事物新玩法中“忘记”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这个方法有个好处,就是让小子觉得老爸很能干。本来,爸爸这个角色在孩子青春之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这个方法促使这种心理形成和强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我和朋友们认为这三个是形成小子与我良好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多因素分析中,权重也比较大。

2、种属关系的学习。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低层次的质变是上一层次的量变。是一个逐步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你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关键在操作。皮亚杰对孩子认知和习得逻辑关系有一个划分。虽然他的理论被许多人认为落后了,但是,我们认为他的理论在操作性上非常积极。可以找一下他的书,里面有比较明确的划分。我国小朋友没有跨文化的差异。

培养小子逻辑关系理念时,我很少直接告诉这类关系,也不说这类词。但是,比较注意他对某个逻辑关系领悟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那些逻辑关系量变到质变的时候(一般有数个月这样一个时段)及时强化。比如,小子大约在小班的时候,和岳母说话的时候,说了一个复句:{妈妈说|爸爸……|}。我听到后,是有点喜的,知道小子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比较快。在回家的路上,他坐在我自行车前面,和聊起他与外婆的谈天。我只说前半句:外婆说,……。小子会接上后面的完整的句子。这在小子的思维过程中就是一个复句。小子要讲清楚,就得逻辑关系清楚。如果偏了,会词不达意。我就会再问清楚过程,让小子有一个回忆,然后再这样说一下,一般小子就会跟上这个完整的复句。这样就强化了小子的这个逻辑思维的过程。

等孩子这类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有飞跃。主要表现在会提出许多逻辑问题,这个时候就比较好回答了。由于逻辑思维的说服力强,小子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占优,这个过程有很好的强化作用。小子真正运用逻辑思维的符号,还是他在大本的时候,我提醒他去选修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是后话。

解决专而不博的关键。我和朋友的体会是语文要走在前面。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认为。语文强了,孩子对外面事物的理解就准确,交流的表达也准确。实践就容易成功。好奇心的目标就会比较广泛,也会随着成功而不断强化,形成探索新生事物的求知心理。只要知识圈的直径增加了,与不知世界接触的周长就会增加。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容易固化思维的。只会提出无穷的问题,永远的”为什么“。大人要有所知识准备。

3、“老爸是天下最狡猾的狐狸”,是夫人对小子说的。小子认为很形象,有的时候就挂在嘴边。原因在于挫折教育法,扩展引导法,随着小子长大后逐渐被认识到了。他就曾经问我:爸爸你明明已经知道了答案,为什么不告诉我,还要我去弄。还要我吃苦头。这个时候,我就直接告诉他,你不试一试你会知道过程吗?老爸制止你,你心里那个痒痒虫会走吗?然后再引导到:你知道这些知识是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不是最重要的,你通过这些挫折和新方法,你可以学会老爸不在的时候,照样得到新知识的方法(习得”如何知道是什么“)。这样,小子理解后,在以后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去试一试,觉得后面有狡猾狐狸般的老爸撑着呢。等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会找上我一起解决。只要孩子愿意去试一试,其好处就太多了。用老师的话说,学习主动性强。由好奇心发育成其他的各种心理品质就会比较顺利。

这种印象对女孩子同样有效。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朋友生了一个女宝宝。这个人精宝宝说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是汤姆和杰瑞。虽然女宝宝的性别教育以妈妈为主,但是,“女儿是老爸的半个情人”并不是世俗言语,是父女之间心理依赖的艺术表达。一般而言,爸爸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父女关系都会非常好的。孩子的思维男性化或女性化,与性别角色赋予这类后天训练有关,但是,最关键的种子,还是在宝宝们在妈妈腹中时的大脑环境里中下了。

匆匆回复,有可能不全面。有疑问直接说。再次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心烦的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