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邓稼先与杨振宁(一)
04年开始本来就去西西河的,也在那里发了这个系列,不过,现在河里水帖太多,看不清楚了,就辗转去了爱坛,那里氛围比西西河好,也有很多西西河的老人,就是读帖权限有些限制,逼迫广大潜水员多发帖子赚积分,无可厚非,不过,对于我这种愿意多看少说的人,就比较吃力。追着忙总来到思炎mm开的茶馆,也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大家言之有物,所以决定在这里发一下这个系列(刚更新了一篇),以后就在爱坛和这里同时发了,不算一稿多投吧,呵呵。以下为正文
---------------------------------------------------------------------------------------------------------------------------------------------------------
杨振宁
(一)少年时代
民国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一日(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内(他1945年赴美留学,在办理出国护照时,杨振宁只知自己农历的生日,但护照上要求填的是公历,他估计自己的生日应该是公历9月22日,便填了上去。以至于其后所有有关文件上他的生日都是9月22日了),属狗。是父亲杨克纯(字武之,多称杨武之为尊)的长子。按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行,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又由于杨武之当时正在安庆(旧名怀宁)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所以就为他取名"振宁"。
在杨振宁出生不满周岁时,时年27岁的父亲杨武之,因考取安徽省公费生赴美留学(他是官费留学生,但由于父母早亡,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所以,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为家里增加些收入,杨武之是靠在餐厅洗碗、在农场为农场主摘葡萄等“打工”来完成学业的。)。为减少相思之苦,出国前,他特意到照相馆请来师傅,在老宅一角照了一张“全家福”。
此后,杨小朋友便由在家中操持家务的母亲罗孟华(1919年与杨武之由双方父母安排成婚)抚养成长。那时,军阀混战,合肥是兵家必争之地,炮弹也时常落到杨振宁家的附近(1922-1927年北洋政府总统大家熟悉的依次为黎元洪,曹锟,段祺瑞,张作霖)。凡是情况一危险,母亲总是带着杨小朋友跑到乡下去或去医院躲藏。不管形势怎样恶劣,母亲总是坚持教杨认字。在他4岁时,他母亲剪了一个个方块纸,把字写在上面,不断地抽出来让杨小朋友认,一年多的时间教了三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武之在取得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6岁的杨振宁一见到父亲就被问及有没念过书,念过什么书。杨说念过《龙文鞭影》(成书于清初的一本儿童启蒙教材,全书4240字,全文四言,上下对仗。当杨振宁5岁时,母亲是专门请了一位老先生上门来教杨振宁。)父亲就让他背诵,杨小朋友一口气全部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武之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此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直到解放。1937年秋,杨振宁15岁时,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杨家由北京搬往合肥老家。他们原以为日本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那样撤退,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已行不通。第二年,举家移居昆明,杨武之赴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秋,16岁的杨振宁没有继续读高三,而是以"同等学力",考入联大物理系。在当时的中国,数学似乎显得太不实用,杨武之并不赞成儿子去学数学;因此,杨振宁的志愿先是联大化学系,入学后,又改成了物理系。这是因为报考联大需要考物理,杨振宁自己说:“考试前我借了一本物理教科书看了一个月,发现原来物理比化学还有意思,因此考取西南联大后我马上转读物理系。”
恰好跟两个老几都是家乡,此帖不顶绝对不照! 写的好啊 支持支持!!!! 小时候聪明,和长大后有出息,
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是充分还是必要条件?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2-4-12 14: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时候聪明,和长大后有出息,
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是充分还是必要条件?
兄台,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是杨同学天资聪颖也不可否认。如果要说充分必要的话,还需要严格定义“聪明”和“有出息”吧。
道以为,一般来说,小孩被称为聪明的话,可以是记忆力好,也可以是反应快或者啥的,说明此人神经发育好,先天基础不错。
但是所谓“有出息”,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是有名?是有钱?是生活惬意?是家庭美满?是自由自在?是颐指气使?是前呼后拥?是独善其身?似此种种,不可尽举。
由此可见,所谓有出息实在是很难定义,这充分必要条件也不易提及了。呵呵。 其实没啥必然关系。人愿意上进关键还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并加上后续持续的努力坚持。 挺不错。 杨氏父子是安徽人的榜样和骄傲。至于李鸿章大人和别的大人(除了老包),就算了。
安徽人,以家国为己任的,多有俊杰,以迁升为目的的,多达到目的,但是,祸害一方的,往往伤害了本土和任职地的感情,例子太多。
一言难尽。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做官易做良宦难,做事易做实事难,做人易做好人难。有才,关键是什么才,良材难得。 道兄,杨跟邓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当众多的海外学子归国,为苦难而年轻的中国奉献才华,为打破西方的核威慑而批命的时候,杨在哪里?
邓为国家奉献了全部 vs 杨为美国奉献了绝大部分青春才华,为中国奉献了童年和老年,82岁还被奉献了28岁的青春小老婆
杨顶多算 凤姐一流的“行为艺术家”,大家开心一下、开眼一下就算了
没必要拿他比邓老,那是对邓老的玷污
2, 朗朗天 发表于 2012-6-29 0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氏父子是安徽人的榜样和骄傲。至于李鸿章大人和别的大人(除了老包),就算了。
安徽人,以家国为己任的 ...
李中堂除了自身的缺陷外,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还是大大戕害了他。
我觉得梁启超评价的还算中肯: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lewisl 发表于 2012-8-24 16: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道兄,杨跟邓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当众多的海外学子归国,为苦难而年轻的中国奉献才华 ...
兄台,谢谢关注。在下其实觉得这二位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不同的节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造成了各自人生轨迹的变化,一定都有各自的得失,想把他们写下来,让各位茶客品评而已。
从这个角度,我们先暂且搁置一些评价,因为寥寥数语的评价固然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有了结论,便疏于了解结论得出的前因后果;我相信,历史是复杂的,人生是多彩的,让我们多了解一下历史的情况,给各自一些启示。
页:
[1]